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节日的态度
对于节日的正确认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对于节日的正确认识篇一: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看待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看法一说到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家都会想到很多非常有意义的节日。
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目的和重要的节日环节,我们没遇到一个节日都会为它庆祝。
体现了中国的民风和民俗,节日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目前,国家法定休假的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
每到这四个节日我们就会放几天的假期来庆祝这些意义重大的节日。
我想,国家法定这些假期就是想中国人民更加重视我国的传统节日,使我们的国家更富强,更具有凝聚力。
当然很多人还是很重视这些节日的,但还有一些人把节日的假期作为一种摆脱工作和学习的工具。
在我的周围这些现象还是很多见的。
我们大家都忘了这些节日的重大意义和它的重要性。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在这些节日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古代人民生活的色彩,古代的风情种种,再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回想起从古代到现代我们国家发生的变化,那些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民和辛勤劳动的人民,我们不禁对这些产生怀念和尊重。
同时,它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等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对于节日的正确认识)实价值。
中国是一个文化古国,其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中国传统节日对于人类的生活,影响颇深。
思政课本上说一个国家文化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富强壮大。
传统节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对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崇洋媚外,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过洋节日,却忘了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
我国的文化底蕴很深很深,每个地方都有其庆祝方法,而且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其美丽动人的传说,让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和为我们国家做出贡献的人,他们的英雄气概永远激励着我们学习和纪念。
想起那些画面,每到节日的感人传说都会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有什么理由我们不去喜欢和庆祝我们的传统节日呢。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尊重、保护和传承。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独特性。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
这些传统文化代表了中国民族的独特精神和价值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敬重和珍视。
其次,我们要积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
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历史变迁、现代化的冲击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我们应该采取措施,保护和修复古建筑、保存古籍文献、保护传统手工艺等,以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
最后,我们应该积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不应该被简单地放在博物馆中静静的展示,而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欣赏传统艺术形式、参与传统节日等方式,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新发展,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的来说,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尊重、保护和传承。
通过这种态度,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对于节日的正确认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对于节日的正确认识篇一: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看待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看法一说到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家都会想到很多非常有意义的节日。
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目的和重要的节日环节,我们没遇到一个节日都会为它庆祝。
体现了中国的民风和民俗,节日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目前,国家法定休假的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
每到这四个节日我们就会放几天的假期来庆祝这些意义重大的节日。
我想,国家法定这些假期就是想中国人民更加重视我国的传统节日,使我们的国家更富强,更具有凝聚力。
当然很多人还是很重视这些节日的,但还有一些人把节日的假期作为一种摆脱工作和学习的工具。
在我的周围这些现象还是很多见的。
我们大家都忘了这些节日的重大意义和它的重要性。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在这些节日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古代人民生活的色彩,古代的风情种种,再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回想起从古代到现代我们国家发生的变化,那些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民和辛勤劳动的人民,我们不禁对这些产生怀念和尊重。
