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七七事变电影观后感

合集下载

七七事变的电影观后感800字

七七事变的电影观后感800字

七七事变的电影观后感800字七七事变的电影观后感800字精选篇1今天中午,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一场电影《卢沟桥事变》。

这是一部关于抗日的影片,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不能只看到今天的繁荣昌盛,而忘记那昔日的国耻。

这是一段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忘却的历史!影片中那一幕幕动人心弦的画面,那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都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心中不禁燃起一股莫名的爱国情!这部影片有许多感人的地方,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但有两处地方我却一定要和大家谈一谈。

这两处分别是“妙对怒斥日寇”和“古稀老太怒摔花瓶”。

不知大家还是否记得这样一个情节:日寇和我们中国士兵同坐一席时,一个日本人拿着一幅上联出场了,那上联便是:“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这在座的人心里个个都明白:日本人这是在借中国的文化侮辱中国人!所有的日寇都大笑起来,为他鼓掌。

而中国士兵则个个义愤填膺,却又无词答对。

这时,一位老人走到了日寇身旁,那老人已是银丝满头、年逾古稀,但却精神矍铄,说话声音铿锵有力。

他挥毫泼墨,写下了十一个大字:“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这幅下联形象得把日寇比作无恶不作的“四小鬼”,真是大快人心呐!这时,日寇一个个瞠目结舌,哑口无言。

这位老人是可敬的,而另一位老人也十分值得我们尊敬,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华北的最高司令官收受了日寇的贿赂,他们私底下进行了肮脏的交易,真是令人鄙夷和唾弃啊!这时,那华北的最高司令官把收到的贿赂——一只国宝级的古董花瓶给自己的母亲看。

他母亲是一位老妇人,年逾古稀,她作了一番慷慨陈词,许多内容我已经记不得了,但老妇人那充满正义的表情却已铭刻在了我的记忆里。

随后,那老妇人手重重一拍,花瓶摔到了地上,化成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碎片。

那老妇人用行动诠释了她深深的爱国情怀。

这两位老人都是好样的,是英雄!以前日寇说我们中国是“一条沉睡的巨龙”,可是现在,这条巨龙醒了!两位老人尚且如此爱国,那我们呢?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想必不用我多说了吧!同学们,让我们好好学习,为祖国将来的建设出一份力。

有关七七事变的观后感300字7篇

有关七七事变的观后感300字7篇

有关七七事变的观后感300字7篇有关七七事变的观后感300字1我读了《七七事变》这篇文章,不禁思绪万千。

这篇文章反映了七七事变的全过程,揭示了当时日军无耻的行为和表现了八路军与新四军不怕为国牺牲的精神。

文中写道:“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卢沟桥北边以进攻卢沟桥为目标,举行军事演习。

他们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了中国守军的拒绝。

日军随即向宛平县开枪炮。

”这段文章反映出日军的无耻和狡诈的行为,为了占领我国领土,利用谎言想进入宛平县,我军不同意他们便开枪开炮,强行进入,表现出了他们丑陋的面孔。

而在战争中为战胜敌人,有很多战士光荣的牲在卢沟桥的桥头。

其中,二十九军副师长佟麟阁和二十九军师长赵登禹也光荣牺牲,他们这种为国捐躯不怕牺牲的精神真让人敬佩。

历史告诉我们,7月7日不是一个平凡的日子。

看,宛平城墙上的弹坑依然有血的痕迹!听,卢沟桥畔的晨风似乎在诉说!血祭卢沟,国人难忘历史,面向未来,我们任重道远!74年前的今天,在战云密布的卢沟桥畔,日军帝国主义打响了全面侵华战争的第一枪;同样在这一天。

宁死不屈的中国军民向侵略者射出了抗击的子弹。

在民族危亡时刻,中华民族同提人抗争,共赴国难,投入正义的抗战中,血雨腥风,艰苦的8年抗战,是10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今天重温历史,既是为了纪念这一伟大胜利,同时更是为了珍惜和平,为了开创未来。

以史为鉴,才知和平的珍贵。

今日抗战胜利60周年,我有太多的话要说,但更多的是等着我们为国家盛强。

为世界和平风险智慧和力量的强大动力!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真正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的人民。

百姓得可怜,当时敌人的可恶,当时的战士们的英勇,战士们是用他们的血和身躯为我们现在的生活铺下了一条大道!有关七七事变的观后感300字2今天下午,老师组织我们看了一场电影,叫《七七事变》,这是一段充满屈辱的历史,影片中那一幕幕动人心弦的场面,一个个感人肺腑的话语,都让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观看电影七七事变心得感悟3篇

