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试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试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作者:张芸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16期张芸内容摘要:金代诗人元好问,以其杰出的文学创作和独到的诗学观点,在金元之际的文坛上赢得“一代宗匠”和“北国诗人之翘楚”的美名。
其诗学代表作《论诗三十首》集中而系统地表达了他倡导回归风雅,推崇雄健诗风,追求天然自成的诗学观点。
是继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后,又一部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著作。
此外,《论诗三十首》独特的艺术内蕴也是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时代脉络诗学主张艺术内蕴在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学长河中,扬起金元文学巨帆的,非金代北方文学巨人元好问莫属。
他一生辛勤创作,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杰作。
而他在文学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更是举世瞩目。
二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使得元好问在金元文坛上独领风骚,赢得了“一代宗匠”和“北国诗人之翘楚“的美名。
其论诗代表作——《论诗三十首》,则汇集了其诗学主张之精萃。
他将前人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与自己独到的诗学观点合而为一,水乳交融,使中国历来已久的文学批评传统得以完善与创新。
本文将以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着手,来探讨元好问的诗学主张以及该作品所体现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1.疏凿源流——体现清晰连贯的时代脉络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是一篇气势不凡的论诗组诗。
它以时代为经,以各时代诗人及诗歌流派的创作为纬,组成了一个时代脉络分明而又连贯的统一整体。
诗中涉及的时空向上追溯至汉魏,向下延伸至北宋,历经十四个朝代,历时千载有余。
诗人依次对建安时代、正始时期、两晋之际、南北朝、宋齐梁乃至唐宋等各个时代的诗人,诗歌及其流派加以评价探析,其中涉及的人物有:曹植、刘桢、陆机、阮籍、陶渊明、谢灵运、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李白、杜甫、李商隐、苏轼、黄庭坚、秦观等等。
论及的诗歌流派有西昆体、江西诗派、齐梁体等等。
第一首“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诗人以疏凿河道比喻匡正别伪,整理诗歌的传统。
论诗绝句三十首

论诗绝句三十首展开全文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是金代大诗人元好问最重要的诗论作品。
以诗论诗,上承杜甫《戏为六绝句》及诸人诗论,下启王渔洋等人仿效论诗,以彰显“正体”为经,以评论历代诗人为纬,交织成篇。
论诗自汉开始,历经魏﹑晋﹑刘宋﹑北魏﹑齐﹑梁﹑唐﹑宋八个朝代,涉论之作家,始于曹植,终于南宋陈师道(后山),手笔之大,惊世骇俗。
而且这三十首绝句中每首诗也是上等作品,单独拿出相比先人大家也毫不逊色。
读了这三十首诗,也就大概了解了魏晋到南宋一千多年中国的诗歌风格,遗山先生之功大矣:▐总论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这是元好问论诗总纲,元遗山欲正本清源,区别正伪,廓清诗歌方向,可见大手笔。
▐曹植、刘祯、刘琨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元好问推崇建安诗人具有的雄浑刚健风骨之美,故盛赞曹植、刘祯。
▐张华、温庭筠、李商隐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西晋诗坛虽有建安遗风,但还是张华之流儿女情长为盛,甚至影响到晚唐温李,因此元好问甚为不满。
▐陶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陶渊明作诗不事雕琢,自有天然之趣,清新真淳,所以不吝赞誉。
▐阮籍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世人以为阮籍狂、痴,元好问不以为然,他看到了阮籍的真情郁气,诗笔纵横。
▐潘岳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潘安文辞清华,却谄事权贵,望尘而拜,“文如其人”?原来也不尽然。
