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代表作如北岛的《回答》和顾城的《一代人》等。
2、“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寻根小说”和“现代派”小说并行推进的同时,以马原、莫言、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创作上的特点主要有: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当代文学倪吾诚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倪吾诚名词解释
(实用版)
目录
1.当代文学的定义和背景
2.倪吾诚的背景和贡献
3.倪吾诚的文学观点和影响
正文
1.当代文学的定义和背景
当代文学是指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它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围之中。
中国当代文学首先指的是 1949 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到这种“一体化”的解体的文学时期。
在文学史研究中,如何整合台湾、香港等地区的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需要提出另外的文学史模式来予以解决。
2.倪吾诚的背景和贡献
倪吾诚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学者。
他生于 20 世纪初,曾经是一名新闻记者,后来投身文学创作和研究。
倪吾诚在文学创作和研究方面的贡献非常卓越,他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并且对当代文学的理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3.倪吾诚的文学观点和影响
倪吾诚的文学观点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他认为文学应该立足于生活,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
他主张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时代感,关注人性和民生,揭示社会的真实问题。
倪吾诚的文学观点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发展,使得中国当代文学更加关注现实,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
同时,他的观点也促进了文学理论的建设,为中国当代文学的
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倪吾诚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还在于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推动和促进。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三、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创作模式,因卢新华小说《伤痕》而得名,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发端之作。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代表作有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2.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其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创作并行,主要内容是包括文化守成和文化反思两个方面,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
3.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
这类小说重视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底蕴,摒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
代表作家作品有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刘恒《苍河白日梦》4.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上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它于1979年上半年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蒙《蝴蝶》等。
5.新写实小说: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2、“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5、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第一次文代会名词解释当代文学

第一次文代会名词解释当代文学
第一次文代会指的是1955年在中国召开的一次重要文学会议,也称为全国文学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创作方向和艺术追求的转折点,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文学是指在当前时代,也就是现代或者近现代所产生的文学作品。
