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复习之几何最值模型

合集下载

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专题12 最值模型-费马点问题(解析版)

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专题12 最值模型-费马点问题(解析版)

专题12 最值模型-费马点问题最值问题在中考数学常以压轴题的形式考查,费马点问题是由全等三角形中的手拉手模型衍生而来,主要考查转化与化归等的数学思想。

在各类考试中都以中高档题为主,中考说明中曾多处涉及。

本专题就最值模型中的费马点问题进行梳理及对应试题分析,方便掌握。

【模型背景】皮耶·德·费马,17世纪法国数学家,有“业余数学家之王”的美誉,之所以叫业余并非段位不够,而是因为其主职是律师,兼职搞搞数学.费马在解析几何、微积分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除此之外,费马广为人知的是以其名字命名的“费马小定理”、“费马大定理”等.费马点:三角形内的点到三个顶点距离之和最小的点。

【模型解读】结论1:如图,点M 为△ABC 内任意一点,连接AM 、BM 、CM ,当M 与三个顶点连线的夹角为120°时,MA +MB +MC 的值最小。

注意:上述结论成立的条件是△ABC 的最大的角要小于120º,若最大的角大于或等于120º,此时费马点就是最大角的顶点A 。

(这种情况一般不考,通常三角形的最大顶角都小于120°)【模型证明】以AB 为一边向外作等边三角形△ABE ,将BM 绕点B 逆时针旋转60°得到BN ,连接EN . △△ABE 为等边三角形,△AB =BE ,△ABE =60°.而△MBN =60°,△△ABM =△EBN .在△AMB 与△ENB 中,△AB BEABM EBN BM BN =⎧⎪∠=∠⎨⎪=⎩,△△AMB △△ENB (SAS ). 连接MN .由△AMB △△ENB 知,AM =EN .△△MBN =60°,BM =BN ,△△BMN 为等边三角形. △BM =MN .△AM +BM +CM =EN +MN +CM .△当E 、N 、M 、C 四点共线时,AM +BM +CM 的值最小. 此时,△BMC =180°﹣△NMB =120°;△AMB =△ENB =180°﹣△BNM =120°;△AMC =360°﹣△BMC ﹣△AMB =120°.费马点的作法:如图3,分别以△ABC 的AB 、AC 为一边向外作等边△ABE 和等边△ACF ,连接CE 、BF ,设交点为M ,则点M 即为△ABC 的费马点。

2019年中考数学分类汇编汇总知识点48几何最值(第一期)解析版

2019年中考数学分类汇编汇总知识点48几何最值(第一期)解析版

11 + -PC 最小值=HF + FR ”;⑤利用相似形的性质及相关数学知识, 求出FR 的值,进而求出HF + FP + - PC 最小3 3 值.(2)如答图2至答图5,分四种情况讨论,先求出 Q 点坐标,再按要求利用数学知识即可求出符合条件的点Q •的坐标有4个.【解题过程】(1)由题意得 A( — 1 , 0), B(3, 0), C(0, — 3), D(1, — 4),直线 BD : y = 2x — 6.1如答图1,连接DN 、BN ,贝U S BDN = BD?MN ,而BD 为定值,故当 MN 最大时,3BDN 取最大值•此2111时由 S A BDN = & DFN + S A BFN =—EH ?FN + —BH ?FN = — BE?FN = FN ,从而 Sx BDN 取最大值时,即为 FN 有2 2 2最大值.令 N(m , m 2— 2m — 3),贝U F(m , 2m — 6),从而 FN = (2m — 6)— (m 2— 2m — 3) =— m 2 + 4m — 3=— (m —2)2+ 1,此时,当且仅当 m = 2 , FN 有最大值为1,于 3丘在直角三角形中,设最小的直角边为a ,斜边为3a ,较长直角边为 3,即可求出a =,于是在x解答题 1. ( 2019重庆A 卷,26, 8)如图,在平面在角坐标系中,抛物线 B 的左侧)交y 轴于点C ,点D 为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与 (1)连结BD ,点M 是线段 BD 上一动点(点 M 不与端点 y = x 2— 2x — 3与x 轴交与点 A , B (点A 在点 x 轴交于点E . B , D 重合),过点M 作MN 丄BD 交抛物线于点N (点N 在对称轴的右侧) 当MN 取得最大值时,求 ,过点N 作NH 丄x 轴,垂足为H ,交BD 于点F ,点P 是线段OC 上一动点, 1HF + FP + J pC 的最小值;31 42 (2)在(1)中,当MN 取得最大值,HF + FP +」PC 取得小值时,把点 P 向上平移个 单位得到点 Q ,3 2 连结AQ ,把厶AOQ 绕点O 顺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0° <:.<360° ),得到△ AOQ ,其中边AQ •交坐 标轴于点G ,在旋转过程中,是否存在一点G ,使得.Q ,=:/Q'OG ?若存在,请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点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思路分析】(1 [①首先由已知条件求出 A 、B 、C 、 7- 第26题图CA O EB SD第26题备用图1②再由 &B D N = BD?MN ,2FN 取最大值;③ N(m , m 2— 2m — 3),贝U F(m , 2m — 6),FN 最大时点N 、F 、H 的坐标;④利用 OC 为长直角边,构造一MN 取得最大值时,HF+ FP D 的坐标及直线BD 的解析式;转化为由MN 的最大值得到S ABDN 取最大值,进而为 =(2m — 6) — (m 2— 2m — 3) = — (m — 2)2+ 1,求出 MN 个斜边长为短直角边 3倍的直角三角形 OCK ,再由点到直线的垂线段最短,找到“ 是 N(2, — 3) , F(2 , — 2) , H(2 , 0).45 5轴上取点K(— —2 , 0),连接KC ,易求直线KC : y =— 2 2 x — 3.如答图-,过点F 作FR 丄CK 于点R ,4交 OC 于点 P ,作 FT 丄OC ,交 CK 于点 T ,则/ OCK =Z TFR ,于是,由△ PCRACOTFR ,得2“5 4”5、 4.5 2,5、 2,5 4*5、TW ),(亍T ),(「T ).【知识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相似三角形;平移;旋转;勾股定理;最值问题;数形结合思想;构造法;待 定系数法;分类思想;压轴题;原创题.PR OKPC KC a 11a=—,从而PR = - PC ,因此由FH 为定值,再由定点 F 到直线的垂直线最短,可知 MN 取333a得最大值时, 1HF + FP + _PC 最小值=HF + FR .在 y =— 2、. 2 x — 3 中,当 y =— 2, x =-, 4是FTJ2 =2+ -.4在Rt △ FTR 中,由FR 2 2,得 FR = 2方FT 3 3 FT =222 - 42丁(23 —,故 HF + FP7 4.2/7第26题答图3ff A戋(2) ( 4二 25+ 1PC 最小值=2+ 1辽= 3 一 一N26辘答图2\E H ./ iiR0 ” ;GED第26题答图4EC<第 26题答图5/Z因为60度的正弦值就是2,所以可以构造含有60度的直角三角形来转化2题,至于△ PEF的周长最值既可以用点P的坐标结合锐角三角函数表示三边长,也可以用相似三角形之间的周长进行转化,用后一种方法较简单一些。

