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庄子》的寓言内容分析(部编本)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知识总结2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知识总结2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知识总结《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资料链接(1)文学常识:略(2)背景材料庄子和他的好朋友惠子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

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忱。

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

他往往将主观的思想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

因此,他会很自然地怀疑庄子的所谓“真”。

他们俩常在梧桐树下谈论学问,或往田野上散步。

文中这个历史上最有名的辩论,便是在他们散步时引起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选自《秋水》。

2.文章中心概括《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展现了二人不同的认知态度,同时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他“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3.写作特点(1)采用对话的形式。

本文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将这场论辩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

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论辩,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却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论辩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感染。

4、问题探究①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答: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②庄子为什么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答:庄子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采用反问的方式回答,以“非我”者“不知我”,推论“不知我”者不知“我知鱼”,足见庄子的机智。

③庄子是如何摆脱惠子的追问的?答: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回转话题,偷换概念,把惠子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机智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

庄子的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④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答: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

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八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二则》文本解读(部编本)

八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二则》文本解读(部编本)

《<庄子>二则》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庄子所处的时代正当极其动乱的战国中期,是战争最为频仍而统治者又最为骄横的时代。

庄子的大半生处于宋王偃时期,而宋王偃又是战国有名的暴君,最为荒淫无道,残杀成性。

他对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污浊寄予了很大的愤慨,他只做过漆园吏这个小官,后来也不愿出仕,不愿做大官,毅然拒绝楚王“许以为相”的厚币重聘,宁可“游戏污渎之中以自快”,而不愿受统治者的羁束。

他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能实现,于是退而在自然的宁静中“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自称写了一卷“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2.文题诠释《〈庄子〉二则》选取了文章的第一句话作为标题,都是编者加的。

《北冥有鱼》由北海里的大鱼写到变化后的大鹏,充满了想象的魅力,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主旨在《北冥有鱼》中,庄子借鲲鹏寄托自己向往逍遥、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但也指出大鹏的逍遥是“有待”的,是有凭借的。

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是“无待”的,无所凭借而游于无穷。

但庄子对鹏鸟远大的志向,执着的精神是赞扬的,符合他“乘物以游心”的主张。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写两人对鲦鱼之乐的论辩,表现了庄子和惠子的敏捷和睿智,也体现了庄子“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思想。

4.内容解读《北冥有鱼》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海中生活着一条“不知其几千里”的鲲,而它又变化为一只大鹏,乘六月海风作万里之游。

作者还描述了微尘浮动和高空中游气奔腾的情形,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局限来类比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地上的人仰视高空的情景,只见得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北冥有鱼”—“其名为鹏”)写鲲化为鹏。

文章开首便先声夺人,描绘出一个波澜壮阔的场面,一条其大无比的鱼自由地遨游在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大海之中。

运用夸张突出它形体之大(不知其有几千里)和变化的神奇。

第二部分(“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去以六月息者也”)写大鹏乘风而飞。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1《庄子》二则》优质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1《庄子》二则》优质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1 《庄子》二则》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21 《庄子》二则》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文选自庄子的《逍遥游》和《德充符》两篇寓言故事。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以寓言故事为主,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富有幽默感。

本文通过两则寓言故事,表现了庄子对自由、逍遥、道德的理解和追求。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寓言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庄子的文章独特性强,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庄子的思想。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掌握庄子寓言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庄子追求自由、逍遥、道德的思想,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庄子寓言的特点。

2.难点:深刻领会庄子的思想,感受其独特的文风。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投影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庄子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庄子思想。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寓意。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解答疑问。

5.课堂拓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庄子思想的感悟。

6.总结全文:概括课文内容,强调庄子寓言的特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庄子》二则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单元测试:对学生进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课文原文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

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庄子》中的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作品之中,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二、课文翻译北冥有鱼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注释冥:同“溟”,海。

下文的“南冥”指南海。

鲲:大鱼名。

鹏:大鸟名。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垂:悬挂。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

