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病(肛裂)中医临床路径
肛裂-临床路径表

附件3肛裂临床路径一、肛裂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肛裂行肛裂切除术(二)诊断依据1.症状: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
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部位。
2.体征: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
多见于一期肛裂:有反复发作史。
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
多见于二期肛裂;溃疡边缘发硬,基底色紫红,有脓性分泌物。
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
多见三期肛裂。
2、证候诊断(辨证分型)(1)血热肠燥:大便而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溲黄。
裂口色红。
舌质偏红,苔黄燥,脉弦数。
(2)阴虚津亏: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裂口深红。
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3)气滞血瘀:肛门刺痛,便时便后尤甚。
肛门紧缩,裂口色紫暗。
占质紫暗,脉弦或涩。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非手术治疗:2.手术治疗: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行肛瘘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0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61肛周、直肠区脓肿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 1 天(指工作日)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血糖、血脂、肾功、肝功、两对半、尿常规、心电、心彩、腹彩、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天1.麻醉方式:局麻、连续硬膜外麻醉或硬膜外蛛网膜下腔联合阻滞麻醉。
肛裂(肛门后侧括约肌切开术)临床路径【2020版】

肛裂(肛门后侧括约肌切开术)临床路径一、肛裂(肛门后侧括约肌切开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肛裂(ICD-10:K60.200)行肛门后侧括约肌切开术(ICD-9-CM-3:49.5200x0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便后肛门疼痛、出血,肥大肛乳头脱出、前哨痔等。
2.查体示:直肠指诊肛管疼痛明显,可触及肥大的肛乳头,偶有鲜红色血液流出。
3.肛门镜提示肛管裂隙溃疡,肛乳头肥大,前哨痔。
4.根据上述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类。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肛管后侧括约肌切开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裂(疾病编码K60.200)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胸部正位片、常规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1)肛门镜检查;(2)超声心动图、肺功能检查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15〕)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天。
1.麻醉方式:局麻、全麻或联合腰麻。
2.手术耗材:无。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术后镇痛泵的应用。
(九)术后住院恢复4-6天。
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15〕)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十)出院标准。
1.肛周创面愈合良好,肉芽新鲜,周围皮肤无红肿、流脓。
1肛裂中医临床路径

附件2-1肛裂中医临床路径一、肛裂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肛裂(TCD BWG030 , ICD10 K60.201 );行肛裂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编号49.591)。
(二)诊断依据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肛肠协作组的《肛裂诊疗方案》,进行诊断。
1、疾病诊断(1)主要症状: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
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部位。
(2)主要体征: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
多见于一期肛裂:有反复发作史。
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
多见于二期肛裂;溃疡边缘发硬,基底色紫红,有脓性分泌物。
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
多见三期肛裂。
2、证候诊断(辨证分型)(1)血热肠燥:大便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溲黄。
裂口色红。
舌质偏红,苔黄燥,脉弦数。
(2)阴虚津亏: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裂口深红。
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3)气滞血瘀:肛门刺痛,便时便后尤甚。
肛门紧缩,裂口色紫暗。
占质紫暗,脉弦或涩。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肛肠组梳理的肛裂诊疗方案,进行治疗诊断。
1、诊断明确。
结合症状和体征,诊断明确。
2、禁忌症。
(1)严重心、脑、肺疾病患者;(2)严重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3)孕妇;(4)不能配合手术的精神病患者。
3、有禁忌症时:采用保守治疗减轻症状。
(四)标准住院日≤14—16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为肛裂;几种,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手术方式直接关系到恢复的时间,以及病情的预后及复发率,所以不能简单定为单一的方法。
肛裂临床路径详解

