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设计
关于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的教案设计

关于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使学生掌握唐朝与周边国家、地区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成果。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2. 唐朝与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的文化交流3. 唐朝的文化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朝时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事件和成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事件和成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交流事件,如遣唐使、玄奘西行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对世界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兴趣。
2. 讲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阐述其原因和条件。
3. 分析唐朝与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的文化交流事件,如遣唐使、玄奘西行等。
4. 讲解唐朝的文化成就,如诗歌、书法、绘画、科技等,并阐述其对世界的影响。
5. 组织学生讨论: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附: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唐朝时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更多内容。
2. 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理解和看法。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列举出唐朝的主要对外文化交流事件,并了解其背景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深入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过程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增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关于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的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历史书籍、论文、网络资源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内容包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长安和洛阳的外国人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唐朝时期我国对外友好交往的历史事实,提高民族自豪感,树立热爱祖国、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信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 对历史史实的理解不够深入;2. 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不足;3. 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认识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史实的解读,突出人物形象,强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掌握遣唐使、鉴真、玄奘等历史人物的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信念,提高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遣唐使、鉴真、玄奘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对比分析法:比较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与近现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的教学课件。
2.教材:准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
3.参考资料:收集有关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
4.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唐朝时期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思考:唐朝时期为何能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时期?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遣唐使、鉴真、玄奘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们在中外交往中的贡献。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教案设计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唐朝与亚洲、非洲、欧洲等国家的主要交流内容。
3. 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概述讲述唐朝时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2. 唐朝与亚洲国家的文化交流介绍唐朝与日本、新罗、天竺等国的交流内容,如佛教、文化、科技等。
3. 唐朝与非洲国家的文化交流讲述唐朝与非洲国家的交流情况,如埃及、摩洛哥等国的贸易往来。
4. 唐朝与欧洲国家的文化交流介绍唐朝与阿拉伯、波斯等国的交流,如丝绸之路上的商品贸易和文化传播。
5.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讲述玄奘、鉴真、阿倍仲麻吕等人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朝时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影响;唐朝与亚洲、非洲、欧洲国家的具体交流内容。
2. 教学难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原因、过程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唐朝时期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增强学生对唐朝文化的直观感受。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人物和事件为例,深入剖析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对我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兴趣。
2. 授课:分别讲述唐朝与亚洲、非洲、欧洲国家的文化交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3. 分析: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原因、过程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对世界历史发展的贡献。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在授课过程中,穿插问题引导,检查学生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理解程度。
2024年部编版七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2024年部编版七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课程标题: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地区的交流情况,包括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重大历史事件。
2. 让学生认识到唐朝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阶段,理解这些交流活动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体会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对国家繁荣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遣唐使制度及其影响鉴真东渡日本的历史意义玄奘西行取经的过程及其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分析中外文化交流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或故事引入,如讲述唐代长安城的国际都市景象,引出唐朝的对外交流背景。
2. 主体教学:环节一:遣唐使与中日交流展示图片资料,介绍遣唐使的派遣背景、任务以及他们在中国学习的内容。