观看电影七七事变心得感悟3篇

观看电影七七事变心得感悟3篇今天是“七七”事变纪念日晚上,我观看了中央电视台6套播放的电影《七七事变》。

我心里感慨万千,因此谈谈我的心得感悟。

欢迎阅读。

观看电影七七事变心得感悟一:遗忘历史就是背叛!古往今来,中国大大小小的战役数不胜数,中日关系也一直分分合合,战争不断,中日本已相对平静的关系也因近日来的钓鱼岛事件在此到达风口浪尖。

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的最大的、响彻中外的战争就是历时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中国作为日本侵略的太平洋战场,遭受了难以计量的巨大损失。

昨天看了电影七七事变,感慨良深,我进一步了解了抗日战争的事发原因,那是多么的无耻和可笑!当时的大日本帝国就像一个无赖,无理取闹;就像一个强盗,强抢中国;就像一个窃贼,深夜行事……可恶至极!影片内容大致如此1937年的北平阴云笼罩。

日本侵略者在华北扩张有恃无恐,平津危在旦夕.为了打通卢沟桥这一军事要道,日军不断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挑衅。

7月7日深夜,日军以寻找一名士兵为借口,强行要求进入宛平城,被我守城部队拒绝,日军不断制造事端。

引起双方交战。

日军遂大举进攻卢沟桥,并进一步扩大战事,直逼北平城,华北十分危急。

平津各界爱国人士,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纷纷奋起声援29军。

蒋介石也发表讲话“无论何人皆有抗战守土之责任”表明了抗日的态度。

29军军长宋哲元,虽然上下逢源,但他有反抗日本的民族自尊,决定全面抗战。

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亲临战场,指挥战斗,给日军以重大打击。

日军动用飞机、大炮,控制了中国军人的战斗能力,二位将军率军以死相拼,先后战死疆场,以身殉国,表现了一代中国军人“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英雄气概和不朽的民族精神。

29军在日军的强攻下伤亡惨重,宋哲元为了保存实力,决定撤出宛平城。

在29军处境最艰难之时、张自忠挺身而出,只身留在北平,与日军周旋。

北平的各界人士纷纷奋起抗战。

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中华民族焕发出空前的觉醒,此等民族气节是中国人民坚持8年抗战,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根本力量。

七七事变的500字观后感

七七事变的500字观后感

七七事变的500字观后感 残酷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受欺。

七七事变已经过去很多年,但这段历史⾄今能警醒着中国⼈。

今天,店铺为⼤家推荐七七事变的500字观后感。

七七事变观后感篇【1】 1937年7⽉7⽇,⼀个令全国⼈民都难以忘怀的⽇⼦。

⽇本,这个充满罪恶的国家,向我国发起进攻,企图夺下卢沟桥。

国民⾰命军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奋起反抗,战⼠们拿起⼿中的⼑向⽇本⼈砍去,他们愤怒、仇恨。

