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金融发展与变迁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金融发展与变迁

中国近代金融发展与变迁
随着近代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保险公 司逐渐增多并壮大,为经济发展提供
了风险保障。
保险业务不断创新
保险业在传统的人身保险、财产保险 等业务基础上,不断创新,推出责任
保险、信用保险等新型业务。
保险法规逐步完善
政府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管,制定了一 系列法规,保障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04
金融业在近代化进程 中的作用与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崛起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 网金融迅速崛起,为金融业带 来了新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 。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的应用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 领域的应用,提高了金融机构 的风险管理能力、客户服务水 平以及业务运营效率。
区块链技术的探索 与实践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分布式账 本技术,在金融领域具有广阔 的应用前景,如数字货币、供 应链金融等。
近代中国金融市场监管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和措施,导致金融市场乱象丛 生,金融风险不断累积。
金融机构的脆弱性
金融机构资本不足
近代中国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资本不足的问题,难以抵御市 场风险和经营风险,一旦发生危机,容易引发连锁反应。
金融机构管理不规范
近代中国金融机构管理不规范,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风 险管理水平较低,容易发生违规操作和风险事件。
01
银行业规模迅速扩 大
随着近代工业和商业的兴起,银 行业得以快速发展,银行数量和 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02
银行业务不断创新
银行业在存款、贷款、汇兑等传 统业务基础上,不断创新,推出 信托、投资等新型业务。
03
银行业法规逐步完 善
政府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制定 了一系列法规,保障了银行业的 健康发展。
证券市场的兴起与繁荣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与政策变革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与政策变革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与政策变革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自1978年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轨道上,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策变革的背后,有着诸多因素的交织和影响。

一、经济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正面临着计划经济模式带来的种种问题,如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

因此,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举措,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

这些改革包括农村经济改革、城镇企业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

在农村经济改革方面,中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个体经济的发展。

这一政策使得农民获得了更多的经济自主权,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城镇企业改革方面,中国采取了开放政策,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同时,也鼓励国内企业进行改革和创新,提高竞争力。

这些改革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股份制改革、重组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的国有企业得到了重组和市场化改革,提高了效率和竞争力。

二、外贸政策的变革:走出去的战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贸政策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主要依靠出口来获取外汇,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开始实行走出去的战略,积极促进对外投资和开展经济合作。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外贸政策变革的重要里程碑。

作为世界经济的参与者,中国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改革和开放更多的经济领域。

这一举措使得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更加顺畅,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同时,中国积极推动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亚洲、非洲和欧洲国家的合作。

这些倡议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互联互通,促进了中国与相关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

三、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知识的引进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通过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外资的引进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中国近代经历过的12次银行业危机(目前最全)

中国近代经历过的12次银行业危机(目前最全)

中国近代经历过的12次银行业危机(目前最全)金融体系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机,中国也不例外。

唐太宗曾有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因此,就让我们看看中国银行业到底发生过哪些危机吧。

1)1853—1856年银钱业恐慌在1853—1856年,中国金融市场受到了太平天国运动以及上海小刀会起义的猛烈冲击,在战局不稳的情况下,中国分布在京津、上海等地的票号、账局纷纷撤销账号,收缩信贷。

在此种情形下,不少钱庄、商号都出现了资金断裂和歇业的问题,国内整个银钱业都陷入了极度的恐慌。

2)1856—1860年银钱业恐慌在1856—1860年,英法等国为了转嫁自身的货币信用危机,同时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期间,太平天国的战事依旧在持续,各战区内的票号、账局纷纷撤庄,大量钱铺、印子局以及工商企业纷纷歇业,形成了国内第二轮银钱业恐慌。

3)1866—1867年上海银钱业危机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以后,国际棉花价格迅速下跌,全球发达国家的棉花投机商、企业、贷款银行都出现了巨大损失和倒闭。

在全球性危机的情况下,中国的丝绵出口受到了极大影响,许多商户亏损严重,银钱业也受到极大的牵连。

与此同时,上海的汇川、华利、利生、利、汇隆、呵加刺等6外资行因母公司棉花投机失败而倒闭。

上海地区银钱业一片人心惶惶,不少钱庄出现倒闭。

4)1873—1874年上海金融危机1873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金融危机,且同期国际丝、茶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中国丝、茶产业受损严重。

