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医学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神奇的八脉交会穴

神奇的八脉交会穴神奇的八脉交会穴胡军2018-07-08阅读 868针灸是一门医学科学,也是一门精巧艺术,同时又是一章鉴证人类生息繁衍发展生活的壮丽诗篇。
它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贯穿着理、法、方、穴、术的统一;讲究缘理辩证,据证立法,依法定方,明性配穴,循章施术的五者统一。
然而针灸又是一门实践科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特定穴、有效穴、特效穴、验穴等各具特色,在针灸学中深受重视,受到针灸爱好者的关爱。
八脉交会穴又称流注八穴、交经八穴等。
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
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
这些穴位临床上常配合应用,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如配合天干、地支、八卦等应用,则成灵龟八法。
八脉交会穴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大概主症200多种,这是由八穴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因为八穴中每一个穴位都有所属的正经,所通的奇经,又通过正经和奇经与其他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构成广泛的联系,所以刺灸这八穴,有调节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作用。
在此将用八脉交会穴单穴主治编写的词分享给大家,对于非专业人员可以应急点揉,去病疗疾、保健强身;对于专业同行和我本人只当换个方式温故而已。
西江月公孙九种心疼延闷,结胸翻胃难停。
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疾膈病。
脐痛腹疼胁胀,肠风疟疾心疼。
胎衣不下血迷心,泄泻公孙立应。
西江月内关中满心胸痞胀,肠鸣泄泻脱肛。
食难下膈酒来伤,积块坚横胁呛。
妇女胁疼心痛,结胸里急难当。
伤寒不解结胸膛,疟疾内关独当。
西江月后溪手足拘挛战掉,中风不语痫癫。
头痛眼肿泪涟涟,腿膝背腰痛遍。
项强伤寒不解,牙齿腮肿喉咽。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精华(建议收藏)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精华(建议收藏)八脉交会穴公关缺照(公孙、内关,列缺、照海),治五脏六腑之病,叫四阴同治。
后生外泣(后溪、申脉,外关、临泣),治头面五官及关节之病,叫四阳同治。
“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说明八穴之精义所在,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公孙穴本经:足太阴脾经,表里经:足阳明胃经,同名经:手太阴肺经,别通经:手太阳小肠经。
络穴。
通冲脉。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
(胃经所主)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
(别通小肠经)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气失肃降,肺经所主)④水肿,黄疸等脾失运化病证。
(脾经所主)因为与小肠经相通,小肠经与心经又相表里,故治神志病。
2.内关穴本经:手厥阴心包经,表里经:手少阳三焦经,同名经:足厥阴肝经,别通经:足阳明胃经。
络穴。
通阴维脉。
【主治】:心胸内关谋①心绞痛、精神异常等心脏病、神志病。
(本经所主)②头痛、眼睛充血等五官病。
(三焦经所过)③孕吐、月经痛、遗精等生殖病。
(肝经所主)④腹泻、呃逆、晕车、恶心想吐等肠胃病。
(别通胃经)⑤手臂疼痛、胸肋痛、上腹痛等本经所过病。
3.列缺穴本经:手太阴肺经,表里经:手阳明大肠经,同名经:足太阴脾经,别通经:足太阳膀胱经。
络穴,通任脉。
【主治】头项寻列缺①咳嗽、气喘、呃逆等肺系病证。
(本经所主)②头痛、下齿痛、项强、口眼歪斜、咽喉肿痛等头项部疾患。
(大肠经所过)③荨麻疹。
(肺主皮毛)④水肿。
(肺为水之上源,膀胱主水液代谢,气化)⑤溺血。
(膀胱经所主)4.照海穴本经:足少阴肾经,表里经:足太阳膀胱经,同名经:手少阴心经,别通经:手少阳三焦经。
通阴跷脉。
【主治】①痫证、失眠、四肢懈怠,精神忧郁等精神、神志疾患。
(心经所主)②咽干咽痛、目齿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
(本经所上,膀胱经所过)③小便频欠、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等泌尿生殖病证。
(本经与膀胱经所主)④下肢痿痹。
八会穴的配伍应用研究概况

八会穴的配伍应用研究概况标签:八会穴;配伍应用;综述八会穴为脏、腑、筋、脉、气、血、骨、髓之精气所会聚之处的8个腧穴。
