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中国银行是中国最早成立的银行之一,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08年。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银行的发展历程。

一、创立与早期发展阶段(1908-1949)中国银行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8年,当时清朝政府创立了一个名为“中国通商银行”的金融机构,旨在促进国内外贸易和金融业务的发展。

该银行的主要任务是发行货币、提供贷款和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

在中国银行的早期发展阶段,该银行积极参预了国内外的金融活动,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系列分支机构。

此外,中国银行还在上海、北京等主要城市设立了办事处,以加强与国内外商业机构的合作。

二、改革与发展(1949-1978)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银行成为国家的主要金融机构之一。

在这一时期,中国银行积极参预了国家经济建设和金融改革的进程。

在1950年代初,中国银行开始实行国有化,成为全国性的国有银行。

该银行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提供金融支持,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中国银行在这一时期积极推动国内贷款和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改革开放与国际化发展(1978至今)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银行开始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一时期,中国银行积极响应国家的改革政策,加强了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合作,推动了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中国银行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实现了国际化发展。

该银行积极扩大海外业务,开设了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分支机构,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此外,中国银行还加强了与国际金融组织和银行的合作,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银行逐渐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

该银行在国内外市场上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体,提供了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个人储蓄账户、企业贷款、国际贸易融资、资本市场业务等。

同时,中国银行还积极参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该银行关注环境保护、教育支持、扶贫帮困等社会问题,并通过各种公益活动和项目来回馈社会。

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脉络

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脉络

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脉络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晚清时期。

在那个时候,中国正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国内政治、经济的动荡。

银行业的发展成为了重要的国家战略,用于保护国家财富和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础。

作为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开创者,首要的事件是清领导颁布的《合同条款》。

该合同条款规定了允许外商筹集资金的合同,并提供了合同权益的保护。

这一法规为外国商人以及银行来华发展铺平了道路。

随着外商银行的进入,中国银行业开始与国际接轨。

1905年,清领导推出了中国第一家本土银行——交通银行。

这家银行以国家经济利益为导向,为商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以及汇率、税收和债券业务等服务。

交通银行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银行业的起步阶段。

随着清领导的衰败和近代化运动的兴起,银行业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兴办银行,以培养国内本土资本,并减少外国银行的垄断。

于是,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等本土银行相继成立。

1928年,中华民国领导成立了银行——中国银行,标志着中国银行业的国有化进程。

中国银行在国内外开展了跨境贸易和金融业务,为国内工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然而,中国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重影响。

战争期间,银行业的运作几乎停滞,国民经济遭受了巨大破坏。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的银行业才开始逐渐恢复。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领导推出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

它废止了旧制度,增加了国家对银行业的掌控,如取消银行的股份制,实行全国统一的银行体制。

此外,领导还实行了财政垫款和强制储蓄等,以支持国家建设项目和鼓励居民储蓄。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的银行业逐渐向市场化发展。

1980年代,中国领导决定实行金融市场化改革,引入了外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同时也开始鼓励民营银行的发展。

这一的实施导致了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和竞争。

到了21世纪初,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银行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近代银行业建设。

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由于中国的商业和金融体系相对薄弱,国内同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政府银行都处于相对不稳定的状态。

然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的银行业开始了一段新的发展历程。

1950年代,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银行改革,以加强对金融体系的控制和管理。

这些改革的重点是建立中央银行,即人民银行,以及建立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的银行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和开放。

此时,中国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许多外资银行来华设立分支机构。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以提高经营效益和服务质量。

此期间,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国有四大银行相继成立。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交往的扩大,中国的银行业在21世纪初经历了快速的发展。

中国政府继续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并鼓励银行业进行创新和改革。

此外,中国政府还逐步放宽了对外资银行的准入限制,鼓励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业务。

到了目前,中国银行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业之一。

除了国有银行,还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各类银行在中国境内开展业务。

中国银行业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金融创新也不断涌现。

同时,中国的银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不良贷款的风险、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压力等。

