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1.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区别: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已经掌握第一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习得有所不同。
2.共同的习得条件: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都受到认知、社会、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输入假设: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输入来构建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1.初始期: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处于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对语言规则的不熟悉,需要借助外语教学材料和教师的指导。
2.中期:学习者开始积累语言知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但仍然存在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准确等问题。
3.发展期: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显著提高,能够流利地进行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
4.准母语期: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已经达到与母语相近的程度,几乎能够毫无困难地实现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第二语言习得影响因素1.基础能力:个体的智力、工作记忆、认知能力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重要影响。
2.学习策略: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也对习得效果产生影响。
3.情感因素:学习者对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感态度、自信心等情感因素对习得过程产生影响。
4.环境因素: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影响。
四、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策略1.输出与输入平衡:教师应当提供足够的输入,同时鼓励学习者进行口语和书面的输出。
2.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习者能够在与他人进行互动中提高第二语言的流利度和准确度。
3.语境创设: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来提高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效果。
4.个性化教学: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以上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点知识点。
了解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的习得情况,并且在实际的第二语言教学中有所借鉴。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基本概念1.习得与学习:语言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过程,类似于儿童习得母语的方式;学习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知识,能够明确地意识到所学的规则。
区别:A.目的性: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目的性不明确;学习则是主体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B.环境: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习主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可能有目的语环境,也可能没有。
C.注意点: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上;学习的主要注意点在语言形式上,有意识的系统的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却经常忽视了语言的意义。
D.学习途径:习得的方法主要靠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没有教材和大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掌握语言规则。
E.时间: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习得效果一般很好;学习花费时间一般很少,但学习效果通常不佳。
F.有无意识: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
2、外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非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3、语言习得机制:它脱离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与智力无关。
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待定的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为“普遍语法”。
第二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所接触到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
4、中介语:1969年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提出的,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母语也有别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向目的语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有利于探索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本质,发现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阶段,揭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及第一语言的影响。
5、普遍语法: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部分以待定的参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
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学

• 第二语言习得可以分为母语式和 非母语式 • 母语式:在母语环境中学习第二 语言,如儿童学习英语 • 非母语式:在非母语环境中学习 第二语言,如成人学习英语
• 自然习得: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 然地学习第二语言,如与母语使用 者的交流 • 正式学习:在课堂或培训环境中 系统地学习第二语言,如学校课程 或语言培训课程
• 强调学习者内在因素在第二语言 习得中的作用 • 代表理论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 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等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第 二语言习得是与社会环 境、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的
• 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适应在第二 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 代表理论有:维果茨基的社会文 化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等
第二语言习得的阶段性特点
02
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 母语知识丰富的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 得过程中更容易掌握语言结构和词汇 • 母语与第二语言相似程度高的学习者,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更容易掌握语言规 律
教学方法与第二语言习得效果
教学方法与第二语言习得效果的关系
• 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效果,提高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水平 • 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有助于提高第二语言习得效果
• 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认知过程,涉及 到学习者的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能 力 • 认知心理学为第二语言习得提供了理 论支持和研究方法
认知心理学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认知方式、认知策略等方面
• 认知方式:如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等, 影响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信 息加工方式 • 认知策略:如归纳法、演绎法等,影 响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信息 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2
干预研究的方法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
成熟的标志: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最初的理论假设发展成为一系列的理论模式。
总之, 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一、母语和目的语母语: 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 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也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 也称目的语, 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 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第一语言: 指儿童由您最先接触和习得的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 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第二语言的概念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三、习得与学习这一对概念用来区分, 两种不同的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方式。
习得: 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 及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四、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依据学习者语言习得环境来区分。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目的语在该国家是工人的交际工具。
外语习得, 在课堂之外不作为交际工具。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获得方式和环境。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六、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例: 你过来了吗?你说对的。
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诞生那天起, 就与语言学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2.区别: 一方面, 就研究对象而言, 母语者的语言系统;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另一方面, 研究目的不同,第三, 语言学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分析和解释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实践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一个人在学习一种新语言时所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语言的认知、语法、词汇、语音以及语用等方面。
在语言学领域,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来解释和促进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
首先,有一些主流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
其中最著名的是克拉申的互动式习得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社交互动和交际活动来实现的。
学习者通过与他人互动和交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语言使用,从而逐渐习得新语言。
此外,还有斯蒂芬·克拉舍
的监管假说,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监管和处理来实现的。
学习者会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和处理来逐渐习得新语言。
在实践方面,有许多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习得第二语言。
其中最常见的是语言课堂教学。
在语言课堂中,老师会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教材来帮助学生学习新语言,如语法练习、口语对话、听力训练等。
此外,还有语言交换和实践活动。
通过与母语为目标语言的人进行语言交换,学习者可以更好地实践和运用新语言。
同时,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旅行等,也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融入目标语言的环境,提高语言能力。
除此之外,个体差异也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
学习者的年龄、学习动机、学习环境等都会对语言习得产生影响。
因此,教学者需要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第二语言习得。
总的来说,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实践又可以验证和完善理论。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促进学生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第二语言习得之概论

