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寓言的类别

合集下载

《庄子》寓言故事

《庄子》寓言故事

《庄子》寓言故事《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

里面包含有很多寓言故事,举例如下:1、庖丁解牛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顶,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谷,导大,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庄子《庄子·养生主》译文:庖丁为梁惠王宰牛。

手到的时候,肩倚的时候,脚踩的时候,膝顶的时候,那声音十分和谐,就跟美妙的音乐一样,合于尧时的《经首》旋律;那动作也很有节奏,就像优美的《桑林》舞蹈。

梁惠王看得出了神,称赞说:“哈,好啊!你的技术是怎么达到这样高超的地步的呢?”庖丁放下刀对梁惠王说:“我喜欢探求的是道,比一般的技术又进了一步。

我开始解剖牛的时候,看到的无非是一头整牛,不知道牛身体的内部结构,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

三年以后,我眼前出现的是牛的骨缝空隙,就不再是一头整牛。

到了今天,我宰牛就全凭感觉了,不需要再用眼睛看来看去,就能知道刀应该怎么运作。

牛的肌体组织结构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我进刀的地方都是肌肉和筋骨的缝隙,从不碰牛的骨头,更不消说碰大骨头了。

技术高明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割。

一般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砍。

简答《庄子》寓言的文学成就-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简答《庄子》寓言的文学成就-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简答《庄子》寓言的文学成就-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他的代表作品《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庄子》中的寓言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生动的寓言故事,庄子传达了他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展示了他独特的文学才华。

庄子的寓言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旨在通过寓言故事来表达他对人生、自然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寓言故事通常以动物为主角,通过动物之间的行为表现出人类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

这些故事形象生动,内容深刻,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庄子的寓言也展示了他高超的文学技巧。

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使寓言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他还灵活运用对比和转折等叙事手法,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多样。

庄子的寓言语言简练、意象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

庄子寓言的文学成就在于它不仅是一种思想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艺术的创作形式。

庄子通过精妙的寓言故事,使抽象的哲学思想变得具体而鲜活,让人们可以轻松理解复杂的哲学概念。

同时,庄子的寓言也渗透着对人性、生命和自然的独特见解,富有审美价值。

庄子的寓言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开创了以寓言形式表达哲学思想的先河,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主题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寓言的启示和智慧也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考和生活,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综上所述,庄子的寓言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成就,其通过独特的文学技巧和深邃的哲学思考,展现了庄子的文学天赋和创作才华。

庄子寓言不仅为读者带来审美的享受,也启发了人们对于人生、自然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内容安排,它对于文章的逻辑性和层次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的文章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首先需要进行概述,简要介绍庄子寓言所表达的思想和主题,为后面的讨论做铺垫。

接着,阐明文章的结构,也就是本节所要讨论的内容。

《庄子》和《韩非子》寓言的不同特色

《庄子》和《韩非子》寓言的不同特色

《庄子》和《韩非子》寓言的不同特色在先秦说理散文中,《庄子》和《韩非子》这两部杰作,其寓言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各具特色。

从思想内容看,《庄子》寓言体现了道家学派的主张,《韩非子》寓言表现了法家学派的观点。

从题材来源看,《庄子》寓言题材比较广泛,来自自然的、历史的、现实的,应有尽有;《韩非子》寓言题材比较单一,多来自历史故事。

从组织形式看,《庄子》寓言夹杂文中,没有独立地位;《韩非子》首创结构宏大而又相对独立的寓言群落体制。

从形象塑造看,《庄子》寓言既有人物,又有动物、植物乃至无生物,而《韩非子》寓言绝大多数是人物。

就人物形象说,《庄子》寓言多为下层民众,《韩非子》寓言多为上层人士。

标签:庄子;韩非子;寓言;特色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一书。

《庄子·寓言》中说:“寓言十九,借外论之。

”但古今中外的有关人士对寓言及寓言文学的理解却不够一致。

寓言真可谓人类文学中最不可思议的一种体裁,它故事中皆寄托着寓意。

激情中多富有理性色彩,智慧中又不乏诙谐情趣。

中国寓言源远流长,并在很早以前就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国,形成了东亚寓言体系,与印度南亚体系和希腊欧洲体系鼎足而立。