综上所述,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为从建立国有银行到开放和改革,再到快速发展的阶段。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也为中国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服务和便利。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近代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在此之前,中国几乎没有现代化的银行体系。

当时的经济活动主要依靠手工业和农业,金融市场也相对落后。

然而,在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由于经济开放和投资活动增加,中国经济发展蓬勃起来,银行业开始成为国内贸易和工业资本的主要来源。

1897年,中国近代第一家银行——兴业银行创立。

其宗旨是向中国的中小企业家提供资金支持。

兴业银行彰显了私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911年,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而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

这个时期,中国银行业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内贸易和工业提供贷款、储蓄和支付服务。

1927年,中国银行业继续扩张,中央银行——中国银行成立,并开始发行自己的货币。

由于银行在开展国际贸易方面的重要地位,国际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加。

然而,在国内政治动荡和战争的环境下,中国银行业长期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贫穷人群无法进入银行体系,金融市场缺乏透明度等。

到了1950年代,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国家银行体系逐渐建立起来,以支持新政府的经济建设。

1952年,全国银行系统被国有化,经营重点转向服务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和国外贸易。

这个时期的银行业主要扮演了政府财政调控和基础设施投资的角色,同时也在国际逐渐开展汇兑业务。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对外开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银行体系得以重新进行改革,在2006年和2010年相继进行了两轮改革,致力于提高盈利能力、扩大服务范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加强监管。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现代技术的应用,中国银行业正进一步发展壮大。

总之,近代中国银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开拓到革新的历程。

银行已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经济全面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引言概述:中国银行作为中国最大的银行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发展历程承载了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脉络,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改革开放的历程。

本文将从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出发,逐步探讨其发展过程及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建立初期1.1 1840年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银号,进行货币兑换和贷款业务,标志着中国银行业的雏形开始形成。

1.2 1905年,光绪帝颁布《银行章程》,确立了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中国银行的地位,成为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开端。

1.3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成立,中国银行开始逐步发展成为国家银行,承担了国家金融业务的重任。

二、抗战时期2.1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银行在战火中艰难前行,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2.2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银行被国有化,成为国家银行体系的中坚力量。

2.3 1952年,中国银行开始实行人民银行管理,成为国家金融政策的执行主体,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改革开放以来3.1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银行积极响应,推动银行业改革,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3.2 1994年,中国银行在香港上市,开启了国有银行走向国际化的新篇章。

3.3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银行积极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为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持。

四、国际化进程4.1 2006年,中国银行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值银行之一。

4.2 2013年,中国银行成为全球金融稳定系统重要参与者,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4.3 2019年,中国银行在巴黎设立欧洲总部,进一步扩大了其国际化业务版图,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金融支持。

五、未来展望5.1 面对新时代新挑战,中国银行将继续秉承“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宗旨,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推动金融业务创新。

5.2 加强国际金融合作,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推动中国金融机构走向世界,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史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史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史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以下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主要
阶段和里程碑事件:
1. 清朝末年(19世纪末至1911年):中国开办了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以满足外资
银行在中国的经营需求。

2. 建国初期(1949年至1978年):中共建立了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货币发行和
金融监管。

大规模的国有银行扩张使银行业得以快速发展。

3. 经济改革开放(1978年至1990年代):中国进行了市场化改革,银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80年代,中国引入了外资银行,推动了整个银行业的改革和创新。

4. 1990年代至2000年代:中国开放了金融市场,建立了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体系,允许民
营企业进入银行业,并逐步推进银行业的现代化改革和国际化发展。

5. 进入21世纪后:中国银行业进一步推动金融创新,加速了线上银行业务的发展。

同时,与
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也日益密切,提升了中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

6. 当前发展(2020年至今):中国积极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加强金融监管,努力提高金融
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中国银行业也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推动金融全球化的进程。

总体而言,中国银行业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快速扩张、改革开放、现代化改革,到市场化、国
际化的发展历程。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中国银行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业之一,为中国经
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中国银行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12年。

以下是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概述。

一、创立和早期发展阶段(1912-1949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中国银行正式创立。

