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第二课时解析
《项羽之死》教学案例分析

《项羽之死》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思路《项羽之死》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观赏》第四单元里自主赏析的一篇文章,本文虽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把握;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故而内容亦容易把握。
另本单元的鉴赏要点是“制造形象,诗文有别”,从形象性入手观赏散文,“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在艺术形象方面均有专门高的审美价值。
而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同时亦是争议较大的一个人物。
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判人物形象上,《项羽之死》一文记述了项羽一生的最后时期,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这篇文章围绕项羽那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正以此入手,引导学生从文中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相关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精神气质,把握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审美的方法,以及项羽之死的审美意义。
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明确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重点指导分析人物形象,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明白得故情况节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提出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3.通过对项羽的人物形象的鉴赏,学习人物鉴赏的方法。
4.把握文章内容,联系相关资料,把握评判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探讨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学习结合文本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以学生的诵读和自由讨论为主,教师给予恰当的点拨。
一、导入新课项羽是楚汉战争的失败者,刘邦是楚汉战争的胜利者。
然而后人却大多不以成败论英雄,项羽与刘邦相比获得了更多人的追忆,有仰慕、哀叹、同情与惋惜。
他的故事被后人反复演绎在各种文学文本中。
那么同学们有无想过这其中的隐秘在哪?隐秘要紧就在我们今天所上的《项羽之死》这节文本中。
(板书课题)二、初步感知课文,检查预习。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项羽之死》的全文;(2)能够分析并概括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项羽之死》的主题思想;(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项羽与刘邦的历史形象及其影响;(3)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崇敬之情;(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坚持正义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项羽之死》的文学价值及其历史背景;2. 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3. 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1. 项羽性格的复杂性及其对命运的把控;2. 文言文的翻译及理解;3. 修辞手法的识别及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主题思想、人物性格等;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4. 比较法:分析项羽与刘邦的历史形象,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5. 拓展法: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翻译并理解文意;3. 讲解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5. 比较分析:对比项羽与刘邦的历史形象,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7.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复习课文,背诵全文,并进行相关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项羽之死》课例与点评全面版

《项羽之死》课例与点评说明《项羽之死》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
本课试图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多注重“言”而忽略“文”的套路,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以“真情、细部、深度”为教学设计的三个基点,重构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
《项羽之死》的文字比较浅显,温州中学的学生,完全可以借助课文的注释弄清楚文章的内容大意。
文章的疑难之处在于“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和“项羽之死有没有价值”等一直以来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与文本对话、与项羽对话、与司马迁对话,这就需要“通感情”,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分析。
这种体验和分析,又需要对文本中诸多的细部进行细致的品味,需要对文本做一些有深度的解读。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语文知识的除旧纳新,而无论是除旧还是纳新,我们都需要做艰苦的努力。
语文知识的纳新,建设达成新目标的新内容,是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中最为重要也最为迫切的任务。
”〔1〕《项羽之死》的教学正是基于这种“除旧纳新”的教学目标而做的改革和尝试。
二、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项羽之死》。
在鸿门宴中,项羽因为妇人之仁、刚愎自用,而放虎归山,使原本占有绝对优势的自己处于被动地位,一步步走到了垓下之围。
在垓下,英雄走到了末路。
军帐外,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万千汉军重重围困。
绝境中,他慷慨悲歌,作诗《垓下歌》。
(学生齐读《垓下歌》。
)师:读完了,有什么感觉?生:悲。
师:(板书:悲)悲什么?生:他悲哀自己曾经力能扛鼎,而今却再不能驾驭自己的宝马在战场上驰骋拼杀,再不能拥有美人了。
师:的确,这里有对今非昔比的悲叹,有对时运不济的悲愤,有对宝马和美人的悲愁,满含着大势已去、败局已定、英雄末路的悲壮。
在巨鹿之战中,司马迁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多媒体出示),那时,他是多么虎虎生威,而现在,英雄回天无力,托身无所。
项羽之死教学第2课时(PP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自矜功伐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 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 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 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 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能够招揽人才,知人善任,故得江山; 项羽不能任用贤才,刚愎自用,故失天下。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 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 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 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 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 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 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 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 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 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 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 失天下心。” • 注:①呕呕:和悦的样子
②印刓敝:把印信捏在手中,棱角都被摸圆了。
的人生。性格决定命运。
讨 论
项羽的悲剧给我们什么启示?
1.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失人心者失天下 2.要善纳良言,遇事要斩钉截铁,当断则断。
3.要深思熟虑,不可只凭匹夫之勇,
4.要善于任用人才,不可过分自负 5.生命珍贵,不可轻易放弃奋斗。
再给项羽一个舞台
… …他会成功吗… …
名人大家都在思考。
课后探究作业:项羽是否应该自刎?