作为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之一的中国,“大概夏商之交已有口头寓言产生”,“现存最早见于书面记载的寓言,应算《国语》和《左传》中的某些故事”。

战国时期是“寓言创作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在这一时期中,随着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发展,人们的眼界逐渐开阔,思想也日益活跃,抽象的哲学与空洞的说教已不足以表达丰富的思想,不易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于是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便应运而生并得以迅速发展。

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广泛运用寓言故事论辩是非,陈述政见,不仅出现了纵横策士在游说时运用的一些十分优秀的寓言作品,而且还出现了以墨翟、孟子、庄周、韩非等为代表的一批比较成熟的寓言作家。

据统计,战国时代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中的寓言数量近千则,其中《韩非子》就有300则以上,《吕氏春秋》和《庄子》均有200则左右,《列子》和《战国策》也有近100则。

《庄子》:寓言原文译文

《庄子》:寓言原文译文

【导语】“寓⾔”本是篇⾸⼆字,但也是本⽂讨论的主要内容之⼀。

所谓寓⾔,就是寄寓的⾔论。

下⾯是®⽆忧考⽹分享的《庄⼦》:寓⾔原⽂译⽂。

欢迎阅读参考! 《寓⾔》 【题解】 “寓⾔”本是篇⾸⼆字,但也是本⽂讨论的主要内容之⼀。

所谓寓⾔,就是寄寓的⾔论。

《庄⼦》阐述道理和主张,常假托于故事⼈物,寓⾔的⽅法正是《庄⼦》语⾔表达上的⼀⼤特⾊。

全⽂⼤体分成六个部分,第⼀部分⾄“天均者天倪也”,讨论了“寓⾔”、“重⾔”和“卮⾔”,指出宇宙万物从根本上说是齐⼀的、等同的,辨析事物的各种⾔论说到底是不符合客观事理的,要么不如忘⾔,要么随顺⽽⾔不留成见,⽇⽇变化更新。

第⼀部分是全⽂的主体。

第⼆部分⾄“吾且不得及彼乎”,借庄⼦之⼝评说孔⼦不再励志⽤⼼,指出再好的⾔论也不能使⼈⼼悦诚服。

第三部分⾄“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写曾参两次作官⼼情不⼀样,但都不能做到⼼⽆牵挂,所以还是不能摆脱外物的拘系。

第四部分⾄“若之何其有⿁邪”,表述体悟⼤道的过程,指出这其间最为重要的是忘却死⽣。

第五部分⾄“强阳者⼜何以有问乎”,写影外微阴问影⼦变化不定的故事,指出⽆所依待才能随⼼⽽动。

余下为第六部分,写⽼⼦对阳⼦居的批评以及阳⼦居的悔改,借此说明去除骄矜、容于众⼈,⽅才能真正做到修⾝养性。

【原⽂】 寓⾔⼗九(1),重⾔⼗七(2),卮⾔⽇出(3),和以天倪(4)。

寓⾔⼗九,藉外论之(5)。

亲⽗不为其⼦媒。

亲⽗誉之,不若⾮其⽗者也;⾮吾罪也,⼈之罪也。

与⼰同则应,不与⼰同则反;同于⼰为是之(6),异于⼰为⾮之(7)。

重⾔⼗七,所以已⾔也(8),是为耆艾(9)。

年先矣(10),⽽⽆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11),是⾮先也。

⼈⽽⽆以先⼈(12),⽆⼈道也(13);⼈⽽⽆⼈道,是之谓陈⼈(14)。

卮⾔⽇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15),所以穷年(16)。

不⾔则齐(17),齐与⾔不齐,⾔与齐不齐也,故⽈⽆⾔(18)。

⾔⽆⾔,终⾝⾔,未尝不⾔(19);终⾝不⾔,未尝不⾔。

《庄子》中的寓言-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庄子》中的寓言-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庄子》中的寓言-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寓言被认为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寓言是一种通过故事、比喻、象征等方式来阐述哲理、道德和人生智慧的文学形式。

