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与共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山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山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山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并体会文章的主旨思想,认识“美美与共”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1.2 教学内容课文《美美与共》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观点和论证方法。

探讨“美美与共”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美美与共》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学生能够理解和阐述“美美与共”的理念。

学生能够运用“美美与共”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难点理解并分析文章中的复杂论证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探讨“美美与共”的内涵。

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和参考书籍,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利用网络平台和论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文化现象或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美美与共》的主题。

4.2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美美与共》,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或完成练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4.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探讨“美美与共”的内涵。

4.4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相关的案例或实例,引导学生运用“美美与共”的思想进行分析。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通过课堂参与、讨论和作业表现来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山东省县级优课)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山东省县级优课)

第十一课美美与共【学习目标】1、提高学生透过文本内容解题并针对同一问题表达不同观点的能力;2、分析课文论证方法。

【背景链接】费孝通出生于江苏吴江。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

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该书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

他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费孝通积极从事民族工作,曾率领中央访问团在贵州和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访问、调查。

1952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

1955年到贵州进行民族识别,1956年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组织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深入民族地区。

1957年以后主要从事翻译和边界问题研究。

1979年当选为社会学研究会会长。

1980年被任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他还历任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顾问、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1983年6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50年来,费孝通一直致力于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坚持深入实际从事社会调查。

为表彰他在人类学研究中作出的杰出贡献,1980年 3月,国际应用人类学会授予他该年度马利诺夫斯基名誉奖。

1981年11月,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向他颁发1981年度赫胥黎奖章,成为第一位接受这项荣誉的中国学者。

1982年12月,英国伦敦大学伦敦经济政治学院荣誉院士推选委员会推举他为该校荣誉院士。

1988年获美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奖。

1993年获亚洲文化大奖。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美美与共》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实例分析,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意图。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习惯。

(2)增强文化自信,积极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美美与共》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章的背景、作者的观点及论证过程。

2. 课文中的实例分析,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比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美美与共》的主要内容及其论证过程。

2. 教学难点:如何从实例分析中,深刻领会作者的观点,并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美美与共》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初步把握作者观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实例分析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意图。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2. 搜集有关文化差异的实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增强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 课后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评价:在单元结束后,组织测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苏教版必修三《美美与共》评课稿

苏教版必修三《美美与共》评课稿

苏教版必修三《美美与共》评课稿一、引言《美美与共》是苏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文以农村小学教育为背景,呈现了一个小学生利用文学作品解决冲突、增进友谊的故事。

这篇课文富有教育意义,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评课稿将从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美美与共》,学生能够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情感,理解小说中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

2.能力目标: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讲述小说中的励志故事,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其能够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发展友善、合作和包容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美美与共》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小说中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复杂情感和心理变化;2.理解小说中暗含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3.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对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小说中的关键问题展开讨论,促进思维和语言的发展。

3.分组阅读法:将学生分为小组,鼓励他们合作阅读小说,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4.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小说中的人物,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情节,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活动1:导入(1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对小说的兴趣。

2.提问:你从上节课的故事中学到了什么教训?请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一下。

活动2:阅读与理解(20分钟)1.教师出示小说《美美与共》的书籍封面,让学生预测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学生分组阅读第一章的内容,共享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3.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小说中的关键问题: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主题等。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美美与共》的主题和寓意。

分析并欣赏文中精美的语言和表达。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和口语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

引导学生认识到共享和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课文中的正面向上的主题,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美美与共》是一篇描写人与人之间关系和合作的短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镇上,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现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的互助和共享精神。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和欣赏文中精美的语言和表达。

理解课文主题,并能够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情景,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通过课文中的细节,分析作者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通过讨论,深入挖掘课文的寓意和主题。

强调课文中的正能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讨论、写作和口语表达等方式,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考试或测试,评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

4.2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寓意,能够分析和欣赏文中的语言表达。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和口语表达。

学生能够将课文中的正能量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展现出积极的态度和行为。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材。

5.2 辅助材料: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如相关的故事、文章等。

小学美术《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优质课
教案、教学设计
本文介绍了人美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6课内容《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水彩画这一轻松活泼的艺术形式,让学生了解水彩技法和邻近色,学会邻近色运用方法,感受邻近色带来的美感,并根据自己的创作内容选取一组邻近色进行表现。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是研究邻近色知识,掌握运用邻近色的方法,感受邻近色的美。

教学难点是运用邻近色组织创作色彩和谐的美术作品。

教学策略包括自学水彩技法导入、赏析引导、创设游戏情境、体验感悟分享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技法导入激发兴趣、探究体验研究新知等方式,让学生感知多种水彩技法,初步感受邻近色带来的美感,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这个大家庭中,和谐就像我们的校训一样,“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求同存异,积极进取,天天
向上。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们可以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采用邻近色主色调,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和谐的美感。

在效果评估方面,我们发现学生能够在体验水彩媒材的趣味性的同时,也能够强化掌握邻近色知识。

学生在教师设置的各种教学情境中积极参与观察、体验、小组探讨,并分享感受。

通过分组式合作,全体参与一练就成,创作出不同的邻近色画面,效果较好。

在教学反思方面,我们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研究效果。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观江苏省第九届小学音乐优课评比有感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观江苏省第九届小学音乐优课评比有感

16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21结:“同学们,很高兴和你们一起欣赏了黄梅戏《对花》。

黄梅戏还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需要我们去发扬,去传承。

”简洁而又不失深化主题的小结,充分激发了学生对我国黄梅戏艺术的喜爱与传承之情。

课例2:《赶花会》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属于欣赏教学,《赶花会》是一首民乐合奏,它表现我国西南地区“花会”佳节中,人们兴高采烈,载歌载舞的欢乐情景。