经过激烈的战争后,卢沟桥⾎流成河、⼫横遍野,⼩⽇本终于被打退了。

可是⽇军并不⽢⼼,准备再次向卢沟桥发起进攻。

他们调兵遣将,不断的向中国军队发起攻击,中华民族处在⽣死攸关的关头。

七七事变第⼆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本占领中国!”“为保卫祖国流⾎!”的⼝号。

可最终。

中国战败了。

在七七事件爆发后,全国⼈民都意识到了:“中国必须团结起来才能战胜敌⼈,战胜⽇本。

中华民族觉醒了。

经过8年抗战,8年中国⼈民银⾏坚持的抗战,最终战胜了⽇本帝国主义的根本⼒量。

中华⼈民拥有着崇⾼的⽓节。

在电影中,宋哲元母亲⼤寿之⽇,⽇本使者送来“国宝”级寿礼瓷瓶,宋母拒绝,宋劝其母,委婉应付,暂收为妥。

其母⽈:“我没当过官,不知什么是“委婉应付”,但我迷信,我怕死后灵魂进不了祖坟!”旋即起⽴,当着使者的⾯,把桌上的寿礼瓷瓶摔得粉碎,怒不可遏。

浩然正⽓,令⼈起敬。

中国⼈,并不是外国⼈俗称的“东亚懦夫”,中国⼈,只要⼀站起来,就会震惊全世界。

中国就像腾飞的巨龙,飞速发展着。

七七事变观后感篇【2】 今天是“七七”事变73周年纪念⽇。

晚上,我观看了中央电视台6套播放的电影《七七事变》。

影⽚中有⼏处情景令⼈刻⾻铭⼼,难以忘怀: 情景之⼀,时任国民⾰命军第29军军长的宋哲元之母70⼤寿之⽇,⽇本华北驻屯军派使者送来“国宝”级寿礼瓷瓶。

关于《七七事变》电影观后感心得6篇

关于《七七事变》电影观后感心得6篇

关于《七七事变》电影观后感心得6篇关于《七七事变》电影观后感心得(精选篇1)今天是一个平凡的日子,也是一个让中华民族亿万民众难以忘却的日子。

七十年前的这一天,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吞并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就是这一天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进入宛平县城搜查。

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

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

中国守军第29军奋起还击,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中国进入八年抗战时期。

晚上,守在电视机旁,中央六套播出了影片《七七事变》,再一次通过胶片进入历史。

时光倒流当时的中国正处在风雨飘摇中,外夷入侵,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侵略者正虎视眈眈的看着整个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机的时刻。

胶片上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不停的在跳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时刻的民族气节,军人魂魄,以及全国民众的爱国情操,也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国担忧的伟大精神和为民谋福的高尚品格。

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再现了中国守军二十九军的英勇气概,也反映了当时面对内忧外困之际,一种无耐的心情。

关于《七七事变》电影观后感心得(精选篇2)今天下午,我看了一场电影,叫《七七事变》。

这是一段充满屈辱的历史,影片中那一幕幕动人心弦的场面,一个个感人肺腑的话语,都让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它讲的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1937年的7月7日,日本人借口说在卢沟桥失踪了一名士兵,向中国挑衅,抗日战争打响了。

中国人民第29军的将士们奋勇杀敌,英勇抵抗,其中有一个师长叫赵登禹,他惨死在日军的轰炸之下,但是他没有倒下,而是站在了卢沟桥的石狮子旁牺牲的,这是我备受感动。

影片中涌现出大量的爱国英雄,他们为国捐躯,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不向敌人低头祈求的优秀品质。

影片的字幕告诉我们:七七事变是划时代的历史事件,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艰苦卓越的八年抗战。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如今的中国已经强大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又在打算用各种方式为他们的侵略战争翻案,但是历史是不容践踏的。

电影七七事变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电影七七事变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电影七七事变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一段历史,可以浓缩为一部电影;一部老片,可以展现出民族精神;一番感悟,可以表达出爱国情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七七事变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阅读!七七事变观后感范文篇一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

在日军无理要求遭到拒绝时,竟向中国驻军开始攻击,守桥士兵们以桥上的望柱、栏板为掩体,向敌人射出仇恨的子弹,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从此,中国人民经过了8年的流血牺牲,艰苦抗战,以死亡数千万军民、耗资千万亿美元的代价日本帝国主义早就对中国进行侵略,但中国对帝国主义地反抗从七七事变后才开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当时的中国十分弱小,不敢正面和敌人交锋,只是想通过谈判、忍让的方式得到一点和平。

想不到日本帝国主义不但没有让步,反而得寸进尺,变本加厉,这便有了后来的七七事变。

一个国家落后就要挨打。

俗话说:“弱国无外交”,一个国家只要落后,就会被帝国主义所欺凌,只有被宰的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作为战胜,参加了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和会,这时候,中国享受的不是胜利者的荣誉,而是莫大的耻辱。

国联向作为胜利者的中国提出了21条不平等条约,其中规定了把德国以前在中国的特权,转让给日本。

这就充分说明了一个国家只要落后,他的权益就无法受到保障,只能任人宰割。

但在弱小的国家收到欺凌时,选择逃避,是没有一点作用的,退让,只会让敌人更加嚣张,他们永远都不会满足。

哪怕国家再弱小,也要和侵略者进行斗争,只有反抗才是唯一的出路。

所以,因为中国人的那种不低头折节,不向敌人所屈服的优秀品质,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如今中国已经强大了,我们的军事力量也越来越强大了,没有那个国家再来侵略我们。

七七事变观后感3篇

七七事变观后感3篇

七七事变观后感3篇七七事变观后感篇1 1937年,一个让华夏儿女悲愤的一年;1937年,一个让中国财物尽失的一年;1937年,一个让中国充满血腥味的一年......1937年,日军进犯了北平丰台镇。