鲲的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作鹏。

鹏的脊背,不知道几千里;当它振翅而飞时,它的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原文: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北冥有鱼》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北冥有鱼》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北冥有鱼》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庄子二则——北冥有鱼》是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1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庄子的《逍遥游》中的一段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通过描述北冥之鱼的特点和它能够自由游弋的原因,向读者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放下世俗的束缚,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教材选择了这个故事,旨在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庄子思想的感悟。

同时,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庄子》的文风奇特,语言幽默,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另外,学生可能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北冥有鱼》的故事,掌握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庄子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庄子所传达的“逍遥游”的理念,学会放下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北冥有鱼》的故事,掌握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2.教学难点:学生对庄子思想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理解课文,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北冥之鱼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北冥有鱼”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道理。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的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式。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互相学习和借鉴。

八年级下册语文庄子二则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庄子二则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庄子二则知识点
在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庄子二则是指《庖丁解牛》和《盗跖之死》这两则庄子的寓言故事。

以下是其中的知识点:
1. 庖丁解牛:
- 庖丁:古代称厨师为“庖丁”,此处指作者自己。

通过庖丁解牛的手艺,来表达出对于真理和自然的理解。

- 解牛:庖丁解牛时的细致观察和技艺,比喻达到某种境界,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也能领悟出哲理。

- 无为而治:反映了庄子主张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人应该尊重自然,不去强求改变,顺应事物的本性而行。

- 自然万物无有极:强调事物无绝对的是非好坏,主张平等和包容的观点。

2. 盗跖之死:
- 盗跖:一个古代的盗贼。

通过盗跖的故事,探讨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 心胸狭窄:盗跖心胸狭窄,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导致最后失败。

- 死有余辜:盗跖在死前的复杂心情,表现了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后悔和自责。

这些知识点帮助我们理解庄子的思想和观点,以及对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困惑的态度。

同时也可以通过课文中的语言、修辞手法等来分析和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最新人教版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二则

最新人教版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二则

3.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 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这句话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 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
深入探究 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 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 丰富。
2.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 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 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 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4.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 自怎样的思想?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短文中的“鱼 之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惠子偏重于知识性的判断。论辩言语严密,逻 辑性强,对事物的认知是持以寻根究底的态度,求 实而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
结构梳理
介绍鲲鹏形体
北冥有鱼 仰视鲲鹏飞南冥
有所待
想象高空俯视情景
主旨归纳
这则故事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世上的 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 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状似逍遥,其实还没 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艺术特色
1.巧借寓言,富有哲理。
庄子运用大鹏南飞凭借风的力量的故事,讲 述了大鹏飞翔受到了风的限制,还是有所依赖的, 所以大鹏还是有所待,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说理形象,寓意深远。
2.对比鲜明,道理明确。
那些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 埃”),空中的活动之物(“生物”),皆由风相 吹而动。与鲲、鹏相比,它们实在是太渺小了, 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 所“待”。显然,它们也没有达到逍遥。

第21课《庄子二则》课文全解读—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庄子二则》课文全解读—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庄子二则》课文全解读—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读—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二则》课文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两个寓言故事,通过这两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庄子的思想和主张。

一、课文简介本课文分为两则,《让王侯与庖人同乎尨林》和《人间何庄》,分别通过寓言故事揭示了庄子对人生境界和自由自在生活的思考。

二、课文分析1.《让王侯与庖人同乎尨林》该则故事以庄子的徒弟庖丁为主要人物。

庖丁是一个技艺超群的厨师,他对待屠夫和弟子的态度是一样的。

他的刀法巧妙而灵活,不论对待任何动物的屠宰都非常得心应手。

故事通过描写庖丁的屠宰过程,强调了他的技艺高超,同时表达了他对待生命的平等态度。

故事的寓意在于,角度和眼光是相对的,事物的不同角度可以产生不同的认识和价值评判。

庖丁对待动物的看法与一般人大相径庭,他不会因为动物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待遇,而是根据动物的实际情况来对待,这体现了庄子崇尚平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

