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筑风格发展及对中国建筑影响任廷凯

合集下载

西方建筑风格发展及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任廷凯

西方建筑风格发展及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任廷凯

西方建筑风格发展及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摘要: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是世界建筑发展的主流建筑思潮,对正逐步融入世界建筑发展潮流的中国建筑界产生过或正在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建筑思潮不仅仅受此的影响,在中国现代建筑"无限广阔的创造范围里",还包括了中国国内所固有的建筑传统思想的制约和世界上其它建筑思潮如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的影响,因而表现出更具特色和多样性。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中国建筑设计技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是先后影响建筑发展的主流思潮,为了把握这些思潮发展的大致脉络,本文先对其进行归纳和简化分析,再对比国内近几十年来的发展情况,简浅地谈淡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影响。

一.现代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建筑产生历史回顾早在世纪就已经有现代主义思潮的荫芽,体现在许多文化领域中,建筑艺术领域中真正有较大影响的则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芝加哥学派等。

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是一个随着艺术、技术的发展,不断简化装饰,强调功能和技术的过程。

.装饰的简化:“工艺美术运动”主张设计的真实诚挚、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设计装饰上从自然形态吸取营养。

它促使欧洲的另外一场设计运动——“新艺术运动”的产生,直接影响了建筑形式的改变。

新艺术运动反对历史的样式,想创造一种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

其主题是模仿自然生长的草木曲线,是现代建筑简化与净化过程中的步骤之一。

在其影响下的代表是维也纳学派,指出新结构、新材料必导致新形式的出现。

另一位建筑师鲁斯提出“装饰就是罪恶”,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

.功能的重视:美国的芝加哥学派代表之一沙利文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先驱,提出“形势追随功能”的口号,其功能的含义包括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本身的表现、建筑形式的象征性功能等。

.现代工业为背景:德意志制造联盟以贝伦斯为代表,主张在建筑设计上创新,使功能、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并满足当时社会要求;大力宣传功能主义和承认现代工业。

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对中国建筑的影响一、前言随着全球化的加剧,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对中国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并探讨其原因和发展趋势。

二、引言在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下,中国建筑正经历着独特而快速的发展。

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源于其合理的构造、先进的技术以及富有创意的设计理念。

这些特点正逐渐被中国建筑师所吸收和融合,推动中国建筑行业的创新发展。

三、建筑结构与材料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在建筑结构与材料方面对中国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下逐渐被钢筋混凝土结构所取代。

钢结构不仅具有更高的承载能力,还能实现更大跨度的建筑设计。

同时,新型材料如玻璃、聚碳酸酯等的应用也使得建筑外观更加现代化和精致化。

四、设计理念与创意西方现代建筑风格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并充分考虑人们的舒适体验。

这一设计理念对中国建筑界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不仅使中国建筑师摆脱了对传统的束缚,更激发了他们的创意和设计潜能。

例如,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引入的开放式空间设计和灵活的布局方式对中国建筑师的设计思路产生了积极的启发。

五、建筑功能与多样性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强调建筑的多功能性与灵活性。

中国建筑师在这一方面开始大胆尝试,推动了建筑功能与多样性的发展。

例如,商业综合体、创意文化园区等多功能建筑在中国的兴起,既满足了人们对于生活娱乐、工作交流的需求,又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六、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西方现代建筑风格注重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对中国建筑业的影响不可忽视。

以低碳、环保、节能为目标的绿色建筑正成为中国建筑业的热点发展领域。

西方先进的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以及建筑环境的优化设计,都为中国建筑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学习机会。

七、发展趋势与展望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将持续发展。

未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中国建筑将不断融入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元素,并发展出更多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闲谈西方建筑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

闲谈西方建筑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

中央民族大學本科生學期論文論文題目:淺談西方建築對中國近代建築的影響學期:2010年第二學期學生姓名:馬永強年級:08基地本院系單位:歷史文化學院課程名稱:中國近代文化史任課教師:張晨怡老師淺談西方建築對中國近代建築的影響摘要:我國有著自己古老的文化、五千年的歷史,形成了獨特的建築風格,但由於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建築受到了西方建築風格的影響,我們建築創作所採取的態度是:尋找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點,把握好當今建築創造的大方向,探索建築創作的新思路。

關鍵字:古典建築;西方文化;近代建築一、中西傳統建築的比較1.建築材料的不同,體現了中西方物質文化、哲學理念的差異。

從建築材料來看,在現代建築未產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經發展成熟的建築體系中,包括屬於東方建築的印度建築在內,基本上,都是以磚石為主要建築材料來營造的,屬於磚石結構系統。