它反映了当今社会
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关注着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当代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现
实的描绘,更体现了对人性、社会问题以及艺术形式的探索和思考。
举例来说,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便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当代文学作品。
这部小说通过
狂人的疯狂言行,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揭露,展现了他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和对人性命运
的思考。
这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1、“三突出”:“三突出”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2、“三红一创”:《红日》(吴强)、《红岩》(罗广斌、杨益言)、《红旗谱》(梁斌)、《创业史》(柳青)。
3、干预文学:干预生活,体现独立思考,冲破写作禁区。
4、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5、"朦胧诗",是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出现的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为代表的“新诗潮”。
它最初以民间文学双月刊《今天》为阵地,活跃于80年代初,解体于1984年。
作为一种文学范式,朦胧诗成功地开创了一个文学的时代,将意象艺术的长处推向极致;同样作为一种文学范式,高密度的意象损伤了诗歌原本拥有的活力和流动感,使得这一诗歌范式无力继续。
6.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2、“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5、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1、作家(整理每位作家的时期、主要作品、地位)林白:80年代女作家,《一个人的战争》,具有自觉“个人化写作”意识的作家。
张洁:80年代女作家,早期作品均属体现“女性意识”,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无字》、《沉重的翅膀》被誉为“与生活同步”的力作。
杨绛:八九十年代作家,《干校六记》、《将饮茶》,她的文字简约含蓄,语气温婉,对历史事件多少保持适度距离,作平静审视的态度。
铁凝:80年代女作家,《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哦,香雪》,她的小说显得平实而“传统”;常以写实的笔法,写当代变革中的生活矛盾。
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表现,与对文明的质询和对女性处境的思考相互关联。
王安忆:80年代女作家,《长恨歌》、《小鲍庄》、《流逝》、是“少数以写作而不是对写作的超越性目的的热恋”的作家,因此成为“新时期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宗璞:80年代女作家,《弦上的梦》、《东藏记》。
部分作品,采用变形、荒诞、寓言等现代技法,表现“文革”中经受严酷摧残的知识者“主体”的崩溃、失落,以及身陷绝境仍顽强寻找、重建的过程。
由于出身背景和良好的文学素养,宗璞小说的构思、布局和语言运用,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那种含蓄、雅致、清淡自然的韵味。
王蒙:80年代作家,《在伊犁》被追溯为文学“寻根”思潮的源头。
广西三剑客:鬼子,90年代中期,《瓦城上空的麦田》、《上午打瞌睡的女孩》、《被雨淋湿的河》;东西,90年代后期,《没有语言的生活》、《痛苦比赛》;他们两人的创作都表现了关注底层民众艰难处境,探索超越个人体验,重新表现历史化现实的道路。
李冯,文坛“新桂军”横空出世的标志人物,《孔子》、《碎爸爸》。
2、名词解释现代派(80年代初):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发生,80年代初达到高潮的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译介,以及由此引起的争论,在80年代的当代文学实践中留下深刻的痕迹。
以西方20世纪现代文学作为主要参照系,并将之转化为艺术经验的主要来源。
对于特定时空的社会政治的“超越”,摆脱经典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追求“本体意味”的形式和“永恒”的生存命题,成为当时富诱惑力的探索趋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民歌运动,1958,是本时期出现的较为复杂的文艺现象,这场运动始于群众自发,但后来转化成为有组织、有领导的“全民运动”。
实际上配合与反映了当时忽略客观现实规律的“共产风”和“浮夸风”,绝大多数作品粗制滥造,没有艺术感。
在民歌运动的同时,理论上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关于新诗发展道路的讨论,毛泽东提出:“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作为前提和结论,提出要“开一代诗风”。
