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的寓言
庄子的40个寓言故事简短

庄子的40个寓言故事简短庄子,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著作《庄子》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哲理。
其中,寓言故事是他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以下是精选的40个简短寓言故事,让我们一起领略庄子的智慧。
1.逍遥游:鲲鹏展翅,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秋水:秋水共长天一色,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3.知北游:知向北行,遇见道,道在粪便中。
4.徐无鬼:徐无鬼求见庄子,庄子以石匠的故事启发他。
5.外物:庖丁解牛,顺应自然规律,游刃有余。
6.骈拇:骈拇枝指,无用之用,乃为大用。
7.马蹄:马失去野性,被人类驯服,庄子借此讽刺社会制度。
8.胠箧:盗窃者胠箧,借以讽刺诸侯之间的争斗。
9.在宥:在宥之中,治理国家,顺应民意。
10.天地:天地之大,万物共生,各得其所。
11.天道:天道酬勤,人道酬善,地道酬谦。
12.天运:天运无常,人应顺应天命,不强求。
13.刻意:刻意追求,反而失去本真,顺其自然才是真理。
14.缮性:缮性养心,内外兼修,达到道的境界。
15.达生:达生之情,不拘小节,追求精神自由。
16.山木:山木自寇,人应顺应自然,避免招惹是非。
17.田子方:田子方教子,以虚心待物,方能有所成就。
18.知辱:知辱而后勇,勇于改正错误,不断提升自己。
19.大宗师:大宗师教弟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20.应帝王:应帝王以道治国,天下太平。
21.齐物论:齐物论,万物平等,无有高下。
22.养生主:养生主旨,顺应自然,调和阴阳。
23.人间世:人间世事,纷繁复杂,庄子主张清静无为。
24.德充符:德充符,内德充实,外德显现。
25.大宗师:大宗师教弟子,以无为治国,天下归心。
26.天下:天下大同,万物共生,庄子提倡道法自然。
27.赤壁赋:赤壁之战,曹操败北,庄子借此讽刺战争。
28.井底之蛙:井底之蛙,不知大海,庄子借此讽刺目光短浅之人。
29.鹊巢鸠占:鹊巢鸠占,庄子借此讽刺社会现象。
30.鹤立鸡群:鹤立鸡群,与众不同,庄子借此表达独立精神。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著作《庄子》中包含了许多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庄子》中的一些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一,《逍遥游》。
庄子说,“南海之帝为饰,北海之帝为聿,中央之帝为冥。
”这是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南海、北海和中央三个帝王之间的争斗。
南海之帝为饰,北海之帝为聿,中央之帝为冥。
他们各自都认为自己才是最伟大的帝王,争夺天下的统治权。
最后,他们来到了一位智者的面前,智者告诉他们,“天下本无主,万物自由自在,你们何必争斗呢?”帝王们听后恍然大悟,放下了争斗,各自回到自己的海域,过上了安宁的生活。
寓言故事二,《养生主》。
庄子说,“齐景公问陈于孔子。
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有司存。
祭礼之事,则有司存。
政事,无官存。
’”这是庄子《养生主》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齐景公问孔子政治之事,孔子告诉他政事无官存。
意思是说,政治之事应该由民众自己来处理,而不是由官员来干涉。
只有让民众自由自在地生活,才能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寓言故事三,《天下》。
庄子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谷神为大。
”这是庄子《天下》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谷神为大。
意思是说,世界之大无穷,人们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应该以谦虚的态度对待世界,不要自以为是,要学会包容与谦逊。
寓言故事四,《盗跖》。
庄子说,“盗跖之徒,不以天下为家,不以民众为身,而独恃其力以距天下。
”这是庄子《盗跖》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盗跖之徒不以天下为家,不以民众为身,而独恃其力以距天下。
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只顾自己,不顾天下和民众,最终必将自食其果,遭到天谴。
只有心怀天下,才能得到天下的认可与尊重。
这些寓言故事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道德观念。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领悟人生的真谛。
庄子寓言故事5则,小故事大道理

庄子寓言故事5则,小故事大道理庄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他以超凡脱俗、玩世不恭而闻名。
庄子的作品《庄子》中,有很多寓言故事,这些故事虽然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以下是五则庄子的寓言故事。
1. 鹿角之争从前,有两只鹿相争不下,都认为自己的鹿角最漂亮、最有用。
于是,它们去找了一只鹿,希望它能够评判出谁的鹿角更好。
那只鹿看了一下,说:“你们的鹿角都很漂亮,没有什么好坏之分。
”听了这个评判,两只鹿彼此握手言和了。
寓意:人们总是喜欢拿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争论谁更好。
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没有必要去苛求谁更优秀。