同时,它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等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对于节日的正确认识)实价值。
中国是一个文化古国,其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中国传统节日对于人类的生活,影响颇深。
思政课本上说一个国家文化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富强壮大。
传统节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对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崇洋媚外,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过洋节日,却忘了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
我国的文化底蕴很深很深,每个地方都有其庆祝方法,而且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其美丽动人的传说,让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和为我们国家做出贡献的人,他们的英雄气概永远激励着我们学习和纪念。
想起那些画面,每到节日的感人传说都会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有什么理由我们不去喜欢和庆祝我们的传统节日呢。
对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看法

对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看法咱们今天聊聊传统文化吧。
哎呀,说到传统文化,这可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
爱是因为它能让我们感受到根深蒂固的文化底蕴,恨呢,则是因为有时候它会让人觉得有点儿麻烦。
不过,无论如何,传统文化绝对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宝贵财富。
就像是古话说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要有感恩的心。
1. 传统文化的魅力说实话,传统文化真的是特别有魅力的。
比如,咱们的春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吃年夜饭,那种热热闹闹的氛围,真是让人陶醉。
再比如,过节时挂的灯笼、贴的春联,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最直观的表现,满满的都是年味儿。
古人的智慧真是不可小觑,他们用一种最简单的方式,把日常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古人讲究“礼仪之邦”,这个“礼”字可是讲究得很,从古至今,礼节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还有,传统的技艺,如刺绣、剪纸,这些可不仅仅是手工活儿,它们背后是文化的传承,是老祖宗用心血凝成的艺术。
你看,那些精美的图案,不仅是美的呈现,更是历史的见证。
每一针每一线,都是智慧的结晶。
要知道,传统文化不仅是过去的回忆,更是未来的基础。
它教会我们如何尊重历史、如何珍惜当下。
2.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当然啦,现代社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也不是那么简单。
咱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人都觉得传统文化有点儿“老土”,觉得它跟现代生活格格不入。
其实这真的是误解了。
咱们不能因为生活节奏快就完全抛弃传统文化。
就像是老话说的“无根之木不长”,传统文化就像是我们成长的根基,离开了它,很多东西可能就不那么牢靠了。
现代科技发展迅猛,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就该被遗忘。
比如,我们在网上查资料,没事儿看一看传统的诗词歌赋,那不仅能让我们放松心情,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脉络。
要说传统文化的魅力,那可是只增不减的。
那些古老的智慧,跟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往往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就像老祖宗说的“结合古今,方能创新”。
3.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说了这么多,咱们到底应该怎么对待传统文化呢?首先,得有一种“开放的心态”。
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看法

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看法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节日都有其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些节日不仅代表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象征。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年唯一一个被放假的长假期。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回家团聚,吃团圆饭,看春晚,放鞭炮等等。
这个节日不仅代表了对新年的庆祝,也代表了对家庭、亲情和友情的重视。
清明节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哀思和感伤色彩的一个节日。
这个节日代表着对逝去的亲人和先贤的缅怀和纪念。
人们会扫墓、祭祖,也会赏花、踏青等等。
这个节日不仅代表了对逝者的思念,更代表了对家庭、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
端午节则是标志着夏季开始的一个传统节日。
这个节日代表了对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崇敬和纪念。
人们会蒸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等。
这个节日不仅代表了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尊重,更代表了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中秋节则是一个象征着团圆和丰收的传统节日。
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菊花等等。
这个节日不仅代表了对美好生活和丰收的向往,也代表了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和尊重。
