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差误法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指导老师:班级:姓名:学号:时间:一、引言速度知觉反应了每个人对速度感觉的差异,速度知觉也是各项劳动实践中和各项体育运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
驾驶员超车要估计前面车子的速度,要估计对面来车的速度,要估计前面横越车子、行人的速度足球运动员在赛场上要对足球滚动的速度,其他运动员跑动速度要做出敏捷快速的判断,所以准确掌握速度判断能力是很有用的。
本实验是用平均误差法来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得出不同状态下,被试者的速度知觉是否有不同。
平均差误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是最古老且最基本的传统心理物理法之一。
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比较(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量的变化。
接近阈限时,被试可反复调整,直到其满意为止。
被试调整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就是所求的阈限值。
由于被试参与操作,也容易产生动作误差。
例如,从小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和从大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其结果就可能不同。
其计算公式如下: ae=∑∣x-s∣/n 式中,|x-s|:每次测得的绝对误差x:被试估计时间 s:标准时间 n:实验次数用这个方法测得的阈限值比用其它两种方法测得的要小一些,因为其差别阈限处于上下限之间的主观相等地带之内,而绝对阈限则50%次感觉到的强度之下。
由于平均差误法获得数据的标准和计算的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它所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一个阈限的近似值。
因此,用此法测得的阈限不能直接与用其他方法测得的阈限进行比较。
二、实验目的运用平均误差法分析得出在不同状态下人的速度知觉。
三、实验方法3.1 被试1名被试,年龄21岁左右。
3.2 仪器名称:ep509速度知觉测试仪器组成:仪器的正面是由知觉箱、被试反应键和活动挡板组成。
仪器的背面是由控制操作面板、反应键插座和电源插座组成。
心理实验操作指南之平均差误法测量

心理实验操作指南之平均差误法测量PsychELab®心理教学系统是教育部“实验心理学”名牌课程课题科研成果之一,开发于2000年左右,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完成,最初用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实验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软件。
经过10多年的应用与探索,目前有超过200所高校与单位在使用。
PsychELab®心理教学系统配有更明了的教学指南:每个实验都配有针对实验本身的帮助文件,内含实验背景、实验设计范式、结果数据含义及处理方法、参考文献、软件操作指导等内容(见附录)。
附:平均差误法测量缪勒-莱耶错觉实验背景知识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错觉的种类很多,缪勒-莱耶错觉是其中一种经典的几何错觉。
缪勒-莱耶错觉是指左边中间的线段与右边中间的线段是等长的,但看起来左边中间的线段比右边的要长。
平均误差法典型的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可得到平均误差。
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
实验介绍一、实验设计和实验材料1、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装有PsychELab®心理教学系统的计算机,键盘。
计算机呈现不同角度的缪勒莱耶错觉图形,标准刺激为80mm,比较刺激一半比80mm长,一半比80mm 短;刺激变化的最小单位为1mm。
正式实验的箭头角度分别为15度、30度、60度、90度。
2、实验设计:本实验可以从性别、角度等方面考察被试的缪勒-莱耶错觉量的大小,其中性别为被试间因素、角度为被试内因素。
在实验中,每种角度做16次,被试实验顺序为:被试1:15度、30度、60度、90度被试2:30度、60度、90度、15度被试3:60度、90度、15度、30度被试4:90度、15度、30度、60度练习材料次数为8次,角度为45度。
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摘要:通过同时呈现两条线段,被试在主观上调节比较刺激的长度,使之与标准刺激相等,让被试学习使用平均误差法测量差别阈限。
实验采用单因素两水平被试内实验设计,记录山西师范大学14150201班46名被试的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标准刺激长度为300的平均差别阈限值以及标准差明显高于100,说明标准刺激的长度的增加使被试的主观感觉准确度减弱;标准刺激长度为100和300时,它们的心理量(即韦伯分数)并没有显著差异。
