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黄帝内经_中的阴阳五行学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时五行,寒热气味,合人之脏腑形身,清浊气血,表里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乎阴阳之道。
致于诊脉察色,治疗针砭,亦皆取法于阴阳。
故曰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道者,阴阳之理也。
太极静而生阴,动而生阳,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
万物之纲纪,总之曰纲,周之曰纪。
万物得是阴阳,而统之为纲,散之为纪。
变化之父母,《天元纪大论》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朱子曰: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阴可变为阳,阳可化为阴,变化之道,由阴阳之所生,故谓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神明之府也,阴阳不测之谓神。
明者,阴阳合而灵显昭著也。
神化天之五气,地之五行,以生万物,故为神明之府。
治病必求于本。
本者,本于阴阳也。
人之脏腑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乎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亦总属阴阳之二气;致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色脉,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阴阳之理,故曰治病必求其本。
谓求其病之本于阳邪本于阴邪也,求其病之在阳分、阴分、气分、血分也。
审其汤药之宜用气之升,味之降,温之补,苦之泄也。
此篇论治道当取法乎阴阳,故首提曰治病必求于本。
后节曰治不法天之纪,用地之理,则灾害并至。
天地者,阴阳之道也。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积阳至高而为天,积阴至厚而为地,承上文而言,治病者,当法天地阴阳之理。
阴静阳躁,地之阴,主静而有常;天之阳,主动而不息。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春夏者,天之阴阳也,故主阳生阴长。
秋冬者,地之阴阳也,故主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故阳化万物之气,而吾人之气,由阳化之。
阴成万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阴成之。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阴寒阳热,乃阴阳之正气。
寒极生热,阴变为阳也;热极生寒,阳变为阴也。
邵子曰: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
黄帝内经总结概论

黄帝内经总结概论1. 介绍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也被誉为中医的奠基之作。
它是由众多医学经典融合而成的,主要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黄帝内经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它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
2. 重要观点2.1 五行学说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被应用到中医理论中,认为人体的生理状况与五行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这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指导。
2.2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黄帝内经的核心观点之一。
阴阳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事物相对对立的两个方面,如阴阳、寒热、虚实等。
在中医中,阴阳学说被用来描述人体生理状况的平衡与失衡,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中医通过平衡阴阳关系来调节人体的健康状态。
2.3 五脏六腑理论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脏六腑理论,即心、肝、脾、肺、肾五脏和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五腑。
五脏六腑被视为人体内脏器官的总称,它们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五脏六腑理论以藏象理论为基础,描述了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相互关系以及与疾病的关联。
2.4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黄帝内经中独特的理论体系,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种通过经络传导的生命能量。
经络被视为人体内部的运行系统,通过穴位进行调理,以达到治疗疾病和维持健康的目的。
经络学说为中医推拿、针灸等疗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 关键发现黄帝内经在人体解剖、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关键发现。
其中包括天人合一观念、脉搏诊断、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
