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简介

何其芳简介
何其芳简介

何其芳(1912年-1977年),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汉园三诗人”之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1957年在对胡风的政治运动中,措辞激烈,与胡风激烈交恶。最后,在文革中也不能幸免,被打为“走资派”,1977年病逝。

现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何其芳,原名何永芳,国文老师将“永”改为“其”,成为何其芳。这一字之改,使名字大放光彩,由一个十分俗气的名字,变成一个内涵隽永的美名。将“永”改为“其”名字起了两大变化:一是变九、名分档为连姓取名,扩大了名字的容量,丰富了名字的内涵;二是变三个实词为两实一虚,虚实相生,使名字充满了生机,跳荡着情感,升腾着热浪,具有感人的力量。何其芳-----多么芬芳,多么美好,多么令人陶醉啊!名字散发着诗意,洋溢着浪漫情怀,真是不可多得的佳名。何其芳不负重望,后来成为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使“名副其实”,美名远播。

首先,何其芳的散文注重意象的营造和氛围的渲染,以表达自己在“寂寞”、“苦闷”中的独特感受。他深受我国古典文学的熏陶,曾热衷于唐代绝句的优美意象,晚唐五代词的纤巧、婉转。青年时期又接触了西方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

其次,何其芳的散文刻意追求一种诗意。他的散文透出一种朦胧、梦幻的诗意美。

第三,何其芳散文的语言生动形象,精致典雅。多种修辞手段使他的散文文字精致、工巧,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何其芳醉心于散文形式美的有意追求,虽拓展了散文的表现手法,使抒情散文更加精致和纯粹,却失之于过分的精雕细刻,有人工斧凿的痕迹,加上过多的象征手法与通感的运用,又使文章有朦胧、晦涩之感。

编辑本段作品特点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创作和论著。

编辑本段个人思想

何其芳的学术贡献和治学精神,周扬曾作过这样的评价:“其芳同志在艺术上不断进行着新的追求和探索,在理论上也有自己的独立建树。其芳同志治学严谨,刻苦勤奋。他研究了我国古典诗歌、民歌、新诗在形式上的特点,根据现代汉语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并且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对诗歌的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他关于我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提出了不少自己独到的见解,推动了我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他不止一次地说过,做好古典文学研究工作,特别是总结那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还可以丰富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

作为杰出的诗人,何其芳不仅写过许多深受读者欢迎,传诵很广的优美诗篇,而且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位系统地探索并建立了现代格律诗的理论体系的学者。早在1953年写的《关于写诗和读诗》的文章里,他就提出了现代格律诗的问题,把新诗区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主张建立现代格律诗。1954年,他专门写了《关于现代格律诗》的长篇论文,就建立现代格律诗的必要,现代格律诗的顿和押韵,现代格律诗不能采用五、七言体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又周详的论证与发挥。他提出,现代格律诗除了应该具备诗的一般特点外,以形式而论,还应每行有一定的顿数,可分三顿、四顿、五顿几种不同的句式。在长诗中,如有必要,顿数可以变化;同时要押大致相适的韵,不一定非要一韵到底,可以少到两行一换韵,四行一换韵。何其芳关于现代格律诗的理论主张,是在研究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的传统,研究了“五四”以来新诗创作的实践经验,并借鉴了外国诗歌的形式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在何其芳看来,做学问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方法,是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具体学术研究领域的应用,他一再强调,学术研究方法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工作方法。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何其芳非常重视占有和掌握资料,通过占有和掌握资料,尽可能详细和周密地了解课题的历史和现状。例如,前人有些什么重要的、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存在着哪些局限,以及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水平如何,难点何在,等等,他都要了解。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进行研究的着力点,最终获得创造性的实绩。以对屈原的研究为例,他讲,这并不是他非常熟悉的领域。为尽可能详细地占有资料,了解屈原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他阅读了能够找得到的古往今来的全部《楚辞》的注本,特别是文学所图书馆馆藏的屈赋注本。

何其芳认为,从事文学研究必须要有广博的学识,不仅要广博,而且要扎实。因此,他主张读好书,多读书。何其芳读书,有做批注的习惯,许多很重要的思想见解,就批在他自己的书上,它们大部分没有被系统地整理过。整理这些批语,不仅对于何其芳研究,就是对于更广的意义上的文学研究,也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从文化视野上来看,何其芳学术研究所关注的领域,也可以说涵盖了古今中外。

在他留下来的学术遗产中,属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以1956年写的长达8万余字的《论〈红楼梦〉》为代表。在这篇论文中,他不仅对《红楼梦》作了全面的精细的思想分析和艺术分析,对其中一些主要的人物给予了准确的评价,对当时与以往红学研究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市民说”的问题,后四十回的真伪问题等,都经过缜密的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而且,通过对这部封建时代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式的作品的研究与评价,充分而全面地展示了何其芳的才情与学力、学风和品格。这篇论文可以视为何其芳文学研究的一个制高点,它代表了当时以及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红楼梦》研究的最高水平,至今读来,仍不觉其陈旧,给人以艺术和生活的启发。