中考数学几何最值问题题型梳理

中考数学几何最值问题题型梳理

中考数学几何最值问题题型梳理专题1 单线段最值之单动点型例题.如图,矩形ABCD 中,4AB =,6BC =,点P 是矩形ABCD 内一动点,且∆∆=PAB PCD S S ,则PC PD +的最小值为_____.【解析】ABCD 为矩形,AB DC ∴= 又=PAB PCD S S∴点P 到AB 的距离与到CD 的距离相等,即点P 线段AD 垂直平分线MN 上, 连接AC ,交MN 与点P ,此时PC PD +的值最小,且PC PD AC +=====巩固1.如图,等腰Rt △ABC 中,斜边AB 的长为2,O 为AB 的中点,P 为AC 边上的动点,OQ ⊥OP 交BC 于点Q ,M 为PQ 的中点,当点P 从点A 运动到点C 时,点M 所经过的路线长为( )ABC .1D .2【解析】连接OC ,作PE ⊥AB 于E ,MH ⊥AB 于H ,QF ⊥AB 于F ,如图,∵△ACB 为到等腰直角三角形,∴AC =BC=2AB,∠A =∠B =45°, ∵O 为AB 的中点,∴OC ⊥AB ,OC 平分∠ACB ,OC =OA =OB =1,∴∠OCB =45°, ∵∠POQ =90°,∠COA =90°,∴∠AOP =∠COQ ,在Rt △AOP 和△COQ 中,A OCQ AO COAOP COQ ∠=∠=∠=∠⎧⎪⎨⎪⎩,∴Rt △AOP ≌△COQ ,∴AP =CQ , 易得△APE 和△BFQ 都为等腰直角三角形,∴PE=2AP=2CQ ,QF2BQ , ∴PE +QF=2,CQ +BQ,=2BC=2∵M 点为PQ 的中点, ∴MH 为梯形PEFQ 的中位线,∴MH =12,PE +QF ,=12,即点M 到AB 的距离为12, 而CO =1,∴点M 的运动路线为△ABC 的中位线,∴当点P 从点A 运动到点C 时,点M 所经过的路线长=12AB =1,选C , 巩固2.如图,在平面内,线段AB =6,P 为线段AB 上的动点,三角形纸片CDE 的边CD 所在的直线与线段AB 垂直相交于点P ,且满足PC =P A .若点P 沿AB 方向从点A 运动到点B ,则点E 运动的路径长为______,【解析】如图,由题意可知点C运动的路径为线段AC′,点E运动的路径为EE′,由平移的性质可知AC′=EE′,在Rt,ABC′中,易知AB=BC′=6,∠ABC′=90°,,EE′=AC巩固3.如图,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4,点D是直线AB上一点.将线段CD绕点D顺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DE,连结BE.(1)若点D在AB边上(不与A,B重合)请依题意补全图并证明AD=BE;(2)连接AE,当AE的长最小时,求CD的长.【解析】(1)补全图形如图1所示,AD=BE,理由如下:∵∵ABC是等边三角形,∵AB=BC=AC,∠A=∠B=60°,由旋转的性质得:∠ACB=∠DCE=60°,CD=CE,∵∠ACD=∠BCE,∵∵ACD≌∵BCE(S A S),∵AD=BE.(2)如图2,过点A作AF⊥EB交EB延长线于点F.∵∵ACD≌∵BCE,∵∠CBE=∠A=60°,∵点E的运动轨迹是直线BE,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当点E与F重合时,AE的值最小,此时CD=CE=CF,∵∠ACB=∠CBE=60°,∵AC∥EF,又∵AF⊥BE,∵AF⊥AC,在Rt∵ACF中,∵CF∵CD=CF=.例题.如图,点D 在半圆O 上,半径5OB =,4=AD ,点C 在弧BD 上移动,连接AC ,作DH AC ⊥,垂足为H ,连接BH ,点C 在移动的过程中,BH 的最小值是______.【解析】如图,设AD 的中点为点E ,则114222EA ED AD ===⨯= 由题意得,点H 的运动轨迹在以点E 为圆心,EA 为半径的圆上由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得:连接BE ,与圆E 交于点H ,此时BH 取得最小值,2EH = 连接BDAB 为半圆O 的直径,90ADB ∴∠=︒BD ∴===BE ∴===2BH BE EH ∴=-=巩固1.如图,长方形ABCD 中,AB =6,BC =4,在长方形的内部以CD 边为斜边任意作Rt ∵CDE ,连接AE ,则线段AE 长的最小值是_____.【解析】如图,点E '在以点F 为圆心,DF 为半径的圆上运动,当A ,E ,F 三点共线时,AE 值最小,DF =12×6=3,在长方形ABCD 中,AD =BC =4,由勾股定理得:AF . ∵EF =12CD =12×6=3,∵AE =AF ﹣EF =5﹣3=2,即线段AE 长的最小值是2.巩固3.如图,Rt ABC △中,AB BC ⊥,6AB =,4BC =,P 是ABC △内部的一个动点,且满足90PAB PBA ︒∠+∠=,则线段CP 长的最小值为________.【解析】∵∠P AB +∠PBA =90°,∵∠APB =90°,∵点P 在以AB 为直径的弧上(P 在∵ABC 内),设以AB 为直径的圆心为点O ,如图,接OC ,交∵O 于点P ,此时的PC 最短∵AB =6,∵OB =3,∵BC =4,∵5OC ==,∵PC =5-3=2巩固4.如图,在Rt ABC ∆中,90︒∠=C ,4AC =,3BC =,点O 是AB 的三等分点,半圆O 与AC 相切,M ,N 分别是BC 与半圆弧上的动点,则MN 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和是( )A .5B .6C .7D .8【解析】如图,设∵O 与AC 相切于点D ,连接OD ,作OP BC ⊥垂足为P 交∵O 于F , 此时垂线段OP 最短,PF 最小值为OP OF -,∵4AC =,3BC =,∵5AB =,∵90OPB ︒∠=,∵OP AC ∥∵点O 是AB 的三等分点,∵210533OB =⨯=,23OP OB AC AB ==,∵83OP =, ∵∵O 与AC 相切于点D ,∵OD AC ⊥,∵OD BC ∥,∵13OD OA BC AB ==,∵1OD =, ∵MN 最小值为85133OP OF -=-=, 如图,当N 在AB 边上时,M 与B 重合时,MN 经过圆心,经过圆心的弦最长, MN 最大值1013133=+=,513+=633,∵MN 长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是6.选B . 巩固5.如下图所示,在矩形纸片ABCD 中,2AB =,3AD =,点E 是AB 的中点,点F 是AD 边上的一个动点,将AEF 沿EF 所在直线翻折,得到'A EF △,则'A C 的长的最小值是( )A .2B .3C 1D 1【解析】以点E 为圆心,AE 长度为半径作圆,连接CE ,当点'A 在线段CE 上时,A'C 的长取最小值,如图所示,根据折叠可知:112A'E AE AB ===.在Rt BCE △中,112BE AB ==,3BC =,90B ∠=,CE ∴,A'C ∴的最小值1CE A'E =-=.选D .技法1:借助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例题1.如图,在∵ABC 中,∠C =90°,AC =4,BC =2,点A 、C 分别在x 轴、y 轴上,当点A在x 轴上运动时,点C 随之在y 轴上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点B 到原点的最大距离是( )A .6B .C .D .【解析】如图,取CA 的中点D ,连接OD 、BD ,则OD =CD =AC =×4=2,由勾股定理得,BD ==2,当O 、D 、B 三点共线时点B 到原点的距离最大,所以,点B 到原点的最大距离是2+2.技法2:借助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例题2.如图,已知等边三角形ABC 边长为A 、B 分别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x 轴负半轴、轴的正半轴上滑动,点C 在第四象限,连接OC ,则线段OC 长的最小值是( )A 1B .3C .3D 【解析】如图所示:过点C 作CE ⊥AB 于点E ,连接OE ,∵∵ABC 是等边三角形,∵CE =AC ×si n 60°=3=,AE =BE ,∵∠AOB =90°,∵EO 12=AB =∵EC -OE ≥OC , ∵当点C ,O ,E 在一条直线上,此时OC 最短,故OC 的最小值为:OC =CE ﹣EO =3B .巩固1.如图,∠MON =90°,矩形ABCD 的顶点A 、B 分别在边OM 、ON 上,当B 在边ON 上运动时,A 随之在OM 上运动,矩形ABCD 的形状保持不变,其中AB =4,BC =2.运动过程中点D 到点O 的最大距离是______.【解析】如图,取AB 的中点E ,连接OE 、DE 、OD ,∵OD ≤OE +DE ,∵当O 、D 、E 三点共线时,点D 到点O 的距离最大,此时,∵AB =4,BC =2,∵OE =AE =12AB =2,DE=∵OD 的最大值为,巩固2.如图,在Rt ABC ∆中,90ACB ∠=,将ABC ∆绕顶点C 逆时针旋转得到'',A B C M ∆是BC 的中点,N 是''A B 的中点,连接MN ,若4,60BC ABC =∠=︒,则线段MN 的最大值为( )A .4B .8C .D .6【解析】连接CN ,∵将ABC ∆绕顶点C 逆时针旋转得到''A B C ∆,∵''=90A CB ACB ∠=∠︒,''460'B C BC A B C ABC ==∠=∠=︒,,∵'30A ∠=︒,''8A B =,∵N 是''A B 的中点,∵1''42CN A B ==, ∵在△CMN 中,MN <CM +CN ,当且仅当M ,C ,N 三点共线时,MN =CM +CN =6, ∵线段MN 的最大值为6.选D .技法3:借助构建全等图形例题3.如图,在∵ABC 中,∠ACB =90°,∠A =30°,AB =5,点P 是AC 上的动点,连接BP ,以BP 为边作等边∵BPQ ,连接CQ ,则点P 在运动过程中,线段CQ 长度的最小值是______.【解析】如图,取AB 的中点E ,连接CE ,PE .∵∠ACB =90°,∠A =30°,∵∠CBE =60°, ∵BE =AE ,∵CE =BE =AE ,∵∵BCE 是等边三角形,∵BC =BE ,∵∠PBQ =∠CBE =60°, ∵∠QBC =∠PBE ,∵QB =PB ,CB =EB ,∵∵QBC ≌∵PBE (S A S ),∵QC =PE ,∵当EP ⊥AC 时,QC 的值最小,在Rt ∵AEP 中,∵AE =52,∠A =30°,∵PE =12AE =54,∵CQ 的最小值为54.巩固4.如图,边长为12的等边三角形ABC 中,M 是高CH 所在直线上的一个动点,连结MB ,将线段BM 绕点B 逆时针旋转60°得到BN ,连结HN .则在点M 运动过程中,线段HN 长度的最小值是( )A .6B .3C .2D .1.5【解析】如图,取BC 的中点G ,连接M G ,∵旋转角为60°,∵∠MBH +∠HBN =60°, 又∵∠MBH +∠MBC =∠ABC =60°,∵∠HBN =∠G BM ,∵CH 是等边∵ABC 的对称轴,∵HB =12AB ,∵HB =B G ,又∵MB 旋转到BN ,∵BM =BN , 在∵MB G 和∵NBH 中,BG BH MBG NBH MB NB =⎧⎪∠=∠⎨⎪=⎩,∵∵MB G ≌∵NBH (S A S ),∵M G=NH ,根据垂线段最短,当M G ⊥CH 时,M G 最短,即HN 最短,此时∠BCH =12×60°=30°,C G=12AB =12×12=6,∵M G=12C G=12×6=3,∵HN =3;选B . 技法4:借助中位线例题4.如图,在等腰直角∆ABC 中,斜边AB 的长度为 8,以AC 为直径作圆,点P 为半圆上的动点,连接BP ,取BP 的中点M ,则CM 的最小值为( )A. B.CD.【解析】连接AP 、CP ,分别取AB 、BC 的中点E 、F ,连接EF 、EM 和FM ,,EM 、FM 和EF 分别是,ABP 、,CBP 和,ABC 的中位线,EM ∥AP ,FM ∥CP ,EF ∥AC ,EF =12AC ,,∠EFC =180°-∠ACB =90° ,AC 为直径,,∠APC =90°,即AP ⊥CP ,,EM ⊥MF ,即∠EMF =90°,点M 的运动轨迹为以EF 为直径的半圆上,取EF 的中点O ,连接OC ,点O即为半圆的圆心,当O 、M 、C 共线时,CM 最小,如图所示,CM 最小为CM 1的长,,等腰直角∆ABC 中,斜边 AB 的长度为 8,,AC =BC AB =,EF =12AC =FC =12BC =,OM 1=OF =12EF根据勾股定理可得OC =,CM 1=OC -OM 1即CM ,选C .巩固5.如图,抛物线2119y x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D 是以点()0,4C 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上的动点,E 是线段AD 的中点,连接,OE BD ,则线段OE 的最小值是( )A .2B .2C .52D .3 【解析】∵2119y x =-,∵当0y =时,21019x =-,解得:=3x ±, ∵A 点与B 点坐标分别为:(3-,0),(3,0),即:AO =BO =3,∵O 点为AB 的中点,又∵圆心C 坐标为(0,4),∵OC =4,∵BC 长度5=,∵O 点为AB 的中点,E 点为AD 的中点,∵OE 为∵ABD 的中位线,即:OE =12BD , ∵D 点是圆上的动点,由图可知,BD 最小值即为BC 长减去圆的半径,∵BD 的最小值为4,∵OE =12BD =2,即OE 的最小值为2,选A . 专题2 单线段最值之双动点型技法1借助等量代换实现转化例题1.如图,ABC ∆中,90B ︒∠=,4AB =,3BC =,点D 是AC 上的任意一点,过点D 作DE AB ⊥于点E ,DF BC ⊥于点F ,连接EF ,则EF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解析】连接BD ,90,B DE AB DF BC ︒∠=⊥⊥,∴四边形BEDF 是矩形。

