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生人性照护理论改善艾滋病患者心理状态的效果评价

合集下载

人性照护理论在住院艾滋病患者心理干预中的应用

人性照护理论在住院艾滋病患者心理干预中的应用

人性照护理论在住院艾滋病患者心理干预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分析应用人性照护理论在住院艾滋病患者心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82例艾滋病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干预分为常规组(n=40)和观察组(n=42),常规组予以传染科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根据人性照护理论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各心理症状指标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常规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5%,低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8%,组间比较,P<0.05。

结论:应用人性照护理论在住院艾滋病患者心理干预中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提高了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

【关键词】人性照护理论;艾滋病患者;心理干预;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0-0028-02Humanity care theory in th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HIV/AIDS patients in hospitalChen Lan.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Yibin City, Sichuan Province, Yibin 644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re in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HIV/AIDS patients in hospital. Methods Selection during February 2013 to February 2013 in our hospital 82 cases of HIV/AIDS patients in the hospital,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nursing intervention were divided into normal group (n = 40) and observation group (n = 42) and routine group shall be infectious department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observation group 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human care,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nursing effect. Results Various psychological symptoms index scor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routine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85%, 98% below group nursing satisfaction, comparison between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s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re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HIV/AIDS patient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dverse psychological, improve nursing satisfaction, the effect is remarkable.【Key words】Humanity care theory; HIV/AIDS patient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pplication effect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大、传染性强的传染病,由于歧视、经济负担等多种因素导致艾滋病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

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评价

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评价

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评价【摘要】本文旨在评价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心理护理干预的概念和在艾滋病患者中的重要性,然后对其对患者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进行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服药依从性,有效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结论部分强调了心理护理干预在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和促进治疗效果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发展趋势。

本研究结果对于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服药依从性、影响评价、有效性评价、改善、提高、未来研究。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免疫系统功能减弱的疾病。

艾滋病患者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的往往面临着负性情绪的困扰,比如焦虑、抑郁等,同时服药依从性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艾滋病患者的负性情绪和低服药依从性可能会影响其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甚至加重疾病的发展进程。

本研究旨在评价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并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艾滋病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对心理护理干预的评价,可以为改善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评价。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改善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方面的效果,如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包括用药规律性、药物剂量控制等方面。

3. 评价心理护理干预在提高艾滋病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方面的作用。

4.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改善艾滋病患者心理状态和治疗依从性中的作用机制。

5. 提出相关研究结论和建议,为心理护理干预在艾滋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人性化护理在艾滋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人性化护理在艾滋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3.2.3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内心真实的想法,对于患者合理的要求,尽量满足,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治疗目的、过程以及效果,提高其治疗配合度。指导患者加强营养,积极参加适当体育活动,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感冒发生。同时,重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因人而异提供不同层次的个性化心理护理:如对行为偏激患者的护理对策是不急不躁,包容理解,善待等,缓解患者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认真讲解服药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药,保证患者服药的规范性,提高治疗效果。
1.2方法
将90例艾滋病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分为2组,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艾滋病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在艾滋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感冒次数、卡洛夫斯基积分、症状体征总积分及护理满意度。并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人性化护理在艾滋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究人性化护理模式应用于艾滋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入住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艾滋病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艾滋病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在艾滋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结果:试验组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后的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感冒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卡洛夫斯基积分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试验组临床症状得到大幅度改善,症状体征总积分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2%(P<0.05)。结论:针对艾滋病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人性化护理,能够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及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人性化护理在艾滋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观察及满意度评价

人性化护理在艾滋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观察及满意度评价

人性化护理在艾滋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观察及满意度评价摘要:目的:评价艾滋病临床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效果及满意度。

方法:取68例护理样本(即:2019.05-2020.05我院收治的艾滋病人),双盲法分为实验组(人性化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34例/组,观察效果并比较满意度。

