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题)说明文《桥梁远景图》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桥梁远景图》拓展阅读:海内第一桥

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桥梁远景图》拓展阅读:海内第一桥

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桥梁远景图》拓展阅读:海内第一桥海内第一桥洛阳桥,乍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在河南洛阳市呢。

其实,它离洛阳市有几千里远。

它架在福建省泉州市附近的泉州湾和洛阳汇合的地方。

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

它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了六年时间才建成。

石桥一共有1200米长,5米宽,有44座桥墩。

桥上两边有扶栏。

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

洛阳桥在建筑上有许多创新。

它采用“筏型桥基”,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垒成桥墩。

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被大水冲走。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一个好办法。

他们等待风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底。

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米、宽25米的桥基。

长长的桥基如一条水下长龙,静卧江底。

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凝聚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

海底有一种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

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生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胶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

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块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

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遍种牡蛎。

果然,没出几年,牡蛎不仅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了一个整体,而且把冲散石头也胶合在起。

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

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创造。

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测,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

怎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采用了浮运法。

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

洛阳桥上的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

洛阳桥被人誉为“天下奇”,由此看来,是很有道理的。

今天,洛阳桥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海内第一桥”。

中考语文总复习说明文阅读。课内阅读理解试题

中考语文总复习说明文阅读。课内阅读理解试题

中考语文总复习·说明文阅读·课内阅读理解试题一、苏州园林(一)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文中粗体字“雷同”能不能换成“相同”?为什么?2.苏州园林的设计者们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这种配合追求的目的是什么?3.为什么苏州园林的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4.这一段文字的结构方法是()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D.总—分—分5.你认为现代城市中那种整齐划一的建筑布局美吗?和苏州园林所讲究的美有什么不同?评价一下这两种美。

(二)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

桥梁远景图同步阅读

桥梁远景图同步阅读

同步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①和莫高窟同称为敦煌两大奇观的月牙泉有“沙漠明珠”之称,但由于干旱缺水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月牙泉水位在不断下降,这颗“明珠”珠光渐暗,甚至有消失的危险。

②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管理处提供的水文实测资料表明,1960年月牙泉水域面积为22.3亩,最大水深7.5米;1986年水域面积为13.3亩,最大水深4.2米;目前水域面积只有9亩,最大水深仅1米左右。

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张明泉23日在此间举行的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月牙泉是敦煌区域地下水在地面的自然露头,是整个地下水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月牙泉接受着区域地下水的补给。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敦煌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月牙泉水位也随之下降。

④地处中国西北的敦煌曾长期依靠疏勒河、党河等河流的上游来水补给地下水,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上游水库的修建,这些河流相继出现断流,敦煌地下水失去了补给来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敦煌需水量在不断增加,目前全市每年要抽取4000多万立方米地下水,造成地下水超采严重。

⑤为了保住月牙泉,现在每年需要回灌500余万立方米的河水。

尽管如此,根据测量,表水水位每年还在以15厘米左右的速度下降。

⑥专家认为,从长远来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使敦煌地下水位得到回升,是解决月牙之水位下降问题的根本途径。

同时,有关部门还应考虑进行跨流域调水,以进一步缓解敦煌水源短缺的局面。

⑦月牙泉位于敦煌市区以南约5公里处,四面被鸣沙山环抱,流沙与泉相隔仅有数十米。

⑧这里地处亚洲中部的大沙漠之中,年均降水量在40毫米左右,但蒸发量高达2480多毫米。

在这种极端干旱和强烈蒸发的气候条件下,月牙泉却能保持数千年不干涸,这更增添了她的神奇。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给我们的关键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全文看,第①段中提到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你的感受,说说文中第②段的表达作用。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复习题及答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复习题及答案

七下《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二. 重点、难点分析:《苏州园林》1. 任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是说明文也是本文的难点方法如下:(1)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2)用比较的方式突出事物的特征(3)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样。

《桥梁远景图》1. 本文是科普文章,它不是对现有桥梁作具体介绍,是以科学的态度对未来桥梁建筑的发展远景做了一番描述。

可以说:本文是一篇以科学精神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对未来的桥梁做出形象描述的说明文。

