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筑结构的发展史
外国建筑史罗马风和哥特建筑发展特征

3、建筑特征 材料:小块石材,灰浆砌筑 结构:采用古罗马的结构技术和建造方法,如拱券、穹窿。结构关 系开始整合。石造半圆拱顶代替木造天花,由此产生扶壁、肋骨拱、 束柱。 西立面:塔楼出现,开始用装饰 内立面:拱券代替柱式,寻找有序的立面 空间:架间单元出现,圣坛外外部的环廊与长廊(aisle)相对, 空间处于整合中。 装饰:体裁芜杂,比较幼稚 教堂型制:巴西利卡、拉丁十字式
4、建筑实例: 法国:圣埃提安教堂(1068-1115) 昂古来姆主教堂(Angouleme Cathedral, 1105-28) 意大利:比萨教堂(Pisa Cathedral, 11-13cn) 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1075-1150)
比萨教堂:洗礼堂、主教堂、斜塔
哥特式建筑平面
罗马风与哥特建筑
5、 哥特建筑的传播和地方特征
法国:一般位于城市广场的中心,平面拉丁十字,
横翼很短,东部承半圆形环廊,中厅高耸,有很多大 大小小的尖顶和尖塔,扶壁和墙垛亦有。动势很强。
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Paris, 1163-1250) 兰斯主教堂(Rheims Cathedral, 1211-1290) 亚眠主教堂(Amiens Cathedral,1220-1288) 夏尔特尔主教堂(Chartres Cathedral,1194-1260)
由连续的十字拱或者六分拱组成的回廊方院 (Cloister)、钟楼、图书馆、住所以及其他服务用 房。
赛戈维亚Alcazar城堡
中世纪的城堡:1000左右重新出现石头
城堡,防御工事,厚墙,塔楼
法国的卡尔卡松城Carcassonne
城堡发展来的城市
西式建筑风格

西式建筑风格西式建筑风格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雅的风格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
从古典希腊罗马时期的建筑,到现代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西式建筑一直在影响着世界的建筑发展。
本文将探讨西式建筑风格的历史、特点和影响。
一、西式建筑风格的历史西式建筑风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
古典希腊和罗马的建筑以其坚实的结构、对称的形式和精美的细节而闻名。
这些建筑作品如今仍然保存完好,成为了当代建筑师们的灵感之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希腊罗马的建筑风格开始受到其他欧洲国家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建筑师们恢复了古典希腊罗马建筑的元素,将之运用到当代建筑中。
这一时期的建筑作品充满了对称、比例和和谐的特点。
随后,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兴起,为西式建筑风格注入了更多的装饰元素。
华丽的立面、精美的雕塑和华丽的室内设计成为这个时期的代表特点。
二、西式建筑风格的特点西式建筑风格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无论是古典风格还是现代风格,它们都具有以下特点:1. 对称与比例:西式建筑注重建筑元素的对称和比例。
平衡的立面和精确的比例给人一种美感和稳定感。
2. 精细的细节:西式建筑充满了精致的细节和装饰。
从精美的雕塑到精巧的铁艺,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
3. 建筑材料的多样性:西式建筑使用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如大理石、石头、木材、砖等。
这些材料赋予建筑以特定的质感和氛围。
4. 多样的屋顶形式:西式建筑风格的屋顶形式多种多样,有尖顶、平顶、拱顶等。
这些屋顶形式既满足了实用性,又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5. 大尺度空间的运用:西式建筑注重空间的流畅和开阔感。
大型走廊、宽敞的客厅和高大的门窗都体现了对空间的追求。
三、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西式建筑风格对世界各地的建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大尺度空间、对称美感和精细细节成为当代建筑的灵感之源。
同时,西式建筑风格的国际影响力也日益增强。
许多西方建筑师在世界各地设计并建造了各种规模的建筑项目,如高楼大厦、博物馆、剧院等。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

罗马建筑是古罗马继承古希腊建筑的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而形成的一种建筑风格。
后来发展为石结构的希腊建筑造就了后来古罗马的“砖块艺术”。
拜占庭帝国(又称东罗马帝国)以古罗马的贵族生活方式和文化为基础,由于贸易往来紧密,使之融入了东方阿拉伯、伊斯兰的文化特点,形成了独有的拜占庭艺术。
最初是沿袭巴西利卡式的形制,巴西利卡式教堂形制源于基督教早期教堂,正立面简朴,其柱式、坡顶与希腊有关,拱门又与罗马有关,这种形式的极端发展就是后来的哥特式教堂。
古罗马风建筑在法国延续了200多年后,发展出了哥特式建筑,进而扩散到整个欧洲。
