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地基的几种处理方法及比较
液化地基处理方案及比较

液化地基处理方案及比较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地基液化是结构破坏的主要形式。
例如,饱和沙土在地震作用下的液化往往会导致建筑物基础的破坏和上部结构的损坏,由于地面沉降或不均匀沉降,建筑物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场地液化处理一直是土力工程研究的重点。
根据对国内外地基失效案例的分析和统计,80% 的地基失效案例是由土壤液化引起的。
因此,地基液化的分析和处理是地基抗震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液化场地;地基处理;抗液化措施一、液化土层地基形成原理近年来,我国的工程建设技术不断成熟和完善,各项建设事业也全面展开,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沙土是可液化土地基地主要土类。
这种不良地基的具体表现是土体黏性较弱,沙土黏性不够接近。
当可液化土地基上的荷载增大时,地基土中的水压力会迅速上升。
这时,地基土会立即失去原有的抗剪强度,然后发生液化。
此外,地基土层失去抗剪强度后,其承载能力将消失,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将大大降低,容易发生地基位移或地面塌陷。
在地下水作用下,松散砂土和粉砂将达到饱和。
在这种情况下,振动使土体变得更加致密,从而使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
但在短时间振动过程中,突然上升的孔隙水压力没有时间消散,从而降低了土颗粒间接触点原来传递的压力(有效压力)。
当有效压力完全消失时,孔隙水压力增大,土层完全丧失抗剪强度和承载能力,变得像液体一样,这就是地基地液化现象。
可以看出,影响液化的主要因素是颗粒大小分布、渗透性、相对密度、土层深度、地下水位、震度和持续时间等。
二、地基液化的机理浅层松散粉土和砂土在受到地震波的往复振动时,导致饱和粉土和砂土的孔隙水压力迅速增加,使土体的有效应力减小甚至完全消失。
液化对建筑物的破坏主要来自地震沉降,尤其是地震不均匀沉降。
产生地基液化的条件可概括为:足够强的地震力、浅层地震、松散地震、饱和地震、沙土地震和低黏性粉土地震。
其中:足够的地震力可以使土颗粒振动,浅层是指土层地上覆压力和侧压力较低,松散是指土的强度和密实度较小,饱和度是由于地震作用下孔隙水压力的增加和有效应力的减小,低粘度的沙土和粉土是指粘土含量低、粘聚力弱。
液化地基处理方案

液化地基处理方案根据地质资料可知,该闸首及涵洞坐落在第②层砂壤土上为液化土层,同时依据以上地基承载力计算结果可知,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因此,地基处理只需考虑对土体的液化处理措施即可,拟采用振冲法与深层搅拌桩围封两种方案进行方案比选。
①方案一:深层搅拌桩深层搅拌桩是用于加固地基一种较为常见的地基加固方法,是通过固化剂水泥浆与外加剂通过搅拌机输送到地基中,产生物理和化学反应后,改变原状土的结构,使之形成有一定强度的水泥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和水稳定性,从而达到地基加固的目的。
在方案一中又比较了两种处理方式,其一为深层搅拌桩围封法,其二为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法。
a 、方案一之(一):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法)根据《深层搅拌法技术规范》(DL/T5425-2009)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的有关规定,深层搅拌桩桩径取为600mm ,桩距考虑复合承载力、土的特性、处理液化土层以及施工工艺等因素,取为3倍桩径,即1.8m ,按等边三角形布置。
其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按下式计算:sk pa spk f m A R m f )1(-+=β 式中:f spk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f sk ——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宜按当地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本设计取120kPa ;f pk ——桩体承载力特征值,宜通过单桩载荷试验确定;R a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 ,按p p ni i si p a A q l q u R α+=∑=1与p cu a A f R η=分别计算,取小值;A p ——桩截面面积,m 2;u p ——桩周长,m ;q si ——桩周第i 层土层的侧阻力特征值,kPa ;q p ——桩端地基土未经修正的承载力特征值,kPa ;l i ——桩长范围内第i 层土的厚度,m ;α——桩端天然地基土的承载力折减系数,可取0.4~0.6,桩端天然土承载力高时,取高值,本次设计取0.4;η——桩身强度折减系数,0.25~0.33,本次设计取0.25;f cu ——与搅拌桩桩身水泥土配比相同的室内加固土试块在标准养护条件下90d 龄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kPa ;m ——面积置换率;22ed d m = d ——桩身直径,m ;d e ——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效圆直径,m ;本次设计采用等边三角形布桩:s d e 05.1=,s 为桩间距,m ;β——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当桩端为软土时,取0.5~1.0;当桩端为硬土时,取β<0.5;当不考虑桩间软土作用时,取为0。
液化地基处理措施

液化地基处理措施概述液化地基指的是土壤在地震或其他外力作用下失去强度,变成类似液体的状态。
液化地基的出现会给土木工程带来严重的灾害风险,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来减轻液化地基对工程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液化地基处理措施。
1. 地基改良液化地基的处理一般从地基改良开始。
地基改良是指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提高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以减少液化的风险。
1.1. 振动加固振动加固是一种常见的地基改良方法,通过振动的力量改善土壤的密实度和强度。
这可以通过振动压实法、振动碾压法或振动激化法来实现。
振动加固能够有效提高土壤的抗震性能,降低液化地基的风险。
1.2. 地下加固地下加固是指在液化地基下方进行加固,以减少地震时土壤的液化。
常见的地下加固方法包括注浆加固、桩基加固和挤密加固。
这些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土壤的工程性质,提高地基的抗震性能。
1.3. 地基处理剂地基处理剂是指一些添加到土壤中的化学物质,可以改变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提高地基的强度和抗液化性能。
常见的地基处理剂包括水泥、石灰、聚丙烯酰胺等。
这些地基处理剂可以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2. 结构设计除了地基改良外,结构设计也是液化地基处理的重要环节。
结构设计需要考虑液化地基对工程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抵御液化产生的载荷。
2.1. 基础设计基础设计是指建筑物或结构的底部的承载系统。
在液化地基处理中,基础设计需要考虑液化地基的沉降和变形。
常见的基础设计方法包括扩大基础、增加基础长度和加固基础等。
这些方法可以提高基础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
2.2. 结构抗震设计结构抗震设计是指在设计建筑物或结构时考虑地震荷载的作用。
在液化地基处理中,结构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地震时的液化地基影响。
常见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包括增加构造墙、加固柱子和使用减震设备等。
这些方法可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少液化地基带来的破坏。
3. 监测与评估液化地基处理措施的实施后,需要进行监测与评估来验证处理效果,并及时采取补充措施。
液化地基的几种处理方法及比较

地基处理结课论文题目:液化地基的处理方法及特点指导教师:赵少飞班级:土木B07-2姓名:李晗学号:200705024205液化地基的处理方法及特点摘要:本篇文章就是简单介绍一下关于液化地基的形成原因,对液化地基的几种处理方法的特点对比及其适用情况。
关键词:地基液化、地基处理、换填法、强夯法、碎石桩、砂桩正文:一、地基液化及其危害松散的砂土和粉土,在地下水的作用之下达到饱和状态。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土体受到震动,会有变得更紧密的趋势,这种趋于紧密的作用使孔隙水压力骤然上升,而在这短暂的震动过程中,骤然上升的孔隙水压力来不及消散,这就使原来由土颗粒间接触点传递的压力(有效压力)减小,当有效压力完全消失时,土层会完全丧失抗剪强度和承载能力,变成像液体一样,这就是地基的液化现象。
由此可见,发生液化现象,土质多是松散的砂土和粉土,而且受到震动和水的作用。
影响液化的因素主要有:颗粒级配、透水性能、相对密度、土层埋深、地下水位、地震烈度及地震持续时间等。
地基液化会对地表的影响表现在喷砂冒水、堤岸滑塌、地面开裂、不均匀沉降等,对其上建筑物造成很大危害。