▐斛律金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北地民歌豪放刚健、粗犷雄浑,万古英雄气概奔腾。
▐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沈佺期、宋之问虽然贡献很大,但是文风靡弱,未若陈子昂纵横高蹈,开盛唐诗风的不世功勋。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1.《摸鱼儿·忆元龙》年代: 元作者: 元好问忆元龙、旧家湖海,不该年鬓衰槁。
翩翩竹马儿童晴,怒儿汉江归报。
归计晚。
徐金印、征西已付诸郎了。
白云仙岛。
渺千里移春,淡黎涵细染,春意已飞溅。
西溪上,玉镜修眉翠洗。
题诗曾许谁到。
溪亭不入奚奴锦,秋风绿波春草。
君且道。
人间世、名位悍妻欢游不好。
风流未旧。
约款段随车,鸱夷有载酒,迎接我霜陵道。
2.《鹧鸪天·自在晴云覆苑墙》年代: 元作者: 元好问自在晴云覆苑墙。
徘徊明月驻清光。
已看红袖沾芳酒,犹认宫螺映绮窗。
金翡翠,绣鸳鸯。
春风花暖柳绵香。
殷勤未数闲情赋,不愿将身作枕。
3.《鹧鸪天·小字阳平绫写欲变成》年代: 元作者: 元好问小字阳平绫写欲变成。
印来眉黛蓝分野。
水流刻漏何曾居住,玉作弹棋尽未平。
愁易积,梦频惊。
逍遥衾*卧觉霜明。
月明不放寒枝稳中求进,夜夜乌啼彻五。
4.《摸鱼儿雁丘词》年代: 元作者: 元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
君理应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孤独当年箫锣,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落花风雨。
天也妒,未得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要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5.《临江仙·明月清风无尽岁》年代: 元作者: 元好问明月清风无尽岁,平生老子南楼。
阎闾谈笑说道封侯。
谁能够知许事,一苦笑去来屈。
旧见辋川图画里,十年孤负欢游。
百金早晚得菟裘。
与君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6.《临江仙·世事悠悠天不管》年代: 元作者: 元好问世事悠悠天不管,春风花柳争妍。
人家寒食天下藏烟。
无人知晓何处火,去就PR郑建投然。
千里故乡千里梦,高城泪眼遥天。
时光流转雁飞边。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7.《临江仙·醉眼纷纷桃李过》年代: 元作者: 元好问醉眼纷纷桃李过,雄蜂雌蝶同时。
一生心事杏花诗。
小桥春孤独,风雨鬓成丝。
【古诗文阅读】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之十二 二五阅读答案附赏析

【古诗文阅读】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之十二二五阅读答案附赏析【古诗文阅读】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之十二二五阅读答案附赏析论诗绝句三十首(选二)金元好问第十二首望帝春心塞杜鹃,佳人锦瑟恨年华。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①。
第十五首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②前。
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等待鲁连③。
1.郑笺:东汉郑玄《郑氏笺注》,此处泛指对古籍的笺注。
2.饭山:出自于《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戴花翎笠子日卓午。
之句别去太胖生,总为从前作诗痛。
”3.鲁连:指鲁仲连。
战国齐人,有计谋但不肯做官,常周游各国排难解纷。
后被视为奇伟高蹈?不慕荣利的代表人物。
1、恳请根据诗意推测,第十二首评论的诗人就是,第十五首评论的诗人就是。
(2分后)2、这两首诗运用多种手法表达了元好问对两位诗人的评价,请你结合诗句分别谈谈。
(5分)参考答案1、李商隐,李白2、第十二首元好问提及《锦瑟》中的诗句,说明李商隐诗词义直白,聚讼纷纭,多种撰求解,似都难以服众。
抒发了对李商隐诗歌含情浅邈的向往,同时也对难以索解则表示了惋惜和讽刺性的抨击。
(手法1分后,内容1分后)第十五首元好问以“总为从前作诗苦”而“憔悴”的杜甫来反衬李白笔底银河,奔流直下,一气呵成的奔放豪迈。
另一方面,以鲁仲连正衬,暗指李白不仅文才卓异,而且也如鲁仲连一样,关心国事、奇伟高蹈、不慕荣利。
(手法2分,内容1分)赏析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承继了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的诗学观点,以彰显「正体』为经,以评论历代诗人为纬,交织成篇。