换而言之,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的一种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架、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将罗马式建筑的厚重、结实风格转变为垂直向上、轻盈修长的风格,原本用大量石头堆砌的墙壁,都由彩色玻璃代替,玻璃所代表的轻灵与透明,使人的心灵更加空灵,继而能更深切地感悟到浩瀚的苍穹和无垠的宇宙,体现了基督教神圣而忘我的宗教精神。
哥特式建筑已经具有同罗马式建筑完全不同的审美趣味和视觉效果。
其显著特征表现为回归罗马传统,有时也用简化的古典柱式和细部装饰。
应该说,哥特式是罗马式的继承与发展,无论是在建筑风格还是建筑结构上,哥特式都是一种进步。
正如有人所说的:“罗马建筑是地上的宫殿,哥特式建筑则是天堂里的神宫。
”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由巴黎主教莫里斯·德·苏利设计的巴黎圣母院。
历时180年建造而成,该教堂以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祭坛、回廊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收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还有以设计协调和比例均衡著称于世的布尔日大教堂,它是典型法国哥特式建筑的范例。
到15世纪,法国在经历了战争之后,对于哥特式建筑有所发展,这就是火焰式哥特式风格,其中最著名的就是St.Maclou’s Church.在英国,较为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坎特伯雷大教堂(Canterbury Cathedral)、索尔兹伯里主教堂(Salisbury Cathedral)、格洛斯特大教堂(Gloucester Cathedral:发展出以细格子组成的垂直式彩色玻璃,以及具有装饰性的扇状拱顶的哥特式教堂)。
西方设计发展的基本过程

西方设计发展的基本过程设计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西方设计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本文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现代设计潮流,探讨西方设计发展的基本过程。
1. 古希腊罗马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是西方设计发展的起点。
古希腊的建筑和雕塑充满了对人体比例和对称美的追求,这种追求体现在建筑物的立面、雕塑作品的姿态和表情上。
罗马帝国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建筑技术和公共设施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一时期的设计注重对称、均衡和秩序,为后来的设计风格奠定了基础。
2.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设计发展的重要阶段。
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师们追求对古希腊罗马艺术的复兴和再创造,他们研究古代文献和遗迹,运用古典美学原则进行设计创作。
在建筑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们提出了新的建筑理论和方法,如比例法则和透视法,使建筑物更加精确和逼真。
在艺术领域,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和雕塑家们以人体为中心,探索人体的比例和结构,使艺术作品更加真实和立体。
3. 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是西方设计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工业革命的到来带来了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城市化进程,这对设计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建筑方面,工业革命时期的建筑师们开始使用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如钢铁和玻璃,使建筑物更加高大和坚固。
在工业设计方面,设计师们开始注重产品的功能性和生产效率,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理念,使产品更加实用和经济。
4. 现代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是西方设计发展的重要阶段。
现代主义设计强调功能、简洁和实用性,摒弃了华丽和装饰性。
在建筑方面,现代主义建筑师们提出了“少即是多”的原则,追求简洁和纯粹的建筑形式,如勒·柯布西耶的国际风格和密斯·凡·德罗的玻璃建筑。
在工业设计方面,现代主义设计师们注重产品的功能和人机交互,提出了“形式跟随功能”的设计理念,如包豪斯设计学派的作品。
5. 后现代主义时期后现代主义时期是西方设计发展的新兴阶段。
建筑结构设计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建筑结构设计的历史与发展趋势建筑结构设计作为建筑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承载着建筑物的重量和力学条件,保证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探讨建筑结构设计的历史以及当前的发展趋势。
一、历史概述自古以来,人类在建筑领域中就开始思考如何设计出能够承受重力和其他力学条件的结构。
