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小血管病影像与临床七大要点
《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2019》要点

《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2019》要点影像技术在脑血管病临床诊疗以及临床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临床诊疗以及临床研究中通常所涉及的影像技术有:(1)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包括平扫CT(NCCT)、增强CT扫描、CT灌注成像(CTP)和CT动脉造影(CTA);(2)磁共振成像(MRI):包括常规T1和T2加权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磁共振动脉造影(MRA)、磁共振静脉造影(MRV)、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磁敏感加权成像(SWI)、高分辨血管壁磁共振成像(HRVW MRI)等;(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脑成像技术在急性脑血管病应用时主要满足以下需求:(1)判断是否有脑出血;(2)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3)排除临床卒中样发作的其他颅内疾病。
一、CT(一)CT是检测脑出血的“金标准”NCCT 是目前临床确诊急性脑出血的首选方法,也是急诊鉴别急性缺血性卒中和急性出血性卒中、溶栓前排除脑出血的最常规筛查方法。
(二)血肿扩大的NCCT征象血肿扩大指脑出血患者早期颅内血肿因持续活动性出血而不断扩大的现象和过程。
(三)CT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首选影像学手段SAH表现为脑沟、脑裂或颅底环池内的高密度影。
(四)CT在缺血性卒中诊疗中的作用目前,NCCT是临床上公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检查和首选检查手段,主要目的是排除脑出血。
(五)NCCT在缺血性脑水肿或出血转化诊断中的作用CT是对这两者随访最佳的影像方式。
(六)NCCT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CVST在CT上可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
【推荐意见】:(1)NCCT 是急诊急性脑出血、SAH的首选检查(A 级证据,级推荐);(2)对疑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首先完成急诊NCCT,排除出血(A级证据,级推荐);(3)NCCT是监测缺血性卒中后恶性脑水肿以及出血转化常规选择的影像方式(A级证据,级推荐);(4)NCCT 可作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初始的常规检查,当发现高密度静脉征、不明原因的双侧大脑皮质及皮质下区低密度病灶,应当考虑有CVST 的可能(B 级证据,级推荐);(5)NCCT的黑洞征、混合征、岛征、血肿不规则形状以及液平面是预测急性颅内出血血肿扩大的重要影像标志物,NCCT可作为预测急性颅内出血血肿扩大的检测技术(B级证据,级推荐)。
常见脑血管病临床及影像特点

【病因】
脑动脉粥样硬化 脑动脉炎 颈动脉或椎动脉夹层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小板增多症 血液高凝状态 Moyamoya
【临床表现】
病史:高血压、糖尿病、 TIA或中风。
前驱症状: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无力等。
起病情况:相对缓慢,夜间醒来或清晨起来时发 现一侧肢体活动不灵、失语等。症状逐渐加重, 于数日内达高峰,意识清楚,或轻度短暂障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 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 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 管病,血液直接流入珠网膜下 腔,又称原发性SAH。
*病因
①先天性动脉瘤:最常见,约占50%以上; ②脑血管畸形:第二位,以动静脉型常见; ③高血压动脉硬化性梭形动脉瘤;
④脑底异常血管网(Moyamoya病):占 儿童SAH的20%; ⑤其他:如霉菌性动脉瘤、脑血管炎、血 液病。原因不明者占10%。
手术适应证
①脑出血病人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伴脑干受压的体征;
*②小脑半球出血的血肿>15ml、蚓部血肿>6ml,血肿 破入第四脑室或脑池受压消失,出现脑干受压症状或急 性阻塞性脑积水征象者;
③脑室出血致梗阻性脑积水;
④年轻患者脑叶或壳核中至大量出血(>40-50ml),或有 明确的血管病灶(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 瘤)。
粟粒状动脉瘤部位:壳核及内囊占70%, 脑叶、脑干及小脑齿状核区各占10%
*临床表现
50-70岁,男性略多见。多有高血压病史。 起病急骤,活动中和情绪激动时发生。 发病时头痛、头晕、呕吐,可伴有意识障碍、大小便 失禁。 神经系统局灶体征依据出血量及部位不同
脑小血管病影像学特征研究进展

脑小血管病影像学特征研究进展作者:严玉颖胡发云吴波来源:《青春期健康·下半月》2019年第03期全球脑卒中疾病负担沉重,而无症状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及微出血等病例数更多,导致17%的65岁以上人群出现认知及行为功能损害。
这些无症状的事件往往是由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disease,CSVD)引起。
脑小血管病是一组发生在脑小动脉、微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的病因多样的病理改变过程。
隐匿性的脑血管病在50岁左右都可以没有临床表现,因此早期发现这类疾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健康状态、及时干预潜在的危险因素,而神经影像无疑提高了脑小血管病诊断的准确性。