全诗涉及的时代自汶开始,历经魏、晋、刘宋、北魏、齐、梁、唐、宋八个朝代,涉论之作家,始于曹植,终于南宋陈师道(后山卜正面讨论其诗者二十五人,分别是曹植、刘桢、张华、阮籍、刘琨、陶潜、谢灵运、沈?期、宋之问、陈子昂、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卢同、孟郊、李商隐、温庭筠、欧阳修、梅圣俞、苏轼、黄庭坚、秦观、陈师道(无己、后山附论其诗者一人,是王安石。
从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等诗歌理论看论诗诗

著作虽然没有直接 导致论 诗诗 的形 成 , 却直 接奠 定 了论 诗诗的理论基础 。尤其是 钟嵘《 品》, 五言 诗为批 评 诗 以 对象 , 书中所运 用 的许 多方 法如 推源 溯 流等均 为后来 在 的论诗诗所采用 。 2 唐 代至元代——论诗诗 的形成 阶段 。 . 唐代诗歌 的繁荣 , 尤其是题材的多样性和 当代诗性精 神 的弥漫是论诗诗形成 的最直接原因 , 杜甫《 戏为六绝句》 开论诗绝句之先河 , 也奠定 了我 国古代论诗绝句 的基本形 式 。《 是一组七 言绝句 , 戏》 前三首是论述庾信 和初唐 四杰 的, 属作家论范畴 ; 三首从 多方 面对 当时文坛厚 古薄今 后 的 现 象 加 以批 评 , 且 提 出 了作 诗 的 原 则 , 艺 术 论 范 畴 。 并 属 后世论 者争相效仿 , 如宋朝的王安石 、 苏轼 、 阳修 、 欧 陆游 、 吴可 、 戴石屏等 , 此时的论诗诗“ 向理学靠近 、 从禅学借 鉴 , 表现出知性 美 、 禅宗 味” , 中戴石 屏所作 《 诗十绝 》 { 其 论 与吴可的《 学诗诗》 等开始专题讨论诗论 问题 。 元好问身为金元文坛最杰 出的诗人 , 承传 杜 甫 《 为 戏 六绝句》 据 七 言为己 用 , , 对诗作 的熟稔 之余 而 作《 论诗 绝 句三十 酋》 将 论 诗诗 推 向 了鼎峰 , 如果 说 唐宋 诗 人 , “ 阐发 诗论观点时选用的论诗体式往往 处于两可 或相对 随 意 的话 , 么 , 好 问 以 后 选 择 七 言 绝 句 论 涛 , 已 成 为 那 元 业 种植根 于诗 家潜 意识 中 的 自觉。 他 论及 了 自汉魏 ” 至宋代 九百多年间的睹多作 家和 流派 , “ 中疏 凿手 ” 以 诗 自称 , 正本清源 。“ 十首诗 歌前 后钩连 , 三 内在 贯通 着不 同的线索及统一 的美学 原则 。 _ ”4 自此 以后 , 元好 问的 受 影响出现 了数 以百计 的论诗绝句 , 因此 , 世对其论 诗绝 后 句评论颇高 , 唐宋 诗 醇》云 : 以涛论 文 , 绝句 中又 属 《 “ 于 创体。此元好 问《 论诗绝句》 之滥觞也 。 ”
试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诗论与渊源

79审美与文学“以诗论诗”是中国古代诗论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文论形式,论诗诗既是一种独特的诗歌体裁,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形式。
唐代杜甫《戏为六绝句》可谓是“开论诗绝句之端”[1]3;金代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更以大型论诗组诗的形式建构了中国古代论诗诗的里程碑[2],是继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后,运用绝句形式比较系统地进行文学批评,阐述诗歌理论的重要著作,也是元氏诗论的代表作[3]。
本文试立足于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文本,归纳元好问在这组论诗诗中阐述的诗论标准,并探讨他的理论和创作的渊源。
一、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评诗理论《论诗三十首》创作于元好问二十八岁时。
正如元好问自己所说,“撼树蜉蝣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1]57,《论诗三十首》是元好问早期对诗歌创作和历代诗人创作的理解。
金代文坛基本上沿袭北宋的余风。
然因其取舍不同可分为两大派:一派以学习卢全、李贺、黄庭坚的李纯甫、雷希颜为代表,崇尚奇险艰深,偏重字句雕琢;另一派学习白居易、苏轼,主张自然、通达、坦易、不拘一格,以赵秉文、王若虚为代表。
元好问倾向于后一派[4]。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以七言绝句为文体,第一首诗提出创作目的,“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1]58,元好问以《诗经》的风雅传统为“正体”,意图通过对汉魏以来诗歌流变的品评,辨析历来诗人作品优劣特点,道出自己对诗歌审美标准的定义。
郭绍虞在对《论诗三十首》的注解中,认为“元好问以诚为诗之本,以雅为诗之品”。
下文将从“诚”和“雅”两个方面,归纳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提出的诗论标准。
(一)诚1.表达真情实感元好问在《杨叔能〈小亨集〉引》中写道:“故由心而诚,由诚而言,由言而诗也。
三者相为一。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发乎迩而见乎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虽小夫贱妇孤臣孽子之感讽皆可以厚人伦、美教化,无它道也。