中考专题复习 初中几何五大最值模型(双线段最值,含参数最值,代数最值,单线段最值)

中考专题复习 初中几何五大最值模型(双线段最值,含参数最值,代数最值,单线段最值)

中考最值问题中考最值问题是中考当中的热门,同时也是难点,其有种考察方式,下面我来一一叙述。

一.最简单的双线段相加减最值(将军饮马)(1)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得PA+PB最小异侧解:连接AB即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得PA+PB最小同侧解:过点B作关于l的对称点B’,连接AB'即可。

利用l垂直平分BB’,PB=PB’,故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即可求解(3)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得|PA-PB|最大同侧解:连接AB并延长即可,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4)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得|PA-PB|最大异侧解:同理,过点B作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连接AB'并延长即可。

(5)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得|PA-PB|最小解:作AB的垂直平分线交直线l于p点,由于PA=PB,所以最小值为0(6)在OA,OB上求作点M,N,使△PMN周长最小.解:作两次对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7)在OA,OB上求作点M,N,使四边形PQMN周长最小.解:P,Q分别作对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8)在OA,OB上求作点M,N,(1)使PM+MN最小.(2)使PN+MN最小.解:先连哪个点,就先做关于那个点所在射线的对称点.垂线段最短.题目:二:比较难的单线段最值问题1.垂线段最短2.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遍3.圆外一点到圆上距离的最值问题设圆外一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圆的半径为r最小值为:d-r最大值为:d+r4.圆中,弦是最大的直径题目:1.如图1,在矩形纸片ABCD中,AB=3cm,AD=5cm,折叠纸片使B点落在边AD上的E处,折痕为PQ.过点E作EF∥AB交PQ于F,连接BF,(1)求证:四边形BFEP为菱形;(2)当E在AD边上移动时,折痕的端点P,Q也随着移动.①当点Q与点C重合时,(如图2),求菱形BFEP的边长;②如限定P,Q分别在BA,BC上移动,求出点E在边AD上移动的最大距离.解:当点Q与点C重合时,如图2,点E离A点最近,由①知,此时AE=1cm.当点P与点A重合时,如图3.点E离A点最远,此时,四边形ABQE是正方形.AE=AB=3cm∴点E在边AD上移动的最大距离为2cm.此题用到了极限的思想。

