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完美版.ppt

培根(1561—1626),毕 业于剑桥大学, 英国哲学家、 作家,他的散文对英国乃至全 世界影响都很大。他的作品 风 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 精辟,启人深思。
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企图“将 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 他 反对经典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 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在《随笔》 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内容 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其中《谈读书》就犹如 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自己晚辈的谆谆教导,要多读书, 读书是有好处的。
15 ﹡短文两篇
腹有诗书气 自华
但当涉猎,见往 事耳
谈读书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开卷有益 ——【宋】赵光义
言情、武侠小说和漫画不是 不能看,但如果只喜欢看这 类书,那品位就太低啦!
有些男生沉溺于 电脑书,也不
好……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 方法。 2.理解积累文中的精彩语句,反思自己对读书 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 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教师寄语:
希望同学们能好好 读书,都能出人头 地,成为高层次的 人才!
不求甚解——马南邨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 方法。 2.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精彩语句,反思自己对读 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 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5、理清本文的论证 第一部分思(1路),:表概立括场内。摆容出。了要批驳的靶子,
提出自己的立场。
第二部分(2-8):作具体分析。
第一层(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分析了陶渊明的读 书态度,具体解释含义。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3、细读课文,讨论:
• 本文是如何反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 驳的是“论点”,先摆明批驳的靶子,说 出自己的见解,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 含义,进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 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 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 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 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 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 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15 短 文 两 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人生一大要 事,亦为人生一大乐事。这是两篇谈论读书 的文章。
谈 读 书
培根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 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 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 感悟?
作者简介:
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出身 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来 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 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 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家居著书。 1626年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 腐作用而受寒而死。
结束语: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
独上高楼,忘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同学们,热爱读书吧!知识就是力量!
• ⒈初读课文,思考:⑴题目中的“谈”字, 是什么意思?题目能改为“论读书”吗? • ⑵课文围绕“读书”这一核心话题谈了哪 几个方面的内容?明确内容层次。
1)读书的正确目的 2)读书的方法 3)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细读积累,谈感受: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 读书。
比较阅读,辨别异同。
•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同是针对读书 这一问题展开论述的,两篇文章在思想内 容和写法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语文课件
板块二、走进培根小档案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1626) 英国著名的唯 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 科学的始祖,作家。出身 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 后又学习法律。开创英国 “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著有《随笔》《新工具》 等。
《随笔》共58篇,风格 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 言警辟。其中很多句子被 人当作名言 。
语文课件
板块三、个性阅读理文思
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的读课文, 拿起笔来,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看看 作者围绕着“读书”做了哪些论述?
关键语句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 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 简约,生动形象。
语文课件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训 练,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 分 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 能力。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在 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让 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质疑,加 强合作交流,是教师最好的选 择。
语文课件
三、教学理念
1、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 位,强调学生阅读的 自主性和独立性,让 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同时激励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2、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 励每一个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
3、发挥教师的优势,给学生提供一 些未知的知识背景和拓展的 空间,组织好 阅读活动,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件

的论证思路。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福建福 州人。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 1931年转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从事中共 地下活动。1934年插班到河南大学历史系, 开始研究中国经济史。1937年出版《中国救 荒史》,引起史学界注意。1961年在《北京 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 杂文专栏。又与吴晗、廖沫沙以“吴南星” 笔名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 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他 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 弊的批评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 具有学者杂文的特殊魅力。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第一,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 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 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 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 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 虎的态度?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 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者,有 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 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 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 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 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 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 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 己的主张。
“不求甚解”出
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
“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
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 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 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浅尝辄止,含贬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 变;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4、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 补读书之不足,盖 天生才干犹如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5、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 作摘要,但只限题材 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 嚼蜡矣。
你搜集到了哪些和读书相关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故事? 请写在下面。 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留到课中板块解决。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课中板块:《谈读书》
板块一、坦诚相告话读书 板块二、走进培根小档案 板块三、个性阅读理文思 板块四、合作研读析方法 板块五、名言美句我来品 板块六、 拓展交流味无穷
4、强调积累和良好习惯的 养成。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四、教学设想