故曰不诚无物。
夫惟不诚,故言无所主,心口别为二物,物我邈其千里,漠然而往,悠然而来,人之听之,若春风之过马耳,其欲动天地,感鬼神,难矣!其是之谓本。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以《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为标题的文章首先应该对《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进行概述,并深入剖析它所代表的意义及其与元代文学的关系。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傅雷的精神家园,是元代文学的高峰。
它把宣统古典文学的思想、语言、形式和题材融为一体,彰显了元代文学的特点。
此外,文中古朴的语言犹如磁石般牢牢把握住读者的心,让人仿佛置身于真实的世界里,深感作品之闻者陶醉。
二、诗词传统在以《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为标题的文章中,不可忽视其所蕴含的中国古代文学传统。
从诗歌的题材中,人们可以看到其对古典文学的传承,丰富的情思内容和抒发的传统文化气息。
再次,从诗歌的语言特点中,人们可以看到其高雅典雅、婉约优美、淳厚文采的古老诗词传统,以及具有强大抒情力量的五言古诗,七言律诗及其他绝句格式所表现出来的文人气质。
三、隐喻从《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里的诗句中,可以看到很多隐喻,赋予诗歌丰富的内涵。
通过对比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勾勒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此外,诗歌中有许多传统文化的隐喻,比如关于“秋毫无犯”的环保意识,关于“穹宇拥月”的自然生态等等,诗歌里渗透着深沉的道德经典,以及许多对人生,性情和社会的精妙描写,令人耳目一新。
四、价值以《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为标题的文章能够揭示出其所表达的价值观。
作者以普世的文学形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与追求。
元代文人不满社会的混乱、不义、暴利,反映出他们对良知的表达,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坚守真善美的追求。
此外,在诗歌里更能够见到作者对于当下政治现实的看法和认识,显示出文人们在思想上可以改变现状,推动时代变革的积极价值。
以上就是以《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为标题的文章主要内容。
此文以久远的文学传统为蓝本来写,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以及表达的价值观都是非常深入的,这也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部分,耐人寻味,值得一读。
从《论诗三十首》看元好问的诗论观

从《论诗三十首》看元好问的诗论观摘要:元好问的论诗观是针对江西诗派诗歌实践的弊端,提出了诗歌创作要以“诚”为本,以“情”为指归,崇尚“自然、真淳”的诗歌语言,主张复古反对变古,面对外族入侵的现实,在诗风上崇尚刚健雄浑的诗风。
这一系列诗论的提出,既有着现实意义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也有着指导作用。
关键词:以诚为本以情为指归自然真淳复古刚健雄浑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继承了杜甫《戏为六绝句》以诗歌论诗的体式,言简意赅,同时又因三十首的篇幅而在表面上显得散乱无章。
因此本文结合元好问的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的诗歌实践以及元好问其他文论著作对《论诗三十首》进行梳理,作一概括总结。
一、作诗以“诚”为本“唐诗所以绝出于《三百篇》之后者,知本焉而矣。
何谓本?诚是也。
……故由心而诚,由诚而言,由言而诗也。
三者相为一。
(元好问《杨叔能小亨集引》)”元好问推崇唐诗,因为唐诗知本,而本就是诚,就是指诗人内心的真诚,只有诗人内心真诚,付诸于言语实践所做出的诗才能打动人。
在其六中,所论述的就是一个作诗要有一颗真诚心的问题,“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这里用潘岳虽写出了《闲居赋》这样表达引退闲居之心的文章,但现实的政治仕途却参与了废太子事件,因此元好问感叹文章并不与人的道德品质相符,但是“文章宁复见为人”是有前提条件的,就如元好问在《杨叔能小亨集引》中所说:“夫惟不诚,故言无所主,心口别为二物;”之所以出现“心画心声总失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人心“不诚”所导致的。
