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单纯说明性文本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点解析和答题技巧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点解析和答题技巧(附中考真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由多种材料组合而成。
对较为复杂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与运用,是其难点所在。
今天,《七彩语文·中学》编辑部为大家整理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点解析和答题技巧,一起来学习吧!读书分割线一、特点与题型连续性文本是由句子和段落构成的文本,例如小说、散文等。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文字材料和统计图表、图画等相结合的形式呈现。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常见题型:1.提取关键信息或概括文本内容。
2.探究文本中蕴含的态度、观点或揭示的问题。
3.提出建议,发表看法或写出感悟启示二、答题技巧1.非连续性文本大多为实用类文本,如果命制三道题,这三题往往对应考查信息筛选、整合、运用。
要看清题目要求,根据要求筛选、整合、运用信息,特别关注标题、中心句、文本的结构(总分、并列、递进、对比等)。
信息筛选要辨别出错误和冗余信息,信息整合要有纵观材料的意识,信息运用要学会利用文本解决问题。
2.要审读题目或提示语,明确要回答的问题及要求。
介绍画面构图要找齐图上所有元素(图案、文字等),然后确定合理的顺序依次介绍(由主到次或方位顺序),了解各个部分形状、色彩的寓意,然后组合,尤其要关注文字或图案的变形设计。
探究漫画、宣传画的寓意(含义、感受、启示等),要结合现实社会中的相关问题,判断其是讽刺揭露还是歌颂赞美,然后加以组合,形成答案。
有时虽然没有直接对图片设题,但是图片内容能帮助答题。
3.研读数据表格。
(1)要关注表头,关注试题中文字陈述的提示或暗示(这些往往指明了应该关注的数据和对象)。
(2)局部比较数据:①横比纵比;②增减程度;③发展趋势,如略低、渐增(减)、锐减、大幅度上升、随……而变化、逐年呈……的趋势。
如果有多行多列的表格,要纵向、横向多向比较探究,探究数字的变化规律和趋势。
三、例题解析1.多种纯文字材料阅读【材料一】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七:非文学作品阅读(说明文阅读)教学课件

考点知识详解
典型考题精析
中考真题精选
说明文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考点一:说明对象 题型1:指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答题技巧: 说明对象指的是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说 明对象就是中国石拱桥;
考点知识详解
典型考题精析
中考真题精选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 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理说明文的对象往往就是文章说明的 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大自然的语言 》,说明对象是物候、物候学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考点知识详解
典型考题精析
中考真题精选
题型10: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形象” “ 生动”)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答题格式:“××”句中的“××”词用得很准确(形象、生动), 它的意思是……,在这里准确(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 的特征/事理。
考点知识详解
典型考题精析
中考真题精选
……是……(判断句
)(比喻句和否定句 科学、完整、准确地揭示了……的本质特征
不是下定义)
像、仿佛、有如、 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的
犹如
特征(道理),使说明的内容更形象易懂
运用比喻、拟人等 修辞,有的像…… 有的像……
通过描摹……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 物(或事理)……的特征,使文章生动活泼
考点知识详解
典型考题精析
中考真题精选
4.作诠释 因为……、由于某种原因 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 ……、这是由……造成的 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引用……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或道
引用经典著作、名言格言、 理),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引用神话传说、 5.引资料 公式定律、典故传说、谚语 新闻、谜语等,生动地说明了……的特
初中语文九上专题复习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即使在涉及多个AI参与的工作中,仍未解决“合作”这一难题,譬如在西洋双 陆棋、国际象棋、围棋和扑克这些竞争性的案例中。尽管在现实世界,这种“纯冲 突”的环境已很少甚至接近消失,但它们依然是吸引人的研究项目。与半合作式游 戏相比,它们在文化上非常珍贵,相对容易进行基准测试,并且具有更简单的解决方 案。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日益普及,学生使用手机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手 机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助力成长;如果陷入“手机依赖”,沉迷网络和游戏, 不仅会伤害学生视力,还会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毋庸讳言,未成年人 心智尚未成熟,自制能力相对较弱,一些学生沉迷于手机不能自拔,年纪轻轻就成了 “低头族”。现实中,这样的现象已不在少数,许多父母为之揪心。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3月1日,有删改)
