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皮囊》读后感1500字
蔡崇达皮囊1500字读后感(精选5篇)

蔡崇达皮囊1500字读后感(精选5篇)蔡崇达皮囊1500字读后感【篇1】刚看完日本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就来看蔡崇达写的【皮囊】,其实之前听说过这本书,但都没有时间去看,原本打算看完前几天在淘宝买回来的书籍,后续再买这本书回来看的,那想到手机弹跳出来一个微信读书,让我下载看书,因为为了保护眼睛,我已经很久没有在手机上阅读了,都是买纸质书回来看,但这次还是破例在微信上看书了,而且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他让我了解到皮囊只是人来到这个世界的一具皮囊,看这本书让我想起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蔡崇达的灵魂是否万里挑一,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看完这本书,让我认清了自己和内心,从这里我认定了人活着的时候,应该如何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走什么样的道路,该如何对待自己的这具皮囊。
1.当我看到他描写父亲时,从他父亲离开,回来.留下.生病,锻炼到绝望再到离开,我瞬间泪崩了,一个真正写过文字和感受过亲情的人都知道,他是在深抠自己心上的文字,不经过深挖和对过往深刻的回忆和眷恋很难写出这么深刻动人心扉的文字。
他父亲瘫痪时,他为了能攒钱带父亲去美国看病,不停的工作,几乎很少回家,直到父亲不幸意外过世,他看到自己那张已经被父亲摸的发白的照片,他后悔了,父亲其实想要的其实是希望他能多回来陪伴他。
那一刻意识到了这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我们多少孩子打着为了父母能有一个幸福安康的万年,在外奔波忙碌常年不回家,其实父母要的不多,只想孩子能一年内多回家几趟陪陪父母。
而不是等父母有一天离开了再去懊悔,为什么没有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好好珍惜。
2.读到天才阿展哪里我也沉默了,一个天才拥有一个缺陷兔唇,他通过自己出色的高标准和领导力,让一帮小朋友臣服与他,但他却只是把他们当做锻炼自己的试验品,久而久之他的性格也养成了自己自私的个性,他如愿远走他乡上学,但他却用扭曲的思想看待自己的故乡甚至痛恨,一辈子都不愿回来,蔡崇达怕被他那些负面的情绪影响,开始远离他。
《皮囊》读后感(10篇)

《皮囊》读后感(10篇)《皮囊》读后感1《皮囊》一书创作目的:作者蔡崇达希望通过此书纪念他的阿太、父亲、好友等人,他希望用文字‘看见”他们,“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的途径。
此书以蔡崇达的成长轨迹的先后为顺序,通过一篇篇记叙散文向外界展示他的心路历程。
作者以平和、朴实、细腻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令他终生难忘的故事,从而帮助他理解发生在他身上的人和事。
例如:通过《残疾》,他看见了父亲,认识了父亲。
读完《皮囊》,我的内心始终不安,生出了紧迫感。
时不我待,我应该理解我正在相处的人以及今后将要面对的人,尽可能地“看见”我想珍惜的人,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
平静而从容。
《皮囊》读后感2第一次读完《皮囊》是在刚毕业那年,匆匆掠过,并没有太过理解其中深意,直到最近,在收拾东西的时候再次被翻出。
整个故事以80年代闽南一个不发达的渔业小镇为背景,通过以人物肖像的方式描述了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中,表达了作者对父母、家乡的怀念,对朋友命运的关切,表达了那一代膨胀理想却又深感现实骨感而无处安放的青年人对命运的思考。
整个随笔通过作者身边最亲密的人展开,没文化却活的通透的阿太、残疾却倔强的父亲、弱小却又坚强的母亲、自尊心强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口“世界”和“理想”的厚朴。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生活和故事。
《皮囊》读后感3这本书早已被推荐,看到《皮囊》俩字,我下意识把它当作一本小作家写的多愁善感的青春文学,扔到“杂书系列书架”,久久未翻。
直到有天看到一篇__叫《阿太》,觉得写得很好,能够让我想到自己的祖辈们。
于是搜这个叫蔡崇达的作家,没期望百科有这个人,然而搜到了,著有《皮囊》。
于是这本书就被掸了掸灰尘,来到了眼前。
文中的人物基本都是作者印象中记忆最为深刻的人,而我也曾不自量力的写过十几篇关于自身的__自娱,这时觉得看到了一个标杆。