结论显示,平均差误法可以测定线段差别阈限。
关键词:平均差误法差别阈限比较刺激标准刺激1.前言差别阈限是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但是被试对某一特定强度的刺激往往会出现不确定答案,所以,面对阈限的概念,实验者需要借助它的操作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这是基于这个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1.最小变化法,2.恒定刺激法,3.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传统心理物理法。
平均差误法即是传统心理物理学方法之一,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
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如光的明暗、声音强弱高低、线条长短等。
其调节幅度是连续变化的,不像最小变化法那样以等间距、间断变化的,也不像恒定刺激法那样是几个固定刺激按随机顺序出现,平均差误法是由被试操作,被试积极性较高。
1834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通过研究人对重量的感觉发现,对于同一类刺激,刺激的差别阈限是刺激本身强度的一个线性函数,因此提出了韦伯定律。
本实验就是采用平均差误法来测定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来验证平均差误法是否可以测量差别阈限。
2.研究方法2.1被试山西师范大学心理学14150201班46名同学,男生8人,女生38人,年龄范围:18-24岁,平均数:20.818,标准差:1.330,视力或矫正视力均正常。
平均误差法

用平均差误法测定长度差别阈限杨思园20110256671引言平均差误法是测量差别阈限的一种方法。
其最典型的形式是:让被试去调整一个变异刺激直到他感觉到与所给的标准刺激相等,如此反复实验。
这个方法的主要特点有:(1)测量差别阈限所呈现的变异刺激是连续变化的,不象极限法那样是以等距离,间断变化的,也不象恒定刺激法那样是几个固定刺激按随机顺序呈现的。
(2)平均差误法的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的量的变化。
因此这个方法又称调整法。
由于被试参与操作,因而容易产生动作误差。
(3)被试调整得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即平均误差,AE),就是所求的阈限值。
其计算公式如下:AE=∑|X-S i|/N。
式中,X——每次测定所得数据;S i——标准刺激;N——测定总次数。
平均差误法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由于平均差误法获得数据的标准和计算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它所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阈限的一个接近值。
因此,用此法测得的阈限不能直接与其他方法测得的阈限进行比较。
长度估计测量器是一种能调整白背景上的黑色水平线长度的仪器。
它分左右两半,各有一条水平线,并各有一个可以活动的套子套在表面上。
套子来回移动可以调整露出黑线的长度,通过背面的刻度可读出露出的长度是多少毫米,实验时可固定任何一边黑线的长度作标准刺激,以另一边的长度作变异刺激,被试可移动这边的套子,改变该黑线的长度,以便把它调整得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本实验通过长度差别阈限的测定,学习如何用平均差误法测量差别阈限。
2方法2.1被试被试2人,年龄22,性别女,视力均正常。
2.2仪器长度估计测量器2.3程序用长度估计测量器呈现白背景上的黑色线条,线条分左右两半,分别用活动的套子盖住。
背面是以毫米为单位的刻度。
主试移动一个套子使该边的直线露出10厘米作为标准刺激。
用同法使另一边的直线露出明显短于或长于标准刺激的长度作变异刺激,被试移动套子,调整变异刺激,直到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为止。
恒定刺激法和平均误差法

恒定刺激法-音高的差别阈限英文名称:SOUND目的:学习恒定刺激法,测量音高的差别阈限。
简介:恒定刺激法也是经典心理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其特点是只用少数几个刺激(5-10个),且在整个测定过程中固定不变。
每随机呈现一对刺激(刺激包括一个标准刺激和一个变异刺激),即请被试进行一次比较。
在测定时,也要注意消除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
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时,一般要求被试作三种回答:强、弱或相等。
这样,在总的反应系列中就可以得到两个感觉上的转折点,由此可以得到上限和下限。
有的测定中,只要求被试作出强或弱两种反应,这样能克服三种反应法所引起的阈限受自信程度影响的缺点。
但要求两种反应,显得不太自然,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75%差别阈限。
计算机的内部扬声器能够发出0-65535Hz频率的声音。
由于采用数字分频,音色和纯度的变化很小,本实验用它来测定音高的差别阈限,比普通的音频发生器要精确。
方法与程序:①、预实验:一般在使用恒定刺激法之前,要先用最小变化法粗略地测试被试的阈限值,用以确定合适的变异刺激。