在早期的建筑中,人们使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块以及土壤等,通过简单的方式来构筑建筑物。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建筑要求的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也逐渐得到改善。
公元前7世纪的古希腊,开始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建筑结构设计,如希腊神庙的柱式结构。
这种结构设计在几个世纪内成为了欧洲古代建筑的主流。
然而,古代建筑结构设计仍然受限于材料和技术的限制,无法实现更大尺度和更复杂的建筑。
中世纪的欧洲,哥特式建筑的兴起带来了更为宏伟和复杂的建筑结构设计。
利用拱顶、飞檐和尖塔等元素,哥特式建筑在结构上取得了突破,同时也为后世的建筑结构设计提供了许多启示。
18世纪工业革命的到来,带动了建筑结构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钢铁的广泛应用使得建筑物的高度和跨度得以大幅度增加,如埃菲尔铁塔的建成标志着工程结构设计的巅峰时期。
二、现代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现代建筑结构设计正朝着更高、更大、更灵活的方向发展。
1. 高层建筑的崛起: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土地资源的有限,高层建筑成为解决城市扩张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现代的建筑结构设计通过引入新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和悬索结构等,实现了更高的建筑高度和更大的承载能力,例如迪拜的哈利法塔。
2. 悬索桥和斜拉桥:悬索桥和斜拉桥作为大跨度桥梁的代表,具有较小的自重和较大的承载力,被广泛应用于河流和峡谷等地形条件复杂的地区。
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悬索桥和斜拉桥可以实现更长的跨度和更高的稳定性,如美国的金门大桥和中国的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3. 可持续建筑: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可持续建筑成为当今建筑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趋势。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建筑致力于实现建筑的生态友好化。
古代西方拱券结构的发展与演变

古代西方拱券结构的发展与演变拱券之于古代西方建筑的作用就像斗拱之于中国建筑。
都是两种体系中最精华的部分。
古代东西方都无法造出宽大的平屋顶的原因就是没有找到可以支撑巨大平屋顶的结构体系或者材料。
于是乎古代中国人用梁柱框架加斗拱营造巨型大坡木屋。
古代西方人用拱券结构建造他们宏伟恒久的穹窿石屋。
古代西方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萌芽三个阶段。
按建筑发展历史还可以分为:古爱琴海文明时期(前3000-前1400),古希腊(前11世纪-前1世纪),古罗马时期(前1世纪到公元4世纪),中古拜占庭与中古俄罗斯和西欧中世纪(4-16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与古典主义(15-19世纪)。
这些时期拱券一直在发展演变,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杂,从粗拙到精巧的进化过程。
公元前2000左右,爱琴海地区鼎盛繁荣,先后出现克里克,迈西尼为中心的克里克-迈西尼文化。
从建筑遗迹和考古发现中可以得出克里特人的克诺索斯米诺斯王宫(前1500年)已经使用漏斗形柱头,这是早期共的雏形具有减轻梁对柱子的压强增大柱距的作用。
迈西尼的迈西尼狮子门(前1250年)则使用了叠涩券,这种结构减少了券上荷载对支柱梁的压力。
是很大的进步。
阿脱雷斯宝库则使用了直径14.6米高13.4米的叠涩穹窿。
这些实例说明西方的拱券结构初步形成于3600前左右的古爱琴爱地区。
古希腊时期(前11世纪-前1世纪)拱券结构有了很大的进步。
从古希腊及受其影响的希腊化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同期的亚平宁半岛北部的伊特鲁里亚(前8-前2世纪纪罗马祖先)高超的石工,陶瓷构件与拱券结构可以推断出来,但是拱券结构在希腊本土的应用貌似并不多见,古希腊建筑多是是以石制梁柱为主的建筑体系。
古罗马时期(前1世纪到公元4世纪)可谓是拱券结构逐渐成熟的时期,古罗马人在伊特鲁里亚(前8-前2世纪罗马祖先)和古希腊人的基础之上发展了综合东西方大全的梁柱与拱券结合的体系。
拱顶在罗马有很大发展尤其是创造了交叉拱交叉拱由两个筒形拱直角相交而成,这种结构有利于建筑采光,把原来的双面采光扩展为四面采光。
西方建筑结构的发展史

2012-3-16 15:23|发布者: |查看: 490|评论: 0 摘要: 伴随着社会进步,建筑结构技术的创新推动了建筑形式的新的进程。
本文通过聚焦于西方建筑结构形式和建筑形式,从建筑结构技术的进步推演到建筑形式的推陈出新,而建筑师的奇思妙想同时又促进了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
将 ...伴随着社会进步,建筑结构技术的创新推动了建筑形式的新的进程。
本文通过聚焦于西方建筑结构形式和建筑形式,从建筑结构技术的进步推演到建筑形式的推陈出新,而建筑师的奇思妙想同时又促进了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
将建筑技术研究、设计、生产同新技术相结合起来是建筑形式的发展道路。