肛裂临床路径一、肛裂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肛裂(ICD-10:K60。
0-K60。
2)行肛裂切除术(ICD-9—CM—3:49。
04)(二)诊断依据及分期.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
诊断依据(1)病史:多有便秘、腹泻病史.(2)临床症状:肛门周期性疼痛、便血、便秘等.(3)视诊:肛管皮肤(肛缘与齿状线之间)全层非特异性纵行溃疡,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呈梭形或椭圆形。
(4)指诊或肛门镜检查:宜在局麻、表麻下进行,可发现肛裂常见并发症,如合并窦道或瘘管、哨兵痔、肛乳头肥大或肛乳头瘤、内括约肌显露、肛管狭小、肛隐窝炎。
有条件的县级医院必要时行电子肛门直肠镜、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纤维结肠镜检查。
2。
分期急性期:病程短,仅肛管皮肤上有一梭形溃疡,裂口新鲜,底浅,创缘软而整齐,无瘢痕形成,有明显触痛。
慢性期:病程长,反复发作,溃疡底深,边缘增厚,质硬不整齐,基底有梳状硬结,合并窦道或瘘管、哨兵痔、肛乳头肥大或肛乳头瘤、内括约肌显露、肛管狭小、肛隐窝炎等.(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保守治疗:肛裂急性期。
包括增加水份及膳食纤维摄入,保持大便通畅,防治便秘和腹泻,温热坐浴,保持会阴清洁、扩肛等.2.手术治疗:肛裂慢性期.行肛裂切除术(一般切除术、纵切横缝术、括约肌松解术)(ICD—9—CM—3:49.04)。
一般切除术:适用于伴发有裂痔、瘘管、肛乳头肥大等病理改变的陈旧性肛裂。
纵切横缝术;适用于伴发有肛管狭窄的陈旧性肛裂。
括约肌松解术:适用于伴发有肛门括约肌痉挛的陈旧性肛裂.(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60。
0—K60.2肛裂疾病编码。
2.有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症。
3。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4。
肛裂病(肛裂)中医临床路径

肛裂病(肛裂)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裂的患者。
一、肛裂病(肛裂)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裂病(TCD编码:BWG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裂(ICD—10编码:K60.2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2.疾病分期(1)急性期(2)慢性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肛裂病(肛裂)临床常见证候:血热肠燥证阴虚津亏证气滞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裂病(肛裂)。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裂病(TCD编码:BWG030)和肛裂(ICD—10编码:K60。
201)的患者.2.有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意接收手术治疗.5.由肛门皲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及结核等引起的肛门皮肤裂疮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血清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检查。
(7)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子直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等。
肛肠科临床路径病种

国家规定西医临床路径
济宁市中医院西医临床路径
国家规定中医临床路径
济宁市中医院中医临床路径
序号
病种名称
序号
病种名称
备注
序号
病种名称
序号
病种名称
备注
1
肛裂
1
肛裂
重复疾病分为县级医院适用版和通用版
1
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
1
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
2
血栓性外痔
2
血栓性外痔
2
痔病(混合痔)
8
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
8
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
9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
9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
10
痔病(内痔)
10
痔病(内痔)
11
痔病(外痔)
11
痔病(外痔)
12
肠澼(溃疡性结肠炎)
13
锁肛痔(肛管直肠癌)
14
息肉痔(直肠息肉)
总计
5种
总计
7种
总计
11种
总计
14种
2
痔病(混合痔)
3
肛裂
3
肛裂
3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3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4
肛周脓肿
4
肛周脓肿
4
脱肛病(直肠脱垂)
4
脱肛病(直肠脱垂)
5
血栓性外痔
5
血栓性外痔
5
肛裂病(肛裂)
5
肛裂病(肛裂)
6
肛乳头瘤
6
肠澼(放射性直肠炎)
6
肠澼(放射性直肠炎)
7
肛隐窝炎
7
中医如何从根本上治疗肛门裂痕