2. 本文结构可分两大部分。

三. 课文讲解:《苏州园林》1. 字词:(1)音:轩榭、对称、池沼、丘壑、嶙峋、镂空、斟酌、阑干(2)义:标本、布局、映衬、败笔、嶙峋、斟酌、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胸中有丘壑。

2. 文章结构:总说(图画美)→分说(3—9段)→大部讲究(3—6)→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细部讲究(7—9)→每个角落、门窗镂空、色彩淡雅3. 课文分析(1)这篇课文中被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呢?“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

(2)作者是怎样抓住中心安排结构的?第一段:结合“标本”(文中指为人们愿意观摩取样法的样本)“鉴赏”(指对艺术品感受、理解、欣赏、评判)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苏州园林的艺术美、图画美埋下伏笔,这是全文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

(3)第二段从哪几个角度说明苏州园林总体特征。

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具体体现在四个“讲究”上(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既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的设计原则,又从大处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4)课文第3、4、5、6段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

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这是重点,故作详细说明。

(5)课文第7、8、9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与中心有何关系?这三段从苏州园林每个角落,门窗、雕镂、色彩淡雅几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桥梁远景图》课文习题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桥梁远景图》课文习题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桥梁远景图》课文习题一、课文导读㈠作家作品作者,著名家。

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

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建造。

他是中国近代桥梁学的奠基人。

编写有《桥话》《中国石拱桥》等大量的科普文章。

㈡要点提示1、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5分)承载()颠簸()点缀()桥墩()2.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面词语的意义。

(8分)⑴远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潜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小巧玲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望洋兴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脉络结构第一部分(1-2段):说明桥的重要性和桥梁的基本结构。

第二部分(3-13段):具体描绘“桥梁远景图”。

第一层(3-4段):第三段是总领下文的过渡句。

第4段再次强调桥梁的重要性。

第二层(4-8段):在现有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建桥艺术和使用更新的建筑材料,会使将来的桥造的更快、更低、更便宜、更美、更方便。

第三层(9-13段):突破了现有桥梁的造型和结构,对将来的桥作了更大胆的设想。

3、文章主旨本文是科普文章,它不是对现有桥梁作具体介绍,是以科学的态度对未来桥梁建筑的发展远景做了一番描述。

可以说:本文是一篇以科学精神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对未来的桥梁做出形象描述的说明文。

4、重点探究(1)文章开头,引用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什么好处?说明桥的重要作用,由民间故事导入即可引发少年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可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真是恰当又巧妙。

(2)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打比方。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课《桥梁远景图》拓展阅读:未来的桥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课《桥梁远景图》拓展阅读:未来的桥

未来的桥
长大的时候,我已是个出色的桥梁科学家,我和其他的科学家设计并建造了许多高科技的桥。

潜水桥是用高级玻璃修建的,它能让人从大海里自由自在地在海上和海底里散步,从海底还能看到许多奇妙的事物,如热带鱼、珊瑚、玛瑙、水草和各式各样的鱼。

冬季海上非常冷,我们在玻璃桥里面铺上地热,放着氧气,人们走在里面就跟在陆地上一样。

地面是全封闭的长方形的玻璃,还能够并排通过四辆小轿车呢。

航空桥建设的更完美,它的坡度是35度,人们可以乘座高铁一直通到天上,到天上没有氧气时,桥的两边可以出来一个氧气罩,可以供给人们氧气,整个桥一共长一千亿千米,宽能同时行驶两辆大卡车。

穿越历史桥能把人带到古代,它的宽度比其他桥要窄一些,面积一栋楼房大小,因为这个桥就能放开一个时空穿梭机,它的设备是非常完美的:里面有厕所、餐厅、客厅、卧室、厨房、还有沙发、以及足够的粮食等生活用品。

到了古代,桥的中心就发出了警告:“旅客,您已经到了古代。

”然后,人们就下车了,到了三国,去看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到了西游记,去看看孙悟空的神武功;到了水浒传,去看看武松的武力神招;到了红楼梦,去看看大观园里奇妙的景色……
写到这些桥,我又想起了现在,心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真能建设出这样的桥,那该有多好呀!。

