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的三次金融风潮及其启示
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若干启示与思考

危机 、墨西哥金 融 危 机 ;也 有 全 球 性 的 ,被 称 为 国 际
金融 危机 。通 俗 地讲 ,金 融 危 机 指 的是 与 金 融 相 关 的
危机 ,也就是金融 资 产 、金 融市 场或 金融 机 构 的危 机 ,
的分 水 岭。 能 否 更 早 地 摆 脱 危 机 ,甚 至 化 “ ” 为 危 “ ” 机 ,是对 一个 国家 战略 选 择 的 考 验 。前 车 之覆 ,后 车之鉴 。2 0世纪 以来 的三 次代 表 性 国 际金 融 危 机 留给 我们诸多启 示与 思考 :
一
券 、房地产 等金 融 指标 急 剧 地 恶 化 ;企 业 和金 融 机 构 大量破产 、倒 闭 ;投 资者 基 于 资 产 价格 急 剧 下 降 的预 期 而大量抛售不 动产 或 长期 金融 资产 ,兑换 成 货 币 。 u
若 干 启 示 与 思 考
姜 爱 林
( 中华全 国总工会 研究 所 .北 京
【 摘
lo6 ) o85
要】2 世纪 以来 , 0 全世界先后发 生 了三 次代 表性 的国际金 融危机 ,引发或 留给 我们诸 多启 示与思
考 :预防和应对金融危机 ,需要保持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市场机 制和政 府 干预要相 辅相成、虚
【 中图分类 号】 3 .9 【 O9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o 44 (0 9 3— o3— 5 o9— 18 2 o )o 0 5 0
金融危 机又 称金 融 风 暴或 金 融 海 啸。所 谓 金 融 危
安 , 受到 的影 响 却 有 明 显 的 差别 。 这 既有 各 国不 同 但
、
中国近代经历过的12次银行业危机(目前最全)

中国近代经历过的12次银行业危机(目前最全)金融体系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机,中国也不例外。
唐太宗曾有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因此,就让我们看看中国银行业到底发生过哪些危机吧。
1)1853—1856年银钱业恐慌在1853—1856年,中国金融市场受到了太平天国运动以及上海小刀会起义的猛烈冲击,在战局不稳的情况下,中国分布在京津、上海等地的票号、账局纷纷撤销账号,收缩信贷。
在此种情形下,不少钱庄、商号都出现了资金断裂和歇业的问题,国内整个银钱业都陷入了极度的恐慌。
2)1856—1860年银钱业恐慌在1856—1860年,英法等国为了转嫁自身的货币信用危机,同时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期间,太平天国的战事依旧在持续,各战区内的票号、账局纷纷撤庄,大量钱铺、印子局以及工商企业纷纷歇业,形成了国内第二轮银钱业恐慌。
3)1866—1867年上海银钱业危机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以后,国际棉花价格迅速下跌,全球发达国家的棉花投机商、企业、贷款银行都出现了巨大损失和倒闭。
在全球性危机的情况下,中国的丝绵出口受到了极大影响,许多商户亏损严重,银钱业也受到极大的牵连。
与此同时,上海的汇川、华利、利生、利、汇隆、呵加刺等6外资行因母公司棉花投机失败而倒闭。
上海地区银钱业一片人心惶惶,不少钱庄出现倒闭。
4)1873—1874年上海金融危机1873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金融危机,且同期国际丝、茶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中国丝、茶产业受损严重。
贸易商的亏损波及到了放款银行,银行随之收紧了银根,使得市场的流动性不足。
同期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金本位改革,白银黄金比骤跌,中国的货币(白银)迅速贬值,使得国内钱庄、商号对外债务负担及支付压力加重,最终不少钱庄资金周转不灵而倒闭。
5)1878—1879年上海金融危机1878年,英国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并引发金融风暴。
受此影响,中国外贸逆差严重,且中国货币(白银)在持续贬值,中国企业的偿债压力空前巨大。
三次金融危机的差异及其若干启示

三次金融危机的差异及其若干启示金融危机是指整个社会的金融体系运转失调而引发的金融大动荡。
它集中表现为全部或大部分短期利率、证券、房地产等金融指标急剧恶化;企业和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投资者基于资产价格急剧下降的预期而大量抛售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兑换成货币。
金融危机有局部性的,如东南亚金融危机、韩国金融危机等,也有全球性的国际金融危机。
20世纪20年代以来,全世界先后发生了数十起包括金融危机在内的经济危机。