勇 武
语言
情节
形象
方法
• 拒渡 知耻重义 江边的
《项羽之死》课例分析(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课例分析(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高二语文备课组一、教学设计:《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
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三、教辅工具:电脑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授课时间:2006、2、20(第一课时),2006、2、21(第二、三课时)五、教学实施:第一课时一、导入:(电脑显示一:项羽自刎乌江的一幅画)师:画面上的人物是——生:项羽!(兴奋)师:请用一句话为画面上的人物“画像”。
生:(略。
回答中的关键词: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师:很好!看来,项羽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相去甚远。
的确,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教师朗诵全文。
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项羽之死》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科目:语文2. 年级:九年级3.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4. 课文:《项羽之死》5. 课时:1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项羽之死》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项羽的悲剧命运,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项羽之死》的阅读与理解。
(2)项羽性格特点的分析。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项羽的性格,从而理解其悲剧命运的根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项羽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勾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并结合课文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
4. 课堂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意见,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勇敢应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项羽悲剧命运的原因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情感体验的学习氛围。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将项羽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七、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视频等。
2. 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于课堂讨论和拓展延伸。
3. 作业批改:提前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八、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合作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
项羽之死第二课时讲解

总结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 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 启示今人。
作 业:课后第二题
项羽的悲剧对我们有哪些警示?
1.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失人心者不能得天下 2.要善纳良言,遇事要斩钉截铁,当断则断。 3.要深思熟虑,不可只凭匹夫之勇, 4.要善于任用人才,不可过分自负 5.生命珍贵,不可轻易放弃奋斗。
• 寥寥数句道尽一个顶天立地大丈夫的心 声。临危之际,不是念念不忘自己在反秦战 争中的功绩,而是引咎自责。面临一线生机, 不是含羞忍耻地苟活于世,而选择了慨然赴 死。
• 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奋不顾身驰骋于铁血 纷飞的战场,扫荡秦军。又在意识到自己的 行为对不起人民的时候,选择了立即结束自
• 项羽知耻而重义,是 个英勇豪迈的失败英雄。
• 项羽的悲剧性格: 1.霸王别姬 过于儿女情长 2.东城快战 逞匹夫之勇 原因:少时个人修养的缺失 田父指路 残忍暴戾,不得人心 3.乌江自刎 沽名钓誉 4.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不善用人 5.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妇人之仁、不得人心
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心疼的只 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 述理由。
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
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
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名言)民如水,君如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
示 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
例 评 析
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 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 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 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
再给项羽一个舞台
… …他会成功吗… … 名人大家都在思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项羽之死(第二课时)-教案

《项羽之死》(第二课时)教学案例《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文章内容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
故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上,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我是这样来进行教学的。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二、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三、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如下:一、导语设计:当年秦始皇到会稽巡视的时候,项羽和他的叔叔项梁一起去观看。
项羽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那个人我可取而代之)。
”而刘邦当年到咸阳服徭役时,也看到了秦始皇,他非常感慨地叹息说:“大丈夫当如此也(大丈夫应当像这个人一样)。
”十几年后,刘邦黄袍加身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而项羽却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可他却给后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那么西楚霸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不是一个大英雄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项羽之死》的继续学习来对此作详细的了解。
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1.基于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请一位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2.梳理情节。
提问: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文中叙写的几个主要场面板书: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深入探究人物形象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来刻画项羽的形象,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这三个场景。
(一)垓下之围(师生对话,教师解读点拨)1.集体朗读第一段2.教师问:这位曾经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之时慷慨悲歌,展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明确:项羽这个豪爽勇猛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人,为项羽的形象增添了一段柔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不能忍受的一次挨骂----< 沐猴而冠> 注:韩生建议项羽都(建都)关中,未被 采纳.这个书呆子认为项羽目光太短浅, 骂了一通湖北佬---“人言楚人‘沐猴 而冠’。”指猕猴戴帽,徒具人形。比 喻外表象人,实无人性。果然,项羽听 了无法忍受,架起油锅把韩生烹了。
最惨烈的一场大决战--< 逐鹿中原 > 注:汉王刘邦亲率大军与楚霸王项羽 在荥阳、成皋一带对峙,史称“成皋 之战”,是楚汉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 史称“逐鹿中原”。
有关项羽的成语故事
最有气魄的一句话---< 取而代之>注: 秦始皇耀武扬威四处巡游,刘邦看了羡 慕,说:“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看 了藐视,说:“彼可取而代也”。 最果断的战略---<先发制人> 注:项羽 与叔叔项梁在选择灭秦时机时,提出 “先发制人,后则为人所制”战略,果 断杀死秦将举兵起义。
• 最能体现视死如归决心的一次战斗— < 破釜沉舟>注:与秦兵作战,"悉引兵渡河, 皆沉舟,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 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以破秦军"。 最有名的一把火---< 付之一炬 > 注:楚 霸王火烧阿房宫。 • 最想显"阔"的典故---<衣锦还乡 >注:灭秦 后有人劝项羽都(建都)关中,项羽说“富 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于是衣锦还乡了。
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
读文本,探主旨
本文题为“项羽之死”,你认为项 羽失败的原因真是“天之亡我”吗? 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了项羽的失败? 天命还是人为?