八会穴的名称首见于《难经》,由于八会穴能治疗本经病症之外,还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且与机体内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联系紧密,因此脏腑组织发生病理变化,那么相应的八会穴会出现反应,通过针刺相应的八会穴而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正如《普济方》所记载:“燥烦药饵而难极必取八会”。
而在临床上八会穴配伍其他穴位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应用广泛,颇多文献值得总结,现对近5年来八会穴配伍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1中脘临床配伍应用吴风华[1]观察针刺中脘、内关等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
其选取中脘穴进行悬灸,操作时间为10 min,并取足三里、内关、太冲等穴位进行针刺,留针30 min。
结果显示,治愈患者64例,好转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
提示中脘穴配伍足三里等穴可通调脾胃气机,以达止呃的功效。
任媛媛[2]采用以中脘穴为主的腹四针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
将70例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治疗组)和治疗组(针刺治疗组),中药组采用口服麻仁丸,治疗组选取腹四针(天枢、中脘、关元)进行针刺。
2组便秘评分差值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研究结果表明,中脘作为腑会,可调理肠胃,配伍天枢、关元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谢瑜[3]观察辨证取穴对妊娠恶阻的疗效,其选取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等主穴,辨证取穴方面:脾虚者加地机,痰湿者加丰隆,肝胃不和者加太冲,经治1个疗程后,显效26例,有效5例,无效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6%。
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等腧穴可以调理肠腹气机、降逆止呕,结合临床辨证治疗妊娠恶阻疗效显著。
2章门临床配伍应用柳兰敏等[4]针刺章门、天枢等穴治疗小儿秋季腹泻153例。
对照组的患儿采用服用ORS口服液治疗,治疗组在ORS口服液的基础上,选取章门、天枢、足三里、脾俞(以上腧穴均为双侧)进行针刺。
八会穴详解

八会穴详解八会穴歌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骨会大杼血膈俞,脉会太渊气膻中。
十二募穴歌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胃募中脘脾章门,焦募石门包膻中。
十六郄穴歌郄犹孔隙义,本是气血聚,病证反应点,临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逼,胃经是梁丘,脾经地机切,心经取阴郄,小肠养老名,膀胱求金门,肾向水泉觅,心包郄门寻,三焦会宗列,胆经在外丘,肝经中都立,阳跷走跗阳,阴跷交信必,阳维系阳交,阴维筑宾穴。
下合穴歌手三阳有下合穴,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穴,膀胱委中胆阳陵,胃合三里治内腑。
八脉交会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连耳肩。
临泣带脉外眦颊,外关阳维耳后绕。
列缺任脉行肺系,照海阴跷膈喉咙。
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
脏:章门,第十一肋骨末端,侧腹部,(后腰身),此穴对胸胁痛、腹痛、呕吐有功效,长期敲打有减肥的功效,属带脉,五脏皆禀于脾,为脾经募穴。
腑:中脘,脐上4寸,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脾胃虚弱,长期按健脾益胃。
六腑皆禀于胃,为胃经募穴。
气:膻中,两乳之间连线中点,内为肺,主治胸闷、咳喘、吐逆、心悸,属任脉,宗气之所聚,诸气皆属肺,为心包经募穴。
血:膈俞,在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理气宽胸,活血通络,心主血,肝藏血,膈俞位居心俞之下,肝俞之上,故为血会,为膀胱经。
筋:阳陵泉,小腿外侧当腓骨前下方凹陷处,对于下肢筋病、胁肋痛、胆腑之病,经脉通证上的病症,瘀血肋痛,肝郁胁痛、湿热胁痛,为胆经合穴,胆合肝,肝主筋,故为筋会,为胆经。
脉:太渊,在腕骨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凹陷,止咳化痰,通调血脉,肺朝百脉,寸口为脉之大会,故为脉会,属肺经。
骨:大杼,在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手足太阳经之交会穴,强筋骨,清邪热,诸骨自此擎架,连接头身四肢,故为骨会,膀胱经背俞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为膀胱经。
针灸绝技之背俞、腹募、八会、八脉交会穴,张胜兵为你讲解使用技巧!