建筑的形式美源自于结构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建筑的形式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当一座新建筑穿着华丽的外衣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我们驻足、流连于建筑形式美给我的心灵的印记,世人对于建筑的评价往往局限于外在的形式美,当建筑师苦苦的求索寻找新的美学形式但仍然黔驴技穷时,我们的设计者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建筑的形式美源自于什么?我认为形式美的源泉是功能的需求、结构的技术。
所以功能、技术与艺术作为建筑的三要素是辩证统一的,建筑象人体一样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它是系统的整体的而非孤立的局部的。
当下业者对于形式美的理解是由偏颇的,在这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也必然会阻碍建筑的发展和进步。
建筑结构是指将建筑物自身及其在使用中所产生的荷载传递给地基的一种设施。
古往今来人们就是在不断的利用新的材料创造着新的建筑形式。
1.原始社会的建筑原始社会的住屋形式是巢居、穴居、以及在北美的印第安人的帐篷屋,是人类基本生活的需求。
原始人使用木材生土当地的建筑材料建造窝棚。
2.奴隶社会的建筑奴隶社会随着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增强建筑的类型建筑的规模以及建筑的形式出现巨大的变化。
在古代的埃及人们利用石材建造神庙和陵墓,建筑的结构形式是梁柱体系,古希腊同样继承埃及的梁柱体系,同时由于地域文化的发展演变希腊人将梁柱发展成具有美的形式,出现古典的三柱式,以及女像柱,两者的形式不同但结构的核心是一致的以石材作为基本材料的梁柱体系。
西方建筑史的发展历程

西方建筑史的发展历程一. 古代建筑风格的形成1.1 早期文明的建筑风格•古埃及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1.2 罗曼式建筑的兴起•罗马式教堂建筑•西方古堡建筑1.3 哥特式建筑的发展•哥特式教堂建筑•哥特式城堡建筑二.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建筑2.1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城市宫殿•文艺复兴教堂建筑2.2 巴洛克建筑的繁荣•巴洛克宫殿建筑•巴洛克教堂建筑2.3 巴洛克花园与室内设计•巴洛克花园设计•巴洛克室内设计三. 工业革命与现代主义建筑3.1 工业革命对建筑的影响•钢铁结构的应用•建筑构造技术的创新3.2 装饰艺术运动与艺术建筑•装饰艺术运动的兴起•艺术建筑的特点与变革3.3 现代主义建筑的崛起•波西米亚式建筑•国际风格建筑与功能主义四. 当代建筑的多样化4.1 后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与表现形式•多元化的建筑风格4.2 生态建筑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原则与设计理念•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4.3 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建筑设计•数字化设计工具的应用•智能化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五. 结语西方建筑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兴起。
从埃及的金字塔到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建筑,早期的建筑风格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在罗曼式建筑时期,教堂和古堡的建筑风格开始兴起,体现了庄严和壮观的特点。
而在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时期,教堂和城堡的建筑风格更加复杂和精细。
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西方建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文艺复兴建筑注重对古代建筑的复制和模仿,具有古典的特点和比例感。
巴洛克建筑则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注重空间的变化和装饰的丰富。
巴洛克建筑在宫殿和教堂的建筑中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工业革命的到来对建筑产生了重大影响。
钢铁结构的应用以及工艺和技术的改进,使得建筑的高度和规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装饰艺术运动和艺术建筑的兴起也使建筑表现出更多的个性和艺术性。
随后的现代主义建筑则以功能主义和简洁性为核心,追求形式与功能的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建筑结构的发展史-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2012-3-16 15:23|发布者: |查看: 490|评论: 0
摘要: 伴随着社会进步,建筑结构技术的创新推动了建筑形式的新的进程。
本文通过聚焦于西方建筑结构形式和建筑形式,从建筑结构技术的进步推演到建筑形式的推陈出新,而建筑师的奇思妙想同时又促进了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
将 ...