总之,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节日不仅代表了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尊重,更代表了对家庭、友情、爱情和祖国的热爱和珍视。
通过这些节日,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
大精深以及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魅力。
现代年轻人如何对待传统节日的作文

现代年轻人如何对待传统节日的作文
说到现代年轻人怎么看待传统节日,嘿,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
话题。
我得说,现在的年轻人啊,对传统节日还是挺有热情的。
虽然
他们平时可能忙得像陀螺一样,但一到春节、中秋这些大日子,家
家户户还是得团聚一下,吃个团圆饭,放个鞭炮啥的。
这种感觉吧,就好像是时间再紧,也得给传统文化留点儿空间。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也变了不少。
以前过年都得贴对联、挂灯笼,现在好多年轻人更喜欢在网上
买些有创意的装饰品,把家里布置得既有传统元素,又不失现代感。
还有啊,以前大家可能都得在电视机前看春晚,现在则是手机、电脑、平板齐上阵,一边看春晚一边抢红包,哈哈,这种过法也是挺
有趣的。
当然了,有些年轻人对传统节日可能就没那么感冒了。
他们觉
得这些节日太过繁琐,有些习俗也太过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但话说回来,传统文化嘛,总得有人传承,有人发扬。
这些年轻人
虽然不热衷于传统习俗,但他们也会以自己的方式去了解和感受这
些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啊,现代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态度是多种多样的。
他们既有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也有着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和尝试。
这种多元化的态度,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魅力所在吧。
春节与青年一代传统节日在年轻人心中的地位

春节与青年一代传统节日在年轻人心中的地位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全球华人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春节在年轻人心中的地位是否有所改变呢?本文将探讨春节在青年一代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传统节日的态度和观念。
一、春节在年轻人心中的地位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代表着家庭团聚、祭祖敬神、欢庆新年的意义。
对年轻人来说,春节是一个重要的家庭节日,他们可以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共度欢乐的时光。
此外,春节还充满了各种吉祥的寓意,如年夜饭、红包、放鞭炮等传统习俗,这些都是年轻人期待的元素,使得春节在他们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二、青年一代对传统节日的态度和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青年一代对传统节日的态度和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在过去,年轻人普遍认为传统节日是老年人的事情,他们更倾向于追求时尚、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然而,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兴起和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传统节日的价值,并主动参与其中。
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节日更加开放和包容,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会加入现代元素和个人特色。
比如,在春节期间,许多年轻人会穿上传统的汉服,参与到庙会活动中,同时也会组织一些有趣的文化活动,如年夜饭聚会、传统舞龙舞狮表演等。
这种变化表明,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态度已经发生了积极的转变。
三、春节对年轻人的影响和意义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对年轻人的影响和意义是多维的。
首先,春节使得年轻人与家人团聚,加强了亲情的纽带。
在繁忙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年轻人往往忽略了家庭的重要性,春节给予了他们回家的理由和机会,让他们重新感受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其次,春节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时刻。
对于年轻人来说,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的根源和传统价值观。
春节期间,年轻人可以通过参与各种传统活动和习俗,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从而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正确对待传统节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正确对待传统节日篇一:怎样看待中国的传统节日近年来,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洋节在国内被炒得相当红火。
与此同时,我国的传统节日却被忽视,节“味”越来越淡。
从20XX年开始,清明、端午、中秋等都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节日与假日融为一体。
然而放假仅是形式上的“发扬”,缺少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同,即便放假也很难挽救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有很多习俗和仪式,但现在都变成了饮食节、消费节。
如果缺乏文化自觉,放假的节日也只不过是让人们多了一个购物节、狂欢节而已。
重拾和复兴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我们面对的是如何继承与创新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除了端午以外,都跟“合家团圆”有关系。
但处在家庭小型化初期的中国,年轻人的家庭观念是相对淡薄的。
而且中国人总是习惯性的把某种节日和食品联系在一起,仿佛除了吃这种食品过节就没别的了。
总之,这都是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浮躁心态所导致的。