在2013年,神经退行性疾病精英中心(thecentres of excellence in neurodegeneration,COEN)就提出了脑小血管病6种关键性损伤的神经影像标志,包括近期皮层下小梗死、假定血管源性的腔隙灶、假定血管源性的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和脑萎缩。
一、神经影像标志物概述1.近期皮层下小梗死近期皮层下小梗死是指神经影像上支持的一条穿通动脉供血区近期(最近数周,不局限于超急性期)梗死,且有与之一致的影像特点及临床症状,其结局可能演变成腔隙灶、T2加权序列高信号或在普通磁共振序列图像几乎消失。
相关研究表明,近期皮层下小梗死在急性期可能轴位剖面直径>15毫米,甚至可达20毫米(轴位剖面上的最大直径≤20毫米)(详见表1)。
在磁共振(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MRI)的冠状位和矢状位图像上,皮层下小梗死和腔隙灶的直径可>20毫米。
另外,直径>20毫米的基底节和内囊病变的责任血管可能是几条穿通动脉,所以不应被归入此类。
同样道理,前脉络膜动脉的梗死也需除外。
2.假定血管源性的腔隙灶假定血管源性的腔隙灶是指皮层下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充满液体的腔隙(其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类似),直径3~15毫米(该征象多提示陈旧性病灶,相对新鲜病灶直径更小,与近期皮质下小梗死灶区别),且有与之一致的一条穿通动脉供血区既往急性皮质下小梗死或出血。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要点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要点目前国际上围绕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指南主要包括:199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学会(NINDS-AIREN)Eli、2006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院-加拿大卒中网(NINDS-CSN)、2011年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AHA/ASA)、2014年国际血管性行为与认知障碍学会(Vas-Cog)和2011年我国发布的VCI指南及2018年由全球27个国家的专家共同制定的血管损伤认知障碍分类研究指南。
在这些指南中,脑小血管病是引起VCI的重要亚型,也是临床上导致血管性痴呆的最常见原因。
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是临床中常见认知障碍的一种,发病率高,社会负担重,在临床实践中给予合理诊疗至关重要。
一、定义脑小血管病是指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综合征。
脑小血管病常见的病因类型包括:小动脉硬化性、脑淀粉样血管病、遗传性脑小血管病变、炎症和免疫介导的小血管病、静脉胶原病和其他小血管病等。
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记忆力、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及视空间功能等认知域的损害。
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可呈现出相似的认知减退模式,常累及注意力、加工速度和执行功能等领域,而记忆任务受损相对较轻。
二、流行病学脑小血管病是与年龄相关的高患病率疾病。
三、诊断(一)临床特点和评估1.临床特点:多数脑小血管病患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无症状性脑小血管病、腔隙性卒中和认知功能障碍。
患者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取决于病灶的部位、程度及数量等。
2.神经心理学评估:(1)总体认知功能筛查、评估: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MMSE)是国内外常用的认知功能筛查量表,由于耗时短、容易操作,作为鉴别健康老年人和痴呆的初筛量表广泛应用于社区和医院。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在我国广泛用于筛查轻度认知功能损害。
不同影像学类型脑小血管病及其MRI总负荷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不同影像学类型脑小血管病及其MRI总负荷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刘发伟1,2综述, 吉维忠2审校摘要: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引起人群认知功能障碍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重及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CSV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所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因脑小血管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出现症状时已进入认知功能障碍的中晚期或者已经形成痴呆,往往带给患者不能逆转的损伤及沉重的医疗负担。
本文就不同影像学类型脑小血管病及其MRI总负荷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进一步了解CSVD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为CSVD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识别和预防提供帮助。