本文将深入探讨《庄子》中的寓言,分析其特点和思想内涵,同时探讨寓言在当代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通过对《庄子》中寓言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智慧,感悟人生真谛,以及在现代社会中运用寓言的智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对寓言的概念进行简要介绍,分析寓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特点。

接着,我们将重点探讨《庄子》中的寓言,分析其特点和思想内涵,以及对当代生活的启示。

最后,我们将总结寓言的重要性,并探讨庄子寓言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庄子寓言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寓言文学的价值,以及庄子哲学对人们生活的启示和影响。

1.3 目的目的部分: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庄子》中寓言的重要性和特点,分析庄子寓言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并总结寓言在人类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庄子寓言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哲学家庄子的思想观点,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对当代生活的启示和指导,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思想上的启迪和指引。

的内容2.正文2.1 寓言的概念寓言是一种以虚构故事、意象或隐喻来表达道德、哲理、社会或政治观念的文学形式。

它常常通过具象的故事情节来传达抽象的思想,使人们在娱乐、阅读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和体会其中蕴含的智慧。

寓言在古今中外文学中均有广泛的应用,它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教化和启迪人心的艺术。

通过寓言,作者可以以物喻人,以情喻理,通过想象和构思来诠释人类社会现象和内心世界,使人们在读来趣味盎然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到了一种道德的洗礼和思想的引导。

在庄子的寓言作品中,寓言更是被赋予了深厚的哲学内涵,通过夸张、夸大,甚至荒诞的故事情节,来揭示人生、世界的本质和真理,让人在笑声中领悟到生活的价值和哲理的智慧。

庄子《养生主》中寓言---《庖丁解牛》的作用与意义

庄子《养生主》中寓言---《庖丁解牛》的作用与意义

庄子《养生主》中寓言---《庖丁解牛》的作用与意义庄子的《庖丁解牛》是一篇以庖丁解牛的寓言形式,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道的关系,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和境界。

这篇文章通过描述庖丁解牛的过程,表达了庖丁与牛之间的默契与和谐,以及庖丁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庖丁解牛》的作用与意义。

首先,《庖丁解牛》通过描写庖丁解牛的过程,展现了庖丁与牛之间的默契与和谐。

庖丁解牛时,他灵活自如地运用刀,切割牛的肉,不仅没有伤到牛,反而让牛感到舒适。

这种默契与和谐的关系体现了庖丁的技艺,也体现了庖丁对牛的关爱与尊重。

庄子通过这一描写,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和谐而平等的关系,不侵犯自然规律,而是尊重、利用和顺应自然,形成同自然和睦共生的境界。

第二,《庖丁解牛》探讨了人与道的关系,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和境界。

庄子通过庖丁解牛的过程,告诉我们道不可言,道在无形无物之中。

庖丁解牛时,他没有去追求刀的锐利与技巧,而是身体与刀合而为一,顺应牛的自然形态和躯体结构,从而使刀能够轻松自如地解牛。

这种境界正是庖丁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地,他没有刻意追求成就,没有意欲显示技艺,只是顺其自然地完成了解牛的过程。

这种境界体现了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强调人应当修炼心性,摒弃功利之心,顺应自然原则,活在当下,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最后,《庖丁解牛》从对牛的理解与感悟中表达了关于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庖丁在解牛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解剖牛的肉体,更是触摸到了牛的生命本质。

他能够感受到牛的变化,顺其自然地解剖牛,没有被牛的死亡所困扰,体现了对生命的超越和对生命价值的理解。

通过这个寓言,庄子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存在和意义,以及如何正确面对生命的变化和终结。

综上所述,《庖丁解牛》在庄子的《养生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描述庖丁解牛的过程,描绘了庖丁与牛之间的和谐与默契,进而启示了人与自然应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通过探讨庖丁与道的关系,表达了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修炼心性,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通过对生命的思考,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存在和意义,并对生命保持敬畏与珍惜。