分析遣唐使对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作用。
环节二:鉴真东渡与中日佛教交流讲述鉴真的生平事迹,特别强调他六次东渡的艰辛历程和在传播佛法、促进两国文化交融上的贡献。
环节三:玄奘西行与中印文化交流通过阅读课文材料,引导学生了解玄奘取经的故事,并探讨其对中印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
3. 拓展延伸:组织小组讨论:唐朝为何能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这些交流活动对现代有何启示?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5. 作业布置:完成配套练习题,深化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
要求学生查阅更多关于唐朝对外交流的资料,以报告或手抄报的形式展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在课堂活动中观察学生参与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作业和报告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请根据实际教材内容调整上述教案细节,确保教学设计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精品教案【含教学
反思】
本节课将探讨唐朝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包括遣唐使、鉴真东渡和唐与新罗的关系。
通过研究这些历史事件,我们将了解外交开放对唐朝国力强盛的影响,并感知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首先,我们来了解遣唐使和XXX东渡。
在唐朝时期,日
本天皇派出了十几次遣唐使团到中国,以研究中国的先进文化。
这些使节由2500多人组成,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渡海到达中国。
同时,XXX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
他对佛经
深有研究,晚年受日僧礼请,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
在传播XXX与盛唐文化上,XXX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XXX
把XXX像定为国宝,这是因为他对日本有着突出的贡献。
其次,我们将探讨唐朝与新罗的关系。
唐朝与新罗是友好邦交,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唐朝对新罗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包括制度、教育、建筑、文字、生活风俗等方面。
唐招提寺就是中国文化在日本的重要传播中心之一。
通过研究这些历史事件,我们将了解到外交开放对唐朝国力强盛的影响,以及开放交流、兼容并包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名师教案一、课标内容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7年级的学生通过影视资料,小说等文学作品,对唐三藏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但是小说中的人物毕竟和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不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与史实的区别。
另外、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贡献及优秀品质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让学生参与讲、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他们的优秀品质。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和玄奘西行。
三部分内容中,既有外国学习中国文化的事例,也有中国学习外国文化的事例。
遣唐使、鉴真东渡从不同角度叙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情况,唐与新罗的关系介绍了新罗与唐朝政治、科技、文化的交流,玄奘西行则介绍了中印文化交流。
学习这三部分内容,目的是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搜集资料、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玄奘西行的基本史实。
目标2: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相同点,并分析从他们身上学到的精神。
(重点)目标3:通过了解这些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五、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这首片尾曲同学们都听过吗,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历史中真实存在吗,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来寻找答案吧!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自主学习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玄奘西行的基本史实。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导学任务单,任务一,《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2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2
讲授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呈现诗词]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唐·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教师讲述]
上课之前呢,我们先来看两句诗。
这是唐代诗人
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九天
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这两句诗是什
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九重的皇宫打开了金红
宫门,万国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
这两句诗,
虽有一定的文学渲染成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当时唐朝时期各方来唐的盛况。
的确,唐朝
时期,由于自身的繁荣,加上唐朝实行开明的民
族政策,对外交往十分活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
国的人们来到大唐。
可以说,这一时期,世界在
走向大唐,同时,大唐也在走向世界。
请大家把
书翻到第19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课:“走
向世界的大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起
去感受下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盛况。
阅读古诗,跟随教师
的讲述,体会唐朝万
国来朝的盛况
通过诗词
导入,营
造本课的
学习氛
围,教师
开篇点
题,明确
本课学习
主题。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5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概况,知晓其典型例证: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及其重要影响;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唐代中国作为中华(儒家)文化圈中心的地位;通过听讲,研读课文及相关史料,思考探究等系列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感受、崇仰鉴真六次东渡、玄奘西行求法体现的信念坚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精神。
通过了解居当时世界第一流地位的唐文明的世界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本课三大历史事件,重点是遣唐使与玄奘西行;以此为例认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思考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理解唐代中国作为中华(儒家)文化圈中心的地位。
三探究新知(一)导入新课__年5月1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访日期间访问了奈良县(奈良古称平城京,唐朝时为日本国都),会见日本奈良县知事荒井正吾,并赠送鉴真塑像。
这是胡锦涛同志同荒井正吾为塑像揭幕。
思考:你知道何为遣唐使吗?鉴真在日本备受尊崇,被认为是“日*化的恩人”又是为何?(二)新课展开整体感知:读《唐朝中外交通图》唐朝以其强盛的国力,先进的政治制度,高度繁荣的文化,博大开放的胸怀,不仅吸引着周边少数民族,也令周边邻国仰慕。
大唐盛世对外文化交流广泛、频繁,对外来文明采取兼容并蓄的开明政策,使得唐朝文化呈现繁花似锦的景象。