在本实验开始,也采用试验的办法让被试自己选择合适的声音频率差别。
本实验采用700Hz频率的声音为标准刺激,共7个比较刺激。
刺激的频率差由被试经预实验选取,预试的初始频率差为3Hz。
即:被试用700Hz的声音分别与频率差为3Hz的一组变异刺激中差异最大的691Hz及709Hz的声音各比较10次。
若两组测试的正确率均>90%,选择间距差为2Hz的一组变异刺激;若两组测试的正确率均<70%,选取频率差为4Hz的一组变异刺激;其余情况下选取3 Hz的一组变异刺激进行正式实验。
②、请仔细阅读指示语,强调用第二个刺激去比第一个刺激。
③、共有7个变异刺激(包括一个标准刺激)和一个标准刺激,每对比较10次,共比较70次,完全按随机原则安排顺序。
结果与讨论:数据分四列给出。
第一列为实验顺序,从1到70;第二列为变异刺激,共有7种;第三列为标准刺激出现的位置,为前或后;第四列为被试的反应,为“+”、“=”或“-”三者之一,它们分别表示被试认为变异刺激比标准刺激高、相等或低。
平均差误法

实验目的:学习平均差误法,测量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线段长度差别阈限英文名称:LINE简介:平均差误法是经典心理物理学测量感觉阈限的另一种方法。
其特点在于被试可以主动地并且连续地调整刺激量的大小,因此调动了被试的积极性。
在用这种方法测量差别阈限时,被试调整得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AE)就代表差别阈限值。
公式为:AE=∑│Xi-S│/n,其中X表示每次测定所得数据;S表示标准刺激;n表示测定次数。
用此方法测得的阈限值比用最小变化法和恒定刺激法测得的要小一些,原因在于其差别阈限处于上下限之间的主观相等地带之内。
它测得的阈限值只是阈限的近似值,不能与其他方法的结果相比较。
计算机的图形显示是通过象素完成的。
象素大小相等且等距,因而对由象素组成的线段的长度测定是极为准确的。
本实验就用平均差误法来测量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
方法与程序:平均差误法会带来动作误差,应注意克服。
在本实验中,有一半次数变异刺激长于标准刺激(简称“长”),另一半次数变异刺激短于标准刺激(简称“短”)。
同时,为了消除空间误差,应将一半次数在右边呈现变异刺激(简称“右”),另一半次数在左边呈现变异刺激(简称“左”)。
因此,组合上述4种方法,可得到“右短”、“右长”、“左短”、“左长”四种方式。
实验中每种方式作10次测定,为了消除顺序误差,每种方式又分为两个5次进行,如下表:①、被试仔细阅读指示语,主试应向被试指明反应键(红键和绿键)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②、提醒被试分清标准刺激和变异刺激(在标准刺激的下面印有“标准刺激”的字样)。
③、被试每次调整完毕后,按反应键盒上的黄键表示确认。
本实验的标准刺激是160个象素单位(每次变异为1个象素单位)。
结果与讨论:详细反应40行,表示40次测定,每行分3列印出。
第一列为变异刺激的位置和相对于标准刺激的长短;第二列为变异刺激的初始长度;第三列为被试调节后的长度。
最小变化法平均差误法

最小变化法平均差误法
最小变化法和平均差误法都是常见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用于计算一组数据的中心值或分布情况。
它们的具体定义如下:
最小变化法:
最小变化法是一种计算一组数据的中心值的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找到一个数,使得这个数到每个数据的距离之和最小,这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心值。
最小变化法通常用于计算均值、中位数、众数等指标。
平均差误法:
平均差误法是一种计算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的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将每个数据与中心值的差的绝对值求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这组数据的平均差误。
平均差误法通常用于计算标准差、方差等指标。
总的来说,最小变化法和平均差误法都是常见的统计分析方法,它们的应用范围广泛,也是统计学学习中必备的知识。
平均差误法

4.3试验中,被试者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所花实验的耗时,外周环境的影响,以及被试调整时采取的对比线段长度的方法等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其调节幅度是连续变化的,不像最小变化法那样以等距离、间断变化的,也不像恒定刺激法那样是几个固定刺激按随机顺序呈现的。平均误差法的比较(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量的变化。接近阈限是,被试可反复调整,知道其满意为止。由于平均差无法要求被试亲自参与,因此这种方法更能调动被试的实验积极性。
(3),实验中为消除位置误差和顺序误差,每5次实验为一组,每组内顺序一样,但长短随机具体排列顺序为: “右长”、 “右短”、“左短”、 “左长”、 “左长”、“左短”、 “右短”、“右长”。将比较刺激在右,长于标准刺激称为“右长”。同理有“右短”、“左短”、“左长”。一个循环共40次。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 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