二、处理方法我国现在对于地基处理方面还不是很成熟,特别是在一些湿陷性黄土的地区以及中砂土易发生液化的都很难处理。
关于具体处理可液化地基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换填法、强夯法、砂桩法、碎石桩法等。
1、换填法换填法将基础底面以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挖去,然后分层填入强度较大的砂,碎石,素土,灰土及其他性能稳定和无侵蚀性的材料,并夯实至要求的密实度。
建筑物基础下的持力层比较软弱、不能满足上部荷载对地基的要求时,常采用换填土垫层来处理软弱地基。
即将基础下一定范围内的土层挖去,然后回填以强度较大的砂、砂石或灰土等,并分层夯实至设计要求的密实程度,作为地基的持力层。
换填法适于浅层地基处理,处理深度可达2~3米。
根据工程实践表明,采用换填法不仅可以解决工程地基处理问题,而且是可就地取材,施工方便,不需特殊的机械设备,并且可缩短工期等。
可液化地基的抗液化措施

可液化地基的抗液化措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物的基础结构日益重要。
然而,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土壤的抗力会大幅下降,导致建筑物倒塌甚至崩塌。
而对于一些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土壤,如河滩、湖沼、海滩等,液化现象尤为常见。
液化是指在地震等振动作用下,土壤中的颗粒失去了摩擦力,形成了类似于液体的状态。
液化地基会导致地基沉降、位移等问题,对建筑物的安全性造成威胁。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可采取以下抗液化措施:
1.地基改良:通过注浆、振动、灌浆、加筋等方式,改善地基的抗震性能;
2.降低建筑物重量:通过减轻建筑物结构的重量,降低地基的承载压力,减轻抗震负担;
3.加固墙体:在墙体中加入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增加其抗震能力;
4.采用钢结构:钢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对液化地基的适应性较强。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抗液化措施,但其实每个地区的地质条件都不同,应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采取相应的抗液化措施。
- 1 -。
液化地基处理方案及比较

6g坊Sichuan Building Materials 第46卷第6期2020年6月Vol.46,No.6June,2020液化地基处理方案及比较陈超(成都基准方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31)摘要:介绍了地基液化现象及规范对抗液化的要求;阐述了液化地基常见的几种处理方案;通过实际算例比较了不同处理方案的造价,为工程设计人员在选择处理液化地基方面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液化;深基础法;换填法;加密法中图分类号:TU4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011(2020)06-0078-02DOI:10.3969/j.issn.1672-4011.2020.06.037Liquefied foundationtreatment schemes and comparisonCHEN Chao(Chengdu JZFZ Architectural DesignCo.,Ltd.,Chengdu610031,China)Abstract:The foundation liquefaction phenomenon and requirements for anti-liquefaction are introduced.Several common treatment schemes for liquefied foundations are described.The cost of different treatment schemes is compared through actual examples,which provides engineering designers with assistance in selecting treatments for liquefied foundations.Key words:liquefaction;deep foundation;replacement;concentrated0前言砂土或粉土在饱和状态下受到振动(地震作用)时,若土中水不能有效排出,造成土体中孔隙水压力上升,土颗粒间的有效应力减小,抗剪强度降低。
地基液化处理方式

地基液化处理施工控制总工办地基液化是高地震烈度区影响地基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引起构筑物破坏的主要形式之一。
