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合集下载

平遥古城发展策划书3篇

平遥古城发展策划书3篇

平遥古城发展策划书3篇篇一《平遥古城发展策划书》一、引言平遥古城,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杰出代表,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魅力。

为了更好地推动平遥古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特制定本发展策划书。

二、平遥古城现状分析(一)优势1.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保存了大量的明清时期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2. 独特的民俗文化,如传统节日庆典、民间艺术等,丰富了游客的体验。

3. 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便于游客的到达。

4. 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古城保护的重视,为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劣势1. 旅游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如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不够充足。

2. 部分景点的展示和解说不够生动,缺乏吸引力。

3. 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创新性和个性化。

4. 市场推广力度不足,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机遇1. 国家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力支持,为古城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

2.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古城带来了更多的客源和发展空间。

3. 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协同发展,形成旅游集群效应。

(四)挑战1. 旅游业竞争激烈,如何在众多古城中脱颖而出是一大挑战。

2. 保护与开发的平衡问题,需要妥善处理好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 游客需求的不断变化,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服务质量。

三、发展目标(一)短期目标(1-2 年)1.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游客接待能力。

2. 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线路。

3. 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提高平遥古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中期目标(3-5 年)1. 实现旅游收入的持续增长,成为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2.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升古城的文化内涵。

3. 推进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产业格局。

1. 将平遥古城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名城。

2. 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3. 成为中国文化旅游的典范和标杆。

平遥古城案例分析

平遥古城案例分析
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城市的更新和发展,平衡保护与发展 之间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与旅游业的关系
0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旅游业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平遥古城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了当地经济和就业,提高了知名度,同
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
02
旅游业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古城的环境、文化和社区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跨国合作项目
与国外古城开展合作项目,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推动古城保护和 文化旅游的发展。
05 平遥古城案例的启示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保护历史建筑
平遥古城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这些建筑是中华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应得到有效保护。
传承民俗文化
平遥古城不仅是建筑博物馆,还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当地的手工艺、 戏曲、节庆等民俗活动应得到传承和推广,以弘扬中华文化。
文化旅游
将平遥古城打造成文化旅游胜地,吸引游客前来参观 游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传统工艺传承
鼓励传承和发展古城内的传统工艺,如剪纸、刺绣等, 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特色商品开发
开发具有古城特色的商品,如传统服饰、工艺品等, 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
成功经验
政府主导
平遥县政府在古城保护和开发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确保了 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
因此,需要合理控制游客数量,保护古城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03
可持续发展与旅游业相互促进
通过制定合理的旅游规划和管理措施,可以实现旅游业与可持续发展的
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平遥古城的长期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平遥古城民居的保护更新策略探索

平遥古城民居的保护更新策略探索

在保护规划过程中,应尊重平遥古城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文化习俗。对于古建 筑应尽量保持其原真性,修复过程中避免过度干预,尽量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 技术,以保持历史文化的连续性。
2、促进社区参与,提高居民生 活质量
保护规划应当地社区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引导居民参与保护 和开发过程,使他们获得经济和情感上的双重收益,从而提高其对保护工作的认 同感和支持度。
3、社区参与: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不仅可以增加他们的收 入,还可以增强他们对传统民居保护的意识。
4、风险管理: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和管理,如游客流量过大可能对 古迹造成的压力等,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来降低这些风险。
四、结论
平遥古城作为传统民居的代表,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使其成为国内 外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通过合理的开发和保护,不仅可以提升古城的旅游吸 引力,还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对于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来说, 关键在于如何在保护和开发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两者相互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的创新模式,以实现文化遗 产的有效保护和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6、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借助平遥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鼓励居民开设传统手工艺品店、文化创意工作室等特色 店铺,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
7、引入现代科技手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古城民居进行监测和维护,提 高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例如,采用数字化技术记录和保存古建筑信息,建立 三维模型数据库;运用物联网技术对古建筑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 问题。
参考内容二
人居型世界遗产保护规划探索— —以平遥古城为例
本次演示将以平遥古城为例,探讨人居型世界遗产保护规划的若干关键问题。 平遥古城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 的人居环境特色。通过对其保护规划的探讨,希望为相关领域的实践提供有益的 参考。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必须与保护相结合,以保证其长期可持续发展并为公众带来丰富的文化体验。

本文将以中国的平遥古城为例,探讨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相关问题。

首先,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平遥古城建于2500多年前,是中国古代商业升级及城市规划的典范。

古城内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如城墙、街道、庙宇等,是研究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艺的重要遗址。

同时,平遥古城还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代表,其发展模式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平遥古城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一方面,大量的游客涌入古城,给古建筑物、文物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磨损。