何其芳的资料

何其芳(1912年—1977年),男,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原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35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先后在全国各地任教,创办刊物《工作》,发表过大量诗歌与政论文章,对国民党消极抗战表示了极大愤慨。他早期的作品有:《汉园集》《夜歌》《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等,深受读者喜爱。也写过《秋天》,现已入选中学课本。《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被列入中学七下课本 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文艺作了大量拓荒工作。建国后,历任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历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是一位贯穿20世纪中叶的大时代、大变革中成就斐然的诗人。 何其芳幼年时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何其芳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创作和论著。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 渴望欢乐、追逐理想是人生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处于痛苦和黑暗现实中的人,对欢乐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逐就更为强烈。让我们回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去感受诗人何其芳忧郁中的欢乐,去触摸“雨巷诗人”戴望舒那颗迷惘而又彷徨的心灵……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站在此岸,面对湍急的河流,焦桐辞别“老板”“以及这座曾经流连的城市”,携带“发黄的稿纸”“未读完的旧书”“半生的荣辱与悲喜”,向彼岸进发,一路欢歌…… 而“山民”却在此岸徘徊不前,虽然他已感到此岸的沉闷,虽然他对彼岸也是那样的渴望,但那漫长和遥远的路途,使他“疲倦”而怯于前行,只能留下无限的遗憾和怅惘…… 欣赏,未必要登临山巅。 流岚飞雾,峰峙崖端,山后叠山,海上升月,都让人心旷神怡。浩叹天宇广袤,神州万象。 欣赏,也未必要置身影院。飞瀑轰谷,烈马长啸,耕牛欢哞,鸟鸣啁啾,皆让人流连忘返。陶醉于鼓瑟吹笙,转轴拨弦。真正善于欣赏的人,无处不可以欣赏:上坡时的蹬足,逆流中的奋篙,盲人挪动的拐杖,乃至一块丑石、一截根木。真正善于欣赏的人,无时不可以欣赏:公鸡的雄唱,

【课内挖掘】 1.何其芳本人嗜书如命,据他自己的说法是“一生难改是书癖,百事无成徒赋诗”(《忆昔》),“喜看图书陈四壁,早知粪土古诸侯”(《偶成》),即使“大泽名山空入梦”,也要“薄衣菲食为收书”(《自嘲》)。当年的何其芳家住东单,离王府井不远,那时王府井的东安市场还没有改造,旧书店鳞次栉比,据说每到礼拜日,何其芳就去逛旧东安市场的书肆,天黑时才拉上满满一平板车的书回家。何其芳晚年“患了心脏病以后,还每每从书店里用拐杖背回一捆捆书”。 [运用方向] 书生本色知识概述爱好 2.戴望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他的诗中,姑娘的形象往往寄寓着他的理想,而孤独的游子形象则往往是诗人自己。他的成名作《雨巷》里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受到了命运的打击,但她没有乞求或颓唐,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样妩媚动人,诗意地活着,她在沉重的悲哀下没有低下做人的高贵的头颅,像一面旗子一样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坚持人的尊严和保持顽强生命力的思想。 [运用方向] 理想与现实面对挫折尊严诗意地生活顽强的生命 精彩运用 1.下雨的时候,雨丝浸润着古巷,笼罩着古巷,仿佛在小心翼翼地为一个婴儿洗浴,瓦片上的青苔,含苞的花朵都在欣喜地啜饮天降的甘霖。雨天,人们是不怎么出门的,泡一壶清茶坐在藤椅上,翻翻古老的线装书,吟着《雨巷》,也会有调皮的孩子在雨中嬉戏,清脆的笑声如挂在檐角的风铃,美妙悦耳,丁香般的姑娘,举着油纸伞消失在巷口,留下背影让人遐想。这里的一切都如一首婉约的诗,一花一木都充满了灵气,营造着诗意的氛围。(《诗意地生活》) 2.韩东诗歌中的山民,在对大山里的处境不满时只是一味地空想,不付诸行动,决定了他和他的后辈们也只能生活在大山中的命运。人生在世,面对生活中的困惑,要敢于树立远大的理想。有了理想,更要敢于去奋斗、去拼搏。用百倍、甚至千倍的努力去赢得最后的辉煌。若只畏惧、妥协,也只能生活在无尽的幻想中,落得“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结局。【课外运用】 江南小城 细雨绵绵,飘飘洒洒,在江南,在江南的小城,在江南小城的雨巷……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青砖黛瓦的屋檐下,穿旗袍的姑娘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漫步在小巷。小雨淅淅沥沥,似要挡住姑娘行走的脚步,雨滴溅在伞上,崩出滴答的声响,四周静极了,小巷愈发显得幽深。恰道是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不知姑娘从何而来,她又要去往何方?在这静谧的雨巷,除了雨声,就是姑娘心跳的声音。听得出来,姑娘的心声早已写在她幽怨的脸上,只是她的美丽容颜,怕是油纸伞也遮不住的,还有她的青春,分明绣在牡丹花的丝质旗袍上,娉婷袅娜,俨然雨中开放的花朵。 多雨的季节,总是相思。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是否如这丝丝小雨,有挥之不去的愁绪?踽踽独行在雨巷,姑娘的满怀心思一定是凄冷的,想对雨诉说,雨一如既往地下,从

何其芳:独语

何其芳:独语 何其芳:独语 构想独步正在荒漠的夜街上一种荣寂的音响执著天追寻着您,如朦胧的灯光高的玄色影子,您没有知该对它珍视抑是不克不及忍受了:这是您手步的独语。 人正在孤寂经常收回奇怪的言语,或是行动。行动也是言语的一种。 决续的分开了绿蒂的维特,独步正在阴光取垂柳的堤岸上,如正在梦面。引诱的彩色又冲动了他做绘野的欲视,遂决计试卜他本人的运气了;他从衣袋面摸没一把小刀子,从垂柳面掷进河火外。如果能瞥见它的落高他便将胜利一个绘野,不然没有。这寥寂的一挥脚使您打动吗?您理解吗? 尔又念起了一个西晋人物,他爱驱车独游,到车辙欠亨的地方便疼哭而返。 续顶登下,谁没有欢慨的一少啸呢?是念以他的声音挖谦宇宙的寥阔吗?比及诘问时怕又只要缄默天低尾了。尔已经走入一个今代的修建物,绘檐巨柱皆争着背尔有所诉说,低小的石栏也收回声气,象一些脆忍的反思的脚指正在下面嗟叹,而尔本人倒成为了—个化石了。