针灸绝技之背俞、腹募、八会、八脉交会穴,张胜兵为你讲解使用技巧!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特定穴的第四个方面,第四类:背俞穴。
背俞穴是指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背腰部以脏腑的名字命名的特定穴,称之为背俞穴,背俞穴位于背部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的是以脏腑位置自上而下排列,共计12个穴位。
这个背俞穴的十二个穴位啊,根本就不用记啊,因为太简单了,比如说肺的背俞穴叫肺俞;心包的背俞穴叫这个厥阴俞;心的这个背俞穴叫心俞;脾的就叫脾俞;肝的就是肝俞;肾的就肾俞;大肠的叫大肠俞;三焦的叫三焦俞;小肠的叫小肠俞;胃的叫胃俞;胆的叫胆俞;膀胱的叫膀胱俞。
只有一个心包俞对应的是厥阴俞。
背俞穴是内脏与体表联系的部位,具有反应内脏疾病和治疗相应内脏病变的作用,故可治疗脏腑病。
同时也可用于脏腑病的辅助诊断,那这个就跟我们刚才所说的原穴有一点差不多的这个功能。
比方说这个心脏有疾,我们可以在背部的心俞穴出现压痛啊;这个肾上有疾我们可以在肾俞穴这个地方出现压痛,那我们之前(讲络穴的时候)讲这个原穴的时候说这个在肾经上的原穴太溪出现压痛。
其实啊肾上有疾,这里我们在背俞穴的这个肾俞如果出现压痛,我们一样可以提示肾上有疾。
而且呢,这个背俞穴不仅仅是压痛啊,比方说出现了这个肤色的病变、凹陷、凸起、或者按着有结节、条索,我们都可以认为是一种在背俞穴上的反应点。
比方说你在背部的这个心俞这个地方,出现了这个肤色的改变,甚至凸起或者怎么样,说不定。
要么就有心火,比如说凸起,长了一个痘儿,在心俞这里,说不定就是心火啊;在心俞这里出现了凹陷,说不定就是心气虚或者心血虚。
以此类推,正如《黄帝内经·灵枢·背俞》这一节所说: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
针灸背俞穴即可治疗相应的脏腑,比方说痤疮,患者在背部腧穴附近,常会出现皮肤颜色的改变,可用于治疗座疮。
也就是说长了痤疮,我们在背部的输穴附近找到肤色出现改变的地方,就在那个地方下针,就可以治疗此人的痤疮啊,每个人的痤疮,可能他的这个在背部俞穴的反应点都不一样,那就证明是不同的脏腑啊。
神奇的八会穴,可调百脉,祛百病!善用8会穴,效果翻倍

神奇的八会穴,可调百脉,祛百病!善用8会穴,效果翻倍当身体出现问题时,调理相关的经络穴位,症状就会大有缓解。
不过,人体穴位很多,而我们最常用的也就那二三十个。
在这之中,有八个穴位因其神奇功效,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并且它们调治范围很广,几乎覆盖全身疾病。
这八个穴位,就是八会穴。
他们被称为人体八位总司令,效用极大,掌管一方安宁。
今天来会会这八会穴!八会穴歌诀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骨会大抒脉太渊,血会膈俞气膻中八会穴有多神奇?春秋战国时期,神医扁鹊确立了人体奇经八脉的鼻祖之一,他所著《难经》中,提出了八会穴。
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
八会穴汇总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八会穴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关系密切,故而,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调治。
比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与血相关的症状取膈俞。
此外,《难经·四十五难》记载:“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穴也。
”这就说明,八会穴还能调治相关热病。
由于八会穴调治范围广、适用病症多、艾灸效果好,故而,在辨证配穴时,经常将它们作为主穴重点艾灸。
善用八会,可调百病!1.脏之会——章门于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屈肘合腋时肘尖正对的地方就是。
脏会章门。
既是脏之会穴,主要功能是调理五脏疾病。
适用病证1.胁痛、黄疸等肝胆病证;2.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炎、泄泻、呕吐、痞块等脾胃病证。
临床上,还常取此穴调治急慢性肝炎,胃炎,肠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章门属肝经,又是脾之募穴,有疏肝健脾,调气活血功效。
对妇科疾病很有用,因许多妇科问题都经过肝经,敲打或艾灸章门穴,可帮助疏散肝气郁结,防治乳腺增生等妇科病。
还能帮助减肥。
2.腑之会——中脘于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腑会中脘。
中脘属任脉,既是腑之会穴,又是胃的募穴(六腑皆禀于胃,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同时还是小肠经、胆经、胃经、任脉的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