关键词:脑小血管病;MRI总负荷;认知功能障碍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progress on different imaging types of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and total MRI load and cognitive dysfunction LIU Fawei, JI Weizhong.(Graduate School of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810001, China)Abstract: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 is one of the most major causes of cognitive dysfunction.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the incidence rate of CSVD has been on the rise, and related cognitive dysfunction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concerning issue. Due to its insidiousonset, slow progression, and lack of early warning signs, CSVD is typically found when moderate or severe cognitive im⁃pairment or even dementia already occurs, often causing irreversible damage and heavy medical burden to patient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imaging types of CSVD and total MRI load on cognitive function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SVD and cognitive function, aim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prevention of cognitive dysfunction caused by CSVD.Key words: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Total MRI load;Cognitive impairment1 脑小血管病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指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及其远端分支、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目前对于脑小血管的定义更为宽泛,不仅包括上述小血管,还包括这些小血管周围2~5 mm的脑实质和蛛网膜下腔内的血管结构,其分类方法众多,在临床中为了便于诊断主要以影像学表现分为新发皮质下小梗死、脑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腔隙、脑微出血及脑萎缩[1]。
脑小血管病的诊治专家共识

整理课件
3
概述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是血液 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在显微镜下才能加以观察。 一般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 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枝和微静脉七部分组成,是心血 管系统与组织细胞直接接触的部分。微循环基本功能是实现物 质代换,向各组织细胞输送养料和运走代谢产物。
整理课件
7
概述
影像学所见的LI或腔隙均可伴随或不伴随有相关的临 床表现,后者被称为“静息性”,多数腔隙病灶为 “静息性”。
整理课件
8
概述
腔隙综合征(lacunar syndrome)是症状学概念, 指与皮质下或脑干的小的病变相关的特定症状和体征。 若其与
5
概述
经过半个世纪的演变,临床、影像学或病理学 研究对LI有着不同的概念和定义,比较混乱, 应注意区分:(1)腔隙;(2)影像学所见的 腔隙性梗死或腔隙;(3)腔隙综合征;(4) 避免腔隙性梗死中所含的病因推测(小血管病
性)。
整理课件
6
概述
腔隙源于病理学描述,原指脑内小的空腔,不含病因 学意义,以后则被推测由小动脉闭塞所致。 影像学所见的腔隙,是指直径3~15mm的囊性病灶, 多数是由梗死病灶演变而来。 影像学的LI指直径3~20mm的磁共振(MRI)弥散 加权成像上为高信号病灶。
整理课件
11
流行病学
采用OCSP分类方法,国内4个城市的调查显示,腔隙 性者占缺血性卒中的42.3%,高于许多国际研究报告 的25%-30%。采用TOAST分型缺血性卒中病因分类, 2007-2008年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的住院患者中,小动 脉闭塞型(small-artery occlusion,SAO)占 17.2%,而国际研究报告约占25%。
脑小血管病

中国脑小血管病专家共识。 中华内科杂志,2013年10月
1955 -1973年 C Miller Fisher 对腔隙的病 理学研究
第一种,是直径为200—800 μm 的穿通动脉,在其起源 或近端有粥样斑块形成,导致小动脉闭塞,影像学表现为 单个或一些大的腔隙性脑梗死不伴白质疏松;
排出小血管疾病卒中:MRI阴性和没有深穿支动脉卒中相对应 的临床症状。
很可能:独立,深穿通动脉卒中;或临床症状表现为深穿通动 脉卒中影像学没有卒中证据。
可能:脑白质疏松和/或微出血和/或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和/或 一个或多个与责任卒中不同区域的腔隙性脑梗死(静灶或陈旧性)
CISS: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中的穿支动脉闭塞;
• Distinct from other potential mimics such as iron or calcium deposits, bone, or vessel flow voids
• Clinical history excluding traumatic diffuse axonal injury
Reconstructed medullary arteries of BE (A) and HH (B).
