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中常见的照应方法
【语文答题技巧】语文记叙文答题公式

【语文答题技巧】语文记叙文答题公式一、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①照应——公式:……与……相互照应,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②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公式:作者的本意是……,而先……,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
③象征——公式:使抽象事物具体化/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特征,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之意,表达了……的情感。
④托物言志——公式: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画,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⑤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公式: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情感,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⑥衬托(正衬/反衬)——公式: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⑦伏笔和铺垫(常作答案要点)——公式:使得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⑧悬念(常作答案要点)——公式:先把……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以达到更好地表达主题的目的。
⑨烘托——公式: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二、记叙要素的作用①时间——公式: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公式: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公式: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公式:以……的活动来写,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1.归纳中心或中心思想答: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什么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讽刺了、批判了)什么(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什么的感情。
2.概述故事情节答:包含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地点根据文章删减)四、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题公式:本文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怎么用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如比喻的修辞手法:本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样的特点、形态、样子等,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记叙文照应方法之首尾式照应

记叙文照应方法之首尾式照应首尾式照应,就是在文章开头出现的事物或语句,在文章结尾又再次出现,从而构成首尾呼应的关系,使全文形成一个首尾圆合、严密无懈的整体。
首尾式照应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它可以强调某种思想感情,强化主题意义,加深读者印象,提高表达效果。
二是在结构上,它可以增强文章的完整性和回环美。
首尾式照应在记叙文中的运用,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运用倒叙方法的记叙文,必然是首尾照应,这种情况最多,也最典型。
例如《记一辆纺车》,它运用了倒叙的方法,首尾照应很严密。
请看首尾两段的有关内容:首段:“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
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尾段:“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
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感情上、修辞上、时间上、地点上、表达方式上等方面,几乎都是相同的,前者放在开头,领起全篇,造成悬念,揭示主旨,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后者放在结尾,总结全文,强调中心,回扣文首。
这样,既强调了作者与纺车的密切关系,又深化了纺车的不平凡意义,使文章形成了一个很严密的整体。
第1页共2页二是运用顺叙方法的记叙文,也有首尾照应的,但没有运用倒叙方法记叙文的照应那么周密,那么严整,运用的频率也不高,难度却较大,但如果运用得好,会产生别出心裁的效果,例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用顺叙方法写成的记叙文,其中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
先看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再看结尾:“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这两段文字的照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照应,即“散步”;二是人物的照应,即“我”母亲、妻子、儿子等祖孙三代四个人。
记叙文照应方法之因果式照应_记叙文写作指导

记叙文照应方法之因果式照应_记叙文写作指导因果式照应,就是所记叙的内容前后有因果关系。
它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具有完整性,即因和果的文字,尤其是“因”,交代得比较详细,一两句话不能解决问题,就用整段乃至几段文字去完成。
二是具有重点性,即因与果两方面的文字不能平分秋色,要有所侧重,一般情况下,“因”是主要的,要详细记叙,而“果”是次要的,笔墨不宜多,常以交代性为主要特征。
因果式照应是十分严密的。
运用中,它有两种情形:一是先果后因,即先交代事情的结果,然后再一步一步说明原因,形成照应,这种照应,先设悬念,后释悬念,具有倒装的特点。
例如《看戏》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
文章先说结果:“古树是静静的”,叶子同样是“静静的”,整个剧场“同样是静静的”,天气闷热,人挤的很满,“简直是一个人海”,这么多人,为什么这么“静”呢?原来,这里有一场演出,人民艺术家梅兰芳将要来这里表演;然后具体记叙梅兰芳的出场、演技、形象等。
这是第一次因果式照应,以因为主,写了两大段,以果为次,仅用了两小段。
第一次“狂暴的掌声“之后,接着又先交代“果”:“观众向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又静了下来,静得出奇,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观众“看得入了神”,然后写戏达到了顶点,记叙的高潮也达到了顶点,原因的交代十分清楚细致。
这是第二次困果式照应,仍以因为主,用了一大段,以果为次,仅写了一句话。
可见,这种因果式照应抓住了重点,关照严密,有明显悬念,可增加阅读情趣,增强表达效果。
二是先因后果,即按人们正常的逻辑思维顺序,顺向成文,从因到果,自然发展。
但同样以因为主,以果为次。
例如《老山界》这篇记叙文,就是先写翻越老山界的原因和经过,包括瑶家歇脚,山腰露宿,到达山顶等。
然后交代结果:“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给克服了。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这个结果,主要是体现在“完成了”、“克服了”、“战胜了”三个动词上,既是前文原因过程的自然归结,又是本文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还点明了题目。
记叙文常用写作手法