或是朦胧的灯光高,搁正在您里前的是一册出色的书模板,您将闻声外面各小我私家物的独语。温顺的独语,欢哀的独语,或者狞恶的独语。玄色的门松关着:一个永近等待的魂灵死正在门内,一个永近找觅的魂灵死正在门中。每个魂灵是一个世界,出有窗户。而心爱的魂灵皆是强硬的独语者。 尔的思维倒没有是正在荒原上飞驰。有一所落漠的今嫩的房子,绘壁漫漶,阶石上展着皂藓,象等待着最初的手步:当尔单独时尔便憧憬了。 实有那样一个地点,或者是正在梦面吗?或者不外是二章宿昔嗜爱的诗篇的揉折,出无关联的奇怪的揉折:幔子半掩,天板未扫,死者的床榻上少秋藤影正在爬;死者的灵魂归到他相熟的房子面,伴侣们正在会餐,恼怒,皆说着“亮地亮地”,无人忘起“今天”。 那是颓丧吗?尔能很斑斓天念着“死”,反不克不及斑斓天念着“熟”吗? 尔何故而又慨气:“来者心以疏,熟者日以亲”?是慨叹着尔被溟溟之脚牵弛着一了网“人”如一粒蜘蛛蹲伏正在外央。憎固愈令彼此疏离,爱亦徒删谬误的挂系。谁曾正在自未的网面睥睨,腾跃,感触果溟溟之丝有余一割遂宁愿蒙缚的怅怃吗?

诗词简介

诗词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通常认为,诗更适合“言志”,词更适合“抒情”。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 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 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 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 目录 1诗 2词 3诗词文章 诗词 1诗 1、概述 一种以有节奏的、形象生动的语言,高度凝练和集中地反映生活或抒发强诗词图烈的感情的文学作品。(诗中有戏剧,戏剧中有诗)诗一定是杰作,再不就是绝无存在价值的东西,诗是会呼吸的思想,会焚烧的字。常说的诗又指《诗经》。《诗》三百,始终于周,《诗》,上通于道德,下止于礼义。中国古代把不合乐 的叫“诗”,合乐的叫“歌”。统称为诗歌。按故事情节又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语言韵律,分为格律诗和自 由诗。

2、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和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建筑美。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 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实际上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集中地反映社会 生活、第二.抒情言志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第四、语言的音乐美。 诗歌语言特别要求富有音乐性,音乐美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因素,包括节奏、音调、韵律等。诗句要求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符合一定韵律,吟诵动听感人,具有音乐美。 3、格式 1、五绝:仄起平起 2、五律:仄起平起 3、七绝:仄起平起 4、七律:仄起平起 2词 1、概述 属于诗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是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赋》。注:“词”与“辞”在“言词”这个上是同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词” 后来又逐渐按一定的曲调来填写,即词牌;如“满江红”“蝶恋花”“江城子”“西江月”“浪淘沙”等,它由曲名发 展而成,例如“西江月”原本是唐朝教坊展柜唱的曲名,后来以这种形式填词,便逐渐成为一种词牌。 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词分为小令(58字内), 中调(59~90字),大调亦称长调(91字以上)。词一般分上下两阕也称之为“片”。 诗后人奉为经典;楚辞以其忠君意志的一再表达、比兴手法的完整运用,影响后代诗歌创作,形成创作传统。《诗经》与《楚辞》因此也时常被认作古代诗歌将源头追溯到《诗经》与《楚辞》。 2、特点

论赋对何其芳早期诗文创作的影响

论赋对何其芳早期诗文创作的 影响 影 内容提要何其芳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通的特征,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源于赋这一传统文体的影响,这种关键词何其芳早期诗文文体特征赋 20世纪30年代,何其芳的名字与他的诗歌和散文一样,在中国现代文坛上芳香四溢。作为 诗人,他隶属于“现代派”;作为散文家,他隶属于“京派”。一般认为,这两个流派,一个现 代,一个传统,可何其芳却在他的早期诗文创作中很好地将“现代”与“传统”融为一体,而且 更多地从传统文学中汲取了营养。谈及传统文学对他的早期诗文的影响,学界公认的就是晚 唐五代诗词的影响。何其芳本人也曾坦言:“我读着晚唐五代时期的那些精致冶艳的诗词, 蛊惑于那种憔悴的红颜上的妩媚”[1]P64 ,“我记得我有一个时候特别醉心的是一些富于情 调的唐人绝句,是李商隐的《无题》,冯延巳的《蝶恋花》那一类的诗词”[2]P183 。但是, 极少有人注意到对何其芳早期诗文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除了唐人诗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 的源头,那就是赋。其实,何其芳在他的《写诗的经过》一文中忆及:早在他十二三岁的时 候就曾硬着头皮读了一部分《昭明文选》,但终于读不下去。后来又找到一部《赋学正鹄》 (包括汉魏六朝的短赋、唐朝的律赋、直到清初尤侗等人的赋),这本并不怎么好的选本, 倒读下去了,其中一小部分他还读得好像很有些味道。正如他晚年的七律《忆昔》中所言: “儿时未解歌吟事,种粒冬埋春复苏。”少年时无意种下的这粒种,在他开始诗歌和散文创作 后便悄然复苏、萌发,并绽放出美丽的花朵。也正因受到赋这种文体的影响,使得他的早期 诗文的文体特征与赋体现出一种惊人的契合。