可见,元好问所提倡的诗歌是那些作者以真诚心来写作的,如若不如此,则诗歌就会“人之听之,若春风之过马耳,其欲动天地、感鬼神,难矣。
”二、作诗以“情”为指归“虽然,方外之学(指佛学)有‘为道日损’之说,又有‘学至于无学’之说;诗家亦有之。
……诗家圣处,不离文字、不在文字;唐贤所谓‘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云耳。
《陶然集诗序》”。
这里,元好问点出“诗家圣处”在于“不离文字”而又“不在文字”,这是因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不离文字”是要通过文字来写出诗人之情,“不在文字”说明作诗不在于表面的语言,是以“情”作为指归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第一首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汉谣,指汉乐府民歌。
魏什,指建安诗歌。
什,《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卷,称为“什”,后来便以“什”指诗篇。
泾渭各清浑,泾水、渭水一清一浊,合流时清浊分明,泾渭各清浑即指泾渭分明。
这是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第一首,表明了他写这组论诗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
元好问以《诗经》的风雅传统为“正体”,认为汉乐府和建安文学是这一传统的继续,他针对宋金诗坛上的一些弊病和“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的淆乱,以“诗中疏凿手”为己任,要在纵览诗歌创作的历史中正本清源,区别正伪,使之泾渭分明,从而廓清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二首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这首诗反映了元好问推崇建安诗人刘琨的具有雄浑刚健风骨之美的诗歌。
他首推曹植和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为诗中“两雄”,以“坐啸虎生风”形象地比喻他们的诗歌风格雄壮似虎。
曹、刘是建安风骨的杰出代表,钟嵘评曹植的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评刘桢“其源出于古诗。
仗气爱奇,动多振艳,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标举曹刘,实际上是标举了他们所代表的内容充实、慷慨刚健、风清骨俊的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
西晋诗人刘琨,被认为“雅壮而多风”(《文心雕龙·才略》),有“清拔之气”(《诗品》)。
元好问推出刘琨,正是从其可比建安诸子的慷慨悲壮,梗概多气的艺术风格着眼的。
第三首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邺:邺城,东汉末曹操的据守之地,是建安时代实际上的政治文化中心。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安七子及其他文人环绕,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
是建安文学的中心。
元好问认为西晋诗坛中继承了建安文风的有不少,建安风骨的影响还是比较大(“壮怀犹见缺壶歌”),但也有了“儿女情多,风云气少”(钟嵘评张华诗语)的诗歌。
建安风骨是元好问所肯定的诗歌风格,所以他以张华为例,认为张华虽然以其诗绮靡婉艳,文字妍冶而名高一时,但是缺乏豪壮慷慨之气,至于到了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更是儿女情长,风格婉约。
“奈若何”句表明了元好问对绮靡文风的不满情绪,对诗歌绮靡文风的发展的认识。
第四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这首诗是元好问评晋代诗人陶渊明。
出于对当时诗坛雕琢粉饰、矫揉造作诗风的反感,元好问评论晋代诗人陶渊明时前两句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
陶渊明的诗句自然质朴不假修饰,剥尽铅华腻粉,独见真率之情志,具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永恒魅力,是元好问心仪的诗的最高境界。
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田园居》等都体现了陶渊明崇尚自然的人生旨趣和艺术特征。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两句表明,虽然陶渊明高卧南窗,向往古代,但他并不超脱,还是运用自然平淡的文笔反映了晋代的现实。
这个观点深刻指出,陶渊明与晋代现实的联系并未超脱于现实之外。
第五首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这首诗评论了西晋正始诗人阮籍。
