古代汉语下 字词

古代汉语下 字词
古代汉语下 字词

第三讲:《庄子》北冥有鱼《庄子·内篇·逍遥游》

二、字、词、语法难点分析

(一)字:

通假字:冥(溟)有(又)辩(辨)辩(变)邪(耶)决(趐)培(凭)而(能)

古今字:志(誌)反(返)知(智)

异体字:飡(餐)

(二)词:1、词与非词:扶摇、夭阏——连绵词、羊角;词尾——然。果然、泠然、犹然、数数然

2、语气词:也

1)句中语气词: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主语之后,表示提示、停顿2)句中语气词:此小大之辩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帮助表达判断。

三、语法:

1、双宾句:芥为之舟

2、语序:宾语前置: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2)、彼且奚适也?——动词宾语前置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彼且恶乎待哉?——介词宾语前置

3、判断句:此小年也。此小大之辩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四、多义词辨析:

1、之:1)代词:2)连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2)连词:主谓之间相当与名词性结构。风之积也不厚。

惯用句式:其……耶(邪),其……耶(邪)表示选择问句。其——委婉语气词,耶(邪)——句末语气词

2、而:1)连词,用语状中之间。怒而飞。决起而飞。

2)连词,表顺接。三飡而反。

3、以:1)介词,去以六月息者也。——谓语后以八千岁为春。——谓语前 2)连词,以游无穷。

《庄子》之《北冥有鱼》:

一、掌握下列词义:

怒:振奋(翅);志:志,记载;抟:环绕着飞向上空;厚:深;覆:倒;培(风):凭借,依赖;决:迅速的样子;抢:突过;适:到……去;年:寿命;知:智慧;劝:鼓励;境:界限;待:依靠。

御风而行:乘

御御六气之辩:乘—顺应

介词:鲲之大;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此亦飞之至也。

动词: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到……去

之指示代词:之二虫又何知?

人称代词:众人匹之;犹然笑之;举世而非之。

“之”当介词有哪三种用法?

第一,表隶属,领有;第二,表修饰,限制;第三,变主谓结构为词组。

二、特殊用字:

通假:冥通溟;邪通耶;辩通辨;有通又;辩通变古今字:志志;反返;知智;

同源字:飡餐;垂陲

连绵字:夭阏三、掌握本文中“而”的几个特殊用法:顺承连词:而后乃今;三餐而返;

转折连词:誉之而不加劝;

假设连词:举世而誉之

名词:而征一国者(能力)

不龟手之药《庄子·内篇·逍遥游》

二、重难点

(一)、字: 1、通假字:龟(皲) 2、异体字:絖(纩)

(二)、词: 1、词尾:然(呺然)

2、多义词辨析:以:介词:世世以洴澼絖事;连词:客得之,以说吴王。

(三)、语法:

1、词类活用:坚(形—名)一(数—形)

2、双宾句: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3、兼语句:吴王使之将。

4、惯用句式:无所……、何不、所(用)

《不龟手之药》:

一、掌握下列词义:

贻:送给;掊:打破;洴ping2:浮;鬻:卖;难:乱事,指军事行动;将:统率;裂:分出;

二、词类的特殊用法:

通假:龟通皲;

异体:絖纩(丝絮)、

连绵字:瓠落(廓大的样子);

活用:坚:形用如动:坚固的程度;

三、理解文中“以为……”和“无所……”的用法及“或……或”中“或”的词性意义。

以(介)为(动):把……作为;如本文中的“剖之以为瓢”。

以(连)为(动):如:《孟子·许行》:“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穿粗毛编织的衣服,做鞋织草席用来作为谋生)

以为然:认为对(二字当动词用)。《史记·陈涉世家》“吴广以为然。乃行卜。”

4、有所……,无所……:“所”字指代的是行为处所,“无所”相当于说“没有……的地方”如:《齐恒公伐楚》:“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本文中“则瓠落无所容”。

此虽免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5、或……或:无定代词,有的人。

读《庖丁解牛》

二、解释文中的介词“于”。

1、引进动作对象或有关的人或事物:

桑林之舞。(于:跟,引进有关的事物。)

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于:对于)

2、表示动作起自: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于:从)

3、表示动作归趋:每至于族。(于:到)

4、表示比较,差比:进乎技矣。(乎:“于”,比)

三、除了“于”和“之”,这篇短文还出现了哪些介词,请举例说明其用法。

1、以:(1)表示行为的工具、凭借。“用、拿”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以无厚入有间。

(2)表示原因。“因为”: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2、为:(1)表示对象。“给、替”: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2)表示原因。“因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为之踌躇满志。

《庖丁解牛》:

一、掌握下列词义:

倚:靠;履:踩;奏:进;中音:合于音节;会:节奏;道:道理;神:精神;遇:会合;官知:视觉;批:击;窾:空;因:顺着;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qi4:筋肉聚结处;軱:大骨;族(庖):众;折:砍断;硎:磨刀石;节:骨节;厚:厚度;(每至于)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戒:警惕;微:轻;委:堆积;善:拭;

二、词的不同用法:

通假:向通响;盖通盍;

同源:譆嘻;

三、从课文中找出判断句句式(两个句式)

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由果说因)

2、臣之所好者,道也。

四、掌握课文中介词“于”“乎”“为”的用法。

“乎”字的上古音与“于”近,除作语气词外,还作介词,用法基本上同“于(于)

常用词“为”(P425),此三字的区别,在通论(十三)中的详细的介绍。P459-461。

胠箧(节录)《庄子·外篇·胠箧》

二、重难点

(一)、文字:

通假字:乡(向)朴(樸)擿(掷)古今字:匮匱(櫃柜)、知(智)

(二)、词语:

1、词类活用:重(形—使动)、信(名—动)、殚残(形—使动)

乱(动—使动)、散(形——使动)

2、多义词辨析:以:(1)介词(2)连词:为之斗斛以量之。

与:(1)连词(2)介词: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与(之)议论。

3、人名注释:龙逢——夏桀时的贤人,为夏桀杀害。

比干——殷纣王的庶出叔叔,力谏纣王,被纣王剖心。

苌弘——周灵王时的贤臣。被剖开肚腹掏出肠子。

瞽旷——即师旷。因其眼瞎,所以又叫他“瞽旷”,春秋晋平公时的著名乐师,相传他最会审音辩律。

离朱——又名离娄,相传是古代眼力最好的人。

工倕——相传是古代的能工巧匠。

曾参——有孝行。孔子学生。杨朱、墨翟——先秦大思想家,善于辩论。

史鰌——字史鱼,又称史鱼,是卫灵公时的直臣。卫灵公宠小人弥自瑕而远贤臣蘧(jù)伯玉,史鱼劝谏不听,史鱼死,以尸谏,孔子称赞他说:“直哉史鱼。”

4、词与非词:然则、是非(代词、否定副词)

“所以”:(非所以明天下也——表示工具、依据)、

“所”字结构:法之所无用也。(注意“所”字结构表示原因)

(三)、语法:

1、双宾句:为之斗斛

2、判断句:法之所无用也。(注意“所”字结构表示原因)

(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圣人之过也。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复杂的逻辑关系)

《胠箧》

一、掌握下列词义:

胠:从旁边开;探:掏;发:打开、拆毁;摄:勒紧;揭:抬;趋:跑;积:聚积;矫:纠正;劝:鼓励;明:显示;掊:打破;擢:拔掉;铄:销毁;含:保藏;聪:耳力;胶:粘

住;明:眼力;攦:折断;攘:排除;玄同:混同;累:忧患;惑:困惑;爚:炫耀。

二、特殊用字:

古今字:匮柜;知智;

通假:乡通向,先前;擿通掷;朴通朴,朴实;

使动用法:固:使结实;重:使……重要;殚(残):使……尽(残);乱:使……乱;散:使……分离;

名词用如动词:信:立信用;

三、特殊句式:

不乃……也?不就是……吗?

第五讲:荀子《劝学》

二、重难点

(一)、文字:通假字:无(毋)、靖(静)、柱(祝)、畴(俦)、蟺(鳝)

古今字:共(供)异体字:檝(楫)、蜹(蚋)、蹞(跬)、螾(蚓)

一、掌握下列词义:

劝:鼓励;青:靛青;挺:直;砺:磨刀石(硎);参:检验;省:检查;谿(溪):谷;

二、掌握词的特殊用法:

通假:輮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无通毋;靖通静;生通性;柱通祝,断;畴通俦,同类;蟺通鳝

异体:同暴;檝同楫;蹞同跬;螾同蚓;蜹同蚋。

古今:知智;共供;

活用:水:名用如动词,泅水;

三、特殊句式:

1、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在古代汉语里,介词“以”和它的宾语可以放在谓语前作状语,如“以羽为巢”;也可以放在谓语后作补语,如“编之以发”。“之”均指巢。

2、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所”是代词,“以”是介词,可译为“用来……的(方法或手段)”,与现代因果连词的凝固结构“所以”的语法意义不同。

第六讲:察传

三、文字、词汇、语法重点:

1、词类活用:过、平、闻

2、判断句:夔一足非一足夫乐,天地之精也

3、虚词:求闻之若此:之闻而审:而

4、省略

《察传》

一、掌握下列词义:

察:审察;传:传闻;过:犯错误;熟:深透;节:关键;精:精华;溉:灌注;汲:从井中打水;之:去;类:像;经:界线;缘:循着,顺着;

二、词类活用:

过:名作动:犯错误;平(天下):使动用法:使……安定;闻(之于宋君):使动,使……传到。

三、辨别课文中“以”字的词性和用法:(第三册P1082)

第七讲:五蠹

一、文字方面

1、古今字

⑴“而民说之,使王天下。”说——悦感到喜悦。

⑵“茅茨不翦,采椽不斲。”采——棌栎木。

⑶“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庸——傭雇工

⑷“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士——仕做官

⑴“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蜯——蚌

⑵“故饑岁之春,幼弟不饟。”饟——饷供给食物

3、通假字

⑴“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脩——修学习

⑵“茅茨不翦,采椽不斲。”翦——剪修剪

⑶“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窦——渎水沟

⑷“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橐——託投靠,依附

⑸“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上——尚崇尚

二、词汇方面

1、“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胜:承受得起,经得起。

2、“有圣人作,搆木为巢以避群害。”作:起来,兴起。搆:架起,搭起。

3、“民食果蓏蜯蛤。”果蓏:木本植物结的果叫果,草本植物结的果叫蓏。

4、“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臭:气味。恶臭:难闻的气味。

5、“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化:改变,消除。

6、“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决:疏通水道。

7、“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

期:期望,要求。法;效法。常可:指永久不变的办法。可:相宜,适用。

8、“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论:考虑,研究。事;情事,情况。备:措施。

9、“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株:树桩。走:跑。

10、“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释:放下。冀:希望。

11、“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事力:使用劳力。养:给养,生活资料。

12、“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厚:重。行:施行。

13、“而民自治。”治:治理得好,政治上安定,与“乱”相对。

14、“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大父:祖父。

15、“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茅茨:盖房子的茅草、芦苇。采椽:栎木做的椽子。斲:砍削,这里指加工整理。

