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的形成与发展
近视眼的形成与发展

近视眼的形成(xíngchéng)与发展我们(wǒ men)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看近与望远?看近与望远有个界线,是以5米为界限(jièxiàn),5米之内为看近,5米之外为望远,为什么以5米为界线(jièxiàn)呢?因为在5米之内物体是以散射光的形式进入(jìnrù)我们的眼球,5米之外物体是以平行光的形式进入我们的眼球,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这是一个看似平整光滑的表面,如果我们拿足够倍数的放大镜来看,会发现其表面是凹凸不平的,这样经它反射的光线就是不规则的,所以物体在5米之内是以散射光的形式进入我们的眼球,在5米之外是以平行光的形式进入我们的眼球。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个视光学名词,正视眼,顾名思义,就是正常视力的眼睛,图一我们正常视力在望远时,整个眼睛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晶状体扁平,这时光线经折射后的焦点正好落在视网膜上,我们就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图二如果这个时候突然看近,看近时物体是以散射光的形式进入我们的眼球,这时眼睛仍然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晶状体扁平,发散力大于汇聚力,需要较长的距离才能够帮光线汇聚在一点,光线经折射后的焦点就会落于视网膜之后,我们就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图三我们怎样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呢?这时我们眼睛的调节系统就会启动,睫状肌收缩,压迫晶状体前凸增厚,汇聚能力增强,用以抵消看近散射光的发散力,这样光线经折射后的焦点就会落于视网膜上,我们就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了;图四如果我们长时间近距离看近,睫状肌一直处于收缩状态,时间久了就会发生痉挛,这和我们握拳头是一样的,一张一握感觉很轻松,但是如果握一个小时的拳头,再伸开的时候就会发现很难伸直。
睫状肌发生痉挛,就会导致部分前凸的晶状体无法返回,如果这时候望远,由于有一部分晶状体没有返回,对光线的汇聚能力(nénglì)就会变强,光线经折射后的焦点就会落于视网膜之前,这时候我们就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也就形成了调节性近视,因为是调节系统发生问题(wèntí),因此称为调节性近视,同时因为调节性近视具有可逆性,因此又称为假性近视。
近视和老花眼的原理

近视和老花眼的原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视和老花眼的原理】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智能设备的普及,眼睛健康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近视和老花眼作为两种常见的眼睛问题,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视力,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那么近视和老花眼是如何产生的?它们究竟是什么原理导致的?本文将对近视和老花眼的原理进行探讨。
1. 近视的原理近视,又称为近视眼,是一种眼球的屈光状态异常,主要表现为远处物体清晰度减弱、近处物体清晰度增强的症状。
那么近视是如何产生的呢?高度近视(早期开始的近视)能使角膜的曲率增加,引起眼轴拉长。
当光线从远处物体入射到眼球时,会在视网膜前焦点,导致远处物体无法成像在视网膜上,使得人看不清远处物体。
近视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屈光状态异常:正常眼睛的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从而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
而近视眼的眼睛屈光力度过强,使得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前,从而导致远处物体看不清。
(2)遗传因素:研究表明,近视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近视的成员,那么下一代患近视的概率也较大。
这与某些基因的遗传有关,这些基因会影响眼睛的形态和屈光力度,最终导致近视症状的出现。
(3)环境因素:近视的发生还与环境因素有关。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长时间盯着电子设备或书籍,很容易导致眼睛疲劳和屈光力度的改变,从而促进近视的发生。
2. 老花眼的原理老花眼,又称为年龄性远视,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出现的屈光状态异常。