结果:实验组效果比对照组优,满意度(94.26±4.28)分,比对照组(87.63±4.15)分高,P<0.05。

结论:艾滋病护理中,人性化护理效果优、满意度高,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值得推广。

关键词:满意度;效果观察;艾滋病护理;人性化护理艾滋病属于危害性、传染性极高的疾病,可破坏大量的CD4T淋巴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具有很高死亡率,且具有不可逆特征,故此,患者在治疗期间极易出现暴躁、轻生等负面情绪[1]。

本文结合样本资料,主要分析评价了艾滋病临床护理中人性化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取68例护理样本(即:2019.05-2020.05我院收治的艾滋病人),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合并严重神经、泌尿、消化、呼吸系统疾病,纳入:签署知情同意书,确诊为HIV感染者。

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后,双盲法分组,展开研究。

实验组年龄20至61岁,平均(43.33±6.57)岁,男性占55.88%(19/34),其余44.12%(15/34)为女性。

对照组年龄21至61岁,平均(43.26±6.43)岁,男性占52.94%(18/34),其余47.06%(16/34)为女性,(P>0.05)。

1.2方法指导对照组正确服药,给予其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人性化护理:其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针对发热者,需遵医嘱用药或及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

其二,提升漱口频次,定期替换其被褥,清洗肛周部位。

其三,鼓励患者科学进食,多食用高热量、高纤维、高蛋白食物,针对饮食困难者,需予以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

心理护理干预改善艾滋病患者护理中不良情绪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心理护理干预改善艾滋病患者护理中不良情绪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心理护理干预改善艾滋病患者护理中不良情绪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摘要】艾滋病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心理护理干预作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在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升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心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不良情绪的改善作用、心理护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干预方法和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研究发现,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提升生活质量。

结论指出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护理至关重要,对生活质量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未来可进一步加强心理护理研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心理支持。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艾滋病患者、不良情绪、生活质量、影响分析、重要性、改善、方法、效果评价、提升、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艾滋病,也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目前,全球范围内艾滋病的感染人数仍在不断增加,给世界各国的公共卫生系统和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艾滋病患者不仅要面对生理上的疾病,还常常伴随着心理和社会问题。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被忽视,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艾滋病患者常常面临着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往往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对艾滋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帮助他们改善不良情绪、提升生活质量变得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如何改善艾滋病患者护理中的不良情绪与生活质量,为该群体的全面护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心理干预的作用、心理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干预方法和效果评价的分析,将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护理中不良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评估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

通过对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心理干预的作用、方法和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提高艾滋病患者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人性化护理在艾滋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人性化护理在艾滋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人性化护理在艾滋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探究将人性化护理作用于艾滋病患者所取得的效果。

方法:选取艾滋病患者总计30例,分为两组各15例。

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品质,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比较,每个方面各为一百分,得分越大则患者的生活品质越高。

调查患者对护理方式的满意度。

结果:实验A组患者在生活方面,情绪方面、家庭方面、配合方面等四种方面的生活品质水平得分小于实验B组。

实验A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态度、专业度、病房管理、心理管理、沟通评分低于实验B组。

结论:将人性化护理作用于艾滋病患者,其护理效果较好,使得患者能缓释心理压力,配合治疗,进而提升生活品质,值得推崇。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艾滋病;应用效果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疾病,目前对此疾病并无治愈的方式,患者往往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则会终身携带[1]。

艾滋病不仅不方便于患者的正常生活,而且还会使患者承担众多的心理压力,对患者的病情控制带来不好的影响。

因此,其需要专业的护理帮助。

为了探究将人性化护理作用于艾滋病患者所取得的效果,特此展开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抽选我院近一年期间收治的艾滋病患者总计30例作为研究样本,其中男性患者共有13例,女性患者共有17例,年龄最小19岁,年龄最大74岁,均龄(58.28±3.47)岁.通过计算机乱序法将患者的入院顺序打乱并随机平均分组,即实验A组和实验B组,每组各为15例患者。