古城内的商业活动也出现了过度商业化的现象,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逐渐被低质量的仿制品所替代,破坏了古城特有的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保护观念和手段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古城内部的设施和服务相对滞后,未能提供良好的游客体验。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平遥古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了对古城的保护力度。

通过增加巡逻和安保力量,减少游客对古建筑的触碰和破坏,修复和维护古城的建筑和文物。

其次,规范了古城内的商业活动。

严格控制商户数量,并对商户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产品质量。

同时,增加了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扶持,鼓励传承人继续发扬传统技艺。

此外,平遥古城还加大了对游客的管理力度,限制游客的数量,并规范游客行为,保证他们的游览质量。

在平遥古城的探索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对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启示。

首先,开发和保护必须相互促进,不能偏废一方。

旅游开发可以为古城带来经济效益,但保护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长期以来积累起来的文化遗产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其次,由于每个古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开发和保护策略。

平遥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平遥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平遥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酒店管理(高尔夫)李超楠学号:1323151012指导老师:杨文棋摘要:平遥古城是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是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基于文化资源的文化经济模式,保护与发展文化遗产,并结合可持续发展机制与对策。

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供世人观赏、研究与利用,所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仍然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平遥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旅游业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似乎是一对对立的矛盾。

一方面每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有其各自的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因而保护工作便成为第一要务。

而另一方面由于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因而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成为众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

但是由于大力发展旅游业,导致了人类的过度活动,有可能会造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

加之,不少地方为更多地吸引游客,追求更高的票房价值,在遗产地制造大量假古建、人工景点和服务设施,对历史文化遗产“原真性”的破坏更为严重。

因此,如何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开发和谐地统一起来,使之步人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便成为一个世界性命题。

尽管世界各遗产地对此进行了不同的探索,且不乏成功的范例,但是由于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差异,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模式,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认真探讨,自主创新。

一、平遥古城是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城镇不同于一般城镇,它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是人类的历史见证和文明结晶,主要用于生产精神产品,丰富人类精神文化生活。

历史城镇在历史上是区域性经济或政治、文化中心,而现在又是人类的精神生产中心。

从市场经济角度,精神生产也是一种精神产品的开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生产不同系列、不同层次的精神产品,同样存在生产与消费、文化与资源、产品与市场的相互关系,明确这种关系,就可以建立城镇历史文化与市场的联系纽带,为历史文化保护的市场运作指明方向。

平遥古城的景观再生策略

平遥古城的景观再生策略

平遥古城的景观再生策略
平遥古城是中国山西省的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古城,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

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平遥古城的景观再生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平遥古城的景观再生策略应注重保护和修复古城的建筑和街区。

这包括修复古城墙、街巷、府邸和庙宇等重要建筑,以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

同时,应加强对这些重要建筑的定期维护和修复,确保其长久保存。

古城的景观再生策略还应注重提升游客体验。

古城内的街巷可以进行改造和更新,增设休闲区、餐饮区、商业区等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加舒适便利的环境。

同时,可以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展览和演出,吸引更多游客关注和参与。

平遥古城的景观再生策略还需要注重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可以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专业的保护、研究和展示工作。

同时,通过教育和培训项目,向居民和游客普及古城的历史文化知识,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和保护意识。

平遥古城的景观再生策略还需注重可持续发展。

可以通过引入环保技术和理念,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同时,平遥古城的发展应与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利益相结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平遥古城的景观再生策略应注重建筑保护和修复、提升游客体验、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平遥古城将继续保持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并为人们提供一个宜居、宜游的历史古城。

平遥古城的发展模式

平遥古城的发展模式

平遥古城的发展模式
平遥古城的发展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

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古城,通过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首先,平遥古城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古城内,许多古老的建筑、街道和市井都得到了妥善的保护,不仅保留了古城的原始风貌,也使得古城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提升。

同时,平遥古城也积极推进文创产业的发展,通过对本地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创新,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为古城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其次,平遥古城注重发展旅游业。

古城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推出特色旅游线路等措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为古城的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

同时,平遥古城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如推广绿色出行、实施垃圾分类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旅游环境。

