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如何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身的完善

改革不能忘本纵观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横看世界各种不同制度的国家,每个政权都会进行很多次的改革,无论成功与否,却是对当时社会制度纯在某些问题的反映。
改革是为了使现有制度更加符统治者的利益,因此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统治者的改革必定会坚持原有制度基础,以保持利益的所有权。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可以反作用于生产力。
这是一条不变的规律,制度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需要改革。
改革是为了让生产关系,也就是上层建筑,进一步地适应生产力,也就是经济基础的发展。
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上与时俱进,所以是制度上的完善和发展,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的发展只有靠一个先进阶级推翻落后阶级来实现。
在社会主义国家,阶级矛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社会矛盾,如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社会主义自身的完善,即改革了,某种意义上,此时的改革也就是要推动社会的进步,这对于社会主义我国来说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是正确的、优越的,是我们的历史选择,不能改变。
而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其中不少是需要改革的。
而且只有通过改革原有的、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制度,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通过改革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我们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二、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讲独立自主的(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上层建筑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3.方式,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及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不用打仗的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改革第四,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错误的观点毛泽东未深入分析和准确地把握现实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因而没有真正找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手段,在主要矛盾和基本国情的把握上出现了严重失误。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 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 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 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又 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 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 盾的情况 。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的全面阐述:
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 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 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 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 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 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稳发改 定展革 是是是 前目动 提的力
思考
• “毒奶粉”事件带给我 们的思索
(三)正确对待改革问题 一是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 主义改革;
二是借改革之名,走向资本主义,也
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
向。
改革是全世界的潮流,只有顺应 潮流,没有退路; 全新的改革,以全新的思维,全 新的步骤继续推进改革;
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体制改 革,也包括社会、政治、文化一系列 的改革; 全人民的改革,改革成果要为人 民群众共享,吸纳广大群众参与。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 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 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 第一,改革与革命一样,其根源仍 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 在于社会基本矛盾。 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 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 第二,改革与革命功能和目的相同, 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 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 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第三,就改革内容及广度而言,改 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 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 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 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 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第四,从改革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 和深度而言,改革将引起经济生活、社 ——邓小平 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们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来说的。
第一次革命是我们党领导的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
改革之所以成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第一,从改革的性质和目的来看,它同革命一样,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这必须通过改革来实现,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第二,从社会发展的动力看,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我国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邓小平根据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这些思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种历史条件下,也可能产生对生产力的束缚的观点,因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容,以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
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三,从改革的特点看,它同革命一样,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首先,改革是对旧体制的根本性的变革,而不是对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改革要实现的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其次,改革涉及到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内容的全面变革,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重大的改革。
社会的每一方面都不能离开改革。
再次,改革深刻地引起了每一个人的社会生活、利益格局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
改革冲击着人们传统思想和观念,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利益关系和相互关系的巨大变化。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答: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个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和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毛泽东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和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他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矛盾的不断出现,又不断的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
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诸多矛盾的不断完善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只有通过改革来进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改革的实质在于体制创新,而不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细
枝末节的修补。
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
改革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

论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摘要:70年代的中国由于一系列的国际国内局势,开始了其改革开放的不断探索,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挽救了当时的社会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危机,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发展完善。
关键词:改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发展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可谓内忧外患,机遇与挑战并存。
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与此同时,当时国际政治格局的主流由对抗转向缓和,世界各国由积极准备战争转向争取世界持久和平,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东西方国家由相互封闭转为相互开放,不同意识形态由相互排斥转变为在相互渗透和吸收中抗争。
而当时在国内广泛开展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又从思想理论上实现了从“两个凡是”向实事求是的重大转变。
这一切的一切,都为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做出改革开放决策创造了条件。
可以说,最开始的改革,只是迫于国际局势的压力,为了挽救当时混乱的政治格局和停滞发展的经济格局,所做出的一项努力。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又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在当时的形势下,产生了一些不适合中国国情的现象。
这项伟大的改革,又在无形中使这项初见成效的社会制度得到了最大的完善和发展,更加的适合了中国的国情。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要求进行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
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立足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
既要有紧迫感,又不急于求成;既要坚定方向,又要分步实施,区别不同情况,分清轻重缓急。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要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ppt课件

22
科学的定位 邓小平:“关于基本矛 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 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 较好。同时,又进一步 指出:“当然,指出这 些基本矛盾,并不就是 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 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 研究。”——《邓小平 文选》第2卷,第 181~182页
15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 认识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的?
16
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 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 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 式,但未具体分析社 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 题。
17
“今后在发展生产力 和文化方面,我们每前进 和提高一步,都必定同时 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 制度。” 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 对抗消失,矛盾还会存在 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的 矛盾规律未进行系统的阐 述
不同。
241页
12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应验:
@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 义改革。
@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 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 义方向。
13
中国的改革 同苏东改 革的区别
14
3、30多年的伟大历程证明改革开放是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的欧式别墅区一角。
1
本章节次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动全面改革
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2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
相关链接:
十七大报告:我们即将迎来改 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 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 革开放 历史新时期。从那时 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 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 波 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 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 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 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 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怎样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9.怎样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改革开放作为一场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
恩格斯说过,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社会。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苏联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
这些国家后来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轨道,但其改革有着历史必然性。
这表明,当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改革就成为普遍性的现象。
我国的改革开放也不是偶然的。
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其根本原因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不优越,而是未能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充满活力的体制。
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2)人类社会变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革命即制度变革,一种是改革即体制变革。
在我国,制度变革属于第一次革命,体制变革属于第二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的任务是摧毁旧的社会制度,代之以新的社会制度,即以人民民主专政替代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以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替代私有制的统治地位;第二次革命的任务是对僵化的传统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代之以充满活力的新体制,进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所以,改革是通过体制革命达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
(3)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邓小平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认为基本制度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是正确的、优越的,是我们的历史选择,不能改变。
而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其中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
当具体制度和体制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束缚生产力发展时,如果不适时地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会丧失掉。
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
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因此,邓小平在说明改革必要性的同时,特别强调要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他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他说:“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
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
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