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水利部分)监测数据通信报文规定(试行)

合集下载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1 总则1.1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地下水的环境监测,包括向国家直接报送监测数据的国控监测井,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市(地)级、县级控制监测井的背景值监测和污染控制监测。

本规范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水和卤水。

1.2 引用标准以下标准和规范所含条文,在本规范中被引用即构成本规范的条文,与本规范同效。

GB6816 水质词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GB12997 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GB12998 水质采样技术指导GB12999 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GB8170 数值修约规则GB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卫生部卫法监发[2001]161号文,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当上述标准和规范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1.3 术语1.3.1地下水 groundwater狭义指埋藏于地面以下岩土孔隙、裂隙、溶隙饱和层中的重力水,广义指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水。

1.3.2重力水 gravity water岩土中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运动的地下水。

含水层 aquifer能够贮存、渗透的饱水岩土层。

1.3.4隔水层 confining bed结构致密、透水性极弱的导水速率不足以对井或泉提供明显水量的岩土层。

1.3.5包气带 aeration zone地面以下潜水面以上与大气相通的地带。

1.3.6上层滞水 perched water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所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1.3.7潜水 hpreatic water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1.3.8承压水 confined water充满于上、下两个相对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对顶板产生静水压力的地下水。

1.3.9含水介质 water-bearing medium赋存地下水且水流在其中运动的岩土物质。

1.3.10孔隙水 pore water存在于岩土体孔隙中的重力水。

裂隙水 fissure water贮存于岩体裂隙中的重力水。

水文监测管理制度

水文监测管理制度

水文监测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水资源管理政策,做好水文数据的搜集、储存和管理工作,维护水资源的良好状态,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制度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管理规定,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订。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水文监测是指对水文数据进行搜集、监测、分析的全过程。

水文监测工作由水文局负责组织开展。

各地方水利部门和有关单位共同配合做好水文监测工作。

第三条水文监测工作是一项持续性、系统性的工作,为了做好此项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完善配套设施,并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

第四条水文监测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现行水文监测标准进行,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五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地区范围内所有水文监测工作。

第六条各级水文监测单位要加强对水文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水文监测工作的责任制度,明确各项工作任务、目标和责任。

第二章水文监测管理机构第七条水文监测管理机构是指在各级水文监测单位内,专门负责水文监测工作的管理和协调的机构。

具体设置由各级水文监测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八条水文局是水文监测管理的主要机构。

水文局负责对水文监测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负责编制水文监测计划、水文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组织实施水文监测工作。

第九条水文监测管理机构的具体工作职责包括:(一)制定并组织实施水文监测计划和方案。

(二)编制水文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

(三)定期对水文监测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

(四)组织水文监测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分析工作。

(五)做好水文监测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六)负责水文监测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

(七)提出水文监测意见和建议,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十条各级水文监测单位应当设立专门的水文监测管理机构,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必要的仪器设备。

第三章水文监测工作流程第十一条水文监测工作流程包括三个主要环节:水文监测计划编制、水文监测实施和数据收集整理。

水利监测数据传输规约

水利监测数据传输规约

水利监测数据传输规约1. 引言水利监测数据传输规约是指在水利行业中,为了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保护,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需要对水利监测数据进行传输和共享的规范和标准。

本文将介绍水利监测数据传输规约的背景、目的、内容以及实施方式。

2. 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各类感知设备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中,实时获取并传输大量的水利监测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预警、决策和管理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不同设备厂商、不同系统之间存在着数据格式、接口协议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数据传输困难和共享障碍。

3. 目的制定水利监测数据传输规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确保各类感知设备采集到的水利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及时地传输给相关部门和用户,并能够方便地进行处理和分析。

通过统一规范和标准,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和质量,促进信息共享与交流。

4. 内容水利监测数据传输规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4.1 数据格式规定水利监测数据的格式,例如采用JSON、XML等常用的数据交换格式。

同时,还需要定义具体的数据字段和数据类型,确保数据能够被准确解析和处理。

4.2 接口协议制定统一的接口协议,明确数据传输的方式和过程。

例如,可以采用HTTP或者MQTT等常用的网络协议进行数据传输。

同时,还需要定义接口参数、请求方式、返回结果等相关内容。

4.3 数据加密与安全性考虑到水利监测数据的重要性和敏感性,需要对传输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加密和安全处理。

例如,可以采用SSL/TLS协议或者其他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保护,并制定相关安全策略来防止信息泄露和非法访问。

