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1、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相互区别:20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二者相互联系:第一、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二、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大胆探索第三、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第四、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二者的关系:1、改革开放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他们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50年代的社会主义是适应当时历史条件之下的正确选择,当时中国只有通过自力更生来实现发展,这种改造是发展当时生产力的最佳选择。
而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世界面临和平和发展主题的情况下,党领导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又一次历史性选择。
3、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革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它们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4、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a、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础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标志着新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中国形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b、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区别

一、概念
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中国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可是,中国的出路只有社会主义,也必然是社会主义。
如何才能顺利地由新民族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呢?党于是提出了要进步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革: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我们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提出了要进步改革开放。
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也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进步的表现与要求。
二、两者关系
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一脉相承的
①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②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
②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是对所有制结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③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是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3,社会主义改革不是要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分田单干"有着本质区别.
②现阶段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不是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虽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相差20余年。
我国从1953年起,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规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稳步开展。
到1956年,我国形成了三大改造高潮,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而70年代末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主要可以归结为四个字——改革开放。
显然在一个拥有几亿人口的大国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运动一定有其不足之处,后人也有学者诟病,孔德永提出,“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
但是,从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和历史经验来看,其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贡献是巨大的,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从整个历史的角度去评判,我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虽然有历史的不足,但它们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经历的两个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阶段。
在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希望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之后,在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问题的时候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在探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时,经常会有人犯这样的错误,用指导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观点来否定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或用指导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
确实,从两者的基本目标来看,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所具有的深层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二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
毛概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7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 展
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 农业集体经济在经营管理方面主要采用了生产资料公有,集体 劳动,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的管理方式。它虽然在一个时期内 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由于过分及集中和平均主义问题严重, 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直接妨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 展,因此我国农村改革第一步,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
3
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问题 的时候提出的。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 ,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 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 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 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要集中力量解决这 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
4
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一脉相承的
1. 社会主义改革是在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 度的前提下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前提是坚持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社会主义制度 的建立正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我国正是经过社会 主义改造才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6
二.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 步发展
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实践并不是说它没有缺点和偏 差,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既是对这些缺点和偏差的的纠正 反思,更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深化和发展。因此, 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 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 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改革的关系
? 一、概念(1)、社会主义改造:即对农业, 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 为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 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 发展的历史必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 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 (2)、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一 场新的伟大革命,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场革命。但它改 变的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社会 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 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束缚生产力 发展的旧的机制体制的根本性改革。
? ②、从两者结果来看: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社会 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根本变化,从而阶级关系和社 会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标志着中国已经从新民主 主义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
? ③、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分别体 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第一代中央领导 集体,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 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 中的大胆探索,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
穷落后的状态。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 产力的问题,这主要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 点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变化必然使原来与之大体适 应的生产关系,变得逐渐不适应起来,以致严重束缚生产 力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 我们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二、关系:
? (1)区别:①、 .从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从而建 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 社会主义制度。所以从程度上来说前者程度更深。 改造”是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改革”是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解 放和发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 致的: 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
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区别和联系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区别和联系
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而社会主义改革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政策开始的,目标是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即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社会主义改造是改革的基础,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前提。
可以说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离开社会主义改造不行,离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更不行。
只有把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基本解决,确定社会主义性质才有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与此同时,改革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改变,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些矛盾就成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次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
再者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
概括地说,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历史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这两大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的国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大胆探索,历史证明,这是发展中国最好的途径。
阐述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阐述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对各种非社会主义的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三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确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调动了各行各业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同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在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从1953年开始到1956年,我国在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村中消灭了富农阶级,基本上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在城市,民族资产阶级被消灭,工人阶级完全摆脱资本家雇佣劳动的地位,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按劳分配初步实现。
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允许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意义,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
二者的表面特征是有区别的,但二者都是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大胆探索,二者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三、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地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是同等重要的。
社会主义改造,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出现了不相适应的一面。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只是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可能的条件和前提,而要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构筑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体制。
社会主义改革与改造

简析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的关联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的论证,鲜明的指出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当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
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鼓励、引导个体和私营经济健康发展。
有人认为这是从集体经济退回到了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私营经济,甚有人认为,这是对当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
应该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呢?一、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是一脉相承的1. 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强调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以充分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作为改革的历史前提,是以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确立作为改革的历史起点的,而不是对这一成果的否定。
否定社会主义改造,否定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国的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得益于一开始就强调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而苏东剧变,归根到底是改革走错了路,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
2.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目标,即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面和环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这一目标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向基本一致。
二、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改革是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及其实践的正确和成功,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深化和发展。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阐述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中,要清楚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分别是什么,然后才能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
1.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2.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但它改变的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机制体制的根本性改革。
把这里的“革命”用引号引起来,是为了区别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是推翻原来的社会制度;而革命性质的改革,是在原来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于原来制度的创新、完善和提高。
而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有步骤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工作之后,1952年底,党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
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其实质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解决所有制问题,扩大国有制,新建、改建、扩建国营企业;将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两种私人所有制,经过公私合营,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企业,以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
其中,“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
“化”与“改”之间,这一“改”与那一“改”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化”和“改”,都规定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并且规定必须逐步进行和逐步实现。
这是考虑到我国原来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改造亿万的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必须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才可能实现。
当时估计,需要三个五年计划即15年时间,加上三年恢复时期,共18年。
这是较为稳重的估计。
但是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实际执行时,在具体步骤和方法上,同原先所设想的先进行15年或20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然后进一步实行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有了变化,而预计要用的时间仍大体相同。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全
面展开的。
它的主要内容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合作化运动实现的,它仅用四五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5亿农民从个体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转变。
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引导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最后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逐步把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三大改造到1956年完成,它使中国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
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革开放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他们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是50年代的社会主义是适应当时历史条件之下的正确选择,当时中国只有通过自力更生来实现发展,这种改造是发展当时生产力的最佳选择。
而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世界面临和平和发展主题的情况下,党领导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又一次历史性选择。
是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革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它们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础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标志着新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中国形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的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