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于心感恩与行架起做人的支点
知恩于心感恩于行1

知恩于心感恩于行一位哲人说过,“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才是一个最有希望的民族。
”同样,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才是一个真正能感到幸福的人。
人生在世应该学习的东西很多,但是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感恩,这是做人做事的基点。
“羊羔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情”。
读了陈立新的《知恩于心感恩于行》一文,使我深受启发。
我认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更应该有情有义、知恩图报。
一、常怀感恩之心,明感恩之理“感恩”,牛津字典定义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感恩”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对我们有恩情!首先我认为“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
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
因为,每一个人都不能臵身于世外,每一个人都必将与社会、与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只知有自己,而不知爱别人。
所以,我们要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要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
其次“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
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
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
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再次“感恩”是拼搏的精神动力。
感恩不是炫耀,不是停滞不前,而是把自己所拥有的看作是一种荣幸,是一种激励自己拼搏进取的动力和激情。
感恩的人,常想人之恩,常思己之过,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多论奉献,少思索取。
对己施恩于人,从不挂心;对人施恩于己,念念不忘。
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

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
感恩的关键在于回报。
回报,就是对哺育、培养、教导、指引、帮助、支持乃至救护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通过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
那么,作为一名中学生,怎样感恩呢?首先要感恩自己的父母,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血脉的延续,父母给了我们全部的爱,让我们享受到了人世间的亲情和幸福,因此,我们要感谢父母。
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我们人类的衣食住行等都是从大自然中获得的,因此,我们应该感恩大自然。
老师是我们成长的领路人,是我们的朋友,老师尊重、理解和爱护我们,言传身教,让我们受益终身,老师为我们付出心血和汗水,我们应该感恩老师。
同学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同伴,同学间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共同战胜困难与挫折,共同品尝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我们应该感谢天天与我们相伴的同学。
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读书环境,是我们锻炼的场所、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们应该感恩学校。
祖国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源。
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的安栖之所;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做人的尊严;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我们应该感恩祖国。
开头一:学会感恩,走在人生的路上,你会觉得你快乐无比。
感恩父母,是他们给了你生命,这是一个奇迹,是他们呵护着生命成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父母的牵挂与叮咛挂满了这棵大树的枝头。
开头二: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都是浅显的道理,没有人会不懂,但生活中的我们在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这一切的同时,却常常缺少了一颗感恩的心。
开头三:人类自古就懂得感恩。
十七世纪初,到达美洲的移民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移民为感谢上帝和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创立了感恩节。
知恩于心 感恩与行 架起做人的支点

知恩于心感恩与行架起做人的支点——班队活动中感恩教育的系列化设计与实践飞鹰[内容摘要] 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却在不断缺失。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实施认恩、知恩和报恩的人文教育过程,旨在依托“认情动情”的方式,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它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国人的美德,在班队活动中我从“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祖国”四个方面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能知感恩,懂得之恩感恩,分辨真善美![关键词]感恩教育系列化设计实践研究[正文]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
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
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
