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货币体系之金本位制

合集下载

国际金本位制度

国际金本位制度

国际金本位制度
国际金本位制度是指以黄金为主要货币和支付手段的国际货币体系。

该体系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直到20世纪初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而逐渐衰落。

本文将从金本位制度的起源、影响和衰落等方面进行探讨。

金本位制度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国际金本位制度。

这一制
度基于金本位,规定每种货币都可在中央银行兑换成等值的黄金。

这种制度的优势在于货币稳定,国际间贸易流动顺畅,同时金的稀缺性保证了货币供应的稳定性,避免了通胀的风险。

此外,金本位制度的确立也增强了各国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为国际贸易带来便利。

金本位制度对于国际经济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这一体系下,黄金成为通用的储备资产,各国可以根据黄金进行支付和结算。

这使得货币的价值紧密关联于黄金,从而保持了国际汇率的稳定。

此外,金本位制度对于国际贸易也有积极影响,它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强了国家间的经济联系。

然而,金本位制度在20世纪初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而逐
渐衰落。

战争导致各国的金本位储备大量减少,货币供应不足,通胀风险增加。

此外,战争期间,各国为了满足战争需求,不得不放弃黄金的固定汇兑率,将货币持续贬值。

此外,二战后,世界各国都急需重建经济,需要更灵活的货币政策来适应经济发展。

因此,国际金本位制度逐渐被取代,货币政策也变得更加弹性。

综上所述,国际金本位制度是一种基于黄金的国际货币体系,它确立了黄金作为货币储备和支付手段的地位,并带来了货币稳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然而,它在20世纪初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而逐渐衰落,主要原因是战争导致金本位储备的流失和货币供应不足。

金本位制概念(一)

金本位制概念(一)

金本位制概念(一)金本位制概念及相关内容什么是金本位制?•金本位制是一种货币制度,金本位制的货币价值与一定数量的黄金相对应。

•在金本位制下,每个国家的货币单位都有一个确定的黄金重量。

金本位制的历史发展1.起源–金本位制最早起源于古代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这些国家将货币与黄金挂钩,确保货币的稳定。

–在中世纪欧洲,黄金成为主要储备财富的形式,金币成为主要交易货币。

2.发展与变革–19世纪后期,多个国家开始采用金本位制,包括英国、法国和美国等。

这种制度使得国际贸易更加稳定。

–20世纪初,金本位制逐渐演变为金汇兑制度,即以黄金作为汇兑的基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多个国家暂停金本位制,以应对战争带来的经济困难。

3.现代金本位制–美国在1944年与其他盟友签订了布雷顿森林协议,重新建立起现代金本位制。

–根据协议,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兑换比率为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其他货币的价值与美元挂钩。

金本位制的优点和缺点优点:•稳定性:金本位制保持货币的稳定,减少通货膨胀的风险。

•信任:金本位制增加了人们对货币价值的信任,促进经济发展。

•国际交易:金本位制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因为货币之间的兑换更加稳定。

缺点:•灵活性:金本位制限制了货币政策的调整空间,以应对经济波动和需求变化。

•黄金供应:金本位制的有效运行需要充足的黄金储备,这取决于黄金的供应和需求。

当前金本位制的影响和前景•布雷顿森林协议在1971年结束,美国不再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也相继放弃了金本位制。

•当代世界经济中,多数国家采用浮动汇率制度,允许市场供求决定货币的价值。

•尽管如此,黄金仍然被许多投资者视为一种避险资产,对经济市场有一定影响。

以上为简要介绍,金本位制仍有许多相关内容和争议部分,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铸币平价(Mint Parity)来决定。

金本位制在历史上曾有过三种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狭义来说金本位制即指金汇兑本位制。

一、金本位制主要特点1.各国政府都规定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确定本国铸币的货币单位及含金量。

金币具有无限法偿的权利,并能与银行券自由兑换。

2.金币可以自由熔化为黄金,而黄金也可以拿到国家造币厂中铸造成金币。

3.黄金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地输出与输入。

由于金币可以自由兑换,各种价值符号(金属辅币和银行券)就能稳定地代表一定的黄金进行流通,从而保持币值的稳定,不致发生通货膨胀;由于自由铸造,金币的面值就可以与其所含的黄金价值保持一致,金币的数量就可以自发地满足流通中的需要;由于黄金自由输出入,就能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并保证外汇行市的稳定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统一。