4.4 数据传输频率与优先级根据不同类型的水利监测数据的重要程度和实时性要求,制定相应的数据传输频率和优先级。

例如,对于涉及到人身安全的预警信息,需要实时传输并具有最高优先级。

4.5 异常处理与容错机制考虑到网络环境不稳定和设备故障等情况,需要制定相应的异常处理和容错机制。

例如,可以采用重传机制、数据校验等方式来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地下水监测规范

地下水监测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地下水监测规范SL/T183-96条文说明目次1总则2井网规划与布设3测验4资料整编1 总则1.0.1本《规范》提到的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壳内岩土空隙中可流动的水体,包括潜水、承压水和泉水三种类型。

1.0.2井网是由监测井和泉水监测站组成的监测网络。

1.0.4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及规定主要指陆地水文、水文地质、普通测量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 井网规划与布设2.1类型区划分、开采强度分区和井网分类2.1.1.1由于各类型区的地下水动态特征不同,故各类型区井网规划的要求、方法也不一样,因此,类型区划分是井网规划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前期工作。

2.1.2超开采区指实际开采量超过相应区域的地下水总补给量,强开采区、中等开采区,弱开采区指实际开采量分别占相应区域的地下水总补给量的50%~100%、20%~50%、20%以下(含无开采区)。

2.1.3基本监测井网是为控制区域性地下水运动或水文地质边界而设置的长期监测井网,由重点基本监测井(站)和普通基本监测井(站)组成。

重点基本监测井(站)是为完整地掌握地下水动态过程以便于控制水文地质边界或推算水文地质参数而设置的骨干监测井(站),其监测的频次、技术手段和精度要求都高于普通基本监测井(站)。

统测井网是为掌握特定时间地下水空间状况、补充基本监测井网密度不足而设置的监测井网。

试验井网是为比较精确地分析确定水文地质参数、探讨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防止水文地质环境恶化等科学试验研究而设置的监测井网。

2.2井网规划原则2.2.3地下水监测井网规划的总原则是科学、经济、合理、配套,尽可能做到地下水与地表水统一规划,各监测项目统一设置,充分发挥监测井网的综合作用,以最少的投资、最合理的布局,获得尽可能多的监测资料。

本条(1)~(5)款都体现了这一原则。

地下水是分层发育的,其中,潜水的开发利用意义最大,其水位、水量、水质、水温的动态变化最剧烈,因此,地下水监测应做到层次分明并以潜水为主。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水利部分)系统总集成设计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水利部分)系统总集成设计

国家地 下水 监测 工程 ( 水利 部分 )信息 系统在 充 分利 用 既往 水利 信息化 建 设成果 的基础 上进 行建
设 ,必 然涉及 到 多类与 已有 资源 的集成 整合 。面对
这 么多 的集成 技术 点 ,总集成 框架 规划 “ 整 合五类
资源 、开发两类 集 成软件 、制 定一 套标准 规 范、 四
级五层两 网集成实施 ” , 如图 1 所示 。
2 . 1 整合 五 类资源
整合五类 资源 :1 )集成 、整合 、扩展 已有 的网 络/ 安全体系 ;2 )集成 、整合仍将并行运用 的系统 ; 3 )集成 、整合 既有 的地 下水信 息系 统 ;4 )集成 和 扩展 已有 的基础软硬 件 ;5 )扩 展、完善和统 一现有 的地下水监测采集和传输体系 [ 4 1 。
1 . 1 . 2 数据 集成
完 成 国家地 下水监 测 中心 ( 水 利部分 )的数据 库管理 系统 的部 署 、监测 信 息数据 库 的建 立 ,监测 数据汇 聚、交 换等集成工作 【 】 。 1 . 1 - 3 应用 集成
利用 原有系 统 的各 类 资源 ( 包 括服 务器 、存 储 、基 础 软件 、基础数据等 )重新建设 。
3 )针对原有 系统 中没有地下水资源业务 功能 ,
3 )完成集成支撑平 台的部署 、联调等 。
4 )完成 国家地下水监 测中心 ( 水利部 分 )网络 与水利部 网络 中心 的联通 。
5 )按照部委 间网络联通的规定 ,完成 国家地下 水监测 中心水利部分与 国土部分 网络联通 。
1 任务 需求
1 . 1 国家地 下 水监 测 中心 ( 水 利部 分 )集 成需 求
1 . 1 . 1 环境集成

水利监测数据传输的规定和要求

水利监测数据传输的规定和要求

水利监测数据传输的规定和要求标题:水利监测数据传输的规定和要求简介:水利监测数据是评估水资源管理和水灾预警的重要依据。

为了确保水利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及时地传输和应用,一系列规定和要求被制定出来。