最后,平遥古城还注重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

通过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同开发旅游资源、推广旅游线路,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这种协同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地区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平遥古城的发展模式是一个以保护传统文化为核心、以旅游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综合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既保护了古城的原始风貌和文化价值,又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
会进步的双赢,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平遥古城保护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平遥古城保护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03
古城保护不仅涉及政府和专业机构,还与当地居民息息相关。目前,当地居民对古城的保护参与度相对较低,需要加强社区力量的整合与动员。
04
对策思考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保护机制
制定严格的保护条例
针对平遥古城的保护,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惩罚力度,确保古城的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开展规划评估
1
引入先进技术,提升保护工作效能
2
3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平遥古城进行全面监测和记录,建立完善的数字化档案,为保护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应用数字化技术
积极引进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和材料,运用到平遥古城的保护中,提高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效果。
引入新材料和技术
与国际文物保护机构加强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和技术,不断提升平遥古城保护工作的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
05
结论与展望
古城保护价值平遥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古城内的文物建筑、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等构成了完整的历史风貌,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艺术和地方特色。保护平遥古城对于传承历史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保护现状分析平遥古城虽然得到了保护,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城市发展和现代化对古城的保护产生了压力和挑战,如建设用地扩张、人口增长和旅游开发等。古城内的传统建筑和历史街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和失修,部分文物建筑的保护状况堪忧。古城的保护管理存在不足,如缺乏有效的保护规划和管理体制,保护资金和专业技术的缺乏等。对策思考加强古城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保护规划和管理体制,确保古城的保护得到有效实施。加大保护资金的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古城保护,提高保护工作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促进古城的合理利用,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区参与。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入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提高平遥古城的保护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遥古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摘要:本文以平遥古城保护实践为例,指出历史文化名城应尊重科学,顺应规律,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断创新思路,在切实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探索多种合理利用方式,为千年古城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走出一条保护与发展良性循环的健康道路。

关键词:古城保护;文化遗产;平遥Abstract: With the protection of Pingyao Ancient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should respect science, follow natural law, proper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continuously make innovations and explore various reasonable utilization methods on the premises of earnestly protecting cultural heritage so as to bring new blood and energy to the ancient city with a history of one thousand years and blaze a trail characterizing of benign circulation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Key words: ancient city protection;cultural heritage;Pingyao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06-45(4)平遥古城是中国现存唯一完整的古代县城的原型,也是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典范,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座内陆小城从默默无闻到盛誉斐然,命运沉浮多舛,经历了困惑、迷茫、柳暗花明和繁荣似锦的巨大变化,也引发了人们深刻的思考。

回顾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可以清楚地看到:只有尊重科学,顺应规律,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断创新思路,在切实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探索多种合理利用方式,才能为千年古城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对在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名城,尤其是这样。

一、保护与发展失衡曾使平遥古城陷入困境平遥古城位于山西晋中盆地,自古以来人多地少,土地瘠薄。

因地处东、西、南、北交通要冲,历史上曾是北京与长安两大古都之间的中部都邑,所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平遥古城形成商品集散市场,久盛不衰。

明清时期晋商之旅崛起,更让平遥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商业重镇,一度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

平遥古城由鼎盛转向衰落起始于清代末年。

清末以来将近一百年时间,先是平遥金融票号受外国资本的冲击,接着同蒲铁路建成通车进而削弱了平遥原有的交通优势,导致经济衰微,开始走下坡路。

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时代,平遥不在国家计划重点发展工业的城市之列,它的经济仍以农业生产为主,仅有少量工业。

同以前相比,最大的变化是计划经济体制弱化了平遥古城商品集散和强势贸易的职能,致使市场萎缩,工业化进程缓慢,经济发展长期处于滞后状态。

即使在古城以内也还居住着大量农户,饲养着各类牲畜家禽,就像农村集镇式的聚落一般。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经济迅速发展。

平遥在产业发展、生产经营、交通运输、文化教育以及居住生活需求和消费观念等方面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现代化、复杂化的趋向。

这一阶段虽然平遥已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名城保护规划,但是一方面保护资金杯水车薪,保护工作举步维艰,另一方面由于当时认识能力所限,人们往往把古城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截然对立起来,要么认为古城保护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主张对古城拆迁改造,引进资金和项目,加快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么担心经济社会发展会给古城带来破坏,反对在古城引进资金开发建设。

于是在长期困惑和迷茫中,导致平遥古城陷入了保护与发展两难的境地。

结果古城文物和大量历史建筑不断毁坏,街巷污水横流,环境脏乱不堪。

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缺乏活力,整座古城很不景气。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前的1994年,平遥县财政收入仅4444万元,而财政支出则达5002万元,显示吃饭财政入不敷出。

其中旅游门票收入更是微乎其微,只有18万元。

面对这种窘迫状况,单从技术层面通过城市总体规划和名城保护规划提出的保护措施,对于遏制平遥古城损毁和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矛盾,显得苍白无力和束手无策。

二、保护与发展并举引领平遥走出新路1992年末在全国上下学习贯彻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讲话精神鼓舞下,我们开始认真分析平遥古城保护现状,反思历史经验和教训,终于意识到平遥古城深陷困境的根本症结是人们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认识的缺失,人为地把历史名城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立起来,导致历史文化名城陷入了两难之地。