在相互包容理解的基础上,和平相处才是最重要的。
2. 乌鸦变色从前,有一只乌鸦每天都会在树上叫个不停。
有一天,一只白鸽对它说:“你这样叫太吵了,我们都听不清楚其他声音。
”乌鸦不屑地说:“叫就是我的自由,谁也管不了。
”白鸽不再理会它,只是静静地飞走了。
过了一段时间,乌鸦忽然发现自己的羽毛变成了五颜六色,它再也没有了嘹亮的叫声。
寓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自己的独特之处,而忽视了与他人的和谐共处。
只有在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掘到自己的优势和价值。
3. 王侯的梦一天晚上,一个王侯做了一个梦。
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花丛中飞翔自由自在。
当他醒来后,他开始思考:“我到底是王侯还是蝴蝶?我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真正身份?”然而,他无法得出答案。
寓意:庄子通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人们常常纠结于自己的身份、身世,却很难找到真正的答案。
其实,我们是无法完全了解自己的本性的,只有将心放宽,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变化,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与幸福。
4. 梦蝶的故事庄子有一天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当他醒来后,他开始思考:“我是庄子做梦,还是蝴蝶梦见庄子?”他无法确定自己是谁,因为在梦里,他和蝴蝶没有了界限。
寓意:这个寓言告诉我们,现实与梦境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人们常常难以辨别自己的真实身份。
逍遥游—庄子寓言

逍遥游—庄子寓言庄子寓言1、屠龙之技有一个姓朱的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于是,就到支离益那里去学习宰杀龙的本领。
他花尽了家里资产,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宰杀龙的技术学到手了。
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
可是,世间哪有龙可杀呢?结果,他学的技术一点也用不上。
原文:“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庄子·列御寇》)寓意: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
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
2、随珠弹雀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
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
人们看了,都嘲笑他。
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原文:“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庄子·让王》)寓意: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
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3、鹏程万里远古的时候,有一种鸟,名字叫作鹏。
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彩。
有一次,大鹏鸟向南海飞去。
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击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
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飞出九万里。
它飞出去一次,要过半年才飞回南海休息。
当它飞向高空的时候,它的背靠着青天,而云层却在它的下边。
生活在洼地里的小安鸟雀,看见大鹏鸟飞得这么高,这么远,很不理解,就说:“他还想飞到哪里去呢?我们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我们在蓬蒿飞来飞去,也算是飞到边了。
大鹏鸟究竟想飞到什么地方去呢?”原文:“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安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寓意:一个目光短浅的人,是不能理解志向高远者的追求的。
《庄子》寓言四则·原文和翻译

《庄子》寓言四则·原文和翻译1、《庄子》寓言四则·原文和翻译《庄子》寓言四则·原文和翻译蜗角之争《庄子·则阳》惠子见戴晋人。
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
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
”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
”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
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
”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译文:惠施就在魏惠王面前推荐了戴晋人。
戴晋人对魏惠王说:“有一种叫作蜗牛的东西,君王知道吗?”魏惠王说:“知道。
”戴晋人说:“有在蜗牛的左触角上建立国家的,名字叫作触氏;有在蜗牛的右触角上建立国家的,名字叫作蛮氏。
两国经常因为争夺土地而掀起战争,死在战场的尸首就有几万具,他们追赶败兵,十五天才能够返回来。