比较典型或颇具代表性的金融危机主要有三次:1929-1933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爆发且仍在进行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一、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异同点下面主要对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的异同点进行分析。
(一)金融危机的相同点三次金融危机的相同点可以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概括,参照标准不同归纳概括的相同点也不尽相同。
从宏观层面看,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的总体共同点有:股票暴跌、货币贬值、金融机构倒闭、房地产缩水、失业剧增、经济增速下滑、经济衰退等。
从行为表现层面看,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的总体共同点有:一是强制清理旧债:二是商业信用剧烈缩减;三是银行资金呆滞;四是存款者大量提取存款;五是部分金融机构连锁倒闭;六是有价证券行市低落;七是有价证券发行锐减;八是货币短缺严重,借贷资金缺乏,市场利率急剧提高,金融市场动荡。
从危机征兆看,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的典型特征主要有:一是经济持续多年高增长,二是外部资金大量流入,三是国内信贷快速增长,四是普遍的过度投资,五是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六是贸易持续逆差并不断恶化,七是货币普遍被高估。
1997年与2008年两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共同原因:一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二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内在不稳定性,三是流动性过剩且资本流动水平很高。
即在现代货币信用机制下,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危机的发生,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大股灾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大股灾股市在今天已成为很多人投资理财的一个重要所在。
其实早在1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股市,而且在短短几十年间就发生了三次大股灾。
胡雪岩垮台引起股市下跌1850年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股市,最早是一些在华的外国人从事外企的股票投机,后来一些中方买办看到有利可图,也加入进来。
洋务运动兴起后,很多近代意义的中国企业开始出现,为了融资的需要,这些企业也开始发行股票,进入股票市场。
经过20多年的培育,中国股市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从1870年代开始,上海股市开始疯涨。
许多商人和投机者大肆追捧新上市的中方企业股票。
因为在他们眼中,这些企业多半是官督商办,有着很强的官方背景,经营上也少有竞争对手。
在投机者的追捧下,这些企业的股票开始疯涨,当时轮船招商局的股票一开始一股只有几十两,短短几个月便上涨到近300两,而开平矿务局的股票也在短时间内从不足十两涨到百余两。
受股市疯涨的刺激,不仅普通投机者开始大量涌入,一些钱庄也不甘人后,开始将钱庄资金投入股市。
钱庄逐渐成为股市中的主力军,其用于拉升股价的资金几乎全为钱庄的流通资金,而在这些资金大量进入股市后,由流通资金变成企业的生产资金,也就意味着市场流通货币开始减少,这离股灾的爆发就不远了。
而这次股灾的诱因与当时鼎鼎大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垮台密切相关。
胡雪岩在短短几十年间,依靠灵活的手腕在官场和商场长袖善舞,很快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
他所掌握的阜康钱庄营业区域遍布大江南北。
在这次股市繁荣之中,阜康将掌握的大量流通资金投入股市。
正当阜康大肆牟利时,作为阜康的老板胡雪岩突然垮台,这使得阜康发生挤兑风潮,由于无力应对,阜康只得宣布倒闭。
阜康的倒闭令早就岌岌可危的股市终于崩盘,股价一泻千里。
开平矿务局的股票1883年5月还是每股210两以上,并且很难买到,到了8月,其股价已跌至120两,而有人则"愿意以115两或更低的价格随意出让"。
到了10月,开平股票每股只值70两,到1884年则跌落到29两。
三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住关键, 尤其是抓住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
个关键, 提升产业整体能级和7-, J - 重点是提高现代服务业 r- T
