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寓言8则

合集下载

庄子的40个寓言故事简短

庄子的40个寓言故事简短

庄子的40个寓言故事简短庄子,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著作《庄子》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哲理。

其中,寓言故事是他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以下是精选的40个简短寓言故事,让我们一起领略庄子的智慧。

1.逍遥游:鲲鹏展翅,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秋水:秋水共长天一色,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3.知北游:知向北行,遇见道,道在粪便中。

4.徐无鬼:徐无鬼求见庄子,庄子以石匠的故事启发他。

5.外物:庖丁解牛,顺应自然规律,游刃有余。

6.骈拇:骈拇枝指,无用之用,乃为大用。

7.马蹄:马失去野性,被人类驯服,庄子借此讽刺社会制度。

8.胠箧:盗窃者胠箧,借以讽刺诸侯之间的争斗。

9.在宥:在宥之中,治理国家,顺应民意。

10.天地:天地之大,万物共生,各得其所。

11.天道:天道酬勤,人道酬善,地道酬谦。

12.天运:天运无常,人应顺应天命,不强求。

13.刻意:刻意追求,反而失去本真,顺其自然才是真理。

14.缮性:缮性养心,内外兼修,达到道的境界。

15.达生:达生之情,不拘小节,追求精神自由。

16.山木:山木自寇,人应顺应自然,避免招惹是非。

17.田子方:田子方教子,以虚心待物,方能有所成就。

18.知辱:知辱而后勇,勇于改正错误,不断提升自己。

19.大宗师:大宗师教弟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20.应帝王:应帝王以道治国,天下太平。

21.齐物论:齐物论,万物平等,无有高下。

22.养生主:养生主旨,顺应自然,调和阴阳。

23.人间世:人间世事,纷繁复杂,庄子主张清静无为。

24.德充符:德充符,内德充实,外德显现。

25.大宗师:大宗师教弟子,以无为治国,天下归心。

26.天下:天下大同,万物共生,庄子提倡道法自然。

27.赤壁赋:赤壁之战,曹操败北,庄子借此讽刺战争。

28.井底之蛙:井底之蛙,不知大海,庄子借此讽刺目光短浅之人。

29.鹊巢鸠占:鹊巢鸠占,庄子借此讽刺社会现象。

30.鹤立鸡群:鹤立鸡群,与众不同,庄子借此表达独立精神。

庄子寓言

庄子寓言

庄子寓言1.腾猿处势【原文】庄子衣大布而补之①,正緳系履而过魏王②。

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③”庄子曰:“贫也,非惫也。

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④。

王独不见夫腾猿乎⑤?其得柟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⑥,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⑦。

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⑧。

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见剖心,征也夫!⑨”(节选自《庄子·山木》)【注释】①衣大布:衣,《唐韵》服之也。

穿着。

大布:古指麻制粗布。

②正緳:正,通“整”(zhěng)。

端正,工整。

緳(xiã):麻绳,带子。

过:前往拜访,探望。

③惫(bâi):困病潦倒。

《集韵》困病也。

④士:旧时指读书人。

衣弊履穿:衣服破旧,鞋子穿孔。

遭时:遇到好时势。

⑤独:难道,岂。

腾猿:腾跃的猿猴。

柟梓豫章:柟(nán):楠木。

梓(zǐ):梓树。

豫章为传说中异木名。

高千丈,围百尺。

斫之可占九州吉凶。

⑤揽蔓:攀缘。

把握,抓捉。

王长(zhǎng):称王为首。

⑦眄睨(miǎn nì):轻视。

⑧得:看到,到达。

柘棘枳枸:柘(zhâ)枳枸(zhǐ gǒu)又称拐枣。

危行:小心翼翼地行动。

振动悼栗:惊恐战栗。

处势:所处的环境或地位。

不便:不利,不适宜。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征:证明。

也夫:语气助词。

表感叹。

故事解读;庄子以此来喻自己,感叹自己时运不济,每样东西都有其长处,短处,在某些场合是适应的某些是不适应的,军事上说过要扬长避短。

庄子就是这样一个人,能适应时势会正确选择自己的方向,他能够不受政治上的影响而独立于世外。

2弃璧负子【原文】孔子问子桑雽曰①:“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②,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

吾犯此数患③,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④”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⑤。