”魏惠王说:“哈!这大概是谎话吧?”戴晋人说“我愿意为君王证实这件事情。
依君王的意思说,在天地四方上下之中,有没有穷尽呢?”魏惠王说:“没有穷尽。
”戴晋人说:“如果把心神遨游无尽的境域之中,再返还到四通八达的各国之间,就感到似有似无的一样,君王知道这个道理吗?”魏惠王说:“知道。
”戴晋人说:“四通八达的各国之间有个魏国,魏国之中又有个梁邑,梁邑之中有个君王。
这个君王和蛮氏相比,有没有分别呢?”魏惠王说:“没有分别。
”戴晋人走后,魏王就不知所措地如同丢了什么东西似的。
佝偻者承蜩《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duō)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
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庄子寓言故事十则

庄子寓言故事十则
1. 齐物论
故事讲述一只白鹅与一只乌龟的对话,通过对其所处环境的不同理解,探讨人类认识世界的多样性。
2. 耕者有其田
故事中,庄子通过描绘一个浑浑噩噩的人,来讽刺那些执迷于追求利益与权力的人,提倡心灵自由与内在平和。
3. 逍遥游
故事以庄子自称为逍遥游者的形象,讲述了他如何超越尘世烦恼,回归天人合一的境地。
4. 胠箧之居
故事中,庄子讲述了在虚无与非物质的境界中生活的人,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心灵自由。
5. 鼓盆之术
故事中,庄子讲述了一个懂得鼓盆之术的人,通过内心的平和与放松,达到与世无争的境地。
6. 知鱼之乐
故事通过描绘庄子与惠子的对话,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人们放下功利心,从内心体验快乐和自由。
7. 莊周夢蝶
故事中庄子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之后醒来
后不知道自己是庄子还是蝴蝶。
这个故事通过怀疑现实的真实性,探讨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对现实的理解。
8. 逝者如斯夫
故事中,庄子以逍遥自在的境地面对死亡,认为死亡并非可怕的事情,而是自然而然的现象。
9. 始刍
故事中,庄子以吹弹可破的轻飘草芥形象来描述自己,揭示了人类的脆弱及生命的短暂。
10. 飞鸿独胆
故事通过描绘飞鸿孤独翱翔,展示了庄子对自由与独立的追求,崇尚个体的价值。
庄子寓言故事大全

庄子寓言故事大全第一则寓言故事,庖丁解牛。
庖丁是古代的一位厨师,他的手艺非常高超。
有一天,他被人请去宰杀一头牛。
庖丁对牛进行了解剖,他的刀法非常娴熟,连牛的内脏都没有受到伤害。
在庖丁的刀下,牛的身体被分成了一百多块。
庖丁的手艺之高超,让人叹为观止。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第二则寓言故事,蝴蝶梦。
庄子曾经说过,“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这是庄子的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飞来飞去,自由自在。
当他醒来后,他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是庄子,还是蝴蝶。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如梦,一切皆虚幻,我们应该超脱于物质世界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第三则寓言故事,逍遥游。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且夫逍遥游者,志意閒适,形体自如,不卑不亢,不挠不屈。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山林之间,自由自在地游走,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超脱于物质世界的束缚,活出真正的自己。
第四则寓言故事,大鱼。
庄子曾经说过,“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这是庄子的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条大鱼游来游去,自由自在,毫无顾忌。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应该像大鱼一样,从容自在,不受任何束缚,活出真正的自己。
第五则寓言故事,莫若以明。
庄子曾经说过,“莫若以明。
”这是庄子的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却找不到出路。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如同黑暗中的迷途,只有通过明智的选择和坚定的信念,才能够找到真正的出路。
以上就是庄子寓言故事大全的精彩内容,每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人思索不已。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故事,找到人生的方向,活出真正的自己。
愿我们都能够像庄子的寓言故事中的人物一样,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超脱于物质世界的束缚,活出真正的自己。
出自庄子的寓言故事

出自庄子的寓言故事出自庄子的寓言故事1:鹏程万里原文: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安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庄子《庄子·逍遥游》译文:远古的时候,有一种鸟,名字叫作鹏。
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彩。
有一次,大鹏鸟向南海飞去。
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击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
