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读书报告.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读后感这本书一开篇就像一位亲切的长辈,缓缓地给我讲述中国文化的起源。
从那些古老的神话传说开始,什么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之类的,以前只当故事听,现在才知道这里面可藏着咱们中国人对世界最初的理解呢。
那时候的先民们虽然物质生活不咋丰富,但想象力超级爆棚,他们靠着这些故事构建起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观,这种创造力简直绝了。
再往后看,讲到了中国文化的思想根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等百家争鸣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这些思想家们就像一群超级辩手,在历史的舞台上各抒己见。
儒家像个老夫子,整天念叨着什么“仁、义、礼、智、信”,要人们做个规规矩矩的君子,积极入世,为社会做点贡献。
道家呢,就比较洒脱了,感觉像是个逍遥的隐士,告诉大家要顺应自然,别老跟大自然过不去,“无为而治”听起来就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法家就像个严厉的班主任,强调规章制度,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谁不听话就收拾谁。
墨家则充满了侠义精神,兼爱非攻,感觉就像一群行侠仗义的好汉,要平等地爱所有人,反对战争。
这百家争鸣就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每一种思想都像是一道独特的菜肴,各自散发着迷人的香气,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思想的满汉全席。
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书中一大亮点。
春节的时候,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贴春联,放鞭炮,热热闹闹的,那是一种浓浓的家的味道。
清明节去扫墓祭祖,这是对先人的缅怀,也是一种家族传承的纽带。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这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感觉小小的粽子里都包着满满的民族情怀。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一家人团团圆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时候月亮不再仅仅是一个天体,而是一种思念和团圆的象征。
读完这本书也有点小感慨。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下,有些传统文化好像有点被边缘化了。
比如说很多传统手工艺,像剪纸、刺绣这些,会的人越来越少了。
还有一些传统的习俗,也在慢慢被简化或者遗忘。
这就有点像我们在追逐新东西的时候,不小心把家里的传家宝给弄丢了一样,挺可惜的。
中国文化精神张岱年读后感

中国文化精神张岱年读后感
《中国文化精神张岱年读后感》
在最近阅读了《中国文化精神张岱年》一书,我对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和精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看完这本书,我来总结一下我从中得到的几个重要的信息。
首先,中国文化以悠久的历史为背景,由众多有影响力的文化家和文学家所组成。
例如,张岱年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生活。
因此,我从这本书中学习到,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力,而张岱年也是这种文化的有力支撑者。
其次,从这本书中我也学习到,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义、廉、耻”,这四个概念构成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底蕴。
礼义指的是尊重、宽容、恭敬;廉耻指的是诚实、谦逊、勤奋。
这四个概念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历史、文学还是其他文化形式都无处不在。
最后,从这本书中我还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内在价值观是“谦卑、宽容、礼让、团结”。
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文化的本质。
中国文化重视谦卑,崇尚宽
容,重视礼让,追求团结。
这些理念被融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精神张岱年》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和精神,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翻译实践报告

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翻译实践报告张岱年(1895-1972),出生于江苏南通,是20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的著名学者、教育家、翻译家。
1917年入金陵大学预科学习英文,1922年获硕士学位。
后曾任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席。
1940年进入上海大学哲学系兼史语系任教,194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哲学系。
后从事翻译工作,历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文学院院长、外文系教授;并任北京师范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等职。
一、《中国文化概论》的写作背景张岱年(1895-1972)是一位在世界哲学史、语言文学、东方语言方面造诣颇深、且学贯中西,一生孜孜不倦致力于中国文化研究的著名学者。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初他以独特个性,率先开启并开拓了新古典语言风格和传统文化研究。
早在1919年张岱年就已写出《中华传统文化论》《中国学说史》等著作,这两部著作为他此后从事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张岱年晚年也是主要从事西方哲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二、写作过程在张岱年看来,中国人的历史文化属于大文化,不是小文化。
既然我们的祖先有这样独特的文化,我们就有义务继承这种文化。
所以我们应以一个比较客观、中立、公正的态度来看待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及其发展。
张岱年说,他不是以个人对某一事物的观点来评论某一历史时期中不同历史文化间的矛盾和冲突,而是以一种客观态度来看待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中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
这是一种不带有个人偏见观念的客观态度,因此,我们既不能简单地否定前人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总结中所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也不能机械地按照个人偏好或意见来评价一个历史时期之间存在或潜在之间的相互关系。