让我惊奇的是这书中竟也有《我的神明朋友》,因为我也曾写过这样标题的__。
《皮囊》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皮囊》读后感《皮囊》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皮囊》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皮囊》读后感篇1最近,在空余时间阅读了蔡崇达的《皮囊》,购买这本书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它在畅销榜上高居前列,摘要的描述也着实打动了我那一刻购买时的心情,于是就好不犹豫的将他点入了购物车,然后下订单付款。
此书也最终没有让我失望,在大约2个静谧的深夜里,我被吸引着阅读完了整本书。
这本书以讲故事的形式,分章节描述了一个孩子的经历,而这个孩子恰恰就是本书的作者蔡崇达先生。
我很诧异,能够在这样的年纪(33岁)就勇敢和如此深刻的把过去与现在的点滴,不少我认为是难以诉说的生命之重,展示给读者,没有做任何遮掩,实属不易。
《皮囊》的文字的直接的、深刻的、动人的,每一个章节讲述的故事都触动了我的内心,引起了我的思考,能够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它已经很难得。
在这个读物繁多的时代,能够读到这样触动心灵的文字,也是一种机缘。
在《母亲的房子》里,我看到了一位苦难、朴素、固执、坚强的母亲形象,在丈夫很年轻就因为疾病丧失了一半的身体机能的情况下,她义无反顾的撑起了这个家,与两个孩子一起为生活乃至生命而抗争。
读到"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的时候,我明白了每一个生命都是需要尊严的,只是对于尊严的定义各不相同;读到知道房子已经成为拆迁的对象,父亲已经去世的情况下,但还是坚定的抢建完四层楼的房子,我也明白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内心最朴素的表达和坚持。
因为学历、知识结构和经历的问题,母亲缺少很理解表达自我的机会和能力,但是她从来都是爱着自己的丈夫、孩子和家庭。
所以,不管你的母亲怎样对待你,请尽可能的善意去对待她,因为她始终是生你育你的妈妈。
在《阿小和阿小》里,两个儿时认识的小伙伴,都叫阿小,但是生活的轨迹和最终的命运却相差千里。
《皮囊》读后感范文

《皮囊》读后感范文《皮囊》(一)阅读完蔡崇达的《皮囊》,我似乎也脱离了肉体,只剩灵魂在思考。
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
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我们也都该给自己一个清醒的时刻,让自己从纷扰的尘世中暂时释放出来,看见忧伤,看见人心。
《皮囊》读后感(二)我这两天在攻读《皮囊》一书。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活鲜的皮囊,不管这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
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与人由此辨认。
"前几天,我写《觉醒之路》,用观照自身来认识自己,管控自己身上的这具皮囊。
认识你自己,就必须认识你周围的他人。
我们在生活中、行动中遭遇的人,认识他们,照亮他们,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谁,你在别人眼中是何种人了。
我们是群体动物,在生活的世界中彼此交联,会遇到形形色色许许多多的人,人各有异构成了这个丰富的世界。
然而,人在本质上有着一致的地方,我们通过"心"来看见彼此,照亮彼此,认识世界。
我们在交往中见证了他人的过程,他人也参与了我们的生命历程,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构成了我们的经历和阅历。
这本书由《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张美丽》等14篇作品构成。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和别人与众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影响着我们人生的设定以轨迹,在我们的脑海中不断徘徊不断深化。
然而,有时我们会忽略它们,或者逃避它们,因为人类本身有着追逐快乐逃避痛苦的本能。
喜剧和悲剧,我们永远忠于喜剧。
然而重视自身所经历过的悲剧或者不愿意回想的故事,何尝不是为了未来的喜剧而努力。
