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是褒义词吗

不求甚解是褒义词吗不求甚解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查。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不求甚解是褒义词吗,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不求甚解是褒义词吗答案:不是,不求甚解是贬义词不求甚解释义【解释】:甚:很,极。
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
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出自】: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人学习不深入近义词: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囫囵吐枣、一知半解、望文生义、含英咀华、生吞活剥、浅尝辄止、食古不化反义词:入木三分、触类旁通、穷源竟委、切磋琢磨、含英咀华、追根溯源、寻根究底、追根究底、穷原竟委、咬文嚼字、锦上添花不求甚解典故陶渊明十八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
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
先生喜欢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
很喜欢读书,似对所读的书不执着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领会的时候,便快乐得忘了吃饭。
生性爱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我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我去喝。
而我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
相关作品原文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习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没必要倡导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第13课《不求甚解》课件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不求甚解
马南邨 cūn
解题
【文题】不求甚解 【释 义】甚:过分;解:了解,理解。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功夫,属褒义 。 现在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 贬义。 【出 处】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 忘食。”
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 意
要学习得好,就要 虚心,就不能死读
,而必须活读
重要的书必须反复读 ,每读一次都会觉得
开卷有益
2.阅读课文第一段,说说《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 者的观点是什么? 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 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思辨拓展善“读书”
你还知道哪些读书方法呢 ?
1.品读法 2.摘读法 3.圈点法
4.析读法 5.寻读法 6.助读法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愿同学们多读书乐读书,让书 香润泽我们的心灵,让读书美丽我们的人生。
读书名言示例: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陈继儒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即:不能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
3.针对错误观点,作者是怎样进行反驳的?
竖靶子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射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不求甚解》课文和详细解词

老老实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lǎo lǎo shí shí
• 为人诚实、本份
固执
• gù zhí • 不轻易改变自己的认识,坚持到底
咬文嚼字
• yǎo wén jiáo zì •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 • 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贯通
• guàn tōng • 1.[学术、思想等方面]全部彻底地了解 • 2.连接,通连
发言权
• Fā yán quán • 解释说话或发表意见的权利 • (什么事情)(谁)有发言权。
狂妄自大
• kuáng wàng zìdà
• 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要诀
• yào jué • 关键的窍门、重要的诀窍 • (什么)是(什么)的要诀。
会意
• huìyì
• 通过别人的动作或言语,就可以领会他人的意思
不求甚解
• bù qiú shèn jiě
• 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 认真、不深入。
不尽然
• bù jì n rán • 不完全如此。 • 一般人常常认为,(什么),其实也不尽然。
提倡
• tíchàng
• 指出事物的优点,让大家使用或实行,
• 侧重于引导、带头使用或实行。
•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 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 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 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 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 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 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 好好体会。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不求甚解》讲析

新知讲解
第一部分(第1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 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第2-8段)阐述不求甚解的 真第正一意层义(。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
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 含第义二。 层(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 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2)通过具体事例来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 记住这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活”读 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新知讲解
5.文章举了哪些例子?引用了哪些名言? 第五段举了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他自以为熟读马
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第 六段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 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 题更全面。第八段引用陆象山语录。“读书且平平读, 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鲁迅说:书在手 头,不管它是什 么,总拿来翻一 下,或看序目, 或读几页内容, 不费力,不劳神, 往往在看非看不 可的书籍觉得疲 劳后,拿来消遣。
鲁迅的“随便翻翻”
拓展提高
诸葛亮 的 读书方 法
诸葛亮与 徐庶、石广元、 孟公威等一道游 学读书,“三人 务于精熟,而亮 独观其大略”。
谢谢
不求甚解
新知导入
“不求甚解”一语 出自陶渊明的《五柳 先生传》:“好读书, 不求甚解。”原意是 指读书只领会要旨, 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 夫,属褒义。今多谓 学习或工作态度的不 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浅尝辄止,含贬义。
新知导入
好读书,不求甚 解。 每有会意,便 欣然忘食。
作者简介
马南邨(cūn)(1912— 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 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 杂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杂文 集《燕山夜话》,诗词集 《邓拓诗词选》等。
《不求甚解》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 传》:“好读书,不求 甚解”。原意是读书只 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 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 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 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作者简介
马南邨(1912- 1966)原名邓拓 、邓子 建、邓云特。笔名马南 邨、于遂安、卜无忌等。 福建福州人。1929年考 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 1931年转入上海法政学 院经济系,从事中共地 下活动。
邓拓,原名邓子健, 邓云特,笔名马南邨、向 阳生等。建国后历任《人 民日报》总编辑、社长,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 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 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 国救荒史》、《燕山夜 话》、《论中国历史的几 个问题》等,并与吴晗、 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 记 》 , 1944 年 主 持 编 辑 了
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邓拓 ( 1912~1966 ) 福建闽侯(今 福州)人
1934年插班到河南大学历史系,开始研 究中国经济史。1937年出版《中国救荒史》, 引起史学界注意。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 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 栏。又与吴晗、廖沫沙以“吴南星”笔名在 《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 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他的作品 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 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 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 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 阅读
作者在反驳和阐述自己观点时,采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树靶子
不 引出处 求 释新义 甚 援例子 解 引语录
结上文
驳论
事实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 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不求甚解》