唯有我國古典建築(包括鄰近的日本、朝鮮等地區)是以木材來做房屋的主要構架,屬於木結構系統,因而被譽為“木頭的史書”。

中西方的建築對於材料的選擇,除由於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導致的結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築中的普遍反映。

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強調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夠戰勝一切。

中國所宣揚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對人與自然環境間相互關係的高度概括。

老子曾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句話表明人與自然的融合是天道,是順應天意的表現。

中國人將木材選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視了它與生命之親和關係,重視了它的性狀與人生關係的結果。

2.建築空間的佈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徵的區別。

從建築的空間佈局來看,中國建築是封閉的群體的空間格局,在地面平面鋪開。

中國無論何種建築,從住宅到宮殿,幾乎都是一個格局,類似於“四合院”模式。

其價值是通過群體建築的美體現出來的。

而西方建築則是開放的單體的空間格局,向高空發展。

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对中国的影响

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对中国的影响

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对中国的影响
王丽颖
【期刊名称】《中外建筑》
【年(卷),期】1996()4
【摘要】我国有着自己古老的文化、五千年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但由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建筑受到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我们建筑创作所采取的态度是:寻找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汇点,把握好当今建筑创造的大方向,探索建筑创作的新路子。

【总页数】2页(P22-23)
【关键词】传统建筑;建筑风格;西方文化;交汇点
【作者】王丽颖
【作者单位】长春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建筑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0;TU-092
【相关文献】
1.康乾时期西方建筑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J], 王凯东
2.浅析西方建筑文化对现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 [J], 曹叶成?;金烽??
3.浅析西方建筑文化对近现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 [J], 金贝多
4.西方现代建筑理念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J], 张冉
5.康乾时期西方建筑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J], 王凯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方建筑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西方建筑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西方建筑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一、引言建筑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形式和文化表达方式,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文化和审美追求。

在中国,长久以来,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一直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但也受到了西方建筑理论的启发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西方建筑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分析其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和贡献。

二、西方建筑理论的传入与影响自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中国与西方接触的增加,西方建筑理论开始传入中国。

最先传入的是欧洲的古典建筑理论,如罗马柱序、希腊比例等。

这些理论对中国建筑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他们在设计中注重均衡、对称和比例等原则。

例如,在中国的古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希腊柱序的应用。

此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传入进一步开启了中国建筑与西方的对话。

20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流加深,许多中国建筑师从欧美学界获得了先进的理论和设计方法。

著名的建筑师,如梁思成和林徽因,受到了包豪斯学派的影响,开始运用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来塑造中国建筑。

三、西方建筑理论在当代中国建筑中的应用在当代中国,西方建筑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对中国建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西方建筑理论的传入促使中国建筑师反思自身的建筑传统,并开展创新实践。

他们开始探索新的建筑风格和表达方式,使得中国建筑摆脱了过去对传统的依赖。

其次,西方建筑理论的道德和伦理观念对中国建筑业产生了启示。

西方建筑师注重的公共利益、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等价值观在中国得到了认同和推广。

许多中国建筑师开始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设计中,打造环保和资源节约的建筑作品。

此外,西方建筑理论的方法和技术也得到了中国建筑行业的采纳和应用。

现代建筑设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结构技术和材料等方面的进步,大大提高了中国建筑师的设计能力和施工水平。

西方建筑理论的引入为中国的建筑实践带来了先进的工具和方法。

四、西方建筑理论应用中的挑战和问题然而,西方建筑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的独特影响依然存在。

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代建筑的冲击

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代建筑的冲击

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代建筑的冲击提纲:一、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代建筑的产生与演化二、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风格的影响三、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材料的影响四、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技术的影响五、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教育的影响一、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代建筑的产生与演化西方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其特色之一就是将功能和外观兼顾,强调在建筑中体现人类价值观的同时,维护人与周边环境的和谐。

在18世纪之前,我国建筑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只注重内功,既缺乏对外观的把控,又缺乏对空间的优化。

直到19世纪末,中国先进分子纷纷借鉴了西方建筑思想,形成了一种近代化的建筑形态。

同时,在西方知识的影响下,我国建筑文化也开始摆脱了传统包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二、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风格的影响西方建筑的风格多种多样,根据所处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差异,其特色各异。

与此同时,它也通过多种渠道对中国建筑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比如,受到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影响,岳麓书院采用了宏大的大型窗户,使整座建筑的室内外空间得到了极致的融合。

