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中国的气候 学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3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的课程。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对中国的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内容,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2.使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气候现象为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3.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教案和课件,以便于教学过程中的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2.呈现(10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候现象,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3.操练(15分钟)以具体的气候现象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甘肃省瓜州县第二中学:2.2中国的气候(第3课时)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册)

甘肃省瓜州县第二中学:2.2中国的气候(第3课时)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册)

课题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学习
目标
重点难点重点: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难点:培养学生分析季风气候特征的技能。

教法
选择
读图分析、合作探究课型新授
课前准备季风气候课件
是否采用
多媒体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
时数
第 3 课时
备课
总数
第11 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入:中国1、7月平均气温的规律有什么
特点?干湿区按什么标准划分?降水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归纳: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由此得出我国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陆性强的气候特点。

归纳起来,一是说明具有大陆性的特点。

,二是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二、揭示目标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阅读35页到36页内容回答问题:
1.什么是季风?顾名思义,与什么有关?(季节)
活动二、〔课件演示〕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回答问题
2.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
归纳: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

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提出问题指名回
答问题
课件展示
通过演示雨带的
移动和雨季的形
成来解释上述问

回答问题
阅读明确目标
根据问题阅读
课文思考回答
看课件演示讨
论回答
主备人:学科主任审核签字:
页1第
页2第。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的气候多样性,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认识的关键。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概念和气候类型有初步的了解。

但对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复杂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加深理解。

学生在生活中对气候有直观的感受,但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认识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分析中国气候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难点: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和实例资料,制作课件。

2.准备与中国气候相关的问题,设计课堂活动。

3.准备板书设计,突出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理位置特点。

提问:“你知道中国的气候有哪些特点吗?”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如青藏高原的高原气候、东北地区的温带季风气候、海南岛的热带季风气候等。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

2.2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学情分析通过以前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并且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但是本节内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特别是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形成原因、雨带的推移、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等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材分析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本节教材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富有浓厚的生活信息。

本节包括了“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4部分内容。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抓住了三条线索: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我国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4类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山高原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

第三是多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包括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和洪涝、干旱等主要气象灾害。

本节内容地理图像十分丰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地理图像的阅读与分析,提升读图、用图的能力;涉及的问题有一定难度,具有较大的思维量,需要教师给予点拨、引导。

但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还不够完善,部分学生读图用图能力还比较差,这对于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

所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空间概念,提升读图、填图能力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归纳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和降水量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成因。

2.通过阅读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分布图,知道温度带喝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3.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方法。

4.通过学习,分析出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2.2 中国的气候 教学设计(湘教版八年级上)

2.2 中国的气候 教学设计(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教学重点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七年级的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进入新课〔板书〕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板书)一、气候复杂多样〔指导读图〕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

看书图计算哈尔滨和广州两地1月份气温相差多少?〔转折过渡〕两地1月气温相差近35°C,难怪两地景观相差那样悬殊。

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什么是等温线分布图?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利用各点的气温值,绘两幅气温图(发给学生气温分布空白图)。

要求:①绘出等温线。

②观察图1、图2回答:若两图表示同一区域,等温线的疏密程度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绘图,然后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图1等温线排列比较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图2等温线排列比较稀疏,说明南北温差小。

〔启发引导〕根据上面的等温线知识,我们分析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看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①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②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③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④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说课稿3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说课稿3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以及其分布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气候的多样性以及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教材从气候类型的角度出发,分别介绍了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气候等五种主要气候类型,以及它们的分布情况。

同时,教材还简要介绍了我国气候的影响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我国气候类型的了解可能仅限于表面,对气候类型的分布情况以及影响因素可能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思考和分析,深入了解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情况,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我国气候多样性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类型的影响因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直观展示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情况,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气候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介绍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情况,让学生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气候类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气候类型的影响因素。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2中国的气候 第1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2.2中国的气候 第1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记住1月0ºC等温线的分布2、知道纬度位置对我国气温分布的影响;从气温入手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能力目标:学会根据等温线图分析掌握我国1、7月份的气温分布;学会分析气温对农业的影响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气温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使学生了解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重点与难点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2、我国温度带的分布难点:1、同样的纬度跨度,在不同的季节,气温的分布却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特点。

2、气温对农业的影响教具投影、背投、电脑教法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检查上节课布置的收听天气预报的作业,请学生预报当天的天气。