政治抒情诗: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1、重大的政治命题,强烈的时代精神。
要求诗人服膺政治斗争的需要,诗歌的主题通常是普遍的政治主题,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阶级、人民的代言人“大我”。
贺敬之《骑在时代的马背上放身歌唱》;2.高昂的格调和战斗的主旋律。
重视能直接产生情感效应的节奏和音韵,使作品适合朗读,强调其斗争性和宣传鼓动。
严阵《竹矛》、郭沫若《十年颂歌》;3.热情奔放的语言。
(重视情感效应。
)生活抒情诗:20世纪50年代初对当代诗坛产生广泛影响的具有写实主义的诗体。
主要追求如何对生活场景与事件的具体描摹上,表现新的生活风貌和诗人的精神境界。
他们的抒情诗中增加了“写实”的叙事因素,往往带有单纯的情节。
以闻捷、李瑛、李季为代表,如闻捷的《天山牧歌》,反映新疆哈萨克、维吾尔、蒙古民族解放后的新生活面貌的激情赞歌。
长篇叙事诗: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诗坛从颂歌到战歌的变化使得抒情诗便显得领域日渐狭隘,逐渐形成了一种难以突破的模式。
在解放区叙事诗创作成功的一批诗人的“史诗情节”将他们重新带入叙事诗创作。
希望告别浮躁,写出内涵深广的诗歌。
这些长篇叙事诗大多从不同侧面描绘了中国近半个世纪历史的风云变幻,塑造了不少具有史诗性特征的英雄形象。
产生较大影响的有李季《杨高传》,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部曲》新散曲体:句式多采用轻捷明快的短句,体式上融合民歌和自由体的形式,以参差的长短句配合整齐中寓有变化的韵律,从而节奏明快、音律优美、活泼而和谐的诗体形式。
抒情性散文,也有称艺术性散文、美文。
是一种注重抒情、突出作品艺术审美功能,追求诗意的散文。
抒情性散文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深厚的传统,现代文学也有不少抒情散文大家,杨牧、秦牧、刘白羽三大散文家。
“杨朔模式”,即(见景——入境——抒情——升华——点题),不足在于表现宏大的政治主题,不可避免的被时代所限,而又因为刻意追求“诗意”,显得做作,遮蔽了生活的真实。
“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志”的结构,遭人诟病,有人评价“杨朔模式”为“散文新八股”。
叙事散文是一种侧重于写人记事的散文,同抒情散文相比,1949—1962年的叙事散文创作数量相对较少。
吴伯萧《北极星》曹靖华《望断南飞雁》菡子《乡村集》等比较有影响。
叙事性散文主要是着重会议革命历史中的人和事。
“三家村”的杂文60年代初政策调整的时期,邓拓、吴晗、廖沫沙以吴南星的笔名在北京《前线》杂志上开辟了“三家村札记”专栏,合写《三家村札记》,“三家村”因此得名。
作者都是敢于坚持真理、勇于针砭时弊的人,他们取材丰富,主题鲜明,感情炽烈、暴露“大跃进”、“浮夸风”的危害或者答对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批判,笔锋尖锐,酣畅淋漓。
有邓拓的《燕山夜话》等。
“干预生活”报告文学:以主题的新颖和表现大胆著名,其报告文学中的议论性语言,深刻有力,具有激情和感染力。
影响了问题报告文学的写作。
如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人妖之间》,敢于揭示社会的黑暗和问题,喜欢以政论的语调来夹叙夹议。
新编历史剧指以历史时空为背景的创作,即古装戏,并非一定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表现的历史剧,这些戏因此也称为新编古代戏。
现代戏是指剧中故事发生的时间为现代的剧作。
新中国最初的现代戏是婚姻家庭领域歌唱新生活嘲笑旧俗的,而且全出现在比较年轻、形式相比之下较为灵活、容易表现现代生活的剧种,有评剧《小女婿》《刘巧儿》,沪剧《罗汉钱》等革命历史题材剧:以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为题材的文学创作,是新中国文学创作中最重要的题材类型。
这种剧本创作于延安文学阶段,自然延伸到1949年以后的新中国。
革命历史题材的剧作可以说覆盖了整个革命斗争史,构成了一部完整的文艺的中国革命史。
如陈其通《万水千山》,概括了历时两年跨越万水千山的长征,赞颂了毛泽东、党、红军指导员的崇高的精神、革命情操以及献身精神。
历史题材剧:新创编的历史剧包括写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以历史记载为故事依据的历史剧,也包括以历史为故事背景虚构的理事题材戏,而以前者为主,是历史剧的正宗,形式上,戏曲史表现这种题材的本行,歌剧和话剧也没有技术处理的障碍。
以话剧最为突出,如老舍《茶馆》,描写近五十年的历史越来越黑暗,民不聊生,社会已经不可救药,一个新的社会正呼之欲出。
“第四种剧本”:是超越和突破了工人剧本、农民剧本、部队剧本这三种模式化剧本的另类剧本,出现在1956-1957年的短暂时间内,第四种剧本突破了此前为表现政治观念而形成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套路和脱离生活的虚假描写,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创作思想和实践的一次超越、批判和否定,标志着戏剧文学回到人性和现实主义的道路。
如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地下诗歌:指在文革中未公开发表(出版),与公开发表的主流诗歌相对峙的、共时存在并产生文学影响的“另类”文学创作。
这些诗歌创作者迫于政治原因而转入“地下”、“潜在”写作,并在诗歌的创作观念、创作特征、审美旨趣、审美接受等方面表现出了与当时的主流诗歌迥异的艺术特色,在当时甚至相当长一段时期处于被湮没、被遗忘的潜流状态但酝酿了“归来者诗歌”和“朦胧诗”。