何其芳诗集

预言 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 呵,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我听得清本是林叶和夜风私语, 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 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 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青的神? 你一定来自那温郁的南方! 告诉我那里的月色,那里的日光! 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 燕子是怎样痴恋着绿杨! 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 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请停下你疲劳的奔波, 进来,这里有虎皮的褥你坐! 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 听我低低地唱起我自己的歌! 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 火光一样将我的一生诉说。 不要前行!前面是无边的森林: 古老的树现着野兽身上的斑纹, 半生半死的藤蟒一样交缠着, 密叶里漏不下一颗星星。。 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 当你听见了第一步空寥的口声。 一定要走吗?请等我和你同行! 我的脚步知道每一条熟悉的路径, 我可以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 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 当夜的浓黑遮断了我们, 你可以不转眼地望着我的眼睛! 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 你的脚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 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 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 呵,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年青的神?

1931年秋天 季候病 说我是害着病,我不回一声否。 说是一种刻骨的相思,恋中的征候。 但是谁的一角轻扬的裙衣, 我郁郁的梦魂日夜萦系? 谁的流盼的黑睛像收女的铃声 呼唤着驯服的羊群,我可怜的心?。。不,我是梦着,忆着,怀想着秋夭! 九月的晴空是多么高,多么圆! 我的灵魂将多么轻轻地举起,飞翔, 穿过白露的空气,如我叹息的目光! 南方的乔木都落下如掌的红叶, 一径马蹄踏破深山的寂默, 或者一湾小溪流着透明的忧愁, 有若渐渐地舒解,又若更深地绸缪…… 过了春又到了夏,我在暗暗地憔悴, 迷漠地怀想着,不做声,也不流泪!1932年 脚步 你的脚步常低响在我的记忆中, 在我深思的心上踏起甜蜜的凄动, 有如虚阁悬琴,久失去了亲切的手指,黄昏风过,弦弦犹颤着昔日的声息, 又如白杨的落叶飘在屋檐的荒郊, 片片互递的叹息犹是树上的萧萧。 呵,那是江南的秋夜! 深秋正梦得酣熟, 而又清澈,脆薄,如不胜你低抑之脚步!你是怎样悄悄地扶上曲折的阑干, 怎样轻捷地跑来,楼上一灯守着夜寒,带着幼稚的欢欣给我一张稿纸, 喊着你的新词, 那第一夜你知道我写诗!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试题及答案(1/10)、鲁迅《女吊》的主题是什么? (2分) ?A、复仇 ?B、批判国民的劣根性 ?C、批判传统文化 ?D、申冤 (2/10)、曹禺《日出》里性格比较复杂的人物是() (2分) ?A、黄省三 ?B、潘月亭 ?C、王福升 ?D、李石清 (3/10)、丁西林《酒后》里的三个人物,分别是丈夫、妻子和()。 (2分) ?A、妻子的前夫 ?B、陌生的客人 ?C、丈夫的同事 ?D、妻子喜欢的人 (4/10)、“但他投的影子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他放的光亮也会永远留在人间,他不曾白来了一世” 出自哪篇文章? (2分) ?A、胡适《追悼志摩》

?B、鲁迅《影的告别》 ?C、巴金《十年一梦》 ?D、鲁迅《死火》 (5/10)、“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此话出自那篇文章? (2分) ?A、何其芳《独语》 ?B、沈从文《烛虚》 ?C、周作人《鬼的生长》 ?D、废名《三竿两竿》 (6/10)、闻一多《发现》的情感抒发之所以获得火山爆发般的效果,主要在于() (2分) ?A、直接从感情的爆发点开始。 ?B、每两句一韵,节奏明快。 ?C、每一句分成两个短句,节奏急促。 ?D、以“血泪”和“不对”的否定开始。 (7/10)、穆旦《赞美》赞美了什么? (2分) ?A、祖国山河的辽阔 ?B、中华民族不畏艰辛,舍身报国的精神 ?C、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富强 ?D、民族的团结 (8/10)、强烈地表达出“彷徨于无地”的两难选择的,是下面哪个作品? (2分)

?A、鲁迅《死火》 ?B、周作人《鬼的生长》 ?C、何其芳《独语》 ?D、鲁迅《影的告别》 (9/10)、张爱玲《更衣记》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分) ?A、严谨翔实地呈现满清以来的服装变迁历史。 ?B、突出张爱玲特有的苍凉感。 ?C、体现现代性对传统的革新。 ?D、体现服饰的流行与共同的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 (10/10)、卞之琳《尺八》的抒情方式最为独特的是() (2分) ?A、诗中加插了括号中的注释文字。 ?B、历史感的营造 ?C、借物抒情。 ?D、诗的小说化和戏剧化。 (1/10)、鲁迅《灯下漫笔》指出中国人的奴性和“人肉筵席”之间的内在联系。 (2分) ?A、正确 ?B、错误 (2/10)、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范柳原和白流苏从一开始就是真心相爱,互相吸引的,但是因为个性的问题,才反复磨合,争争斗斗。 (2分)