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对高速公路必须进行液化地基处理,这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性措施。
因此,如何控制和管理好处理液化地基的施工,做到既经济有效又安全可靠,对保证高速公路建成后的正常运营、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8306-2001),除路线所在区的丰南市为8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设计地震第一组。
乐亭、唐海、滦南、昌黎县为7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s,设计地震第一组。
项目区地下水位大多极浅,饱和亚砂土和砂土发育广泛,极易发生砂土液化。
通过对该区段20米以上的饱和粉细砂、亚砂土进行的判定,结果为全区液化现象较为普遍。
根据判定结果确定了处理方案,对于轻微液化段不再做特殊处理,对于大、中型桥头中等以上液化段,拟采用等能量,等变形挤密碎石桩进行地基处理。
所谓液化是指由于孔隙水压增加及有效应力降低而引起粒状材料(砂土、粉土甚至包括砾石)由固态转变成液态的过程。
影响液化的因素有:①颗粒级配,包括粘粒、粉粒含量,平均粒径d50;②透水性能;③相对密度;④结构;⑤饱和度;⑥动荷载,包括振幅、持时等。
液化地基处理恰当与否,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投资和进度。
因此其重要性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识。
对于高速公路这样大面积处理可液化土而言,强夯法和干振碎石桩法是首选的处理手段。
一强夯法当全液化地基路段较长,需处理面积大,公路沿线外缘较近范围内无村庄,无重要构造物时,强夯法是比较理想的地基处理方法。
1.强夯施工1.1强夯的作用机理强夯法通过重锤自由落下,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土体施加一个巨大的冲击能量,使土体强制压缩、振密、排水固结和预压变形,从而使土颗粒趋于更加稳固的状态,以达到地基加固的目的。
五种液化地基的处理措施

五种液化地基的处理措施液化地基是指在地震时地下土层失去承载力,导致地面产生塌陷现象。
液化地基在地震中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或者损坏,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处理措施。
以下是五种常见的液化地基处理措施:1.地基加固措施:地基加固是最常见的液化地基处理措施之一、通过在地基中注入灌浆材料,如混凝土或水泥浆,可以增加地基的密实度和强度,从而提高地基的抗震能力。
此外,也可以通过预压地基或增厚地基的方式来加固地基。
2.地基隔振措施:地基隔振是通过在地基与建筑物之间添加弹性元件,如橡胶垫或钢板等,将地震能量吸收和分散到地基之外。
这种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建筑物的安全。
3.消能措施:消能措施是通过在地基中添加吸能装置,如阻尼器、摩擦装置等,来消耗地震能量,减轻地震对地基的影响。
这种措施能够将地震能量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从而保护地基和建筑物的安全。
4.减振措施:减振措施是通过在建筑物中添加减振装置,如阻尼器、贮能器等,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振动。
这种措施能够有效减缓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从而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完整性和人员安全。
5.地基改良措施:地基改良是指通过改变地基土的物理性质和组成,提高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常见的地基改良方法包括加固、加密、排液和预压等。
通过地基改良可以有效减少液化地基的发生概率和程度。
综上所述,液化地基的处理措施包括地基加固、地基隔振、消能、减振和地基改良等。
不同的处理措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和组合使用,以保护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
在实施液化地基处理措施时,需要根据地震活跃度、地基土的性质、建筑物的重要性等因素来制定合适的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基处理结课论文题目:液化地基的处理方法及特点指导教师:赵少飞班级:土木B07-2姓名:李晗学号:200705024205液化地基的处理方法及特点摘要:本篇文章就是简单介绍一下关于液化地基的形成原因,对液化地基的几种处理方法的特点对比及其适用情况。