黄帝内经通过讲述人体的整体观念和调节方法,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进一步思考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在现代医学中仍然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其中的观点和发现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起源于殷商时期,它的标志是五方观念的产生;形成于西周时期,五行的概念出现;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有了五行相生、五行相克及五行阴阳配合的说法;汉代以后阴阳五行就作为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模式被广泛应用于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医学等等。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水作咸,火作苦,木作酸,金作辛,土作甘意思是五行即水火木金土,水的性质是润下,火性火焰炎上,木可曲直,金属可以改变,有土于是才有种植和收割。
水润下发生咸,火炎上发生苦,木曲直发生酸,金属的改变发生辛,土地的种植和收割发生甜。
五谷由五行所生,五行的各项各元素相互制约,可以排泄各自的过错,划者各项互助,可以补充各自的不足,即五行相克,可以克制各自过错;五行相生,可以弥补各自不足。
黄帝内经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木火土金火五种属性的基本物质生成的,这五种属性又要以理解为五种功能、作用,五行的运作变化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
五行理论黄帝内经的五行可表示如下:五方:东南中西北五气:风热湿燥寒五行:木火土金水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脏:肝心脾肺肾即五行是由五方开始到五气,由五气到五味,由五味到五脏,形成了一个由天地到人体、天人合一的五行模式,这就是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体的各脏腑内容进行五行归类,按各事物的不同属性作五行相配,展示了一个无所不包的五大系统,并且这五大系统由于其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而被表述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天给人吸食五气,地给人食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它使人的五色修明,声音响亮;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能养五气,气各而生,津液相生,精神也就充沛。
人通过呼吸饮食不断从自然中摄取养料,使生命得以维系和延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气中央生湿,湿生木,木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的精髓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的精髓中医中药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中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医学的宝典,具有深厚的学术内涵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黄帝内经的精髓,介绍其核心理念和应用价值。
一、整体观念和阴阳学说黄帝内经强调整体观念,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提出了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个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相对方面构成。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与协调对健康至关重要。
黄帝内经的精髓在于通过阴阳学说,指导医生调节患者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
二、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黄帝内经强调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
它认为人体的器官、组织、气血津液等都与五行密切相关。
通过对五行的平衡调节,可以维护身体的健康。
同时,黄帝内经还提出了藏象学说,指导医生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方法,了解人体脏腑的功能状态,从而进行诊断和治疗。
三、经络学说和针灸疗法黄帝内经强调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通过调节经络的畅通与均衡,可以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正是依据经络学说来选择穴位和施针方法。
黄帝内经的精髓在于通过经络学说,使针灸疗法具备更准确、有效的治疗效果。
四、辨证论治和四诊疗法黄帝内经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方法,即通过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的综合分析,准确判断疾病的特点,然后应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式,符合中医的整体观念,注重疾病的根本原因和病机变化。
黄帝内经的精髓在于通过辨证论治,使中医医生能够对症下药,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五、养生和预防黄帝内经关注疾病的预防和养生的重要性。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出了“顺应自然”,“上医众病之本在于未病”,“治未病”的理念。
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调控等方面的养生方法,可以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防患于未然。