5 结论
平均差误法可以用来估计差别阈限,平均误这个指标基本灵敏。
参考文献
1,杨治良 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98,177~180。
2,杨治良 王新法 心理实验指导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08,58~59
3,郭秀艳 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38~239
(2),指导语是:这是一个需要比较两个线段长短的实验。屏幕上将并排呈现两条线段,其中一个是标准刺激,西安段长度不变,另一个是比较刺激,可以使用调整其长度。按“+”键可以增加比较刺激线段长度,按“—”键可以 减少比较刺激线段长度。如果认为已经调整至相等,请按中间的“=”键予以确认,然后自动进入下一次实验。实验需要做很多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差误法
1 引言
平均差误法是测量感觉阈限的一种方法。
这个方法有三个特点:(1)在测定差别阈限时所呈现的变异刺激,如光的明暗、声音的强弱高低、线条的长短等,是连续变化的,不象最小变化法那样是以等距离、间断变化的,也不象恒定刺激法那样是几个固定刺激按随机的顺序呈现的。
(2)平均差误法的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的量的变化。
由于这个特点,这个方法又叫调整法。
由于被试参与操作,也容易产生动作误差。
例如,从小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和从大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其结果就可能不同。
(3)被试调整得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即平均误差,AE),就是所求的阈限值。
其计算公式如下:
AE=∑∣X-S∣/N
式中,X----每次测定所得数据;S----标准刺激;n----测定总次数。
平均差误法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用这个方法测得的阈限值比用其它两种方法测得的要小一些,因为其差别阈限处于上下限之间的主观相等地带之内,而绝对阈限则50%次感觉到的强度之下。
由于平均差误法获得数据的标准和计算的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它所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一个阈限的近似值。
因此,用此法测得的阈限不能直接与用其他方法测得的阈限进行比较。
本实验通过长度差别阈限的测定,学习如何用平均差误法测量差别阈限。
2 方法
2.1 被试
本实验的被试为某大学本科学生两名,20岁,女生。
2.2 仪器
长度估计测量器
2.3 程序
(1)用长度估计测量器呈现白背景上的黑色线条,线条分左右两半。
两半分别用活动套子盖住,背面有以毫米为单位的刻度。
主试移动一个套子使该边的直线露出10厘米作为标准刺激。
又用同法使另一边的直线露出一个明显地短于或长于标准刺激的长度作为变异刺激,被试借助于移动套子调节变异刺激,直到他认为与标准刺激长度相等为止。
主试记下被试调好的长度。
(2)在安排实验顺序时,要注意几个控制变量:为了消除动作误差,在全部实验中应有一半的次数呈现的变异刺激长于标准刺激(套子向“内”);另一半次数呈现的变异刺激短于标准刺激(套子向“外”)。
①为了消除空间误差,在全部实验中应有一半的次数在中线的左边呈现变异刺激(简称“左”);另一半次数在中线的右边呈现变异刺激(简称“右”)。
上述呈现变异刺激的办法可组合为“左外”、“左内”、“右外”、“右内”四种方式。
③为了消除系列顺序的影响,实验如下进行:右外→右内→左内→左外→左外→左内→右内→右外,共八组,每组做五次,全部实验要做两个循环,共计八十次。
每做完二十次,休息两分钟。
(3)在实验过程中,主试不要告诉被试调整出来的变异刺激的长度是否和标准刺激相等,也不要做任何有关的暗示。
(4)换被试,再按上述程序进行实验。
3 结果
用前述公式计算两个被试的平均误。
他们的长度差别阈限分别为:2.3875毫米和3.50毫米。
对两个被试的平均误的差别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差异不显著,t=1.865,P>0.05。
4 讨论
从结果(附录上的原始数据)看,误差的分布较为理想,基本上仍是以100毫米为中心,得出的平均误也基本符合以往此方面的研究。
在误差控制方面,ABBA法有效地抵消了空间误差与动作误差,但同时也发现一些可能产生干扰的因素。
首先,平均差误法是建立在刺激为连续变量的基础上。
实验中,长度虽然是连续变量;但由于活动套不够灵活,以致于事实上被试无法进行连续的调整。
许多情况下,被试并没有调整到主观认为的相等点,就因为难度太大而放弃了。
其次,被试可能利用长度知觉之外的其他线索来做判断,如仪器面板上的位置标记,这样无形中一些干扰变量就混进来了。
因此,建议今后从仪器的灵敏度和被试的科学精神两方面入手,以提高本实验的精确性。
此外,两被试间的平均误差异不显著是很正常的。
因为这两人来自同一群体,而且两人的视力都处于正常的范围内。
5 结论
平均差误法可以用来估计差别阈限,平均误这个指标基本灵敏。
6 参考文献
杨治良. 实验心理学. 杭州市: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7 附录
以下为本次实验的原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