庄子寓言故事八则:小故事,大智慧

庄子寓言故事八则:小故事,大智慧

庄子寓言故事八则:小故事,大智慧01.鲁侯养鸟——切忌以己度人,主观臆断故事原文: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

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

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庄子·外篇·至乐》)故事释义: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以为这是只神鸟,令人把它捉住,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宴迎接,并将它供养起来,每天都演奏《九韶》给它听,安排牛羊猪三牲具备的“太牢”给它吃。

鲁侯的这种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儿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

鲁国国君的这种做法,就是用供养自己的办法养鸟,不是用豢养鸟的办法养鸟。

02.屠龙之技——做事脱离现实一场空故事原文: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庄子·列御寇》)故事释义:有一个姓朱的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于是就到支离益那里去学习宰杀龙的本领。

他花尽了家里资产,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宰杀龙的技术学到手了。

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

可是,世间哪有龙可杀呢?结果,他学的技术一点也用不上。

03.随珠弹雀——做事要衡量轻重故事原文: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庄子·让王》)故事释义: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

有一个喜欢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

人们看了,都嘲笑他。

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04.望洋兴叹——人切忌自满故事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庄子寓言故事

庄子寓言故事

庄子寓言故事庄子寓言故事庄子寓言故事庄子寓言故事1.随珠弹雀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8),其土苴以治天下(9)。

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

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10),岂不悲哉!凡圣人之动作也(11),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12)。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13),世必笑之。

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14)。

夫生者,岂特随侯之重哉(15)!(《庄子&S226;让王》)【注释】(8)绪余:余,残余。

(9)土苴(zhā ):糟粕。

(10)殉:逐。

殉物:追逐名利权势。

(11)圣人:指得道的人。

(12)所以之:所以往,所追求的目的。

所以为:所以这样做的原因。

(13)随侯之珠:随侯的珍珠。

一颗名珠被随国的诸侯得到而得名。

(14)要:取得,求得。

(15)随侯:指随侯的珍珠,有的版本“侯”后有“珠”字,可供参考。

【译文】道的精髓可以用来修身,它的残余可以用来治国,它的糟粕可以用来平天下。

由此可见,帝王的功业,是圣人的余事,并不是用来全身养生的。

现在世俗的君子,多是危害身体抛弃生命以追求物欲,难道不可悲吗!凡是圣人的行动和作为,一定要观察它所追求的目的和所以这样做的原因。

现在如果有这样一个人,用随侯的珍珠做弹丸去射千仞高的雀鸟,世人一定会嘲笑他。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所用的是贵重的东西而要求取的则是非常轻贱的东西。

生命这东西,怎么能赶不上随侯的珍珠贵重呢!【寓意】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

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2.猴子逞能吴王浮于江(1),登乎狙之山(2)。

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3),逃于深蓁(4)。

有一狙焉,委蛇攫(5),见巧乎王(6)。

王射之,敏给博捷矢(7)。

王相者趋射之(8),狙执死(9)。

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10):“之狙也,伐其巧(11)、恃其便以敖予(12),以至此殛也(13)。

戒之哉!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14)!”颜不疑归而师董梧(15),以锄其色(16),去乐辞显(17),三年而国人称之(18)。

庄子寓言故事十则

庄子寓言故事十则

庄子寓言故事十则
1. 齐物论
故事讲述一只白鹅与一只乌龟的对话,通过对其所处环境的不同理解,探讨人类认识世界的多样性。

2. 耕者有其田
故事中,庄子通过描绘一个浑浑噩噩的人,来讽刺那些执迷于追求利益与权力的人,提倡心灵自由与内在平和。

3. 逍遥游
故事以庄子自称为逍遥游者的形象,讲述了他如何超越尘世烦恼,回归天人合一的境地。

4. 胠箧之居
故事中,庄子讲述了在虚无与非物质的境界中生活的人,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心灵自由。

5. 鼓盆之术
故事中,庄子讲述了一个懂得鼓盆之术的人,通过内心的平和与放松,达到与世无争的境地。

6. 知鱼之乐
故事通过描绘庄子与惠子的对话,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人们放下功利心,从内心体验快乐和自由。

7. 莊周夢蝶
故事中庄子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之后醒来
后不知道自己是庄子还是蝴蝶。