的辐射力、 提高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是加快 推进科技 创新, 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 全部工作的突出位置, 按照中央的要求, 继续在创新体系和 创新环境两方面进行突破, 持续增强城市创新能力。 要十分
比也有许多类似的地方。 表现在: 一是面l 临资源供给严重不
足问题。 0 3 2 0 年以来,等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 。 二是中国也面临着 房价快速上涨之忧。 房价持续上涨, 外资大量进入房地产
宏 观经 济
就会出现金融监管缺失, 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 国金融 美 业发展历程主要有两条经验: 1 市场机制和政府 干预必 () 须相辅相成。 美国2 世纪3 年代的大萧条, 0 0 就是政府长期
续冲击 中国的各项经济。 因此, 要认真总结金融危机的经验
教训, 及时应对或避免金融危机的影响再次发生。
强调企业在技术创新 中的主体地位, 将企业主体作用的发
挥, 作为提高 自 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要十分强调创新环
中国经济与东亚经济在结构上非常类似, 都是靠劳动
和资源密集型投入推动, 技术含量较低; 与美国的金融业相
干预 ( 有形的手” 相辅相成。 “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所 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干 预。 但是, 0 从2 世纪8 年代以来, 0 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着重
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 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
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 这是货币资本不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可以取得盈利, 简单
从金融角度解读中国近代史

从金融角度解读中国近代史中国自19世纪以来,经历了数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其中的经济变迁和金融发展无疑是其中最为显著和有趣的一条历史线索。
从洋务运动到"四大家族"的兴起,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金融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在促进着社会进步和民生福祉的提高,为我们的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重要标志。
自清朝鸦片战争后,各种外国商品不断涌入中国市场,国内的一些企业家开始有了新的意识,积极倡议制造国内的军火和工业用品。
在始于上海的洋务运动中,工人的生产能力日渐增强,部分军工企业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然而,由于各级政府的官史和腐败,一些计划的资金、材料以及人力等支持往往无法到达目的地,也因此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结束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从中受到启示,开始逐渐向轻重工业发展。
同时,在此基础上,"四大家族"也开始出现。
这四大家族很快成为了中国垄断资本主义的代表,他们发展了银行、企业和产业,并掌握了日益壮大的中国资本市场。
与此同时,民间经济和私人财富也得到了较为快速的积累。
然而,随着四大家族的垄断越来越严重和国家对经济的正规管理不足,金融市场渐渐开始出现了各种问题。
最终,这些问题在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中得到了集中爆发,中国也应遭受了国民经济崩溃的重创。
新中国的成立给了中国开启另一段经济特色时期的机会。
1949年"三大改造"后,农村和城市中的私人资本被国有化。
在整个50年代,新中国致力于国有经济建设,同时也与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援助。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运动,国家经济体制也陷入了长达10年的混乱。
改革开放也是中国经历了最大的经济转型。
1980年初,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措施。
改革启动后的第一个目标,是解放农业、发展工业和提高生产力。
中国近代史上的五大金融战(推荐)丨深度

中国近代史上的五大金融战(推荐)丨深度2014-01-19 中国经济网百年股坛风云,追根溯源自要从晚清说起。
清末股市有过两次大场面。