所选取的患者均精神正常,认知正常,表达正常,研究部中途无死亡以及转院的情况。

同时所选取的患者参加研究均属自愿,了解此项研究的服务差异。

实验A组和实验B组患者的基本信息作比较,无差别,可进行对比研究,P>0.05。

1.2方法实验A组使用常规护理。

实验B组使用人性化护理,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环境护理。

对于患者的住院病房可安排单人病房,在住院走廊以及病房均可进行合理的装饰,比如在墙上粘贴丰富有趣的图案等[2]。

同时护理人员应遵循医院的相关规定时刻使患者的病房保持干净与整齐。

华生人性照护理论在HIV感染者和AIDS人群中的心理干预的应用研究

华生人性照护理论在HIV感染者和AIDS人群中的心理干预的应用研究

华生人性照护理论在HIV感染者和AIDS人群中的心理干预的应用研究摘要:华生人性照护理理论是一种能够对病人的心理进行干预的一种护理。

我们都知道由于社会、他人的异样眼光,使得HIV感染者和AIDS人群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存在。

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他们对生活产生绝望,使得他们的生存质量受到影响。

因此,对于他们更需要一种人性化的护理给予他们关怀,帮助他们克服一些困难,重新生活的信心。

本文就以调查实验的方式来具体的验证华生人性照护理论在HIV感染者和AIDS人群中的心理干预应用。

从而改善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护理质量,从而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

关键词:华生人性照护理理论;AIDS人群;心理干预;应用引言当正常人感染HIV病毒之后就成为HIV感染者,这个阶段属于病毒的潜伏期,被感染人群没有任何的临床症状。

一旦发展为AIDS人群就可以表现出任何的临床表现。

因此,当这些人知道自己是病毒携带者或者是艾滋患者时在第一时间心理会受到很大的创伤。

而在治疗护理的过程中采取人性化的护理对他们的心理是否会有一些帮助呢?华生的理论强调人性照护是护理的本质。

人性照护必须是护理人员结合科学与人文知识在与病人的互动关系中按照人性照护的10个因素来完成的。

人性照护的提出主要为了与医疗系统所强调的治疗有所划分。

华生所提出的10个人性照护因素,提供给护理人员一个指导。

护理人员按照这10个因素,以达到人性照护的目标,也就是达到护理工作的目标,即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照顾有疾病的人,并协助病人恢复健康。

一、实验过程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华生人性照护理理论在改善住院艾滋病患者心理状况的效果。

实验方法则是通过对本院艾滋病患者进行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抽取本院不同年龄阶段的20名患者,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中的10人分为实验组,另外10人分成对照组。

对照组按传染科护理常规实施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以华生人性照顾理论为指导进行干预。

比较两组干预效果,得出实验结论。

艾滋病临床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效果观察

艾滋病临床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效果观察

艾滋病临床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人性化护理在艾滋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

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48例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根据双色球法分组,即对照组(24例)和试验组(24例),各进行的护理模式为常规护理、人性化护理,结果:试验组CD4、症状体征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人性化护理有利于显著提高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并控制病情发展,具有在临床中普及和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艾滋病;护理效果艾滋病主要是因为人体受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免疫系统功能处于持续性下降的状态,进而引起各种肿瘤及机会性感染,其是具有极高病死率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现阶段依然未研究出可根治的方法。

因为大多数缺乏对艾滋病的认知,再加上社会民众对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及不公待遇,患者悲观失望、消极懈怠等负性情绪极为严重,极大的影响到了生活质量[1]。

故此,治疗期间科学运用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病情,提高临床疗效。

本文收集我院收治的48例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样本,现作如下报告: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48例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根据双色球法分组,即对照组(24例)和试验组(24例)。

对照组:16例为男患者,8例为女患者,患者的年龄在21-75岁内,年龄均值为(40.8±5.2)岁;试验组:18例为男患者,6例为女患者,患者的年龄在22-76岁内,年龄均值为(42.3±5.1)岁。