所以国际金本位制度是一种比较稳定、健全的货币制度。

二、金本位制的典型形式这是金本位货币制度的最早形式,亦称为古典的或纯粹的金本位制,盛行于1880-1914年间。

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黄金自由输出入是该货币制度的三大特点。

在该制度下,各国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货币的含金量,两国货币含金量的对比即为决定汇率基础的铸币平价。

黄金可以自由输出或输入,并在输出(入)过程形成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大卫·休谟在《论贸易平衡》中提出“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认为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的机制。

在金本位制度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就意味着本国黄金的净输出,由于黄金外流,国内黄金存量下降,货币供给就会减少,从而引起国内物价水平下跌。

物价水平下跌后,本国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就会提高,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的竞争能力就会下降,于是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使国际收支赤字减少或消除。

国际金本位制名词解释

国际金本位制名词解释

国际金本位制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国际金本位制是一种货币体系,其基础是将货币的价值与一定数量的黄金挂钩。

在该制度下,黄金被视为国际交易和货币储备的依据,国家的货币价值以黄金为基准进行估值和兑换。

国际金本位制起源于19世纪中叶,在当时成为世界经济秩序中的基石。

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货币稳定和国际贸易的平衡。

在金本位制下,各国的货币价值受限,国际支付以及经济活动受到黄金供应和需求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经济的变化,金本位制逐渐失去了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由于黄金供应的限制以及市场波动,金本位制在20世纪70年代末被大多数国家所废除。

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浮动汇率制度,其中货币的价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尽管金本位制不再是国际经济体系的主流,但它在国际金融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国际经济合作和货币管理提供了范例,其理念和原则仍然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本文将详细介绍国际金本位制的定义和历史发展,探讨其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这一经济制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金融体系的演变以及国际货币制度的变革。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如下方式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介绍国际金本位制的相关内容:1) 引言部分:首先,我们会对国际金本位制进行简要的概述,介绍其基本概念和主要特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为读者阐明本文的目的。

2) 正文部分: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解释国际金本位制的定义以及其历史发展。

在定义部分,我们会对国际金本位制的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其涵义和核心原则。

在历史发展部分,我们将回顾国际金本位制的起源、演变和重要事件,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其发展脉络。

3) 结论部分:最后,我们将总结国际金本位制的意义和影响。

我们将详细介绍国际金本位制在国际经济领域的作用和地位,并对其对全球金融秩序的影响进行评估。

同时,我们也将讨论国际金本位制的优点和缺点,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其对国际经济体系的影响机制。

什么是国际金本位制度

什么是国际金本位制度

什么是国际金本位制度国际金本位制度是研究国际货币体系的开端。

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 System)是以一定量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制度。

所谓本位货币(Standard Money),是指作为一国货币制度的基础的货币。

按照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国际金本位制度可分为两个阶段:金币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① 金币本位制的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典型的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

这个国际货币体系大约形成于1880年延续至1913年,它是在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金币本位货币制度之后自发地形成的,其形成基础是英国、美国、德国、荷兰、一些北欧国家和拉丁货币联盟(由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和瑞士组成)等实行的国内金币本位制。

最早实行金币本位制的国家是英国,英国政府在1816年颁布了铸币条例,发行金币,规定1盎司黄金为3镑17先令10.5便士,银币则处于辅币地位。

1819年又颁布条例,要求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在1821年能兑换金条,在1823年能兑换金币,并取消对金币熔化及金条输出的限制。

从此英国实行了真正的金币本位制。

到19世纪后期,金币本位制已经在资本主义各国普遍采用,它已具有国际性。

由于当时英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突出地位,它实际上是一个以英镑为中心,以黄金为基础的国际金本位制度。

这种国际金本位制度持续了30年左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宣告解体。

在金本位制度的全盛时期,黄金是各国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英镑则是国际最主要的清算手段,黄金与英镑同时成为各国公认的国际储备。

英镑之所以与黄金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由于当时英国强大的经济力量,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英国也是国际经济与金融活动的重心,于是形成一种以黄金和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也有人称之为英镑汇兑本位制(Sterling Exchange Standard System)。

② 金币本位制的内容和特点金币本位制的主要内容是:a. 用黄金来规定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每一货币单位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国货币按其所含黄金重量而有一定的比价;b. 金币可以自由铸造,任何人都可按本位币的含金量将金块交给国家造币厂铸成金币;c. 金币是无限法偿的货币,具有无限制的支付手段的权利;d. 各国的货币储备是黄金,国际的结算也使用黄金,黄金可以自由输出与输入。