表现各有不同,可内在成因却是一样。
简单说八个字:官府设局,秒杀市场。
一、轮船招商局以最早的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故事为例。
开始朝廷是想官办招商模式(官府出20万两,余款向社会招股,凑百万两资本,然后经营等都由官办,对社会股民每年许以一分股息红利,实际不像股票,而像变相商业储蓄或政府公债)。
没人上当,只好官银19万两唱独角戏,不到半年亏掉了将近5万两。
为什么会亏,商业竞争,本钱不足还在其次,最关键是负责经营的官人。
大清公务员玩权力寻租那个个都是一把好手,但让他们办企业,搞经营,即便手握漕粮航运等专营权,业务上也还是一头雾水,更大的漏洞是官人身在企业,行为模式却仍是过去衙门里那套。
随意支取企业公款那是家常便饭。
这种搞法,企业自然不行。
怎么办?只好老实招商募股,走市场化道路。
商人带着资金和经验强势插入,股董们真正担负起企业管理经营各方面。
答题模式对了,效果当然好。
两位最大股董唐廷枢,徐润商人出身,经营能力没问题,同时又有专营权在手,轮招局顺理成章上轨道。
到1882年,票面100两的原始股,已经升值到了260两,转年3月,配发新股,面值100两新股,4月初就升到了146两。
形势大好之际,官府那颗心又开始悸动。
点解?中央极权型的朝廷,骨子里是排斥一切体制外力量滋生的(即便是红顶商人,官府的合作者也不例外)。
此刻轮招局市值,按股份比较,官股28%,商股72%。
如何国进民退,白吃商股呢?上技术的时刻到了。
对商人而言,手上生意多,摊子铺得大,资金链是命门所在。
拿轮招局副总徐润来说。
本身是上海滩地产大亨,坐拥3千多亩土地,1882年上海又一轮新勘界运动,推动地产楼市热潮。
徐总的地丰房产看好市场前景,向钱庄和洋行融资220多万两,陆续开发手头土地。
到1883年初,地丰在建楼盘的潜在市值就已经升水到了350万两。
中国发生金融风暴的历史

中国发生金融风暴的历史中国金融风暴是指在中国发生的大规模金融危机或金融市场剧烈波动的事件。
这些事件往往对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损失和困扰。
本文将回顾中国发生的几次金融风暴,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1980年代初的金融风暴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过程中,中国遭遇了一次金融风暴。
这次金融风暴主要源于政府放松了金融管制,导致了银行信贷过度扩张和金融市场的混乱。
1988年至1989年,国内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银行不良贷款激增,金融机构陷入信贷危机,金融体系严重受损。
二、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东亚地区,中国也受到了严重冲击。
这次金融风暴的主要原因是东南亚国家的外债和投机性资金的大规模撤离,导致了亚洲货币贬值、股市暴跌和金融体系的崩溃。
中国的金融市场也受到较大冲击,股市暴跌,人民币汇率不稳定,国内企业面临严重的资金链断裂和信用危机。
三、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冲击。
这次金融风暴的起因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出口市场遭遇重创,国内需求下降,经济增长放缓。
同时,中国的股市也受到冲击,股价大幅下跌,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危机,包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成功稳定了金融市场和经济形势。
四、2015年的股市崩盘2015年,中国股市发生了一次规模庞大的崩盘,被认为是中国金融风暴的一次重要事件。
这次股市崩盘的原因是中国股市泡沫破裂,投机炒作行为过度,市场信心受挫。
股指大幅下跌,数万家上市公司遭遇巨大损失,投资者遭受重创。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危机,包括暂停熔断机制和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最终稳定了股市。
五、2020年的疫情冲击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也不例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的三次金融风潮及其启示杜恂诚 近代中国的股票市场是不平静的。
其间有过多次狂风浊浪、震撼神州的大风潮,常常是以喜剧始而以悲剧终,给当时全国的经济造成灾难。
至于股市的大起大落则始终是它的基本特征。
这类以喜剧始以悲剧终的活剧似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甚至可以传代,可以跨越世纪。
本文选取三次金融风潮略加叙述和分析。
这三次风潮即1883年金融风潮、1910年橡皮股票风潮和1921年交易所股票风潮。
之所以选这三次风潮,不只是因为这三次风潮的规模比较大,对经济有明显的影响,而且还因为这几次风潮的产生,主要是由中国金融市场发育过程中内在的问题所引起的,因而比较典型。
1883年的金融风潮上海近代的股票市场,是逐渐从无形到有形、从分散到集中发展起来的。