在临床资料的对比方面,两组不存在差异,P>0.05,有可比性。

1.1.方法对照组实施的常规护理从检测身体功能、强化饮食干预、遵医嘱用药等方面进行。

试验组实施的人性化护理,主要内容为:(1)饮食干预:以患者具体情况作为依据,对合理且科学的饮食方案进行制定,支持和鼓励患者正常进食,以“少食多餐”的基本饮食原则为主,以蛋白丰富、热量高的食物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生人性照护理论改善艾滋病患者心理状态的效果评价目的探讨华生人性照护理论运用于改善艾滋病患者心理状态的效果。

方法纳入79例入住传染科的艾滋病患者,按照运用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实验组(4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试验组患者采用基于华生人性照护理论的护理。

运用汉密尔顿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法在入院、1个月和3个月时的患者焦虑和抑郁的状态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评分差异。

结果1个月时,两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均低于入院时的评分(P<0.05),但实验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

3个月时,实验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低于1个月时评分(P<0.05),且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运用华生人性照护理论指导护理实践有利于改善艾滋病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值得在临床推广。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Jean Waston’s humanized care theory for improving th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about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AIDS patients in hospital. Methods We select seventy-nine AIDS patients,who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control group (n=39)and experimental group (n=40). The control group was receiving conventional nursing care,and the experimental gro up was receiving nursing care based on Jean Waston’s humanized care theory. Hamilton Anxiety (HAMA)and Hamilton Depression (HAMD)were utilized to evaluate patients’ psychical conditions at first-in,1st month and 3rd month. Results At the end of 1st month,both groups’ HAMA and HAMD scores are lower than their first-in (P<0.05),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s statistical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t the end of 3rd month,both HAMA score and HAMD score of experimental group are lower than the 1st month,as well as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Put the nursing care based on Jean Waston’s humanized care theory into practice could improve AIDS patient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conditions,which is worth a wide application.Key words:AIDS,Jean Waston’s humanized care theory;Anxiety;Depression;Psychological health獲得性免疫系统缺陷综合征,又称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球约有3500艾滋病患者,同年约有150万患者死于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1]。

艾滋病具有不可治愈性,但有效的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且良好的护理可改善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华生人性照护理论强调护理的本质是人性照护,要求照护者同时关注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三个维度[2]。

于2013年8月开始传染科将华生人性照护理论运用于艾滋病患者的护理实践中,在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心理状态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8月~2015年2月入住传染科的进行抗病毒治疗的HIV/艾滋病患者共83例,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HIV/AIDS诊断标准和原则》[3]。

排除有既往精神疾病史、严重认知障碍,以及知情不同意和因其他原因中途退出的患者。

共纳入患者79例。

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患者39例,其中男32例,女7例;年龄(38.2±6.5)岁;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8例,初、高中17名,专、本科及以上14例。

实验组患者40例,其中男34例,女6例;年龄(36.7±7.2)岁;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9例,初、高中15例,专、本科及以上16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并取得所有纳入患者的知情同意。

1.2方法1.2.1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入院后,采用临床常规的方法进行护理。

试验组患者采用根据华生人性照护理论制定的护理方法。

①对入组的患者进行护理评估。

②在评估的基础上根据人性照护理论的10个关怀要素进行护理,包括:①形成人性-利他的价值体系。

培训护士在结合自己人生经历和临床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人文观念。

为巩固理论知识,每月进行一次10 min的理论考试。

每周进行人性化护理查房两次,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②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和希望。

耐心与患者沟通,分析其价值观。

鼓励家属和护士一起协助患者实现人生价值。

③培养护士自身及他人的敏感性。

鼓励护士感受自己的需求,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同时与患者交流自身感受,鼓励护患之间的互动。