中医如何从根本上治疗肛门裂痕肛门裂痕,又称为肛裂,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不少痛苦和困扰。
在中医理论中,肛裂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体内气血不畅、湿热下注、阴虚肠燥等。
中医治疗肛裂注重从根本上调理身体,通过整体的辨证论治,采用中药内服、外用、针灸等多种方法,以达到治愈疾病、预防复发的目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肛裂的常见症状。
肛裂患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肛门疼痛,尤其是在排便时,这种疼痛往往剧烈且持续一段时间。
此外,还可能伴有便血、便秘等症状。
长期的肛裂不愈,可能会导致肛门狭窄,进一步加重病情。
中医认为,肛裂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气血不畅,导致肛门局部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肌肤失养,容易形成肛裂。
湿热下注则是由于饮食不节、嗜食辛辣油腻之品,导致体内湿热内生,下注肛门,灼伤肌肤,引发肛裂。
阴虚肠燥多因久病伤阴、年老体衰或产后失血等,使肠道失去濡润,大便干结,排便时用力过度,损伤肛门而致病。
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治疗肛裂有着丰富的方法。
中药内服是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
对于气血不畅型的肛裂,常用的方剂有桃红四物汤加减,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中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等药物,能够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肛门局部的血液循环。
对于湿热下注型,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以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其中龙胆草、黄芩、栀子等能清除体内湿热,减轻肛门的炎症反应。
阴虚肠燥型则常用增液汤加减,以滋阴润燥、通便润肠。
玄参、麦冬、生地等药物可增加肠道的津液,使大便通畅,减少对肛门的损伤。
中药外用在肛裂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坐浴是常用的外用方法之一,通过将中药煎水后坐浴,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肛门局部。
例如,使用苦参汤坐浴,苦参具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的功效,能够缓解肛门的疼痛和瘙痒。
此外,还可以使用一些中药膏剂,如九华膏、生肌玉红膏等,涂抹在肛裂处,促进伤口愈合。
针灸治疗肛裂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长强、承山、足三里等,能够调节经络气血,缓解肛门括约肌的痉挛,减轻疼痛。
肛肠科 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

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主要症状: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
(2)主要体征: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部位,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多见于急性肛裂;有反复发作史,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远心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
多见于慢性肛裂。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肛裂的诊断要具备主要症状如肛门部疼痛、便血或伴有便秘,肛裂的疼痛呈典型的周期性疼痛,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后可缓解,随后再次发生疼痛可达数小时后缓解;便血为滴血或手纸染血,鲜血,量少。
肛门部检查有肛管皮肤裂开,肥大乳头和哨兵痔等体征即可作出诊断。
(二)证候诊断1.血热肠燥证:大便二、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溲黄。
裂口色红。
舌质偏红,苔黄燥,脉弦数。
2.阴虚津亏证: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裂口深红。
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3.气滞血瘀证:肛门刺痛,便时便后尤甚。
肛门紧缩,裂口色紫暗。
舌质紫暗,脉弦或涩。
二、治疗方法(一)手术治疗1.肛裂扩肛术(1)适应症:急性肛裂(2)操作方法:患者取截石位,骶麻或局麻后常规消毒,术者戴橡胶手套,并将双手食指和中指涂上润滑剂,先用右手食指插入肛内,再插入左手食指,两手腕部交叉,两手食指掌侧向外侧扩张肛管,以后逐渐伸入两中指,持续扩张肛管3~4分钟,使肛管内外括约肌松弛,术毕。
参照《中医外科学》第9版(李曰庆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2.内括约肌切开术(1)适应症:慢性肛裂(2)操作方法:在肛缘一侧距肛缘1~1.5cm作小切口达内括约肌下缘,约定括约肌间沟后分离内括约肌至齿状线,剪断内括约肌,然后扩张至4指,电灼或压迫止血后缝合切口,可一并切除肥大乳头,前哨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肛裂病(肛裂)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裂的患者。
一、肛裂病(肛裂)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裂病(TCD编码:BWG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裂(ICD-10编码:K60.2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慢性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
肛裂病(肛裂)临床常见证候:
血热肠燥证
阴虚津亏证
气滞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裂病(肛裂)。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裂病(TCD编码:BWG030)和肛裂(ICD-10编码:K60.201)的患者。
2.有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意接收手术治疗。
5.由肛门皲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及结核等引起的肛门皮肤裂疮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血清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检查。
(7)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子直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肛裂切除内括约肌松解术。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外用中成药。
中药汤剂:
(1)血热肠燥:清热泻火,增液通便。
(2)阴虚津亏:凉血养血,增液通便。
(3)气滞血瘀:行气活血,润肠通便。
外用中成药:
(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普济痔疮栓、肛泰栓等。
(2)中药膏剂外用:肛泰软膏、龙珠软膏、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等。
3.中药熏洗疗法:可选用金玄洗剂等熏洗。
4.针灸疗法。
5.基础治疗:感染、发热、疼痛、便秘等合并症的治疗。
6.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创面愈合良好。
2.排便正常,肛门无疼痛、出血。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肛裂病(肛裂)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肛裂病(肛裂)(TCD编码:BWG030、ICD-10编码:K60.20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11天实际住院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