在一个路口,我国国民党的二十九军与日军相遇在了一起,两国军队都不让路,只是整齐有力的踏步着,似乎在比哪一国的气势强大。

许久,日军有人发话了,说要谈判,不过,二十九军坚贞不屈地说不谈要判。

似乎经过了一场口舌战后,日军终究让路,二十九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了过去。

......在1937年7月7日,日本鬼子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两国军队在芦沟桥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死的死,伤的伤,芦沟桥上瞬时淌满了血。

枪声、喊杀声、呻吟声顿时震响了天空。

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了芦沟桥上,桥上的尸体可谓堆积如山,而且还有不少人掉入了滔滔大江里。

值得庆幸的是死的大多数为日本人,因此,芦沟桥事变便是我国胜利。

虽然胜利了,但二十九军的战士们一个个倒下了......原先,我国国民党蒋芥石叛变了,宣兵退北平,可是二十九军的战士们依然说:“为国捐躯,重如泰山!”在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居然还用飞机盘旋在中国的天空下,还投下数百张纸,上面写着“日军犹如天上的太阳,打败日军,就等于打下天上的太阳!”看到这里,我强压着心中的怒火,可恨的日本人啊!如今,这件事已成了历史,历史,是不能改变的,我们能改变,仅是未来。

所以,为了我的父母,为了曾经教过我的老师,为了我的祖国,同时也为了我自己,我一定要奋笔勤书,长大后报效祖国,不再让祖国受到欺压,争取让中国成为在世界最前方腾飞的一条巨龙!七七事变观后感篇2 真的,当我看完《七七事变》这部电影后,我的心中就燃起了一股熊熊的怒火,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1937年7月7日深夜,侵华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过卢沟桥进宛平县搜查,这显然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

守桥士兵当即严辞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随即用大炮、机关枪向卢沟桥攻击。

七七事变观后感1000字-七七事变观后感

七七事变观后感1000字-七七事变观后感

Don't think that doing something that seems trivial with your whole heart is a waste. Small things are done handily, and big things will come naturally.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七七事变观后感1000字-七七事变观后感七七事变观后感1000字【一】今天中午,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一场电影《七七事变》。

这是一部关于抗日的影片,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不能只看到今天的繁荣昌盛,而忘记那昔日的国耻。

这是一段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忘却的历史!影片中那一幕幕动人心弦的画面,那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都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心中不禁燃起一股莫名的爱国情!这部影片有许多感人的地方,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但有两处地方我却一定要和大家谈一谈。

这两处分别是“妙对怒斥日寇”和“古稀老太怒摔花瓶”。

不知大家还是否记得这样一个情节:日寇和我们中国士兵同坐一席时,一个日本人拿着一幅上联出场了,那上联便是:“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这在座的人心里个个都明白:日本人这是在借中国的文化侮辱中国人!所有的日寇都大笑起来,为他鼓掌。

而中国士兵则个个义愤填膺,却又无词答对。

这时,一位老人走到了日寇身旁,那老人已是银丝满头、年逾古稀,但却精神矍铄,说话声音铿锵有力。

他挥毫泼墨,写下了十一个大字:“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这幅下联形象得把日寇比作无恶不作的“四小鬼”,真是大快人心呐!这时,日寇一个个瞠目结舌,哑口无言。

这位老人是可敬的,而另一位老人也十分值得我们尊敬,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华北的最高司令官收受了日寇的贿赂,他们私底下进行了肮脏的交易,真是令人鄙夷和唾弃啊!这时,那华北的最高司令官把收到的贿赂——一只国宝级的古董花瓶给自己的母亲看。

他母亲是一位老妇人,年逾古稀,她作了一番慷慨陈词,许多内容我已经记不得了,但老妇人那充满正义的表情却已铭刻在了我的记忆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七七事变电影观后感
【范文一】
今天,我看了《七七事变》这部电影,感触很深,它让我见识了战争的残酷,也见证了中国军民的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的精神。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想侵占中国的华北地区,在卢沟桥蓄意挑起事端,并对我国的守军发起攻击,我军守军奋勇抗战的故事。

电影开头就出现了一个精彩的场面:一群中国军人迈着整齐的步伐在宛平城踱步前进,迎面过来一对日本军队,双方发生对峙。

日本人趾高气昂的要求中国军队让路,中国人才不让路呢,因为这是中国的地盘。

日本人恼羞成怒,一个日本军官骑在马上拔出战刀扬言再不让就杀人,而中国士兵并没有一点畏惧、退让的意思。

看到这,让我强烈的感受到了中国人不怕牺牲、勇敢顽强的精神。

最后凭借我国士兵的英勇和智慧,不动一枪一弹就把日寇吓的退让了!
看完电影,让我更恨日本人,他们侵略了我们的国家,占领我们的领土还在那耀武扬威,竟然还说他们是天上的太阳,打他们就是打天上的太阳,真是可耻可恨,还想让我国投降才停战,真是妄想。