护士聆听患者的诉说,并感受患者的情绪,分析患者语言和情绪背后可能导致的行为。

④发展帮助-信任的关系。

在照护过程中,表达理解和同情,解除其戒备心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⑤促进并接受正面和负面情绪的表达。

倾听患者的声音,让其感受到被接纳,从而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

⑥运用科学的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决策。

运用PDCA程序为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同时允许护士根据实际的问题,以患者为中心将护理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⑦促进人际关系的教学与学习。

每2w组织1次病友互助会,患者可在会上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并与其他患者进行交流。

会后鼓励患者提出自己的疑问,由护士解答。

⑧为患者提供支持性、保护性和(或)正确的心理、生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环境。

要求护士以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状態进行工作,提供高质量的照护。

对患者的住院环境进行严格的消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便利。

同时帮助家属、亲友克服对疾病恐惧,为患者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⑨帮助患者的需求得到满足。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评估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使其尽可能得到满足。

⑩允许存在现象的力量。

评估患者的社会经历,尊重其独立的人格和观点。

对于不利于患者健康的观点,进行合适的引导。

1.2.2试验方法在两组患者入院时、1个月和3个月时由两名指定护士发放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回收后由指定护士中的一名进行统计,另一名辅助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抽查校对。

比较两组患者在三个时点的评分结果,评价心理状态改善的效果。

1.2.3效果评价运用HAMA评定患者焦虑状态,包括14个条目,共计56分,分数越高焦虑越严重。

总分29分为严重焦虑。

运用HAMD评定患者抑郁状态,包括24个条目,总分76分,分数越高抑郁越严重。

得分35分为严重抑郁症。

1.3 统计学方法运用统计软件SPSS 13.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均存在较高程度的焦虑和抑郁,HAMA和HAMD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过1个月的治疗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均较入院时有所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个月时,实验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低于1个月时评分(P<0.05),对照组的HAMA评分低于1个月时的HAMA评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统计分析发现,基于华生人性照护理论的护理改善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的效果比常规护理更加持续有效,见表1。

3 讨论艾滋病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还可对其心理造成损害,严重者可出现自伤、自杀或报复社会等危险行为。

统计显示,约有70%的艾滋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其中18%的患者伴有重度抑郁[4]。

吴红燕等[5]对艾滋病患者的自杀意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6.9%研究对象曾有过自杀行为,而35.4%曾想过自杀或故意伤害自己。

宋萍伟等[6]对艾滋病患者心理感受的质性研究结果显示,艾滋病患者得知自己患病后首先会感到震惊、恐惧,然后产生自杀的念头。

自杀情绪平复之后,患者一方面渴求表露自己的心声,得到亲人和朋友的支持和陪伴;另一方面害怕说出病情后会被歧视或孤立。

患者的悲伤和矛盾的情绪在心中累积,极易导致其产生焦虑和抑郁心理。

然而,短期内严重的抑郁和焦虑或长期持续抑郁、焦虑可能增加患者的自杀风险[7]。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入院时的HAMA、HAMD评分均高,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且都较为严重。

常规的护理方法通常为在患者入院初期对患者的状态进行评估,并依照护理常规以此制定护理方案。

这种护理方案随具有普适性,但缺乏个性化。

而与常规护理方法不同,基于华生人性护理理论的护理方法更注重与患者进行互动,以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指导护理。

研究结果显示,人性照护对改善患者焦虑、抑郁优于常规护理。

这表明正确的评估和识别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以此指导护理实践更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8-9]。

本研究运用华生人性理论对患者进行评估发现患者的心理状态大致有一下几种:愤怒、害怕,极度担忧生死,焦虑自己的疾病会传染给家人或朋友,害怕受到社会的歧视与孤立,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华生人性理论要求培养对他人的敏感性,鼓励患者正、负面情感的表达,并耐心地聆听患者,有助于护士了解导致患者所诉感受的事情和(或)行为[10-11],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

敏感性在观察患者心理变化,防止患者自伤、自杀等危险行为中有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