黄帝内经的精髓在于通过注重预防和养生,使人们能够在身体健康的同时,提升生活质量。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随着社会人文思想的进一步开展,人类探寻未知事物的眼光从外界的自然宇宙,慢慢转变为认识人体本身。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不但蕴含着自然万物的生长开展之道,而且还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身体内部运行状况,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状态,现代医疗应用,平常的保健养生,都发挥着深远而长久的影响。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一、阴阳学在《黄帝内经》中的表达《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一年四节的变化,从春温,夏热到秋凉,冬寒,都是阴阳二气相互消长,彼此转化的结果。
阴阳的运动始终影响着自然界,而人与自然息息相关,那么可以说阴阳的运动通过自然界而影响着人体。
岐伯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他的意思是,真正懂得养生的人,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变化之理,更重要的是加以适应调和养生之法,从而到达协调统一的效果。
既然已经知道阴阳之于自然之于人体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运化阴阳,如何从根本上理解《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之道,从阴阳学的角度来看,此消彼长,对立制衡,相生相化和互根互用这个四个方面能够让我们理解并为我们阐述阴阳之道在《黄帝内经》中的表达。
1.“阴消阳长,阳消阴长”所谓“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说的是阴阳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
如果说日为阳,月为阴,我们经历的每一天都是伴随着月落日升而度过的,从未看到过日月同在天的正中这样的现象。
如一年四季,如果说夏为阳胜,冬为阴胜,那么四季的轮转也是一种阴阳此消彼长的现象。
我们所说的阴阳平衡绝不是静止的平衡,而是运动着的平衡,只有阴阳之间有消长运动的发生,才能维持生命的动态,保证万物无限的开展。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这里说的是阴阳之间的制衡关系,利用阴阳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用水制阳,用火消阴。
也是用来说明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
阴阳之间本身存在着发生、升降的演化规律的。
自然界的正常规律是阳升阴降。
《黄帝内经》以五行归类论“四时五脏阴阳”

《黄帝内经》以五行归类论“四时五脏阴阳”《黄帝内经》以五行归类论“四时五脏阴阳”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容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词语解释:会通六合:两经齐至谓之会,一经相贯谓之通。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谓之“合”,共有六合:足太阳与足少阴为一合;足少阳与足厥阴为二合;足阳明与足太阴为三合,手太阳与手少阴为四合,手少阳与手厥阴为五合;手阳明与手太阴为六合。
十二经脉的阴阳五行属性表五行阴经(所属)里阳经(所属)表金手太阴肺经(肺) 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火手少阴心经(心) 手太阳小肠经(小肠)相火手厥阴心包经(心包) 手少阳三焦经(三焦)土足太阴脾经(脾) 足阳明胃经(胃)水足少阴肾经(肾) 足太阳膀胱经(膀胱)木足厥阴肝经(肝) 足少阳胆经(胆)端络:论理,列别。
溪谷:大小之分译:从病理上论人的形体,要分辨脏腑的性能,进行排比归类。
并从经脉所包罗的内容中,整理出头绪来,仔细研究十二经脉,两经齐至谓之会,一经相贯谓之通。
二十经脉的表里关系谓之合。
共有六合,足太阳与足少阴为一合;足少阳与足厥阴为二合;足阳明与足太阴为三合,手太阳与手少阴为四合,手少阳与手厥阴为五合;手阳明与手太阴为六合。
依循各经所属脏腑,推究其联系关系。
再从经络推究穴位,每个穴位都有它的名;穴位在大小肌肉与骨节相连处。
分部者,皮之分部也。
皮部之浮络,分三阴三阳,有顺有逆,各有条理。
四时变化有皆他自已的规律。
经络拓展学习: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二十经别按经脉的表里关系分成六组,称为六合。
十二经别构成了经脉的离,《分别、分支》、合(会合、合并)、出(浅出)、入(深入)的关系,扩大了十二经脉的循行范围,加强了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环的不足。
黄帝内经的主要学术观点

黄帝内经的主要学术观点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作。
它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理论,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黄帝内经的主要学术观点。
一、阴阳学说黄帝内经提出了阴阳学说,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用来描述宇宙万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在人体中,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着身体的平衡状态。
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中医治疗疾病的关键就是调节阴阳平衡。
二、五行学说黄帝内经还提出了五行学说,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构成了宇宙和人体的基本运行规律。
在人体中,五行与五脏相对应,通过调节五行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三、经络学说黄帝内经提出了经络学说,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通道,通过经络可以使气血运行畅通,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经络学说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由于经络的阻塞或功能失调,通过调节经络可以治疗疾病。