阮籍所处时代正是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屠杀异己,形成恐怖的政治局面。
阮籍本有济世之志,但不满司马氏的统治,姑以酣饮和故作旷达来逃避迫害,做出了不少惊世骇俗的事情,世人以为阮籍狂、痴。
但元好问深知阮籍“不狂”,看到了阮籍心中的“块垒”,认识到了阮籍诗中的真情郁气(“高情”)。
元好问认为阮籍的诗笔纵横,如长江奔流,神与俱远,正是他高尚情怀、胸中不平之气的表现。
这说明元好问认识到了写诗须有真情实感,反映了他对阮籍狂放品格的称许,对阮籍在黑暗统治下隐约曲折、兴寄深远的风格也是肯定的。
第六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这首绝句通过评论西晋太康诗人潘岳批评、嘲讽潘岳做人做诗的二重性格。
元好问从诗写真情出发,鄙视诗写假话,言不由衷的作品。
潘岳的作品描绘自己淡于利禄,忘怀功名,情志高洁,曾经名重一时,传诵千古。
但是他的实际为人,却是躁求荣利,趋炎附势,钻营利禄,谄媚权贵的无耻小人。
因此元好问认为,扬雄说的“心画心声”,以文识人是不可靠的,会“失真”,即言不真诚,言行不一的问题。
识人,不能只观其文,还要看是否言行一致,心口如一。
所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不能绝对化,因为人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充满矛盾、发展变化的,有时也会出现假象。
这样就要善于分析复杂的矛盾现象,善于识别假象,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诗歌史上诗与人不统一的现象不独潘岳,元好问的针砭是深刻的。
第七首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这首诗评论了北朝民歌《敕勒歌》。
《敕勒歌》描绘了开阔壮美而又和平安定的草原风光,有豪放刚健、粗犷雄浑的格调。
元好问重视民歌,前两句他肯定、推崇这首民歌慷慨壮阔深厚的气势,推举它不假雕饰而浑然天成。
后两句点出了中原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影响。
敕勒本是北方一个游牧民族名称,居住地方在敕勒川(今山西北),元好问认为,看《敕勒歌》的产生和风格,是中原的慷慨豪迈的气魄传给了阴山下少数民族的艺术作品。
《敕勒歌》表现了我国境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第八首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这首诗评论了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
初唐诗坛基本是南朝形式主义文学的延续,宫体诗充斥诗坛,文风绮靡纤弱。
沈佺期、宋之问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驰名一时,对唐代近体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元好问肯定了他们的贡献和影响(“横驰翰墨场”),但也批评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仍然没有摆脱齐梁诗风。
元好问认为,开唐诗一代新风的诗人是陈子昂。
陈子昂复归风雅兴寄,高倡汉魏风骨,上接建安传统,以其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时纪齐梁余风的影响,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诗歌创作高潮。
他的“兴寄”、“风骨”理论成为后人反对形式主义柔靡诗风的理论武器。
因此,元好问充分肯定了陈子昂的历史功绩,并将其革新文风与范蠡的平吴事业相提并论,认为也应为陈子昂铸像,以表其功。
第九首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
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
这首诗是批评陆机。
陆机和潘岳是西晋文坛齐名的代表人物。
《世说新语·文学》:“孙兴公云:‘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
’”元好问认为“陆文犹恨冗于潘”,写诗如果争相绮靡、篇幅冗长会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诗歌既然是传达心声与真情,意尽就该言止,不要太多太长,不须摇唇鼓舌,多所铺张。
这里也体现了元好问注重诗歌真情实感,反对形式华艳的观点。
第十首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
特,只是。
少陵,天宝中,杜甫客居长安近十年,住杜陵(汉宣帝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杜少陵。
微之,元稹字。
这首诗是元好问针对元稹评论杜甫的言论的再评论。
元稹在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特别推重杜甫晚年所写的长篇排律诗“铺陈始终,排比声律”,认为这方面李白连它的门墙也达不到。