2019年数学中考真题知识点汇编48 几何最值(含解析).docx

2019年数学中考真题知识点汇编48  几何最值(含解析).docx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一、选择题12.(2019·长沙)如图,△ABC中,AB=AC=10,tanA=2,BE⊥AC于点E,D是线段BE上的一个动点,则CD+5 BD的最小值是【】A.25B.45C.53D.10【答案】B2.3.二、填空题16.(2019·黄冈)如图,AC,BD在AB的同侧,AC=2,BD=8,AB=8.点M为AB的中点.若∠CMD=120°,则CD的最大值是.【答案】14【解析】将△CAM沿CM翻折到△CA′M,将△DBM沿DM翻折至△DB′M,则A′M=B′M,∠AMC=∠A′MC,∠DMB=∠DMB′,∵∠CMD=120°,∴∠AMC+∠DMB=∠A′MC+∠DMB′=60°,∴∠A′MB′=180°-(∠AMC+∠DMB+∠A′MC+∠DMB′)=60°,∴△A′MB′是等边三角形,又∵AC=2,BD=8,AB=8.点M为AB的中点,∴A′B′=A′M=B′M=AM=12AB=4,CA′=AC=2,DB′=DB=8,又CD≤CA′+A′B′+DB′=2+4+8=14.三、解答题24.(2019山东威海,24,12分)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B=10cm,E为对角线BD上一动点,连接AE,CE,过E点作EF⊥AE,交直线BC于点F.E点从B点出发,沿着BD方向以每秒2cm的速度运动,当点E与点D重合时,运动停止,设△BEF的面积为ycm2,E点的运动时间为x秒.(1)求证:CE=EF;(2)求y与x之间关系的函数表达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求△BEF面积的最大值.【解题过程】(1)证明:过E作MN∥AB,交AD于M,交BC于N,∵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D∥BC,AB⊥AD,∴MN⊥AD,MN⊥BC,∴∠AME=∠FNE=90°=∠NFE+∠FEN,∵AE⊥EF,∴∠AEF=∠AEM+∠FEN=90°,∴∠AEM=∠NFE,∵∠DBC=45°,∠BNE=90°,∴BN=EN=AM.∴△AEM≌△EFN(AAS).∴AE=EF.∵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D=CD,∠ADE=∠CDE,∵DE=DE,∴△ADE≌△CDE(SAS),∴AE=CE=EF.(2)在Rt△BCD中,由勾股定理得:BD=,∴0≤x≤.由题意,得BE=2x,∴BN=EN x.由(1)知:△AEM≌△EFN,∴ME=FN,∵AB=MN=10,∴ME=FN=10x,如图(1),当0≤x≤2时,∴BF=FN-BN=10x x=10-x.∴y=12BF·EN=1(102-=-2x2+(0≤x);如图(2),当2<x≤ ∴BF =BN -FNx -(10x)=-10, ∴y =12BF ·EN=12-=2x 2-(2≤x≤.∴222(022(2x x y x x ⎧-+≤≤⎪⎪=⎨⎪-<≤⎪⎩(1) (2) (3)y =-2x 2+5x =-2(x-524)2+254,∵-2<0, ∴当x =524时,y 有最大值是;即△BEF 面积的最大值是;当2<x ≤ y =2x 2-=22(4x --254, 此时2>0,开口向上,对称轴为直线x =4, ∵对称轴右侧,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当x =y 最大值=50.∴当x =BEF 面积的最大值是50.【知识点】四边形综合运用,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25.(2019山东省威海市,题号25,分值12) (1)方法选择如图①,四边形ABCD 是OO 的内接四边形,连接AC ,BD .AB =BC =AC . 求证:BD =AD +CD .小颖认为可用截长法证明:在DB 上截取DM =AD ,连接AM ..…… 小军认为可用补短法证明:延长CD 至点N ,使得DN =AD …… 请你选择一种方法证明.(2)类比探究【探究1】如图②,四边形ABCD 是⊙O 的内接四边形,连接AC ,BD .BC 是⊙O 的直径,AB =AC .试用等式表示线段AD ,BD ,C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探究2】如图③,四边形ABCD 是⊙O 的内接四边形,连接AC ,BD .若BC 是⊙O 的直径,∠ABC =30°,则线段AD ,BD ,CD 之间的等量关系式是. (3)拓展猜想如图④,四边形ABCD 是⊙O 的内接四边形,连接AC ,BD .若BC 是O 0的直径,BC :AC :AB =a :b :c ,则线段AD ,BD ,CD 之间的等量关系式是.【思路分析】(1)选小颖的截长法,如图①,在DB 上截取DM =AD ,连接AM ,由旋转全等得BM =CD ,∴BD =MD +BM =AD +CD(2)【探究1】数量关系为:BDAD +CD如图②,在DB 上截取AD =AN ,连接AN ,可得△AN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NDAD ,由旋转全等得BN =CD ,∴BD =ND +BNAD +CD 【探究2】数量关系为:BD =2AD图①图②B图③BC 图④BC如图③,在DB 上截取2AD =PD ,连接AP ,可得△APD 为30°的直角三角形, 由旋转相似得BPCD ,∴BD =PD +BP =2AD(3)拓展猜想数量关系为:BD =a bAD +cb CD如图④,过A 作AQ ⊥AD 交BD 于Q ,连接AQ ,由旋转相似得=BQ AB c CD AC b =,=DQ BC aAD AC b=, ∴BQ =c b CD ,BQ =a b AD ,∴BD =PD +BP =a bAD +c b CD【解题过程】(1)选小颖的截长法,如图①,在DB 上截取DM =AD ,连接AM ,可得△AMD 为等边三角形,可证△BAM ≌△CAD (SAS )得BM =CD ,∴BD =MD +BM =AD +CD(2)【探究1】数量关系为:BDAD +CD如图②,在DB 上截取AD =AN ,连接AN ,可得△AN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NDAD ,∠BAN =∠CAD ,可证△BAN ≌△CAD (SAS )得BN =CD ,∴BD =ND +BN+CD【探究2】数量关系为:BD =2AD如图③,在DB 上截取2AD =PD ,连接AP ,可得△APD 为30°的直角三角形,∴=tan 30AP ABAD AC=︒,∠BAP =∠CAD ,可证△BAP ∽△CAD 得BP,∴BD =PD +BP =2AD答案图①答案图②BCD(3)拓展猜想数量关系为:BD =a bAD +c b CD如图④,过A 作AQ ⊥AD 交BD 于Q ,连接AQ ,可得∠BAQ =∠CAD ,∠ABQ =∠ACD ,∠ADQ =∠ACB ,∠BAC =∠QAD ∴△BAP ∽△CAD ,△ADQ ∽△ACB ∴=BQ AB c CD AC b =,=DQ BC aAD AC b=, ∴BQ =c b CD ,BQ =a b AD ,∴BD =PD +BP =a bAD +cb CD26.(2019·益阳)如图,在半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矩形ABCD 的边AB=4,BC=6.若不改变矩形ABCD 的形状和大小,当形顶点A 在x 轴的正半轴上左右移动时,矩形的另一个顶点D 始终在y 轴的正半上随之上下移动. (1)当∠OAD=30°时,求点C 的坐标;(2)设AD 的中点为M ,连接OM 、MC ,当四边形 OMCD 的面积为221时,求OA 的长; (3)当点A 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点C 到点O 的距离有最大值,请直接写出最大值,并求此时cos ∠OAD 的值.第26题图 第26题备用图【解题过程】(1)如图1,过点C 作CE ⊥y 轴,垂足为E.答案图③B答案图④BC第26题答图1∵矩形ABCD 中,CD ⊥AD , ∴∠CDE+∠ADO=90°, 又∵∠OAD+∠ADO=90°, ∴∠CDE=∠OAD=30°. 在Rt △CED 中,CE=21CD=2, ∴DE=32242222=-=-CE CD ; 在Rt △OAD 中,∠OAD=30°, ∴OD=21AD=3. ∴点C 的坐标为(2,323+). (2)∵M 为AD 的中点, ∴DM=3,6=DCM S △. 又∵221=OMCD S 四边形, ∴29=ODM S △, ∴9=OAD S △. 设OA=x ,OD=y ,则⎪⎩⎪⎨⎧==+9213622xy y x , ∴xy y x 222=+,即0)(2=-y x , ∴x=y.将x=y 代入3622=+y x 得182=x ,解得23=x (23-不合题意,舍去), ∴OA 的长为23.(3)OC 的最大值为8.理由如下: 如图2,第26题答图2 ∵M 为AD 的中点,∴OM=3,522=+=DM CD CM .∴OC ≤OM+CM=8,当O 、M 、C 三点在同一直线时,OC 有最大值8.连接OC ,则此时OC 与AD 的交点为M ,过点O 作ON ⊥AD ,垂足为N. ∵∠CDM=∠ONM=90°,∠CMD=∠OMN , ∴△CMD ∽△OMN , ∴OM CMMN DM ON CD ==, 即3534==MN ON , 解得59=MN ,512=ON , ∴56=-=MN AM AN . 在Rt △OAN 中, ∵55622=+=AN ON OA ,∴55cos ==∠OA AN OAD . 26.(2019·衡阳)如图,在等边△ABC 中,AB =6cm ,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cm/s 的速度沿AB 匀速运动.动点Q 同时从点C 出发以同样的速度沿BC 延长线方向匀速运动.当点P 到达点B 时,点P 、Q 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s ).过点P 作PE ⊥AC 于E ,连接PQ 交AC 边于D .以CQ 、CE 为边作平行四边形CQFE . (1)当t 为何值时,△BPQ 为直角三角形;(2)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 ,使点F 在∠ABC 的平分线上?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求DE 的长;(4)取线段BC 的中点M ,连接PM ,将△BPM 沿直线PM 翻折,得△B ′PM ,连接AB ′,当t 为何值时,AB ′的值最小?并求出最小值.解:(1)∵△ABC 为等边三角形,∴∠B =60°,∵BP ⊥PQ ,∴2BP =BQ 即2(6-t )=6+t ,解得t =2.∴当t 为2时,△BPQ 为直角三角形;(2)存在.作射线BF ,∵PE ⊥AC ,∴AE =0.5t .∵四边形CQFE 是平行四边形,∴FQ =EC =6-0.5t ,∵BF 平分∠ABC ,∴∠FBQ +∠BQF =90°.∵BQ =2FQ ,BQ =6+t ,∴6+t =2(6-0.5t ),解得t =3.(3)过点P 作PG ∥CQ 交AC 于点G ,则△APG 是等边三角形.∵BP ⊥PQ ,∴EG =12AG .∵PG ∥CQ ,∴∠PGD =∠QCD ,∵∠PDG =∠QDC ,PG =PA =CG =t ,∴△PGD ≌△QCD .∴GD =12GC .∴DE =12AC =3.(4)连接AM ,∵△ABC 为等边三角形,点M 是BC 的中点,∴BM =3.由勾股定理,得AM =. 由折叠,得BM ′=3.当A 、B ′、M 在同一直线上时,AB ′的值最小,此时AB ′=3.MMMQBC过点B ′作B ′H ⊥AP 于点H ,则cos30°=AH AB ',t,解得t =9-∴t 为9-AB ′的值最小,最小值为3.1.(2019·重庆A 卷)如图,在平面在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 =x 2-2x -3与x 轴交与点A ,B (点A 在点B 的左侧)交y 轴于点C ,点D 为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与x 轴交于点E .(1)连结BD ,点M 是线段BD 上一动点(点M 不与端点B ,D 重合),过点M 作MN ⊥BD 交抛物线于点N (点N 在对称轴的右侧),过点N 作NH ⊥x 轴,垂足为H ,交BD 于点F ,点P 是线段OC 上一动点,当MN 取得最大值时,求HF +FP +13PC 的最小值;(2)在(1)中,当MN 取得最大值,HF +FP +13PC 取得小值时,把点P向上平移个2单位得到点Q ,连结AQ ,把△AOQ 绕点O 顺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α(0°<α<360°),得到△A OQ '',其中边A Q ''交坐标轴于点G ,在旋转过程中,是否存在一点G ,使得OG Q Q ''∠=∠?若存在,请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点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由题意得A (-1,0),B (3,0),C (0,-3),D (1,-4),直线BD :y =2x -6. 如答图1,连接DN 、BN ,则S △BDN =12BD •MN ,而BD 为定值,故当MN 最大时,S △BDN 取最大值.此时由S △M BBDN =S △DFN +S △BFN =12EH •FN +12BH •FN =12BE •FN =FN ,从而S △BDN 取最大值时,即为FN 有最大值.令N (m ,m 2-2m -3),则F (m ,2m -6),从而FN =(2m -6)-(m 2-2m -3)=-m 2+4m -3=-(m -2)2+1,此时,当且仅当m =2,FN 有最大值为1,于是N (2,-3),F (2,-2),H (2,0).在直角三角形中,设最小的直角边为a ,斜边为3a ,较长直角边为3,即可求出a =4,于是在x 轴上取点K (0),连接KC ,易求直线KC :y =-x -3.如答图1,过点F 作FR ⊥CK 于点R ,交OC 于点P ,作FT ⊥OC ,交CK 于点T ,则∠OCK =∠TFR ,于是,由△PCR ∽△ACO ∽△TFR ,得133PR OK a PC KC a ===,从而PR =13PC ,因此由FH 为定值,再由定点F 到直线的垂直线最短,可知MN 取得最大值时,HF +FP+13PC 最小值=HF +FR .在y =-x -3中,当y =-2,x =-4,于是FT =2+4.在Rt △FTR中,由3FR FT =,得FR =3FT =3(2+4)=133+,故HF +FP +13PC 最小值=2+13+(2)(,55--,()55-,(,)55,(55-. 2.(2019·重庆B 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2y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 左侧),与y 轴交于点C ,顶点为D ,对称轴与x 轴交于点Q .(1)如图1,连接AC ,BC .若点P 为直线BC 上方抛物线上一动点,过点P 作PE ∥y 轴交BC 于点E ,作PF⊥BC 于点F ,过点B 作BG ∥AC 交y 轴于点G .点H ,K 分别在对称轴和y 轴上运动,连接PH ,HK .当△PEF 的周长最大时,求PH +HKKG 的最小值及点H 的坐标. (2)如图2,将抛物线沿射线AC 方向平移,当抛物线经过原点O 时停止平移,此时抛物线顶点记作D ’,N 为直线DQ 上一点,连接点D ’,C ,N ,△D ’CN 能否构成等腰三角形?