四、病因学说黄帝内经对疾病的病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它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多种原因导致的。
在治疗疾病时,需要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以恢复身体的正常状态。
五、诊断学说黄帝内经对医学诊断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提炼。
它强调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获取全面准确的病情信息。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通过综合分析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六、治疗学说黄帝内经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草药、饮食疗法等。
它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不同疾病和个体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调节阴阳平衡、调整五行关系,以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黄帝内经的主要学术观点为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的理论体系丰富而完整,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中医-从医易同源论《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

从医易同源论《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黄帝内经》是一部在《周易》《道德经》等儒道思想指导下的文化巨作,是一部集中国古代医学成就之大成的中医经典名著,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伟大知识宝库。
中医许多重大的学说、理论、观点等学术思想,以及主要的临床病症名称和治疗方法都已经在《内经》中奠定了基础。
《内经》作为一部历史悠久的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与文化思想相结合的著作,既有许多古奥深邃的哲学思想,又有大量的医学经典理论。
在我们日常解读《内经》理论精髓之时,面对历代注家卓说纷呈,有时难免莫衷一是,难窥其奥。
然而,中国传统医道诣在精进,贵在知返,知返方见古,更能领会深意。
因此,从《易经》原理结合临床实践,推演、印证并领悟《内经》原旨,仍不失为一条稽验烛幽之径。
《类经图翼·医易义》曰:“医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
”“医易同源”的原理在于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道理,中医学研究、阐明人体阴阳盛衰消长的机制,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共通之处,所谓“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易经》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易经》自古即称为“天人之学”,列为“群经之首”。
以其独特的象数和义理,以简驭繁,鉴往知来,探讨天道人事之演化兴衰。
《周易》的“易”字,有至少三重含义:“简易、变易、不易”,其中主要的内涵当为“变易”。
这告诉我们:大千世界,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成住坏空,生老病死,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之中。
正是由于“变易”才能不断推进并优化整个自然界,并使得大自然得以生生不息,生机勃勃。
因此,“变易”是“不易”的法则;“变易”又有其内在的规律。
具体到《易经》的卦象、爻象、卦辞、爻辞,无不在讲变化,阴阳的变化、卦象的变化、爻位的变化、吉凶的变化……阴阳在转换互动中达到和合既济,万物在运动和变化中生息繁衍。
历代医家在临证实践或总结医理时往往以易言医。
许多中医理论来源于《易经》,或运用易学原理加以印证阐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吕丽范思洁徐猛郭崇林(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文学院)随着社会人文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人类探寻未知事物的眼光从外界的自然宇宙,慢慢转变为认识人体本身。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不但蕴含着自然万物的生长发展之道,而且还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身体内部运行状况,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状态,现代医疗应用,平常的保健养生,都发挥着深远而长久的影响。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黄帝内经》通过古人对自然万物细致观察,深刻认识人体本身,由内向外看其身体器官的特质与筋脉阴阳的品性,将人体本身放在自然界中,讲究顺其自然,因循四季变迁。
这种讲究自然调和的自然观中,蕴含着阴阳五行学的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其主要是说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利用这种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对立制衡的关系来为我们的身体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效果。
《黄帝内经》还将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身体的五种脏器肝心脾肺肾,同样与一年中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相对应,这样的配比方法告诉我们怎么养生何时养生,同样也告诉了我们身体之间的联系。