小动脉从皮质开始扩张。但BE和HH皮质下 白质小动脉扩张更突出。
内膜纤维化伴有或不伴有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外膜常纤维化,并且白质更为常见。
皮质内、皮质下血管 中膜平滑肌细胞损失, SMC损失不仅发生在 内膜纤维化区域,也 可在扩张伴或不伴内 膜纤维化段。
血管扭曲
脑室周围静脉胶 原增生
弦样血管 血管密度降低
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丢失 血流量降低小血管内微栓子因素
脑小血管病多样化临床表现的影像学基础

I ma g i ng f e a t ur e s o f d i v e r s e c l i n i c a l s y nd r o me o f c e r e b r a l s ma l l v e s s e l d i s e a s e
f r o m n o n e s p e c i f i c s y m p t o m s ,t o d i s c r e t e f o c a l n e u r o l o g i c a l s y m p t o ms ( e . g . ,l a c u n a r s t r o k e ) ,a n d i n s i d i o u s g l o b a l n e u r o l o g i c l a
2 0 1 3年 1 2月
首 都 医 科 大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C a p i t a l Me d i c a l Un i v e r s i t y
De c .2 01 3 Vo 1 . 3 4 No . 6
第3 4卷 第 6期
MI Ta o mi a n,S UN Yo n g x i n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N e u r o l o g y , X u a n w u H o s p i t a l , C a p i t a l 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B e i j i n g 1 0 0 0 5 3 , C h i n a )
m i c r o b l e e d s , C MB s ) 。笔者总结 国内外文献报道的与 S V D相关 的影像学及 临床表现 , 以加 深临床 医师对 S V D及其危 害的认识 , 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ppt
3
脑小血管病的范畴
动脉硬化性(年龄和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的小 血管病);
脂肪玻璃样变、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 微粥瘤、微小动脉瘤;
散发或遗传性脑淀粉样变(CAA); 非淀粉样变的遗传性小血管病(CADASIL 等); 炎性或免疫介导的小血管病;
静脉胶原病;
其他小血管病。
颅底大动脉组
精选ppt
7
脑小血管功能
• 血液运输通道; • 脑灌注压调节; • 血 - 脑屏障; • 细胞间液生成与回流。
精选ppt
8
脑小血管病发病机制
• 腔隙性梗死灶—血液运输管道闭塞; • 脑实质出血—血液运输管道破裂; • 脑白质疏松—脑血流量调节功能障碍; • 脑微出血—血脑屏障破坏 • 血管周围间隙扩张—组织液回流障碍。
该类病变是指影像发现的近期位于穿动脉分布区的小梗死, 影像或临床提示病变发生于过去数周之内,直径 < 20 mm。 注:其实建议可摈弃腔隙性卒中、腔隙性梗死等,仅保留 腔隙和新发皮层下梗死。
新发皮层下梗死
左侧基底节区腔隙灶
精选ppt
13
4.脑白质病变
由多种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组由影像学所表述的 室旁、深部白质、皮层下白质高信号的病变, 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临床意义有待探讨,其是 为了避免与 Binswanger 病(即皮质下动脉硬化 性脑病)在病理病因上混淆而提出的概念,又 称脑白质疏松。 发病机制包括:小动脉硬化导 致管腔变窄;慢性低灌注,脑局部 CBF 下降; 小血管自动调节能力障碍;BBB 通透性增高, 血浆蛋白成分渗漏进入血管壁和周围脑实质。
脑微出血
精选ppt
18
6. 血管周围间隙
血管周围间隙(PVS)为蛛网膜 下腔内小血管周围软脑膜包绕, 渗入脑实质形成间隙,与蛛网膜 无关,不与蛛网膜下腔相通,内 含组织液(不是脑脊液)。
精选ppt
血管周围间隙示意图
19
6. 血管周围间隙
血管周围间隙典型部位:中脑、前穿质、岛叶皮层下 级外囊;注意:大脑半球白质区皮层内没有。 血管周 围间隙 MR 表现:与脑脊液信号相同的圆形、线样或 点状影、Flair 序列被完全抑制、增强扫描偶可见间隙 内的动脉血管。
精选ppt
20
6. 血管周围间隙
精选ppt
21
谢 谢!