传统节日是有生命力的,等到整个社会重新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力、重新找回传统文化的价值时,也就重新重视传统节日了。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人民的骄傲,我觉得从小学就开始传播一下我们的伟大文化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让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从小就培养一种爱我国文化的意识。
做为当代的大学生看待中国的传统节日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中国有5000多的光辉历史,祖祖辈辈过的节日是必须认真去做。
第二:我国的创痛节日代表着一份份坚心,来之不易的传统节日。
第三:随着高层次认识到传统节日,应认真对待。
第四:做一些更有意义的活动.所谓传统,是不是就意味着久远,久远的东西首先不能轻易破坏,然后要好好保护,这就是说,我们要好好过传统节日,不是把那些传统节日保护封存起来,而是应该将其发扬光大...传统节日是必须要过的,这是一种遗产,精神遗产!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洋节"随着社会的发展,交流的增多,在打开国门改革开放的同时,西方的民俗文化也随之扑面而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对传统节日的态度篇一:当代中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看法当代中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看法组员:郭黄成,彭斌,包朱信,师倓,孙月娣,杨家亮背景情况:现代中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接触是越来越少,而相反,对于外国的节日却有着不可抵挡的趋势.中学生到底是怎么看待中国传统节日的呢?研究目的: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必须真实了解当代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民族精神教育。
手段方法:通过在各种途径比如网络,调查问卷,自身感受,直接访问。
实际价值: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
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主要研究内容关键字:中学生传统节日认知状况调查研究思想道德建设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凝聚了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体现了各民族劳动人民的审美意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然而,中华儿女对待中华传统的文化节日只有麻木和冷漠。
这将是我们文化危机的所在,身至于此的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学校是主要的教育机构,既然提倡素质教育,那么中国的传统节应首重视。
中学生对传统节的看法,为了解中学生对此的态度。
我们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经过我们的整理发现90%左右的同学都有过洋节的经历,对中国节有持降温态度的有40%。
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映消极,他们的主观意识直接影响其能否接受、吸收中华传统文化。
现今我们存在的问题:圣诞节是西方人最重要的节日。
近些年,不知是因为在中国的外国人多了,还是中国人嫌自己的节日太少了,“洋节”也成了中国人特别是都市青年的重要节日。
据一项数据调查表明,在中国有70%的38岁以下人群有过“洋节”的经历,而且,就今年的情况来看,已是愈演愈烈。
“洋节”在一些民俗学家和学者的眼中是“节日殖民主义侵略”,他们呼吁大家要抵制圣诞;还有部分人认为过圣诞节是“崇洋媚外,十足的媚俗”。
而大多数过“洋节”的人们认为,中国的节日也好外国的节日也好,只要能开心快乐,就是好节。
商家们则认为这是一件双赢的好事。
要我觉得,节日经济应该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
有人需求,就会有人针对需求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这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
各方的看法:热衷过洋节,冷落传统节日,这是一些人对年轻人的看法和评价。
李博对此颇不以为然,他认为,传统节日和洋节的社会功能是不一样的,人们想从这些节日中得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根本没必要拿洋节跟传统节日比较。
换句话说,圣诞节永远不会代替春节!过洋节也不会让人们淡忘传统节日。
李博说,过洋节主要是为了娱乐。
不同的是,过春节、中秋等节日的时候,大家主要是为了团聚,寻找一种家庭的温馨。
每个春节他都回家,陪父母一起过年。
而过圣诞节的时候他肯定不会在意这些东西。
春节、中秋节凝结了国人太多情感上的东西,它是亲情、孝道、友谊的时间载体,是洋节无法替代的。
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陈梦一也认为,其实人们对传统节日更加重视,过传统节日的时候大家都希望和亲人在一起,家里人一起包饺子、吃年夜晚、吃月饼,这种温馨的感觉,体现出的人情味是洋节无法代替的。
陈梦一对一些人将传统节日和洋节对立起来的说法感觉不能接受,她说自己根本没感觉到两种节日之间有什么冲突和矛盾。
她说,不要害怕传统节日会消失,我们的传统节日带给人们的东西是洋节无法给予的,所以不要害怕传统节日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被洋节代替。
也不要害怕传统的文化会消失,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可能消失的。
其实传统节日在市民的生活中更主流,洋节只是生活的一种补充。
陈梦一说,其实外国人也在不断地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很多外国人也在过中国的节日,有的国家的首脑在春节的时候还要发表贺词,这都表现出文化交流是双向的。
很多外国人爱吃中国菜,但这能说明中餐会消灭西餐吗?李博进一步分析,中国人过洋节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一种融合。
关于文化融合的好处,他引用了余秋雨的话:“文化发展方向不应是一枝独秀的,应该是相互弥补的,取长补短式的前进。
”谈到这种取长补短时李博说,比如说西方的感恩节,在中国根本没有这类节日,与过其他西方节日不同的是,中国人过感恩节的心态也反映出一种心理上的感恩诉求,那么这个节日就是对中国节日文化的一个很好补充。
西方情人节和中国的七夕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情侣过的节日,那么国人为什么更热衷于过西方情人节呢?李博说,七夕作为情人节被提出得太晚了,前几年人们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个情人节。