无论是人的身体还是自然四季再或是五行都是生克循环,运行不息的,我们要保持我们的身体的平衡和自然界的无穷无尽,同时也要知道自然万物与人体本身同样也存在着相乘相侮,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把握分寸,在对待身体的问题上时同样要注意,太过与不及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一、阴阳学在《黄帝内经》中的体现《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一年四节的变化,从春温,夏热到秋凉,冬寒,都是阴阳二气相互消长,彼此转化的结果。
阴阳的运动始终影响着自然界,而人与自然息息相关,那么可以说阴阳的运动通过自然界而影响着人体。
岐伯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他的意思是,真正懂得养生的人,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变化之理,更重要的是加以适应调和养生之法,从而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
既然已经知道阴阳之于自然之于人体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运化阴阳,如何从根本上理解《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之道,从阴阳学的角度来看,此消彼长,对立制衡,相生相化和互根互用这个四个方面能够让我们理解并为我们阐述阴阳之道在《黄帝内经》中的体现。
1.“阴消阳长,阳消阴长”所谓“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说的是阴阳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
如果说日为阳,月为阴,我们经历的每一天都是伴随着月落日升而度过的,从未看到过日月同在天的正中这样的现象。
如一年四季,如果说夏为阳胜,冬为阴胜,那么四季的轮转也是一种阴阳此消彼长的现象。
我们所说的阴阳平衡绝不是静止的平衡,而是运动着的平衡,只有阴阳之间有消长运动的发生,才能维持生命的动态,保证万物无限的发展。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这里说的是阴阳之间的制衡关系,利用阴阳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用水制阳,用火消阴。
也是用来说明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
阴阳之间本身存在着发生、升降的演化规律的。
自然界的正常规律是阳升阴降。
如果因为某些原因破坏了正常的升降规律,阳应升反而下降,阴应降反而上升,这时就会出现“阴阳反作”的现象。
这种异常规律在病症中表现为清气应升反而降者,则生飧泄;浊气应降反而升者,则生胀。
这就是“病之逆从”,也就是说由于阴阳升降的不和规律而出现的病症。
清气具体指脾之清阳之气,在正常的情况下,脾气主升以敷布全身,其性温和,可以使水谷腐熟而蒸腾上升。
飧泄,完谷不化的滞泄。
王冰曰:“飧泄者,食不化而泄出也。
”因为脾之清阳气不足,不能腐熟水谷之气而上行,反而下注大肠,就会形成虚寒的飧泄。
在人体内阴阳的消长是有一定规律的,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因循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为身体正常的阴阳平衡打下基础。
2.“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所谓“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简单说就是阴阳各司其职,但又相互制约平衡。
我国最早的思想流派儒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中庸之道”,追求的便是阴阳和合的和谐之道。
道家思想中“上善若水”,同样也是追求一种阴阳调和的温润和“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广博心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他的意思是:清阳上升,积聚而为天,浊阴下降,积聚而为地。
阴主安静而阳主躁动,阴阳之气既能生、长万物,又能杀、藏万物。
阳的运动可以化生清气和能量,阴的运动可以构成有形的物质。
“阴生阳长”是阴阳之治,就是阴阳平衡之时;“阳杀阴藏”是阴阳之乱。
也就是说当阴阳处于和合的状态时,阴阳是可以生发生长的,而当阳亢阴凝时,就会出现焦枯,固闭的情况。
从这之中也就让我们知道,阴阳之间的制约平衡造就了万物的生长生发,同样在对待身体的问题上时,一定要讲究阴阳制衡,不食极寒极热的食物,如果要食用也一定要找到阴阳制衡的办法。
比如说,中国人讲究食法,鸭子的性凉,所以我们吃鸭子一般要用烤的,这样可以减轻鸭肉本身对人体的影响,除了美味可口,这也是北京烤鸭能够传承下来的理由之一。
3.“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所谓“阳根于阴,阴根于阳”,也就是说阴阳之间互根互用的关系。
互根其实就是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比如说,阴和阳,天和地,上和下,寒和热,动和静,散和聚,虚和实等。
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如果没有阴就没有所谓阳,没有上也没有所谓下,它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阴阳互根,是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和条件。
阴是阳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反之,阳是阴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医贯·阴阳论》中说到:“阴阳又可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无论是阴阳之间的消长关系,还是对立制衡,再或是相生相化,互根互用,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是人还是世间万物,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与平衡,没有什么事情可以穷尽,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达到极致。