金本位货币体系

金本位货币体系

金本位货币体系概念金本位即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并使流通中的各种货币与黄金间建立起固定兑换的货币制度。

产生英国于1819年和1844年通过银行法规规范黄金的流出、流入及中央银行的业务,率先实行金本位制,使用黄金作为本位货币。

随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通过立法确立金本位制度。

19世纪70年代,当世界上主要的西方国家都实行金本位制度后,国际金本位制度即自动形成。

运行规则1、所有参加国的货币均以一定数量的黄金定值,本国货币当局随时准备以本国货币固定的价格买卖黄金。

2、黄金能够自由进口和出口。

3、本国的货币供应量手本国黄金储备的制约,黄金流入则货币供应增加,黄金流出则货币供应下降。

作用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

黄金自由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促进了各国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扩展,促进了资本主义信用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资本输出。

金本位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促进了资本主义上升阶段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金本位制下,汇率固定,消除了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有利于世界贸易的进行;各国央行有固定的黄金价格,从而货币实际价值稳定;没有一个国家拥有特权地位。

1、黄金作为储备资产充当着国际货币的职能,成为各国之间的最后清偿手段。

2、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因此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相对固定和世界市场的统一。

金本位制的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停止银行券兑换黄金并禁止黄金输出,同时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战争期间,各国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汇价波动剧烈,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已不复存在。

于是金币本位制宣告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1924-1928年,资本主义世界曾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都先后恢复到大战前的水平,并有所发展。

各国企图恢复金本位制。

但是,由于金铸币流通的基础已经遭到削弱,不可能恢复典型的金本位制。

当时除美国以外,其他大多数国家只能实行没有金币流通的金本位制,这就是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金本位制的定义

金本位制的定义

金本位制的定义
金本位制: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自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开始流行,最先实行金本位制的是英国。

1929~1933年的
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各种金本位制相继为信用货币制度所取代。

它包括三种主要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①金币本位制以黄金作为基础,实行金币流通,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度。

它具有4个基本特点:第一,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有无限清偿能力;第二,辅币与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并可按其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第三,黄金可以自由输入输出;第四,货币发行以黄金做准备。

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稳定有效的货币制度,它保证了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一致,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相一致,价值符号所代表的价值与本位币价值相一致,并具有货币流通的自动调节机制。

②金块本位制,又称为生金本位制,是不铸造,不流通金币,银行券只能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兑换金块的货币制度。

这样既节省了货币性黄金的用量,又减少了黄金外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黄金短缺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但也使黄金的货币职能逐步缩小了范围。

③金汇兑本位制,又称为虚金本位制,是不流通金币,但规定本币与一种可直接兑换黄金的外汇保持固定汇率,同时本国发行货币时必须将等值黄金与外汇存于该外汇发行国作为准备的制度。

金汇兑本位制进一步节省了黄金的使用,扩大了各国的信用创造能力,使黄金货币职能进一步减弱,货币制度的稳定性下降。

金本位制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曾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金的产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各国也不可能无视黄金外流而执行金本位制的规则,最终被信用货币制取代。

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本位制

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本位制

1874 1874 1875 1879 1892 1895 1897 1898
国际金本位的特点
1
黄金充当了国际货币,是国际货 币制度的基础
2
英镑在事实上代替了黄金执行 国际货币的职能
3 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铸币平价
决定
4 国际金本位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
的机制
英国经济学家休漠于1752年最先提出 的“价格— 铸币流动机制。”
1
本国货币与一定数量的黄金固定下来,并随时可 以兑换黄金
黄金可以自由输出与输入,各国金融当局应随时 2 按官方比价无限制地买卖黄金和外汇
中央银行或其他货币机构发行钞票必须有一定 3 的黄金准备
这样国内货币供给将因黄金流入而增加,因黄金流出而减少。
国际金本位存在的3个条件
01
是各国的货币是以黄 金表示其价值
国际货币制度建立的方式
1 以惯例或习俗(Conventions ,Customs)
形式建立起来的。如国际金本位制度。
2 通过全球性的协议建立起来的。如在IMF
协定下安排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3 通过部分国家的经济政策协调(Co-
operation of Policy)方式建立起来的, 如欧盟的货币一体化安排。
制度
虽然是建立在国内法的基础上的,但在货币 3 比价、货币的兑换、对外支付、国际结算原
则和黄金的转移的规定方面是一致的
主要国家实行金本位制的时间(年)
英国 1816 德国 1871 瑞典 1873 挪威 1873 丹麦 1873 比利时 1874 法国 1874 瑞士 1874
意大利 希腊 荷兰 美国 奥地利 智利 日本 俄国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金本位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最重要的汇率体系之一是金本位。