人只有真正的认识自己了,才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最恐惧的是什么,才明白自己是与众不同却又是芸芸众生的一员。
《皮囊》读后感(三)周末看完了蔡崇达的《皮囊》,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辽宁卫视的[说天下],媒体渲染的是刘德华为这本书写了序,“凡尘俗世,谁不是普通人?”“人生际遇的好与坏,关键往往在于生命里碰到甚么人,只要能对你有所启发,都是明灯。
皮囊的读后感最新5篇

皮囊的读后感最新5篇这是一部非常有质感的散文集,崇达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14个温情又残酷的故事!下面给您带来皮囊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皮囊》读后感1终于读完了《皮囊》,久久不能平静,深有感触,真的是一本好书。
作者从最真实的情感,最平实的语言,写了自己生活经历,骨肉间的故事,像解剖人生一样,剥开生活外壳,展露给你看生活的真实血腥肉身一样剧烈。
祈求上天开一点门夹缝,祈求妈放下那包老鼠药。
那些带点血腥味的生活片段,让人无法轻易放下和忘记,字里行间的心灵深处的猛烈碰撞。
听说作者写这本书写了很久很久,有人说书名《皮囊》不太符合内容,我却觉得很适合。
没有动词,没有状语,只是个名词,只是个个人见解和感受的词,正如贾宝玉形容自己“只是副臭皮囊”。
这让我记起温情而残酷的家乡故事与现实纠缠的影子,谁又能彻底理解生活的本质意义呢?当你觉得你正在受生活的折磨和困境时,抱怨着这一切,你不如看看这本书,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困境和苦难没想象中那么大,至少你活得比别人幸福。
幸福的皮囊,过完人生才会知道厚薄。
吃苦是让你知道你还在经历这个世界的真实存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这一切只是“业”显现罢了,一切只是你脑海里的。
世界很大,也很精彩;世界很小,也很浑浊。
有时候我在想,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呢?同一个环境,差不多的家庭,却孕育了完全不同的人生。
有点让人唏嘘,也让人思考,生命的路冥冥之中是否已经有神明为你安排好了呢,无论我们怎样挣扎,最终也逃不出命运之神的掌控。
一切也都是没有答案的,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认真地对待生活,生命的每一步,走好每一步。
《皮囊》读后感2故事的主人公叫做:黑狗达。
他用一个生活旁观者的角度在礼俗风气仍然浓郁的时代讲述着他的小镇、他的父亲,以及多少人、包括他自己,对外面世界的渴望。
故事不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每一章节都是他生活的一个侧面,总是会看到时间的重叠。
《皮囊》读后感15篇

《皮囊》读后感15篇《皮囊》读后感1其实我是想好好静下来,写一篇长篇大论来谈论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和理解的。
但我笔力有限,不知如何表达,我只知道我很喜欢很喜欢这本书,不只是单纯的喜欢,是一种文字浸入心脾,渗透到每根血管每个细胞的享受,是来自心灵的震颤。
我本书,就像前言说的一样,是一盏明灯,是一本我想一口气(我确实是)读完的一本好书。
作者的文字朴实无华,又细腻动人,没有铺陈辞藻,炫弄写作技能,我感受到的,就是一个字,真。
只有有温度的,有感情的文字才能触动读者,才能引起共鸣,这本书做到了。
作者的真,在于他敢于直面自己,真的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一笔一刀都是痛楚,他敢于把自己当做一个平凡的人,讲他的童年,讲他的成长,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力量,他的成长。
他说的很多话,非常的直白,坦诚。
而且我发现自己跟作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管是童年,还是自己挣扎的内心,以及对世界的看法。
我一直想写一本书,关于自己,关于父母,关于生活。
我想以后有机会一定会去做的。
《皮囊》读后感2看到开篇,有种莫名的熟悉感,阿太似乎看都了一切,十分绝情。
她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这对作者影响十分的深,也点了题---《皮囊》。
觉得这本书十分的有时代感,特别是《母亲的房子》这一篇,生活十分紧迫,拿捡来的叶子当饭吃,也要倾家荡产建房子,因为房子就是这家人的脸面。
作者的父亲后来得了中风,变成了一个残疾人,而母亲在父亲死后,甚至在拆迁通知已经下来的时候,还是坚持要拿出来一点一点省出来的积蓄建房子。
她想让父亲体面点,房子就是脸面。