这个故事通过怀疑现实的真实性,探讨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对现实的理解。

8. 逝者如斯夫
故事中,庄子以逍遥自在的境地面对死亡,认为死亡并非可怕的事情,而是自然而然的现象。

9. 始刍
故事中,庄子以吹弹可破的轻飘草芥形象来描述自己,揭示了人类的脆弱及生命的短暂。

10. 飞鸿独胆
故事通过描绘飞鸿孤独翱翔,展示了庄子对自由与独立的追求,崇尚个体的价值。

庄子寓言故事大全

庄子寓言故事大全

庄子寓言故事大全第一则寓言故事,庖丁解牛。

庖丁是古代的一位厨师,他的手艺非常高超。

有一天,他被人请去宰杀一头牛。

庖丁对牛进行了解剖,他的刀法非常娴熟,连牛的内脏都没有受到伤害。

在庖丁的刀下,牛的身体被分成了一百多块。

庖丁的手艺之高超,让人叹为观止。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第二则寓言故事,蝴蝶梦。

庄子曾经说过,“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这是庄子的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飞来飞去,自由自在。

当他醒来后,他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是庄子,还是蝴蝶。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如梦,一切皆虚幻,我们应该超脱于物质世界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第三则寓言故事,逍遥游。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且夫逍遥游者,志意閒适,形体自如,不卑不亢,不挠不屈。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山林之间,自由自在地游走,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超脱于物质世界的束缚,活出真正的自己。

第四则寓言故事,大鱼。

庄子曾经说过,“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这是庄子的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条大鱼游来游去,自由自在,毫无顾忌。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应该像大鱼一样,从容自在,不受任何束缚,活出真正的自己。

第五则寓言故事,莫若以明。

庄子曾经说过,“莫若以明。

”这是庄子的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却找不到出路。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如同黑暗中的迷途,只有通过明智的选择和坚定的信念,才能够找到真正的出路。

以上就是庄子寓言故事大全的精彩内容,每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人思索不已。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故事,找到人生的方向,活出真正的自己。

愿我们都能够像庄子的寓言故事中的人物一样,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超脱于物质世界的束缚,活出真正的自己。

《庄子》寓言故事

《庄子》寓言故事

一、弃璧负子(1)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

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

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

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

‟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

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

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

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

(节选自《庄子·山木》)二.螳螂捕蝉(2)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

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

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

”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

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

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形。

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

”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

庄周反入,三日不庭。

蔺且从而问之,“ 夫子何为顷间甚不庭乎?”庄周曰:“吾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

且吾闻诸夫子曰:‘入其国,从其俗。

’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异鹊感吾颡,游于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为戮,吾所以不庭也。

”(节选自《庄子·山木》)三、庄周贷粟(3)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

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

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节选自《庄子·外物》)螳臂当车: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庄子寓言故事

庄子寓言故事

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
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 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 应帝王》
17、曹商得车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
说之, 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 巷,困窘织履,槁gǎo项黄馘guó者 ,商之所短也; 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 “秦 王有病召医:破痈yōng溃痤cuó者,得车一乘, 舐shì 痔zhì 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 ,得车愈多, 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庄子· 列御 寇》




4.安知鱼乐 【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倏(shū)鱼 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 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 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请循其本——请回到我们对话的开头。你曾问我: ‘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可见你本来已经知道我知 道鱼是快乐的了,故有此问。现在我可以告诉你,我是在 这濠水桥上知道的

9.东施效颦 【原文】“西施病心而颦(pí n),其里之丑人见
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
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 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庄子· 天运》)

10.蜗角之争

【原文】“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
‘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 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 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忘乎?’君曰:‘然。’曰:‘通 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 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chǎng然若有亡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寓言8则东施效颦西施是越国有名的美女。

他经常患心痛的毛病,病时总是用手按住胸口,紧紧地皱着眉头。

人家看到她这副病态的表情,觉得比平日另有一种妩媚的风姿,显得很可爱。

邻居有一位东施,虽然其丑无比,却不甘示弱,她照样模仿西施的病态表情:用手按住胸口,紧紧地皱着眉头,就自以为同西施一样的美丽。

可是看见东施这副怪模样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作呕的。

[原文]西施痛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庄子·天运》)[简析] 东施虽不漂亮,如果安分守己,不去模仿西施,也未见得那样令人看不过去;但她却不管自己和西施容貌不同,硬要学西施的病态表情,结果是愈学愈丑,令人作呕。