贸易商的亏损波及到了放款银行,银行随之收紧了银根,使得市场的流动性不足。

同期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金本位改革,白银黄金比骤跌,中国的货币(白银)迅速贬值,使得国内钱庄、商号对外债务负担及支付压力加重,最终不少钱庄资金周转不灵而倒闭。

5)1878—1879年上海金融危机1878年,英国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并引发金融风暴。

受此影响,中国外贸逆差严重,且中国货币(白银)在持续贬值,中国企业的偿债压力空前巨大。

近代上海金融发展历程

近代上海金融发展历程

近代上海金融发展历程
近代上海金融发展历程: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上海作为中国的重要商港城市,开始展现出金融中心的潜力。

当时,外资银行纷纷进入上海,并在这里设立了分支机构。

1914年,中国最早的股票交易所——上海股票交易所成立,为上海金融市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随后,上海天成股票交易所、上海弘文股票交易所等相继成立。

1920年代,上海金融业进一步发展。

上海证券交易所于1929年成立,并在随后的几年里实现了股票、债券、期货等多元化的交易。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金融市场经历了一个短暂的调整期。

但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上海金融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90年代以后,上海金融业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和发展。

上海证券交易所于1990年恢复了交易,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股票交易市场之一。

200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实现了股票市场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中国政府将上海定位为国际金融中心,推动上海金融
的创新发展。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金融街的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和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

同时,上海市场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入驻,使得上海的金融业得以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近代上海金融发展经历了从外资银行进入到建立股票交易所,再到金融市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过程。

而当今,上海正积极采取政策措施,力争成为世界级金融中心。

近代中国邮政金融:发展阶段及演变特征(1919—1949年)

近代中国邮政金融:发展阶段及演变特征(1919—1949年)
然 引发 了深层 次 的危机 。本 文力 求通 过对该 时期邮政 金 融 的发 展 阶 段及 演 变 过 程 的分 析 , 上述 发 . 就
展 趋势 在邮政 金 融方 面的具 体表 现展 开考察 , 在最 后提 出几 点思 考意 见 。 并


邮政 储 蓄 的产 生 (9 9 13 ) 1 1— 9 0
维普资讯
近代 中 国 邮政 金 融 : 展 阶段 及 演变 特征 发 ( 14 1 — 9年 ) 99 9 1
徐 琳
( 海 财 经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上 海 社 科 院 经 济 研 究 所 上 203 ) 043
内容提 要 : 近代 中国的邮政 储 蓄始 办 于 1 1 9 9年 , 经历 了北 洋政 府和 南京 国民政 府 时期 ,
在 最后提 出几 , 思考 意见 。 占 、 关 键词 : 近代 邮政金 融 发展 阶段 演 变特征
近 代邮政 储金 最早 开办 于英 国 , 传人 欧 洲各 国及美 、 后 日等 , 中国于 11 开始 正 式创 办 邮政 储 9 9年 金, 其后 经历 了从 萌芽 到不 断发 展 , 最 终 纳 入 国 民政 府 金 融 统 制体 系 。对 于这 段 时 期 的 金融 史 研 并 究, 目前 学界 主要 侧重 于对 银行业 金 融机构 的 考察 , 对非 银行 金 融 机构 关 注 较 少 , 其 是 对 邮政 金 而 尤 融 。本 文试 图就 该时期 中国邮政 金融 业 的发展 展开 考察 , 抛砖 引 玉 , 为后 续研 究提 供基 础 。 杜 恂诚 教授认 为 , 国的金 融业 在 12 中 9 7年 前是 一 种 自由市 场 制 度 , 国 民党 南 京政 府 在抗 战前 而 则 逐步 建立起 了一种政 府垄 断 型 的制 度 。 就 近代 中 国邮政 金 融 的发展 历 程 而 言 , 同样 经历 了北 ① 其 洋政 府 和南 京国 民政府 时期 , 同样 也在 南京 国 民政 府 主 导 的强 制性 金 融 变迁 下 导 致 了 自身 经 营制 度 的变化 。其 中虽 然包括 了邮政金 融业 务 的不 断 发展 和 完善 , 但政 府 主导体 制 下 金 融 制度 的变革 却 依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一、起步阶段中国出现近代化的银行始于鸦片战争之后。