上节课我们也了解到,唐朝时少数民族甚至外国人在唐朝为官者为数不少,长安城内波斯商人聚集,本节课进一步了解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遣唐使Ⅰ自读课文:遣唐使部分结合教材思考讨论:问:什么是遣唐使?唐朝时,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
Ⅱ史料研读:(1)从唐朝回日本的僧人说:“大唐国者,法式定备之珍国也,常须达。
”mdash;mdash; 《日本书纪》日本为什么要派遣唐使?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的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比较日本、新罗与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相似性,以及佛教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唐朝所起的作用,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3.通过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
通过当时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唐朝中外友好交往。
2.难点: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曾经有一个著名节目《唐人街》,该节目的宗旨是追逐海外华人的足迹,展示华人的风采。
现在世界各地的很多地区也都有“唐人街”,(展示各地唐人街图片)如北美的纽约、洛杉矶,澳洲的悉尼、墨尔本,欧洲的伦敦、巴黎,亚洲的东京、汉城等地。
“唐人”指哪国人?为什么外国人会将外国人称为“唐人”?唐朝时期与中国长期友好往来的又有哪些国家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内容。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课件出示《职贡图》,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上的人物与我们学过的唐朝时期人物的着装、样子一样吗?(生答:不一样。
)请同学们下面的文字。
此图反映了外国使节和周边少数民族携贡品来唐的生动情景。
为什么有这么多外国人来中国呢?(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
教师总结并板书要点:唐朝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因此对周边很多国家发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在对外交往中,唐朝又采取开明的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那么,外国人要来到中国交通方不方便呢?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交通。
课件出示《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小组讨论:结合图片及学过的地理知识,指出唐朝时与中国交往的国家和地区有哪一些,并找出去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交通方式。
(探究后由每组学生代表回答,并在图中指出相应地方、方式,教师边板书。
)
提问:从这幅图中我们还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交通发达、便利。
)(板书)。
引导学生归纳:正是以上三个原因,周边各国的使臣和商人都纷纷前来中国(再次出示《职贡图》)使唐朝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可见唐朝的对外交往是活跃的。
而唐朝的经济文化对交往各国影响也很大,通过商业贸易,互通有无,将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将中国的文明、友谊传向世界,理所当然地,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也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人民开始把中国称为“唐人”。
在众多与唐朝交往的国家中,最突出的是哪几个国家?(生答:日本、新罗、天竺。
)(一)玄奘西行。
大家有没有看过《西游记》?对剧中的唐僧印象如何?(学生自由发言)。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现实中的唐僧,是否和剧中的唐僧一样。
学生小组讨论并由派代表回答:
1.(课件出示图片“玄奘图像”及“玄奘西行”。
)玄奘为什么西行?说说西行的经过(感到佛教经义众说纷纭,难得定论,决心往西方天竺——佛教的发源地求取真经。
)2.玄奘的重大贡献有哪些?(携带657部佛学经典返回长安,后居长安慈恩司专心译经、讲学。
又将其所见所闻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3.从玄奘西游的事迹中,你能学到他的什么优秀品质?(学生自由发言)。
4.大话西游:文艺作品与历史事实的对比。
《西游记》的唐僧与历史上的玄奘有何相同与不同?(《西游记》中唐僧取经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玄奘西行所遭遇的艰险有异曲同工之处。
所不同的是,小说中唐僧取经的路上还收留了三个神通广大的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并有白龙马相伴,遇到困难又有各路神仙相助,化险为夷。
而历史上玄奘西行天竺是独自一人骑着一匹瘦马走出玉门关,那热风如火、寒风如刀的茫茫沙漠几乎使他丧生。
另外,玄奘西行往返所亲历的110国与传闻的28国的情况都记录在《大唐西域记》一书中,这部书内容丰富生动,准确可靠,和《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经历相比毫不逊色。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与历史现实之间是有差别的。
)
小结:玄奘西游取经的事例,体现了玄奘为求佛学真谛不辞辛苦的求学精神,同时又大大丰富了唐朝对西域、天竺的了解,在中印友好发展史上留下佳话。
(二)鉴真东渡。
(课件出示日本古代图片。
)日本自汉朝开始和我国发生正式的交往。
到隋唐时期,两国交往更加密切。
学生探究:
1.什么叫“遣唐使”?(遣唐使就是派遣到唐朝的使臣。
)
2.描述日本遣唐使团的规模。
(略。
)
3.为什么日本会派那么多遣唐使来中国?(为了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
)
(教师在此处指出:日本当时刚进行“大化改新”,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唐朝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自然吸引了日本。
)
讨论:课件展示(日币和唐币):日币与唐币有哪些相似之处?(外形、图案、文字、年代:“开元”比“和同”早88年。
)日本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还表现在哪些方面?(政治制度、文字书法、社会风尚、都城建筑、铜钱样式、诗歌、菜肴、茶道、登高节等。
同时教师出示另两副图片:日文和草书、和服和唐装。
)
小结:唐朝的官制、法律制定等影响了日本。
日本的文字、建筑、服装、习俗等都颇有唐代遗风。
可见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过渡。
)
除了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唐朝也同样派使者去日本,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谁?(鉴真。
)
(板书)鉴真东渡。
出示图片《鉴真塑像》,讲述:这尊坐像是鉴真弟子在他生前为他塑造的,目前珍藏在日本的唐招提寺,并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
鉴真是江南地区的高僧,对佛经有很深的研究,在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
出示《鉴真东渡图》,学生小组探究:
(1)指图介绍“鉴真东渡”六次东渡的艰辛历程。
(受日本僧人礼请,东渡传律,前后五次率众渡海均告失败。
后双目失明,仍矢志不渝。
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
)(2)介绍鉴真的杰出贡献。
(鉴真在日本除了传布佛教外,还将盛唐的医药知识、建筑艺术、书法绘画等介绍到日本特别是他在日本所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
教师在此处指出:郭沫若也曾写诗颂扬说:“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
763年鉴真在日本逝世,并安葬于奈良唐招提寺,弟子们也将之前塑好的坐像安放在寺内。
由于鉴真的塑像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鉴真又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这尊坐像被日本定为国宝。
这也体现了日本人民对中日友好关系的珍视。
(3)从鉴真6次东渡及在日本的事迹,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回答。
)
(4)日本向唐朝学了许多东西,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今天日本在某些方面走在了我们前面,我们应向日本学习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
(三)丝绸之路的兴盛。
敦煌莫高窟、敦煌壁画、唐朝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讨论:唐朝时期的海路和陆路交通干线有几条?为什么能吸引外国人纷纷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