伴随着社会进步,建筑结构技术的创新推动了建筑形式的新的进程。
本文通过聚焦于西方建筑结构形式和建筑形式,从建筑结构技术的进步推演到建筑形式的推陈出新,而建筑师的奇思妙想同时又促进了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
将建筑技术研究、设计、生产同新技术相结合起来是建筑形式的发展道路。
建筑的形式美源自于结构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建筑的形式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当一座新建筑穿着华丽的外衣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我们驻足、流连于建筑形式美给我的心灵的印记,世人对于建筑的评价往往局限于外在的形式美,当建筑师苦苦的求索寻找新的美学形式但仍然黔驴技穷时,我们的设计者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建筑的形式美源自于什么?我认为形式美的源泉是功能的需求、结构的技术。
所以功能、技术与艺术作为建筑的三要素是辩证统一的,建筑象人体一样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它是系统的整体的而非孤立的局部的。
当下业者对于形式美的理解是由偏颇的,在这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也必然会阻碍建筑的发展和进步。
建筑结构是指将建筑物自身及其在使用中所产生的荷载传递给地基的一种设施。
古往今来人们就是在不断的利用新的材料创造着新的建筑形式。
1.原始社会的建筑
原始社会的住屋形式是巢居、穴居、以及在北美的印第安人的帐篷屋,是人类基本生活的需求。
原始人使用木材生土当地的建筑材料建造窝棚。
2.奴隶社会的建筑
奴隶社会随着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增强建筑的类型建筑的规模以及建筑的形式出现巨大的变化。
在古代的埃及人们利用石材建造神庙和陵墓,建筑的结构形式是梁柱体系,古希腊同样继承埃及的梁柱体系,同时由于地域文化的发展演变希腊人将梁柱发展成具有美的形式,出现古典的三柱式,以及女像柱,两者的形式不同但结构的核心是一致的以石材作为基本材料的梁柱体系。
由于石材本身的力学性能是抗压能力强于抗弯的能力。
所以我们看到埃及、希腊的古建筑的柱距是如此的小,建筑空间也是狭小的。
建筑作为单体强调的是外部空间或者建筑的内部狭小空间的神秘化。
在希腊建筑往往是作为雕塑来处理的。
在古罗马文化时期,随着领地的不断扩张各种文化的融合和碰撞罗马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新的结构形式拱券结构。
罗马人利用混凝土这种新建筑材料创造一种新筒形拱形工交叉拱、十字拱解决了大跨度屋盖的结构形式,继而获得了连续的复合的建筑空间。
建筑也就成为了真正的意义的建筑,正是在古罗马时代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推动了新的结构形式的产生进而获得新的较大的人类活动的室内空间。
就功能决定形式而然,以上的变化必然带来建筑形式的新的突破。
我们在研究建筑历史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在罗马的建筑上仍然有希腊建筑的影子,罗马人在建筑形式上仍然沿用希腊的柱式,出现古罗马五柱式,罗马的柱式已经没有了希腊柱式结构上的意义,柱式已经成为了壁柱。
成为一种装饰,同时由于罗马建筑的体量、建筑的层数的增大希腊的柱式又在罗马时期演变成券柱式、连续券、巨柱式等多种形式。
从古罗马的建筑形式生成之初,它是在古希腊时代的建筑形式范围内发展,直到找到适合新技术的建筑形式的出现。
我们常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希腊和罗马
创造了古典建筑的文明开创欧洲建筑形式的先河。
在继承与发展中结构技术的创新领先于建筑形式的创新。
3.中世纪的建筑
欧洲的中世纪是神学统治的社会,建筑的类型以教堂为主,高耸的教堂留给我们更多神性的表达,建筑风格更趋于美观,由其是以哥特时期的建筑最为典型高耸的向上建筑风格直指上苍表达着与神的交流与对白。
形式的表达继而带来的神性化的想象赋予了哥特建筑的神性的神秘感。
我们剖开哥特建筑的形式寻找带来这种形式美的根源在于中世纪结构技术的发展,在中世纪时期继承了罗马的十字拱的技术,在此基础上将罗马的十字拱发展成为四分类骨拱,同时将单圆心的拱变成双圆心的拱形成了框架式的双圆心的尖拱,同时拱顶所产生的侧推力由新力学构件飞扶壁传到外侧的横墙上,这样整个结构体系就变成了框架整个的受力过程屋顶的荷载传递给尖的肋骨拱——柱子(竖向的力)——基础——地基完成,而拱所产生的水平向的推力传到侧墙——传到基础——地基。