若能,直接写出满足条件的点N 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解:(1)∵2y x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 ∴当y=0时,即20=++,∴122,4x x =-=,即A (-2,0),B (4,0), 设直线BC 的解析式为y =kx +b ,∵C (0,,B (4,0),备用图图1图2∴40b k b ⎧=⎪⎨+=⎪⎩,∴b k ⎧=⎪⎨=⎪⎩,∴直线BC的解析式为y =+设点2(,4),P m m +<< ∵PE ∥y 轴且点E 在直线BC上,∴(,E m +∠PEF =∠OCE ,∴2(04),PE m =<< ∵PF ⊥BC ,∴∠PFE =∠COB =90°,∴△PEF ∽△BCO ,设△PEF 的周长为1l ,△BCO 的周长为2l , 则12l PEl BC=,∵B (4,0),C (0,,∴BC=24l =+∴21)(04),l m =+<< ∴当m=2时,1l此时点P 的坐标为(2,), ∵A (-2,0),C (0,),∴∠ACO =30°,∠CAO =60°, ∵BG ∥AC ,∴.∠BGD =30°,∠OBG =60°,∴G (0,-, 直线BG解析式为y -PM解析式为y =,过点G 作GN ⊥BG ,过点P 作PM ⊥GN 于点M ,如图1,此时,点H 为PM 与对称轴的交点,K 为PM 与y 轴的交点,点K 与点O 重合, 则KM=OMKG ,PH +HKKG 的最小值为线段PM 的长.(此问题是胡不归问题).解法一:(作一线三直角利用相似求解)如图2,过点P 作PQ ∥x 轴交对称轴于点T ,图1N过点M作MQ⊥y轴交PT于点Q,过点G作GJ⊥MQ交MQ于点J.设点Q(n,,∴J(n,-,∴PQ=2-n,2-n),∵GJ=-n,∴MJ=,∴MQ+MJ=CG=(-=,2-n)+()=,∴n=-3,∴Q(-3,,∴PQ=5,∴PM=2PQ=10,∴PH+HKKG的最小值为10,∵∠OGM=60°,∠PHT=30°,∠HPT=60°,∴PT=1,∴HTH(1.解法二:由上面的解法可知MG⊥BG,直线MG的解析式为:y=-如图3,过点P作PR⊥x轴交MG于点R,∴R(2,,由第一种解法可知∠PRG=60°,∴PMP R()=10,∴PH+HKKG的最小值为10,同理可求H(1. 图2N(2)这样的N 点存在.当△'CD N 为等腰三角形时,这样的N有:1N,2N,3N,4N,5N .【提示】由(1)可知∠ACO=30°,∠OAC=60°,又∵221)y x =++=-D (1, ∵抛物线按射线AC的方向平移,设平移后顶点'(D a +,平移后的抛物线解析式为21)y x a =--该抛物线经过原点,则201)a =--+∴2280a a --=,∴a =4或a =-2(舍去),即D . 设点N (1,b )'CDCN ='ND =如图4,当△'CD N 为等腰三角形时,分三种情况: ①当'CD CN ==,可得1N,2N ; ②当''CD D N ==3N,4N ,N③当'CN D N ==可得5N , ∴当△'CD N 为等腰三角形时,这样的N有:1N,2N,3N,4N,5N .3.(2019·天津)已知抛物线y=x 2-bx+c(b,c 为常数,b>0)经过点A (-1,0),点M(m,0)是x 轴正半轴上的动点, (1)当b=2时,求抛物线的顶点坐标;(2)点D(b,y D )在抛物线上,当AM=AD,m=5时,求b 的值; (3)点Q(1b ,2+y Q )2QM +的最小值为4时,求b 的值. 解:(1)∵抛物线y=x 2-bx+c 经过点A (-1,0), ∴1+b+c=0,∴c=-1-b 当b=2时,c=-3,∴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 2-2x-3, ∴顶点坐标为(1,-4) (2)由(1)知,c=-1-b , ∵点D(b,y D )在抛物线上, ∴y D =-b-1,∵b>0,∴b 02b >>,-b-1<0,∴D(b,-b-1)在第四象限,且在抛物线对称轴2bx =的右侧.如图,过点D 作DE ⊥x 轴于E ,则E (b ,0),∴AE=b+1=DE,所以1)b +, ∵m=5,∴AM=5-(-1)=6, ∴1)b +∴b=(3)∵点Q(1b ,2+y Q )在抛物线上, ∴yQ=2113)()12224b b b b b +-+--=--(, ∴点Q (1b ,2+3-24b -)在第四象限,且在直线x=b 的右侧,2QM +的最小值为4,A(-1,0) ∴取点N(0,1),如图,过点Q 作QH ⊥x 轴于H ,作QG ⊥AN 于G,QG 与x 轴交于点M ,则H (1b ,2+0),∠GAM=45°,∴GM=2AM ,∵M (m,0),∴AM=m+1,MH=1b 2m +-,QH=324b +, ∵MH=QH,∴1b 2m +-=324b +,∴m=1-24b , ∴AM=13-12424b b +=+,3)24b =+(2QM +33)2())24244b b +++=,∴b=4. 4.(2019·自贡)如图,已知直线AB 与抛物线:y =ax 2+2x +c 相交于点A (-1,0)和点B (2,3)两点. (1)求抛物线C 函数解析式;(2)若点M 是位于直线AB 上方抛物线上的一动点,以MA 、MB 为相邻的两边作平行四边形MANB ,当平行四边形MANB 的面积最大时,求此时平行四边形MANB 的面积S 及点M 的坐标; (3)在抛物线C 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顶点F ,使抛物线C 上任意一点P 到F 的距离等于到直线y =174的距离,若存在,求出定点F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将A (-1,0)和B (2,3)代入抛物线解析式得{a −2+c =04a +4+c =3解得,{a =−1c =3∴抛物线解析式为y =-x 2+2x +3.(2)过M 作MH ∥y 轴,交AB 于H ,设直线AB 为y =kx +b ,将A ,B 坐标代入得,{−k +b =02k +b =3解得,{k =1b =1.∴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x +1.设M 为(m ,-m 2+2m +3),则H (m ,m +1) ∴MH =y M -Y H =(-m 2+2m +3)-( m +1)=-m 2+m +2. ∴S △ABM =S △AMH +S △BMH =12·MH ·(x B -x A ) =12·(-m 2+m +2)·(2+1)=-32(m 2-m )+3 =-32(m -12)2+278.∵四边形MANB 是以MA 、MB 为相邻的两边的平行四边形, ∴△ABM ≌△BAN .∴S 四边形MANB =2 S △ABM =-3(m -12)2+274,∵a =-3<0且开口向下,∴当m =12时,S 四边形MANB 的最大值为274.此时,M 坐标为(12,154). (3)存在,理由如下:过P 作直线y =174的垂线,垂足为T ,∵抛物线为y =-x 2+2x +3=-(x -1)2+4.∴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 =1,顶点坐标为(1,4). 当P 为顶点,即P (1.4)时, 设F 点坐标为(1,t ), 此时PF =4-t ,PT =174-4=14.∵P 到F 的距离等于到直线y =174的距离,∴4-t =14,即t =154. ∴F 为(1,154)设P 点为(a ,-a 2+2a +3),由勾股定理,PF 2=(a -1)2+(-a 2+2a +3-154)2 =a 4-4a 3+132a 2-5a +2516.又∵PT 2=[174-(-a 2+2a +3)]2= a 4-4a 3+132a 2-5a +2516.∴PF 2=PT 2,即PF =PT .∴当F 为(1,154)时,抛物线C 上任意一点P 到F 的距离等于到直线y =174的距离 .27.(2019·淮安)如图①,在△ABC 中,AB=AC=3,∠BAC=100°,D 是BC 的中点.小明对图①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线段AD 上任取一点P ,连接PB.将线段PB 绕点P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80°,点B 的对应点是点E ,连接BE ,得到△BPE.小明发现,随着点P 在线段AD 上位置的变化,点E 的位置也在变化,点E 可能在直线AD 的左侧,也可能在直线AD 上,还可能在直线AD 的右侧. 请你帮助小明继续探究,并解答下列问题: (1)当点E 在直线AD 上时,如图②所示. ①∠BEP=°;②连接CE ,直线CE 与直线AB 的位置关系是.(2)请在图③中画出△BPE ,使点E 在直线AD 的右侧,连接CE.试判断直线CE 与直线AB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3)当点P 在线段AD 上运动时,求AE 的最小值.【解题过程】(1)①由题意得,PE=PB ,∠BPE=80°,∴∠BEP=︒=︒-︒50280180; ②如图所示,∵AB=AC ,D 是BC 的中点,∠BAC=100°, ∴∠ABC=︒=︒-︒402100180,∵∠BEP=50°,∴∠BCE=∠CBE=40°, ∴∠ABC=∠BCE , ∴CE ∥AB.答案:①50°;②平行(2)在DA 延长线上取点F ,使∠BFA=∠CFA=40°,总有△BPE ∽△BFC. 又∵△BPF ∽△BEC , ∴∠BCE=∠BFP=40°, ∴∠BCE=∠ABC=40°, ∴CE ∥AB.(3)当点P 在线段AD 上运动时,由题意得PB=PE=PC , ∴点B 、E 、C 在以P 为圆心、PB 为半径的圆上, 如图所示:∴AE 的最小值为AC=3.5.(2019·凉山州)如图,抛物线y = ax 2+bx +c 的图象过点A (-1,0)、B (3,0)、C (0,3).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得△P AC 的周长最小,若存在,请求出点 P 的坐标及△P AC 的周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在x 轴上方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M (不与C 点重合),使得 S △P AM =S △P AC ,若存在,请求出点M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由题知⎪⎩⎪⎨⎧==++=+-30390c c b a c b a ,解得⎪⎩⎪⎨⎧==-=321c b a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 -x 2+2x +3;(2)存在.连接BC 交抛物线对称轴于点P ,此时△P AC 的周长最小.设BC :y =kx +3,则3k +3=0,解得k =-1,∴BC :y =-x +3.由抛物线的轴对称性可得其对称轴为直线x =1,当x =1时,y =-x +3=2,∴P (1,2).在Rt △OAC 中,AC =2231+=10;在Rt △OBC 中,BC =2233+=32.∵点P 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P A =PB ,∴△P AC 的周长=AC +PC +P A = AC +PC +PB =AC +BC =10+32.综上,存在符合条件的点P ,其坐标为(1,2),此时△P AC 的周长为10+32;(3)存在.由题知AB =4,∴S △P AC =S △ABC -S △P AB =21×4×3-21×4×2=2.设:AP :y =mx +n ,则⎩⎨⎧=+=+-20n m n m ,解得⎩⎨⎧==11n m ,∴AP :y =x +1. ①过点C 作AP 的平行线交x 轴上方的抛物线于M ,易得CM :y =x +3,由⎩⎨⎧++-=+=3232x x y x y 解得⎩⎨⎧==3011y x ,⎩⎨⎧==4122y x ,∴M (1,4);②设抛物线对称轴交x 轴于点E (1,0),则S △P AC =21×2×2=2=S △P AC .过点E 作AP 的平行线交x 轴上方的抛物线于M ,设EM :y =x +t ,则1+t =0,∴t =-1,∴EM :y =x -1. 由⎩⎨⎧++-=-=3212x x y x y 解得⎪⎪⎩⎪⎪⎨⎧--=-=2171217111y x (舍),⎪⎪⎩⎪⎪⎨⎧+-=+=2171217122y x ,∴M (2171+,2171+-). 综上,存在符合条件的点M ,其坐标为(1,4)或(2171+,2171+-).27.(2019·苏州,26,10)已知矩形ABCD中,AB=5cm,点P为对角线AC上的一点,且AP=.如图①,动点M从点A出发,在矩形边上沿着A→B→C的方向匀速运动(不包含点C).设动点M的运动时间为t(s),△APM的面积为S(cm2),S与t的函数关系如图②所示.(1)直接写出动点M的运动速度为cm/s,BC的长度为cm;(2)如图③,动点M重新从点A出发,在矩形边上按原来的速度和方向匀速运动,同时,另一个动点N从点D出发,在矩形边上沿着D→C→B的方向匀速运动,设动点N的运动速度为v(cm/s).已知两动点M,N 经过时间x(s)在线段BC上相遇(不包含点C),动点M,N相遇后立即同时停止运动,记此时△APM与△DPN的面积分别为S1(cm2),S2(cm2)①求动点N运动速度v(cm/s)的取值范围;②试探究S1•S2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求出S1•S2的最大值并确定运动时间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①图②图③(第27题)【解题过程】解:(1)∵t=2.5s时,函数图象发生改变,∴t=2.5s时,M运动到点B处,∴动点M的运动速度为52.52cm/s,∵t=7.5s时,S=0,∴t=7.5s时,M运动到点C处,∴BC=(7.5﹣2.5)×2=10(cm),故答案为2,10;(2)①∵两动点M ,N 在线段BC 上相遇(不包含点C ),∴当在点C 相遇时,v 527.53==(cm/s ),当在点B 相遇时,v 5102.5+==6(cm/s ),∴动点N 运动速度v (cm/s )的取值范围为23cm/s <v ≤6cm/s ; ②过P 作EF ⊥AB 于F ,交CD 于E ,如图所示:则EF ∥BC ,EF =BC =10,∴AF APAB AC=,∵AC==∴5AF =,解得AF =2,∴DE =AF =2,CE =BF =3,PF ==4, ∴EP =EF ﹣PF =6,∴S 1=S △APM =S △APF +S 梯形PFBM ﹣S △ABM 12=⨯4×212+(4+2x ﹣5)×312-⨯5×(2x ﹣5)=﹣2x +15,S 2=S △DPM =S △DEP +S 梯形EPMC ﹣S △DCM 12=⨯2×612+(6+15﹣2x )×312-⨯5×(15﹣2x )=2x , ∴S 1•S 2=(﹣2x +15)×2x =﹣4x 2+30x =﹣4(x 154-)22254+,∵2.5154<<7.5,在BC 边上可取,∴当x 154=时,S 1•S 2的最大值为2254.第27题答图6.(2019·巴中)如图,抛物线y =ax 2+bx -5(a ≠0)经过x 轴上的点A(1,0)和点B 及y 轴上的点C,经过B,C 两点的直线为y =x+n.①求抛物线的解析式;②点P 从A 出发,在线段AB 上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B 运动,同时点E 从B 出发,在线段BC 上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C 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描,求t 为何值时,△PBE 的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值.③过点A 作AM ⊥BC 与点M,过抛物线上一动点N(不与点B,C 重合)作直线AM 的平行线交直线BC 于点Q,若点A,M,N,Q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求点N 的横坐标.