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与共学案

合集下载

美美与共 教案

美美与共 教案

美美与共教案教案标题:美美与共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美德,并能够列举出一些常见的美德。

2. 培养学生的美德意识,让他们明白美德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3. 通过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内容:1. 美德的定义和分类2. 常见的美德及其意义3. 合作与团队精神的培养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美德的概念,与学生一起探讨什么是美德。

- 引发学生对美德的思考,提出问题如:美德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影响?2. 美德的定义和分类(10分钟)- 介绍美德的定义,并列举一些常见的美德,如诚实、守时、友善等。

- 分类讨论美德,如道德美德、社交美德、学业美德等。

3. 常见的美德及其意义(15分钟)-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美德进行讨论,包括该美德的意义和实践方式。

-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4. 合作与团队精神的培养(20分钟)- 角色扮演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团队,通过角色扮演来展示合作与团队精神。

- 角色扮演结束后,进行讨论和反思,学生分享彼此的体会和感受。

5. 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美德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美德,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

教学辅助工具:1. 白板、黑板或投影仪2. 分组活动所需的小组名牌3. 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或服装(可选)教学评估:1. 分组活动中小组的讨论结果和分享表现。

2. 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3. 学生对美德的理解和意识的展示。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美德,并记录下自己的实践经历。

2.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让他们将美德付诸实践。

3. 配合其他相关课程,如道德与法治教育、公民教育等,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美德的理解和实践。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山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山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山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并体会文章的主旨思想,认识“美美与共”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1.2 教学内容课文《美美与共》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观点和论证方法。

探讨“美美与共”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美美与共》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学生能够理解和阐述“美美与共”的理念。

学生能够运用“美美与共”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难点理解并分析文章中的复杂论证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探讨“美美与共”的内涵。

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和参考书籍,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利用网络平台和论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文化现象或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美美与共》的主题。

4.2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美美与共》,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或完成练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4.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探讨“美美与共”的内涵。

4.4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相关的案例或实例,引导学生运用“美美与共”的思想进行分析。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通过课堂参与、讨论和作业表现来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美美与共》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实例分析,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意图。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习惯。

(2)增强文化自信,积极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美美与共》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章的背景、作者的观点及论证过程。

2. 课文中的实例分析,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比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美美与共》的主要内容及其论证过程。

2. 教学难点:如何从实例分析中,深刻领会作者的观点,并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美美与共》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初步把握作者观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实例分析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意图。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2. 搜集有关文化差异的实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增强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 课后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评价:在单元结束后,组织测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美美与共》的主题和寓意。

分析并欣赏文中精美的语言和表达。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和口语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

引导学生认识到共享和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课文中的正面向上的主题,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美美与共》是一篇描写人与人之间关系和合作的短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镇上,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现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的互助和共享精神。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和欣赏文中精美的语言和表达。

理解课文主题,并能够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情景,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通过课文中的细节,分析作者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通过讨论,深入挖掘课文的寓意和主题。

强调课文中的正能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讨论、写作和口语表达等方式,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考试或测试,评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

4.2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寓意,能够分析和欣赏文中的语言表达。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和口语表达。

学生能够将课文中的正能量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展现出积极的态度和行为。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材。

5.2 辅助材料: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如相关的故事、文章等。

【苏教版】2019版必修三语文:第11课《美美与共》示范学案(Word版,含答案)

【苏教版】2019版必修三语文:第11课《美美与共》示范学案(Word版,含答案)

第11课美美与共(一)作者简介1935年,费孝通通过清华大学毕业考试;次年,考取公费留学资格,前往英国留学。

1939年春,他写成了论文《中国农民的生活》,将其作为博士论文提交给伦敦大学专门的考试委员会。

那次,考官只有罗斯爵士一人,考试地点是费孝通Array的博士生导师马林诺斯基家里,考试过程就是喝酒。

为此,马林诺斯基特地准备了好几种酒。

答辩一开始,罗斯爵士首先举杯向马林诺斯基道喜,祝贺他的学生在学术上做出了贡献。

随后话题很随意,扯得很远,只是喝酒不断:到了最后,还是马林诺斯基想起该办的手续,于是请罗斯爵士在一张非常考究的学位审定书上签字,并再喝一杯酒,祝论文答辩圆满结束。

背景链接1990年12月,日本著名社会学家中根千枝教授和乔健教授在东京召开“东亚社会研究国际研讨会”,为费孝通先生80华诞贺寿。

在就“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这一主题进行演讲时,费老总结出了极具美感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2004年8月,费老在“北京论坛”上作了题为《“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的书面发言。

本文为其中的节选部分。

(一)读准字音Ⅰ.单音字1.谦逊.(x ùn) 2.糟粕.(p ò) 3.截.然(ji é) 4.和睦.(m ù) 5.收敛.(li ǎn) 6.相得益彰.(zh āng) Ⅱ.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模⎩⎪⎨⎪⎧ 模.式m ó模.样m ú (2)处⎩⎪⎨⎪⎧和睦相处.ch ǔ处.所ch ù(3)率⎩⎪⎨⎪⎧ 率.领shu ài 效率.l ǜ (4)菲⎩⎪⎨⎪⎧妄自菲.薄f ěi 芳菲.f ēi2.语境辨析法(5)教.(ji ào)师不能满足于做一个“教.(ji āo)书匠”,要努力做一个教.(ji ào)育专家,用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格来教.(ji ào)化学生。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美美与共》名师精编学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美美与共》名师精编学案