总之,《皮囊》这本书,写出了作者经历的印象比较刻骨事情。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但是总会有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为脸活还是怎样,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需要被尊重。
《皮囊》读后感3或许因为生活环境相似,或许因为作者文笔出彩心思细腻,这本书让我产生了很多共鸣的同时带来了感动。
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
皮囊读后感(通用18篇)

皮囊读后感皮囊读后感(通用18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皮囊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皮囊读后感篇1阅读完蔡崇达的《皮囊》,我似乎也脱离了肉体,只剩灵魂在思考。
皮也就是作者的外曾祖母。
她活到九十九岁,从来不在乎自己的身体,认为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她每次切菜都很用力,有回生生切断一根手指,家人乱成一团,她却像没事人一样。
看见一只从菜刀下逃生,洒着血到处乱跳的鸡,她一路小跑出来,抓住它,狠狠地摔死在地上,“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
”这样的文字,无端让人惊心。
这样的阿太,让人敬佩又陡生怜悯。
在那副看似强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挥别先她而去的女儿;也曾在摔伤腿之后,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门口,只为等待家中娃娃放学回来的身影。
她有她独特的生活哲学,也有她命运里被坚实皮囊所遮蔽的巨大忧伤。
也许正是受她的影响,作者把本书取名为《皮囊》。
皮囊,无论再坚实,再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的时候。
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
作者在书中回忆他的父亲,自中风瘫痪后,会突然号陶大哭,会像小孩一样耍赖,发脾气,也会因为绝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紧死”。
真正死了之后,他又跑到儿子的梦中,责怪儿子只给他烧小汽车,不烧摩托车,“小汽车我不会开”;跑到老伴的梦中,说他“想骑摩托车去海边逛逛”,要赶快给他。
原本带着几许幽默的话,此刻却仿若一枚枚坚硬的钉子,要锲而不舍地楔进读者那柔软的心里去。
除掉熟悉的亲人,作者也写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
比如重症病房里的病号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属,敢爱敢恨却为世俗不容的小镇姑娘,以及离开家乡闯荡最终一事无成的天才少年。
他们离当今社会上所描述的那种“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远,生活里的失意与痛苦,他们一一尝尽。
他们也许有过意气风发,有过拼搏与执着,但无常的命运最后还是把他们一股脑地裹进忧伤的洪流。
《皮囊》读后感8篇

《皮囊》读后感8篇《皮囊》读后感1读完蔡崇达的作品集《皮囊》中的第一篇同名__“皮囊”,写他外婆的母亲,那是一个坚硬而睿智的女人,看这篇__,那个失去了女儿还能冷静的在祭祀上一下摔死挣扎的公鸡,并说出“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精彩话语的老太。
于是我开始细细品读,第一次从书里看到闽南人的生活,第一次渐渐明白为什么闽南人会那么尊崇大家族,原来他们是始终有信仰的,他们从来都没有忘记妈祖和各类祖先,逢年过节会一家人去祭拜,遇到大事小事会选择和神灵的对话沟通,因为一直内心有坚定依靠,使得作者和他的老太、妈妈哪怕经历最艰难的人生,也依然心存希望。
《皮囊》里写外婆的母亲,失去了女儿却没有哭泣,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她“舍得”,当作者询问她对舅公游泳训练的狠心传言时,她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就是这个坚硬如石头的老太,92岁高龄还可以攀到屋顶去修补漏洞,我想蔡崇达的人生,能够坚强的面对一次次挑战,从那个大海边的小镇走到北京,走向更辽阔的世界。
而在《母亲的房子》一文里,随着蔡崇达的叙述,我渐渐明白了他的母亲内心的那份近乎令人感觉不近人情的坚持,盖房子是因为母亲对父亲的爱,无论父亲是健康,是生病,还是离世,这份爱成为母亲人生最坚定的目标和信念,作者从最初的不可理解到最后和母亲的统一战线,也从这篇__里读懂老人家坚持背后的诉求。