最后,他们的这种不正义的侵略战争不是失败了吗?不是狼狈的逃回自己国家了吗?真是活该!现在日本又要来侵占我国的钓鱼岛,我真想告诉他们:你们别再妄想了,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我劝你们早点收手,中国已经不是任人宰割的中国了,中国已经强大了,再这样下去,后果还会像当年抗日战争一样,把你们狼狈的打出中国领土!
我们作为一个有爱国心的炎黄子孙,绝不能让历史重演,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为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范文二】
人们常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师之责就是开蒙、启迪、释惑、解疑或警醒他人。

如果我们在7月7日这一天能够站在卢沟桥上,也许就能听到它无言的低吟与教诲。

是的,只要我们善于倾听,就一定能听到卢沟桥诉说的故事,也一定理解卢沟桥倾诉的人生真谛,就像听一位长者讲课。

卢沟桥给人们上的第一课大概是重归浩翰的岁月长河。

是的,以眼看世界,世界很小;以心“看”世界,世界很大。

眼随心阔,懂得历史,就能晓得卢沟桥上那早已斑驳的青石路曾经响起来自西域的商队驼铃。

我们甚至依稀可辨古老的丝绸之路在这里留下的流风余唱。

八百年前的马可·波罗就赞叹这桥“精美绝伦”“坚固无比”。

于是,西方人甚至把这座具有极为地道的中国特色的联拱石桥称为“马可·波罗桥”。

七七事变观后感400字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

在日军无理要求遭到拒绝时,竟向中国驻军开始攻击,守桥士兵们以桥上的望柱、栏板为掩体,向敌人射出仇恨的子弹,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奋力抵抗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师长赵登禹,他惨死在日军的轰炸之下但他没有倒下,而是站在石狮子旁牺牲的。

之前这位师长这样对孩子说:“孩子,如果爸爸没有把鬼子赶跑就已经倒下了,你也要参加抗日志愿军,和我一样杀鬼子!”这使我很感动,因为这位师长不甘心自己倒在鬼子面前,他希望下一代能抗日胜利,赶跑侵略者。

让自己的祖国又恢复和平。

显现出了中国人的那种不向敌人所屈服的优秀品质。

如今中国已经强大了,我们的军事力量也越来越强大了。

虽然是这样,但我们这一代仍然应该好好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强大,让和平之光,永照这块大地!
七七事变观后感500字
今天下午,老师组织我们看了一场电影,叫《七七事变》,这是一段充满屈辱的历史,影片中那一幕幕动人心弦的场面,一个个感人肺腑的话语,都让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它讲的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1937年的7月7日,日本人借口说在卢沟桥失踪了一名士兵,向中国挑衅,抗日战争打响了。

中国人民第29军的将士们奋勇杀敌,英勇抵抗,其中有一个师长叫赵登禹,他惨死在日军的轰炸之下,但是他没有倒下,而是站在了卢沟桥的石狮子旁牺牲的,这是我备受感动。

影片中涌现出大量的爱国英雄,他们为国捐躯,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不向敌人低头祈求的优秀品质。

影片的字幕告诉我们:七七事变是划时代的历史事件,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艰苦卓越的八年抗战。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如今的中国已经强大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又在打算用各种方式为他们的侵略战争翻案,但是历史是不容践踏的。

卢沟桥给人们上的第二课是它的典雅之美。

502头大小不一、姿态各异、神情生动的石狮是一大奇观。

它们有的昂首挺胸;有的双目凝神;有的两两相对;有的似在呼唤……千姿百态,活灵活现。

天下名桥各擅胜场,而卢沟桥却以独标风韵的雕刻艺术,堪称古今奇观。

至于可与中南海风物媲美、被誉为燕京八景的卢沟晓月,那只有披着薄雾饮着朝露、在清蓝色的欲晓天际中才能欣赏到。

卢沟桥给人们上的第三课是它的保卫者的大忠大勇。

北京的大街小巷有几千条,但街巷以现代人物姓名命名的街道,却只有3处,即西城的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和东城的张自忠路。

佟麟阁、赵登禹和张自忠是为国捐躯的抗日名将。

1952年6月11日,新中国的中央政府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亲自为这3位抗日英烈签发了烈士证书。