• 全文有哪几个论据?
• 1、普列汉诺夫曲解马克思的著 作。 • 2、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 • 3、陆象山的语录
• 全文有哪些论证方法? • 1、举例论证 • 2、道理论证 • 3、对比论证
• 本文先批驳错误观点,摆出作者的观 点: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 分的理由;接着分析陶渊明“不求甚 解”的本意,指出他读书方法的正确 性;再以普列汉诺夫曲解马克思著作、 诸葛亮“观其大略”为例,并引用陆 象山的语录,正面、反面结合,论述 “不求甚解”的重要性;最后强调重 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 5自然段论述什么问题?
• 答:以普列汉诺夫曲解马克 思著作为例,论述读书要有 虚心的态度,理解精神实质。
• 6自然段论述什么问题? • 答:以诸葛亮读书“观其大 略”为例,论证“不求甚解” 的重要性。
• 7自然段论述什么问题? • 答:补充论述“不求甚解” 不是马马虎虎。
• 8自然段论述什么问题? • 答:引用陆象山的语录,论 述“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不求甚解
马南邨
• 预习:理解词语含义 • 不求甚解: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 咬文嚼字,现指只求懂得大概,不深 入了解。 • 咬文嚼字:死抠字眼,不注重精神实 • 质。 • 豁然贯通:一下子弄通某个道理。 • 开卷有益:读书有好处。
• 阅读第一段,思考:
• 1、一般人对“不求甚解”持什么观点? • 答: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 2、作者针对“不求甚解”提出什么观 点? 答: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 有充分的理由。
• 4自然段论述什么观点?
• 答:分析“不求甚解”的两 层含义。
• 2、3、4自然段论述什么?
• 答:分析“不求甚解”的 本义,肯定陶渊明读书方 法的正确性。
不求甚解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不求甚解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导读:不求甚解是贬义词近义词:囫囵吞枣、浅尝辄止、食古不化反义词:穷原竟委、咬文嚼字、寻根究底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人学习不深入解释: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
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出处: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例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刻苦钻研,深入领会,不能粗枝大叶,~。
不求甚解造句:1. 他这种对问题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是成绩无法提高的主要原因。
2. 读书如果草草而过,不求甚解,那到用时,也不过是纸上谈兵。
3. 我对地球为什么总是要绕着太阳转不求甚解,结果妈妈上网查了才告诉我是怎么回事。
4. 对待学习应采取认真的态度,那种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
5. 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求甚解并不是好的学习态度。
6. 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提倡积极思考,反对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7. 平时学习不认真,马马虎虎,不求甚解,到用时就会感到知识贫乏,一筹莫展。
8. 你老是这么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这可不行。
9. 星期天的作业我不求甚解的快速就做完了,后来被爸爸发现来严厉的批评了我。
10. 这次考试成绩出来了,不求甚解的同学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11. 目前许多学生学得很死,读书不求甚解,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12. 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不求甚解读书的人,犹如在沙滩上建高楼一样,不堪一击。
”。
13. 曹伟学习非常努力,刻苦钻研,从没有不求甚解的现象。
14. 我对轻的东西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不求甚解,结果还是好朋友上网查了之后才知道。
15. 我们学习知识,要刻苦专研,不能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1.不求甚解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2.不求甚解是贬义词吗3.无微不至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4.气象万千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5.推心置腹褒义词还是贬义词6.自相矛盾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7.固执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8.筚路蓝缕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上文是关于不求甚解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不求甚解》课文赏析