的确,杜甫在诗歌语言艺术上是很下功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誓不休”。
杜诗格律严谨,对仗工稳,尤其是晚年的长篇排律更为精细,“晚节渐于诗律细”。
这是优点,但是另一方面也会产生过于雕琢和堆砌的副作用。
如,后来宋代的江西诗派也杜甫为宗,但侧重于杜甫诗歌炼字造句方面的形式技巧,而忽略了杜甫诗歌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即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忧国忧民的进步思想和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忽略了杜诗多样化的风格和艺术上全面的成就。
因而,元好问对元稹的批评是有现实意义的。
杜甫的晚年的长篇排律固然功力深厚,但多投赠之作,也非最精粹部分。
元好问认为杜甫的排比铺张只不过是一种手法,元稹过分称颂这种手法,单把“排比铺张”当作不可逾越的藩篱,是错把似玉的石块当成连城璧了。
这也体现了元好问反对过分讲求声律对偶以及对诗歌社会现实内容的关注。
第十一首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这首诗批评了缺乏现实体验的模拟文风(如西昆体、江西诗派等),指出了诗歌(文学)创作的源泉是客观现实,真情必然来自诗人的切实生活感受。
元好问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头脑中虚构的,而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反映。
只有像杜甫那样“亲到长安”,对客观的描写对象有了实际的接触和体验,才能激发内心的感受,写出入神的诗句。
如果一味去“暗中摸索”,临摹前人的作品,是永远不可能在诗中真实地描绘出现实对象的(“总非真”)。
这样,元好问就在杜甫和杜诗的影写者们中清晰地划出了一条真、假诗人地界限。
第十二首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这首诗评论的是唐代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时世、家世、身世,从各方面促成李商隐易于感伤、内向型的性格和心态。
除了一些针砭现实的政治诗,其咏物抒情诗(包括爱情诗)往往情调幽美,善于把心灵世界的朦胧图像,以比兴、象征、用典、暗示等隐约曲折的方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表现出朦胧多义的特点。
元好问引用《锦瑟》中的诗句,正是因为《锦瑟》一诗词义隐晦,聚讼纷纭,多种笺解,似都难以服众。
在这首诗中,元好问表达了对李商隐诗歌含情深邈的向往,同时也对难以索解表示了遗憾和讽刺性的批评。
第十三首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这首诗是批评卢仝的追求险怪的诗风。
中唐时追求险怪诗风的主要是韩孟诗派。
韩愈的诗风的主要特点是深险怪僻,好追求奇特的形象。
他善于捕捉和表现变态百出的景物;展开丰富奇特的想象,怪幻诡谲的构思,创造匪夷所思的形象;以文为诗,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避熟就生,因难见巧。
韩孟诗派开一代诗风,在创造出雄奇险怪的意象,在反对传统锐意创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也难免流入另一种险怪艰奥,拼凑堆砌,玩弄技巧的形式主义。
卢仝受到韩愈的影响,诗作过于好奇逞怪。
元好问否定了这种诗歌风格,认为这种创作是“鬼画符”。
第十四首出处殊涂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
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这首诗批评重山林隐士诗轻贱台阁仕宦诗的现象。
方回《瀛奎律髓》崇尚“格高”,即古代知识分子所谓嶙峋傲骨、孤芳自赏的精神风貌,认为台阁仕宦都是脑满肠肥、道貌岸然、功名利禄熏心、仁义礼智满口之徒的卖弄学理、琢句雕章以欺世盗名,往往偏重江湖道学,或有借以自重。
元好问借质疑三国时华歆掷金的典故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质疑。
第十五首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
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待鲁连。
这首诗是赞扬李白的诗歌及其才识。
李白和杜甫都是盛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的诗歌想落天外,气势宏大,情感激昂奔放,语言流畅自然,诗风豪迈飘逸;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杜甫在诗歌格律、炼字、奇崛等方面对后世的韩愈、孟郊、江西诗派等都有重大影响,有一定的流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