老花眼主要表现为难以看清近处物体,需要稍微远离物体才能看清楚。
老花眼的原理与近视有所不同。
(1)晶状体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球内的晶状体会逐渐失去弹性,失去了调节焦距的能力。
这就导致近处物体光线无法聚焦在视网膜上,进而造成近处物体模糊不清的现象。
(2)眼部肌肉衰老:随着年龄增长,眼部肌肉也会逐渐衰老,失去原有的弹性和力量。
这会导致眼睛的调节能力下降,难以将近处物体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使得人们在读书、写字等近距离工作时感到困难。
近视眼形成的原理

近视眼形成的原理视力正常的人无法理解近视眼们的困扰,说我们清高,旁若无人,不主动和人打招呼……唉,你们白天不懂夜的黑,实在是因为我们近视眼看不清,为什么会形成近视呢?以下就是店铺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近视形成的原理:遗传因素:研究认为高度近视眼的双亲家庭,下一代近视的发病率较高,近视眼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已被公认,对高度近视更是如此。
但对一般近视遗传倾向就不很明显。
环境因素: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与近距离用眼的关系非常密切。
青少年的眼球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调节能力很强,眼球壁的伸展性也比较大,阅读、书写等近距离工作时,不仅需要眼的调节作用的发挥,双眼球还要内聚,这样眼外肌对眼球施加一定的压力,久而久之,眼球的前后轴就可能变长。
每增长1毫米近视就达-3.00屈光度(也就是普通说的300度),当然这种近视绝大多数为单纯性近视,一般度数都比较低,都在6屈光度以下,发病多在青春期前后,进展也比较缓慢,有人把这种近视称之为真性近视,以示与假性近视相区别。
(1)用眼距离过近。
据有关资料报道,青少年近视眼以长期用眼距离过近引起者为多见。
青少年眼睛的调节力很强,当书本与眼睛的距离达7-10厘米时仍能看清物体,但如果经常以此距离看书,写字就会使眼睛的调节异常紧张,从而可形成屈折性(调节性)近视,所谓的假性近视。
如果长期调节过度,使睫状肌不能灵活伸缩,由于调节过度而引起辐辏作用加强,使眼外肌对眼球施加压力,眼内压增高,眼内组织充血,加上青少年眼球组织娇嫩,眼球壁受压渐渐延伸,眼球前后轴变长,超过了正常值就形成了轴性近视眼,所谓真性近视。
正常阅读距离应是30-35厘米。
(2)用眼时间过长。
有的青少年看书写字做作业,看电视等连续3-4小时不休息,甚至到深夜才睡觉休息,这样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而且使眼睛负担过重,眼内外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而得不到休息,久而久之,当看远处时,眼睛的肌肉不能放松而呈痉挛状态,这样看远处就感到模糊而形成近视。
近视眼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引起近视眼的原因,至今看法仍不统一,但归结起来不外于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
人的视觉器官是适应外界光的不断变化而变异和进化的。
现就遗传和环境对眼的影响分述如下。
1.遗传因素(hereditary factor) 根据群体调查,已证明各民族之间近视眼的发病率差别很大,亚洲人中以中国人和日本人多发近视。
欧洲犹太人较英、德等国本地人的近视眼为多见。
Stephoson于1919年调查伦敦儿童的眼屈光状态,犹太人儿童的近视眼比本地儿童者约多10倍。
(1)高度近视:胡诞宁等对61个家系调查发现:①双亲均有高度近视,子代12人均为高度近视(100%);②双亲之一有高度近视,子代又有人发病者(指示双亲中另一方为杂合子),在40个子女中23人高度近视(57.5%),与预期的发生率(50%)相比,P>0.05;③双亲表现正常,子代有人发病的25个家庭(指示双亲均为杂合子),在197个子女中68人发病,经用Winburg和Lenz矫正法后,其发病率分别为21.3%和22.2%,与预期的25%相比,P>0.05。
此三者均符合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规律,但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其表现程度减轻或外显不全。
高度近视者,如与表现型正常者结婚,有18%~24%的机会是与杂合子者通婚,有可能生出高度近视的子女。
因此,可较有把握地认为我国的高度近视为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
(2)单纯近视:即低、中度近视,系指屈光度在6.0D以下的近视或近视散光。
一般无明显的眼底变化,矫正视力可以正常,是最常见的一种屈光不正。
在双生子调查中发现,无论近视一致率还是屈光度差值,都是同卵间的相同程度大于异卵,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意义,并提示遗传因素在近视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根据本组相关系数计算,近视遗传度为61%。