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就必须了解民族自汉代以来形成以及发展所形成不同历史时期各历史阶段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和特征,从而对我国历史上各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与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之间关系和互动的特点、过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张岱年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与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就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与共时多样性;就其就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与精神性。
它的核心就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就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与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第一, 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第二, 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第三, 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与普同性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就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人类文化就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与相对性在时间上,文化就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与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读后感作文

《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读后感作文《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读后感作文近日我读完了由张岱年、方克立两位先生共同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该书是1994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该书的核心主要是为了让我们这些年轻人认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了解传统文化,思考与评价其价值,同时展望其未来命运,《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读后感。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认识民族自身、提高人文素质,创造美好未来,挖掘经济价值所以在阅读该书时极度认真,感悟尤多,故而写下这篇读后感与大家分享一下,探讨一下。
我的感悟有以下几条:首先是古人的文化魅力在于坚持与传承是在不断的改革发展中壮大完善的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发扬的,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最早的中国文化只不过是是二层次:亦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而后期就是三层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再到后期就是四层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这是历史和人类不断改革进步的必然体现所以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难道不应该更好的发扬和维护这种精神吗?这便是我的第一个感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更好的维护坚持改革创新的文化精神。
接下来是我的二个感悟:制度文化是把双刃剑。
在文化的传承当中少不了制度的功劳,正是因为有好的制度,古人的思想才会开放,才会进取这就好像是科举制度,能为国家网络人才创建文化但制度也有另一方面是不好的消极的',列如:宗法制亦为专制制度也就是说古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这样的制度从一定角度来说限制了人才的流动和取用。
对文化的交流发展给以屏障性,这样的制度就明显没有后期唯才是举的科举制好,当然这些都是没办法和现代比的。
所以说古代制度是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学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把好的一面无限扩展,争取用到最大。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第三个感悟文化应有斗争精神这体现在以下三点,我归纳总结为:1.与自然斗争,读后感《《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哲学入门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哲学入门读后感读完中国文化概论中的哲学入门部分,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思想冒险。
一开始接触的时候,感觉就像是闯进了一个神秘的迷宫。
那些古老的哲学思想就像迷宫里隐藏的宝藏和秘密通道,既让人好奇又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比如说儒家思想,孔夫子那些关于“仁”的论述,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前听着就像一句干巴巴的道德说教,但是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这简直就是人际交往中的“黄金法则”啊。
这就好比在一个混乱的游戏世界里,突然有人给了你一个超级有用的攻略,让你知道怎么和其他玩家和谐共处,而且这个攻略还能让整个游戏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有序。
道家的思想呢,就像是一阵清风。
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刚开始觉得这不是让人啥都不干吗?这多懒啊。
但仔细想想,就像大自然的运作一样,河流不需要你指挥就知道往低处流,花草树木不需要你强迫就会按照季节生长凋零。
这其实是一种大智慧,是告诉我们不要过度去干预事物的自然发展,要顺应规律。
这感觉就像是你在拼命想控制一个调皮的宠物,结果发现你越用力它越不听话,反而是你放松下来,它却自己乖乖听话了。
再说说墨家的“兼爱”思想。
这就像一个超级理想的大家庭概念,所有人都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关爱,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这在现实中好像有点难实现,毕竟我们常常会对自己的家人朋友更偏爱一些。
但是这个想法就像一盏很亮的灯,虽然我们可能达不到那种理想状态,但它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让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可以更温暖、更平等的。
中国哲学入门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人智慧宝库的大门。
以前觉得古人离我们很远,他们的思想肯定很过时,但现在发现,这些思想就像一颗颗永不熄灭的星星,在现代社会的夜空中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它们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还能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启示。