2.《人间何庄》第1页/共4页该则故事以庄子为主要人物,他告诉对他崇拜的学生杨子自己的境界。

庄子说他曾经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飞来飞去,不再认得自己是庄子。

然而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依旧是庄子,不知道自己是庄子还是蝴蝶。

故事通过庄子的梦境揭示了他对人生和现实世界的思考。

庄子认为人生是个幻化的梦境,一切都是虚幻的,人们应该超脱于现实的束缚,追求自由自在、自得其乐的境界。

三、词语解析1.尨林:古书中称达官贵人养育猛兽的地方。

这里是指达官贵人和普通庶民共同居住的地方,寓意是庄子希望王侯贵族能够与百姓平等相处,庄子思想的一种体现。

2.庖人:古代称厨师。

3.杞梓:指远古时一个不知名的国家。

四、人物解读1.庖丁:庄子的徒弟,是古代一个以刀技超群的厨师,他对待屠宰动物的态度是平等而自然的。

2.杨子:庄子的学生,对庄子十分崇拜。

五、课文理解1.《让王侯与庖人同乎尨林》这个寓言故事通过描写庖丁的屠宰过程,强调了他的技艺高超,同时表达了他对待生命的平等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寓言内容分析
先秦寓言是在社会激变和政治斗争白热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它必然为阐述政治思想观点服务。

由于庄子既不满现实,又无力反抗它,因此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

然而对《庄子》寓言进行辩证分析就会发现,《庄子》寓言在消极之中有积极的亮点。

首先,表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上。

《庄子》寓言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是深刻的。

《舐痔结驷》故事中,秦王有痔让别人来舐,并用赐车辆来奖励这种下流勾当;而社会呢,偏就如蝇逐臭,乐于吮舐痈。

这则寓言成了千百年来揭露封建社会黑暗人情世态的快人快语。

《触蛮相争》则写道:“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争地而成,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返。

”反映了当时社会诸侯间残酷的兼并战争,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心情。

《盗跖论道》则揭露了统治者假仁假义以济私的本质。

作者借盗跖的口,对世人推崇的尧舜禹进行了批判,认为是用利来迷惑人的本真。

“世之所高者,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流血百里。

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

”《黄帝问道于童子》则把治理天下比作牧马,应“去其害马者”;《柏矩学于老聃》则谴责统治者“穷困人之身,使无休时”,逼得人们做了盗贼。

以上寓言,其根本思想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但它们又都是针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判,是积极的。

其次,还表现为对生活哲理的揭示。

《庄子》中的大部分寓言是用来论述所谓“道”的。

这类寓言中有许多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作了多方面观察后,所概括出来的东西,具有深刻哲理。

这类寓言往往具有作者主观寓意和客观寓意两种。

前者往往是消极的,后者往往要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具有积极意义。

例如《捕蜩》,本是论述“无己”“忘物”的境界,显然是唯心主义思想。

但如果抓住他苦练技艺的描写,“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和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易。


最后练到了捕蝉像随意拾取一样。

使读者咀嚼:要成功,就要异乎寻常地专心致志。

《浑沌》这则寓言看似荒诞不经:“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倏与忽,时相与遇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寓言本义是要清淡无为,如果对世界有所为,就会毁灭世界。

然而读者却品味出:“浑沌”本无“窍”,倏与忽强凿之,就违反了事物本性。

从这个意义看,这则寓言就变得有意义了。

最后,《庄子》寓言还表现出一种冲决一切网罗的意志和能量,表现出了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精神。

《逍遥游》开头的“鲲鹏”描绘:“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显示了冲决一切网罗的意志,这是属于庄子个人的,也是属于我们民族的。

《庄子》寓言还表现出庄子富贵不能淫,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可贵精神。

《涸泽之鲋》显示出庄子家境贫寒,贷粟于监河侯“而不得”;“鼓盆而歌”则显示其内心之苦,其妻亡故。

面对贫穷与痛苦,坦然受之,不改初衷。

他本可做高官享受荣华富贵,但宁可“曳尾涂中”。

因为从《邸》这则寓言中就表现出庄子鄙弃黑暗官场,把这些比喻成死老鼠。

这种可贵的精神为后人所继承。

李白的傲岸不屈,陶渊明退守田园,不正可以看到庄子的影子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