16、“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监门:看门的人。服:穿的。养:给养,这里指吃的东西。亏:减损,少。

17、“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

身:亲自。先:动词,带头,做出表率。

18、“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去:离开。脱离。臣虏:同义词连用,都指奴隶。

19、“故饑岁之春,幼弟不饟;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饑岁:荒年。

20、“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易:轻视。

21、“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鄙:贪鄙。

22、“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诛:惩罚。戾:暴虐。称俗:适应习俗。

23、“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厚:多,充分。行武:使用武力。

24、“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修教:整治德教。干:盾。戚:斧。

25、“子言非不辩也。”辩:言辞动听。

26、“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去:距离,离开。门:指鲁国都门。

27、“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持:保有,保卫。

28、“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

息:止,废弃。循:依照,凭借。敌:抵御。万乘:拥有万辆兵车,用来代替武装力量强大的国家。

29、“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得:能够。行:施行。

30、“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句中的“政治”为两个词的临时连用,“政”是名词,指先王的政治措施,“治”为动词,治理。

31、“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丈夫”,复合词,成年男子的通称。

32、“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

“地方”,为两个词连用,“地”,土地,名词,做主语;“方”是“……见方”的意思。

33、“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所以”,介词“以”和辅助性代词“所”组成的结构,在这里表示行为的方法、依据。

三、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现象

(1)“而民说之,使王天下。”“王”,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做王,统治。

(2)“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大水”为名词性词语活用为一般动词,发大水。

(3)“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美”,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美。

(4)“禽兽之皮足衣也。”“衣”,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穿。

(5)“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王”,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6)“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多”,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多,即称赞的意思。

(7)“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重”,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重,看重。

(8)“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遗以水。”

“山”、“谷”名词做状语,表示处所。

(9)“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泽”,名词做状语,表示处所。

(10)“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食”,动词的使动用法,给……吃。

(11)“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前“重”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 (12)“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附。“王”,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作王。 2、宾语前置句式

(1)“是以仁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是以”,代词“是”做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2)“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是以”,代词“是”做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五蠹》:

一、掌握下列词义:

蠹:蛀虫;(誉之则害)功:农耕; 报(而罪之):判决; (父之)暴(子也):不孝;

举(而上之):举荐;兼举?匹夫之行:称赞; 拔(城者):攻陷; 服事者简?

其业:怠慢; 必轨?

于法:遵循; 承敌国之衅?

:破绽; 奸(财货贾):邪恶;

而二?

人主之心:使……不专一; 修治苦?

窳之器:粗劣

二、词类用法: 通假:

离通罹:触犯;趣通取:肯定;以通已:已经;厉通砺,磨。荐通搢,插;距通拒,抵抗; 被通披;捍同扞,干犯;畜通蓄,储备;承通乘,趁;从通纵,合纵;衡通横,连横;趣通 趋,归向;籍通藉,凭借;为通伪,虚构。侔通牟,谋取。 活用:

人主兼礼?

之:名用如动,礼待。 举而上?

之:名用如动:使……上。

楚奸不上闻??

:上名用状语,向上;闻:使动。 高?

慈惠之行:意动,以……为高。 坚?

甲厉兵:使动,使……坚固。 美?

荐绅之饰:意动,以……为美。 必轨?

于法:名用如动,遵循。 动作者归?

之于功:使动,使……回来。 则起兵而敌?

大矣:意动,以……为敌。

以寡趣本务而趋?

末作,“趋”当作“外”,排斥。 而二?

人主之心:使动,使……不专一。 尽?

货赂:形如动,搜刮尽。 退?

汗马之功:使动,使……消失。 削?

减之朝:表被动,被削(减)。

三、理解文中“衍文”的地方。

1、事大未?必有实,则举图而委,效玺而请兵?

矣。 2、救小未?

必有实,则起兵而敌大矣。

3、以寡?

趣本务而趋末作。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人们在交往中,遣词造句,既反映着外部世界,也表现着主观世界。外部世界的变化,引起主观世界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的词汇对于各种变化是最敏感的,它几乎处在经常变化中”,所以古今汉语在词汇上的差别极大,是学习的难点,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古汉语词汇的学习应从两方面入手。即整体驾驭与具体掌握。 一、整体驾驭 整体驾驭古汉语词汇,就是首先要抓住古汉语词汇的特点,这对具体掌握词义有指导作用,可以使词汇的学习扎实、深入,避免初学古汉语时经常出现的以今套古的毛病。 古汉语词汇特点可以从形、音、义三方面认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单音节词占优势和一形多词、一词多形的情况。前者是古今汉语词汇的主要差异之一,后者表现了古汉语词汇形义关系的复杂性。 (一)单音节词占优势是古汉语词汇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古今汉语词汇在词形上的主要差异。许多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却是两个词。例如: ①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西门豹治邺》) ②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许行》)