当时,中国正处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时期。

中国银行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提供金融支持,促进国内贸易和经济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银行设立了多个分支机构,扩大了其业务范围,并开始发行自己的货币。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国有化阶段(1949-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银行作为国家银行被纳入社会主义国家银行体系。

在这一时期,中国银行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中国银行积极参预国家的五年计划,为国家重点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中国银行也开始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和国际金融交流。

三、改革开放和市场化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中国银行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在这一时期,中国银行积极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中国银行逐渐实现了市场化运作,扩大了对外开放,吸引了外国投资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

同时,中国银行也积极参预国家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建设,推动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银行继续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加强对小微企业和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加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便利性。

中国银行在国内外的业务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金融业的重要参预者和推动者。

总结:中国银行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变革。

从创立之初的国家银行角色,到社会主义国有化时期的国家经济建设支持者,再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市场化运作和国际合作推动者,中国银行始终秉持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宗旨,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中国银行将继续秉承稳健经营、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推动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为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一、起步阶段中国出现近代化的银行始于鸦片战争之后。

一般认为1847年在上海开设分行的英国丽如银行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银行。

而19世纪后期在中国活跃的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有英国的汇丰银行、惠通银行、中华汇理银行,法国的法兰西银行、东方汇理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等。

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家银行是中国通商银行,由清末实业家盛宣怀于1897年在上海创办,利用他任督办的招商局和电报局投资,同时拉其他官僚包括李鸿章等人入股,其组织管理和营业规则均参照外商银行(主要是英国汇丰银行),设立董事会,在全国各地开设分行。

该行成立之初,就被清廷许可发行银两、银两两种货币,还获得代收库银、整理币制之权。

在官方的中央银行设立之后,该行才转为纯粹的商业银行。

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跟中国银行一起承担中央银行职责的还有交通银行。

交通银行的历史同样可以上翻到清朝末年。

1908年,由清政府邮传部牵头组建,为官商合股,初期目的是借款赎回被列强控制的铁路,故名交通银行。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其地位进一步上升,与中国银行一起承担共同承担发行货币、调节币制、兑换外币和代理国库收支的中央银行职责。

二、第一个繁荣时代1927年至1928年,北伐军革了北洋军阀的命,历史进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受江浙财团资助的蒋介石政府,也十分重视银行体系的建设。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另组建中央银行,授予其发行纸币、代理国库、经理公债、管理外汇等特权。

同时,将中国银行改组为国际外汇兑换专业银行,交通银行改组为辅助工农商矿的专职银行。

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组建中国农民银行,作为供给农业信用、发展农村经济的专职银行。

至此,形成了以四大国有银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为基本骨架的银行体系。

国民党统治后期,形成了宋子文家族控制中国银行,孔祥熙家族控制交通银行,陈果夫家族控制农民银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国有金融业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一、起步阶段中国出现近代化的银行始于鸦片战争之后。

一般认为1847年在上海开设分行的英国丽如银行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银行。

而19世纪后期在中国活跃的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有英国的汇丰银行、惠通银行、中华汇理银行,法国的法兰西银行、东方汇理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等。

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家银行是中国通商银行,由清末实业家盛宣怀于1897年在上海创办,利用他任督办的招商局和电报局投资,同时拉其他官僚包括李鸿章等人入股,其组织管理和营业规则均参照外商银行(主要是英国汇丰银行),设立董事会,在全国各地开设分行。

该行成立之初,就被清廷许可发行银两、银两两种货币,还获得代收库银、整理币制之权。

在官方的中央银行设立之后,该行才转为纯粹的商业银行。

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跟中国银行一起承担中央银行职责的还有交通银行。

交通银行的历史同样可以上翻到清朝末年。

1908年,由清政府邮传部牵头组建,为官商合股,初期目的是借款赎回被列强控制的铁路,故名交通银行。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其地位进一步上升,与中国银行一起承担共同承担发行货币、调节币制、兑换外币和代理国库收支的中央银行职责。