精选ppt
22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精选ppt
4
脑小血管解剖
脑小血管来自脑表面蛛网膜下腔内由皮层动 脉分支构成的软脑膜血管网、脑基底部大血 管发出的穿支动脉,两组不同来源的小动脉 分别在穿过大脑皮层和深部灰质核团后在皮 层下深部白质区汇合。
精选ppt
5
脑小血管分组
1.皮层软脑膜动脉组:ACA、MCA、PCA 皮层动脉的分支遍布整 个大脑半球表面,在蛛网膜下腔内相互吻合,形成弥漫的软脑 膜血管网。软脑膜血管网发出短皮质动脉和长髓质动脉。皮层 下弓形纤维由短皮层动脉和长髓质动脉分支供血,双重血供使 其不易受损,而脑深部白质的血流主要来源于长髓质动脉。
精选ppt
2
脑小血管病 / 大血管病区别
危险因素 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小血管病
大血管病
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和 年龄、高血压、糖尿病、
单基因因素
高血脂、吸烟
脂质玻璃样变、纤维素样 坏死、淀粉样物质沉积
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 松、微出血、VR 间隙扩
张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动 脉炎、动脉纤维肌肉发育
不良等
精选ppt
14
4.脑白质病变 Fazekas 分级:
1 级:斑点状;2 级:斑块状;3 级:斑片状。
脑白质病变—Fazekas 1 级:斑点样
精选ppt
15
4.脑白质病变 Fazekas 分级:
1 级:斑点状;2 级:斑块状;3 级:斑片状。
脑白质病变—Fazekas 2 级:斑块样
精选ppt
16
皮层软精脑选p膜pt 动脉组
6
脑小血管分组
2. 颅底大动脉组: ACA1 段发出的 Heubner 回返动脉(100~200μm); MCA1 段发出的豆纹动脉(200~400μm) ;PCA 近端和 PCoA 发出的穿丘动脉(100~400μm) 基底动脉发出的桥脑穿支动脉(50~500μm)。
精选ppt
11
2.腔隙性梗死 (LI)
1965 年 Fisher 发表文章称 LI 指发生在大脑半球深部和脑干 的小梗死(直径 < 15~20 mm);腔隙性梗死只有临床症 状和影像学支持;静止性梗死指影像上发现病灶但无临 (Recent small subcortical infarct)
脑小血管病影像与临床七大要点
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 脑血管病中心
精选ppt
1
脑小血管病定义
脑小血管病(CSVD)是一组不同病因引起的、 临床症状与影像表现相似的、脑小血管异常 导致的脑组织局部病变。 主要累及的血管为:小动脉(直径 100~ 400μm)远端分支(< 200μm)、微动脉(直 径 < 100μm)、毛细血管和小静脉。
精选ppt
9
脑小血管病影像表现
脑小血管病影像学特点包括:
• 腔隙性梗死; • 脑白质病变; • 微出血; • 血管周围间隙异常扩张; • 脑萎缩。 具体影像学表现如下所述。
精选ppt
10
1.腔隙 (Lacune of presumed vascular origin)
1838 年法国住院医生 Dechambre 首先使用该词描述深部 脑实质内一种贮满液体的小腔隙,为病理学用语;目前指 脑内小梗死组织吸收后的空腔。影像所见为 3~15 mm 大 小、由 CSF 样密度 / 信号填充的空腔(慢性晚期的软化 灶)。
4.脑白质病变 Fazekas 分级:
1 级:斑点状;2 级:斑块状;3 级:斑片状。
脑白质病变—Fazekas 3 级:斑片样
精选ppt
17
5. 脑微出血 (Cerebral microbleed)
脑微出血(CMBs)是一种亚临床的中末微小血管病变导致 的含铁血黄素沉积。磁共振 GRE-T2* 用于临床后 1996 年 由 Offenbacher 首次提出。MRI 磁敏感序列显示 2~5 mm 圆形无信号病灶,好发于皮层、皮层下白质、基底节、丘 脑、脑干和小脑。发病机制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淀粉 样变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