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飞出九万里。
它飞出去一次,要过半年才飞回南海休息。
当它飞向高空的时候,它的背靠着青天,而云层却在它的下边。
生活在洼地里的小安鸟雀,看见大鹏鸟飞得这么高,这么远,很不理解,就说:“他还想飞到哪里去呢?我们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我们在蓬蒿飞来飞去,也算是飞到边了。
大鹏鸟究竟想飞到什么地方去呢?”寓意:一个目光短浅的人,是不能理解志向高远者的追求的。
出自庄子的寓言故事2:望洋兴叹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庄子·秋水》译文: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
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
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中的寓言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是比喻的高级形式。
它篇幅短小,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以述说的故事为喻体,以阐述的教训和哲理为本体,具有极大的思想启示力量。
其主题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此喻彼。
寓言文学在世界上有三大发源地:印度、希腊、中国。
印度有经典《三卷书》、《百喻经》,古希腊有集子《伊索寓言》,而中国古代却没有专门的寓言集。
中国古代寓言夹杂在论说文和史传文中。
只是论证的手段,并未独立成篇。
虽然如此,但中国古代寓言叙写生动,哲理深刻,独立流传,具有无穷魅力。
先秦是古代寓言的产生期和第一个繁荣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引起了空前的学术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大局面。
在学术争鸣中,出现了用寓言故事写政治哲学思想的倾向,把寓言看作是一种战胜论敌的有效手段。
当时在政治上还是一个分裂局面,也没有正统思想和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尽可以放胆言论,而无所顾忌。
当时为了配合现实需要,通俗而广泛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各学派在吸取民间譬喻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
《庄子》寓言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出现的。
《庄子》对寓言文体的贡献,首先是“寓言成为一种文艺,是从庄子开始的”(臧克家语),这是因为:①作为一种文艺,就应独立成篇。
而《庄子》寓言正呈现独立成篇的趋势。
据《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记载,《庄子》共有寓言二百多个。
如果不从“道”的角度去理解,那它就是不连贯的一个个寓言故事,而且更具有现实意义。
因此,严北溟先生干脆称其为“寓言集”。
严北溟在《中国古代哲学寓言选》的序言中说:“《庄子》既是哲学书,也是寓言体。
”纵观全篇,《庄子》大部分都是故事的叙述,纯粹的议论文字很少。
正如这部书自述其特点时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
”意思是寄托寓言的言论占了十分之九,借重先贤时哲学的言论占了十分之七。
例如“内篇”七篇中,只有《齐物论》和《大宗师》两篇较多议论性文字,但其中也有不少寓言故事。
其他各篇大多由寓言所构成。
②寓言要成为文艺,还必须运用各种艺术手法。
而在寓言中自觉运用各种虚构手段塑造形象,也是从《庄子》开始的。
我们不妨把《庄子》寓言与其他寓言作个比较,就不难得出结论。
《周易》中的寓言是中国古代寓言的滥觞。
其特点是词旨简练。
所以在表情描绘、动作描写等方面明显不足。
例如,《周易》中有《驾车顶牛》这则寓言,原文是:“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
”翻译成白话:有人想叫牛后退几步,就只管用双手扳住车子向后退,而牛呢,却拼命朝前走,他这样蛮干,说不定将来还要吃刺头额、割鼻子的官司呢。
文中对于这人如何用力扳,表情如何,牛的情状如何,都没有作细致的描写,只用了两个动词“曳”、“掣”。
《孟子》中的寓言平易而辛辣,但其寓言是用来比喻或论证的,因此对于形象的塑造就不那么重视了。
例如《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出现在孟子与别人的辩论语句中。
原文如下:(孟子)曰:“必有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文中对“揠苗”的动作仅用“揠”而已,其神态仅“芒芒然”。
与《周易》寓言相较,自然更进步,不过那只是为了议论。
但《庄子》寓言则不仅为议论,还更有感染力,因此在动作、神态描写上更具艺术性,更生动形象。
如在《庖丁解牛》中,对解牛动作的描绘十分精彩: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足加奇),……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对庖丁解牛进行了具体、形象、生动的描绘。
你看他的动作:触、倚、履等;听他的声音:砉然响然。
又使用排比句式,这样语气连贯,既表现出他解牛时动作熟练,又表现出其动作像舞蹈与音乐一样和谐有节奏。
绘声绘形,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写庖丁谈自己解牛的经验体会,也无一句不是形象的语言。
如碰见肌骨交错复杂的地方,就要“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采取“怵然为戒”的审慎态度,最后还要以藏敛为自处之道。
而与《韩非子》寓言相比,《庄子》寓言胜在情节等的虚构上。