而碧云寺也在几何平面构造方面直接借鉴了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方式。

三、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材料的影响西方建筑以使用高质量的建筑材料和先进的技术而著名。

近代中国借鉴了许多西方建筑材料和技术,并将其用于各种建筑领域中。

比如,近代中国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耐火等性能;此外,运用了玻璃钢等前沿材料,也在建筑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技术和材料的应用,促进了中国建筑材料产业的不断发展。

四、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技术的影响西方建筑技术一直处于不断创新的状态,不断推陈出新的设计与研发,持续推动了建筑技术的进步。

它的传播也让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得以快速发展。

例如,西方建筑技术的引入,让中国的建筑结构理论和设计方法进行了技术革新。

这种推陈出新的态度,推动了近代中国建筑技术的全面提升。

五、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教育的影响西方建筑学科对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影响非常大。

西方建筑设计风格效应及对我国建筑影响

西方建筑设计风格效应及对我国建筑影响

浅谈西方建筑设计风格效应及对我国建筑影响【摘要】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则较重视科学与宗教;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且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等等,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西建筑交流的最大成果应是圆明园的落成,从此西方建筑成为中国建筑一道奇异的风景。

【关键词】西方建筑设计风格中国文化建筑艺术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不仅仅是经济的全球化的进程在不断地深化,包括文化在内的众多元素也在不断的被融合。

这其中就包括了建筑设计风格。

中西建筑风格的不同,从本质上看是因中西文化的不同。

按一般的理解,中国文化重人,而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则较重视科学与宗教;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且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等等。

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建筑转入近代时期,开始了近代化及现代化的进程。

但在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过程中,在城市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走过的道路是扭曲的。

中华帝国闭锁的国门是被资本主义列强用炮舰和鸦片冲开的。

中国的开放是被动的开放。

外来的、诱发中国启动现代化的冲击要素是以侵略的方式撞击的。

租界的设立、通商口岸的开辟、港湾租借地、铁路附属地的圈占,都是通过不平等条条约来实施的。

这些城市或地区,作为中国控化的前沿和聚点,引发其城市转型、建筑转型的外来因素,很大程度上都和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活动息息相关。

在近代化过程中搅拌着殖民化。

因此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自然深深受制于这种二元结构的影响,导致发展的不平衡型。

主要体现现在没有取得全方位的现代化转型,明显呈现出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

如民国时期的仿罗马风建筑石鼓路天主堂,西方古典的原中央大学建筑群,还有欧洲乡村别墅式的原星汉别墅(former xinghan villa)。

西方建筑文化对近现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

西方建筑文化对近现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

西方建筑文化对近现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西方建筑文化对近现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如何在融合西方先进的建筑观念技术与传承中国建筑艺术的优良传统之间取得平衡,是从19世纪40年代至今,始终贯穿中国建筑发展的核心问题。

在经历了表面化的传承,以及尴尬的中西融合后,正确处理好继承传统与时代创新的关系已成为中国建筑实现现代转型的关键。

一、近代以前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的交汇中国传统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历经了多次的社会变革,朝代更替,民族融合以及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外来文化影响,但不同时代的建筑活动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在数千年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系统所具有的封闭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筑审美意识渐趋成为一个稳定的封闭体。

在这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由意大利郎世宁等设计监修的圆明园中长春园的海晏堂,虽然建筑是意大利的巴洛克风格,但采用的是中国的琉璃瓦等建筑材料以及中国民族风格的细部装饰,是当时中西合璧的典范。

二、近现代中国的中西建筑文化关系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通过多种途径的传入,西方建筑逐步打破了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建筑一统天下的局面。

中国传统建筑的“中和之美”“中庸之美”受到西方建筑审美意识和形式的强烈冲击。

因此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对建筑的新要求以及适应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带来的先进科技,中国传统建筑在设计观念,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等方面的转型成为必然。

(一)西风东渐在经过了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西文化剧烈冲突。

直到19世纪20年代以前的中国,建筑尚处于西风东建之际,西洋建筑在中国还只是新奇之物,而且“由于中国的社会性质、经济文化水平等的限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大都市的西式建筑工程完全操纵在外国人手中,建筑风格则以各国本土的古典主义和其他风格化的建筑占主导地位”。