二、第一个繁荣时代1927年至1928年,北伐军革了北洋军阀的命,历史进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受江浙财团资助的蒋介石政府,也十分重视银行体系的建设。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另组建中央银行,授予其发行纸币、代理国库、经理公债、管理外汇等特权。

同时,将中国银行改组为国际外汇兑换专业银行,交通银行改组为辅助工农商矿的专职银行。

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组建中国农民银行,作为供给农业信用、发展农村经济的专职银行。

至此,形成了以四大国有银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为基本骨架的银行体系。

国民党统治后期,形成了宋子文家族控制中国银行,孔祥熙家族控制交通银行,陈果夫家族控制农民银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国有金融业的局面。

在清末和北洋军阀时代,除了官立银行之外,众多私营银行也百花齐放,并在1920-1930年代进入快速成长期,成就了中国金融业历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期。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代,私营银行以“北四行”和“南三行”为代表,官商合办银行以“小四行”为代表。

“北四行”是指1917年成立的金城银行、1915年成立的盐业银行、1921年成立的中南银行和1919年成立的大陆银行,与北洋军阀均有一定的渊源,均以华北为业务重心,并曾一度开展广泛的协作,合办“四行储蓄会”和“四行准备库”,联合发行钞票。

1927年之前,盐业银行实力最强,存款额曾一度位居全国私营银行之首。

1930年代之后金城银行实力飙升,成为北四行的支柱,其存款额也一度跃居全国首位。

“南三行”是指1915年成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07年成立的浙江兴业银行和1909年成立的浙江实业银行,后两家均为清末浙江地方金融力量组建。

民国后三家银行均以上海为业务经营重心与发展基地,并多方面开展合作。

1927年之前,浙江兴业银行与盐业银行并驾齐驱分列南北银行之首。

1930年之后,则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与金城银行后来居上,成为南北银行的老大。

浙江实业银行则专注于外汇业务。

“小四行”为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1908年成立的四明商业储蓄银行、1919年成立的中国实业银行和1929年成立的中国国货银行,前三家原来均为民族资本经营,后被国民党政府改组和控股,成为官商合办银行。

中国国货银行则为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之后组建的官商合办银行。

1930年代前期,中国金融业进入第一个繁荣时期,史称“黄金十年”(1928-1937年)。

但繁荣的背后是极度的混乱。

当时,市场上多种不同的银两、银元、铜币和形形色色的纸币并行流通,多家金融机构都发行自己的纸币。

1935年,国民党政府着手实行金融改革,首先是通过增资和颁布《中央银行法》强化中央银行的地位,随后实行“法币政策”,放弃银本位,禁止白银流通,将白银收归国有,规定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流通货币,称“法币”。

这是中国货币史上划时代的一笔,中国至此才第一次进入了纸币为主的时代。

抗战和内战时期,金融系统濒于崩溃,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信用难以维持,银行的命运也同样如风中的飞絮。

抗战时期,部分银行随国民党内迁,部分则留在沦陷区惨淡经营。

内战时期,金融领域严重失序,爆发了恶性通货膨胀,1948年国民党废弃法币,发行金圆券,但维持了不到一年金圆券体系也因急剧贬值而崩溃。

到了新中国成立,存留下来的金融业只能用“苟延残喘”来形容。

最后,“北四行”、“南三行”、“小四行”及一些私人钱庄在社会主义改造的浪潮中,于1952年被组合为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随后在1955-1956年并入中国人民银行储蓄部。

这些曾经历过辉煌时代的民营银行品牌,至此消亡。

它们所代表的那个短暂的繁荣时期,也已烟消云散,只给后人留下一连串的概叹。

三、大一统时代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在新中国成立的同时被赋予了国家金融产权的唯一代表地位。

对于国民党时代留下来的“四大银行”,中央银行和农民银行已随国民党迁台,留下来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则为社会主义所用。

中国银行仍旧作为经营外汇业务的专业银行,并进而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个职能部门;1954年在原来交通银行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即现在的中国建设银行),继续承担向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政策性任务,而交通银行的其他业务也并入中国人民银行;此外,1951年还组建了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办理支农拨款和贷款并扶持农村信用合作的专业性银行,此后中国农业银行在机构重组中曾三度合并于中国人民银行,又三度重新设立。