《庄子》寓言 艺术特色

《庄子》寓言  艺术特色

摘要《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先秦诸子中最具文学价值的作品。

书分内篇、外篇、杂篇,以内篇为核心,《逍遥游》、《大宗师》等作品集中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多用“寓言”、“重言”和“卮言”等表现形式写作,尤其擅构寓言。

古今人物、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大鹏小雀、白骨骷髅,皆能幻化,敷衍文章。

庄子之寓言,想象奇特怪诞、发想无端,文风恣肆汪洋、意出尘外,论述诡谲神秘、瑰丽绝妙,然而它所承载的思想却是朴素深刻,无人能先。

特别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几乎已完全具备了现代小说之特点,被黄震先生誉为“千万世诙谐小说之祖”。

庄子的寓言是他说理传道的主要工具,通过寓言这种曲折含蓄却又古怪离奇引人入胜的方式,向世人传达他高深莫测的“道”,幸如他所预期的“十言而九见信”,两千年来,庄子的寓言及寓言所包含的道对中国的文学、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浪漫主义刻画手法措辞目录引言 ............................................................................. 01.新颖巧妙,意境宏阔,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 :22.嬉笑怒骂,生动活泼,刻画手法精准多样 (4)3.言简意赅,生动传神,措辞凝炼不失飘逸 (7)结论 ............................................................................. .. (9)参考资料 ............................................................................. .. (11)引言《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庄子者,蒙人也。

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

庄子经典寓言故事10则,智慧滋养人生,哲理拯救你我

庄子经典寓言故事10则,智慧滋养人生,哲理拯救你我

庄⼦经典寓⾔故事10则,智慧滋养⼈⽣,哲理拯救你我⼀、庄周梦蝶原⽂: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齐物论》译⽂:有⼀天,庄周梦见⾃⼰变成了蝴蝶,在丛中⾃由⾃在的飞翔,感到⼗分快活和舒畅,已经完全忘记⾃⼰是庄周了。

但是,庄周突然醒来之后,惊惶不定之间⽅知原来蝴蝶变成了⾃⼰。

到底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变成庄周呢?庄周梦蝶,典出《庄⼦·齐物论》,它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主要代表⼈物庄⼦所提出的⼀个哲学命题。

在其中,庄⼦运⽤浪漫的想象⼒和美妙的⽂笔,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与虚幻和⽣死物化的观点。

虽然故事极其短⼩,但由于其渗透了庄⼦诗化哲学的精义,成为了庄⼦诗化哲学的代表。

也由于它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哲学思考,引发后世众多⽂⼈骚客的共鸣,成为了他们经常吟咏的题⽬,⽽最著名的莫过于李商隐《锦瑟》“庄⽣晓梦迷蝴蝶,望帝春⼼托杜鹃”。

⼆、与惠施论鱼原⽂:庄⼦与惠⼦游于濠梁之上,庄⼦⽈: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鱼,安知鱼之乐?庄⼦⽈:⼦⾮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我⾮⼦,固不知⼦矣,⼦固⾮鱼也,⼦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请循其本,⼦⽈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秋⽔》译⽂:庄⼦和惠⼦在桥上游玩,庄⼦说:“鲦鱼游得从容⾃在,这是鱼的快乐呀。

”惠⼦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快乐,⽽你也不是鱼,那你肯定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说:“从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在哪⾥知道鱼的快乐呢’,既然你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这个故事变成了后来的“⼦⾮鱼,安知鱼之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寓言的类别
《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其最鲜明的一个特征就是文中成功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

虽然各个寓言具体内容有着千差万别,但不可否认有些寓言在表达对象和运用手法上有着某些相同之处,因此为了更加深入的对这些寓言进行解读,对《庄子》中的寓言进行简要的分类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庄子,名周,字子休,大约生活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主要代表作《庄子》,但现在一般认为《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所作。

在司马迁的《史记·韩非子列传》一篇中,对《庄子》描述到“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不难看出运用大量寓言是《庄子》的一个典型标志。

本文依据每个寓言表述对象的性质和寓言本身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大致把《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分为四类:一是动植物类,二是神话故事类,三是日常生活感悟类,四是师徒关系类。