这种不顾条件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是值得引以为鉴戒的。

邯郸学步燕国寿陵地方的人,走路的样子八字朝外,摇摆蹒跚,十分难看。

当地有个土生土长的小伙子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态相当优美。

就跋山涉水前去学习。

小伙子风尘仆仆来到赵国首都邯郸。

果然,只见繁华大街上,人人走路的姿式都十分优雅,一抬手一举足,都显示着高贵的风度。

小伙子自惭形秽,连忙跟着行人模仿起来。

学了几天,越走越别扭。

小伙子想,一定是因为自己的恶习大深了,不彻底抛弃自己的老步法,肯定学不好新姿式。

于是,这位小伙子从头学起,每迈出一步都要仔细推敲下一步的动作,一摆手、一扭腰都要认真计算尺寸。

他虽然废寝忘食地学,还是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姿式,倒反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样子也忘了个精光。

当他要回燕国的时候,手足无措,只好在地上爬着回去。

[原文]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欤)?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庄子·秋水》)[简析]这位寿陵少年的学习热情是可嘉的,但他不是根据自己的原有条件,取人之长,因时制宜,而是生搬硬套,亦步亦趋,所以结果是失败。

学习别人的长处,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学习的方法一定要对头,要实事求是。

轮扁斫轮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

堂下有一位名叫轮扁的工匠正在砍斫木头做车轮。

他看见国王在那里专心看书,不觉好奇心动,就放下斧头椎凿,走上前去问桓公道:“请问国王看的是什么书?”“我看的是圣人的书。

”桓公答道。

“圣人还活着吗?”“早死掉了。

”“那么,”轮扁说道,“国王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桓公突然变色道:“我读书,你这个做工的怎敢妄事议论!有道理讲出来,可放过你;讲不出道理,决不饶你的性命!”“好吧,”轮扁从容地答道,“就拿我制造车轮这行手艺来看,斫木为轮,要把轮子做得既结实,又圆转灵活,就得有一种极熟练的技巧。

譬如辐条和车轮之间的榫接,宽了虽然容易插人,但松而不固;紧了虽然坚固,但无法插入,因此榫眼必须斫得不差分毫。

这种功夫只能靠得之于心,应之于手。

这种熟练技巧只能从长期工作实践中养成,我不能用单纯口述方法传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不经过实习而把它继承下去,因此,我今年七十岁了,还得在这里做车轮。

由此类推,圣人已死,留下几本书,也已成为过去的东西,难道国王所读的,还不是古人的糟粕么?”[原文]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恒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日:“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

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

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庄子·天道》)[简析]一切好的书本知识,都是前人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实际经验的总结,是科学知识成果的积累,对于后人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学习这种知识如果仅从书本上现成得来,而没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就仍然算不上真正有用的知识。

这个故事,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我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一位制治工人结合切身经验对单纯书本知识和教条迷信提出了大胆怀疑,并敢于在国王面前侃侃而谈,真是了不起。

它提醒人们,书本知识究竟是“糟粕”,还是精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读者本人的态度:是教条主义的学习,还是进行创造性学习。

运斤成风庄子为人送葬,恰好经过他老朋友惠施的坟墓。

他默立一阵,然后凄然地对身旁的人说:“过去有一位郢都人在自己的鼻尖上抹了一层薄薄的白粉,薄得象苍蝇翅膀。

他对面站着一个名叫匠石的人,挥动一柄锋利的大斧,大吼一声,对准郢人的鼻子一阵风似地劈将过去。

白光闪过,薄薄的白粉全被劈尽,而鼻子一毫未伤。

那郢人站着纹丝不动,面不改色。

宋元君听说有这般绝技,就把匠石召去,要他表演一番。

匠石回答:‘我倒是会使用斧头,可是我那位鼻子上抹石灰的搭当死去很久了啊。

’唉,自从惠施先生死去之后,我也失去了自己的搭当,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啊!”[原文]庄子送葬。