材料四 学校有效管理学生手机,可通过管理、诊断、教育三步法。一是管理。通 过家长、学生、教师三方一起制定共同的手机管理制度,帮助学生在学校、家庭都 能遵守规定,慢慢养成良好习惯。同时开展丰富的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给孩 子提供比较合适的宣泄压力的渠道,让孩子慢慢地放下手机去做更有价值、更有意 义的事情。二是诊断。分析“手机对这个孩子的意义”“学生没办法放下手机背 后的成长诉求”等问题,增加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教育。教育方法要 入情入理,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
(摘编自中国科普网2021年5月13日)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人工智能虽然每天以多种方式影响人类的生活,但究其根本,他们对人类的了解 仍然很少。 B.与人交互不好的自动驾驶汽车或智慧城市将无法实现其利益,也会对稳定的人际 关系造成破坏。 C.如今人工智能已经应用到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场景中,不难发现人工智能技术正将 诸多智能新生活的梦想变为现实。 D.科大讯飞(青岛)人工智能科技馆在试运营阶段已接待一万多名中小学生,这一行 动对当地的人工智能基础教育起到了积极的补充作用。
2024中考专题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山东专用 课件

(3)注重个性阅读体验。考生阅读材料时,要求他们具有一 定的转换认知能力,即必须联系积累的知识经验及生活体验去解 释文本的意义,注重提高个性思考和判断能力,并提出自己对文 本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反思与评价。
四、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
1.在内容上,多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大多由多种材料组成, 除了文字之外,还有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 单、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具有 直观、简明、醒目、信息量大、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生 活实用性突出,在现代社会中运用广泛。
3.关注细节法。对材料中的细微未节进行关注,特别是容易忽略 的细节。
★考点二 概括材料内容
概括归纳是阅读中最基本的能力之一。而作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概括,又 有其自身的特点。因为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可能是碎片化的材料,也可能是图 片、表格等。所以,它在概括归纳时表现出的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常考题型: 1.对某一知识点的内容进行概括提取。 2.对某一板块的内容进行归纳提炼。 3.对几个板块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 4.对某一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归纳。
第五步,仔细观察,图文转换。图表图形都是象形语言,表意直观简 明,信息量大。做题时可通过对材料所给的图表进行图文转换,全面了解 文本所提供的栏目类别、数据等信息。一般要经过以下流程:溯源信息( 图表)——观察认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文字表达。
六、常考题型
★考点一 辨别信息正误
信息判断能力,是指对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或印证,能够识别与 区分其中的正误,在印证中作出正确的选择等。多是选择题、判断题。
常考题型: 1.对段落内容的理解分析。 2.对不同板块内容的整合分析与判断。 3.对材料中的细部进行搜集处理。
解题思路: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学案含答案

专题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学习目标:1.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文学样式;2.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认识非连续性文本: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完整的一篇文章而言,由若干片段组成的,不讲究排列顺序的一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可能围绕某一个话题展开。
“非连续性文本”大多是由多种材料组合,其材料除了一些片段性的文字之外,还可以是图片、表格、数据、号码等其它元素。
材料呈现的信息和观点可以互不相同。
非连续性文本样式:1.图表文字类2.漫画文字类3.材料文本类4.多则材料综合性阅读类一、图表文字类福建省留守儿童抑郁情绪调查表请你从中提炼两则信息。
(2分)方法归纳:二、漫画文字类把漫画从图片转换成文字表述的一种考题,中考题中考查的实际上是传统漫画,它往往从当前时事或生活事态中取材。
题型1.描述画面题《砍》描述漫画的画面:方法归纳:题型2.揭示寓意题揭示这幅漫画的寓意,25字左右。
注意:由画面联想到生活、社会,由一个人联想到一类人。
寻找生活的依据,每一幅漫画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跳出漫画,理解漫画的讽刺意义。
三、材料文本类(一)一句话新闻或概括新闻主要内容;(二)提取关键信息,重组语言材料。
总体要求:关注标题,关注中心句,关注文本结构。
(一)一句话新闻或概括新闻主要内容;1.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20字)莫斯科时间4月30日11时59分(北京时间30日15时59分),经过两天太空飞行后,载有人类第一位太空游客美国人蒂托和两名俄罗斯宇航员的“联盟TM一32”号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
到达目的地后,蒂托感慨地说:“我爱太空!”今年2月,蒂托与俄航空航天局签订了赴国际空间站旅行的合同,并为此支付了两千万美元。
寻找关键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或结果,然后将其组成一个陈述句。
(二) 对语言材料进行重新组合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要点,字数要求在40字以内。
材料:在滇西北,怒江、金沙江、澜沧江蜿蜒而去,形成雄伟壮丽的三江并流的世界奇观。
中考专题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带答案)

说明性非连续文本阅读【一】材料一、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