何其芳《预言》赏析

何其芳《预言》赏析 ——联系李商隐诗歌 有人说“鲁迅属于魏晋,周作人属于明清,何其芳属于晚唐”,我觉三点中最后一点最靠谱。何其芳是以天生的好语感来写诗的,他将晚唐的绮丽、青春的伤感和梦想揉碎在一起,才写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少有的纯粹而精致的诗歌。这种诗歌,总逃脱不了李商隐抒情诗的细腻、纤弱、伤感和无望的情绪,耳濡目染李义山诗歌近十载的我,欣赏的现代诗当属何其芳、戴望舒一类。本文将以李义山诗歌作为参照,重新阐释何其芳的《预言》。 “五四”时期的爱情诗的出现,是一个很有争议的现象:一方面高举反封建旗帜,吸取西方文艺理论,大量使用象征、隐喻,使诗歌走向现代;另一方面,却暗地里借鉴中国古代诗词曲的音韵、格律,乃至意境、情感,无论是闻一多的“新格律诗”,还是戴望舒的《雨巷》,都与古典诗歌密切相关。闻一多曾坦言,中国“缺少情诗,有的只是‘忆内’、‘寄内’,或曲喻隐指之作;坦率的道白恋爱者绝少,为爱情而歌咏爱情的更是没有。”他认为,“五四”时期的爱情诗,只是做到了“告白”的一步。[1]“五四”时期的诗人、学者,多数持闻一多的观点,他们为了达到“快速革新”的目的,过分地强调西方诗歌理论,对于中国诗歌中的晚唐、唐宋诗词,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而何其芳、戴望舒对于古诗词的了解,联系诗歌西化浪潮,足以使他们达到“中西合璧”,因此他们的爱情诗在表达人生的美丽与痛苦的情感体验上独领风骚。 《预言》是何其芳在爱情诗探索中历经浮泛和幼稚之后的成熟之作,青春与爱的赞美与叹息,使得这首诗呈现出美丽而忧伤的旋律。这种美丽和忧伤,与其说来自古希腊神话,不如说是晚唐诗歌借助神话的重新呈现,神话是框架,而深沉的情感体验源自晚唐诗歌的灵感。我所熟悉的李义山,绝不是一个感情肤浅的人,晚唐的绮丽,浓墨重彩地表现在李义山深婉精丽、富裕感伤情调和象征暗示色彩的诗风,《无题》《锦瑟》《燕台诗》等一系列抒情诗,或抒伤离怀远之意,或写小会聚别之思,或发伤逝永隔之恨,情真语挚、婉曲缠绵,大都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芳菲凄美,乃心灵真切体验,达到较高的意境和品格。下面我将就《预言》每段与李义山诗歌相互参照进行赏析。

何其芳简介

何其芳(1912年-1977年),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汉园三诗人”之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1957年在对胡风的政治运动中,措辞激烈,与胡风激烈交恶。最后,在文革中也不能幸免,被打为“走资派”,1977年病逝。 现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何其芳,原名何永芳,国文老师将“永”改为“其”,成为何其芳。这一字之改,使名字大放光彩,由一个十分俗气的名字,变成一个内涵隽永的美名。将“永”改为“其”名字起了两大变化:一是变九、名分档为连姓取名,扩大了名字的容量,丰富了名字的内涵;二是变三个实词为两实一虚,虚实相生,使名字充满了生机,跳荡着情感,升腾着热浪,具有感人的力量。何其芳-----多么芬芳,多么美好,多么令人陶醉啊!名字散发着诗意,洋溢着浪漫情怀,真是不可多得的佳名。何其芳不负重望,后来成为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使“名副其实”,美名远播。 首先,何其芳的散文注重意象的营造和氛围的渲染,以表达自己在“寂寞”、“苦闷”中的独特感受。他深受我国古典文学的熏陶,曾热衷于唐代绝句的优美意象,晚唐五代词的纤巧、婉转。青年时期又接触了西方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 其次,何其芳的散文刻意追求一种诗意。他的散文透出一种朦胧、梦幻的诗意美。 第三,何其芳散文的语言生动形象,精致典雅。多种修辞手段使他的散文文字精致、工巧,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何其芳醉心于散文形式美的有意追求,虽拓展了散文的表现手法,使抒情散文更加精致和纯粹,却失之于过分的精雕细刻,有人工斧凿的痕迹,加上过多的象征手法与通感的运用,又使文章有朦胧、晦涩之感。 编辑本段作品特点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创作和论著。 编辑本段个人思想

何其芳及其诗文的点评

一本诗集,名字是《预言》。 《预言》这本集子收录了诗人何其芳创作前期的所有诗作,以其成名作《预言》来命名集子,其中比较著名的诗还有《秋天》﹑《欢乐》﹑《爱情》等等。 诗句绮丽、委婉﹑浪漫并且生动形象,精致典雅。而且诗人不断探索、追求、融化古今中外诗歌的表现手法,并结合个性、气质,形成了富有艺术魅力的独特诗风。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首他的小诗来感受一下。 欢乐 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翅膀?鹦鹉的红嘴?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声芦笛?还是稷稷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而且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荫?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的铃声?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 读完刚刚那首小诗,其风格特别会让人联想到泰戈尔的小诗——“我的心在朦胧的沉默里,似乎充满了蟋蟀的鸣声——声音的灰暗的暮色。” 而相似之处,就是意象的巧妙使用。 欢乐是什么?我们说不清。 “我”的心情又怎样?我们说不清。

但是当诗人用几声芦笛,一双温情的手,蔷薇的花瓣来填充我们对欢乐的灰色空缺,用蟋蟀的鸣声,灰暗的暮色来解释我们对那种心情的迷惑时,我仿佛看到了欢乐地颜色,听到了诗人的心声。 这就是何其芳的诗,用他的话来形容自己的诗,就是“寂寞小孩子常有的美丽想象”。而我们爱的恰恰就是那种天真的浪漫,幻美的意象。 何其芳本人是一个习惯了在黑夜里歌唱着心灵忧伤的多情诗人,他用那敏感的心灵和优美的笔触为我们调出了冷艳哀凄的梦幻色调。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了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的创作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和谐的节奏,并着重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非常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诗作别具风格。 给读者朦胧的场景,让思线穿梭其中,慢慢琢磨那些缠绵悱恻、意味深长的字句,体味其中的忧郁与唯美。 借何其芳的一句诗来抒发我对于他的诗作的感觉——“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配合,那种镜花水月。我喜欢读他的诗,那譬如一微笑,一挥手,纵然表达着意思但我欣赏的却是姿态”。 另外还想给大家推荐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何其芳的散文与诗一