进行双生子测定,得出遗传指数为65%。
眼轴、角膜曲率半径和前房深度的遗传指数分别为55.5%,49.1%,72.1%。
有人在上海高中学生一级亲属调查计算遗传度为50.5%,即遗传和环境对近视的发生约各占一半。
近视眼的形成原理物理

近视眼的形成原理物理
近视眼的形成原理是由于眼睛的屈光能力发生了变化。
正常视觉是通过眼睛将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
而近视眼则是因为眼睛的屈光能力过强,导致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面,使得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模糊不清。
眼球的形态异常是近视眼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正常情况下,眼球的形状是近似于一个完美的球体,而近视眼的眼球则呈现为椭圆形或椭球形。
这使得光线在经过眼球时的折射发生了变化,导致光线的聚焦点发生了偏移。
同时,近视眼的晶状体也可能发生异常改变,进一步影响光线的折射。
晶状体是眼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调节自身的凸度来实现对光线的屈光。
但近视眼的晶状体可能过于凸起,使得光线在通过晶状体时过度散开,无法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
遗传因素也可能对近视眼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的家族中有近视眼的患者,那么他本身也容易患上近视眼。
这表明近视眼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除此之外,长时间过度使用眼睛、近距离用眼以及长时间注视近处物体也会增加近视眼发生的风险。
这些行为可能导致视力疲劳,进而影响眼球的正常生理状态,从而使近视眼的风险增加。
综上所述,近视眼的形成原理是由于眼球形态异常、晶状体异常以及遗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所造成的。
近视形成的原因

近视形成的原因近视,也被称为近视眼,是一种常见的视力问题,特征是远处物体看不清,近处物体却可以清楚看见。
近视的形成是由于眼球的形态和屈光系统的异常导致光线无法正确聚焦在视网膜上。
近视的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中。
近视的形成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面将介绍其中几个主要因素。
1. 遗传因素:近视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患有近视的父母生下的孩子患近视的可能性更高。
研究表明,近视的遗传因素与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有关。
因此,如果一个人的父母双方都有近视,那么他们的子女患近视的风险会进一步增加。
2. 环境因素:近视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特别是长时间盯着近距离的电子屏幕(如电脑、手机等)看书、写字、玩游戏等,对眼睛的负担会加大,进而导致近视的发生。
此外,长时间室内活动、缺乏户外活动、光照不足、阅读姿势不正确等因素也会增加近视的风险。
3. 高度用眼负担:近视的形成与长时间高度用眼负担有关。
长时间进行近视视觉工作,如长时间读书、写字、看电视等,会使眼睛处于长时间的紧张状态,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眼睛容易发生屈光系统异常,进而导致近视的发生。
4. 学习压力:在现代社会,学生处于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长时间阅读和学习成为常态。
学生们每天需要处理大量的学业任务,尤其是在关键阶段(如高考),学生们需要长时间用眼,这增加了他们发展近视的风险。
5. 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与近视的发生有关。
例如,不注意保持良好的用眼姿势,长时间强迫性眨眼、频繁使用眼药水等均可导致视力异常,从而增加近视的风险。
除了上述几个主要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可能对近视的形成产生影响。
例如,近视发生与年龄相关,儿童和青少年发生近视的风险更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的风险逐渐下降。
近视还与种族、性别、体质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近视的发生率。
总的来说,近视的形成是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高度用眼负担、学习压力、生活习惯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和预防措施

医诊通全科很多人由于长时间盯着手机及电脑或者看书姿势不正确,导致眼睛视力受到影响,形成近视眼。