2、复习概念:气温——表示大气冷热的程度,气候要素之一。

二、讲授新课:(设问过渡)一天中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一年中有最冷月和最热的月份,即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月份,猜一猜,我国大多数地区哪个月平均气温最低?(一)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过渡)在隆冬的1月份,我们来一次从北向南的图上旅游,你就会发现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了。

一月,它可以代表我国冬季的气温。

读《1月气温分布图》提示:等温线概念(设置情境)出示“北极村”漠河冬季雪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漠河(冬季最冷的地方)——进入山海关,北京(变得较暖和了一些,北风呼啸,只是没有了茫茫积雪和冰雕)——淮河是界线,这里河水不再结冰淮河以南,绿意盎然,羽绒衣有些穿不住了。

过了南岭,到了广州,这里是花的海洋,绿的天地。

学生思考:那么我国冬季南北悬殊的原因是什么呢?(二)冬季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比较漠河、北京、广州三地冬至日的日照情况,分析总结纬度位置对气温影响的规律。

1、纬度位置是造成我国南北温差大的最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夜短,得到的太阳光热比南方少。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借助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气候特征。

技能与方法:1.通过资料,归纳我东部季风区雨带的推移规律。

2.通过材料分析,了解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的气候类型,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地域面积广大,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动植物种类十分丰富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深受旱涝灾害影响的国家。

教学重点1.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气候特征。

2.我东部季风区雨带的推移规律3.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教学难点1.描述我国气候的气候特征2.归纳我东部季风区雨带的推移规律学情分析通过以前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并且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但是本节内容对于初二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特别是气候特征的准确描述,雨带的推移规律、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等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1.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2.教学内容:容分析(1)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特征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②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的描述③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2)季风气候显著带来的影响①东部季风区雨带的推移规律②夏季风盛行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600多年前,明朝航海家郑和历经28年,7次远航,出访3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和美洲,堪称史无前例的航海之旅。

现代研究显示,郑和最大的宝船长148米,宽6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

那么在没有“发动机”的时代,这么大的船是如何远航的呢?同学们应该想到了,在科技落后的时代,大船远航主要借助了风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
一、认定目标
1. 知道我国气候特点。

2.知道我国季风气候分布规律及对我国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
1.我国是世界上气候类型______的国家之一,我国_____有大部分的季风气候,自南向北有______气候、________气候、温带______气候。

西北地区大多为____________气候。

青藏高原区是独特的_______气候。

2.受_______的影响,我国降水自_______向 _______ 逐渐减少,且全年降水集中在 ____
_季。

3.夏季风的进退也影响到我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我国南方雨季比北方____,比北方长。

夏季风强,则______;夏季风弱,则_________。

4.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界线.
(口诀:兴安、阴山、贺兰山、巴颜冈底季风圈。


5.我国虽然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区域最为辽阔。

在季风区内夏季盛于来自_______洋、______洋的偏南风,冬季盛行来自亚洲大陆内部(西伯利亚、蒙古)的 ________风。

6.读我国气候图:
(1)图中A、B、C、D、E从气候类型来分:
A B C
D E 其中A、B、C都
为气候,说明了我国气候二
个特征分别为、。

(2)从季风区、非季风区来划分:
大致A、B、C位于区。

大致D、E位于区。

7.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春风”是指
()
A.偏北风
B.偏东风
C.夏季风
D.冬季风
8.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其主要原因是()
A.海陆位置
B.地势影响
C.纬度位置
D.地形复杂
9.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是一月0ºC等温线通过的地方
B.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C.亚热带和中温带的分界线
D.湿润地
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三、共同探究
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按图例画出我国季风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和地
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2)图中我国境内,黑线(阴影区和非阴影区分
界线)是__________分界线,阴影区域
年降水量多在__________毫米以下。

(3)季风区内(不含青藏高原)有_________种
温度带,有__________种干湿地区。

(4)在下表中填写有关我国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内容。

四、归纳整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请你归纳一下。

五、拓展练习
读图(5-5)哈尔滨、广州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回答:
(1)填出图中哈尔滨和广州两地的气温表格:
(2)哈尔滨与广州两地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_________ 地,其月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上的多雨月有 ________ 个月。

降水量最少的是__________ 地,其月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上的多雨月有个 _________月。

(3)哈尔滨与广州两地中,纬度位置较高的是 __________ 地,作出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共同探究 (1) 略 (2)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400毫米 (3) 5 4 (4) 略
拓展练习 (1) 略 (2) 广州 6 哈尔滨 1 哈尔滨 1月份气温比较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