上海开埠以后,到上海来的外国银行都是股份制,它们的股票在19世纪60年代就上市了,只是那时的股市是无形的。
1869年,外国人成立了一家长利公司,专门办理外国企业股票买卖和居间代理。
后来,类似的公司逐渐多了起来。
华商的股份制企业,早先并无有形而固定的股市,股本的筹集往往是由创办人在生意场中“因友及友,辗转邀集”的,股票的转让也往往通过私人渠道。
1882年9月,由于大批华商股份制企业诞生,上海成立了第一家平准股票公司,代客买卖股票。
这之后不久,就爆发了1883年的那次金融大风潮。
说起来也是一件怪事。
中国的绝大多数财主原本是不屑于什么股份不股份的,甚至认为集股就是“劝捐别名”,“莫不视为畏途”。
他们对股份制企业是毫无知识的。
但同样是这批人,当他们看到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的股价涨至一倍以上时,“遂各怀立地致富之心,借资购股,趋之若鹜,一公司出,不问好歹,不察底蕴,股票早已满额,麾之不去,一年之中,聚成公司一二十处”。
他们投资于股市,绝不着意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他们之所以“争先恐后,贪得无厌”,唯一的希望就是“得股之后股价聚涨,即得出脱”,带有极大的短期性、投机性。
1883年的金融风潮实际上在1882年冬就已显露迹象,当时上海南北市钱庄和商业行号纷纷倒闭,亏空数万两至数十万两银子不等。
其中对市面影响最大的是巨号丝栈金嘉记的倒闭。
到1883年9月,北市纯泰、泰来两家大钱庄倒闭,再次冲击市面。
1883年12月・511・●以史为鉴初红顶商人胡光墉的阜康钱庄倒闭,终于激起多米诺骨牌效应,金融市场再也无法支撑。
1883年初,上海共有钱庄78家,到了年底则只剩下10家继续营业,其它都已停业或倒闭。
一般商号“亏空闭歇者十居四五”。
1883年风潮不只限于上海,在天津、汉口、苏州、南京、宁波等地也都有发生,只是危机的程度低于上海而已。
这是因为上海既是通商枢纽,又是各种矛盾集中的焦点。
风潮既起,股市一落千丈,甚至到风潮过后近两年的1885年7月1日,招商局新股原价100两,股市仅58两;开平煤矿原价100两,股市58两;仁和、济和保险公司原价各50两,股市各2915两;其余各股大多跌落更多,有些股票甚至不能在股市上流通。
轮船招商局在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因怕受战争袭扰,“暂寄”美商旗昌洋行,也就是由旗昌暂时托管,中法战争结束即行收回。
主管招商局的当时中国著名商界领袖人物唐廷枢感到迷惑不解的是:股市风潮前,尽管中法矛盾已显端倪,招商局股价还有180多两,到中法战争结束以后,也就是股市风潮之后,招商局“生意极旺”,“股价反不及三分之一”。
这种现象当然是人们看不懂的。
开平煤矿一直经营比较好,股价也照样暴涨暴跌。
几年前那些人气极旺的股民们此时又变得诚惶诚恐,避之唯恐不及。
牛市时“各怀立地致富之心”,熊市时视若瘟神,千呼万唤不回头,这可以说是中国股民历久不衰的主导心态。
引起1883年金融风潮的原因很多,学术界见仁见智,大致将内部的原因归结为连年灾荒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正常运转,外部的原因归结为中法构兵引起市场银根紧缩等。
但是根据笔者的观点,其最主要的直接原因却不在这些方面。
引起1883年金融风潮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商业资本对工、矿、交通运输等企业作了力不能及的过分投资,抽走了商业流通渠道中本来已经捉襟见肘的银根,再加上其它一些客观原因,终于激起商品流通渠道的崩溃。
据笔者统计,当时新设的股份企业资本总额约为677万两。
这些企业成立以后,还需要配套的流动资金。
在风潮爆发之前,部分股票大幅度升值,也吸收相当一部分社会资金。
1882年夏季股市处于高峰,9月26日轮船招商局原价100两的股票涨到了253两;开平煤矿原价105两的股票涨到21615两;平泉铜矿原价105两,涨至256两;长乐铜矿原价100两,涨至168两;鹤峰铜矿原价100两,涨至155两;仁和、济和则分别从50两涨至71两和70两。
股票发行、升值和股份企业新吸收的流动资金,估计总额在1000万两以上。
这些资金的来源之一就是从商品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的。
而当时上海市面流通银两的总额只有约260万两。
巨额资金转移,引起正常的商品流通环节受阻,金融市场就变得十分脆弱,一有风吹草动,竟会酿成大灾难。
1910年的橡皮股票风潮时间会淡化人们的记忆。
1883年金融风潮造成股市好多年的沉寂,但一旦气候适宜,股市又会重新涌动和疯狂起来,历史的活剧又会重新上演一遍。
1910年的贸易前景似乎特别好,市场繁荣、汽车工业的兴起是世界经济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了橡胶业的发展。
世界市场上橡胶由于供不应求,其价格处于频频上涨的趋势之中。
由于橡胶的需求和价格持续增长,1903年英商麦边洋行在上海设立橡胶・611・改 革公司。
这家公司获得了在华外商银行的支持,它所发行的股票可以在外商银行照票面押借现款。
此例一开,后继者源源不断。
特别是从1909年冬天开始,在六七个月的时间里,橡皮股票的市场价格涨势旺盛,使投资者盲目跟风抢买橡皮股票,也促使橡胶公司越开越多。