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
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
’”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
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
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材料二、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遍富”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
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
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本风筝是由中国传入的,学界一般..认为传入时间是中国唐代,图形多为长方形和半圆形,上面没有任何装饰。
到了明治时代,浮世绘的画风成为日本风筝的独特风格。
在泰国,风筝则有男女之别,男筝称为鸟筝,女筝称为鱼筝。
鸟筝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鱼筝形如钻石,也称“白宝”,放飞时要由七个女子操控。
材料三、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
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六人。
其中,两个着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亦是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
1、材料一是按照___时间_的说明顺序来说明风筝的起源的。
(2分)2、阅读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3分)各国的风筝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中招语文备考--说明性质非连续性文本

求变”的特点和全国中考考查特点,文体知识类考点会逐步减少,
试题走向检索概括、评价运用。
从课标要求"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缘性文本"来看, )也可能出现在以后的河南中
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
考点清单
这是(2020·台州) 卷的综合性学习。题目要求是请根据图示,写出进入医 院的行车路线。
爸爸和你陪奶奶去杭州浙一医院看病,车子开到医院庆春路正门,发现 过里禁止机动车进入,车子只能从直大方伯巷侧门进去。请根据图示, 写出进入医院的行车路线。
这几者有交叉重叠处,目前共同出现了下列题型:
、
2020年河南省中招现代文阅读中 考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但考察 点实质为说明性文体知识类考点。
1、常规考情:14年6考,从2008 年开始隔两年考,12分
2、特殊变化:2020年说明性质的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2分
2021/4/13
6
温馨提醒
考情梳理
——2020《解析与检测》
温馨提醒
关注不同语言风格的作 用;要结合内容分析说明了什么, 不可出现公式化答题。
温馨提醒
考查内容理解、说明顺序、结构安 排等多个知识点,综合性更强,难度 更大
考情梳理
关于非连续性文本,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
有明确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
连续性文本,能
考点清单
考点清单
考点清单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叙事性强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 读材料,除了2020年的阅读理解以外,目前出现了下列题型:图 示类文本、文字类文本、表格类文本、徽标类文本、图画类文本、 汉字图说类文本。(综合性学习)会交叉出现
提取信息;筛选辨析;探寻规律;联想想象;概括归纳;探究评 价;理解运用 ……
7 专题七 非文学作品阅读(说明性文本)

样题1 样题2 样题3
专题七 非文学作品阅读(说明性文本)
样题1 样题2 样题3
专题七 非文学作品阅读(说明性文本)
首页 返总回目首录页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目前”是时间词,指说话的时 候。结合语境分析,“目前世界上约有10%的珊瑚礁已经完全退化,大 约有60%的珊瑚礁正处于危险之中”说明的是到现在为止珊瑚礁退化的 现象。“可能”,表示估计,不确定。“全世界超过50%的珊瑚礁可能 会遭到破坏”说明全世界超过50%的珊瑚礁会遭到破坏只是一种推测, 并不能完全肯定。这两个词语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样题1 样题2 样题3
专题七 非文学作品阅读(说明性文本)
首页 返总回目首录页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目前世界上约有10%的珊瑚礁已经完全退化,大约有60%的珊瑚礁正
处于危险之中,到2030年,全世界超过50%的珊瑚礁可能会遭到破坏。 【答案】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目前”从时间上对珊 瑚礁退化的现象作了限定,表意更准确。“可能”表猜测,表示说法不 绝对。
号做出目标反应。
样题1 样题2 样题3
专题七 非文学作品阅读(说明性文本)
首页 返总回目首录页
在美国,每年有超过34万千米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用于运输160亿桶 左右的原油、精炼石油及液化天然气。此外,还有长达数百万米的管道 蜿蜒于海底。这些管道一旦破裂,无论从商业还是环境的角度来看,代 价都是惨重的。因此,开发一种可靠、有效的监控方式迫在眉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法指导 阅读题干要求,明确答题范围。看题干要求是对一则材料还是多则
材料思路和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明确答题的方向和范围。 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3个方法”“一个原则”: ①摘句归纳法。从材料中摘录能反映整个材料主要内容的句子作为
段意。这些句子一般可以从总分结构的段落、有明显中心句的段落或有 过渡句的段落中选择。
(根据相关材料改写)
专题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返回目录
【材料一】什么是睡眠?