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感恩教育之现状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感恩,作为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高尚情操,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人际交往的规范,在当今社会,越来越被现代人所重视,呼唤感恩回归,呼唤感恩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需求。
那么如何唤回曾经已被忽视在角落里的感恩教育呢?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教师、感恩父母、感恩一切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这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对我班小学生进行感恩调查结果来看,非常使人震惊:有62%的人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和健康状况,有45%的人看不起父母,有48%的人不知道父母烦恼的……总之,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弱化,他们对父母要求多,替父母分忧少;对老师挑剔多,尊重理解少;关心同学少,对自己考虑多……这些现象,已成为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危机,同时也折射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
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知恩于心,感恩于行一、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报恩,是我们祖先历来推崇的普世价值。
报父母养育之恩,叫做“孝”,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报夫妻之情,也说成是彼此之恩情,“一日夫妻百日恩”、“报答平生未展眉”;报知遇之恩,叫做“忠”,司马光说“尽心于人曰忠”;报朋友之恩,叫做“义”,陶渊明诗说“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出发,你会因此发现,生活会绽放出别样的色彩和光芒。
感恩别人,快乐自己。
二、父母是我们的根司马迁曰:“父母者,人之本也。
”父母是根,孩子是枝叶,正是有了父母的养育,才有了孩子的枝繁叶茂。
长大后的孩子,是风筝,求学、就业,满世界跑。
但是风筝的线,一直在父母手里。
父母在,线就在,牵挂就在。
无论飞到哪里,都能找到回家的方向。
树高千尺不忘根,鹰飞千尺终回巢。
父母是我们的根,父母在,家才在,父母走了,家也就散了;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父母是我们的根,根在,树叶才能繁茂,无论身处何处,都别忘及时尽孝。
三、感恩爱人爱人,是这个世界上,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要相伴最久的人。
古语云:“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平凡人间,尽尝烟火滋味。
执子之手,相守到老,这是人间夫妻最好的归宿。
于千万人中遇到一个中意的人,这是一件何其幸运的事。
《黄金时代》中说,人这一生,可以选择的事很少,没法儿选择怎么生,也没法儿选择怎么死,我们能选择的,只有两件事,这一生怎么爱,这一生怎么活。
每一个人无论如何风雨兜头,总有一个家与爱的归宿,和爱人在一起,便是一方岁月静好。
最美的爱情是:虽已白发苍苍,依然执手相视,如果今生已无时日在一起,那么来世愿再相伴一生。
夫妻之间,没有谁对谁错,更没有谁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
夫妻除了要相互包容、理解、付出以外,真正需要的其实是相互感恩,相互感恩,就是相互回报。
我们应该好好感谢另一半,感谢他们陪伴我们走过最美与最苦的日子。
四、感良师培养之恩一个人所受教育,从启蒙开始,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
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知恩,是一种内心的感激和珍惜;感恩,是一种行动和回报。
知恩于心,感恩于行,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式。
在这喧嚣的社会中,我们时常忽略了身边人和事的付出和帮助,不懂得珍惜和感恩,而应对一切心存感激,用感恩之心行动起来,我们就能更好地体验生活的美好,让自己的心灵更加纯净与善良。
“知恩者,心存感激;感恩者,行为回报。
”感恩是一种态度,是对他人的关爱与帮助心存感激,是一种责任,是对社会的回馈与奉献。
知恩于心,是对他人的心怀感激和尊重;感恩于行,是对他人的帮助和回报。
在现实中,我们需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让感恩之心贯穿我们的一生。
我们应该知恩于心。
知恩于心,就是怀着感激之情,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心怀感激。
人生道路上,我们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支持,我们应该对那些关心、支持、帮助过我们的人心存感激之情。
曾经有人说过:“感恩是一种心灵的力量,能让人心存感激,珍惜一切。
”正是这种力量,让我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让我们有了更多的责任和担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常怀感恩之心,对每一个曾经帮助和支持过我们的人表示感谢,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珍惜他人的付出和关心,也才能更好地体验生活的美好和真谛。
我们应该感恩于行。
感恩于行,就是用实际行动来回馈和回报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懂得知恩,更要善于行动起来,用自己的努力和奉献来回报社会和他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也才能更好地达到人生的目标。
感恩于行,就是对社会和他人的回馈和奉献,是对社会负责和尊重的表现。
在现实中,我们需要用实际行动来回报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生活更加美好,让社会更加和谐。
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知恩于心,感恩于行感恩,是一种心灵的力量,一种对生活的感激之情,一种对他人的怀恋之情。
感恩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感悟人生的真谛。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时刻知恩于心,感恩于行,懂得感恩,心存感激,才能让生活更加美好、丰富。
知恩于心,意味着我们要懂得感恩的心态,要珍惜身边的一切。
无论是亲人的关爱,朋友的陪伴,还是陌生人的帮助,都值得我们懂得感恩。
当我们心存感恩之情时,我们的心灵会变得更加宽广,善良,善待他人,更加懂得珍惜。
只有懂得知恩于心,我们才能拥有一颗感恩之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感恩于行,意味着我们要用实际的行动去回报别人的恩情。
在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们可以给予帮助;在别人付出爱心时,我们可以回报爱心。
只有在实际的行动中,我们才能让感恩的种子扎根于心灵深处,让我们成为更加有温度的人。