当然,这种分类,我们也要辩证的看待,各个类别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有些寓言可以同时属于多种类别。

动植物类
动植物寓言在《庄子》一书中是很常见的,这也是庄子思维广阔的一个标志。

《庄子》一书在运用动植物类寓言时,它的一般手法就是:它常常把动植物描写的比较形象生动,动植物好像拥有了像人一样的生命,然后通过对它们行为状态的描写以及它们最终的取舍,来表明作者本人的态度和取舍。

如《庄子·列御寇》中当有人聘请庄子入仕时,庄子说“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

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在这里庄子借“牺牛”的最终遭遇来表现自己淡漠名利,不愿入仕,不愿被名利束缚,追求自由的一种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

又如《庄子·逍遥游》篇庄子说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在这里庄子是借大树因为没有用处,而最终能保存生命,来表现自己“无用即有用”,追求逍遥自由的人生境界的观点。

神话类寓言
《庄子》和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一样,在文中也采用了神话寓言,应该明确的是,《庄子》文中的神话寓言并不是庄子凭空捏造出来的,而且也很少是对原有神话故事完全的照抄照搬。

《庄子》中的神话寓言大多数情况是依据作者表达主题的需要,然后在原有神话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造。

如在《山海经·海外北经》有记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

”此段话对钟山之神的描绘比较平直,简单,只是简要介绍了神人的一些生活状态。

由这一神话故事,改造的神话寓言在《庄子·逍遥游》一篇中,“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其神凝,使物不疵病而年谷熟”。

不难发现经过改造的神话,神话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对神人的描绘也更加的形像,生动,不仅写出了神人如冰雪的肌肤,如处女一样的容貌,而且还写出了神人吸清风饮
露水,驾驭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内的生活状态。

这还只是从表面看起来的一些区别,更为深层区别就是两段神话表达的深层意蕴有着发生了显著改变,第一段神话故事只是向人们介绍一些由于神人的存在,从而合理的解释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而第二段神话的引用,是为了更加强化文章的主旨,神人的形象正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格的神话状态,神人就是作者理想中的得道之人,不被任何事物束缚,实现真正的“逍遥”的人。

生活感悟类
这里说的生活感悟类,主要指的是在《庄子》中描写了许多人们平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通过对这些平凡的事情的思索来宣扬自己的观点。

概括起来,这种生活感悟类寓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平常生活中的奇人。

这些奇人一般会掌握一种超出平常人的特殊技能,表面上再说技术的高超,实际在阐释“道”的重要性。

如在《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庖丁解牛技术之所以高明,就在于它喜好的是道,超出了单纯的技巧,他刚开始解牛时,所见的无非是牛,到了三年以后,没有见过全牛。

到了现在,完全运用心神而不用眼睛去解牛,顺着牛的自然结构来解牛,即使筋脉错杂的地方都不会碰到,更何况大骨头呢。

另一类是描写日常生活中的人由于某种特殊原因,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掌握“道”的真谛。

如在《庄子·至乐》中记载的庄子的妻子去世了,惠子前去吊丧的过程中看到庄子鼓盆唱歌,惠子对庄子的这一举动感到非常生气,庄子于是解释说,刚开始妻子死了庄子也是很伤心,但是后来意识到,世上本没有她,是因为有了气,然后有了才有了形,再然后才有了她。

现在她不在了,就好像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一样,如果在哭就是不通时命了。

师徒关系类
在《庄子》中或明或暗的表现了许多师徒关系,如孔子和他的弟子,庄子和他的弟子,孔子向老子请教等。

这类师徒关系寓言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老师一般是得“道”的人或者是赞成“道”的人,而学生是没有得道人,然后老师向学生来传授道。

如在《庄子·人间世》中,颜回与孔子的对话,讨论与统治者相处的艰难,最后得出人间的各种纷争,归根结底在于求名用智,要想解除人们的痛楚,必须要除去名和智,达到“心斋”的状态,具体来说就是“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综上,《庄子》中大量寓言故事的使用,大大增强了其本身的文学特性。

我们通过对《庄子》中寓言故事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方便了我们对其解读,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对庄子深邃思想的体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