【最新推荐】何其芳《听歌》初中现代诗阅读题及答案-优秀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何其芳《听歌》初中现代诗阅读题及答案 何其芳《听歌》初中现代诗阅读题及答案 听歌 何其芳 我听见了迷人的歌声, 它那样快活,那样年轻, 就像我们年轻的共和国 在歌唱她的的青春; 就像早晨的的阳光 因为快乐而颤抖在水波上, 春天突然回到了园子里, 花朵都带着露珠开放。 它时而唱得那样低咽, 像夜晚的喷泉细声飞射, 的月亮从天边升起, 微风在轻轻地摇动树叶; 它时而唱得那样高昂, 像与天相接的巨大的波浪,

把我们从陆地上面带走, 带到的蓝色的海洋; 然后又唱得那样温柔, 像少女的眼睛含着忧愁, 和裂土而出的植物一样, 初次的爱情跃动在心头。 呵,它这样迷人, 这不是音乐,这是生命! 这该不是梦中听见, 而是青春的血液在奔腾! 14.请将“辽远、不朽、圆圆、金色”四个词语填人诗中空缺处。 依次是: 15.此诗抒写了自己听歌时的感受,但并没有说听什么歌,结合全诗,你认为 诗人听的歌应该是什么歌? 16.诗人将听到的歌声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流程,并听声辨形,展开丰富的想象,推出了许多优美的意象,请具体说明是哪些意象? 17.本诗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18.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音乐是无形的,但诗人却用语言文字将其化为有形之物。 B.诗人以诗心去感应听到的歌,应该带着诗人全部的热情,全部的人生。 C.诗的最后一节说“这不是音乐,这是生命”,说明诗人将自己的生命融人了共和国的青春。 D.这首诗的风格细腻而华丽,在缠绵中含有一丝淡淡的忧郁。

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参考书目 1,鲁迅:《在酒楼上》 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1 期。 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3 期。 卢今:《〈在酒楼上〉讲解》,收《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2,鲁迅:《铸剑》 钱理群:《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从〈孤独者〉到〈铸剑〉》,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残雪:《艺术复仇——读〈铸剑〉》,收《21世纪:鲁迅和我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钱理群:《〈故事新编〉解说》,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高远东:《〈铸剑〉讲解》,收《走进鲁迅》(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3,废名:纸坊记·楔子(外四篇) 周作人:《莫须有先生传·序》,《周作人文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9月。 吴晓东:《背着语言的筏子——废名小说〈桥〉的诗学研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1期。 4,茅盾:《子夜》选读 王中忱:《都市空间.时代性.革命现实主义——读〈子夜〉》,收《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导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5,沈从文:《边城》(节选) 汪曾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又读〈边城〉》,分别收入《汪曾祺全集》3、5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沈从文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 赵园:《〈边城〉——一个关于水的故事》,收《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6,老舍:《骆驼祥子》节选 赵园:《永远的洋车夫——读〈骆驼祥子〉》,收《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导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樊骏:《认识老舍》(上)、(下),载《文学评论》1996年5,6 期。 7,老舍:《正红旗下》(节选) 赵园:《北京:城与人》,重点阅读《旗人现象》一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8,施蛰存:《梅雨之夕》

何其芳中国著名诗人何其芳作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何其芳-中国著名诗人何其芳作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思想感 情。 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 作品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诗人将新月比喻成船。虽浅显但却真挚。它使我们想起那首儿歌“弯弯的月儿像只船”。让人倍感亲切。这句也是全诗的引子。后面依此展开想像。“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身处异地他乡的诗人只

能借助这叶扁舟。踏上回乡之路。“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这里诗人化虚为实。将对故乡的赞美用“春天”“花香”“夜暖”等形象来寄托。给人以多感官的体验和美的享受。 “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仿佛故乡的亲人也在做着同样的梦。在欢迎着游子的归来。从而表现诗人对故乡亲人的眷恋。向往之情。在这首短诗中。诗人将对故乡的眷念和向往之情表达得淋漓酣畅。丰富的想象力无疑是让诗人思绪腾飞的翅膀。两个“你”指的是故乡。在诗中的作用是使表达真切。诗人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意境。读了这首诗。我们会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低吟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酸楚。 来。就乘一弯新月。何其芳去撷一缕乡音。感受诗歌。感受人生。 作者简介。何其芳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是“汉园三诗人”之一。著作主要有:

散文集《画梦录》。诗集《预言》。红楼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 “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诗人将新月比喻成船,虽浅显但却真挚,它使我们想起那首儿歌“弯弯的月儿像只船”,让人倍感亲切。这句也是全诗的引子,后面依此展开想像。“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身处异地他乡的诗人只能借助这叶扁舟,踏上回乡之路。“花香。何其芳夜暖。故乡正是春天。”这里诗人化虚为实,将对故乡的赞美用“春天”“花香”“夜暖”等形象来寄托,给人以多感官的体验和美的享受。“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仿佛故乡的亲人也在做着同样的梦,在欢迎着游子的归来,从而表现诗人对故乡亲人的眷恋、向往之情。 在这首短诗中,诗人将对故乡的眷念和向往之情表达得淋漓酣畅,丰富的想象力无疑是让诗人思绪腾飞的翅膀。两个“你”指的是故乡,在诗中的作用是使表达真切。诗人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意境,读了这首诗,我们会想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15秋)专题三 二三十年代的散文 专题三 学前自测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15秋)/ ? 专题三二三十年代的散文 / ? 专题三学前自测 一、单项选择题 1、30年代的抒情散文,在形式上精雕细琢、匠心独运,一种追求唯美的散文风格蔚然成风,其重要的代表作家是(何其芳) 2、30年代中期,郁达夫移居杭州之后,是他游记散文创作的高峰期,除《达夫游记》外,还创作有(《屐痕处处》)等。 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散文诗集,并开“独语体”散文之先河的是(《野草》)。 4、以一人之力,持续40载,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晚年又用7年时间完成了百万言学术著作《英国文学史》的著名作家是(梁实秋)。 5、以抒情和叙事为主的“美文”是在1919年8月才出现的。《五峰游记》应属现代“美文”的发端,其作者是(李大钊)。 6、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杂文有《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热风》)。 7、短论《美文》阐明了文艺性散文的文类品格,是新文学初期散文理论的重要标志,其作者是(周作人)。 8、何其芳早期散文创作的代表是散文集(《画梦录》)。 9、《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车厢社会》、《漫文漫画》等作品

的作者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别具一格、自成一家的散文家、漫画家(丰子恺)。 10、1934年、1935年分别创办《人间世》、《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的作家是(林语堂)。二、多选题 11、《新青年》开辟的“随感录”专栏是孕育现代白话杂文的摇篮,其作者除鲁迅外,还有(ABCD)等。 a. 刘半农 b. 陈独秀 c. 钱玄同 d. 李大钊 12、二三十年代在杂文创作中有重要作用的报刊主要有(ABCD)等。 a. 《时事新报·学灯》 b. 《申报·自由谈》 c. 《新青年》 d. 《语丝》 13、周作人著名的“三礼赞”是指(ABD)。 a. 《麻醉礼赞》 b. 《娼女礼赞》 c. 《鸦片礼赞》 d. 《哑吧礼赞》 14、诗歌合集《汉园集》的作者是(ABD)。 a. 何其芳 b. 李广田 c. 俞平伯 d. 卞之琳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三自测答案上课讲义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三 自测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30年代的抒情散文,在形式上精雕细琢、匠心独运,一种追求唯美的散文风格蔚然成风,其重要的代表作家是()。选择一项:a. 梁遇春b. 郁达夫c. 丰子恺d. 何其芳正确答案是:何其芳 30年代中期,郁达夫移居杭州之后,是他游记散文创作的高峰期,除《达夫游记》外,还创作有()等。选择一项:a. 《漂泊杂记》b. 《屐痕处处》c. 《湖上散记》d. 《西湖漫拾》正确答案是:《屐痕处处》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散文诗集,并开“独语体”散文之先河的是()。选择一项:a. 《坟》b. 《呐喊》c. 《朝花夕拾》d. 《野草》正确答案是:《野草》 以一人之力,持续40载,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晚年又用7年时间完成了百万言学术著作《英国文学史》的著名作家是()。选择一项:a. 林语堂b. 穆旦c. 冯至d. 梁实秋正确答案是:梁实秋 以抒情和叙事为主的“美文”是在1919年8月才出现的。《五峰游记》应属现代“美文”的发端,其作者是()。选择一项:a. 李大钊b. 周作人c. 冰心d. 鲁迅正确答案是:李大钊 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杂文有《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选择一项:a. 《二心集》b. 《三闲集》c. 《而已集》d. 《热风》正确答案是:《热风》 短论《美文》阐明了文艺性散文的文类品格,是新文学初期散文理论的重要标志,其作者是()。选择一项:a. 鲁迅b. 李大钊c. 周作人d. 胡适正确答案是:周作人 何其芳早期散文创作的代表是散文集()。选择一项:a. 《画梦录》b. 《乌篷船》c. 《春醪集》d. 《宇宙风》正确答案是:《画梦录》

何其芳《听歌》初中现代诗阅读题及答案

何其芳《听歌》初中现代诗阅读题及答案 何其芳《听歌》初中现代诗阅读题及答案 听歌 何其芳 我听见了迷人的歌声, 它那样快活,那样年轻, 就像我们年轻的共和国 在歌唱她的的青春; 就像早晨的的阳光 因为快乐而颤抖在水波上, 春天突然回到了园子里, 花朵都带着露珠开放。 它时而唱得那样低咽, 像夜晚的喷泉细声飞射, 的月亮从天边升起, 微风在轻轻地摇动树叶; 它时而唱得那样高昂, 像与天相接的巨大的波浪, 把我们从陆地上面带走, 带到的蓝色的海洋; 然后又唱得那样温柔, 像少女的眼睛含着忧愁,