1、治疗所属正经及与正经有关的脏腑、经脉病证。
2、治疗奇经病。奇经八脉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和病候,沟通十二经脉之间,对十二经气血起着蓄积和渗灌的作 用,由于除任、督二脉外,其余六经本身没有所属腧穴,当奇经发生病变时,即可选用八脉交会穴治疗。
3、单穴主治范围
(1)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络穴,联络足阳明胃经,通冲脉。具有理气健脾、和胃降逆、调畅气机的作用。其 主治范围应与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络脉、冲脉的循行和病候以及这些经脉相的其他经络、脏腑、组 织、器官有。可以治疗如脾胃肠及肝胆病、神志病、心肺系病、妇女病、五官病,四肢体表病等。
中医应用
二、治疗病证
一、主治作用
三、配穴方法八脉交会穴的来自疗范围非常广泛,仅《针经指南》一书就载有主症200多种,这是由八穴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因为八穴中每一个穴位都有所属的正经,所通的奇经,又通过正经和奇经与其他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构成广 泛的,所以刺灸这八穴,有调节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作用。
(3)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联络手阳明大肠经,通任脉,具有宣通肺气,通调经脉的作用,其主治范围与 手太阴肺经、手太阴络脉、手阳明大肠经、任脉循行和病候及与这些经脉相的其他经络、脏腑、组织、器官有关。 可以治疗如肺系病、神志病、脾胃肠及肝胆病、膀胱肾病证、妇女病、五官病等。
1、双侧上下取穴:是临床最常用的配穴方法,各种情况均可使用,而且效果为好。
概念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
解读
八脉交会穴又叫交经八穴,其称谓首见于宋子华《流经八穴》,此书已亡佚,其内容被窦汉卿收集在《针经 指南》中,故有人称之为“窦氏八穴”。书中窦氏论述了八穴的起源、位置、归经、取穴、主治病证举例和上下 固定随症配穴法,虽未明确指出某穴通某脉,但已认识到八穴与奇经八脉是有的。此后,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卷 之三》首载“经脉交会八穴”一首:“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徐凤在八穴的临床应用方面做出了突 出贡献,在其所著的《针灸大全》中首次提出了“八脉交会八穴”的名称,在重新整理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修改 并充实了八穴适应证的范围,在“主穴”基础上增添了“应穴”,发展成“主应配穴法”,并明确说明了“灵龟 八法”和“飞腾八法”两种“按时配穴法”在针灸临床上的具体使用方法。另外,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 的《针灸大成》、吴昆的《针方六集》及吴谦的《医宗金鉴》等都对八脉交会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有所发展,不 断充实和丰富了这一内容。
《八会穴》

八会穴
eight influential points
中医学中脏、腑、筋、脉、骨、髓、气、血的精气分别会聚处的八个腧穴。
属特定穴。
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
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故脾之募穴为脏会;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故胃之募穴为腑会。
由于八会穴与八种生理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临床上,凡属与这八者有关的病变,均可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
又如咳血、吐血、衄血、血崩之取膈俞,胃脘疼痛、霍乱吐泻之取中脘,都是因为血会膈俞、腑会中脘之故。
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八会穴的临床应
用
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
具体言之。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
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八会穴”,《内经》无记载,首见于《难经 ·四十五难》,原文日:“‘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 自此,这一组特定穴位开始受到医家们的重视。