因此必须改变僵化的思维模式,大胆创新思路,才能柳暗花明,为这座古城注入新的活力。

于是我写了《对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思考》一文,提出历史文化名城应走“寓保护于发展、以发展求保护、保护与发展并举”的路子,很快得到了国务院和省、部领导的重视。

随后山西省建设厅会同省文物局、平遥县委、县政府,对这一思路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按照新的理念和思路制定了《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从而使这座鲜为人知的小城在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上焕发了生机。

在《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指导下,进一步加强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举获得成功。

如今平遥、丽江、苏州等城市的实践证明“寓保护于发展、以发展求保护、保护与发展并举”的思路是完全行之有效的。

平遥古城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保护成功的范例。

根据《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确定的“全面保护、突出重点、抢救第一、综合整治”的原则以及“古城保护与新区建设相结合、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途径,平遥古城外围东、南、西三个新区已经初步建成,政治、经济、教育、医疗等职能陆续从古城内疏解出来。

在县委、县政府机关带领下,已有85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迁出古城,直接拉动了古城内2万多人口外迁,使常住在古城内的5.5万人减少到约3.5万人,降低了人口密度,减轻了对古城的压力和环境污染。

同时重点维修了古城墙、双林寺、日升昌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全面整治了历史街区,恢复了传统历史风貌,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平遥县还利用古城文化遗产新辟了中国票号博物馆、中国古代吏治博物馆、平遥推光漆器艺术馆、明清家具展示馆和镖局、书画社等各类博物馆、艺术馆、展销中心,商家酒肆和民俗宾馆数不胜数,再现了古城昔日繁华。

新思路大大促进了旅游产业发展,为古城居民和农户进城发展旅游服务业提供了各种就业门路。

目前从事旅游事业的人数已多达6万多人。

平遥古城已经成为晋商文化旅游的中心城市。

申遗成功短暂10年,旅游景点已由原来的3个增加到几十个,共接待游客836万人,门票收入4.1亿元,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

其中2008年游客数量最多,突破了110万人,不含民营旅游景点的门票收入为8500万元,相当于申报世界遗产前的472倍。

平遥县财政收入也增长到77937万元,比申遗前的1994年提高了16.54倍,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富裕。

得到实惠的古城居民也都自发地修缮、保护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

看好平遥发展势头的外来投资者争先恐后,纷至沓来。

同样是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创新思路前后的命运却有着天壤之别。

三、古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方法平遥古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体现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

它所遵循的“寓保护于发展、以发展求保护、保护与发展并举”的思路,基于客观地认识保护与发展是历史文化名城普遍存在的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固有矛盾,相辅相成,不应偏失。

实际上,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既要传承历史文脉,也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1.坚持以动态观促进历史名城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属性不但包括历史遗产的真实性,而且具有历史文脉的传承性和存续方式的动态性。

任何一座历史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一个时空过程,都需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逐步丰富和雕琢。

年代越悠久,文化遗产越丰厚。

城市既然是文化的载体,它所遗存和传承的必然会是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而不是定格在某一个历史的瞬间。

同时每一座历史城市又是一个社会生活空间和一个动态环境。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而在现存建筑遗产中既有北汉天会年间的镇国寺、金代的文庙大成殿、元代的清虚观、明代的城墙和双林寺,也有重修于清代的城隍庙、市楼和大量民居。

就在传统的明清商业街上,还建有民国初期的民居建筑。

可见历史文化名城和同样列为珍贵文物的馆藏器物在存续方式上有着根本的区别。

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是为了静止地守住历史遗产,而是要延续和传承它的历史文脉。

只有不断为它注入生机和活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遗产保护,促进遗产永续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才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终极目标。

2.辨证认识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传承的同一性历史文化虽然与现代文明存在着很大差异,表现为截然不同的时代特征,但是这种差异并不排除文化的相融性,尤其对于同一民族的文化,在现代思想理念、思维方式、道德伦理、社会价值、艺术鉴赏、技术传承和管理方法等方面,必然融合着优秀历史文化的精髓。

这种同一性的遗传基因是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之根。

它完全可以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动态过程中,使现代城市发展体现出历史文化的特色和风韵。

这是历史文化名城生命力能够得到延续的根本所在,也是能够使保护与发展兼得并举成为现实的关键。

平遥票号诞生在清道光年间,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经营发展,虽说现在已经变成历史,可是它所创造的股份制管理、两权分离模式至今对中国现代企业管理还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历史街区那种宜人的尺度、四合院营造的恬静环境与中和之美,对于我们今天树立以人为本思想以及现代审美意义,仍然一脉相承。

正是由于对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传承之间存在着的同一性、相融性和延续性的认识,我们才能采取辨证的态度,为保护平遥古城创新了一条新路。

3.历史名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文化遗产保护保护与发展之间如同皮和毛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