《韩非子》寓言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如《唇亡齿寒》“宋襄公打了败仗”就是历史,而《子罕不受玉》、《真假宝鼎》等也是历史小故事。
我们来比较一下寓言《唇亡齿寒》与《左传·僖公五年》中的记载。
韩非子写的寓言《唇亡齿寒》:“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
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
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
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
’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
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左传·僖公五年》记载:“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信,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
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
”两文相较,就会发现韩非子的这则寓言简直就是历史的转载。
《庄子》则不同,它的大部分寓言故事是虚构的,是作者精心创作的。
如《秋水》篇中,通过河伯与北海若的七问七答来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
作者虚构了河伯与北海若两个形象。
河伯始则“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后则虚心请教。
北海若的形象则是广大,像博学的老师,其问答语言显然是花了心力的,七问七答,层层深入,推导出庄子的认识论,提倡无为的大智,摈弃有为的小智。
再如《盗跖》篇中,孔子盗跖确有其人,但无其事,庄子替他们安排了事件,描绘了肖像动作语言等。
“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开口就骂孔子是“鲁国之伪巧人”,最后呵责孔子:“疾走归!不然,我将以子肝益尽脯之膳。
”盗跖的强暴真是神情口吻毕现。
写孔则是温文尔雅,明白事理的儒者风度。
尤其是对孔子在跖面前被数落得窘迫不堪的神态,写得更加精彩:“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茫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
”对孔子作了辛辣的讽刺。
综上所述,先秦时代自觉运用多种虚构手段塑造形象自庄子始。
其次,庄子将动物植物及其他现象的拟人化,是他对寓言创作的一个突出贡献,为后来寓言创作拓展了新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手法。
中国古代寓言中,用拟人化手法创作的寓言极少,而人物寓言故事极丰富。
这是什么原因呢?①这与寓言多夹杂在议论文及史传文中有关。
由于这两种文体或注意说理或注重记实,动物植物说话的事自然越少越好;再者,那个时代的寓言被当作战胜论敌的有效手段,而最具说服力的应该是源于现实社会中人和事。
因此,人物寓言自然占了上风。
即使有些动物植物寓言,也多是民间传说基础上写成的。
②与各家哲学思想有关。
儒家思想是“不语怪力乱神”,自然没有拟人化的寓言立足之地。
查《论语》《孟子》《荀子》等书,无见一则动物寓言。
而法家更强调法术治理国家,多从历史角度去考虑,其寓言故事当然更注重历史小故事。
至于墨家,其为人俭朴爱人,其为文尚质主用,以内容取胜。
据荀子称:“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
既“不知文”,自然也不肯在怪诞的动物植物寓言上花工夫了。
由于以上原因,使先秦拟人化寓言极少,即使有,也大多数是民间传说,文人几乎不会去自觉创作这种寓言。
由文人自觉创作的、数量最多、手法最纯熟的动物植物寓言是《庄子》寓言。
庄子的哲学思想是“齐万物”,与自然物我合一。
这就使庄子的寓言能不忌荒诞,大胆想象,例如,他让禽鸟说话,“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他与髑髅交谈,髑髅“深锁蹙额日:‘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青蛙在他笔下会骄傲,满足井底之乐;河水会“欣然自喜”,“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庄子既然认为“道”存于自然,那么让北海若、髑髅来阐述“道”,自然是再恰当不过了。
因此庄子思想与其创作方法是合拍的,这使《庄子》想象瑰玮奇诡,为寓言创作拓展了浪漫主义新路。
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庄子》中拟人法寓言有《蜩与学鸠》、《朝三暮四》、《罔两问影》等二十多则。
值得一提的是,庄子让“智慧”、“混沌”这类抽象事物开口说话,这种拟人法在先秦文学中是绝无仅有的。
外国神话中有“智慧女神”“忌妒女神”等,心理活动这类抽象事物也被赋予了生命。
而中国神话没有这种传统,只有具体事物的神,如月神日神门神灶神等。
庄子却在寓言中首开先例,例如《知北游》篇中就把“知(智)”和“无为谓”拟人化了。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
”于是“知”又问狂屈又问黄帝,黄帝认为只有无为谓才真正懂道,因为“道”无所不在,不能言传,只有清静“无为”才能得道。
再如《至乐》篇中的“忘形叔”与“忘智叔”;《盗跖》中的“无足”和“知和”,无足是富贵权势思想的拟人化,知和是恬怡适和思想的拟人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庄子》寓言在寓言史占有重要地位。
寓言成为一种文艺,自庄子始,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寓言自庄子始。
而这两点,对于日后寓言发展成为儿童文学的一支,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