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 阅读答案
2024-2025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下学期初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2025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下学期初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取缔颤巍巍正襟危坐气冲斗牛B.诀别秫秸秆催枯拉朽纷至沓来C.狼藉狙击手恍然大悟珠两悉称D.奔弛流水账漠不关心负箧曳屣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别.扭bié畸.形jī蓦.然mò豢.养juànB.着.落zuó黝.黑yōu斡.旋wò稽.首qǐC.粗犷.guǎng挑.逗tiǎo炽.热chì诓.骗kuāngD.惩.戒chěng颤.抖shàn归省.xǐng停滞.zhì3.以下各项说话得体..的一句是()A.张老师说:“同学们,有不懂的地方,欢迎垂询。
”B.提到自己的父亲,老刘动情地说:“令尊经常告诫我们,做人要清清白白。
”C.凡作文获得一等奖的同学,本组委会将惠赠《哈利·波特》一套。
D.我已谈了这些,算是抛砖引玉,下面请诸位发表意见。
4.下列词语中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抑扬顿挫直截了当淋漓尽致不记其数B.好高骛远殚精竭虑博闻强识阴谋诡计C.梦寐以求刚愎自用按步就班桀骜不驯D.逆来顺受脍灸人口无精打彩深恶痛疾5.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感慨./灌溉.嘹.亮/眼花缭.乱B.田畴./踌.躇掂.量/拈.轻怕重C.伛偻./褴褛.咆.哮/刨.根问底D.晦.暗/教诲.寒噤./正襟.危坐6.学校就汉语学习现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
(共9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承宫①,琅邪②姑幕人。
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
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
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
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见而欲笞之。
门下生③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
樵薪④执苦⑤,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据《后汉书》改写)注释①承宫:东汉人。
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
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
④樵薪:砍柴。
⑤执苦:干苦活。
8.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2分)(1)走送之( ) (2)卒获有所闻( )(3)因忘其猪而听经( ) (4)见而欲笞之(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10.甲乙两文都说明了什么道理? 结合实际谈谈(3分)答案:(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
(共9分)9.(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分)(2)猪的主人对他不回来感到奇怪,去寻找他。
(注意“怪”的意动用法)(2分)10.围绕“勤奋能使人有所作为”来谈感受。
(联系实际1分,感受2分)译文承宫,琅琊姑幕人。
年少时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
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传授的学生有上百人。
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便忘记了他的猪,听徐子盛讲经书。
《不求甚解》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21-23题。
(14分)不求甚解(节选)马南邨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
老舍自传阅读答案

老舍自传阅读答案《老舍自传》原文阅读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
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
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
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
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
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
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
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
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
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
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
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
如是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著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赶集》、《牛天赐传》、《樱海集》、《蛤藻集》、《骆驼祥子》、《火车头》,皆小说也。
当继续再写八本,凑成二十本,可以搁笔矣。
散碎文字,随写随扔;偶搜汇成集,如《老舍幽默诗文集》及《老牛破车》,亦不重视之。
《老舍自传》阅读习题2.选出句中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
狡猾:诡计多端。
B.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指读书领会大意,不去深究。
C.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
失怙:失去了依靠(指父亲)。
D.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
及壮:到了壮年。
3、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老舍先生的性格特点和日常爱好?请摘录下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简答:从下列语句可以看出*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靳秋田索画之二》《五柳先生传》比较阅读答案附翻译

《靳秋田索画(之二)》《五柳先生传》比较阅读答案附翻译《靳秋田索画(之二)》《五柳先生传》比较阅读答案附翻译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15分)(一)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颜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二)靳秋田索画(之二)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
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
懵懵懂懂,没没墨墨①,绝不知乐在何处。
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②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③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④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郑板桥集》注释:没没墨墨①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啜②:饮,喝;③仄径:狭窄的小路;④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
20.选文(一)中最能概括五柳先生性格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选文(二)描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①亦不详其姓字详:_________②每有会意会意_________③绝不知乐在何处绝:_________④用以慰天下之劳人慰:______22.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比较阅读选文(一)和选文(二),举例谈谈郑板桥与陶渊明在思想品格上有哪些相同点。
(只谈一点即可)(3分)参考答案:20.答案: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描述作者清贫的生活,并表明作画是为给辛苦劳作的人欣赏。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达标卷(二)A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达标卷(二)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 (共5题;共31分)1. (4分) (2018八下·揭西期末)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的chí chěng________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深沟。
②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qiáo shǒu________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③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并进,xiāng fǚ xiāng chéng________。
④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tàn wéi guān zhǐ________。
2. (4分) (2017七上·宜兴月考)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划线字注音:________________zhùduō粗犷抖擞________蓄________逼人3. (2分)找出没有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A .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
B .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C .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前线去显身手呢?D . 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
4. (10分) (2017七上·鄞州期中) 古诗文填空。
(1)水何澹澹,________。
树木丛生,________。
(曹操《观沧海》)(2) 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3) ________,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4)《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用表明杜甫在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经常遇到故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达诗人惜花和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论语》十二章中反映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答案