2015-2016学年苏教版必修三《美美与共》学案一、文本阅读阅读文本,完成1~3题。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

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

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

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们今天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

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

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心态去审视它,而不是用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

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

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这就是我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1.作者为什么“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解析:注意结合中国历史上出现这种现象的后果进行分析。

答案: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造成固步自封、心理扭曲的后果。

《美美与共》教案(五篇范例)

《美美与共》教案(五篇范例)

《美美与共》教案(五篇范例)第一篇:《美美与共》教案美美与共【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常见词语读音、词义2.分析课文论述思路、论证方法3.理解作者的大同社会理想【教学要点】分析课文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理解作者大同社会理想【教学时数】:1 1.导入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特有的文化,并用这种文化相互影响,每一种文化需要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也离不开对其他文化的借鉴和吸收,各种文化之间要坚持对话,摈弃偏见,增进交流,消除隔阂,那么人类的文化就会呈现出灿烂的前景。

2.认识作者费孝通,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3.背景介绍于1990年12月,在东京召开的“东亚社会研究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箴言。

4.字词积累纷至沓(tà)来酝酿(yùn niàng)相得益彰(zhāng)糟粕(pò)收殓(liăn)抵(dĭ)制词语解释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者两件事物相互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5.课文深入1)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条件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怎么解释?3)为什么要“各美其美”? 4)怎样做到“美人之美”? 5)人们很难接受不同文明共存的原因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6)要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境界需要世界各国摈弃怎样的心理? 7)如何实现“美美与共”?8)文中引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己而不责人”等格言的目的是什么?9)如何实现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世界上?6.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日本访唐等例子引用论证:引用孔子的哲学思想对比论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对比【课堂总结】1.首先(1、2段)提出中心论点,并分析实现“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理想的前提和艰巨性。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美美与共》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美美与共》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材分析1.教材结构《美美与共》是苏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的一部分,包括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为“Living with others”,从生活中的日常话题出发,探究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第二单元为“Success”,关注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第三单元为“Animal World”,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以及它们的生活状态;第四单元为“Global Warming”,从环保意识与责任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后一个单元是“Culture”,通过介绍不同的文化差异,让学生拓展视野。

2.教材特点《美美与共》着眼于生活、着重于交际能力和科普知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教材中涉及的语言现象和词汇内容涵盖学生所需的语言技能,注重发展11种综合语言技能,尤其是听说读写四项核心技能。

同时,通过“论述-实践-评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贯通知识、实践和评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基础知识: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学会掌握与他人相处的技巧和方法。

(2)语言知识:学习和掌握一些生动有趣、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英语词汇和短语。

(3)文化知识: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习俗文化,深入了解全球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技能目标(1)听:学会通过听力理解各种不同语言形式和口音的英语声音。

(2)说:可以流畅、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感受。

(3)读:能理解不同类型的英语文本,并有意识地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4)写:能准确、得体地用英语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感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鼓励学生互帮互助,有爱心、宽容、尊重、理解和友誼。

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体验和探究,启发学生思考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美与共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理解“美美与共”在文明对话中的重要性。

3、对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和内化。

[整体感知]
一、请你假设自己是作者,模拟访谈:
(1)作为社会学的研究专家,您是怎么想到要写这篇文章的?
(2)您这篇文章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果用一个疑问句的话,您会怎样提出这个问题呢?
(3)为什么您认为它是一个应该研究的问题呢?研究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
二、阅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画结构。

[文本深化]
1、概念阐释“
思考:“美美与共”的内涵是什么?
费孝通语言表达:
我们用现代汉语表达::
2、现实问题讨论:
你怎么看待自己的文化基因与外来文化冲突和融合问题?
[拓展延伸]
1、“美美与共”是否会被精神殖民?
2、“美美与共”除了在“文明“,还可在别处吗?
[随堂检测 ]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莅(lì)临浸渍(zì)惩(chéng)创不悱(fěi)不发
B.翌(yì)年城垣(yuán)船舷(xuán)混混(hùn)沌沌
C.户牖(yǒu)豆豉(shǐ)栎(lì)树蓊蓊(wěnɡ) 郁郁
D.骀(dài)荡囊括(nǎng)勖(xù)勉风尘仆仆(p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果脯决绝百页窗一筹莫展
B.蛰伏栈道满堂彩浮想联篇
C.款识做秀断代史计日成功
D.佞臣乘势活性炭光风霁月
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当今地球上的人类,应该比古代人具有更广阔的胸怀、更远大的目光,对于不同文化有更高的鉴赏力,拥有一个与不同文明和睦相处的良好心态。

在这方面,我们的先辈留下了许多包含了深刻哲理的宝贵经验。

比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人们“不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又如“修己而不责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这样的格言,都包含了克己、忍耐、收敛的意思。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形成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人一套特有的哲学思想。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种“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

这场变革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

但是,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1).举例说明古代俗语中蕴含的哲理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的产生有何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不同于中华文明的文明形态,我们应持什么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