和裂土而出的植物一样, 初次的爱情跃动在心头。 呵,它这样迷人, 这不是音乐,这是生命! 这该不是梦中听见, 而是青春的血液在奔腾! 14.请将“辽远、不朽、圆圆、金色”四个词语填人诗中空缺处。 依次是: 15.此诗抒写了自己听歌时的感受,但并没有说听什么歌,结合全诗,你认为诗人听的歌应该是什么歌? 16.诗人将听到的歌声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流程,并听声辨形,展开丰富的想象,推出了许多优美的意象,请具体说明是哪些意象? 17.本诗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18.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是无形的,但诗人却用语言文字将其化为有形之物。 B.诗人以诗心去感应听到的歌,应该带着诗人全部的热情,全部的人生。C.诗的最后一节说“这不是音乐,这是生命”,说明诗人将自己的生命融人了共和国的青春。 D.这首诗的风格细腻而华丽,在缠绵中含有一丝淡淡的忧郁。 参考答案: 14.不朽、金色、圆圆、辽远 15.诗人听到的应该是礼赞年轻的共和国的轻快歌声。 16.低咽、高昂、温柔;意象有“夜晚的喷泉、圆圆的月亮、巨大的波浪、蓝色的海洋、少女的眼睛、裂土而出的植物”等。 17.通感,诗人用大量的视觉形象来表现听觉感受,化抽象为具体,使听

何其芳简介及诗歌选编

何其芳诗选 何其芳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1929年到上海进中国公学预科,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1931至193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课余沉浸于文学书籍之中,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注意。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曾获《大公报》文艺奖金。大学毕业后,到天津南开中学、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教书。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四川万县和成都教书,参加创办《川东文艺》和《工作》杂志。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其间曾随贺龙部队到晋西北和冀中根据地工作。新的生活使何其芳写出了《我歌唱延安》等散文和《生活是多么广阔》等诗篇,讴歌革命,礼赞光明,传诵一时。1944年以后,被派往重庆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1948年底开始在马列学院(即高级党校)任教。结集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诗集《预言》、《夜歌》(后改名《夜歌和白天的歌》),作品集《刻意集》,散文集《还乡杂记》、《星火集》及其续编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其芳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同时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写有少量诗作。他主持筹建文学研究所(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曾任副所长、所长,《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职。出版有《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没有批评就不能前进》、《论〈红楼梦〉》、《诗歌欣赏》、《文学艺术的春天》以及6卷本《何其芳文集》等著作。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他又以写抒情散文著称,《画梦录》中的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文字秾丽,富于艺术的独创性。以后在《还乡杂记》中的篇什则趋于朴素自然,感情犷放,格调明朗。 季候病 作者:何其芳 说我是害羞病,我不回一声否。 说是一种刻骨的相思,恋中的征候。 但是谁的一角轻扬的裙衣, 我郁郁的梦魂日夜萦系? 谁的流盼的黑睛象牧女的铃声,

何其芳《预言》

何其方《预言》 幻灯片2 何其芳是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他的诗集《预言》是中国现代爱情诗中,融汇传统诗词与西方诗词诗艺的最完美的抒情诗集。 何其芳的爱情诗,立足于自己对爱情的憧憬、经历和思索,又净化了自己的不幸爱情,而趋向于对爱情本身的生命体验与感悟。在爱情诗现代化的追求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幻灯片3 何其芳式的爱情 写于1931年到1937年的《预言》是诗人迷茫、苦闷、幻灭、追求的连绵心灵变奏乐章。卷一多为梦幻式的爱情吟唱。生活中诗人被他爱慕的少女抛弃过,爱慕他的少女又被他忽视了,这二者都属于海市蜃楼式的爱情,这种现实经历折射在诗中便使情思复杂起来,既在幸福中感受不幸,又在不幸中咀嚼幸福,有甜美的期盼,也有痛楚的相思,有温馨的怀想,也有清醒的失落,酸甜苦辣搅拌在一起,难以名状。 幻灯片4 一般说来逝去的东西人们才愈觉其可贵,对于已成“珠泪玉烟”的爱情使诗人沉湎于记忆中,患了刻骨相思的《季候病》,一件《罗衫》惹起他对花一般时光的怀念,一阵《脚步》在他心头“踏起甜蜜的凄动”;他明知“对于梦里的一枝花/或者一角衣裳的爱恋是无希望的”,(《赠人》)可他又偏偏钟情地追求着,甚至甘心为之牺牲,“我合张开明眸/给你每日的第一次祝福”,(《祝福》)深沉地将爱埋在心底、为爱人真诚祝福。他为自己的过失懊悔不已,也幻想旧梦复归“日夜等待着熟悉的梦覆我来睡”,(《慨叹》)可见诗人痴情之深。 幻灯片5 这就是何其芳式的爱情,不同于爱情至上的肉感的爱情,它深情委婉,细腻缠绵,蕴涵着真挚、纯洁、健康、真诚,既有“只是近黄昏”的悲凄,也有“夕阳无限好”的妩媚,并且因其悲凉而愈显其美。毫不夸饰地说,在人心不古、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这是一种令人温馨的可贵情怀。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何其芳

何其芳 1912年2月5日生于重庆万州。何其芳幼年时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6] 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阅读了大量新诗。 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7] 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现鲁东大学)任教。 1935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先后在全国各地任教,创办刊物《工作》,发表过大量诗歌与政论文章,对国民党消极抗战表示了极大愤慨。他早期的作品如:《汉园集》《夜歌》《预言》《夜歌与白天的歌》等,深受读者喜爱。[6] 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文艺作了大量拓荒工作。建国后,历任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历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万州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 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并做过朱德的私人秘书受到极大器重,文风大变,充满时代的革命强音,此时代表作《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8] 1944─1947年两次被派到重庆,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从事文化工作。历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基本放弃创作(但仍创作了像《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这样的作品),主要从事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研究(红学)以及教学工作,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同时担任文艺界的领导工作。[9] 1948年至1953年,在延安马列学院任教。 1957年在对胡风的政治运动中,何其芳措辞激烈,与胡风激烈交恶。何其芳在“文革”中也不能幸免,被打为“走资派”,面对世人的误解,他曾说过:“我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理解我的人,我就会继续活下去”。 1977年7月2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5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