在这一体系中,参与国之间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在1880~1913年间金本位以其最纯粹的形式占着统治地位。

在这一体系之下,大多数国家的货币都与黄金挂钩,从而国与国之间在金本位的基础上建立了汇率体系。

为什么各国货币都与黄金挂钩呢?这是因为金是最合适的世界货币。

人类最早的货币有牛羊、兽皮、贝壳、布帛和金属等各种物品。

由于金的自然属性,它逐渐取代了其他各种实物货币而成为真正的货币。

金天然很纯,虽说金无足赤,但相对于其他金属可以说是近乎足赤了。

金的质地均匀,且易于切割。

更何况金的数量不多,难以开采,因而它含有的价值较高。

随着世界范围商品交换的发展,金也就成了最理想的世界货币了。

金成了世界货币之后,各国的货币都与黄金挂钩,确立了金本位。

英国是在1816年实行金本位的,法国虽说是1928年正式实行金本位制,但在1873年限制银币自由铸造时在事实上已是金本位制了。

美国在1900年正式实行金本位制,但实际上在1873年也停铸银元。

德国在1871年,日本是1897年相继都实行了金本位制。

不发达国家实行金本位制稍晚于发达国家。

埃及是不发达国家中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之一,那是在南非发现大金矿后的第二年,即1885年。

墨西哥是1904年实行金本位制的,印度到1927年才实行金本位制。

在这里我们想插一段中国的银本位制的废除。

中国长期实行的是银本位制。

1935年废除银本位制。

美国在1929年经济危机的冲击以后,实
施"白银政策",提高银价,以图操纵世界银市,迫使中国加入"美元集团",从而取得在对华贸易和投资的有利地位。

结果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在中国国内造成严重银荒,一时物价暴跌,企业纷纷倒闭。

1935年11月在英国的操纵之下,国民党政府宣布废除银本位。

由于当时金本位的地位已在动摇,中国也就没实行金本位,而是通行法币,即纸币制度。

法币和英镑挂钩,1法币=英币1先令2.5便士,这样中国就加入了英镑集团。

但美国在同年12月变更购银办法,抑低银价,使中国在国外市场出售白银处于不利地位。

国民党政府被迫作出让步,补充宣布对美元的比价:法币1元=0.2975美元,这样又使法币同时依附于美元。

有趣的是,最近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写了《货币的危害》一书,其中一章专门论述美国当时对中国的白银政策。

他提到有一种观点是,美国的白银政策使中国在很长一段时期通货膨胀严重,促使了中国经济的破产。

现在我们再回到金本位去。

金本位的功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假如人们到处支付的只是黄金,于是要购买别国的商品只要支付相当于商品价格的黄金就可以了。

这里没有外汇汇率的问题,因为金是世界共同的货币。

当然每个国家都发行自己的金币,选择不同的金币单位。

维多利亚女皇选的是1/4盎司的金量(英镑),麦肯利总统选的是1/20盎司的金量(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英镑的重量是美元的5倍,这就有个自然的汇率:5美元=1英镑。

这是1914年以前金本位的基本情况。

各国都倾向于用它们自己的金币,但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熔化金币,然后按当时
的金价出售。

除了有些熔化、海上运输和重新铸币的损耗,所有国家都按金本位的固定汇率交换,这汇率是由各国货币单位的含金量决定。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国际结算增多,各国越来越意识到金作为支付手段,携带实在不方便,各国政府都逐渐过渡为使用信用货币,不过当时的信用货币仍是以金币为本位货币。

银行券等各种信用货币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黄金。

但由于大多数国家黄金储备日益减少,这种制度无法再维持下去,到20年代,金本位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的阶段。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都是由金本位制衍生出来的,是金本位制的两个分支。

在金块本位制之下,国内不流通金币,银行券在一定数额以上才能按含金量兑换金块。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曾相继采用这种制度。

如英国在1925年规定,银行券兑现只能兑换净重400盎司的金块。

这是一种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很不稳定,实行不过几年,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后,都先后崩溃了。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

在这种制度下,国内不流通金币,只流通银行券,对外则无限制供应外汇。

银行券可以兑换外汇,但这种外汇只能到国外才能兑换黄金。

这种制度,是把本国货币同另一金本位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并在该国存放大量黄金或外汇基金,以备随时出售外汇。