这是自然教会我们的道理,在不停运动的基础上才有了发展和进步,我们要做的就是遵循大自然所给予我们的规律。
二、《黄帝内经》中的五行学《黄帝内经》主张由内向外看,先寻找自身的秘密,自然界中的奥秘也很自然的就解开了,人的身体包含着脏腑,由经络连接而成;肌肉之大会小会,与骨骼相连;阴阳经脉配合穴位,使得人成为了大自然最完美也最复杂的作品。
所以阴阳五行在人体结构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五行可代表人的五脏,五官,五音,五志,亦可代表人能分辨的五色,品尝的五味等。
五形之间的关系可分成两个方面,一则是当五行运作正常,那么五行之间生克循环,运行不息。
当五行之间关系异常克制,那么就会出现相乘相侮,过犹不及的现象。
1.生克循环,运行不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这也就是好说五行中的某一位是与自然中的其他物质环环相扣的,比如,南方可以生热,而热又可以生火,火会生苦等,以此类推。
这告诉我们万事万物不是孤立的一个单位,而是处于一个环形链状中的某一环节。
这也四为什么在生物链中破坏其中一环,就会导致整个链条瘫痪。
人体也是一样的,某一部位的受损多多少少会牵扯全身发生变化。
这就是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下转第41页)4307/201307/2013清秀飘逸、或粗犷豪放等不同的艺术个性。
篆刻文字结构多变,笔划有长短粗细、疏密有致、舒展伸缩等。
篆字书体很多,常用的有小篆、缪篆、大篆。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形成、发展与中国文字演变紧紧相连。
从甲骨文、钟鼎、篆籀、金文,到石鼓、诏版、砖瓦、钱币及东周各国的大篆异文,经过“秦八汉六”对文字的不断调整,到汉魏晋唐出现的隶、真、行、草的统一规范文字,完成了中国文字独特的演变发展之路。
篆刻艺术也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经过了周秦两汉及明清两次的发展高峰。
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人画,诗、书、画、印,四美俱全,一度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
第三,少林与太极。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特别是近几十年武打电影让中国功夫名扬海内外,留学生一说起中国功夫都列举出很多明星来,例如李小龙、李连杰、成龙等,卧虎藏龙、功夫熊猫等国际知名电影更是让中国功夫走遍全世界。
中国武术之乡众多,单单一个河南省,就是中国两大著名拳种少林拳和太极拳的发源地,其中嵩山少林寺更是闻名天下。
少林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历史上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
每每提起少林寺,留学生都摩拳擦掌,高声呼喊“我要上少林寺学拳”。
了解少林禅武合一特征可以帮助留学生多角度的了解中国武术文化。
留学生也想学太极拳,他们认为太极拳像瑜伽一样,让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目前我国正在将中国武术大力推向世界,太极更因参加人数最为广泛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武术运动,被中国武协视为武术进军奥运会的突破口。
太极拳以其独特的武学理念与柔和易学的招式,受到没有武学基础和想达到更高武学境界的外国朋友的喜爱,他们学习太极拳的热情很高,2012年山西传统杨氏太极拳第四届国际邀请赛中就有来自五大洲18个国家33个城市的代表团参赛,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太极拳功架自然到位、动作柔中带刚、行云流水,从中可见太极拳在世界的传播的成功与广度,验证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至理名言。
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是道家哲学和道教养生术,它遵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理念,通过太极拳演练,可以帮助演练者达到宁静致远的境界。
留学生了解并学习太极拳,进而明白让太极拳能够四两拨千斤、柔弱胜刚强的不是招式和蛮力,而是武当代代相传的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精神,明白“水利万物而不争,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
第四,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是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它承载与传递着传统。
人们利用传统节日定期进行传统的表演与传统的教育,使传统在民众生活中得到延续与加强。
中国的传统节日的群体性庆祝活动,其核心功能在于认识自然、亲近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家庭和睦、亲族团结、社会和谐,培育人们美好情操、发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喜庆的锣鼓鞭炮、大红的灯笼、浓郁中国特色的民族歌舞和精彩的舞龙舞狮表演使得外国留学生身心雀跃、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令他们为之倾倒,也是他们了解中国、感受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
他们很喜欢中国春节联欢晚会,喜欢饺子,愿意感受烟花爆竹红灯笼的热闹气氛;了解清明时节中国人都回乡祭祖寻根,缅怀先烈的感恩情怀,积极参加、亲身体会在春寒料峭中踏青、插柳、放风筝、荡秋千,去亲近大自然。
更别说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合家团圆,那种节日的浪漫诗意,充满人间温情,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留学生回国时都不忘带上一个中国千年结,每逢中国传统节日,他们都会打国际长途电话为我们送来美好祝福,这份感动无不散发着中国文化的极大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