一般认为1847年在上海开设分行的英国丽如银行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银行。

而19世纪后期在中国活跃的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有英国的汇丰银行、惠通银行、中华汇理银行,法国的法兰西银行、东方汇理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等。

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家银行是中国通商银行,由清末实业家盛宣怀于1897年在上海创办,利用他任督办的招商局和电报局投资,同时拉其他官僚包括李鸿章等人入股,其组织管理和营业规则均参照外商银行(主要是英国汇丰银行),设立董事会,在全国各地开设分行。

该行成立之初,就被清廷许可发行银两、银两两种货币,还获得代收库银、整理币制之权。

在官方的中央银行设立之后,该行才转为纯粹的商业银行。

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跟中国银行一起承担中央银行职责的还有交通银行。

交通银行的历史同样可以上翻到清朝末年。

1908年,由清政府邮传部牵头组建,为官商合股,初期目的是借款赎回被列强控制的铁路,故名交通银行。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其地位进一步上升,与中国银行一起承担共同承担发行货币、调节币制、兑换外币和代理国库收支的中央银行职责。

二、第一个繁荣时代1927年至1928年,北伐军革了北洋军阀的命,历史进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受江浙财团资助的蒋介石政府,也十分重视银行体系的建设。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另组建中央银行,授予其发行纸币、代理国库、经理公债、管理外汇等特权。

同时,将中国银行改组为国际外汇兑换专业银行,交通银行改组为辅助工农商矿的专职银行。

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组建中国农民银行,作为供给农业信用、发展农村经济的专职银行。

至此,形成了以四大国有银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为基本骨架的银行体系。

国民党统治后期,形成了宋子文家族控制中国银行,孔祥熙家族控制交通银行,陈果夫家族控制农民银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国有金融业的局面。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2023-10-26CATALOGUE目录•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服务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挑战•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01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1 2 3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特权,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

列强入侵与经济侵略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开展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民间也开始兴办民族企业。

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的兴起列强对华贸易导致传统农村经济开始解体,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机器工业和近代农业。

农村经济的变动03交通和通讯业的发展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网络逐渐完善,电信业也开始发展。

01民族工业的繁荣民国时期,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02金融业的崛起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出现现代化的金融业,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开始兴起。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产业结构开始调整,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全国经济进行统一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02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传统农业的延续晚清时期,中国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导,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土地制度的变革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瓦解,土地制度开始发生变革,一些开明地主开始尝试引进西方农业技术和设备。

外国农产品的冲击随着国门打开,大量外国农产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对传统农业造成冲击。

晚清时期的农业经济民国时期的农业经济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变革民国时期,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土地制度进一步变革,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改变。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随着战争结束和政治相对稳定,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和发展,一些地区开始引进西方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中国近代金融发展史

中国近代金融发展史

中国近代金融发展史
中国近代金融发展史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逐步开展和对外贸易的日益增多,金融市场逐渐兴起。

然而,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种种原因,中国的金融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相对滞后。

直到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的金融事业才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中国近代金融发展的历程中,不仅涉及到货币、银行、证券等基本金融领域的发展,也涉及到了外汇管理、金融法律制度、金融监管等重要方面。

其中,国民政府时代的金融改革、新中国成立后的金融整顿、改革开放后的金融改革等都是中国金融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