③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经东方未明》) ④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孟子梁惠王上》) ⑤(吴普)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华佗传》) 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⑦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张中丞传后叙》) ⑧(张)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同⑦) 上述例句中例①的“可以”是能愿动词“可”与表对象的介词“以”(和第二分句的“与”相同),整句的意思是“老百姓可以与他们一起为成功而快乐,不能和他们一起考虑事业的创始。”例②的“虽”相当于现代的“虽然”,“然”是指示代词“这样”,整句的意思是“滕君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即使如此,也没有听说过道。”例③的“衣”指“上衣”,“裳”指“下衣”,即裙子。诗句的意思是“东方的天光还没有发亮,就急急忙忙起身,在黑暗中把上衣下衣穿颠倒了”。例④的“地”是“地域”,“方”是“方圆”,整句的意思是“有纵横各一百里〔的小国,行仁政〕就可以统治天下。”例⑤的“聪”指“耳聪”,即“听力好”,“明”指“眼力好”,整句的意思是“吴普九十多岁了,耳不聋,眼不花,牙齿齐整牢固。”例⑥的“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整句的意思是“先帝(指刘备)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三次屈尊到草庐来看我”。例⑦的“通”意思是“透彻”,“知”是“了解”,整句的意思是“(许远、张巡)两家的孩子才能智力低下,不能透彻地了解他们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古代汉语 词汇 很重要!

解釋括弧中詞的用法意義 制,(岩)险要邑也,虢叔死(焉)于是,(佗)同“他”邑唯命。 百姓皆以王為(愛)吝惜也,臣(固)知王(之)主谓之间不忍也。 賢者與民(並)一起耕而食,(饔飧)熟食,早饭饔飧而治。 後稷教民(稼穡)农业上种叫稼,收叫穑。这里泛指农事,樹(藝)种植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 春日(載)开始陽,(有)动词词头鳴倉庚。 左並轡,右援(枹)鼓槌而鼓,馬(逸)狂奔不能止,師從之。 惟天為大,(惟)只有堯(則)效法之。 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遭罪。 三之日(于)动词词头耜,四之日舉(趾)足。 人無故而鬼攻之不已,(是)(是)刺鬼。 其徒數十人,皆衣(褐)粗布衣服,(捆)编屨、織席以為食。 女執(懿)深的筐,(遵)循,沿着…走彼微(行)路,爰求柔桑。 天子巡狩,諸侯辟舍,納於(筦鍵)钥匙,(攝衽)撩起衣襟抱幾,視膳於堂下。夫子喟然歎曰:“吾(與)赞同點也。” 臣恐(見)被欺于王而負趙。 江國愈千里,山城(僅)百層。 我(決)迅速的样子起而飛,(槍)触,碰上榆枋,時(則)连词,连接状语“时”和谓语“不至”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叠韵连绵词,仰视的样子向若而歎曰。 世以鮑焦無(從容)心胸宽大而死者,皆非也。 無(以)停下,則王乎? 君若以德(綏)安抚諸侯,誰敢不服? 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虽然这样,未聞道也。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 自始合,苟有(險)险要的地方,这里指难走的路,餘必下推車。子豈(識)知道之?然子(病)伤势很重矣。 禹(疏)去掉阻塞使通畅九河,(瀹)疏导濟漯而(注)把水灌入,让水流入諸海。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看出,显现出来其二子焉。

古代汉语词汇

古代漢語題庫詞匯部分 一、填空 1.古今詞義的演變在詞義範圍上有__、__、__、__几種情況。 2.“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中“塘”的本義是__,這裏用的__義。 3.詞的本義是__;引申義是以__引申出來的,更正確地說,是以__發展出來的;假借義,假借的意義和本義是__的,用朱駿聲的話說,即所謂“本無其字,依聲托事”。 4.從其與本義的關係看,引申義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叫__,一類叫__。 5.古漢語同源詞是指 ____ 。 二、選擇 1.“兵”的本義是__。 a 士兵; b 兵器; c 戰爭; d 軍事2.“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齊發”中“書”的意義是__。 a 書籍; b 書信; c 書寫; d 文字 3.“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句中,“過”的意義是__。 a 錯誤 b 責備; c 過失; d 超過 4.“故中禦而從齊侯”中“從”的意義是__。 a 跟隨; b 聽從; c 追趕; d 隨從 三、解釋下列各組詞,並標出各項意義之間的引申關係 1.發 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暮見火舉而俱發。 雷乃發聲。 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西門豹即發民鑿十二渠。 2.舉 後刺史蔣榮,舉臣秀才。 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于魏也。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也。 獲諸侯之師,舉地千里。 3.理 有理人之制,而不要郡邑。 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

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4.書 秦昭王聞之,遺趙王書。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 昔者倉頡作書,天雨粟,鬼夜哭。 5.封 封王子比干墓。 宿不敢封殖此樹。 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 6.報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我報路長嗟日暮。 7.誠 是故非誠賈不得食于賈。 今陛下矜憫愚誠。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8.當 今人主之於言也,悅其辯而不求其當焉。 當食不歎。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 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 9.信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公不見信於人。 10.益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褘、允之任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熱。 雖殺之無益。 雍水暴益,荊人弗知