记叙文常用写作手法导读:顺叙、倒叙、插叙和平叙就是记叙文中最常用的四种方法。
我们先假设正常的时间顺序为A-B-C,以它为参照标准来分析这四种记叙方法。
所谓顺叙,顾名思义就是按照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记叙一件事的方法,用字母表示就是A-B-C。
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完全忠于事情的实际。
例如本册教材第8课(阿累的《一面》),作者满怀深情的叙述了他与鲁迅先生的一次见面。
作者从1932年秋天的一天中午写起,进内山书店、看到鲁迅先生的书、欲买书又怕贵、鲁迅先生送书、直到“走出书店的门”,这半个钟头内发生的事,作者如实记下来了,并且与实际情况一致。
这就是顺叙,一种最常用的也是最忠于实际的写法。
顺叙的写法由于与事情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因此写起来比较容易操作,读者读起来也易于感知文章所写的内容。
不过运用顺叙的记叙方法要注意有祥有略,不可流水帐似的平均使用笔墨。
不然,作文就平铺直叙,读起来索然无味了。
倒叙与顺叙恰好相反,它的模式是C-A-B。
也就是说,倒叙先把结果(或者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叙述,然后再交代事情的起因和经过。
一般新闻类作品或回忆性文章多采用这种写法。
如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第1、2句)即交代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概貌,后面的主体部分才分别从我中路、西路、东路三路大军详细介绍了战役的具体进展情况并作了实事分析。
又如12课《猫》,作者一开始就说:“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可见,这就是倒叙了。
要注意的是:倒叙提前的只是某个部分,其余的内容还是要按照顺叙来写。
采用倒叙,必须是为了制造悬念和波澜,是因为结构或表达的需要,不能为了倒叙而倒叙,把倒叙当作一把万能钥匙。
插叙与顺叙、倒叙的最大区别是插叙涉及到两件事。
它是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插入另外一件与之有关的事,并在插入的故事结束以后,再继续原来的故事。
也就是说是A-B(-D)-C模式。
记叙文中常见的照应方法

记叙文中常见的照应方法作者:admin陈乃茹小学语文十二册第五单元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这篇读写例话中讲:“在一篇文章里,又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确实,有了照应,容易把事情说的更清楚,是文章前后联系更加紧密,读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记叙文中常见的照应方法又以下几种:一、是首尾照应。
有文章第一段与文章末一段的照应,有文章开始所写的内容与结尾内容的照应,这种照应能使篇章浑然一体,结构紧凑完整。
例如《冀中的地道战》的开头:“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睡地道战。
“这句话说明了冀中人民创造地道战的原因。
结尾处这样写到:”有了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备份碎了。
这样首尾照应,突出了地道战的伟大作用。
又如《小木船》开头说:“每当我看见珍藏在抽屉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就想起陈明来。
”结尾处写:“我把送给我的小木船珍藏在抽屉里。
一看见这只小木船,我就好像看见陈明站在我的面前。
”这样首位照应,不仅结构完整,而且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夜莺的歌声》也是首尾照应的。
二、是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即前后呼应。
行文中为了使情节合乎逻辑的发展,使文章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文章常前埋伏笔。
后面照应。
图《十六年前的会议》一课,前提到李大钊有时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文件,少文件,这是为什么?课文后面告诉我们,这是因为据是越来越紧张,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只好把一些书籍文件烧掉。
再如前面讲工友阎振三一早上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回来。
他到哪里去了?后面再讲李大钊被捕时,阎振三被押着出现了。
这样前后照应,使读者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三、是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即“点题”。
这种方法又的在开头点题,有的在结尾点题,又的在文中点题。
如《彩色的翅膀》中结尾写“我忽然发现玻璃上听着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煽动者彩色的翅膀。
中考记叙文讲解---照应手法讲解+专练