“四五”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爆发,它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罕见的奇观,“童怀周”编辑的《天安门诗抄》,集中体现了天安门诗歌的创作成就,表达对周总理的热爱,四人帮的痛恨,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意义:显示了人民群众的政治意识,启示了诗歌的现实主义战斗传统;壮烈悲愤的风格,朴实生动的语言。
*贵州诗人群:20世纪70年代,在贵州高原的一个废弃天主教堂里,青年诗人和文艺爱好者冒着生命危险,被劳改、监禁、处决的厄运讨论文学,写下叛逆者的心声。
代表作有黄翔的《火神交响曲》、哑默的《海鸥》。
“白洋淀诗群”:狭义:白洋淀插队的知青诗人广义:外围的准白洋淀成员,包括同时期在其他地方插队的北京青年(山西的食指、黑龙江的马佳、内蒙的史铁生),留在城里的北京青年,后来聚集在民刊《今天》周围的成员(北岛、江河、杨炼等),新时期后的一部分诗人、作家、画家、电影导演(卢中南、陈凯歌、田壮壮), 以现代诗为其主要标志,抒发这个时代的理性精神。
芒克《天空》、多多《致太阳》“第三代诗”:1980年代中后期,概念源于《第三代诗会》漠视秩序和规范的流派,是对朦胧诗派的反叛,以韩东为代表的“他们”、“海上诗群”、“非非主义”、女性诗歌、撒娇派,“反崇高”和平民意识和世俗化倾向;语言上的“非意象化”(反优雅)与消解深度的口语化倾向;“反文化”与文化重构意识;生命体验与“内审视”的创作倾向;“认识自我”的焦灼与困惑;对性意识与原始生命力的正面表现。
推进了当代诗歌的艺术变革的进程,开辟了一个更具艺术活力的诗歌时代。
“归来者”的诗:20世纪50年代因政治、艺术受到不公正待遇或处置,新时期重返诗坛进行创作的一批诗人。
有“反右”扩大化中被错划右派的诗人,如艾青、公刘、流沙河等;因胡风事件罹难的“七月诗人”;由于艺术与政治原因在“文革”之前就相继从诗坛消失的诗人,如蔡其矫和郑敏。
特征:沧桑感的“归来”主题;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感伤诗情,悲怆主题;对艺术个性和艺术独创性的重新肯定和追求。
朦胧诗:1980年前后诗坛出现了一批具有创新和探索意识的诗歌,由于人们意识的不理解或难以接受,便称之“新诗潮”、“朦胧诗”,它是新诗坛现代主义思潮的先驱,打破了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采用象征主义的手法,代表作家有北岛、顾城、舒婷。
女性诗歌:(第三代诗人)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出现,代表诗人有瞿永明、伊蕾等。
它不再是“女性写的诗”,而是“写女性的诗”。
抒写女性自身丰富而隐秘的内在世界,主题是女性的精神性别,“黑夜意识”的阐述:女性躯体的书写:自白叙说的方式。
潜流散文: 指“文革”期间与按照文学规范创作的显流散文相对应的一种散文,受客观环境的制约,它们一般以隐藏的方式进行创作且不能公开。
特点是情真,是一种个体性话语。
代表这个时期散文的创作水平,丰子恺《缘缘堂续笔》、张中晓《无梦楼随笔》陈白尘《牛棚日记》等。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宏观全景式报告文学,19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以宏观全景手法来反映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它突破了以往报告文学写一人一事的单元思维框架,反映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时代精神风貌,发展了报告文学的表现手法和美学特征,具有篇幅长、信息量大、气势恢弘以及浓厚的调研性、学术性、思辨性等特点。
徐达《哥德巴赫猜想》社会主义教育剧:20世纪60年代的一批意图教育青年,灌输革命思想的戏剧。
代表作:样板戏《红灯记》、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年青的一代》等革命现代京剧:是“文革”中的艺术宠儿,是标准的革命艺术、无产阶级艺术,他们无不阐发阶级斗争、武装夺权的主题。
风格钢筋挺拔、高亢明亮。
正面人物“高大全”,舍身忘我地为党和革命事业奋斗献身。
主要人物多是无产阶级英雄,一般是党和军队的基层干部。
故事叙述往往紧张惊险,富于悬念,穿插得当,少有散软无用的场面。
样板戏:得名于1967年《红旗》1967年第六期的社论《欢呼京剧革命的伟大胜利》。
如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
宣传毛泽东思想,为工农兵服务。
史传性散文:作为一种具有纪实性和史料性的散文,是以人物的生平事迹作为写作题材的散文文学作品,它包括自传性回忆录和他传文学作品等。
一般记录传主亲身经历、回忆旧人旧事,表达对“文革”和极“左”政治的反思和批判。
代表作:郭沫若《晚年岁月》、季羡林《留德十年》、韦君宜《思痛录》。
史志性报告文学:指那些有意立足于历史文化,试图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来重新审视历史的历史题材报告文学。
代表作:钱钢《海葬》、《唐山大地震》等。
知识分子报告文学: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报告文学。
以徐迟为科学家立传的《哥德巴赫猜想》;随后出现为普通知识分子立传的作品,代表有黄钢《亚洲新大陆的崛起》、霍达《国殇》、黄宗英《大雁情》等。
探索戏剧:20世纪80年代,一些剧作家不满旧戏剧单调、枯燥的形式,借鉴了西方现代派戏剧,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思维和技巧进行戏剧革新实验,确立舞台假定性,剧本非理性的结构,夸张荒诞的叙事手法,人物心理可以直接呈现,采用舞蹈、音乐、诗歌、雕刻等多种形式,综合的表演艺术,开辟了中国话剧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