本文将深入探讨水利监测数据传输的规定和要求,并提供对这一领域的观点和理解。

目录:1. 水利监测数据的重要性2. 数据传输的技术要求2.1 数据传输方式2.2 数据传输安全性和保密性2.3 数据传输速度和稳定性3. 数据传输的监管机制3.1 法律法规3.2 规定和标准4. 数据传输的应用案例4.1 水文监测数据传输4.2 水质监测数据传输4.3 水位监测数据传输5. 对水利监测数据传输的观点和理解5.1 数据共享与开放5.2 数据传输的挑战与解决方案5.3 未来发展趋势第1部分:水利监测数据的重要性水利监测数据是评估水资源管理和水灾预警的重要依据。

具有准确性和及时性的监测数据可以提供科学决策所需的信息,有助于优化水资源分配和响应灾害风险。

第2部分:数据传输的技术要求2.1 数据传输方式在选择数据传输方式时,需要考虑传输距离、传输速度和成本效益等因素。

目前常用的数据传输方式包括有线传输、无线传输和互联网传输等。

2.2 数据传输安全性和保密性保障水利监测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对于数据的可靠性和隐私保护至关重要。

采取加密技术、防火墙和访问控制等措施能够有效保护数据的安全性。

2.3 数据传输速度和稳定性为了实现及时响应和决策制定,数据传输需要具备足够的速度和稳定性。

通过优化网络拓扑结构、增加带宽和采用数据压缩等技术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和稳定性。

第3部分:数据传输的监管机制3.1 法律法规水利监测数据传输的规定和要求在法律法规中得到明确。

相关法规对于数据共享、存储和传输的权限、责任和义务进行了规范,旨在确保数据传输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3.2 规定和标准为了指导水利监测数据传输的实施,相关部门和组织发布了一系列规定和标准。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水利部分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水利部分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水利部分)吉林省监测井建设工程第1 标段招标文件招标编号:0722-156FE1051JLB/1招标人:水利部水文局(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招标代理机构:中国远东国际招标公司二○一五年八月目录第一篇招标公告.............................................................................................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篇投标人须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投标人须知前附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投标人须知...................................................................................................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招标文件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投标文件的编写...............................................................................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133—1994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对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网点的布设、监测项目及要求、监测和试验资料的整编与分析、地下水水情预报、地下水均衡试验及报告编制等项工作的基本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已经开采地下水或拟开采地下水的广大区域和大中城市区开展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工作。

在大、中型工矿基地开展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工作时,也可参照使用。

2引用标准GBJ2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l2998水质采样技术指导GBl2999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条件3总则3.1地下水动态是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水质、水温等要素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地下水动态监测则是选择有代表性的钻孔、水井、泉等,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和技术要求,对地下水动态进行监测、试验与综合研究的工作。

3.2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可以分为对区域和城市区的长期监测及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中进行的有限期监测两类。

本规程针对区域和城市区的长期监测工作而制定。

3.3地下水动态监测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查明和研究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掌握地下水动态规律,为地下水资源评价、科学管理及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4地下水动态监测的基本任务3.4.1在基本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于已经不同程度开采利用地下水或拟将开采地下水的广大区域和城市范围内,布设各级监测网点,以浅层地下水(潜水—微承压水)及作为主要开采段的深层地下水(承压水)为重点,进行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

3.4.2在基本查明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于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区域性水位下降、水资源衰竭、水质污染与恶化、海(咸)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土地沼泽化、地面变形等环境地质问题的地区,进行地下水动态监测。

3.4.3在具有代表性的气候带和水文地质区域内,根据地下水均衡研究的需要,可建立相应规模和类型的均衡试验场,研究地下水均衡要素及参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水利部分)监测数据通信报文规定(试行)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水利部水文仪器及岩土工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二〇一四年十二月目录0前言 (2)1工作体制与方式 (2)2传输规约 (2)3通信报文 (4)3.1 自报报文 (5)3.1.1 报文传输链路 (5)3.1.2 监测站自报报文(上行) (5)3.1.3 监测站自报报文(下行) (9)3.1.4 监测站校时 (9)3.2 远程数据下载报文 (9)3.2.1 远程数据下载报传输链路 (10)3.2.2 远程数据下载(下行)报文 (10)3.23 远程数据下载(上行)报文 (11)3.3 实时数据查询报文 (12)3.3.1 实时数据查询报传输链路 (12)3.3.2 实时数据查询报(下行)帧结构 (13)3.3.3 实时数据查询报(上行)帧正文 (14)4 备用信道 (15)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水利部分)数据通信规约报文规定0 前言本规定依据SL651-2014《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编制。