一旦近视要有效预防才能避免度数增长,本文将带您了解近视眼的形成原因,远离近视。
近视眼形成的主要原因近视属于屈光不正的一种表现形式,物相只有通过人体的视网膜才能够被清晰感知,需要眼球内晶体结构进行有效调节。
一旦人体眼睛的晶状体负荷过重,晶状体形状变形,无法恢复原状,加上眼球前后直径过长以及远处的事物通过晶状体做折射的物象,从而成为模糊不清的物象,这种无法看清物体的眼睛称之为近视眼。
近视眼不是天生的,而是因为各种不良因素导致。
具体情况如下:第一,较长时间在光线过强或者光线过暗的空间下看书或者写字,加上经常躺着看书或者拿着书边走路边看,会导致睫状体一直处在相对紧张的状态,晶状体承担较为严重的负荷后容易变形,不能恢复原状。
第二,某些疾病也会导致近视眼的出现,比如麻疹、百日咳等疾病会使眼球逐渐变大。
始终处于此状态下,会使得屈光度随之下降,从而导致视力下降。
第三,有专家对近视眼形成原因进行调查后,发现当外界响度超过90分贝后,眼底视网膜的细胞对于外界的亮度识别程度会下降,对于外来光的强弱反应时间延长;外界声音超过45分贝,大约有40%的人听到响声后瞳孔会变大;达到115分贝时,眼睛对于外界光亮的强度适应力会下降20%,同时出现色觉削弱问题。
因此说音响强度也是影响近视的原因。
第四,针对近视眼形成的调查研究表明,人体摄入的钙和铬矿物质元素不足,会影响儿童视力,钙元素的正常摄入能够保证眼球内的晶体一直在正常压力范围内,而铬元素可以提升眼部的屈光度。
加工过细的大米白面会失去80%的铬元素,因此吃一些粗粮,有助于提高视力、维护视力。
第五,摄入太多甜食会导致过度消耗体内原有的钙元素,还会不断提高血糖,使得晶体渗透压发生变化,这也是形成近视眼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有效控制糖类的摄入。
第六,被动吸收二手烟,德国专家针对近视眼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烟草中含有毒性非常强的氢化物,大量吸食烟草后会在体内不断累积,进而导致中毒性弱视出现。
近视眼的原理和形成物理学知识

近视眼的原理和形成物理学知识近视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主要特征是在近距离看清物体,而在远处看物体模糊不清,严重的甚至无法看清远处的物体。
这种视力问题主要是由于眼球的形状异常引起的。
近视眼的形成涉及到许多物理学知识,本文将详细介绍近视眼的原理和形成的物理学知识。
首先,要了解近视眼的原理,我们需要了解眼球的结构。
眼球是一个非常精密的光学系统,由角膜、晶状体以及玻璃体等部分组成。
角膜是光线进入眼球的第一个接触点,它的曲率决定了眼球的屈光度。
晶状体位于眼球的后部,是眼球的最重要的聚光系统,通过改变其弯曲度来调节眼球对不同距离物体的焦距,使人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不同距离的物体。
近视眼的形成与眼球的曲率有关。
正常的眼球看远处物体时,光线会在晶状体的后焦点上聚焦,使得物体的像正好在视网膜上形成。
然而,近视眼的眼球过长或角膜过于弯曲,导致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面,因此形成了近视眼的模糊视觉。
近视眼形成的原理可以用物理学的折射定律来解释。
折射定律表明,当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线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
在近视眼的情况下,光线在角膜和晶状体之间发生折射,使得射入眼球的光线过于聚焦,形成物体的像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导致近处物体清晰可见,但远处物体模糊不清。
除了眼球的结构,近视眼的形成还与眼睛肌肉的调节能力有关。
正常的眼睛肌肉可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度,使眼球适应不同距离的物体。
然而,近视眼的患者眼睛肌肉的调节能力较差,导致晶状体无法调整到正确的弯曲度,从而导致光线无法正确聚焦在视网膜上。
近视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遗传因素导致的。
研究表明,近视眼的患病概率与家族中有近视眼病史的人相关。
这是因为眼球的形状和眼肌的调节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遗传的,父母双方都有近视眼的患病概率更大。
近视眼在近年来呈现出不断高发的趋势,这可能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
长时间近距离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等,减少户外活动以及眼睛的用力过度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近视眼的加重和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视眼的形成与发展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看近与望远?看近与望远有个界线,是以5米为界限,5米之内为看近,5米之外为望远,为什么以5米为界线呢?因为在5米之内物体是以散射光的形式进入我们的眼球,5米之外物体是以平行光的形式进入我们的眼球,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这是一个看似平整光滑的表面,如果我们拿足够倍数的放大镜来看,会发现其表面是凹凸不平的,这样经它反射的光线就是不规则的,所以物体在5米之内是以散射光的形式进入我们的眼球,在5米之外是以平行光的形式进入我们的眼球。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个视光学名词,正视眼,顾名思义,就是正常视力的眼睛,