古汉语中表示走路的词语

行:行走;在堂上小步走。唐韩愈《师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吾师。’”步:在堂下举足慢慢走;徒步,行走。《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垓下之围) 趋:跑,快走。明方苞《左忠毅公轶事》:“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至而自谢。”;奔向,趋向。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在门外快步走。(《尔雅释宫》) 走:跑,逃跑。唐杜甫《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奔向,趋向。唐杜牧《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在中厅疾行。(《尔雅释宫》) 踱:漫步行走。《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奔:急走,跑。《聊斋志异狼三则》:“屠乃奔倚其下。” 在大路上疾行。(《尔雅释宫》) 跋:翻山越岭,在草丛山林中走。《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跋涉山川,蒙犯霜露。”涉:徒步渡水,在水中走。《吕氏春秋察今》:“循表而夜涉。”;渡深过膝的水。(《尔雅释水》) 厉:渡深过腰的水。《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 揭:提起衣服渡过潜水(不脱衣服涉水)。《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 跄:有节奏的走动。《诗经齐风猗嗟》:“巧趋跄兮。” 跕:托着鞋走路。《史记货殖列传》:“女子则鼓鸣瑟,跕履游媚富贵。” 跑:急走,奔逃。唐马戴《边将》:“红缰跑骏马,金镞掣秋鹰。” 蹽(liao):迅速地走;偷偷地走开。 过:走过,经过。《孟子梁惠王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齐桓晋文之事》)迈:行,前进。《诗经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后引申为跨步或大踏步走。) 徙:步行。《易经贲》:“舍车而徙。”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晃的样子。唐皮日休《上贞观》:“天禄(兽名)行蹒跚。” 姗姗: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汉书外戚传》:“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徙涉:光着脚涉水过河。唐白居易《新丰折臂翁》:“大军徙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 邋遢:行走的样子。元王子一《误入桃园》第一折:“眼见得路迢迢,芒鞋邋遢,抵多少古道西风鞭瘦马。” 徜徉:自由自在来回行走。宋曾巩《墨池记》:“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乎此邪?”;宋苏轼《武昌九曲亭记》:“相携徜徉而上。”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九~十)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九~十) 通论(九) 1、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2、上古汉语里,“不”“毋”“未”“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最正常的结构,不是“倒装”。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不能将代词宾语前置的否定句: A、“弗”“勿”“非”“无”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 B、宾语不是代词的。“君”“子”一类的字不是真正的代词,也大多不用此结构。如“若不许君”、“吾不能早用子”。 4、“不”“弗”:词汇意义相同,都表示一般的否定。语法意义上的区别: a、“不”后的动词可以是及物也可以是不及物;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如:勇者不惧。老妇不闻也。 b、“弗”后的动词一般是及物,而且动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带宾语的非常少见)。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都不能否定名词。因此: 1)“不”后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 2)“弗”后的名词用如及物动词。 5、“毋”“勿”:词汇意义相同,通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等于现代汉语的“不要”或“别”。古书上“毋”常写作“無”。语法意义上的区别与联系:

a、“毋”和“不”相当,“毋”后面的动词一般带宾语。 b、“勿”和“弗”相当,“勿”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带宾语的少见)。 c、“毋”“勿”后面的名词都用如动词。如:毋友不如己者。王無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有时候,“勿”字用于陈述句,意义和“不”差不多。如:齐侯欲勿许。 6、“未”: “未”和“未尝”的区别: a、“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动词前的“没有”。 b、“未尝”是一个凝固形式,表示“不曾”或“没有……过”的意思。 c、“未”着重在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对比,或和已经实现的事情对比。 d、“未尝”则是简单地否定过去。 e、“未”有时并非用来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只表示一种委婉的否定,意义和“不”差不多。如:是未可知也。 7、“否”: a、“否”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是对立的。常用于单词句,等于现代汉语的“不”或“不是的”。 b、“否”又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它表示否定的一面。如: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8、“非”: a、“非”用于判断句里,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注意:这种“非”虽可译为“不是”,但语法意义完全不同。“不是”是系词“是”前面加否定词“不”;“非”在上古汉语里不是系词,而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副词,否定的是整个谓语。如:是非君子之言也。

古代汉语:词汇讲稿

第二章詞彙 第一節古今漢語詞彙的異同 一、古漢語的字和詞 對於古漢語詞彙的學習,一個首要的問題是分清楚字和詞。字是用來記錄詞的。漢字雖然有音有義,但音義是有聲的語言賦予它的,它本身只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而已。脫離了漢語,漢字便失去了文字的性質。例如“日”,對於不懂漢語的人來說,絕對不會把它讀作rì,也不會跟空中的太陽聯繫起來。 但是由於上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爲主,單音詞書寫時,一個詞就寫成一個漢字。再加上字形所反映的本義往往與詞義有關係,所以,古人一般把一個字當成一個詞,用“字”稱呼詞,用“字義”指詞義。這樣一來,造成了這樣一種錯覺,仿佛漢字是直接記錄概念的,不自覺地將字和詞混同了起來。例如《顔氏家訓·書證》: 《禮》云:“定猶豫,決嫌疑。”《離騷》曰:“心猶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釋者。案:《尸子》曰:“五尺犬爲猶。” 《說文》:“隴西謂犬子爲猶。”吾以爲人將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如此往還,至於終日,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稱猶豫。 “猶豫”本來是一個聯綿詞,“猶”、“豫”只是記錄兩個音節。但《顔氏家訓》中過分注重字形,混同字詞,把聯綿詞“猶