一次大战的战败国德、意、奥等曾以国外借款作为外汇基金实行金汇兑本位制。

除这些经济实力薄弱的资本主义国家外,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主要是国外殖民地。

爪哇、印度、暹罗、菲律宾分别于1877年、1893年、1902年和1903年实行这种制度。

清朝末年荷兰中央银行总裁卫士林曾主张中国实行这种制度。

采用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在对外贸易和财政金融上受到与其相联系的金本位或金块本位制的国家的控制,在本质上是一种附庸的货币制度。

实行金块本位制或金本位制的发达国家可以视其需要将货币贬值,也就是降低其流通的银行券的含金量,降低价格标准,这样,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落后国家由于要在发达国家存放大量外汇准备金,就会白白丧失部分价值。

那些发达国家在30年代经济危机中,经常贬值货币以增加其输出。

此外,因为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其银行券只能购买外汇,再用外汇到国外才能兑换黄金,外汇行市下跌又会使金汇兑本位制国家受到损失。

金汇兑本位制与金块本位制一样也很不稳定,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以后,许多国家都实行纸币制度了。

1923~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后,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和仅存在于美国的金本位制都无法继续维持下去了。

许多国家改为实行不能兑换黄金的纸币本位制。

美国则稍有不同,虽也改为纸币本位制,但在1971年以前,对外国银行持有的美元还始终允许以官价35美元换1盎司黄金的比率兑换黄金。

在纸币制的基础上,主要发达国家又把一些在贸易、金融上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国家以及国外殖民地联在一起,组成货币集团,建立其内部的依附性的汇率制度。

主要的货币集团有英镑
集团、美元集团和法郎集团,后来这些集团又先后发展为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

英镑区:英国控制下的排他性国际货币集团,成立于1939年,前身是1931年组成的英镑集团。

它是英国为其经济扩张,同美国等国家相对抗,以争夺国际市场的工具。

英镑区的范围主要有除了加拿大以外的英联邦各国和地区,以及爱尔兰、冰岛、马尔代夫、科威特、约旦、阿曼、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塞拉利昂等国家。

在英镑区内,各国货币对英镑保持固定比价,随英镑的变动而改变汇率。

区内各国货币可以自由兑换,贸易、信贷都用英镑结算。

资金移动在区内不受限制,对区外国家则须经外汇管理机关批准。

区内各国和各地区收入的黄金和美元须按一定的比例售给英国财政部,集中存入"美元总库",作为英镑区的共同储备。

1971年世界货币危机深化后,不少成员国的货币与英镑脱离联系。

1972年6月英国政府宣布英镑实行浮动汇率,对区内资金移动加以管制,英镑区的范围缩小到了只包括英国本土和爱尔兰,英镑区基本上瓦解了。

法郎区:法国控制下的排他性国际货币集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形成。

法郎区的成员主要是法国和当时的法国殖民地、托管地。

区内各成员国货币都与法郎保持固定比价,区内贸易用法郎结算,资金流动不受限制,黄金外汇储备集中在法国保管。

法国殖民地和托管地纷纷独立后,有些国家退出了法郎区。

其成员国主要有法国、塞内加尔、马里、象牙海岸、上沃尔特、贝宁、尼日尔、多哥、喀麦隆、乍得、中非、加蓬和刚果等。

美元区:美国控制下的排他性国际货币集团,成立于1939年,前身是1934年美国废除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后所建立的美元集团。

美元区不像英镑区、法郎区那样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区内各国货币对美元保持固定比价,对外贸易不实行外汇管制,并把大部分黄金和外汇储备存于美国,贸易结算通过美元进行。

这样美国通过这个以美元为主的区内附属性汇率制度,增强其对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控制。

美元区主要包括美国及其属地、玻利维亚、加拿大、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巴拿马、菲律宾、委内瑞拉等。

由于英镑区、法郎区和美元区的存在,世界上出现了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三个依附性汇率体系。

这样世界外汇活动就主要集中在英镑、法郎和美元之间,世界各国五花八门的外汇交易就简化为以几个大国货币为主的体系。

而这些大国则利用各自的货币集团控制成员国,对抗其他货币集团,使外汇交易向有利于这些大国的方向发展。

1929~193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结束了20年代西方国家相对稳定时期。

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金本位制也随之瓦解了,各种对立的、排他性的货币集团及其依附性的汇率制随之出现,以帝国特惠制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一时。

这一切使得国际贸易和金融关系受到严重影响而处于混乱和动荡之中。

不难看出,这种国际金融的混乱和动荡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起的催化作用。

钜丰金业友情提醒: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