这就是先入为主的力量!李博说,相互促进是现代文化发展的趋势,节日文化的融合使社会更和谐,并为人们提供了寻找快乐的机会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人们的活力得以释放。
总而言之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它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迅速,变化急剧的关键期,这时期的青少年感情充沛、思想活跃、富于好奇心,但思想单纯、容易激动,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对一些新鲜的事总想去尝试。
各国间的文化也不应受到制约,在青年们接触同时放眼看世界,开阔对各国文化的了解。
在其同时也应让我们中学生领略中华传统的风采。
在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其民族自尊和自信。
学会体验民族文化有助于引发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信念;学习体验民族文化有助于提高对外来文化的消化能力,增强对外来文化中腐朽的东西侵袭的免疫力,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使中国传统永远屹立于世界的文化之林。
篇二:谈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谈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节日的魅力之处在于凝聚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激励人民奋发向上,寄托了对来年的祝福与希望。
我国传统节日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高,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远的民族性,即使受到国外文化因素的入侵,其影响也不可磨灭,它己渗入到炎黄子孙的骨髓之中,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二、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精神文化精神就是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体现在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思想和观念。
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出精忠爱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人合一、贵和尚美等文化精神,正是因为有着这些文化精神的存在,使得中国传统节日及节日中的一些习俗经过几千年的历程仍被保存、遵守着,体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1.精忠爱国精忠爱国思想在清明与端午两大节日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并且这种传统文化精神在历史进程中已经自发地上升为一种民族精神,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清明扫墓的习俗来自于寒食节,而寒食节相传与春秋时期介子推有关,介子推“割股”给处于困境中的公子重耳充饥,这里体现了“忠”与“义”两种文化精神。
当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欲封赏介子推时介子推背着老母进了深山,这里体现了“孝”。
在几千年的社会进程中,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忠”“义”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而以血亲为纽带将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孝”,从小处说,使一个家族具有凝聚力;从大处说,使一个民族、国家更具有凝聚力。
端午节赛龙舟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屈原代表着真、善、美,是爱国和忧民的化身,对屈原的纪念体现出一种赤诚爱国的文化精神。
2.天人合一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基本的涵义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
春节迎新、清明踏青、端午赛船、中秋赏月、七夕观星、重阳登高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更主要的是“天人合德”——天有高尚的德,人应该效法天德,向自然学习,与天合德,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理想。
正如《易传·文言》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这种认识影响着许多人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这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是一致的。
在现实中失意时,就转向自然,或归隐山林,或躬耕田园,在其间找到乐趣,发现真义。
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习俗在社会发展中被淡化或消失了,唯独亲近自然的行为得以延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3.贵和尚美“和”即和谐、统一,“美”即美好、团圆,贵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传统节日中常有流露。
春节虽然是指农历一年的第一天,但人们习惯上的过年活年进入腊月(夏历十二月)就已开始,一直到元宵节才结束。
在腊月里,人们要扫尘、祭灶神;除夕要全家团圆,大家围坐在一起和面包饺子,和面的“和”与“合”谐音,饺子的“饺”与“交”谐音,“合”与“交”是团圆、相聚之意;至元宵节全家又要围在一起吃汤圆,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的愿望。
七夕乞巧,表达出人们希望婚姻美满的愿望。
至于中秋吃月饼,更兼有生活团圆、婚姻美满之意。
九九重阳,则有珍爱生命,健康长寿之意。
此外,清明折柳,端午采艾叶、菖蒲,重阳遍插茱萸,这种驱恶避邪的习俗也显露出贵和尚美的思想。
三、中国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之一,在社会发展中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一般而言,消极的习俗总是流传不久,经过几千年社会历程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习俗总体而言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习俗流露出敬祖意识、亲情情结、精忠爱国等思想,这些观念最容易唤起人们对亲人、家庭、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