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

匠石运斤成风。

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徐无鬼》)[简析]匠石“运斤成风”的绝技,奇则奇矣;但那个鼻尖抹粉的郢人能够纹丝不动,面不变色,则更加奇绝,倘没有他的密切配合,这出好戏肯定是表演不成的。

牡丹虽好,要靠绿叶扶持。

我们分析任何一件事情,除了研究其本身外,还要看到与之有联系的其他方面;评价一个人获得的成就,不能忽略与之有关的其他人的努力。

涸辙之鱼庄周家里很穷。

一天,他到监河侯那里去借粟米。

监河侯说:“好的,等我收到老百姓的租税,就借给你三百银子,行吗?庄周听了很气愤,便说:“我昨天到这儿来,在路上听到叫喊的声音,四处张望,发现在干涸的车辙里躺着一条鲫鱼。

我就问它:‘鲫鱼,你为什么到这儿来的?’鲫鱼答道:‘我从东海来,快死了,请你给我一升或一斗的水救救命吧!’我说:‘好的,我就去游说吴、越两国国王,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行吗?’鲫鱼气愤愤地说:‘我因为离开了水,孤零零地躺在这里,只要你给我一升半斗的水也就活命了。

你说引西江的水来迎我,谢谢你的好意,还不如早些到卖干鱼的摊子上去找我呢!’”[原文]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候。

监河候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鮒鱼焉。

周问之曰:‘鮒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鱼愤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枯鱼之肆!’”(《庄子·外物》)[简析]监河侯大概是一个吝啬鬼。

又死爱面子,他不肯出借粟米也就罢了,还要故意说漂亮话,这就难怪庄周要用涸辙里鲫鱼的比喻去讽刺他。

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

所谓实际,就是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

从实际出发,升斗之水可以救活鲫鱼一条命,这是时间、地点和条件都许可、也为鲫鱼所迫切要求的事。

不从实际出发,就等于“西江引水”,因为那是时间、地点和条件所绝对办不到的事。

庖丁解牛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头牛,但见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连声夸奖他的好技术。

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干得这样,主要是因为我已经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结构。

开始,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一头一头全牛;现在,我看到的却没有一头全牛了。

哪里是关节?哪里有经络?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效。

因此,我这把刀虽然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

但是还同新刀一样锋利。

不过,如果碰到错综复杂的结构,我还是兢兢业业,不敢怠慢,动作很慢,下刀很轻,聚精会神,小心翼翼的。

”梁惠王说:“好呀!我从庖丁这番话里,学到了养生的大道理。

”[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譆,善哉! 技盍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隙,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

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感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庄子·养生主》)[简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一种工作,都应该摸清楚那种工作的规律。

只有掌握了工作中的客观规律,才能把工作做好。

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生理结构,摸清了解牛的规律,所以杀起牛来得心应手,非常出色。

要认识客观规律,又必须有一个实践过程,如果不动手解牛,就永远不能了解牛的生理结构。

痀偻承蜩盛夏时节,孔子带着他的学生们来到楚国,走进一片茂密荫郁的树林歇凉。

林中蝉声一片。

有一位弯腰驼背的老汉站在树下。

用顶端涂着树脂的竹竿捉蝉,只见他一粘一只,就象随手拾取一样容易。

大家在一旁都看得入了迷。

孔子问老汉:“您捉蝉这般巧妙,其中可有规律吗?”老汉回答:“当然有。

蝉这种小虫很精灵,一有风吹草动,它就逃了,因此首先要练得手拿竹竿不晃动,等到放两颗弹丸在竹竿顶端不会掉,捉蝉就有了一定把握,放三颗不会掉,捉十只才会逃走一只;放五颗不掉,捉蝉就象随手拾取一样。

可是光这样还不够,还要善于隐蔽自己,我站在树下,就象半截树桩,伸出手臂,就象枯木朽枝。

最后,”老汉缓口气继续说,“还要用心专一。

我捉蝉时,不管天地之大,万物之多,我只看见蝉的翅膀;不管周围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能分散我的注意力。

能够做到这步,还怕蝉捉不到吗?”孔子听罢,回头告诫学生们说:“听见没有,只有鍥而不合。

专心一致,才能出神入化,这就是驼背老翁说的意思!”[原文]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

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技。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庄子·达生》)[简析]驼背老汉谈了三点经验,即勤学苦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