文本助读
【1】解释说明“睡眠”的含义。
睡眠是机体对外界环境失去知觉和反应的一种可逆性行为,它涉及大量
生理、代谢和神经行为。
【2】介绍在一个完整的夜间睡眠中,大脑进行的周期性的功能、循环状态以
及睡眠结构的分类。
人的睡眠结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
考点 1 概括材料内容(2019.8)
1.(2019陕西8题)简要概括【材料一】和【材料四】的主要内容。(4分)
(1)【材料一】 睡眠的定义,分类及其特征。
(2分)
(2)【材料四】 社会关系对青少年的睡眠质量影响很大。 (2分)
专题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5 考点6
专题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C. 四国中,日美两国中学生睡眠足够的人数比例相当,仅相差2.20%;
韩国中学生睡眠足够的人数比例最低。
考点2
D. 我国中学生的睡眠情况不容乐观,主要与繁重的学业负担、家长带
考点3
来的不良情绪这两个因素的影响有关。
【解析】A项来源于【材料一】,错误在于两种睡眠方式不是“各自”循
考点4
换受损细胞来修补这种损伤,但 大脑无法这样做”,据此可知A项正确。
B项来源于【材料二】第三段“大脑内有一个独特的‘垃圾处理系
考点5
统’…… 而睡觉时则进行‘大扫除’”,可推断B项正确。C项来源于
考点6
专题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5 考点6
【材料二】第四段“充足的睡眠不会导致脏腑功能失 调……肾功能低下 易起夜……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脏腑功能下降明显……”,据此可 知C项信息正确。D项 来源于【材料二】末段,通读此段,发现文中提到 了“睡眠可以促进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提到了“睡眠不足会引发 被 试体内多种基因功能的改变”,但并未提到“充足的睡眠则能增强基因 的功能”,故选D项。 【答案】D
【材料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美国、日本、韩国的相应机构,共同开 展了中美日韩四国中学生健康状况调查活动。下面是两项调查统计结果:
专题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返回目录
【材料四】研究者对1000多名青少年进行了三年的追踪访问,分析了他们在 12~15岁期间的行为、睡眠质量和习惯,并与其父母、老师和同学进行了沟通, 得出结论:社会关系对青少年的睡眠质量影响很大。亲子关系直接影响青少年的 睡眠模式,如果父母关注子女各方面的表现,子女就会保持有规律的作息习惯, 睡眠也就更充足;家庭氛围影响青少年的睡眠状况,家庭生活不安宁的青少年 (如父母分居或是不与子女共同生活)更容易产生情绪障碍和睡眠扰乱。同时,积 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并与老师、同学相处融洽的青少年睡眠质量也更高。
专题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返回目录
【材料三】中美日韩四国中学生睡眠情况以及影响中国中学生睡眠的因素调 查统计图(条形图+饼状图)。
图一反映的情况:①中韩两国超过一半的中学生睡眠不足;中美两国中学生睡 眠不足人数比例相当。②中美日韩四国中韩国中学生睡眠不足人数比例最高。 图二反映的情况:影响中国中学生睡眠的主要因素是学业负担,不良情绪次之。
考点4
一个原则:明确、完整、简要、通顺。“明确”是指让别人一看就能
明白材料主要写了什么。“完整”是指概括的要点不能有遗漏。“简要”
考点5
是指语句简洁,做到言简意赅。“通顺”是指语句要通顺,没有语病。
考点6
专题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5 考点6
考点 2 关键词句理解(2019.9)
2.(2019陕西9题)结合文段内容,解释【材料二】中“抢修作业”的意 思。(2分)
“抢修作业”指人体组织利用人进入睡眠状态这段时间,通过合成抗氧 化酶修补自由基对大脑造成的损伤。
专题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5 考点6
方法指导
(1)审题干,分析词语的基本含义。 (2)在语境中把握语境义(指代义、修辞义、引申义等),即联系 上下文理解词语,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找出词语隐含的信息。 ①指代义:找到词语所在句→确定指代内容→代入原文检查。 ②修辞义:联系上下文,找出本体和喻体→去掉喻体留下本体, 即答案。
第四,睡眠可以促进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睡眠会促进脑神经元上特定棘状 突起的形成,维护特定的树突分支,从而促进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科学家通过 对健康成人被试者的睡眠情况进行控制,发现睡眠不足会引发被试体内多种基因
专题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返回目录
功能的改变,涉及认知功能、新陈代谢、免疫力等领域,明确了睡眠对基因的影 响。科学家还认为,儿童在睡眠时可以将已经学习过的隐性知识,更为有效地转 化为外在知识,而儿童的这种特殊的认知能力与其晚上睡眠的时间有直接关系, 如果能达到9小时以上的睡眠,他们的记忆力和精力会特别好。