第二语言习得之概论首先,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有所不同。
第一语言习得是指婴儿从出生开始,通过听、说等方式自然而然地掌握母语的过程。
相比之下,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在已掌握一种语言的基础上,学习并使用另一种语言。
学习一门新的语言需要借助外部资源,如教材、教师等。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领域,有许多理论来解释这个过程。
其中最著名的是克拉申提出的输入假设和通信策略假设。
输入假设认为学习者只能通过大量和适度难度的输入来习得第二语言。
而通信策略假设则关注学习者为了完成交际目标而使用的一系列策略。
另外,还有赖尔森-强度假设认为情感和情绪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体差异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不同人对语言习得的天赋和能力各不相同。
例如,有些人天生对语音的敏感度较高,可以更容易地习得发音。
其次,语言输入的质量和数量也会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影响。
学习者需要接触到足够地有意义和丰富的语言输入。
此外,社会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学习者所处的语言社群以及相关的文化因素都会对语言习得产生影响。
第二语言习得的策略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学习者使用各种策略来帮助他们习得第二语言。
例如,重组策略是指学习者将已知的语言元素重组成新的语言形式。
还有输出策略,即通过使用新学的语言来练习和巩固。
这些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帮助学习者更快地习得第二语言。
除了理论和策略,教学方法也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注重语法规则和翻译。
而现代的语言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真实交际。
例如,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学习者在语境中进行真实的交际实践。
总而言之,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个体差异、语言输入、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理解这些因素对于发展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有效的第二语言习得计划非常重要。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概论。
第二语言习得

7、关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框架
R.Ellis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框架 R.Ellis 的三部著作: 1、第二语言习得概论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5.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4. 3、第二语言习得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7.
15
3、中介语理论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觃则、语言现象等等是从学习者的 第一语言转秱过来的; 对第二语言觃则的过度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 比如“他把那个电影看了”这个句子可以看作是过度概括化的 结果; 语言训练的迁秱:有些“中介语”的成分是产生于教师的 训练方式 如,许多初学英语的中国人,当他们用英语跟外国人打招 呼时,常常说:“How are you?”,外国人回答说: “I’m all right, but quite busy.”(顺便提一下,在澳大 利亚墨尔本,则用“Good”回答。),中国人好像没有理会 外国人的答话,而是接着说“I’m fine too. Thank you.” 16 这可以看作是教学中反复迚行机械训练的结果;
14
3、中介语理论
产生:美国著名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69年发表论文 “Language Transfer”,首先提出“Interlanguage”一词, 1972年发表论文“Interlanguage”,从次,正式揭开了第二 语言习得的研究。 他指出,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产生于学习 者试图掌握第二语言所作出的努力。也就是说,第二语言学习 者的语言系统具有独立性,这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本族语和目 的语之间的中间状态。当学习者试图运用第二语言迚行表达时, 他的语言运用就是一种中介语。中介语既包含母语的特征,也 包含目的语的特征,而又不两者都有区别,它是一种独立于本 族语和目的语,幵丏介于两者之间的一套独立的语言系统。
第二语言习得 (中文版)

第二语言习得 (中文版)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在已经谙熟自己的母语后开始接触学习另外的一门语言。
这种语言习得与母语习得不同,因为母语即是个人的文化和生活背景的一部分,而第二语言则需要通过各种学习环境、工具和方法才能够完成。
第二语言的学习有其特殊性,因为它需要不同的學習技巧或是包含不同的学习过程。
而且,因为第二语言的习得通常是在成人的时期开始的,所以这种语言习得需要分析并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习惯。
就像一个中国人学英语,需要用到英语的语法规则,同时又逃不掉中文惯用的方式和表达方式。
为了掌握第二语言,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和学习它。
这些途径包括学校、网上资源、语言交流等等。
最好的途径当然是去一个使用第二语言的国家,并在那里生活,这样可以最好的体验到语言的环境,也能适应新的生活和文化。
对于那些没有这个机会的人,透过各种在线资源来学习和练习也是同样有效的。
第二语言习得可能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
通过学习这门外语,我们可以认识不同的语言文化和习惯,扩宽自己的眼界。
同时,通过不同语言的丰富表达方式,也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描述世界。
第二语言的习得也会对我们的就业竞争力产生积极影响。
因为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英语已经成为商业和学术合作的重要语言。
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这种第二语言,我们的就业机会和工作效率也会更高。
总之,第二语言习得是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
这种习得需要时间、耐心和努力。
不过通过积极的学习和交流,我们能够顺利掌握一门外语,并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认知。
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通常被认为是相对困难的,原因在于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个体的母语背景、学习历史和文化习惯对于学习另一门语言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这些因素往往会阻碍个体从母语中摆脱出来进入到新学习的语言环境中。
其次,学习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除了需要内化表达方式外,学习者还需要理解并适应新的文化习惯和社会背景。
而这种适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