中考记叙文讲解---照应手法讲解+专练一、含义照应,这个概念我们经常听到,像首尾照应、前后照应等等。
其实照应,可以简单理解为呼应,是指前文写了一个内容,后面要再提到,前后文的内容有紧密的联系,这样前后就形成了照应,这种写作手法能够让我们的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二、分类我们常用到的照应,分为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三、分点讲解1、首尾照应——开头和结尾我们也称为首尾呼应,是开头和结尾的内容形成联系,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开篇第一句提到“忘不了父亲的背影”,结尾时候又提到“看到那青布棉袍、黑色马褂的背影”,这样开头和结尾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密,又强调了主题。
作用/好处:文章首尾形成照应,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紧凑,同时能够起到再次点题、深化中心的作用。
2、前后照应——位于文章中间,前后不同段落间首位照应是开头和结尾相照应,那如果文中中间部分前后也有联系怎么办?这种写法,我们就可以叫做前后照应。
也就是在文章中间部分,前面和后面的部分有联系,但又不在开头和结尾,我们叫做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是我们在阅读理解中比较常遇到的,我们经常说“与前文……相照应”,其实就是前后照应。
作用/好处:是让读者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使文章故事情节环环相扣。
3、文题照应——文章中内容与标题相照应文题照应,其实就是文章时时刻刻围绕题目来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处处点题”,我们自己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文中一定要点题,因为点题才能不跑题。
文题照应的作用和好处:对文章主题起到强调、渲染、升华等作用。
四、实战演练1.阅读下面的选文进城山伯这辈子,去过一次县城,唯一的一次。
那天早上,跟往常一样,鸡叫第四遍的时候,山伯就起床了。
一般情况下,张牙舞爪洗下脸,咕咕咚咚灌一碗水,一边啃着馍一边就下地了。
可那天山伯一边往外走一边说:“今儿个到县城一趟。
”在灶台前忙绿的山娘愣了一下,撵出门外,瞅着山伯朦胧的轮廓,嘟囔道:“麦还没割完呢。
”“丢不了。
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
对比: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
衬托经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伏笔:对后文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提示或暗示。
埋下伏笔后,后文一定要有照应。
照应: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这些表现手法可以帮助作者更生动地描绘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导读:一、过渡在文章中,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这样使文气连贯,布局缜密,转承自然,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
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
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就是以段过渡的一个范例。
记叙文的过渡,其过渡的情况和主要作用是:①开头与正文间过渡。
在有些文章开头使用倒叙的方法,或由眼前的景物而引出与之相关事情的叙述,这时,为了使开头部分与正文衔接紧密,往往使用过渡。
例如:《繁星》一文首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首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表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为第二句引出“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做了铺垫。
又如,《背影》一文,一开头就有这么一句“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起到了总领全文,也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②不同事件或场景间过渡。
一幅优美的画卷,画面要注意色彩明暗、浓淡的过渡,注意景物虚实、主次的过渡;文章当然也要重视上下文的衔接、转换。
宋代僧人志南有一首绝句,内容是:“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第一句写树阴下(“古木阴中”),第三四句写“杏花雨”与“杨柳风”,诗人又是怎样过渡的呢?“杖藜”扶着诗人由“古木阴中”来到“桥东”,完成了地点的转换。
“杖藜扶我过桥东”,是拟人化的.写法,更是自然过渡的典范。
③叙述顺序转换间过渡。
有些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插入一些与之有关的情节来补充,然后再回头叙述原来的事,这就需要使用过渡。
如:在《故乡》一文中,“我”在与母亲对话中插入了对闰土的回忆:“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部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中常见的照应方法
作者:admin
陈乃茹
小学语文十二册第五单元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这篇读写例话中讲:“在一篇文章里,又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确实,有了照应,容易把事情说的更清楚,是文章前后联系更加紧密,读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记叙文中常见的照应方法又以下几种:
一、是首尾照应。
有文章第一段与文章末一段的照应,有文章开始所写的内容与结尾内容的照应,这种照应能使篇章浑然一体,结构紧凑完整。
例如《冀中的地道战》的开头:“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睡地道战。
“这句话说明了冀中人民创造地道战的原因。
结尾处这样写到:”有了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备份碎了。
这样首尾照应,突出了地道战的伟大作用。
又如《小木船》开头说:“每当我看见珍藏在抽屉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就想起陈明来。
”结尾处写:“我把送给我的小木船珍藏在抽屉里。
一看见这只小木船,我就好像看见陈明站在我
的面前。
”这样首位照应,不仅结构完整,而且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夜莺的歌声》也是首尾照应的。
二、是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即前后呼应。
行文中为了使情节合乎逻辑的发展,使文章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文章常前埋伏笔。
后面照应。
图《十六年前的会议》一课,前提到李大钊有时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文件,少文件,这是为什么?课文后面告诉我们,这是因为据是越来越紧张,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只好把一些书籍文件烧掉。
再如前面讲工友阎振三一早上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回来。
他到哪里去了?后面再讲李大钊被捕时,阎振三被押着出现了。
这样前后照应,使读者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三、是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即“点题”。
这种方法又的在开头点题,有的在结尾点题,又的在文中点题。
如《彩色的翅膀》中结尾写“我忽然发现玻璃上听着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煽动者彩色的翅膀。
”点题还有一处交代,多处照应的方法。
小学生初学写作,常出现缺乏必要交代,让读者对下文所写的人,事摸不着头脑,觉得莫名其妙;有的前言不搭后语,甚至出现前后材料或表达中心上的矛盾,小学生作文出现这种大杂烩,与忽略文章前后呼应的道理又很大
关系。
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重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运用照应的方法,做到细致考虑,注意安排前呼后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