这就好比是找到了一个古老的智慧锦囊,里面的宝贝能在各种现代困境中给我们提供解决的灵感。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中国文化概论》是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更是一本让我们思考自己文化认同的书籍。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这本书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时期,中国文化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每个时期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和价值观。
这让我更加清晰地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这些价值观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让我对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这本书还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了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这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文化认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和认同感,但是在当今社会,西方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让我对自己的文化认同产生了一些疑惑。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文化认同。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这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文化认同。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文化概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文化认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中国文化论争有感

有感于《中国文化论争》《论争》分析论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结构,中国的传统哲学、科学、艺术、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缺陷,以及16世纪以来的文化论争,最后说明了张岱年先生的文化主张“综合创造论”。
张岱年先生以《周易大传》为源总结出以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及天人协调为主要素的中国文化基本思想体系,在中西文化差异上,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上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人与人的关系的问题上重视人与人的和谐,即“天人合一”与“以和为贵”;张先生认为中华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就是永远努力向上、决不停止,这句话表现了中华民族奋斗拼搏的精神,在政治生活方面,对外来侵略决不屈服,对不良势力决不妥协;在个人生活方面强调人格独立,志不可夺。
“厚德载物”就是要有博大的胸怀,兼容并包。
儒、道、佛三家彼此相容,这种现像只有中国独有。
“自强不息”是奋斗精神,而“厚德载物”是兼容精神。
的确,一部中国近代、现代、当代史,就是中华民族不断奋进、进行现代化探索和建设的历史(这一历史性伟业仍在进行中),故而强调“刚健有为”“君子日夕惕”是主线,张先生提倡把这一条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十分英明的;新中国的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时至今日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潜移默化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渐发展出自己的道路来,这不能不说是“刚健有为”的精神的推动的结果;同时另一方面,大国崛起的过程是一个与国际社会相互包融的过程,这无疑需要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气度,而千年积淀的厚德载物精神使得中国在遭受外来经济文化冲击的同时却不失自身的优秀传统,在兼容中把握住每一次机会争得头筹。
但是,《论争》指出,从中国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来看,儒学实有偏失。
儒家对于物质生活的提高比较忽视,未能全面发扬春秋时人的“正德、利用、厚生”三事并重的观点,专讲“正德”,对于“利用、厚生”不甚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报告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推荐书单中,我选择了《中国文化概论》。
此书是由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的关于中国文化的概论书籍。
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这本书是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公共课的教材,所以内容非常全面、系统而简明,易于入门。
本书开篇是绪论,首先就全书的核心概念、涉及范围、基本宗旨等问题预作说明。
“文化”一词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本书定义了文化的本质: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文化的结构层次,可以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意识共四个层次。
本书主要围绕第四层次即心态文化层而展开论析。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它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演化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
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有可分为基层意识形态(如政治理论、法权观念和高层意识形态(如哲学、文学、艺术、宗教。
本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即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为主要对象展开讨论的。
并在结尾两章论述了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化发展问题。
全书正文分上编、中编、下编,共19章。
全书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所依附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政治结构、发展历程、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语言文字和典籍、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史学、伦理道德、宗教、哲学等、中国文化的总体特点(类型和特点、基本精神、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展望(向近代文化的转变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为线索展开,每一部分都叙述得详尽而有条理,使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可感的立体结构,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了整体的把握,对中国的文化瑰宝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引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思考。