后世扩展治疗许
多疾病。
成为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
1.章门穴
“脏会章门”。
章门穴是“脏”之会穴。
是足厥阴肝经的第13穴,既是八会穴之一,又是脾之“募”穴,因能治内脏疾病。
故名。
位于第l1肋端之下际,腧穴下有腹内、腹外斜肌和腹横肌,有第10肋间动、静脉,稍下方有第10肋间神经。
之所以将其归为脏会,是因为该穴
为脾之募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五脏所需精微皆禀于脾,故以脾之募穴为脏之会穴。
正如滑寿所注:章门“为脾之募,五脏取禀于脾,故为脏会。
”此穴具有疏肝健脾,
调气活血之功效。
能治疗胁痛、腹胀、肠呜、泄泻、呕吐、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诸疾。
临床施针时立当斜刺,进针 15~22mm,亦可用艾灸。
常取此穴治疗
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临证有选用章门穴配大椎、陶道、内关、间使、列缺、复溜、太溪、后溪,治疗恶性疟
疾28例。
每日选 3~5穴,各穴轮流应用。
操作方法是产生针感
后给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2~3分钟,灸法是以局部有红晕为宜。
经针刺一次后于次日大部分病例的症状得到控制,仅少数病例尚有头痛、周身困倦等。
5次针灸治疗症状消失,3次检验检查无疟原虫而获痊愈者 9例;另外14例虽然症状减轻,但第2次血检有疟原虫,其
中8例继续针灸而痊愈,治愈率 84%?。
针灸期间未服任何抗疟疾药物。
2.中脘穴
“腑会中脘”。
中脘是“腑”之会穴,又是胃的“募穴”,又名太仓,同时又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故能治胃腑诸疾。
“六腑皆禀于胃”((难经本义))故名。
该穴是任脉的第12穴,位于前正中线脐上4寸。
其深部正对幽门部,其下有腹壁上动、静脉,分布有第7、8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用针时可直刺25~50mm,亦可灸,具有调理中焦,行气活血,清热化滞之功效。
临证能治疗胃脘疼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黄疸、胆囊炎、脾胃虚弱证、虚劳、吐血、脏躁、癫狂、痫症、产后血晕等。
有人以中脘为主穴,再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分别选配命门、肾俞、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内关、合谷、太冲、关元等穴,针灸治疗胃脘痛358例,有效率达94,97%。
3.膻中穴
“气会膻中”。
膻中是“气”之大会处,又是心包的“募”穴,也是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因能调理气机,治疗“气海”诸疾,故名。
该穴是任脉的第17穴,位于前正中线两乳头之间,平第 4肋间隙,正当胸骨体上,其下有胸廓 (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分布有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用针时当平刺7.5~15mm,亦可艾灸。
具有宽胸理气、降逆化痰的功效。
主治气喘、噎膈、胸痛、心悸、心烦、咳嗽、乳汁少等病。
《千金方》以膻中配华盖,主治短气,配天井主治心胸痛。
《针灸大成》用膻中配中脘、气海、足三里、乳根、支沟主治吐血等证。
目前临床配心俞、内关治疗心绞痛配肺俞、天突、尺泽、列缺主治肺部疾患。
有人报导以膻中穴埋针为主,治疗哮喘证疗效较好。
操作前先对针具及穴位消毒处理,然后取29号 1.5寸针一支,从膻中穴沿皮下向下直刺至冲庭穴,行针数秒,用泻法使针下产生针感,留针15分钟,再用胶布固定即可,埋针 2~5天,隔 7天再埋针一次。
临床总有效率 84.6%。
临床也常在伏天以发泡法灸膻中,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而取效者,也有三伏天在膻中用白芥子、莱菔子、白附子、斑蝥等制成膏药贴敷,治慢性支气管炎而收到远期疗效者。
4.膈俞
“血会膈俞”。
膈俞是“血”之会穴,因其靠近横膈膜,能调血理气,治血分诸疾,故名。
该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第 17穴,位于第 7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 1.5寸处,在斜方肌的下缘,其下有背阔肌、最长肌,有第7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分布有第7胸神经后肢的内侧支,深层为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用针当斜刺 15~22mm,宜用灸法。
该穴具有理气