1工作体制与方式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水利部分)监测站工作体制采用自报式工作方式,其中:1)水位监测站采用采六发一工作方式,每间隔4小时采集一次,每天采集6次(同时存入固态存储器),分别是12:00、16:00、20:00、0:00、4:00,最后一次采集为次日早8:00;每天早8:00发送一次数据(六组数据);2)泉流量监测站工作方式是:通过监测堰槽水位监测流量数据,每10分钟采集一次(同时存入固态存储器),达到设定水位变幅门限,实时自报;3)地下水水质站为5天采集报送一次数据(同时存入固态存储器)工作方式,采集报送数据时间是每月1日、6日、11日、16日、21日、26日早8:00。

2传输规约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水利部分)数据通信协议采用《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SL651-2014)。

1. SL651-2014规约在一种报文帧结构框架内,规定了ASCⅡ字符编码和HEX/BCD编码的两种报文编码结构;其通信协议基于面向字符异步通信方式;本项目采用HEX/BCD编码的报文编码结构;2. 本项目根据实际数据采集参数、频度等报送数据要求,从SL651-2014规约规定的报文结构中选择适宜的报文正文、要素编码组合(均匀时段水文信息报),确定适合于信道传输的单帧报文长度;3. 遥测站分类码编码规定见SL651-2014附录A,功能码定义见SL651附录B,编码要素及标识符规定见SL651-2014附录C,遥测站参数配置标识符见SL651-2014附录D。

对于未做规定的遥测站分类码、功能码、编码要素及标识符、遥测站参数配置标识符,可在预留的自定义区间内加以扩展定义。

在HEX/BCD编码帧结构中,功能码、编码要素及标识符、遥测站参数配置应采用相应的编码方式。

4. 不同信道传输波特率的选择应满足SL 61的相关规定。

5. 报文帧基本单元帧基本单元为字节,每字节包含8个数据位、1个起始位“0”和1个停止位“1”,无校验。

帧基本单元结构见表1。

表1 (HEX/BCD编码)帧基本单元结构6. 报文帧结构框架规定地下水监测(站)数据传输的通信协议应采用表2规定的报文帧结构,传输顺序为高位字节在前,低位字节在后。

表2 地下水监测站上行报文帧结构表3 地下水监测站下行报文帧结构3通信报文地下水监测通信报文,分别有以下四类:1)自报报文:地下水监测采用自报式工作方式,每日6次采集1次报送方式,采集时间确定为12:00、16:00、20:00、00:00、4:00、8:00,报送数据时间为每天8:00;该报文正文中,除监测参数以外,还应包括实时电源电压,用于监测站电源实时监测和必要时的电源告警;中心站在接收成功测站自报数据后,给该站返回“确认报”,测站从“确认报”中取得中心站发报时间,以此用于本站校时;之后,监测站进入“值守”状态;2)远程数据下载(中心站查询遥测站时段数据,双向报文):当中心站收到某测站定时自报数据时,若中心站需查询该站某时段数据,则中心站立即下发数据下载命令报文,监测站收到该命令报文后,实时根据命令要求上传相关时段数据;3)实时数据查询报(中心站查询监测站实时数据,为双向报文):地下水监测站检测时应保持在线,中心站按需下发实时数据查询命令,监测站收到该命令报文后,同时上报埋深、水温和监测站电源电压(工作状态信息)实时数据。

3.1 自报报文3.1.1报文传输链路监测站自报报文的传输链路采用自报式报文传输M2(发送/确认)传输模式(遥测站为通信发起端)。

遥测站发出报文后,中心站接收报文正确,应响应发送“确认”报文;中心站接收报文无效,则不响应。

其上行帧报文结束符为ETB/ETX;下行帧为“确认”帧,报文结束符为EOT/ESC。

或“校时”后退出图1 自报式M2发送/确认传输模式3.1.2监测站自报报文(上行)监测站以时间(水位站、水质站)、时间或水位变化(流量站)为触发事件,按设定时间向中心站报送地下水信息,功能码为32H;1)水位站设定时间为每天早8:00,发送采六发一的6组埋深、水温数据,同时报送本站电源电压;2)水质站设定时间为每月1、6、11、16、21、26日早8:00,发送实时水质采集数据,同时报送本站电源电压;3)泉流量(水位)站每天早8:00以及流量监测水位超过设定变幅时,发送实时泉流量水位数据;8:00报送泉流量水位时,同时报送本站电源电压。