中国近代金融发展史的进程表明,金融领域的健康发展需要政策和制度的支持。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金融体系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加强监管、推进金融创新、加强对外开放等方面,中国的金融体系将会不断完善,并逐步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银行:天津官银号、 浙江官银号、福建官钱 局。陆续改称银行。
商业银行:上海信成银 行、浙江兴业银行、四 明商业储蓄银行等。
2、北京政府时期
国家银行:中国银行(1912年)、交通银行。 地方银行:这一时期设立的地方金融机构有30家左右。
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有很大发展。据统计,1912年设立的银 行14家,至1927年共设立银行185家,1917-1923年7年中 共设立131家。 银行联营:北四行、南三行。
滙丰银行大楼。在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12号,又名市府大楼, 1925年建造,今天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总部驻地。
1924年横滨正金银行 (Yokohama Specie Bank,ltd。)在中国上海所 建的分行大楼。1945年后, 该楼改作中央银行行址,大 楼也易名为中央大楼。1949 年后又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华 东区行办公楼。1956年上海 市纺织工业局迁入大楼办公。 现为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 行
一、中国传统金融业
(一)钱庄
钱庄的产生:钱庄的前身是钱铺(钱店、钱肆、钱桌),产生 于明朝中叶。清乾隆后期,钱庄有了长足的发展。
胡光墉(1823— 1885),幼名顺 官,字雪岩,安 徽徽州绩溪人, 中国近代著名红 顶商人,富可敌 国的晚清著名徽 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票号
票号的兴起:票号,又称票庄、汇兑庄。产生于19世纪20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作用
1、控制进出口贸易,垄断外汇。
2 、控制中国金融(发行纸币,开展存、放、汇等银行 业务、对华投资)。
3、投资中国政府公债,控制中国财政。
左宗棠“西征借款”一览表(单位:银两)
汇丰银行从清政府直接贷款的收益概况(单位:1000港元)
(二)华资银行
银行仿于泰西,其大旨在 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 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 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 旁扰,故能维持不敝。各国通 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 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 推行来华,攘我大利。近年中 外士大夫灼见本末,亦多建开 银行之议,商务枢机所系。— —《请设银行片》
大清银行股东联合会议记录。1912年1月28日,大清银行 商股联合会召开会议,传达孙中山先生指示,决定成立中 国银行。会议结束时,与会人员群呼“中国银行万岁”!
中国银行发行的股票。中国银行1915年12月发行的印有袁世凯头像的股票。这是 中国银行历史上第一次发行股票。
张嘉璈与伦敦经理处(1929年11月4日 开业)员工合影。
周作民(1884-1955年),江苏淮安人。1935年任金城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抗日战 争时期在上海指挥金城银行各地分行业务。1948年出走香港,1951年回到北京并当选 为全国政协委员。1952年任公私合营银行联合董事会副董事长。
李铭(1887~1966),字馥孙,浙江绍兴人,日本山口高等商业学校银行学专业毕业, 并曾在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实习,积累了丰富的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经验。回国后,他接 手浙江银行。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李铭辞去了包括全国银行同业公会理事长和金圆 券发行准备监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内的所有职务,再度赴美。1950年,他在香港设立 第一商业银行,自任董事长。1966年10月22日,李铭在香港去世。
甲午战后(1895-1911年)在华营业的外资银行
2、北京政府时期
新设立有29家外商银行,其中以日、美资本居多。 另一特点是多中外合办银行,如中法实业银行、中 华汇业银行、中华懋业银行。分布范围十分广泛,深入 中国内地和边疆,势力已达极盛。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除东北外,新设的外商银行有五家。到1936年,外 国在华银行共32家141处其中英国7家27处、美国4家16处、 日本11家54处。外国银行资产在中国金融市场上占极大 的比重。1936年底全国169家华商银行和储蓄银行的全部 资产是14.3亿元,而同年33家外国在华银行的资产是19 亿元,比169家华商银行还多1/3。