毛泽东称赞他们在执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圣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

卢沟桥就是这“壮烈”与“崇高”的见证。

他们是中华民族走向全面抗战的第一批牺牲者,也是第一批让侵略者“领教”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精神的践行人。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并不仅仅是歌词,更不是什么渲染与夸张。

有一个事实是,与佟麟阁、赵登禹所率第29军的大刀队交过手的日本军队,竟然要在作战时戴上了“铁围脖”,这奇怪的打扮仅仅是为了不被大刀队砍头、不被身首异处!
卢沟桥记得佟麟阁的一句话“军人抗战有死无生”,它更记得赵登禹的话“卢沟桥就是我
们的坟墓”,而他俩也在同一天殉难。

卢沟桥也记得,将军张自忠为洗刷七七事变中的污名和公众的误解,曾多次率军冲杀于敌阵。

1940年当他的腰、腹、肩、胸、腿多处受伤血流如注时,仍会坦然地说,对民族、对国家,良心很平安……朋友,我们只要拨开飞渡的战云,只要能抛开所有不应有的歧见,就一定能体会到为什么毛泽东会为张自忠郑重题词--“尽忠报国”。

卢沟桥给我们上的第四课,就是要永远记住和珍爱我们的民族英雄。

中国人敬重英雄,恐怕以抗日为最。

原因是这场战争给予中国人的苦难为近代以来最深最痛最广也为时最长。

张自忠死后,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亦发表《悼张自忠将军》的社论,认为他“将其最后一滴血献给了抗战,既成功又成仁,的确堪称为炎黄的优秀子孙,模范的民族革命军人,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

这并不是什么溢美之词,而是当时中国民众之心声。

佟麟阁赵登禹将军忠骸被收藏的真实故事就是这种民众心声创造的奇迹。

龙泉寺老方丈,崇敬抗日英烈。

卢沟桥畔战事稍停,他便带领4名僧人,连夜出城在高粱地中寻得赵登禹遗体,并抬回龙泉寺装殓。

为避开日寇耳目,寺内僧众冒死将灵柩隐藏在寺中达8年之久。

直到抗战胜利之后,当赵将军女儿去龙泉寺祭奠时,老方丈说:“将军没有走,我常在夜间听到将军喊口令操练士兵!”佟麟阁将军的忠骸也有着几乎一模一样的经历。

柏林寺的方丈僧人也将其秘密保存了整整8个年头。

为什么会有这种“拷贝”式的相似?是巧合吗?当然不是。

这是因为那时的中国民众有一个基本共识:敬重英雄就是敬重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敬重这个民族不可凌辱的自尊!
卢沟桥给我们上的第五课,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过去与现在都应该遵从的忠、孝与仁爱。

忠,自不必说。

在卢沟桥事变中哪一位铁血官兵不是忠之义士、义之猛士。

但他们恰恰是把孝顺父母作为自己忠勇无畏的源泉。

激战前,佟麟阁父亲病重,他挥泪写信给夫人曰:“大敌当前,此移孝作忠之时,我不能亲奉汤药,请代供子职,孝敬双亲。

”赵登禹临终时,对卫兵说:“军人战死沙场原为本分,没什么可悲伤的。

北平城还有我的老母,你去对老人说,儿子为国牺牲,也算对得起祖宗。

”然而,人们是否想过,能对祖国如此忠勇
对爹娘如此尽孝的将军,必有一颗大仁大爱之心。

在北京市档案馆里保存着一封赵将军亲笔书写的信笺。

信竟然是写给动物园管理人员的。

信中说:“敝师驻防塞北……偶在该山得获火狐狸两只。

恐日久伤其生命,殊为可惜……兹特派副官携往送上……师长赵登禹拜启。

”看到这里,凡有体感的人恐怕只能是感慨无言了。

其实,所有上述的五课都可以凝聚为卢沟桥给我们上的第六课。

那就是当物质主义在一些国人的生活中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的今天,在金钱钞票可以成为一个横跨所有领域的主题甚至可以主导人们茶余饭后闲聊的时候,卢沟桥会如阵阵清凛之风,驱赶我们内心发烫的欲望。

卢沟桥用它如歌如泣的历史、它承载过的辉煌以及它永远无声的狮吼在告诉我们:一个伟大民族的品格绝不能靠金币的堆砌,一种刚毅有为的民族性格必须经过牺牲与奋斗的淬火。

卢沟桥,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无论是在乱世还是在太平盛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