第26题图分析:①由点A 和直线y =x+n 可得方程组,解出系数,求得二次函数的解析式;②根据题意表示出三角形面积,利用二次函数最值进行求解;③分析得到AM 平行且等于NQ,设出坐标,利用坐标关系列方程进行求解,并检验. 解:①因为点B,C 在y =x+n 上,所以B(-n,0),C(0,n),因为点A(1,0)在抛物线上,所以250505a b an bn n ,解得,a =-1,b =6,所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x 2+6x -5. ②由题意得:PB =4-t,,BE =2t ,由①可知:∠OBC =45°,点P 到BC 上的高h =BPsin45(4-t), 所以S △PBE =12BE h =22222t ,当t =2时,S 取得最大值为③因为l BC :y =x -5,所以B(5,0), 因为A(1,0),所以AB =4,在Rt △ABM 中,∠ABM =45°,AMAB =M(3,-3), 过点N 作x 轴的垂线交直线BC 于点P 交x 轴于点H, 设N(m,-m 2+6m -5),则H(m,0),P(m,m -5),易证△PQN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NQ =PQ =所以PN =4.当NH+HP =4时,即-m 2+6m -5-(m -5)=4, 解之得,m 1=1,m 2=4.当m 1=1时,点N 与点A 重合,故舍去;当NH+HP =4时,即m -5-(-m 2+6m -5)=4, 解得,m 1541,m 2541,因为m>5,所以m 541; 当NH -HP =4,即-(-m 2+6m -5)-[-(m -5)]=4, 解得,m 1541,m 2541,因为m<0,所以m541.综上所述,要使点A,M,N,Q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点N 的横坐标为:4541或541.第26题答图7.(2019·淄博)如图,顶点为M 的抛物线y =ax 2+bx +3与x 轴交于A (3,0),B (-1,0)两点,与y 轴交于点C .(1)求这条抛物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2)问在y 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P AM 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若在第一象限的抛物线下方有一动点D ,满足DA =OA ,过D 作DG ⊥x 轴于点G ,设△ADG 的内心为I ,试求CI 的最小值.解:(1)将A 、B 两点坐标代入抛物线表达式,得933030a b a b ++=⎧⎨-+=⎩,解得12a b =-⎧⎨=⎩.∴y =-x 2+2x +3.(2)假设存在点P ,使△P AM 是直角三角形.当点M 为直角顶点,过M 作CD ⊥y 轴,过A 作AD ⊥x 轴,交CD 于D ,CD 交y 轴于C ,∵∠AMP =90°, ∴∠CMP +∠AMD =90,∴∠CMP =∠MAD ,又∵∠DM =∠PCM ,∴△CPM ∽△DMA ,∴CM AD =PCMD, ∴14=2PC ,∴PC =12,∴P 1(0,72); 当点A 为直角顶点,过A 作CD ⊥x 轴,过M 作MD ⊥y 轴交AD 于D ,过P 作PC ⊥y 轴交CD 于C ,同上△CP A∽△DAM ,∴PC AD =AC MD ,∴34=2AC ,∴AC =32,∴P 2(0,-32); 当点P 为直角顶点,过M 作CM ⊥y 轴于C ,∴△CPM ∽△OAP ,∴PC AO =CM PO ,∴3PC =14-PC,∴PC =1或3,∴P 3(0,3),P 4(0,1).图综上所述,使△P AM 是直角三角形的点P 的是P 1(0,72),P 2(0,-32),P 3(0,3),P 4(0,1).(3)(方法1)由(1)得DA =OA =3,设D (x ,y ),△ADG 的内切圆半径为r ,则△ADG 的内心I 为(x +r ,r ), ∴DG =y ,AG =3-x由两点距离公式可得()2222339DA x y =-+==①由等面积法得r =()33+22y x DG AG DA +---==2y x-②∴()()2223CI x r r =++-③由①②③得(2229123124CI x y -⎡⎤⎡⎤⎛⎫=-+-+ ⎪⎢⎥⎢⎥⎝⎭⎣⎦⎣⎦,2CI 在3335=512105x y =--,最小,此时CI 也最小,()()min 912253=10-242CI -=(方法2)简解:如图,由内心易知:∠DIA =135°,∠DAI =∠OAI ,△DAI ≌△OAI (SAS ),∴∠DIA =∠OIA =135°,则I 在圆周角∠OIA =135°⊙T 的圆周上运动,且半径R =322,圆心T 为(32,32),∴CI =3102在△CIA 中,CI ≥CT -IT =()310-22,当C 、I 、T 三点一线时,()min 3=10-22CI .8.(2019·枣庄)已知抛物线y =ax 2+32x+4的对称轴是直线x =3,与x 轴相交于A 、B 两点(点B 在点A 的右侧),与y 轴交于点C.(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和A 、B 两点的坐标;(2)答图1Iy 12(2)如图1,若点P是抛物线上B、C两点之间的一个动点(不与B、C重合),是否存在点P,使四边形PBOC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点P的坐标及四边形PBOC面积的最大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如图2,若点M是抛物线上任意一点,过点M作y轴的平行线,交直线BC于点N,当MN=3时,求点M 的坐标.解:(1)抛物线y=ax2+32x+4的对称轴为:x=332224ba a a-=-=-=3,∴a=14-,∴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14-x2+32x+4,令y=0,得14-x2+32x+4=0,解之,得,x1=-2,x2=8,∵点B在点A的右侧,∴A(-2,0),B(8,0);(2)连接BC,在抛物线y=14-x2+32x+4中,令x=0,得y=4,∴C(0,4),∴OC=4,OB=8,∴S△OBC=16,∵B(8,0),C(0,4),设l BC:y=kx+b,得0=8k+b,4=b,∴k=12-,b=4,l BC:y=12-x+4,∴过点P作PD∥y轴交BC于点D,过点C作CE垂直PD于点E,过点B作BF⊥PD于点F,则S△PBC=S△PCD+S△PBD=12PD×CE+12PD×BF=12PD×(CE+BF)=12PD×(x B-x C)=12PD×8=4PD,∵点P在抛物线上,设点P(x,14-x2+32x+4),∵PD∥y轴,点D在直线BC上,∴D(x,12-x+4),∵点P在B,C间的抛物线上运动,∴PD=y P-y D=14-x2+32x+4-(12-x+4)=14-x2+2x,S△PBC=4PD=4(14-x2+2x)=-x2+8x=-(x-4)2+16,∴当x=4时,S△PBC取最大值16,∴此时S四边形OBPC=S△OBC+S△PBC=32;第25题答图(3)∵MN∥y轴,∴设M,N的横坐标为m,∵点M在抛物线上,设点M(m,n),其中n=14-m2+32m+4,点N在直线BC上,∴N(m,12-m+4),∵点M 是抛物线上任意一点,∴点M 和点N 的上下位置关系不确定,∴MN =|14-m 2+32m+4-(12-m+4)|=|14-x 2+2x|,∵MN =3,∴|14-x 2+2x|=3,即14-x 2+2x =3或14-x 2+2x =-3,解这两个方程,得m 1=2,m 2=6, m 3=4+4=4-∴n 1=6, n 2=4, n 3-1, n 4-1,∴M 1(2,6), M 2(6,4), M 3(4+-1), M 4(4--1).9.(2019· 聊城)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 =ax 2+bx+c 与x 轴交于点A(-2,0),点B(4,0),与y 轴交于点C(0,8),连接BC,又已知位于y 轴右侧且垂直于x 轴的动直线l,沿x 轴正方向从O 运动到B(不含O 点和B 点),且分别交抛物线,线段BC 以及x 轴于点P,D,E. (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2)连接AC,AP,当直线l 运动时,求使得△PEA 和△AOC 相似的点P 的坐标; (3)作PF ⊥BC,垂足为F,当直线l 运动时,求Rt △PFD 面积的最大值.第25题图解:(1)由已知,将C(0,8)代入y =ax 2+bx+c,∴c =8,将点A(-2,0)和B(4,0)代人y =ax 2+bx+8,得428016480a b a b -+=⎧⎨++=⎩,解得12a b =-⎧⎨=⎩,∴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 =-x 2+2x+8; (2)∵A(-2,0),C(0,8),∴OA =2,OC =8,∵l ⊥x 轴,∠PEA =∠AOC =90°,∵∠PAE ≠∠CAO,只有当∠PAE =∠ACO 时,△PEA ∽△AOC.此时AE PECO AO=,∴AE =4PE.设点P 的纵坐标为k,则PE =k,AE =4k,∴OE =4k -2,P 点的坐标为(4k -2,k),将P(4k -2,k)代入y =-x 2+2x+8,得-(4k -2)2+2(4k -2)+8=k,解得k 1=0(舍去),k 2=2316,当k =2316时,4k -2=154,∴P 点的坐标为(154,2316). (3)在Rt △PFD 中,∠PFD =∠COB =90°,∵l ∥y 轴,∴∠PDF =∠OCB,∴Rt △PFD ∽Rt △BOC,∴2PFD=S PD S BC ⎛⎫ ⎪⎝⎭△△BOC,∴S △PFD =2PD S BC ⎛⎫⋅ ⎪⎝⎭△BOC ,由B(4,0)知OB =4,又∵OC =8,∴BC 又S △BOC =12OB OC ⋅=16,∴S △PFD =215PD ,∴当PD 最大时,S △PFD 最大.由B(4,0),C(0,8)可解得BC 所在直线的表达式为y =-2x+8,设P(m,-m 2+2m+8),则D(m,-2m+8),∴PD =-(m -2)2+4,当m =2时,PD 取得最大值4,∴当PD =4时,S △PFD =165,为最大值.10.(2019·济宁)如图1,在矩形ABCD 中,AB =8,AD =10,E 是CD 边上一点,连接AE ,将矩形ABCD 沿AE 折叠,顶点D 恰好落在BC 边上点F 处,延长AE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G . (1)求线段CE 的长;(2)如图2,M ,N 分别是线段AG ,DG 上的动点(与端点不重合),且∠DMN =∠DAM ,设AM =x ,DN =y . ①写出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求出y 的最小值;②是否存在这样的点M ,使△DMN 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由折叠可得AF =AD =10,EF =ED ,矩形ABCD 中,∠B =90°,∴AB 2+BF 2=AF 2,∴6,BF ==∴CF =BC -BF =AD -BF =10-6=4.设CE =x ,则EF =DE =CD -CE =AB -CE =8-x ,∵EF 2=CE 2+CF 2.∴(8-x )2=x 2+42.∴x =3,∴CE =3. (2)①∵矩形ABCD 中,AD ∥BC ,∴∠DAG =∠AGF , ∵∠DAG =∠F AG , ∠DAG =∠AGF , ∴∠F AG =∠AGF ,∴AF =FG =10, ∴BG =BF +FG =6+10=16. ∵矩形ABCD 中∠B =90°,∴AB 2+BG 2=AG 2,∴AG ===∵AD =FG ,AD ∥FG ,∴四边形AFGE 是平行四边形, 又∵AD =AF ,∴平行四边形AFGE 是菱形,∴DG =DA =10, ∴∠DAG =∠DGA ,∵∠DMG =∠DMN +∠NAG =∠DAM +∠ADM , ∠DMN =∠DAM , ∴∠NMG =∠ADM .在△ADM 和△MNG 中,∠ADM =∠NMG , ∠DAG =∠DGA , ∴△ADM ∽△GMN .∴AD AMMG NG=10xy=-,∴2110105y x x=-+,∵110>0,∴当51210x=-=⨯时,y有最小值为214101021410⎛⨯⨯-⎝⎭=⨯.∴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是:2110105y x x=-+,当x=y有最小值为2.②在△DMN和△DMG中,∠DMN=∠DGM,∠MDG=∠MDG,∴△DMN和△DMG是相似三角形.当△DMG是等腰三角形时,△DMN也是等腰三角形.∵M不与A重合,∴DM≠DG,∴△DMG是等腰三角形只有GM=GD或DM=GM两种情况:(1)如图3,当△DMG中GM=GD=10时,△DMN也是等腰三角形,即x=AG-MG=10;(2)如图4,当△DMG中DM=GM时,△DMN也是等腰三角形,∴∠MDG=∠DGM,∴∠DAG=∠MDG=∠MDG,∴△ADG∽△DMG,∴AD AGMG DG=,=,∴x.综上:当x的值为2或2时,△DMN是等腰三角形.11.(2019·滨州)如图①,抛物线y=-x2+x+4与y轴交于点A,与x轴交于点B,C,将直线AB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所得直线与x轴交于点D.(1)求直线AD的函数解析式;(2)如图②,若点P是直线AD上方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①当点P到直线AD的距离最大时,求点P的坐标和最大距离;②当点P到直线AD的距离为时,求sin∠P AD的值.解:(1)当x=0时,y=4,则点A的坐标为(0,4),………………………………………1分当y=0时,0=-x2+x+4,解得x1=-4,x2=8,则点B的坐标为(-4,0),点C的坐标为(8,0),∴OA=OB=4,∴∠OBA=∠OAB=45°.∵将直线AB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得到直线AD,∴∠BAD=90°,∴OAD=45°,∴∠ODA=45°,∴OA=OD,∴点D的坐标为(4,0).………………………………………………………………………2分设直线AD的函数解析式为y=kx+b,,得,即直线AD的函数解析式为y=-x+4.……………………………………………………………4分(2)作PN⊥x轴交直线AD于点N,如右图①所示,设点P的坐标为(t,-t2+t+4),则点N的坐标为(t,-t+4),∴PN=(-t2+t+4)-(-t+4)=-t2+t,………………………………………………6分∴PN⊥x轴,∴PN∥y轴,∴∠OAD=∠PNH=45°.作PH⊥AD于点H,则∠PHN=90°,∴PH==(-t2+t)=t=-(t-6)2+,∴当t=6时,PH取得最大值,此时点P的坐标为(6,),………………………………8分即当点P到直线AD的距离最大时,点P的坐标是(6,),最大距离是.………………9分②当点P到直线AD的距离为时,如右图②所示,则t=,解得t1=2,t2=10,………………………………………………………………………10分则P1的坐标为(2,),P2的坐标为(10,-).当P1的坐标为(2,),则P1A==,∴sin∠P1AD==;…………………………………………………………12分当P2的坐标为(10,-),则P2A==,∴sin∠P2AD==;由上可得,sin∠P AD的值是或.……………………………………………14分中考数学知识点代数式一、重要概念分类:1.代数式与有理式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初三最值问题的常用解法及模型