是民国时期江西经营得最好且影响最大的地
江西裕民银行自行发行的 首张纸币
方银行。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先生亲自批准将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首任监督吴鼎昌。中华民国成立后,吴鼎昌被委任为中国银行监 督,于1912年2月5日在上海主持了中国银行开业典礼。随后兼任中行筹备处 主任,负责筹划北京总行和各分行的开办。
中国摩根——陈光甫
陈光甫,中国银行家。易名辉德,字光 甫,江苏镇江人。1909年毕业于美国宾 夕法尼亚大学。1915年创办上海商业储 蓄银行,资本从最初的10万元发展到后 来的500万元,分支机构遍布全国。成 为上海金融界的领袖。1923年8月,陈 光甫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设立“旅行 部”,1927年该“旅行部”独立挂牌注 册,并易名为“中国旅行社”。1927年 他又任国民政府财政委员会主任委员, 负责为蒋介石筹募军饷。1928年出任江 苏省政府委员、中央银行理事、中国银 行常务董事和交通银行董事等职。1950 年陈光甫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香港分行 易名为上海商业银行,在香港注册。 1954年定居台湾。1965年上海商业储蓄 银行在台北复业,任董事长。1976年卒 于台北。
交通银行是经政府特许的发钞行,清政府、 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对此均有明文规定。交 通银行从宣统元年(1909年)开始发行第一 版钞券,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国民政 府公布《统一发行办法》宣告发行业务终止, 发钞前后共33年,是我国历史上发钞时间最 长的银行
3、国民政府时期
“四行二局”金融体系的建立:中央银行、中国银行、 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 局。 对商业银行的控制:成立完全由政府控制的中国国 货银行,《银行法》等法律规范银行经营,对中国通商 银行、中国实业银行、四明银行进行接管改组。
美国纽约经理处(1936年7月1日开业) 员工合影。
马来西亚槟榔屿经理处(1939年11 月20日开业)员工合影。
缅甸仰光办事处(1939年1月14日开业) 员工合影。
抗战时期员工在防空洞中坚持工作的场景
接管中国银行的军代表
1952年11月1日,中国银行第一届第五次董 事会议留影
中国银行1916年5月14日刊登在上海 《申报》上照常兑付钞票的广告
发展原因: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对资金需求增加;从事政府 放款和公债投机。
省财政厅长黄实邀集商界人士就金融问题
一再商讨。“裕国利民”之意创设江西裕民
银行。资本100万元,官商各半。最后实收
现金50万元即行开办。总行行址设在南昌市。
江西裕民银行于(1928年)1月7日正式开始
营业,初设分行2处,代理省金库。到 1946 年改组为江西省银行, 共存在 18 年,
盛宣怀(1844-1916),江苏常州人,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清政府户部试办银行酌拟章程奏折。1904年,军机大臣奕劻提出由户部筹 集股本,试办银行。次年,中国第一家国家银行-户部银行在北京成立, 除经营一般银行业务外,并有铸造货币、发行纸币、经理公款等特权
1、晚清华资银行发展概况
国家银行:户部银行 (1905.8),1908年改 名为大清银行;交通银 行(1908)。
年代初,开始票号多为山西人经营。继山西票号之后,有南
帮票号。票号的兴起主要源于长途商业资金调拨的需要。
(三)典当
二、近代银行的兴起和发展
(一)外资银行在华的出现和发展
(二)华资银行的迅速发展
(一)外资银行在华的出现和发展 1、晚清时期
1845年:第一家外资银 行——丽如银行 1950年代:汇隆银行、 呵加剌银行、有利银 行、麦加利银行 1865年:汇丰银行 1893年:横滨正金银行 1895年:华俄道胜银行
宋汉章、张嘉璈认为,若执行“停兑令”,无异于“宣告政府破产,银行倒闭, 直接宰割天下同胞,丧尽国家元气”,遂决定拒绝执行。
1897年后,中国人开始自办银行,但势单力薄,难与外资银行相抗衡。发展中国 自身银行业,已为当时朝野有识之士所关注。交通银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开始筹建的。
李经楚 1908年任交通银行第一任总理
近代金融汇兑网络
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多层次金融网络
全国金融中心:上 海
区域中心:北京、 天津、武汉、重庆等
次中心城市:镇江等
中国银行之父——张嘉璈
张嘉璈,字公权,江苏宝山人,1889年 出生在上海宝山县的一个大家庭。东京 庆应大学进修财政学。1909年毕业回国, 任邮传部路政司司员。1914年任中国银 行上海分行副经理。1916年被提升为总 行副总裁。1928年任中国银行总经理。 1935年,任国民政府财政顾问委员会副 主席,3月任中央银行理事会常务理事及 监事会监事。同年辞去中国银行总经理, 12月任铁道部部长。1938年1月仍任改组 后的交通部部长。抗战胜利后,任东北 行营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银行总 裁、中央信托局理事长等职。1948年5月 辞职。1949年5月移居澳大利亚。1953年 赴美。1979年10月15日病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