关键词:地基液化、地基处理、换填法、强夯法、碎石桩、砂桩正文:一、地基液化及其危害松散的砂土和粉土,在地下水的作用之下达到饱和状态。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土体受到震动,会有变得更紧密的趋势,这种趋于紧密的作用使孔隙水压力骤然上升,而在这短暂的震动过程中,骤然上升的孔隙水压力来不及消散,这就使原来由土颗粒间接触点传递的压力(有效压力)减小,当有效压力完全消失时,土层会完全丧失抗剪强度和承载能力,变成像液体一样,这就是地基的液化现象。
由此可见,发生液化现象,土质多是松散的砂土和粉土,而且受到震动和水的作用。
影响液化的因素主要有:颗粒级配、透水性能、相对密度、土层埋深、地下水位、地震烈度及地震持续时间等。
地基液化会对地表的影响表现在喷砂冒水、堤岸滑塌、地面开裂、不均匀沉降等,对其上建筑物造成很大危害。
二、处理方法我国现在对于地基处理方面还不是很成熟,特别是在一些湿陷性黄土的地区以及中砂土易发生液化的都很难处理。
关于具体处理可液化地基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换填法、强夯法、砂桩法、碎石桩法等。
1、换填法换填法将基础底面以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挖去,然后分层填入强度较大的砂,碎石,素土,灰土及其他性能稳定和无侵蚀性的材料,并夯实至要求的密实度。
建筑物基础下的持力层比较软弱、不能满足上部荷载对地基的要求时,常采用换填土垫层来处理软弱地基。
即将基础下一定范围内的土层挖去,然后回填以强度较大的砂、砂石或灰土等,并分层夯实至设计要求的密实程度,作为地基的持力层。
换填法适于浅层地基处理,处理深度可达2~3米。
根据工程实践表明,采用换填法不仅可以解决工程地基处理问题,而且是可就地取材,施工方便,不需特殊的机械设备,并且可缩短工期等。
此种方法原理相对简单,根据实际工程情况,选择垫层种类即可,但多适用于中小型建筑场地,对于道路工程或者换填材料不充足地区并不合适。
2、强夯法强夯法处理地基的原理:利用起重设备将夯锤提升到一定高度,然后使其自由下落,以一定的冲击能量作用在地基上,在地基土里产生极大的冲击波,以克服土颗粒间的各种阻力,使地基密实,从而提高强度,减少沉降,消除湿陷性或者提高抗液化能力。
当全液化地基路段较长,或需处理面积大,地基处理区域较近范围内无建筑物,无重要构造物时,强夯法是比较理想的地基处理方法。
关于强夯法加固地基的机理,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由于强夯处理的对象(即地基土)非常复杂,一般认为不可能建立各类地基土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但对地基处理重经常遇到的几种类型的土,还是有规律的。
总的来说,强夯加固地基主要是强大的夯击能在地基中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和动应力对土体进行加固作用,对饱和细粒土而言,经强夯后,其强度的提高过程可分为:①夯击能量的转化,同时伴随强制饱和土的压缩和振密(包括土体中气体的排出,孔隙水压的上升),局部土体的液化或土体结构的破坏(表现为土体强度的降低或抗剪强度的丧失);②排水固结压实,表现为土体渗透性能改变,土体裂隙的发育,孔隙水得以顺利逸处,超孔隙水压力消失,土体强度提高;③土体触变恢复并伴随土体压密,包括部分自由水变为薄膜水,土体结构性逐渐恢复,强度提高,这一阶段变形很小,主要是土体触变恢复,是在强夯终止后很长时间才能达到。
在我国强夯法常用来加固碎石土、砂土、粘性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等各类地基土。
由于其具有设备简单、施工速度快、适用范围广、节约三材、经济可行、效果显著等优点,很快受到工程界的重视,并得以迅速推广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碎石桩法碎石桩是指用振动、冲击和水冲等方式在软弱地基中成孔后将碎石桩挤压入土中,形成由碎石所构成的密实桩体。
该方法自1937年德国人发明振动水冲法(振冲法)并将之用于挤密砂土地基后,在工程逐渐推广,因此一般认为采用振冲法在土中形成的密实碎石桩称为碎石桩。
但是由于振冲法存在耗水量大和泥浆排放污染等缺点,在应用中受到较大限制,由此产生了一些新的施工工艺,如沉管法、干振法、夯击法等。
现在所提及的碎石桩是指各种施工工艺制成的以石料组成的桩柱体。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干振碎石桩,干振碎石桩是一种利用振动荷载预沉导管,通过桩管灌入碎石,在振、挤、压作用下形成较大密度的碎石桩。
由于它克服了振冲法的严重缺陷,在我国得到较多应用。
干振碎石桩处理液化地基属于物理加固方法,其加固液化地基的原理是:振密作用:在成桩过程中,激振器产生的振动通过导管传递给土层使其附近的饱和土地基产生振动孔隙水压力,导致部分土体液化,土颗粒重新排列趋向密实,从而起到振密作用。
挤密作用:下沉桩管时桩管对周围砂层产生很大的横向压力,将土体中等于桩管体积的土挤向周围土体使之密实,灌注碎石后振动、反插也使土体受到挤密,从而提高了地基的抗剪强度和抗液化性能。