(说明文阅读题)说明文《桥梁远景图》阅读

(说明文阅读题)说明文《桥梁远景图》阅读

说明文《桥梁远景图》阅读答案说明文阅读题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据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单能勤能补拙,轻松应付考试,最重要的,关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特别有帮助。

这篇说明文《桥梁远景图》阅读答案,由语文网供给,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此刻就让我来作为想象家,为未来的桥梁,绘出一幅远景图吧!未来的桥梁必定造得又快又好,像南京长江大桥那样大的桥,几个月就能够达成了。

那时全部建桥的资料,都能够在工厂里经过自动化,早先制成标准构件 ;造桥时,在水里把它们拼装成桥墩 ;在桥墩上把它们架设成为桥梁,一口气作业,几乎是才听闻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未来的桥必定造得很廉价。

此刻用的各样合金钢。

如:不锈钢、耐热钢等等。

及高强度混凝土,会由高分子新资料。

来取代,重量轻而强度高。

桥梁构件的制造,一律自动化。

桥墩的水下工程,可用机器人操作,动作灵便,由人在水上指挥。

桥墩基础不用沉到那么深,在柔软的土质中,能够放进凝结剂。

,把软土变成硬土。

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样机具,差不多不需人的劳动力。

采纳了这些新技术,自然桥的成本就低了。

未来的桥必定造得很美。

一座桥的轮廓和构成部分,会安排得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

桥的构件不再是此刻的直统统的棍子了,而是轻柔的,犹如花枝一般 ;它也不是头尾相同粗细,而是浑身肥瘦相间的。

各个构件都搭配成各样姿态,并且各有不一样的色彩,把全桥构成一幅漂亮的图画。

桥上的人行道还有娇小玲珑的亭台楼阁,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胜似闲庭信步。

未来的桥梁必定造得很低。

此刻造桥的花费因此大,常常不在桥长而在桥高。

因为桥下要走船,假如水高船也高,水涨船高,桥就更要高了。

桥一高,两岸的路面也要高起来,高的路面上又要造桥,这类桥的下边是陆地而不是水,名叫引桥。

引桥的工程常常比水上正桥的工程还大。

此刻有一种活动桥,桥面很低,平时走车,等到有船过桥时,就把一个桥孔翻开来,等船过去再关上。

可是因为桥孔的开关很慢,关于走车过船都不方便,因此这类桥固然廉价,却用得极少。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相关课外阅读) 18.桥梁远景图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相关课外阅读) 18.桥梁远景图

相关课外阅读
18 桥梁远景图
一、教材简析:
《桥梁远景图》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说明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

本单元四篇文章都属于介绍某一类事物的说明文,学习事物说明文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科技类文章的兴趣是学习要点。

本文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一篇科普文章,是以科学精神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对未来桥梁做出形象描述的说明文。

在学习前文的基础上领悟本文独特的语言和说明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

二、作者简介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结构工程师,桥梁工程专家,中国近代桥梁事业的先驱、铁道科技事业的开拓者,同时也是中国土力学的开拓者、科普工作者。

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南京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及北洋大学校长、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长等职,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生发表200多篇论著,其中科普论著文章约占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文《桥梁远景图》阅读答案
说明文阅读题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这篇说明文《桥梁远景图》阅读答案,由语文网提供,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现在就让我来作为幻想家,为将来的桥梁,绘出一幅远景图吧!
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又快又好,像南京长江大桥那样大的桥,几个月就可以完成了。

那时所有建桥的材料,都可以在工厂里通过自动化,预先制成标准构件;造桥时,在水里把它们拼装成桥墩;在桥墩上把它们架设成为桥梁,一口气作业,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将来的桥一定造得很便宜。

现在用的各种合金钢。

如:不锈钢、耐热钢等等。

及高强度混凝土,会由高分子新材料。

来代替,重量轻而强度高。

桥梁构件的制造,一律自动化。

桥墩的水下工程,可用机器人操作,动作灵巧,由人在水上指挥。

桥墩基础不必沉到那么深,在松软的土质中,可以放进凝固剂。

,把软土变为硬土。

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人的劳动力。

采用了这些新技术,当然桥的成本就低了。

将来的桥一定造得很美。

一座桥的轮廓和组成部分,会安排得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

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通通的棍子了,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