课前板块让学生自主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 名言和作者其人其事,培养学生搜寻、筛选、 整理信息能力,同时完成字词的 积累和对课文 的初步感知。课中板块完成课文的整体感知, 深入品析,掌握论证方式。课后板块完成对课 文内容的巩固和知识技能的转化。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板块一、坦诚相告话读书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 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 大了。请你坦诚的告诉大家:你喜欢 书吗?你读过哪些书?读书的过程中 你有哪些感悟?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板块二、走进培根小档案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1626) 英国著名的唯 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 科学的始祖,作家。出身 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 后又学习法律。开创英国 “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著有《随笔》《新工具》 等。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 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 的智慧和心灵, 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 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 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
邓拓,原名邓子健, 笔名马南邨,福建闽侯今 福州人。当代杰出的新闻 工作者、作家。1961年, 邓拓应《北京晚报》的要 求,以马南邨为笔名。开 设了《燕山夜话》专栏。 著有《中国救荒史》 《燕 山夜话》等。
议论的方式
议论有两种基本方式,即立论和驳 论。 • 立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证明 自己提出来的论点。 • 驳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反驳某一错 误的论点或相关的论据、论证。
并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3、观点:读书与经验的作用及关系。 用比喻证明观点。 4、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
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
结构图示
A 读书的目的 论 读 书
目的好处 偏向关系 读书用书
仔细思考 多种读法 几种结合
B 读书的方法
C 读书的作用
塑造性格
弥补缺陷
老师寄语
⊙文章的靶子是哪句?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是怎样批驳别人的观点? 摆出批驳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介绍出处并析其义,然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 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反面否定,又正面引用语录佐证;
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吹毛求疵( cī ) 豁( huò)然贯通
咀嚼( jué) 嚼
o 好读书(hà )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 ·
—— ·
熟
读
深旧 思书 子不 宋自厌 苏知百 轼。回
读
,
拓展阅读
韦编三绝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 读《周易》。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 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 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 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 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 读。平时卷起来
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 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 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 (韦编三绝)。
③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 种缺陷。(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 可医)
2、读书的目的有哪些?从文中提 取词语概括。
目的:怡情 傅彩 长才
3、说说文章中作者所运用到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事实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品味语言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 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 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 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 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不同点:
第一,两文的论证方式不同,《谈读书》 是立论,《不求甚解》是驳论;
第二,《谈读书》主要围绕读书的益处展 开论述,《不求甚解》主要谈论学习方法;
第三,《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证,如 “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 剪移接。”《不求甚解》则没有;
第四,《不求甚解》中引用了名言,而 《谈读书》中没有;第五,两篇短文语言风格 不同:《谈读书》的语言具有古典风格,妙语 连珠,格言迭出;《不求甚解》的语言明白如 话,严谨质朴。
能力拓展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 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 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 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 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 和下流淹死。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原文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原文谈读书培根读书之用有三: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怡神旷心最见于蛰伏幽居,增趣添雅最见于高谈雄辩,而长才益智则最见于处事辨理。
虽说有体会才能就一事一理进行处置或辨论,但若要通观全局并运筹帷幄,则依旧博览群书者能胜任。
读书费时太多者皆因懒散,寻章摘句过甚者显矫揉造作,全凭书中教条断事者则乃学究书痴。
天资之改善须靠读书,而学识之完美须靠实践;因天生资质犹如自然花木,需要用学识对其加以修剪,而书中所示则往往漫无边际,必须用体会和阅历界定其经纬。
讲究实际者鄙薄读书,头脑简单者仰慕读书,惟英明睿智者运用读书,这并非由于书不示人其用法,而是因为其用法乃一种在书之外并高于书本的聪慧,只有靠观看方可得之。
读书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不可尽信书中之论,亦不可为己言掠辞夺句,而应该斟酌推敲,钩深致远。
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枣,但有少量书则须细细咀嚼,慢慢消化;换言之,有些书可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可大致扫瞄,有少量书则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会。
有些书还能够请人代阅,只取代阅人所作摘录节要;但此法只适用于次要和无关紧要的书,因浓缩之收如蒸馏之水淡而无味。
读书可使人充实,讨论可使人敏捷,笔记可使人严谨;故不常作笔记者须有过目不忘之经历,不常讨论者须有通权达变之天资,而不读书者则须有狡诈诡谲之伎俩,方可显其无知为卓有知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云: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上的各种障碍都能够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
不求甚解马南一样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差不多上不行的。
事实上也不尽然。
我们尽管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然而,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专门不中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专门清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 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 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 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 裁。
作者怎样质疑对方的观点? 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讲透? 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主要内容 论述角度 写作方法
作业
1.结合练习二,写出你的理解 2.搜集名人论读书的名句,理解积累。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 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 明。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 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作者针对“读书”谈论了些什么呢?把题目改成“论读书”好不好?
掌握下列加色字的读音
狡黠xiá 咀嚼jǔjué
诘难jié nàn
gāo 味同嚼蜡jiáo 吹毛求疵cī
滞碍zhìài 睾肾
观点: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 推敲细思。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 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论证思路
竖靶子:开门见山,摆出要批驳的靶子。 引出处:介绍“不求甚解”一词的出处。 释新义:正面阐述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本义。 援例子:举例论证观点。 引语录:引用名家的话论证观点。 结上文:总结全文,重要的书反复读,方能“会意”。
破先 立破 结后 合立 。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普列汉诺夫
诸葛亮 道理论证 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话 细读探究
为文中作者的观点找几则论据。
圈点批注 思考讨论 本文的主要内容。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 “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 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 好的。
读书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功用等。
逻辑关系
“谈”与“论” 随笔
文章的思路
第一层:(1—6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提出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从正反两个面分别阐述读书的价值和负面影响。 (3)总结
第二层:(7—10句)阐述读书的态度与方法。 第三层:(11—17句)阐述读书的价值。
细读探究
第一层
读书有哪些目的(好处)呢?这些目的之间是什么关系?
怡情、傅彩和长才。各有侧重。由精神,到说话,到处理实际问题。由 内到外。都是读书的好处。
怎样论述的? 第二句从 正面 (论证角度)论证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 长才。三种目的分别适用于三种场合。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第三句:对比两种人(“练达之士”与“好学深思者”)的能力,论证 方法:对比论证(细节与全局)。肯定“好学深思者”。 第四句:从反面(论证角度)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呆
第二句与第四句又构成正反对比。
第五句: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第六句:写三种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鄙、羡、用,肯定“明智之士” 用书的智慧。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说理透彻。
第二层
第7句:指出读书的方法要推敲细思,反对三种读书方法:诘难作者、尽信书、寻 章摘句。 第8、9、10句: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选读、浏览、通读、精读、读 摘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第三层
第11句提出观点:读书的价值在于使人拥有知识、内心充实。
第12句先分后总,从积极方面论述。
13—16句,从消极方面论述。类比说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17句,得出结论:读书的功效,即塑造性格、弥补理。 怎样读书?
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 书,要不同的读。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