而《天才文展》里的主角却那样意外的最后变成了废柴,人生的变化真的让人难以捉摸,文展的命运让人唏嘘,其实看开了,就知道一个人的命运里最关键的除了智商这个必要条件外,还有情商和更多的东西。
之前并不知道蔡崇达这个人,因为对这本书的好奇,才去网上查阅了他的信息,一个看着阳光的知识青年模样,典型的闽南人长相,虽然年轻却履历丰富,如今的身家已经超过10亿,读这些信息的时候很是好奇,是什么促使了他的快速成长和蜕变,等到读完这本集子,已经没有了疑问,因为至少这是一个有情有义,有思想有目标的男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囊》读后感1500字
望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皮囊》读后感1500字
读皮囊,读的是作者的人生,有人,有地方,有需要直面的生活,
有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记叙的是,刻在骨头里的故事,是源自时
代变迁,人情冷暖,悲欢离合,荡漾出了灵魂深处的涟漪。
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与“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所流露出的
悲观消极相反的,是要思考生而为人,为何物,在皮囊之下,灵魂
深处,我们真正存在的意义。
与皮囊相对的是灵魂,灵魂的归属是人性。
作品的第一个值得尊敬
深思的人物是父亲,是父亲维系了这部作品,牵挂了作者的人生。
如李敬泽所言“在70后的文学作品中,父亲这个角色便消失了。
”但
在皮囊中,父亲出现得那么祥和而有韵味。
从叱咤红火到中风残疾,从不甘现状到坦然接受,直到最后离开,以及离世后魂魄的遗留。
这其中,我们看到了意料之外的甜蜜的爱情。
父亲与母亲无声中的
深爱,没有你侬我侬甜言蜜语,父亲病重,母亲力排众议修缮楼房,父亲逝后,母亲求告神明,握着灵魂最后的一丝残留。
掩卷深思,母亲坚强得可爱,坚强得令人心疼,不觉泪目。
那是属
于那一代人对婚姻敬畏珍惜的传统之下的默契和尊重。
父亲在慢慢离开,作者在逐步成长。
“自从父亲重病,我便成了当家做主的人。
”在书中出现多次,在作
者的人生中意义深远。
他在病房中直面生离死别,那儿没有撕心裂
肺的哭嚎,没有多余冗长的安慰和抒情。
相反,在大家的平静和意会之中,恐惧,无奈,隐忍,接受这些反
而在读者的心中蔓延得更加肆无忌惮。
那个清洁工,作者对她不愿亲近众人的完美解释,便是不想有多余
的割舍。
圣诞节绽放出来的烟花,又包含了多少的无奈和懊悔。
想
起最近另一位知名作家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与母亲生前主治医生的
偶遇经历。
这位作家在母亲去世之后,不愿提起母亲生前的任何事
和人。
飞机上遇到这位医生,就意味着重新经历那样的痛苦,意味
着是时候去直面了,结果除了泪目与悲痛,还有对生命,对生死的重新思考。
生与死,离与别,是我们最频繁见到但
又最惧怕的人间烟火事,这需要太大的勇气去直面,去接受,皮囊
中作者娓娓道来,不忌讳表露自己对父亲离去更多的是愤怒,他最
终交给读者的答案是那一方舒适安心的墓土,那是安放灵魂最好的
地方。
皮囊游走在这个时代,时代自然会易了皮囊的容颜。
小镇女孩张美丽香消玉殒,大城遗民阿小还在苟延残喘。
两个崇尚
新的事物的人,影射了小镇的历史和未来。
在小镇的阴暗面里流传的是传统,是封建,是宗族控制,是流言蜚语。
小镇的人们,人们的小镇,他们都选择摒弃排斥驱逐讨伐那个
新奇怪异的张美丽,“她终究是个小镇女孩,要不然她不会自杀的。
”我们崇尚新的事物,同时反思时代发展的代价,那些就是就在作者
及我们心中深深的印痕。
香港阿小和小镇阿小,两个矛盾的存在,“我哥吸毒的,这是毒品。
”似乎已经预示了香港走进城市之后的悲剧,小镇阿小终究是屈为尘土,结婚生子,做一个摩托车上的渔民。
时代促进了农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的摩擦和碰撞,作者一一表露出了
这个时代有的怪象,回答着我们时代文明与灵魂坚守的种种疑问。
我们或许也是“那些既没有家乡又无法抵达远方的人”,像文展那样
满腔热血渴望改变人生和世界,目空一切。
如果灵魂无处安放,再大的城市都是空荡。
文展变得油腻而市侩,
读至此,便有一股焦糊腥臭味缭绕鼻尖。
脆弱的精神,空虚的向往,赤裸的现实,最终只能是选择蜷缩在生
命的角落。
海,藏不住,也圈不住,每片海,沉浮着不同的景致,也翻滚着各
自的危险。
生活也是,人的欲望也是。
我们要找到和每片海相处的
距离,找到欣赏他们的最好方式。
时代的三千繁华,灵魂如若没有
故乡,皮囊便无处安放。
我们来时愉悦,希望走出半生,归来仍是
少年。
作者:甘之若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