到1910年,开设在上海的橡胶公司增加到40家。
当时的海关关册有这样的记载:“上海股票公所之名簿上,该[橡胶]公司又加三十五,被撄资本银二千万两。
且由上海兑款至伦敦购买股份者,为数亦甚巨。
”在橡皮股票热潮中,上海的钱庄是唱主角的。
它们不仅以大量短期贷款贷放给投机商人,而且自己也积极收购和持有橡皮股票。
许多钱庄向外商银行拆借款项,用以购买橡皮股票。
单单正元钱庄一家,就买进橡皮股票达三四百万两。
有人估计,华商在这次橡皮股票交易中,投入上海市场的金额约在2600万~3000万两,投入伦敦市场约为1400万两,两方面加起来,投入资金的总额约在4000万~4500万两。
上海钱庄不仅将自己手中的资金都投入了股票市场,而且还从外商银行处拆借了大量资金投入股市。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维持市场的流动资金不够了,正常的贸易活动强烈地感到缺乏资金的支持。
1910年6月,国际市场上橡胶价格出现持续下跌倾向,上海的橡皮股票价格也随之发生波动,从顶峰一路下泻。
1910年3月,上海市场上10股橡皮股票的价格是70两,而到1910年9月至12月间,10股橡皮股票价格跌至7两,跌掉了9 10。
当时积存大量橡皮股票的正元、谦余和兆康三钱庄,都被深深套住,资金周转失灵,被迫先后闭歇,亏欠款项达数百万两,牵连到同它们有往来的钱庄数十家,以及若干洋行。
在上海的外商银行一见风声吃紧,马上采取一致行动,收回对钱庄的拆款,同时拒收信用动摇的钱庄庄票,这样就把危机推到了顶点。
当时外商银行拆借给钱庄的款项大约1000多万两,这笔资金的收回,意味着市面融通资金被抽干了;而且,许多钱庄早已将拆借资金投入股市,此时无法归还,只好宣告破产。
大批钱庄倒闭,还牵连大批工厂倒闭和大批工人失业。
当是上海市区及近郊已经设有一批稍具规模的工厂,雇用了近30万工人。
这些工厂的营运资金一直不足,是靠向钱庄借钱来维持的。
钱庄出了问题,也就把这些工厂一起拖下了水。
1921年的信交风潮所谓“信交风潮”,就是指因滥设交易所及信托公司而引发的金融风潮。
1921年秋冬两季,全国许多大城市掀起了一股交易所(包括信托公司)热,各种各样、稀希百怪的交易所风起云涌,纷纷设立,交易所股票满天飞,成为一时的抢手货。
上海成立最多,据报纸记载竟有140多家,额定资本2亿元。
这2亿元是一个什么概念呢?1925年包括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在内的中国158家本国银行的实收资本与公积金的总和只有2亿元多一点,这在当时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批五花八门的交易所极不规范,仅从它们注册登记的情况就可看出来。
据字林西报报道:这140家交易所中只有10家经农商部正式立案,可称为合法,其它有2家是在驻沪军队系统立案的,有16家在法国领事馆立案,17家在西班牙领事馆立案,1家在意大利领事馆立案,2家在公共租界会审公堂立案,4家在美国政府立案;而大多数则连任何注册登记的手续都没有办过,也未见有像样的规・711・1997年第2期章条例、招股说明书之类的文件刊登在报纸上,就一哄而起,仓促上马了。
证券交易所的正常功能应该是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增加资本的流动性;物品交易所则是为了保障供求平衡,避免市场出现大起大落。
显然,1921年设立的这么多交易所并不能发挥上述功能,舆论说它们是“唱空城计”骗人。
一地设立那么多交易所,其正常业务量根本不能保证,只可能专注于投机行为。
而且,同上述两次金融风潮前的情况相似,原来在商业流通渠道的短期资金大量流入交易所股市,流入的金额即使不可能到2亿元,也肯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另一方面,分摊到每一家交易所,实收资本又嫌不够,难以自如地应付风险,所以流入交易所股市的资金是总量过大,而个别又过小。
由于大量资金流入交易所股票市场,上海金融市场的资金短缺就是必然的了。
1921年底,银根突紧,人人需要现金周转,股票和公债普遍起了跌风,卖出的多,买进的少,交割时买进的付出现金,卖出的交不出现货,因此酿成了倒账风潮。
有的交易所股票跌倒一文不值,投机家破产者不乏其人。
上海商界认为交易所风潮不是一件坏事,认为这类“赌博恶疾”的交易所“愈不支”,则上海市面“愈有望”。
最后,100多家交易所及信托公司关门大吉,剩下几家有实力有章法的勉强支撑住。
从原来只有一两家交易所一下子增加到140家,其间的狂势可想而知;后来又一下子关掉一百多家,其间的悲哀亦可料想。
问题:为什么标金期货市场不起风波?熟悉中国金融史的人可以知道:上海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内的商业金融中心,是因为其工商业和金融业在国内的绝对优势地位;而上海之所以能够成为远东金融中心,是因为它的标金期货市场。
该市场1926年的日成交量高达10万多条标金,年买卖总额达到6232万条,折半计约合150亿日元(当时日元差不多与中国银元同值)。
说起期货市场,人们一定认为其间充满了风险。
大家对1995年“327”国债期货风波一定还记忆犹新。
但是,国债期货是一种人为设计的利率期货,在我国金融市场尚未培育成利率机制和通胀率较高的情况下,这种利率期货的设计本身就是很成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