豫”中的“猶”和“豫”看作兩個詞來解釋,這是不正確的。對此,清代學者黃生批評說: 猶豫猶容與也。容與者,閒適之貌;猶豫者,遲疑之情。 字本無義,以聲取之爾。俗人妄生解說,謂獸性多疑,此何異以蹲鴟爲怪鳥哉。考諸傳記,惟《文帝紀》作“猶豫未定”,《楊敞傳》(“猶與無決”)、《陳湯傳》(“將卒猶與”)、《後漢來歙伏隆傳》皆作“尤與未決”。蓋以聲狀意,初無一定之字,妄解獸名者,眼縫自未開爾。(《義府》卷下) 在古代文獻中,大多數情況下一個字記錄的就是一個詞,字和詞具有一定的對應關係。但並非所有字和詞都是一對一地對應。在不少情況下,古代漢語的字,不等同於詞。具體表現爲:同一個字形記錄不同的詞;同一個詞用不同字形記錄。這就是“同字異詞”和“同詞異字”。 (一)同字異詞 造成同一個字形記錄不同的詞的原因大致有下面幾種: 1.假借 (1)本無其字的假借。例如: 夫——夫1(成年男子)、夫2(指示代詞)、夫3(語氣詞)“夫”字本爲表示“成年男子”的這個詞造的字。例如《詩經·秦風·黃鳥》:“維此奄息,百夫之特。”(特:傑岀者)即其例。漢語中表示“指示代詞”和“語氣詞”的詞,本無其字,但人們並沒給它們造字,而借用表“成年男子”的“夫1”記錄。例如《戰國策·齊策四》:“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此爲夫2(指示代詞)。《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此爲夫3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说明:按照该提纲复习,基本通论知识点与词句部分可以熟练掌握,内部资料,请勿外传此版本教材是商务出版社的三册套教材,与现在的两册套教材可以通用,页数稍有出入,请 使用者自行注意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 《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臵、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古代汉语1》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1》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31046 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1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古代汉语1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工具课。本课程主要是通过古代的文选讲授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没有今注的古代白文,提高古典文献阅读水平,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相关课程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课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常用实词和虚词与现代词汇不同的词性及用法。 2.使学生理解古代汉语中固定格式表达的意义和用法。 3.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与现汉语法不同的文言语法。 4.通过对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古代白文。 (三)实施说明 1.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上学期使用。本门课程总计32学时。 2.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理论联系语言运用实际讲清楚理论的基础 上,进行语言技能的课堂训练和课外练习。 3.本课程的讲授是由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两大部分组成。通过每一篇文选讲授其中的常 用虚词、固定格式和文言语法。 4.文选部分主要是讲授历代古文名篇,尤其是先秦两汉文献中的散文名篇和宋明清小说选段。文选的讲授以解释词句为主,突出常用词。文选部分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古汉语的感性 知识。 5.理论知识主要是讲授前人对古汉语各种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总结,使学生掌握古汉语的特 点和规律,举一反三,加快学习速度。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训诂、诗词格律、修辞、文献以及文体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6.由于本课程涉及的是古代汉语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以及课文中存在大量与现代 汉语词性和词意不同的古代词汇,所以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学生已经具备汉语中高级水平,在之前现代汉语课学习中掌握了现代汉语的一些基础和 应用知识。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对各章节内容适时进行课堂练习,一般在学完各节基本内容之后,用一些时间结合课程重点、难点开展练习。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古代汉语基本概念知识和一般原理的基础上,考核学生对常用虚词、固定格式和文言语法的理解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10%,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81年 《古代汉语》,郭锡良主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 《古代汉语》,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古汉语词汇学

小议“古汉语的词类活用” ——读《古汉语词义论》有感 文学院对外汉语系10级八班赵锦颖1100100268 学过古代汉语的人都对词类活用这一现象有所接触和了解,这是古代汉语中很普遍的一种现象。但是,到底什么是词类活用?大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十分了解。作为一名对外汉语的学生,古代汉语是专业必修课程,又因为自己对于古典文学始终偏爱有加,所以在这门功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虽然没能学精,但还是收获了很多。而古汉语词汇学这门课更使我对其有了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 汉语历经了千年的岁月,虽始终没有出现断代,但时光还是给了它很多改变。这些变化涵盖了方方面面,如字形、语法、词汇系统、语音等等。那些古代典籍,如今我们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才能有所理解,同时不能确定自己的理解是否没有偏差。而正确理解古代典籍,对词义的正确把握是必要的功底。 《古汉语词义论》这本书共分为八个章节,对古汉语词汇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述。其中,我最感兴趣和印象最深的便是古代汉语词汇的活用。下面我就自己的收获谈谈对词类活用的认识。 词类活用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十分常见。要掌握词类活用,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词类活用。同词类活用常会一同出现的词有“转化”、“兼类”、“引申”等。很多人都混淆了这几个概念,下面我就自己所学到的东西谈谈这几者的区别和关系。 其中“转化”和“引申”的关系较为亲近,它们同是字或词从旧义产生新义的途径,但不尽相同。它们的不同在于:引申是通过语义变化的手段产生新义,即通过义素的增减变化而产生新义。如果是直接引申,那么旧义与新义之间总有共同的义素,但一般说来不会是旧义的全部义素整个的进入新义;如果是间接引申,那么旧义与新义之间可能没有共同的义素。由引申产生的新义,可以与旧义属于不同的词类,也可以和旧义属于同一词类。“转化”则是通过语法变化的手段产生新义,即:是一个词具有某种新的语法功能,使它改属另一个此类,从而也就使它的词义发生改变。有转化所产生的新义,其词性一定是与旧义不同的。例如: 《史记·陈涉世家》:“皆指目陈胜。”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 《左传·成公十七年》:“我师师于刍扬。”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