霸王别姬——过于儿女情长 东城快战——有勇有谋 田父指路——残忍暴戾、不得人心
乌江自刎——知耻重义、视死如归
总结归纳 ——明确败亡之因
• 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骄 傲自满等 • 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田父指 路),残暴凶狠 • 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 • 命运的捉弄:鸿门宴会
项羽的人物形象
项羽是一个英雄豪迈、骁勇善战、多情重义之人。 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潸然泣下,悲歌慷慨痛别佳 人。乌江岸边,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实至情至 性之人。以数十击数千,斩将刈旗,当者披靡。身处绝 地,仍杀人无数,放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其豪迈之 气,善战之能激荡天地。司马迁将自己所有的情感融注 笔端,塑造了这样一个光明磊落,勇武豪壮,然而最终 却兵败自刎的悲剧英雄,其目的在于通过‘悲’反衬出 美,通过‘苦难’显示出崇高,通过‘毁灭’展示出希 望。鼓舞读者化逆境为动力,引磨难向奋斗,完成生命 的恢宏哪怕只是刹那芳华也当义无反顾!
最悲怆的歌声-----<四面楚歌 > 注:项羽困于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围之数重。 一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羽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此乃张 良瓦解楚军之计.。 最英雄气短的悲歌-----< 霸王别姬 > 注:项羽闻四面楚歌,披衣而起,独饮帐中。乃 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后人称 《垓下歌》。虞姬起舞和之,曰:“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项 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虞姬歌罢,拔剑自刎, 项羽抱尸痛哭。
最显刀光剑影的一次宴会-----< 鸿门宴 >(注:很热闹,有项庄舞 剑,意在沛公)。 有项羽妇人之仁,放跑了刘邦。 有范增骂人:“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 属今为之虏矣。”
课文共写了哪几个场面?霸王别姬Fra bibliotek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霸王别姬
• 四面楚歌 重情重义 • 慷慨悲歌 多情善感 (侠骨柔情) 霸王别姬 衬托手法: 英雄末路,多情无奈, 悲剧氛围笼罩天地。
东城快战
• 溃围 • 斩将 • 刈旗
骁勇善战
展露勇猛雄壮之英姿 解释“天亡我”之原因
自刎乌江
• 拒渡 • 赠马 • 赐头 知耻重义 心地仁善 视死如归
本文塑 造了怎 样的项 羽形象
本文塑造了怎样的一个项羽?
1. 首先肯定项羽是一个英雄, 一个有缺点的悲剧英雄。 2. 骁勇善战、临危不惧、勇武豪爽、知耻重义、 宁死不辱、视死如归。 3. 但是从不自察,轻信自负、不知自责自省、 临死之前还一再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
•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 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 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 项,故姓项氏。 ——《史记· 项羽本纪》
项羽扛鼎图
•
籍长八尺余,力 能扛鼎,才气过人, 虽吴中子弟,皆已 惮籍矣。
—《史记·项羽本纪》
•
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 战三合,楼烦辄杀之。项王大 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 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 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 入壁,不敢复出。 —— 《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 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 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 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有
最要面子的最后选择----< 无颜见江东父老 >. 注:垓下一战,项羽全军覆没。最后舍命厮杀, 冲出一条血路。突围到乌江边,身边只剩下二 十几名骑兵。乌江亭长撑来一只小船接应,劝项 羽东渡.项羽苦笑道:“想当初我带领八千江东 子弟兵渡江西进,驰骋天下。而今一败涂地, 即使江东父老同情我,我又有何面目去见他们 啊”。仰天长叹“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最 后拔剑自刎。 最著名的凭悼-----<东山再起 > 注:后人在项 羽自刎处建一亭,名乌江亭。唐诗人杜牧游此 地凭吊感慨。他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不 足为耻。
项羽的悲剧警醒我们:
1.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失人心者不能得 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 道寡助; 2.要善纳良言,遇事要斩钉截铁,当断则 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3.要深思熟虑,不可只凭匹夫之勇; 4.要善于任用人才,不可过分自负; 5.生命珍贵,不可轻易放弃奋斗。
项羽之死?
名家看乌江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