本书上编的第二章介绍了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文化从来都是与社会的经济紧密联系的,它由经济决定,又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
本章首先介绍了农耕自然经济为什么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使得早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黄河流域就已经产生了农耕文明,汉晋以后中国农耕重心开始南移,农耕自然经济一直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本书将中国自然经济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殷商西周之前的土地国有和
集体生产的自然经济阶段、东周以后土地日益私有化和家庭个体生产经营阶段。
另外,中国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也与农耕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相互融合交汇。
不同于欧洲中世纪的封闭式的、依赖农奴、庄园内部自给自足的庄园自然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的中国小农经济并不是纯粹的“自给自足”,商品交换在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化刚刚起步的时候就已经出现,远早于西欧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中国的农耕经济一直包容着手工业和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但手工业和商业一直是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因此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并且“重农抑商”政策更加强了商品经济的依附性,从而使它的发展随着封建社会的变迁而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姿态。
商品经济对农耕经济的依附性格,又促使工商业者的普遍归宿是最终回到经营土地的老路上去。
大大削弱了商品经济对农耕自然经济的腐蚀瓦解作用。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发展缓慢。
另外,中国虽然东南临海,但由此产生的海洋贸易也仅是作为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的,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经济是以农耕经济为主导的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元化经济成分的自然经济。
本章最后总结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促使中国文化保持强大的延续力,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使得中国文化兼具包容性,农耕经济的早熟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我想重点讨论一下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心态的影响。
即侧重点在于就前文提到的文化的四个层面中的思想意识层面中的社会心理学层面。
中国文化根植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封建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海洋民族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
所谓农业文化,并非说构成这种文化的物态成分中没有其他产业
的产品,而是说整个文化的物质基础的主导方面和支配力量是在自然经济轨道上运行的农业。
务实精神。
长期的农耕生产,形成了中华民族质朴的品格和务实精神。
中国文化的重实际的务实精神与农耕经济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生活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民众在农业劳作中领悟到:利不幸至,力不虚掷,说空话无补于事,实心
做事必有所获。
这种农人的务实作风也感染了士人。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是中国贤哲们一向倡导的精神。
章太炎在《驳建立孔教议》中说:“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险。
”比较准确地刻画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性格。
正是这种民族性格使中国人发展了实用——经验理性,而不太注重纯理论的玄思,亚里士多德式的不以实用为目的,而由探求自然奥秘的好奇心所驱使的文化人,较少在中国产生。
作为农耕民族的中国人从小农业的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势是注意切实领会,并不追求精密谨严的思辩体系,因此被西方人称赞为“最善于处理实际事务的”民族。
安土乐天。
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土地这个固定的基础上,稳定安居是农耕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
不同于游牧民族勇猛善战、粗犷强劲,富于流动性的文化性格。
作为一个农业民族,中国人采用的主要是农业劳动力与土地这种自然力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他们建立的自然经济社会是种区域性的小社会,与外部世界处于封闭状态。
农民固守在土地上,起居有定,耕作有时。
农民世代在土地上劳作,有了土地就意味着生存和幸福,有了土地就意味着生存和幸福。
因此不难理解“安土重迁”是他们的固有观念。
《周易》称:“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礼记》称:“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先民所追求的是在自己的故土从事周而复始的自产自销的农业经济所必须的安宁和稳定。
所谓“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墨子·兼爱上》,便是农业社会
古圣先贤和庶民百姓的共同理想。
“安土重迁”这种思想在普通民众的心中根深蒂固,直到现在对人们的影响还是很深的。
虽然现代生产力发展,随着城市化建设和市场经济不断繁荣,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地留下那个工业和第三产业,人口流动增加,不再
固守土地,但是绝大多数从故土家乡流动到异国他乡的中国人,其意愿多为在外打拼一段时间后,就衣锦还乡。
保守。
稳定的农业社会和较少变化的经济结构,往往使人们产生一种瞻后式的思维方式,这种文化思维模式,一方面为中国文化的长期延续和增进向心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着文化的守旧性格。
早熟的发展优势使得人们迷恋于现有的成就,夜郎自大,拒绝新的思想和社会变革。
自秦汉以来,中国的意识形态是围绕着农耕经济这一核心,它带有明显的保守、怀古特征,成了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思维模式。
这种保守思想,导致社会普遍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
例如虽然中国虽然东南临海而航海技术发达,但是由此产生的海洋贸易仅仅是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这是因为以农耕经济为主题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缺乏开拓海洋事业的进取精神。
中国的农耕自然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心态的影响还有很多,我这里的讨论并不全面。
当然,传统文化也在新时代的氛围中发生着蜕变。
马克思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所以,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