执教者主要通过“听、唱、动、奏”等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乐曲不同乐段的情绪、节奏、演奏乐器的变化,并能随音乐参与表现。

审美体验是与生命、与人生紧密相连的直接经验。

如:在欣赏A乐段时,以“六听”的教学方法不断深入,初听感知情绪、节奏、速度的变化;再听,师随音乐律动,引导学生感知节拍的变化;三听学生随音乐律动,自主体验变化节拍;四听,学生体验旋律的反复;五听学生再次律动表现音乐;六听听辩主奏乐器的音色,层层递进,由易到难,水到渠成。

接着通过对比琵琶与柳琴的形状、音色、演奏方法,进一步了解民乐队中的弹拨乐器,让孩子们自己尝试演奏琵琶、柳琴等弹拨乐器,亲身体验这些乐器的音乐与技法,使民族乐器的魅力深深的刻在他们的脑海中。

执教者运用声势动作等体验方式,吸引孩子们参与到聆听活动中来,使民乐合奏欣赏变得兴趣盎然。

最后在完整聆听,了解曲式结构环节中,教者借助有效的视觉手段,用图形来表现乐曲的结构,使学生通过听觉与视觉的联动形成视听联觉,捕捉到更多的音乐信息,得到更多的音乐情感体验。

让孩子们在音乐中又跳、又奏、又唱再次体验赶花会的欢乐,让民族音乐文化永远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中。

二、“美人之美”不同的教学内容多彩的民族文化,让美人之美成为可能;平等的展示平台让美人之美成为现实;相互学习、借鉴与应用让美人之美成就音乐教学之大同。

在本次比赛中也有不少的参赛教师选择外国的音乐作品。

如:安德森的《小猫的圆舞曲》、《打字机之歌》、美国作曲家安德尔逊的《顽皮的小闹钟》、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风趣的斯洛伐克民歌《八只小鹅》、美国歌曲《白兰鸽》、交响童话《彼得与狼》、音乐交响诗《未孵化的鸟雏的舞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多元文化多样魅力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多元文化多样魅力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多元文化多样魅力教案(教学设计)精品文档用心整理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7课多元文化多样魅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7多元文化多样魅力第一课时单元第三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六年级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多元文化的风采,领略文化多样性。

研究目标2、能力目标:能够理解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知识目标:知道不同的地形造就了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

重点难点感受多元文化的风采,领略文化多样性。

理解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1、视频:环游世界合集2、小小梦想家:1)你觉得视频中的景色美吗?你喜欢哪个镜头?2)你也有环游世界的梦想吗?你为什么想环游世界?(想要感受世界不同的出色)讲授新课1、找一找、认一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教学环节导入新课1)请你在课本第50页《世界海陆分布图》中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说一说它们的名称。

2)试着在课本附录中的《世界地形图》上找一找:喜马拉雅山脉、XXX山脉、阿尔卑斯山脉青藏高原、巴菲高原、东非高原亚马孙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3)说一说,在《世界海路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上,你有何发现?2、小发现:人类居住的地球,约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

陆地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9%,但却是人类生息繁衍的地方。

陆地高低起伏、形状多样。

有连绵起伏的高山,有低洼的盆地;有宽广的高原,有低平的平原……3、小小分享会:1)地图上多种多样的地形在现实中是怎样表现的?认识世界上有不同的地形,不同的天然环境。

知道这些不同的(2)请挑选你游览过或是了解到的一处世界天然景观,用自己喜欢地形形成了艳丽的方式介绍一下,让大家一起感受这一天然景观的奇异的地方。

1)东非高原树木稀少,成群的野生动物在草原上游荡。

多样的天然景观。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2)撒哈拉沙漠非常干燥,几乎没有植被,地广人稀。

3)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亚马孙河中下游,那里地势低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美与共
【教学目标】
1.了解费孝通及《美美与共》的相关内容。

2.通读文本,把握文章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难点:理解作者“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经典文化作品往往蕴涵着深刻的社会道理,有着璀璨的思想光芒、完美的表现形式和精湛的艺术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美与共》,一起来感受费孝通笔下的世界。

二、作者简介
教师: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了解作者。

费孝通(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

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三、背景介绍
于1990年12月,在东京召开的“东亚社会研究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箴言。

四、课文赏析
1.整体把握
本文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写的?
明确:本文是针对如何对待人类不同文明展开的。

作者认为对待人类文明应该持怎样的态度?达到怎样的境界?
明确:“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这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解释几个“美”的含义,学生小组讨论解决)
明确:“各美其美”和“美人之美”:第一个“美”都是欣赏、赞美的意思,第二个“美”都是优秀的文化的意思。

“美人之美”是更高一层的文化自觉。

这句话的含义: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懂得欣赏别人创造的美;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结合在一起,就会实现人人平等、自由的社会状态。

(1.2设计意图:把握文章核心内容,解释几个美的含义是让学生明白课文题目的含义,理解语句内在的联系,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


2.梳理段意,把握文章写作思路
第1段:提出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的条件是“平和、谦逊”的心态,即古人所谓的“君子之风”。

第2段:提出中心论点“各美+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并分析了实现这一设想的艰难性。

第3段:具体分析达到“美美与共”境界艰难的原因。

第4段:正确对待本土的历史文化和异文化。

第5段:以历史上日本学习和接受唐文化,获得很多文化资源为例,谈要善于“美人之美”。

第6段:实现“美美与共”这一设想的可能性。

第7段:提出要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建设“和而不同”的美好世界。

(设计意图:对于这篇学术论文,学会概括段意还是必要的。


3.结构特点
(1)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2)采用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

先论证基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然后论证更深层次的“美美与共”。

(3)论据典型,结合中国历史,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作业布置】
1.如何解读“美美与共”的内涵?
2.阅读费孝通的其他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