Course Title: Special Topics in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 古代漢語語法專題 Course Code:CHI 4328 Year of Study:Second to Fourth No. of Credits/Term : 3 Mode of Tuition : Lecture and tutorial Teaching Hours : 2 hours lecture per week 1 hour tutorial per week Category in Major Programme : Elective Prerequisite : Nil Brief Course Description: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o the students the syntax of classical Chinese. Aims: This course aims at imparting more advanced knowledge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language, with emphasis on its syntax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Learning Outcomes: Upon completion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s: 1.understand the grammar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Chinese; 2.demonstration of the ability to study ancient texts bu applying relevant grammatical knowledge; 3.demonstr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proficiency; 4.demonstration of skills of language analysis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Indicative Content: 1) Parts of speech 詞類 2) Variable use of parts of speech 詞類活用 3) Special grammatical usage 特殊語法 (一) 使動用法(二) 意動用法 4) Word order 詞序 5) Elliptical sentence 省略 6)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s in classical Chinese 古漢語之特殊句式 Teaching Method: 2 hours of lecture and 1 hour of tutorial per week.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cal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古代汉语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古代汉语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古代汉语专题》题库及答案一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5分,共20分) 1.什么是结绳?什么是契刻?什么是八卦?它们和文字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说从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 3.什么是反切?反切的原理和前提是什么? 4.什么是义位?义位的划分对于学习古汉语词汇有什么意义? 二、标出诗的韵脚和韵部(4分) 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三、解释下列黑体字在句中的意义(每词1分,共10分) 1.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吕氏春秋·慎行》) 2.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为律,后主所是著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汉书·杜周传》)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4.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孟子·告子上》) 5.(夏)馥顿足而叹日:“孽自己作,空污良善。”(《后汉书·夏馥传》). 6.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齐策》) 7.不越竞,反不讨贼。(《左传·宣公二年》) 8.是黑牛也,而白题。(《韩非子·解老》) 9.凡公女嫁于敌国,姊妹,上卿送之。(《左传·桓公三年》) 四、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原来是什么词,活用作什么,什么意义。每个2分,共10分) 1.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2.晋侯饮( yin)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3.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4.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5.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名词状语并说明其作用(每词2分.共10分) 1.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

古代汉语词汇练习题

词汇练习题 第一节 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1、语素 2、重言词 3、连绵词 4、合成双音词 选择题。 爪牙是。 A 反义复词B偏义复词 C 同义复词D变义复词 2、在下列四组词中,全是连绵词。 A 望阳缤纷 B 风水左右 C 作息恭敬 D 厉害恐惧 3、在下列四组词中,全是双声连绵词。 A栗列倜傥 B 恍惚妖娆 C 夭绍蓬勃 D 留连徘徊 说明下列双音词的类型,合成双音词要注明是偏正式还是联合式或附加式,连绵词则注明其是双声还是叠韵或非双声叠韵。 萧萧天下荒唐朋友爪牙有忡县长仓促莞尔芣苡 喟然寡人夭夭参差缓急离离踟躇仓庚足下婚姻 问答题 试分析联合式合成词的类型,请举例加以说明。 标点短文,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彊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人不食月馀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第二节 选择题。 1、在下列四组词中,由古到今词义范围缩小的一组是。 A金,匠B瓦,臭 C子,好D暂,宫 2、在下列四组词中,由古到今词义转移的一组是。 A睡,谤B脚,响 C足,府D汤,涕 3、在下列四组词中,由古到今词义褒贬义发生变化的一组是。 A贿,谤B池,塘 C禽,子D恨,病 4、在下列四组词中,由古到今词义轻重发生变化的一组是。 A慢,快B爪牙锻炼 C贼,诬D走,党

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1、古义 2、今义 说明下列词语的古今词义演变的情况。 1、走 2、塘 3、涕 4、菜 5、丈夫 6、百姓 7、感激 8、锻炼 问答题。 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加以说明。 标点短文,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齐策》)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赢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第三节 填空。 叔的本义是,寺的本义是。 权的本义是,斤的本义是。 都的本义是,错的本义是。 北的本义是,慢的本义是。 掌握词的本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汉字的结构和并将两者结合起来。 词义引申是产生现象的根本原因。 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来看,词义引申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 5、词义的引申主要有四条规律:,,, 。 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1、词的本义 2、词的引申义 3、词的假借义 4、直接引申 5、间接引申 指出下列句子中带点词的词义,并说明使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 节其流,开其源。(《荀子·富国》) 贵土风俗,何以乃尔乎?(《三国志·蜀志·张裔传》)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彼有遗秉,此有滞穗。(《诗经·小雅·大田》) 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臣民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礼记·檀弓下》)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标点短文,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

古汉语词汇 词义的引申

词义的引申 文学院对外汉语八班赵锦颖1100100268 【内容摘要】:古汉语词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众所周知,词在产生初期只具有一个义项,即本义。之后在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发展为多个义项。通常认为,词的发展途径有引申和假借两种途径。除此之外,后有学者认为,词义发展的途径还有相因生义、虚化、语法影响、修辞影响、简缩。引申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到底何为词义引申,引申的类型,引申后对词义的影响等等,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研究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和立场。我就自己通过古汉语词汇学这门课程所学到的几位学者对此的看法和研究,简单的论述一下词义引申。其中会就自己较为了解和认同的蒋绍愚先生的观点做出较为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词义发展,引申,方式,规律 汉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单是文字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而语言是和人类同时产生的,有很多词汇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存在了。历经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词汇的意义大多都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一个意义发展为多个意义。但词的众多含义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词的最初意义为本义,余下的都为引申义。对于这一点,众家学者的看法大抵是相同的,没有本质上的歧义和分歧。例如: “道”,本指实实在在的“路”,后引申为自然界中抽象的“路”,即规律;又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是在“规律”一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后产生的含义。 “牧:,《说文解字》中:“牧,养牛人也。”这是因为“牧”字从“牛”的缘故。但在先秦文献中,既可以说“牧牛”,也可以说“牧羊”、“牧马”、“牧猪”。可见其本义是泛指放牧牲畜。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甲义引申为乙义,两个意义之间必然有着某种联系,或者说意义有相关的部分。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就是甲乙两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部分。一个词的某一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有改变了一部分(或增,或减,或