八年级下册文言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宏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选自《五柳先生传》)(乙)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醉翁亭记》)1、解释加点字词。
①造.饮辄尽造:到、往②环堵.萧然堵:墙壁③翼然..临于泉上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④得之心而寓.之酒寓:寄托2、翻译句子。
①因以为号焉因而就用它作为自己的号。
②故自号曰醉翁也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3、用文中句子填空.①《五柳先生传》中能概括五柳先生思想性格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②《醉翁亭记》中总领山水自然环境描写的一句是:环滁皆山也。
4、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①五柳先生: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
(忘怀得失)②醉翁:借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表达与民同乐情怀。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宏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我的童年》阅读练习及答案

《我的童年》阅读练习及答案我的父亲是个海军将领,身体很好,我从不记得他在病榻上躺着过。
我的祖父身体也很好,八十六岁无疾而终。
我的母亲却很瘦弱,常常头痛,哎吐。
我也知道,还不是肺结核,而是肺气支涨大,过劳或操心,都会发作。
因此我童年时代记忆所及的母亲,是个极温柔、极安静的女人,不是作活计,就是看书,她的生活是非常恬淡的。
因着母亲的病弱,和家里的冷静,使得我整天跟在父亲的身边,参加了他的种种工作与活动,得到了连一般男子都得不到的经验。
为一切方便起见,我总是男装,常着军服。
父母叫我“阿哥”,弟弟们称呼我“哥哥”,弄得后来我自己也忘其所以了。
父亲办公的时候,也常常有人带我出去,我的游踪所及,是旗台,炮台,海军码头,火药库,龙王庙。
我的谈伴是修理枪炮的工人,看守火药的残废兵士,水手,军官,他们多半是山东人,和蔼而质朴,他们告诉我许多海上的新奇悲壮的故事。
有时也遇农夫和渔人,做些山中海上的家常。
那时除了我的母亲和父亲同事的太太们外,几乎轻易见不到一个女性。
四岁以后,开始认字。
六七岁就和我的堂兄们同在家里读书。
他们比我大了四五岁,仍旧是玩不到一处,我常常一个人走到山上海边去。
那是极其熟识的环境,一草一石,一沙一沫,我都是无限的亲切。
我常常独步在沙岸上,看潮来的时候,仿佛天地都漂浮了起来!潮退的`时候,仿佛海岸和我都被吸卷了去!童稚的心,对着这亲切的“伟大”,常常感到怔忡。
黄昏时,休息的军号吹起,四山回响,声音凄壮而悠长,那熟识的调子,也使我莫名其妙的落下泪,我不觉得自己的“闷”,只觉得自己的“小”。
因着没有由来,我很小就学习看书,得了个“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习惯。
我的老师很爱我,常常教我背些诗句,我似懂不懂的有时很能欣赏。
比如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独立山头的时候,就常常默诵它。
离我们最近的城市,就是烟台,父亲有时带我下去,赴宴会,逛天后宫,或是听戏。
父亲并不喜欢听戏,只因那时我正看《三国》,父亲就到戏园里点戏给我听,如《草船借箭》、《群英会》、《华容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求甚解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书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
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绝对不应该这样。
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⑦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
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⑧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节选自《语文读本》九年级•上)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8.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3分)
19.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中获取那些读书的好方法?(3分)
参考答案:
17.(2分)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也是好的。
)
18.(3分)举例论证。
(1分)文章举了陶渊明、诸葛亮、陆象山等古代名人不求甚解读书的例子,(1分)说明读书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或“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或“不死抠字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局部而放弃整体”)的道理,增强了说服力。
(1分)(画线处为给分点,意思对即可)19.(2分)①读书要会意;②养成“好读书”的习惯;③要虚心;④要活读;⑤要反复阅读。
(每点1分,答到任意3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