初三最值问题的常用解法及模型

初三最值问题的常用解法及模型一、引言初三数学中最值问题一直是学生们头疼的难题。

最值问题不仅仅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考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推理的能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初三数学中最值问题的常用解法及模型,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难点。

二、常用解法1. 图形法最值问题常常可以通过图形法来解决。

给定一个函数y = f(x),可以通过画出其图像,然后找出函数的极值点来求解最值问题。

通过观察图像的特点,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函数的最值点在何处,从而得到更准确的解。

2. 性质法有些最值问题可以通过利用函数的性质来解决。

关于一元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一元二次函数的性质,如开口方向、顶点位置等来推导出最值点的位置,从而得到解的方法。

3. 等式法有些最值问题可以通过建立方程或不等式来解决。

通过建立关于未知数的方程或者不等式,我们可以将最值问题转化为解方程或解不等式的问题,从而得到最值点的位置。

三、常用模型1. 长方形面积最大问题给定一段定长的绳子,用这段绳子围成一个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最大是一个最值问题。

通过建立关于长方形面积的函数,然后利用导数的性质找出函数的最值点,从而求解长方形面积最大问题。

2. 等边三角形周长最小问题给定一个定长的线段,求能够围成等边三角形的线段最小是一个常见的最值问题。

通过建立关于等边三角形周长的函数,然后利用导数的性质找出函数的最值点,从而求解等边三角形周长最小问题。

3. 盒子体积最大问题给定一定面积的纸张,通过剪切和折叠,能够制成一个盒子,求使得盒子体积最大的折法是一个典型的最值问题。

通过建立关于盒子体积的函数,然后利用导数的性质找出函数的最值点,从而求解盒子体积最大问题。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最值问题在初三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难点,但也是一个可以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的好机会。