因此中国传统的建筑体系尚未受到根本动摇。

1、办公类建筑。

教堂虽然出现得早而且数量虽多,但毕竟只是精神寄托之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建筑风格发展及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摘要: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是世界建筑发展的主流建筑思潮,对正逐步融入世界建筑发展潮流的中国建筑界产生过或正在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建筑思潮不仅仅受此的影响,在中国现代建筑"无限广阔的创造范围里",还包括了中国国内所固有的建筑传统思想的制约和世界上其它建筑思潮如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的影响,因而表现出更具特色和多样性。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中国建筑设计技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是先后影响建筑发展的主流思潮,为了把握这些思潮发展的大致脉络,本文先对其进行归纳和简化分析,再对比国内近几十年来的发展情况,简浅地谈淡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影响。

一.现代主义建筑1、现代主义建筑产生历史回顾早在19世纪就已经有现代主义思潮的荫芽,体现在许多文化领域中,建筑艺术领域中真正有较大影响的则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芝加哥学派等。

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是一个随着艺术、技术的发展,不断简化装饰,强调功能和技术的过程。

a.装饰的简化:“工艺美术运动”主张设计的真实诚挚、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设计装饰上从自然形态吸取营养。

它促使欧洲的另外一场设计运动——“新艺术运动”的产生,直接影响了建筑形式的改变。

新艺术运动反对历史的样式,想创造一种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

其主题是模仿自然生长的草木曲线,是现代建筑简化与净化过程中的步骤之一。

在其影响下的代表是维也纳学派,指出新结构、新材料必导致新形式的出现。

另一位建筑师鲁斯提出“装饰就是罪恶”,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

b.功能的重视:美国的芝加哥学派代表之一沙利文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先驱,提出“形势追随功能”的口号,其功能的含义包括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本身的表现、建筑形式的象征性功能等。

c.现代工业为背景:德意志制造联盟以贝伦斯为代表,主张在建筑设计上创新,使功能、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并满足当时社会要求;大力宣传功能主义和承认现代工业。

d.现代主义建筑确立和传播:在之前的现代建筑思想影响下,新一代的建筑家开始成熟,出现了真正有影响力的大师——格罗庇乌斯、密斯、勒•柯布西耶和阿尔托,加上美国的赖特,他们组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设计和设计教育力量,通过建筑实践和教育实践,冲破了禁锢人们思想数千年的传统建筑、设计和美术教育体系,建立了崭新的体系,新建筑思想、新原则、教育体系得到确立。

他们使现代主义成为国际建筑的标准风格,影响了整个世界20世纪的建筑面貌。

2、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具体内容沙利文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主张在传统继承上的发展和变化,为新时代设计新建筑。

美国建筑家赖特现代义建筑重要奠基人之一,将沙利文的现代建筑方法和思想发扬光大,提出了自己的有机建筑理论(organic architecture)、提出现代建筑与自然形式应该具有内在的关联,在自己的设计中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形式和功能的协调性。

他将沙利文的“from follow function”发展为“from and function are one”,认为功能与形式在设计中根本无法分开。

建筑的结构、材料、建筑的方法融为一体,合成一个为人类服务的有机整体。

他的“有机设计”就是指这个综合性、功能主义的含义。

德意志制造联盟认为现代设计应是一个科学的、技术的、可量化的过程,因此必须采用标准化作为整个活动指导中心,而非一个自由发挥过程。

这使德国,乃至欧洲的建筑设计因而得以走向理性发展之路。

格罗皮乌斯是现代主义建筑教育和设计最重要奠基人之一。

他提出包豪斯的宗旨应该是:“创造一个能够使艺术家接受现代生产最有力的方法——机械(从最小的工具到最专门的机器)的环境。

”密斯是现代建筑主义建筑的设计大师,通过一生的实践奠立了明确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提出了“少就是多”的立场和原则,他终生追求所谓的“单纯”建筑,达到甚至可以违反功能要求的地步。

密斯毕生追寻一种国际主义的风格。

勒•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现代设计、现代城市规划的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对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体系的形成,对于“机械美学”思想体系的形成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他主张设计上建筑上要向前看,否定传统的装饰,他认为最代表未来的是机械的美,未来的世界基本是机械的、机器的时代,房屋是“居住的机器”。

3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内涵和技术本质在上述建筑大师的陈述中,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共同的内涵可归结为:反历史反传统、功能第一、技术至上、理性主义、机器美学、普适主义、理想主义等等。

从这几方面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与技术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技术的发展是现代建筑的四大要素空间、结构、功能、形式相关理论发展和成熟的动力。

从世界观到人本身及其需要,从建筑设计到建造过程,都全面被现代技术所渗透。

如今,传统建筑中技术与建筑的手段-目的的关系模式彻底瓦解了,三大要素分离的状态结束了,四大要素都全面统一在现代技术之中。

我们甚至可以说现代建筑已经成为了技术本身,这是建筑技术化的必然结果。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时代性和局限性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产生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