图一
我们正常视力在望远时,整个眼睛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晶状体扁平,这时光线经折射后的焦点正好落在视网膜上,我们就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
图二
如果这个时候突然看近,看近时物体是以散射光的形式进入我们的眼球,这时眼睛仍然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晶状体扁平,发散力大于汇聚力,需要较长的距离才能够帮光线汇聚在一点,光线经折射后的焦点就会落于视网膜之后,我们就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图三
我们怎样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呢?这时我们眼睛的调节系统就会启动,睫状肌收缩,压迫晶状体前凸增厚,汇聚能力增强,用以抵消看近散射光的发散力,这样光线经折射后的焦点就会落于视网膜上,我们就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了;
图四
如果我们长时间近距离看近,睫状肌一直处于收缩状态,时间久了就会发生痉挛,这和我们握拳头是一样的,一张一握感觉很轻松,但是如果握一个小时的拳头,再伸开的时候就会发现很难伸直。
睫状肌发生痉挛,就会导致部分前凸的晶状体无法返回,如果这时候望远,由于有一部分晶状体没有返回,对光线的汇聚能力就会变强,光线经折射后的焦点就会落于视网膜之前,这时候我们就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也就形成了
调节性近视,因为是调节系统发生问题,因此称为调节性近视,同时因为调节性近视具有可逆性,因此又称为假性近视。
图五
怎么样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呢?因为已经近视了,我们是不是要去眼镜店配一副眼镜才能看清啊?假如我们晶状体前凸的度数为100度,我们需要配-100度的眼镜,这样正负抵消,我们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光线经折射后的焦点就会落于视网膜上。
图六
但是,我们配完眼镜不可能一直望远,还要看近,这时候戴眼镜突然看近,因为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二次发散的作用,所以这时的发散力大于汇聚力,光线经折射后的焦点就会落于视网膜之后,我们就看不清楚近处的物体。
图七
怎样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呢?我们眼镜的调节系统再次启动,睫状肌收缩,压迫
晶状体再次前凸,我们就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了,光线经折射后的焦点就会落于视网膜上。
图八
时间久了,睫状肌会再次发生痉挛,会导致二次凸出的晶状体无法返回,这时候
再望远,我们又看不清了,光线经折射后的焦点就会落于视网膜之前。
图九
这时候要看清,需要再加一副眼镜,假如我们二次凸出的晶状体的度数为100度,我们就需要在眼前再加一副-100度的凹透镜,这样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光线经折射
后的焦点就会落于视网膜之上,但是我们不可能佩戴两副眼镜,我们这时候就需要到
眼镜店更换眼镜度数,这样,眼镜度数就由原来的-100度增长到现在的-200度,如此循环,眼镜的度数就会不断加深,这就是戴单焦点镜片的危害。
前面我们讲的是假性近视,有假就有真,下面我们来讲一下真性近视。
在讲真性近视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集合?当我们看近时,眼球需要向内向下转动,使两眼的视轴对准中间的物体,我们才能看清物体,我们把这个动作称之为集合。
18周岁之前我们的眼球一直处于发育状态,眼球长时间做集合动作,眼外肌就会夹持压迫眼球,时间久了,就会造成眼球的轴性生长,从而眼轴拉长形成轴性近视也就是真性近视。
正常人的眼轴长度为24mm,眼轴每增长1mm,近视度数就增加300度。
我们眼睛看近时,眼睛会同时做三个动作:调节、集合和缩瞳。
调节、集合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下面我们讲一下什么是缩瞳。
当我们看近时,光线是以散射光的形式进入我们的眼球,因为光线较强,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就会缩小,我们把这个动作称为缩瞳。
时间久了,瞳孔括约肌就会处于疲劳状态,从而加速近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