监测站定时自报(上行)报文,由监测站启动,报文结构定义见下表4,报文正文结构定义见下表5:表4 定时自报(上行)帧结构表5 定时自报(上行)帧报文正文1)地下水监测要素编码标识符结构,见表6。

表6 HEX/BCD编码标识符结构规定2)地下水监测“参数标识符”结构按照SL651-2014附录C 表中用户自定义扩展区规定,定义“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水利部分)项目”使用的“日监测参数标识符”,其组成为:自定义标示符FFH、监测参数标识符(见SL651-2014 附录C)和6组数据总长度(字节数);地下水监测参数编码要素标识符与数据定义,见下表7:表7 地下水监测参数编码要素标识符与数据定义其中:表7中,除SL651-2014附表C中规定编码要素及标识符,其余均为地下水监测工程(水利部分)项目规定。

3.1.3监测站自报报文(上行)表8 自报上行报文帧结构表9遥测站定时报上行报文正文3.1.4监测站校时当中心站收到某监测站定时自报数据时,应实时回复监测站“确认”报文;当监测站收到该“确认”报文时,将使用报文中的发报时间予以校时;若有时间偏差大于2min,则校准监测站时间后进入“值守状态”;否则直接进入“值守状态”。

3.2远程数据下载报文远程数据下载报,为双向报文,用于中心站查询(远程读取/下载)遥测站时段数据。

当中心站收到某测站8:00自报数据时,若中心站需查询(远程读取/下载)该站某时段数据,则立即下发数据下载命令报文,测站收到该命令报文后,实时根据命令要求上传相关时段数据;3.2.1 远程数据下载报传输链路远程数据下载报传输链路采用查询应答式报文传输M3(查询请求/响应传输)模式(中心站为通信发起端)。

遥测站在接收到中心站的请求报文后,连续发出多包报文后,中心站正确接收全部数据包,仅应回答1次确认报文。

其上行帧报文结束符为ETB/ETX;下行帧为ENQ/EOT。

图2查询应答式M3发送/确认传输模式3.2.2 远程数据下载(下行)报文由中心站发送的中心站查询(远程读取/下载)遥测站时段数据报文结构定义见下表10,正文结构见表11:功能码为38H。

表10远程数据下载报(下行)帧结构表11 远程数据下载报(下行)报文正文3.2.3 远程数据下载(上行)报文远程数据下载上行报文,由监测站根据中心站要求完成上行数据包报送,报文结构定义见下表12,正文结构见表13:表12 远程数据下载报上行报文帧结构表13远程数据下载报(上行)报文正文结构(SL651-2014表45)3.3 实时数据查询报文实时数据查询报,为双向报文,用于地下水监测仪器实验室检测及模拟野外比测,中心站查询监测站实时数据。

检测时监测站应保持在线,中心站按需下发实时数据查询命令,监测站收到该命令报文后,实时上报埋深、水温和监测站电源电压(工作状态信息)数据。

3.3.1 实时数据查询报传输链路实时数据查询报传输链路采用查询应答式报文传输M4(查询请求/响应传输)模式(中心站为通信发起端)。

遥测站在接收到中心站的请求报文后,发出实时监测响应报文,中心站正确接收数据包后,回答确认报文。

其上行帧报文结束符为ETB/ETX;下行帧为ENQ/EOT。

图3 查询应答式M4发送/确认传输模式3.3.2 实时数据查询报(下行)帧结构1)由中心站发送的实时数据查询报(下行)帧结构定义见下表14,正文结构见表15:功能码为37H。

表14 实时数据查询报(下行)帧结构表15 实时数据查询报(下行)报文正文3.3.3 实时数据查询报(上行)帧正文监测站实时数据查询报(上行报文),由监测站根据中心站要求发送数据包报,报文结构定义见下表16,报文正文结构定义见下表17:表16实时数据查询报(上行)帧结构表17 实时数据查询报(上行)正文4 备用信道1)公网短信信道(GSM-SMS CDMA-SMS)限制条件:运行商开放给用户的数据包长度为140字符,为此,数据传输的HEX/BCD编码的字节长度限定小于70个字节;为此,本项目不推荐。

2)北斗卫星信道限制条件:运行商开放给用户的数据包长度为98字节/4G卡、76字节/3G 卡和45字节/普卡,为此,数据传输的字节长度限定小于98字节/4G卡、76字节/3G卡和45字节/普卡;并且,发送频次限定为1次/分钟。

为此,本项目使用98字节/4G卡,满足监测站采六发一的工作模式;且在该信道组网的系统内,不具备数据远程下载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