宽中、和胃、降血压、调节血糖浓度的功效,临床常用以治疗血虚、吐血、胸闷、气喘、咳嗽、呕吐、呃逆、食欲不振、潮热、盗汗等疾。
有报导针刺膈俞、膏肓具有纠正贫血的作用。
如用放血方法造成家兔贫血状态,针刺此二穴,动物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能迅速恢复。
有人取膈俞为主穴,治疗脑血管意外之头痛和血管性头痛46 例,总有效率 100%。
也有通过电针贫血性大鼠的双膈俞,发现针后贫血大鼠血铁含量显著回升而肝、脾内的铁含量下降,说明电针膈俞等穴既可调动体内铁库又可促过肠道对铁的吸收。
也有以双侧膈俞为主加
刺双侧心、肝、脾、肾俞、治疗更年期综合症,5例全部获效。
有人在膈俞穴注射川芎嗪注射液和电针刺激,发现脑梗塞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明显降低 (P<0.05和 P<0.01)证明膈俞对治疗气滞血瘀,脉络瘀阻的中风病有理想的治疗效果。
5.阳陵泉
“筋会阳陵泉”。
阳陵泉是“筋”之会穴,又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为足少阳胆经的第34穴。
因其位于下肢外侧(阳)的腓骨小头(陵)前的凹陷处故名。
穴下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有膝下外侧的动、静脉,正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处。
该穴有清肝利胆,舒筋活络之功效,主治半身不隧、下肢痿痹、膝关节肿痛、下肢麻木、脚气、胆囊胆道疾患、以及胁痛、口苦、呕吐、黄疸、破伤风、小儿惊风等疾。
施针时可以直刺或斜向下刺25-40mm,亦可用艾灸。
据临床报导,针刺阳陵泉能增强胆囊的舒缩运动和排空能力,这种作用在产生针感后的10分钟最为明显。
也有人根据阳陵泉为“筋”之大会,有舒筋活络功效的理论,对脊髓损伤后痉挛状态进行针刺治疗,发现针刺阳陵泉后病人的脑脊液(CsF)中 r 氨基丁酸 (GABA)产生明显变化。
提示针刺阳陵泉能较好地缓解痉挛状态,同时能提高脑脊液中GAJ3A 的浓度,临床上常用此穴作为胆囊手术时“针麻”首选穴。
6.太渊穴
“脉会太渊”。
太渊是“脉”之会穴,又是手太阴肺经的“输”穴及“原”穴。
由于该穴位当脉气最旺处,故名。
该穴位于腕横纹上桡动脉侧的凹陷处,在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拇展长肌腱的内侧。
其下有桡动静脉,有前臂外侧肢神经和桡神经浅支分布。
具有调肺止咳,通脉理血功效。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呕血、咽喉肿痛、胸痛、无脉症、腕臂痛等。
施针时当避
开桡动脉,可直刺 5~7.5mm,亦可艾灸。
临床上常配列缺、天突等穴治疗咳嗽、气喘,配内关、心俞治疗无脉症。
此穴也是胸部手术时针刺麻醉的常用腧穴。
7.大杼穴
“骨会大杼”。
大杼穴是“骨”之会穴。
因第1胸椎骨形如织布的机杼而称为杼骨。
该穴位于第1胸椎骨棘突下,又能主治骨病,故名。
穴下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最深层的最长肌,有第1肋间动、静脉背支,分布着第1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1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施针时以斜刺15~22mm 为宜,亦可艾灸。
具有疏风清热、强筋壮骨功效。
临床主治咳嗽、发热、鼻塞、头痛、项强喉痛、肩胛骨痛等疾。
有人进行针刺大杼前后动物血钙浓度变化观察时发现,在电针刺激动物大杼穴15分钟后,其血钙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报告针灸治疗73例痿证,总有效率达93%,其中上肢痿者以取大杼、肩髑、曲池、合谷为主。
8.悬钟穴
“髓会绝骨”。
绝骨又名悬钟,是“髓”之会穴。
因其能治疗骨髓疾病故名。
该穴在外踝上3
寸,腓骨前缘与腓骨短肌肌腱之间凹陷处,此处为腓骨短肌与趾长肌分歧处,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及腓浅神经分布。
施针时可直刺15~22mm,亦可艾灸。
有人据原文提到“绝骨端”而认为“绝骨”为“阳辅穴”之别名。
具有通经活络、强筋壮骨之功效。
临床可治半身不隧、颈项强直、胸腹胀满、足胫挛痛、脚气等病。
《标幽赋》认为配环跳穴可治下肢痿情;《玉龙歌》记载配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治疗寒湿脚气。
“八会穴”是首创于《难经》的一组特定腧穴,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这八个特定腧穴,除了能治疗所在经脉的病症之外,还具有其特殊的治疗效果,因而受到今人的特别关注,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此文非是原创,也记不得谁写的了,转出此文仅供大家参考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