二战后,现代主义建筑已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

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

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

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

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发形成的建筑环境。

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

实际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

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直到80年代中期,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仍然为数寥寥。

比较典型的有美国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等。

这些后现代派的建筑,将历史上的建筑形式的片断,各自按非传统的方式表现出来。

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看法非常分歧,又往往同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看法相关。

支持:部分人认为现代主义只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的影响,忽视和切断新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联系,因而不能满足一般群众对建筑的要求。

他们特别指责与现代主义相联系的国际式建筑同各民族、各地区的原有建筑文化不能协调,破坏了原有的建筑环境。

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

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

反对: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士则认为现代主义建筑会随时代发展,不应否定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

他们认为:现代主义把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创作同社会物质生产条件结合起来是正确的,主张建筑师关心社会问题也是应该的。

相反,后现代主义者所关心的主要是装饰、象征、隐喻传统、历史,而忽视许多实际问题。

在形式问题上,后现代主义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义和手法主义,是表面的东西。

因此,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认为:现代主义是一次全面的建筑思想革命,而后现代主义不过是建筑中的一种流行款式,不可能长久,两者的社会历史意义不能相提并论。

中立:也有的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者指出现代主义的缺点是有道理的,但开出的药方并不可取。

认为后现代主义者迄今拿出的实际作品,就形式而言,拙劣平庸,不能登大雅之堂。

还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者并没有提出什么严肃认真的理论,但他们在建筑形式方面突破了常规,他们的作品有启发性。

对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不同理论家有不同分类方式以下是罗伯特.斯坦恩的理论1:冷嘲热讽的古典主义2:潜伏的古典主义3:原教旨古典主义4:规范的古典主义5:现代传统主义6:其它建筑风格及流派三.新现代主义建筑西方新现代主义建筑概念似乎不象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那样十分清晰,但从各种理论文章来看,似可将新现代主义者分成两类:一类以迈耶、罗杰斯、福斯特、文彦、博塔、安藤忠雄为代表,包括了英国高技派、法国新柯布西埃派、日本新表现主义派,美国白色派等等,他们对现代主义理念或空间严肃地进行了重新审视,在某种程度上维护现代主义建筑价值和艺术观,但他们在更广阔的程度上,具有独特的设计哲学及美学观念。

另一类以埃森曼、库哈斯、盖里、屈米、莫菲西斯、赫迪克、李伯斯金等人为代表,这类人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哲学更接近解构主义思想,"建筑作品以其分裂、解体、不稳定、不协调节器的形象引人注目","建筑作品的空间没有规律、变换无穷、耐人寻味".克斯曾说,80年代中期,看到纽约的一些批评家在罗杰斯和福斯特身上贴上"Neo-Modern"的标签,我意识到解构主义和埃森曼对现代(Modern)建筑而言,确乎是"新(New"的,所以我就杜撰了"新现代"(New Modern)一词,埃森曼假设了一种取代"人从他们的世界中心离"离的新现代建筑,去对抗原型关系和功能主义,并将新建筑置于一个迅速和分解的模式中,形成一种以可以认识、一系列没有意义的符号碎片来进行设计的方法。

查尔斯。

克期在《新现代主义》一文中指出,"正是这种近乎埃森曼的意识形态确切地定义了新现代义……建筑师直至最近,在使他们的建筑达到功能要求,并为进一步达到社会的需要而操心。

现在,新现代主义者不再相信人文主义,他们设计的作品是形而上学的概念的自我表现游戏。

他们不再是企图改变社会的乌托邦,而是玩弄现代主义形式的美学家他们最重要的信息不再是论理的,而是风格的、一种20世纪末苦专经营的、新巴洛克的装饰语法。

"新现代主义建筑的共同特点就象享利。

希拉里所说的那样,Modern之New乃是在于建筑师比建筑重要,因为建筑师比建筑重要,每一个建筑师就都试图成为他"自己",或成为他正在创作虚构的答案。

彼特。

泼兰认为新现代主义的提法符合建筑动态的历史发展,这是一种有趣的、有力的、真正的建筑,在一个无限广阔的创造范围里表现了自我。

新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忽视人文精神、忽视传统又有所不同,而与“后现代主义”的要求传统的复归、艺术性、人情味、乡土、大众化和装饰则有所相通,是一种注重发扬和保护文化的多元化的设计思想,尊重各国各民族文化新现代主义是影响90年代世界建筑发展主流建筑思潮,同样对正逐步融入世界建筑发展潮流的中国建筑界产生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