专题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方法指导
(1)常见选项错误类型:
考点2
①增减扩缩(2019.11D)。增加或减少某些字,扩大或缩小说明范围。
考点3
②鱼目混珠。用似是而非的词语或句子代替正确的,造成意思的变化。
③无中生有(2019.10D、11A、11B)。利用考生的思维惯性,误导考生
考点4
用想当然代替理性思考。
专题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C. 睡眠不足可使人体出现肝气不疏、气血亏虚、脾胃失调和肾功能低
下易起夜等问题,也增加了感冒的几率。
考点2
D. 睡眠不足会引发多种基因功能改变,而充足的睡眠则能增强基因的
功能,进而促进人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考点3
【解析】A项来源于【材料二】第二段中“其他器官都可以通过放弃和替
专题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②合并归纳法。有时,一个材料中的几层意思是并列的,很难分辨主
考点2
次,概括材料中心意思时,就必须把几个并列的意思合并起来进行概括。
考点3
③列小标题法。列小标题的方法也有两种:一是摘录法,就是从一段
材料中摘取已有的词语或句子;二是浓缩法,把材料大意浓缩成小标题。
专题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返回目录
【材料二】人为什么要睡觉?睡眠到底有什么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第一,睡眠可以帮助大脑恢复精力,修补自由基对大脑造成的损伤。自由基是新陈 代谢的副产物,可损伤人体细胞。其他器官都可以通过放弃和替换受损细胞来修补这种 损伤,但大脑无法这样做。人只有进入睡眠状态,尤其是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人体组 织才能利用这段难得的“闲暇时间”通过合成抗氧化酶进行“抢修作业”。 第二,睡眠可以为身体解毒,排除大脑代谢废物。有一项新研究:大脑在睡眠时才 能高效清除代谢废物,从而恢复活力。因为大脑内有一个独特的“垃圾处理系统”,即 “类淋巴系统”,这个系统的工作几乎都是在睡眠中完成的。大脑在清醒与睡眠状态时 功能完全不同,清醒时会有意识,而睡觉时则进行“大扫除”。脑脊液会沿着动脉周隙 流入脑内组织,与脑内组织间液不停交换,并将细胞间液体的代谢废物带至静至静脉周 隙,随即排除至脑外。
,降低感冒几率。充足的睡眠不会导致脏腑功 能失调,如肝气不疏、气血亏虚、脾胃失调、肾功能低下易起夜。研究人员给164 名健康的成年人先戴上健康追踪腕带,然后让参与者每人把含有感冒病毒的滴鼻 剂滴入鼻腔。5天之后,三分之一的人表现出了感冒迹象——流鼻涕。分析发现, 在感染感冒病毒的前一周中,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脏腑功能下降明显,会比 睡眠超过7小时的人得感冒的几率高三倍。
具体来说,非快速眼动睡眠又称为安静睡眠,表现为同步化、高压、低频率的脑 电活动,大脑活动水平低,肌张力弱,心跳和呼吸较为规律。在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最 后阶段,个体不易被唤醒;若被唤醒,则会感觉头昏脑涨。快速眼动睡眠则被称为活 跃睡眠,表现为同步化、低压、混合频率的脑电活动,大脑活动水平较高,常伴有梦 境、肌张力缺失、心跳和呼吸不规律以及阶段性眼动爆发。【3】
【3】具体介绍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的表现。
专题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返回目录
【材料二】人为什么要睡觉?睡眠有什么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第一,睡眠可以帮助大脑恢复精力,修补自由基对大脑造成的损伤。 第二,睡眠可以为身体解毒,排除大脑代谢废物。 第三,睡眠可以调节脏腑功能,降低感冒几率。 第四,睡眠可以促进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
考点4
环。B项来源于【材料一】,错误在于文本中并未探讨午休是否为快速眼
动睡眠的问题。C项来源于【材料三】图一,结合图表可知:日本中学生
考点5
睡眠 足够的人数比为 50.40%(100%-26.50%-23.10%),美国中
④表述绝对。要注意文中一些重要词语前面表修饰性、限制性的词语。
考点5
如:时间、地点、范围、大小、已然、未然、必然……
考点6
⑤因果混乱。注意“说明了、体现了、是因为……”这样的词语。
专题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5 考点6
(2)常用的解题步骤:“一找”“二比”“三判断” ①一找:在原文中找出与选项相对应的段落,再从该段中找出与选 项相关的句子。(注意:不一定只有一句 ) ②二比:仔细比对原文句、段意与选项表述是否严格一致,注意概 念范围的大与小、事件因果的偏与全等。 ③三判断:根据比对结果最终确定答案, 注意,根据选项内容能 一眼判断出正误的,采用排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