各个构件都搭配成各种姿态,而且各有不同的色彩,把全桥构
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桥上的人行道还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胜似闲庭信步。

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低。

现在造桥的费用所以大,往往不在桥长而在桥高。

因为桥下要走船,如果水高船也高,水涨船高,桥就更要高了。

桥一高,两岸的路面也要高起来,高的路面上又要造桥,这种桥的下面是陆地而不是水,名叫引桥。

引桥的工程往往比水上正桥的工程还大。

现在有一种活动桥,桥面很低,平常走车,等到有船过桥时,就把一个桥孔打开来,等船过去再关上。

但是因为桥孔的开关很慢,对于走车过船都不方便,因而这种桥虽然便宜,却用得很少。

将来的桥梁,可就大不同了。

桥孔可以用极轻的材料如玻璃钢制成,开动桥孔的机器,也比现在的灵活得多,因而开桥、关桥的时间可以大大缩短。

而且桥上有自动远距离控制的设备,有船过桥时,就会自动打开桥孔,并且预先对两岸路上的车辆发出信号,让它们知道桥下正在过船。

等船一过去,桥孔立刻自动关好,车辆就可以很快地过河,这样对于水陆交通,两不妨碍。

将来也会有很小很轻便的桥,可以随身携带,遇到小河随时架起来,就可在上面走过河。

这种袖珍桥也许是用一种极轻极软、强度又极高的塑料,制成极薄的管子,用打气筒打进空气,这管子就成为一根非常坚硬的杆件,用一些这样的塑料杆件,预先造成桥的形状,把它们折叠起来,放在身边,如同带雨衣一样,走到河边时,打打气就架起一座桥,岂不是不用望洋兴叹了吗?
将来还会出现无梁飞渡。

那时的车子装有利用高压空气的浮力设备,在高速度时,车子就会稍微离开地面,不靠地支持而飞速前进。

遇到小河,就能一跃而过。

这种长了翅膀的车子,越来越多,将来在
大河修桥时,只要在水里造几个桥墩,当车子跳上第一个桥墩,由于桥墩的反击,再跳上第二个桥墩。

不论河面多宽,多跳几跳,也就跳过去了。

这样的无梁桥,该算是最进步的桥吧!
㈠作家作品
作者,著名家。

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

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建造。

他是中国近代桥梁学的奠基人。

编写有《桥话》《中国石拱桥》等大量的科普文章。

㈡要点提示
1、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5分)
承载( ) 颠簸( ) 点缀( ) 桥墩( )
2.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面词语的意义。

(8分)
⑴远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潜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小巧玲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望洋兴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脉络结构
第一部分(1-2段):说明桥的重要性和桥梁的基本结构。

第二部分(3-13段):具体描绘桥梁远景图。

第一层(3-4段):第三段是总领下文的过渡句。

第4段再次强调桥梁的重要性。

第二层(4-8段):在现有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建桥艺术和使用更新的建筑材料,会使将来的桥造的更快、更低、更便宜、更美、更方便。

第三层(9-13段):突破了现有桥梁的造型和结构,对将来的桥作了更大胆的设想。

3、文章主旨
本文是科普文章,它不是对现有桥梁作具体介绍,是以科学的态度对未来桥梁建筑的发展远景做了一番描述。

可以说:本文是一篇以科学精神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对未来的桥梁做出形象描述的说明文。

4、重点探究
(1)文章开头,引用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什么好处?
说明桥的重要作用,由民间故事导入即可引发少年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可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真是恰当又巧妙。

(2)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打比方。

形象贴切、深入浅出的说明了桥梁构造的三个要素。

(3)将来的造桥会有哪些变化?
一是速度又快又好,二是造价便宜,三是形状很美,四是高度很低。

(4)将来的桥梁会有哪些变化?
无墩、浮墩、弯桥,小而轻便的桥,无梁飞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