至于以“北四行”、“南三行”、“小四行”为代表的私营银行,如前所述,于1952年被组合为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随后在1955-1956年并入中国人民银行储蓄部,也成为新中国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至此,新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一切信用集中于国家的目标基本实现。

中国人民银行既承担发行人民币、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中央银行职责,又承担统一管理国家金融机构和金融运作的职能,同时又是开展存款、贷款、汇兑和外汇业务的商业性银行,可谓“三位一体”。

“大一统”银行体系服务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深深地打上了那个国家“大一统”时代的烙印。

四、向现代银行体系转变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银行业体系又一次华丽转身。

“大一统”的计划经济银行体系向现代市场经济银行体系的过度,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渐进过程,从1979年开始,一直到1990年代末才基本完成。

首先是1979年三大专业性银行恢复,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的体系中独立出来,中国农业银行重新设立,这三大专业性银行分别承担经营外汇业务、基本建设投资和扶持农村金融的政策性任务。

然后是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的商业性业务剥离出来,成立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对企业和个人办理信贷业务,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

而中国工商银行由于继承了中国人民银行原来的商业性业务,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并保持其老大的地位一直到现在。

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经营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业务,从专业政策性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

1994年政府对投资体制和金融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将金融管理任务、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剥离。

(1)国家开发银行成立,接过了中国建设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的政策性业务,而中国建设银行转变为商业银行;(2)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接过了进出口方面的政策性业务,另国家外汇的管理职责由外汇管理局统一承担,中国银行也转变为商业银行;(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接过了中国农业银行在农业金融方面的政策性业务,另1996年全国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中国农业银行也转变为商业银行。

至此,三大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分家,分别成为两个不同的系统。

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从1980年代中期起,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1987年,交通银行在时隔30年之后重新建立以作为金融改革的试点,成为全国第一家股份制的商业银行。

时隔一周之后,由招商局集团创办的招商银行在深圳成立,成为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从1987年到1988年,第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破茧而出,除了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之外,还有由中信集团创建的中信银行,由深圳地方金融力量创建的深圳发展银行,由福建地方金融力量创建的兴业银行,由广东地方金融力量创建的广东发展银行。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的推动下金融业继续向前推进,第二批股份制银行也乘势而出,从1992年到1996年,先后增添了这些新生力量:由光大集团创办的光大银行,由上海地方金融力量创办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由首钢等北京企业力量创办的华夏银行,由全国工商联牵头组建的民生银行。

其中民生银行是第一家主要由民营企业投资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2003-2006年,又有由山东地方金融力量创办的恒丰银行改制成立,由浙江民营资本创办的浙商银行改制成立,由天津地方金融力量创办的渤海银行成立。

至此,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增加到13家。

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3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外,数量更庞大的是遍布全国各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是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全国各地的城市信用社成立于1970年代末到1993年,是由城市居民集资建立的合作金融组织,其宗旨是通过信贷活动为城市集体企业、个体工商业户以及城市居民提供资金服务。

主要设立在大中城市,也有部分小城镇。

1995年开始,为整肃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中央金融主管部门决定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组建城市商业银行。

当时全国5000多家城市信用社,一部分关闭或停业整顿,剩下2000多家组建为110多个城市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也实质上从具有草根意味的合作金融组织,逐步转化为地方政府的融资工具和地方金融机构的代表。

截止至2009年底,全国已有140家城市商业银行。

同样,农村商业银行也是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1950年代初,在全国各地农村合作化运动的潮流中农村信用合作社也应运而生,由农民入股,签协议组成,成为扶持合作制农业生产的重要金融力量。

1958年之后随着“大一统”金融体制的建立,农村信用社转化为国家银行在农村的基层机构,走上了“官办”的道路。

1984年之后,各地农村信用社纷纷恢复,作为推动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的工具。

1996年,各地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隶属关系,同时国有商业银行逐渐退出欠发达地区农村领域,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并被赋予“支农”的政策性职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