古代汉语第一册术语通论整理

术语整理 术语01 古代汉语:清代前期以前汉民族使用的语言。 文言:与白话相对,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古白话: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 文字学:文字学是语言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性质、造字法、起源、发展、形体与音义的关系、正字法、文字的创制与改革、个别文字的演变等。文字学知识有助于改进和改革文字,为无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对古文字的了解有助于历史科学的研究。我国的汉字历史悠久,结构复杂,因此作为研究一切历史文化的先行学科的文字学在中国特别发达。在我国,广义的文字学,全面研究字的音、形、义,在古代被称为:小学。即除文字外,还包括音韵、训诂的研究。古文字学研究古代的文字,是语言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边缘学科。 语言学(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语法学) 传统的语言学称为语文学,以研究古代文献和书面语为主。研究语音的物理属性、人类的发音方法、语音感知的生理过程等的是语音学。研究词汇项目、词汇意义、词语演变的是词汇学;按传统语法,形态学和造句学合起来就是语法学。研究词项与概念及指称对象的关系,揣摩各种词义的异同、正反、上下、交叉等关系,剖析整个句子或其中某些成分的意义,这是语义学。研究文字的形状、体系、起源、演变和发展的学科是文字学。 小学(文字、音韵、训诂) 小学,又称中国传统语文学,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 顾名思义,通俗的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叫“诂”。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 汉语史(汉语史的分期) 汉语的历史叫做汉语史,包括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汉语词汇史三大块,汉语史是研究汉语现象及其内部规律的一门科学,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现象及其历史演变规律。

古代汉语词汇

词汇 词语是语言中人们最直接感知的、表达各种意义的基本单位。 词语的总汇形成词汇,或者反过来说,词汇是词语的总汇。理论上说,一种语言就只有一个词汇。一个人所掌握的词语,可以称为某个人的词汇,一个行业所使用的特殊词语汇总,也可以称为是某行业的词汇,这类词汇其实是词汇中具有某些特点、只为某部分人使用的部分,是一种体现词汇局部的“词汇”。但是,有人把一个词或几个词也叫词汇,那不是严格定义的词汇。 通常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层面来讨论语言,其中,语音和语法的基本成分都很有限,比如汉语的语音,就21个声母(加准声母yw,共23个),基本韵母38个,声调4个,它们共同配合,可以组成一千多个音节。语法方面,从句子构成来看,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谓、宾、定、状、补,分别构成数量有限的句式;从语法和词汇的关系来看,可以分出实词和虚词共十来个类,比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量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等,这些词分别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构成句子。 但是,词汇成分的数量不是用几十几百几千就可以列举完毕的,词汇单位的数量,需要以万计数。并且,一种语言的词汇到底包括多少个词汇成员,几乎不可能有完整的统计。 词汇内部有以下特点:1,词汇内部个体数量繁多,2,词汇个体(词汇成分)的形式和意义都会有独立或成类的变化,3,词汇成分的使用面或流行程度不同,4,词汇成分的使用寿命不同,5,词汇成分的形式和意义产生和消亡频繁。 这样,在词汇中,有的成员相对稳定,有的成员则变化较多,一些曾经使用的词语或词语的意义,后来人不了解,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这是古代汉语词汇学习的重点。 因此,词汇变化包括以下方面:1,新词产生,2,旧词消亡,3,有些词产生了新的意义成为多义词,4,有些多义词失去了部分意义。从宏观上看,一些词长期普遍的使用,成为词汇中的基本部分,被称为基本词汇,词汇中这些高度稳定的成分,成为语言传承的最重要因素。 词汇变化的动力,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了新的事物,产生新的表达需求;一是人们认识的变化,对原有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或仅仅出于表达方式的创新,产生表达上的变化。 壹,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古代汉语的词汇形式 一,单音词 二,复音词,包括:连绵词,叠音词,合成词三类,其中,合成词中又有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主谓式、动补式、附加式等几种。 汉语词汇复音化,是指汉语原来词汇以单音形式为主,转变为大量采用复音词。汉语词汇复音化三种方式:1单音词加附缀,2同义的单音连用,3新造同义复音词。 贰,古代汉语的词义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代汉语通论【精华版】

古代汉语 一、绪论 1、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分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二、文字 1、汉字的性质: 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六书是六艺之一。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六书依次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山、火、夕、鸟、鱼、鹿、羊、自。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末、朱、兀、寸、甘、刃、旦。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 结合,如武、信、及、从、休、步、逐、斗、莫、牧、采、出、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杞、问、物、里、过、发 E、转注:说法不一。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古今字的性质: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4、古今字的特点 (1)各个时代一般使用的汉字一直在五六千个左右。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 A、因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 B、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 C、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古今字)。例如一个“辟”字就兼有后代的避、辟、僻、嬖、譬等字的意义。 a词义的引申。①弟悌②责债 ①弟,弟弟。又读ti\,敬爱兄长。后作悌。 ②责,债的本字。引申为责求、责备、责任等,为与引申义相区别,另造债字表其本义。 b用字的假借①说悦②莫暮 ①说,本为言说的说,后来表借义为喜悦字,后来另造悦字来表其借义。 ②莫,本为日暮,因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故另造暮字表其本义。 5、异体字的性质: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了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6、异体字的特点: A、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泪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