感恩于行,让我们学会了感恩,也懂得了回报,才能真正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我们要知恩于心,感恩于行,懂得感激一切来自于身边的一切,这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加美好。
从小事做起,感恩每一份爱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微小的事情,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这些小事中,懂得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每天早晨醒来,感受阳光的温暖;吃过一顿丰盛的早餐,感谢食物的馈赠;走在路上,享受风的清凉,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小事,但却值得我们去感恩。
只有懂得从这些小事中寻找感激,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们也可以从家人身上找到感恩的理由。
父母的养育之恩、亲人的支持之情,都是我们需要时刻懂得感恩的。
不要忘记,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都有着家人对我们的关爱和呵护,这些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激。
所以,让我们从小事做起,感恩每一份爱,只有懂得感恩,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感恩,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其实,感恩并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在感恩的心态下,我们能够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得与失,以一颗包容的心去理解别人的好与不好。
知恩于心 感恩于行什么意思

知恩于心感恩于行什么意思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知恩于心”就是用实际行动表示出你的感激之情,而“感恩于行”则是让你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别人对你的帮助和恩情。
知恩于心,从小事做起,首先要学会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作为儿女,应该承担起孝敬父母的义务。
如果从小到大,都没有感受过父母给予的亲情温暖,那你这个孩子怎么会有一颗感恩的心呢?在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很贪玩,总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上课也不认真听讲,常常开小差,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但是爸妈却还总说我是个好孩子,只要我努力学习就行了。
直到有一天,班主任找到我妈妈,把我的学习成绩告诉她了,我妈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妈妈为了能让我努力学习,就带我去医院看了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对妈妈说:“这样吧,你们回家后先反思一下,今后你们对孩子应该怎样教育,再去看看我的建议吧!”回家后,我认真地想了一想,并向妈妈保证:以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绝不辜负父母对我的期望。
我妈说:“有决心就行了,关键是要付诸行动啊!”从此,我开始努力学习了。
我们每天所面对的就是父母、长辈、老师。
只要我们学会了感恩,他们也会像父母一样对待我们。
在学校里,同学对我非常友好,当我遇到困难时,他们也乐意伸出援助之手。
因此,我应该懂得知恩图报。
俗话说得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更何况,是父母为你付出,含辛茹苦地把你养大成人。
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优异成绩去报答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知恩图报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而且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铭记各方对我们的深恩厚爱,尽力报答社会、国家和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日常生活中,老师无私地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精心培育着我们茁壮成长;我们的亲朋好友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然而,现实中的有些人却不懂得珍惜,不知道感恩,这些人是最可悲的。
知恩图报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维系正常生活的必备条件。
感恩的人,知道对他有恩的人的所有情况。
知恩于教识恩于心感恩于行身心健康伴成长

知恩于教识恩于心感恩于行身心健康伴成长知恩于教,意味着我们应该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教育给予我们的恩惠。
我们在幼时从老师和父母那里学到的是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基础知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也变得更加深入和广泛,我们需要学习更高的科学和技术知识。
在我们成年之后,我们接受形形色色的教育,包括终身学习,这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新的经验,也让我们更加全面和全面地接受世界的挑战。
识恩于心,则意味着我们需要从心底理解和感激生活中我们所受到的恩惠,这包括我们所拥有的朋友、家人、健康和幸福。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些帮助我们成为今天的人的人,他们给予了我们支持、建议和帮助。
通过识恩于心,我们可以感受到内心的宁静、感激和幸福,这可以让我们保持平衡并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感恩于行,则意味着我们应该通过行为表达感激之情。
我们可以通过行动来回报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给我们鼓励和支持的人。
我们可以通过将自己的时间和资源投入到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的事情中来表达我们的感激和内心的难以言喻的激动。
这些行为不仅可以让别人感到温暖和特别,也可以给我们自己带来满足和意义。
身心健康伴成长,则意味着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一个健康的身体可以带来积极的能量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使我们更加努力工作并追求自己的目标。