《不求甚解》课文赏析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文章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
在批驳过程中阐述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确主张,也就顺理成章地立起来了。
1、主要内容和思路。
第1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2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第3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
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
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
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
第4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第5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
今天我们读经典著作,一定要虚心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第6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
举了诸葛亮的例子。
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第7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第8段,紧接上一段的意思,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也是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的意思相似。
最后一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因为许多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
2、写法特点:细腻翔实的道理论证。
作者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不惜用大量的文字进行细致的分析。
在第8段引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来印证“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可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求甚解
马南邨
了 解 作 者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原 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当 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 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 《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 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 报》开辟《燕山夜 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 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 寓教于乐,针砭 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 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 初 期 , 被 迫害致死。
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 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 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 的理由。
驳论的论证方式
作者观点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 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 是,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 分的理由。
开宗明义 :盲目反对不求甚解没有理由。
作者怎样质疑对方的观点?
种方法,如配乐诗,电视散文
等。
摘读法、圈点法
把读书过程中精彩的文章、片段、 句子等加以摘录、圈点。包括笔
记摘录,电脑下载,圈点划 线、评注等。如,相当于跳读法,
阅读者不是对全文进行研 读,而是对文章、作品的 精华处细细琢磨,品位。
析读法
析读法,就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 中,对词,句子,修辞情感基调, 意境等进行品析。这种读书法过 去老师上课经常教。带有研究性 质。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
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 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 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 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 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 出来。
《从五柳先生传》中能归纳出 哪些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一、一定要好读书。 二、读书的要诀,全在会意。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 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 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 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 贯通,了解大意。
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你对本文的 论据有何评价?
关于杂文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 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 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杂文要求内容有 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 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 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 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 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 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 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 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 讽刺、打击敌人。
首先,要养成“好读 书”这个习惯。只有 “好读书”,才能谈到 “求甚解”这个问题。 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 于“会意”,而“会意” 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 每有“会意”,就十分 高兴。因为“会意”不 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 “不求甚解”。
好 读 书 不 求 甚 解每 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好读书
甚解 会意
不求甚解 一(1) 文章开宗明义 :
“盲目反对”“没有理由”
二(2~4) 阐述陶渊明的本意: 1.虚心读书 2.了解大意 三(5~10) 运用举例论证: 反面:普列汉诺夫 正面:诸葛亮、陆象山
读 书 要 多 次 反 复, 虚 心 领 会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 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 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咬文嚼字
朱光潜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 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 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 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 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做 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 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 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 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 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 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 十二封信》等。 本文选自《谈美· 谈文学》一 书。
讨论: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 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 样论证方式? ④《从五柳先生传》中能归纳出
哪些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⑤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你对 本文 的论据有何评价? ⑥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几种读书方法
1、品读法。 2、摘读法。 3、圈点法。
4、析读法。
5、寻读法。
6、助读法。
品
读 法
品读,就是在阅读中对文章的某 一点深入下去,这里的“一点” 必须是文章的神韵所在。如 《春》、《围城》的语言美; 《炊烟》的人情美等。
助 读 法
助读法,就是利用书、报光盘、磁带上的 精美的文章来帮助我们阅读理解作品的一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 一句的修改 《史记》“李广射虎” 一段的改写 “僧推月下门” 一句的“推敲”
不同句式
情味不同
增减文字
意味不同
不同字眼
意境不同
谈收获
(1)写文章要“炼字”,表达含糊,往 往是思想还没有透彻,感情还没有凝练。 (2)“炼字”要符合具体的语境、语气、 情味、意境等。 (3)“炼字”的方法,可以诵读、可以 比较、可以替换、可以增删等,都是品味 语言的方法。 (4)朱光潜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不迷 信古人,敢于质疑的精神。
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 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人”、 “常常”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为数不少,并非 偶然。“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今人否定之 否定,然而语气委婉。“不尽然”是不把话 说死。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要正面表现自己的 态度:“虽然不必提倡,但也不应‘盲目地 反对’”。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 解”?什么叫做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 角度不同,结论迥异,这正是本文关键之所 在。
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2、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3、引陆家山的话 从态度上说明 从方法上说明
进一步证明
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 古,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 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鲁迅的“随便翻翻”
• 一广泛的浏览式的 读书方法。 • 鲁迅说:书在手头, 不管它是什么,总 拿来翻一下,或看 序目,或读几叶内 容,不费力,不劳 神,往往在看非看 不可的书籍觉得疲 劳后,拿来消遣。
“就写作技巧来说,好 文章的条件都是一样的,第 一是要有话说,第二要把话 说得好。思想条理必须清楚, 情致必须真切,境界必须新 鲜,文字必须表现得恰到好 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至 枯涩,高华不至浮杂。” ——朱光潜
咬文嚼字释义
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 质)。 ——《现代汉语词典》 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汉语大词典》
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并找出作者的中心 论点。
“ 咬文嚼字有时是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 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 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 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研读课文
A组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2)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3)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 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 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 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 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 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 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 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 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 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 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 低下” 的新意。
﹦ ﹦
层进
前提 目的 目的
不懂
会意
层进
甚解
甚解和阅历的关系
• 毛泽东
红 楼 梦
甚解 甚解 甚解 会意
阶级斗争史
• 俞平伯
• 李希凡 • 普通读者
色
空
反封建史 爱情史
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 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 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 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 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 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 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 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 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 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 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 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 自终。
——法·福楼拜
练习
(1)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2)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3)原文: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早梅》 改文: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反面的例子:普列汉诺夫
列宁曾多次批评普列汉诺 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 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 的著作作了许多曲解。
正面的例子:诸葛亮 诸葛亮与徐庶、石 广元、孟公威等人一起 游学读书,“三人务于 精熟,亮独观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