这时配合肋骨拱柱子也形成了束柱的形式,摆脱了古典的柱式,达到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4.资本萌芽与绝对君权时期的建筑
在这段历史时期主要包含文艺复兴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巴洛克建筑在这段历史时期建筑的结构形式并没有较大的改变,设计师在考古等领域的发展的带动下形成了对古典文化建筑的热衷与模仿,创造了具有特设的文艺复兴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巴洛克建筑从早期的对古典建筑的模仿,创新到晚期的巴洛克建筑的推器繁琐变形,反映出形式主义的已经走入到了末端,设计师不顾及形式美的产生的动力在于结构技术的变化,这个时期的人们试图创造出新的形式无奈由于结构的不改变所以形式的变化是表面的是化妆术,不会出现脱胎换骨的变化。
伴随着186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生,建筑界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时由于新的建筑材料的出现,也就是伴随着机械化时代工业发展提供的大量的人工材料。
由质地纯正的、经实验鉴定的、用一定原材料生产的人工材料代替质地混杂的、不可靠的材料,例如,型钢和更加新的钢筋混凝土都是计算的纯粹结果,它们精确地、充分地利用材料。
由此带来了建筑形式的新变化,体现到了大框架的建筑上面。
伴随着新材料,考虑到墙和窗子的构造,最终的结果是一米厚墙上的天然优质石头被轻质的煤渣空心薄墙壁等取代。
钢和钢筋混凝土对机械化时代现代建筑的发展有着极重要的影响,钢结构的材料和结构特性与木结构颇多相通之处,而混凝土却与此不同,其构件在连接(浇筑)之后,融为一体,是化学式的连接。
钢构件通常也非常适于线性地使用和表现“线的构成”。
除了钢和钢筋混凝土材料以外,合成树脂、塑料、金属等作为基本材料与由玻璃纤维等作为增强剂制成的复合建筑材料在机械化时代也日渐普遍,而且其性能也越来越好,用这些材料制成的型材、线材等工业组合建筑制品,也能给人以超越技术美而升华为科学美的审美感受。
5.现代建筑形式的迅猛发展
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建筑材料将变得日益复杂,集成技术用于建筑材料是数字化信息时代材料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纳米技术也为材料的集成化提供了技术基础。
但是,到目前为止,这种集成化的材料还没有发展成熟,准确的说现在这种材料是以“构件系统”的方式表现的。
现代建筑的经典作品中,不少也是新科技、新材料的使用产生的建筑形式美,采用玻璃墙的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从建筑平面和立面上来看都具有浓厚的古典庙堂的气氛,但是与帕提农神庙等古典庙堂截然不同的是它所使用的材料——钢材而非石料,于是建筑以相似的形式给人以完全不同的审美感受。
采用光电幕墙技术的英国利物浦基础物理研究院、德国哈姆尔城市大厦满足了恶
劣天气对幕墙的所有要求,也满足建筑的物理需求,比如阻燃、保暖、隔热等,而且可以把光能转换成电能。
光电幕墙加装了光电模板后,可代替抛光的自然建材,并且在光电幕墙的生产、使用直至报废都可以实现对环境的无污染。
光电板成分中没有有毒物质,不会在建筑物起火时出现任何诸如释放有毒气体等危险。
而采用气凝胶玻璃板的巴伐利亚的建筑事务所可以使日光均匀分布于更大进深的室内,而且有效地避免了眩光。
可以推测,一旦某种建筑材料集中了多种功能,建筑形式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例如以上两种材料作为建筑外墙材料以后,建筑外墙形式变得更加轻盈、通透,整个建筑形式也跟随着发生了变化,给人以一种全轻质、高强和多功能的建筑材料所带来的必然是灵活多样,构造精致的建筑形式。
各个历史时期,结构技术影响了建筑形式,运用于建筑中的技术的发展与技术本身的发展并非同步的,而且在建筑中各类技术相互结合的程度也不同,在对建筑的形式的决定作用中所占比例也不尽相同。
目前,数字化技术正在向建筑领域渗透,建筑形式所涉及到的技术内容将变得比以前任何一个时期更加丰富,更新的速度也更加迅速。
跟最新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跟最先进的生产力结合起来,这是建筑发展的大方向。
本文通过强调建筑形式与技术的密切关系,是期望通过对技术对建筑形式客观作用规律的肯定,使建筑设计师充分认识到技术对于建筑形式创作的重要意义,在实践中关注技术的动态,将建筑技术研究、设计、生产同新技术相结合,以发展为目标,探索用于建筑的新技术,铺筑建筑形式的发展道路,撰写人类建筑史上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