排水减压作用:干振碎石桩在土层中形成良好的排水通道缩短土中排水路径,加速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增强了土体抗剪强度,因此在地震力作用下孔隙水压力不易积累增长,也就不会发生液化。
预振作用:研究表明,砂土液化的特性除了与土的相对密度有关外,还与其振动应变历史有关。
干振碎石桩施工时的振动作用在使土层振密、挤密的同时还获得了预振,这对增强地基的抗液化的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碎石桩的桩长确定应由处理深度而定,这与工程重要性以及地基液化程度密切相关。
这时可遵循下列原则:①当要求全部处理液化层时,桩长必须穿过液化层;但当液化层深度大于15m时,由于施工条件限制,可采用其他方法;②当要求部分消除液化时,处理后的非液化土上覆复合地基厚度应满足液化初判的上覆土层厚度要求。
桩长的因素,也就限制了其使用条件,当液化深度过大时,可采用强夯法,但对于大面积处理可液化土而言,强夯法和干振碎石桩法都是是首选的处理手段。
4、砂桩法砂桩也称为挤密砂桩或砂桩挤密法。
是指用振动、冲击或水冲等方式在软弱地基中成孔后再将砂挤入土中,形成大直径的密实砂柱体的加固地基的方法。
砂桩属于散体桩复合地基的一种。
砂桩法适用于挤密松散砂土、粉土、粘性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
对饱和粘土地基卜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也可采用砂桩置换处理。
砂桩还可用于处理可液化的地基。
在用于饱和粘土的处理时,最好是通过现场试验后再确定是否采用。
砂桩在我国的应用始于50年代。
起初,砂桩法用于处理松散砂土地基,视施工方法不同,又可分为挤密砂桩和振密砂桩两种,其加固原理是依靠成桩过程中对周围砂层的挤密和振密作用,提高松散砂土地基的承载力,防止砂土振(震)动液化。
后来,国内外也逐渐将砂桩用来处理软弱粘性土,其加固原理是利用砂桩的置换作用和排水作用提高软弱地基的稳定性。
砂桩在软弱地基中可形成砂桩复合地基,如对它再行加载预压,可进一步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地基沉降量,并改善地基的整体稳定性。
在我国砂桩用于加固软弱粘性土地基有成功的经验,也有砂桩处理后的软弱粘性土地基在荷载作用下仍发生大的沉降的事例,如果不进行预压使大的沉降预先完成,则难以满足建筑物对沉降的要求。
砂桩自引入我国后,在工业及民用建筑、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设中均得到应用,有成功的经验,但也有达不到预期处理效果的情况,尤其在处理软弱粘性土时还缺乏经验,仍按砂土中的砂桩挤密原理进行设计,这显然是不妥当的,也是达不到预期处理效果的根本原因。
国内在利用砂桩处理松散砂土、防止砂土液化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解决了一些工程实际问题。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砂桩施工新工艺——振动机管砂桩。
振动沉管法是在振动机的振动作用下,把套管打入规定的设计深度,套管入土后,挤密套管周围的土,然后再投入砂子,排砂于土中,振动密实、振动拔管成桩,多次循环后,就成为挤密砂桩。
这种施工工艺处理效果较好,既有挤密作用又有振密作用,使桩与桩间土形成较好的复合地基,提高场地基承载力、防止了砂土液化、增大了软弱地基土的整体稳定性。
目前,砂桩材料除单纯用砂子外,还有砂石桩、灰砂桩;用砂石料形成砂石桩,用灰砂料形成灰砂桩。
灰砂桩随着时间的增加,土中固化作用提高,桩体强度也不断增加,能起到挤密地基、提高地基承载力的作用。
砂石桩比纯砂桩桩身具有更好的颗粒级配、有更大的桩身密实度,单桩强度有所改进。
砂桩适用于处理松砂、粉土、素填土、杂填土、粘性土地基等,可用于厂房和住宅等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加固工程中。
三、结论在本文所介绍的四种对于液化地基的处理方法中,强夯法和碎石桩法相对较为普遍,其更多适用与场地开阔地带,道路施工中运用最多的为强夯法和碎石桩法。
由于换填法可处理地基深度有限,所以只有在对地基要求满足的情况下才可运用,不过换填法施工简便,工期较短。
砂桩对地基的加固效果类似于碎石桩,但在实际工程中的效果比碎石桩稍差,所以更多工程中选择碎石桩。
随着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得到了应用,碎石桩和砂桩就出现了许多新工艺,在地基加固工程中所占地位也在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1】《地基处理》同济大学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地基与基础工程新技术实用手册》刘正峰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强夯和强夯置换法加固地基》徐至钧、张亦农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