通过学习适当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我们可以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我们应该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压力和挑战,这可能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对压力和挑战做出积极的应对,比如学习冥想、休息、运动和保持心理平衡。
总之,知恩于教、识恩于心、感恩于行和关注身心健康伴随我们成长的过程,让我们更有效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并使我们能够更加平衡、平静和满足地度过我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逊、感激和对生命的热爱,以成为真正的完整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恩于心感恩与行架起做人的支点——班队活动中感恩教育的系列化设计与实践飞鹰[内容摘要] 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却在不断缺失。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实施认恩、知恩和报恩的人文教育过程,旨在依托“认情动情”的方式,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它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国人的美德,在班队活动中我从“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祖国”四个方面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能知感恩,懂得之恩感恩,分辨真善美![关键词]感恩教育系列化设计实践研究[正文]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
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
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
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感恩教育之现状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感恩,作为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高尚情操,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人际交往的规范,在当今社会,越来越被现代人所重视,呼唤感恩回归,呼唤感恩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需求。
那么如何唤回曾经已被忽视在角落里的感恩教育呢?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教师、感恩父母、感恩一切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这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对我班小学生进行感恩调查结果来看,非常使人震惊:有62%的人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和健康状况,有45%的人看不起父母,有48%的人不知道父母烦恼的……总之,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弱化,他们对父母要求多,替父母分忧少;对老师挑剔多,尊重理解少;关心同学少,对自己考虑多……这些现象,已成为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危机,同时也折射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
学校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
让学生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人的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在每一个学生心目中生根、开花、结果。
并以此增强学生的报恩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激发他们奋发进取、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归结起来感恩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感恩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失去了应有的地位。
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
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费时,早已经忘却了“粒粒皆辛苦”,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价格却不知父母的疾苦。
自私自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他们认为,父母的无私奉献都是应该的。
很难体会付出的滋味,感恩无从谈起。
其次感恩教育在学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学校是一个人离开家庭以后的第二个成长环境。
由于我们现在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德育在学校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不用说感恩教育了。
若任其蔓延下去,校园将成为感情的荒漠,学习将失去动力,教育将失去根基。
所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也是迫在眉睫。
基与这点,我具体开展了“父母之恩大于天,师长之恩铭记心,朋友之情最重要,祖国之爱不能忘”的“四感谢”系列活动:一、父母之恩大与天陶行知先生曾说:“6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凡人生需要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6岁以前培养成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秀分子。
”6岁前的关键时期大多是在父母身边度过,家庭的养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父母都要重视家庭教育,要让孩子具有感恩之心,要给孩子爱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怀,让孩子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成长。
开展“感谢父母养育我”活动目的让学生体会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也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爱,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学会孝敬父母、回报父母的爱。
1.假日为契机体会养育之恩深似海。
利用三八妇女节开展“我为父母洗一次脚”,为父母赠送感恩卡。