通过多维度的解法和模型,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最值问题的解法,并且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出更强的数学建模能力。

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最值模型-胡不归问题

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最值模型-胡不归问题

专题10 最值模型---胡不归问题最值问题在中考数学常以压轴题的形式考查,可将胡不归问题看作将军饮马衍生,主要考查转化与化归等的数学思想。

在各类考试中都以高档题为主,中考说明中曾多处涉及。

本专题就最值模型中的胡不归问题进行梳理及对应试题分析,方便掌握。

在解决胡不归问题主要依据是: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②垂线段最短。

【模型背景】从前有个少年外出求学,某天不幸得知老父亲病危的消息,便立即赶路回家.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虽然从他此刻位置A 到家B 之间是一片砂石地,但他义无反顾踏上归途,当赶到家时,老人刚咽了气,小伙子追悔莫及失声痛哭.邻居告诉小伙子说,老人弥留之际不断念叨着“胡不归?胡不归?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疑问,少年究竟能不能提前到家呢?假设可以提早到家,那么他该选择怎样的一条路线呢?这就是今天要讲的“胡不归”问题.【模型解读】一动点P 在直线MN 外的运动速度为V 1,在直线MN 上运动的速度为V 2,且V 1<V 2,A 、B 为定点,点C 在直线MN 上,确定点C 的位置使21AC BC V V 的值最小.(注意与阿氏圆模型的区分)V 1V 2V 1驿道砂石地AB C V 2V 1M N CBA1)121121=V AC BC BC AC V V V V ⎛⎫++ ⎪⎝⎭,记12V k V =,即求BC +kAC 的最小值. 2)构造射线AD 使得sin ∠DAN =k ,CH k AC=,CH =kAC ,将问题转化为求BC +CH 最小值. 3)过B 点作BH ⊥AD 交MN 于点C ,交AD 于H 点,此时BC +CH 取到最小值,即BC +kAC 最小.【解题关键】在求形如“P A +kPB ”的式子的最值问题中,关键是构造与kPB 相等的线段,将“P A +kPB ”型问题转化为“P A +PC ”型.(若k >1,则提取系数,转化为小于1的形式解决即可)。

中考数学经典几何模型:最值.doc

中考数学经典几何模型:最值.doc

中考数学经典几何模型:最值类型一“将军饮马”模型通过对称进行等量代换,转化成两点之间的距离或点到直线的距离,或利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求得最值。

1、同侧、异侧两线段之和最短2、同侧、异侧两线段之差最大、最小例1:已知A. B. C. D四点如图所示,请画出一点P,使P到点A. B. C. D的距离之和最小,并说明理由。

简答:连接AD、BC,令其交点为P,在线段BC上任取一点Q(不同于点P),连接AQ、DQ,如图所示。

∵点P,点Q均在线段BC上,∴PB+PC=QB+QC,∵点P在线段AD上,∴PA+PD=AD,在△QAD中,QA+QDAD(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即QA+QB+QC+QDPA+PB+PC+PD.∴线段AD、BC的交点P为所要找的点。

例2:如图:A,B两点在直线的两侧,点A到直线的距离AM=4,点B到直线的距离BN=2,且MN=4,P为直线上的动点,PA+PB的最小值为,|PA−PB|的最大值为,|PA−PB|的最小值为。

简答:(1)连接AB,交MN于点P,此时PA+PB最小=2√13(2)作B点关于MN的对称点B′,连接AB′并延长,与直线MN交于点P,此时|PA−PB|的值最大=PA-PB′=AB′=2√5理由:在直线MN上任找异于点P的一点P′,连接P′A,P′B′由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可知,P′A-P′B≤AB′,当A、B′、P′三点共线时,取得最值(3)易知:在直线MN上存在一点P,使得PA=PB,此时|PA−PB|的值最小为03、三角形、四边形周长最小例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AD=110∘,∠B=∠D=90∘.在BC,CD上分别找一点M,N,使△AMN周长最小,则∠AMN+∠ANM的度数为.解答:如图,作点A关于BC的对称点A′,关于CD的对称点A″,连接A′A″与BC、CD的交点即为所求的点M、N,∵∠BAD=110∘,∠B=∠D=90°,∴∠A′+∠A″=180°−110°=70°,由轴对称的性质得:∠A′=∠A′AM,∠A″=∠A″AN,∴∠AMN+∠ANM=2(∠A′+∠A″)=2×70°=140°.例2:如图,∠MON=20°,A、B分别为射线OM、ON上两定点,且OA=2,OB=4,点P、Q分别为射线OM、ON两动点,当P、Q运动时,线段AQ+PQ+PB的最小值是解答:作A关于ON的对称点A′,点B关于OM的对称点B′,连接A′B′,交于OM,ON分别为P,Q,连接OA′,OB′,则PB′=PB,AQ=A′Q,OA′=OA=2,OB′=OB=4,∠MOB′=∠NOA′=∠MON=20°,∴AQ+PQ+PB=A′Q+PQ+PB′=A′B′,∠A′OB′=60°,∵cos60°=1/2,OA′/OB′=1/2,∴∠OA′B′=90°,∴A′B′=2√3,∴线段AQ+PQ+PB的最小值是:2√3.4、需要平移的“将军饮马”例题: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四个顶点的坐标为A(1,3),B(m,0),C(m+2,0),D(5,1),当四边形ABCD的周长最小时,m的值为______.解答:将C点向左平移2单位与B重合,点D向左平移2单位到D′(3,1),作D′关于x轴的对称点D″,则点D″(3,−1),设直线AD″的解析式为y=kx+b,带入A、D″两点坐标,解得k=−2,b=5.∴直线AD″的解析式为y=−2x+5.当y=0时,x=5/2,即B(5/2,0),∴m=5/2.5、点到直线垂线段最短例1:如图,在菱形ABCD中,AB=6,∠B=60∘,点G是边CD边的中点,点E. F分别是AG、AD上的两个动点,则EF+ED的最小值是.解答:如图作DH⊥AC垂足为H与AG交于点E,∵四边形ABCD是菱形,∵AB=AD=CD=BC=6,∵∠B=60°,∴∠ADC=∠B=60°,∴△ADC是等边三角形,∵AG是中线,∴∠GAD=∠GAC∴点H关于AG的对称点F在AD上,此时EF+ED最小=DH.∴EF+DE的最小值=DH=3√3例2:如图,矩形ABCD中,AD=5,AB=12,点M在AC上,点N在AB上,则BM+MN的最小值为( )简答:作B点关于AC的对称点E点,过E作EF垂直AB交AB于F点,AC=13,AC边上的高为60/13,所以BE=120/13.∵△ABC∽△BEF,∴AB/EF=AC/BE,求得EF=1440/169.类型二由已知定长线段求最值找到与所求最值相关成三角形的两个定长线段,定长线段的和为最大值,定长线段的差为最小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由距离最短想到什么?
2019中考复习之几何最值(一)
两点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垂线段最短。

模型一、“将军饮马”问题:
1、已知,如图 1,点 A ,点 B 为直线 l 异侧两个定点, 问题:在直线 l 上确定一点 P ,使得 PA +PB 值最小。

B
B
A
l
l
A
图 1
图 2
变式:如图 2,A 、B 是直线 l 同侧的两个定点.
问题:在直线 l 上确定一点 P ,使 PA +PB 的值最小。

经验总结:
变式:在直线 l 上确定一点 P ,使 PA PB 的值最大 。

2、如图,∠AOB=30°,P 是∠AOB 内一点,PO =10 M ,N 分别是 OA ,OB 上的动点,求△PMN 周长的最小值.
3.如图所示,A ,B 为两定点,试分别在直线l 1 , l 2 上确定点 M ,N 使四边形 ABNM 周长最小。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1,2) ,B (6,1) , 若点 C ,D 的坐标分别为(a,0) ,(a +2,0) , 则当 a=
时,四边形 ABDC 的周长最短
.
y
A
B
O C
D
x
模型应用:
5. 如图 3,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2,E 为 AB 的中点,P 是 AC 上一动点.连结 PB ,PE 则 PB +PE 的最小值是

6. 挑战中考: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 y = ax 2 - 2x + c ( a ≠ 0 )经过点 A (-3,0),C (0,
3) 两点.
(1) 填空: a = , c = ;对称轴是直线 x = ;
(2) 若点 B 的坐标是(0,1),点 P 是抛物线对称轴上的一个动点,请探究并解决以
下问题:①当点 P 运动到何处时,△BCP 的周长最小?求此最小值和点 P 的坐标;
③若点 Q 是 x 轴上的一个动点,是否存在点 P ,Q ,使得由点 B ,C ,P ,Q 围成的四边形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此最小值和点 P ,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总结反思:
课后达标训练
1. 如图 2,⊙O 的半径为 2,点 A ,B ,C 在⊙O 上,OA ⊥OB ,∠AOC=60°
P 是 OB 上一点,求 PA +PC 最小值;
y
C
B A
O
x
y
C
B
A
O
x
2. 如图,一次函数 y =-x +4 的图象与反比例 y =3
(k 为常数,且 k≠0)的图象交于 A ,B 两
x
点.在 x 轴上找一点 P ,使 PA +PB 的值最小,求满足条件的点 P 的坐标.
3. 如图,∠AOB=45°,P 为∠AOB 内一点,PO =10,M ,N 分别是 OA ,OB 上的动点,求
△PMN 周长的最小值.
O
4. 如图,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ABE 是等边三角形,M 为对角线 BD (不含 B 点)上任意
一点,将 BM 绕点 B 逆时针旋转 60°得到 BN ,连接 EN 、AM 、CM. ⑴ 求证:△AMB≌△ENB;
⑵ ①当 M 点在何处时,AM +CM 的值最小;
②当 M 点在何处时,AM +BM +CM 的值最小,并说明理由;
A
D
⑶ 当 AM +BM +CM 的最小值为
1时,求正方形的边长.
N
E
M
B
C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