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让学生代替父母考虑一天的柴米油盐和其他家务安排,使学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自不易。
”使其体会父母持家之不易,真正体会到父母之恩深似海。
2.亲情交流沟通中积累情感。
父母与子女产生代沟,很大程度上是两者缺少沟通,因此我有目的地鼓励学生与父母沟通,让他们了解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爱好等,了解自己的成长的历程,体会父母对自己的良苦用心。
每天跟父母说说学校发生的事,对父母说一句感恩的话,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活等,在学生与父母的沟通中积累情感,缩小代沟。
3.信件你我他亲情得升华。
我利用班会课等形式给学生讲亲情故事,让学生认识做人的基本道理,父母养育了你,如果你连父母都不爱,又怎能爱他人,爱祖国呢?我开展让孩子给父母写信活动,父母也一定要给孩子回信,并请家长代表读他写给自己孩子的一封信等活动,沟通子女与父母的情感,让他们的亲情得到升华,感受,人间亲情最可贵!爱,是世界上最华丽,最可贵的东西。
二、师长之恩铭记心在学校里很多学生漠视教师劳动的付出,不懂知恩、报恩,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合理的处理师生关系,表现之处在与:课上不学习,不配合老师的教育,顶撞或辱骂老师等。
因此我组办了“感恩老师”的系列活动,尽可能的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学会感恩。
使学生感悟师生纯洁情感的无私和伟大,抒发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产生热爱老师的共鸣,从而激励学生更加热爱老师、尊敬老师,刻苦学习,拼搏进取来回报老师,让学生心灵更加美丽。
也希望通过学生在积极准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征集格言感恩我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尊师重教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长者也。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班以“感恩我师”为主题开展格言大赛。
让学生的亲身感受老师之恩典,教书育人的辛苦,自制贺卡,表达对老师的感谢。
2、身心融入体会我师通过此活动,让学生明白老师交给了我们知识,交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老师是我们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不仅要让学生懂得要好好学习,还要以实际行动尊敬老师,报答老师博大的爱,从而促使他们更加奋发学习。
3、开展活动献情我师自选“五”个一:给老师写一封信,找老师谈一次心,为老师做一张贺卡或献一份礼,向老师提一个建议,向老师表一个决心。
通过一系列活动,在学生的自主安排下,同学们确实体会到了老师工作的辛苦和意义,对老师的尊敬之情油然而生。
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目标明确,紧扣主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朋友之情最重要现在的学生,就其心灵的一翼——“情”来看,普遍患有“情感冷漠症”。
.对于这个通病,我在班级开展了“感恩朋友”系列活动,努力唤回学生回报爱心的良知,并引导学生重新构筑健全的人格,懂得爱的无私、伟大、纯洁,激发学生爱的情感。
体现活动的主体性、实践性、创造性、开放性的原则,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逐渐认识到朋友的可贵,朋友的重要,培养学生从小要关心朋友、帮助朋友的高尚品质,用一颗感恩的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报答朋友,体会朋友之情的重要性。
1.慈善一日捐扶贫助学献爱心学校每学期要举行“慈善一日捐”活动,为此抓住契机让学生树立感恩之心,从小培养感恩之心,树立远大志向,坚定理想抱负,自强不息,发奋学习,将来做一名对社会负责、对社会有用的人。
懂得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更美好。
2.同学手牵手友爱互助献真情为大力倡导同学之间友爱互助之风,进一步开展感恩教育,我开展了以“牵手同学、共同进步”系列活动,发动学生给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给帮助过自己的同学说一句感谢的话语等活动,掀起了同学之间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懂得要对社会和他人的进行帮助,帮助别人,等于帮助自己,心怀感恩,推动了感恩教育的深入开展。
四、祖国之爱不能忘新中国六十多年来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看到了我们综合国力的增强,作为中国人,我们骄傲,我们自豪。
六十多年来,中国人用自己最积极的行动、最活跃的思考、最有朝气的力量传承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拼搏史,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六十多年来,我们将自己命运与祖国荣辱紧密相连,创造了历史,成就了自身。
历史记下了一个个青春响亮的名字,记下了印刻我们姓名的中国时刻。
我们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同成长。
我通过“祖国之爱不能忘”活动的开展,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身边实际,珍惜并感恩现在身边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1.了解历史激发爱国情怀了解祖国的昨天、今天、明天,懂得爱国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爱国是当代民众的精神需求,爱国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激发学生从小立志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
2.缅怀先烈感恩幸福生活结合活动相应开展“学会感恩,与爱同行”主题活动、《感恩歌曲》歌唱比赛、感恩诗歌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以热爱祖国为荣。
珍惜感谢社会所给予的恩赐,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3.爱国征文抒写爱国思想感恩,是宝贵的人类情感。
为呵护、启迪这宝贵的情感,开展此系列感恩活动,旨在让队员在感恩中成长,播下感恩的种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学校在抓养成教育中,要以培养感恩意识为突破口,让感恩贯穿于德育的全过程。
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
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
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
我们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