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基础总结

合集下载

诊断学基础知识要点整理

诊断学基础知识要点整理

诊断学基础知识要点整理1. 诊断学的定义与目的- 诊断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旨在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确定疾病的性质、阶段和发展趋势,以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

2. 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诊断应基于客观的证据和科学依据,而非主观臆断或猜测。

客观性:诊断应基于客观的证据和科学依据,而非主观臆断或猜测。

- 准确性:诊断应尽量准确地反映患者的疾病状况,避免误诊和漏诊。

准确性:诊断应尽量准确地反映患者的疾病状况,避免误诊和漏诊。

- 全面性:诊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全面分析。

全面性:诊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全面分析。

- 系统性:诊断应符合一定的诊断流程和方法,遵循科学的诊断程序。

系统性:诊断应符合一定的诊断流程和方法,遵循科学的诊断程序。

- 规范性:诊断应符合国家和地区的诊断标准和规范。

规范性:诊断应符合国家和地区的诊断标准和规范。

3. 诊断学的基本步骤-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主观症状、病史、家族史等信息。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主观症状、病史、家族史等信息。

-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触诊、叩诊、听诊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客观体征。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触诊、叩诊、听诊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客观体征。

-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用于获得客观的实验室数据。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用于获得客观的实验室数据。

- 辅助检查:如组织活检、内窥镜检查、生理功能检查等,进一步明确疾病特征。

辅助检查:如组织活检、内窥镜检查、生理功能检查等,进一步明确疾病特征。

- 诊断推理: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进行疾病推理和鉴别诊断。

诊断推理: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进行疾病推理和鉴别诊断。

- 诊断确认:综合分析诊断依据,确立最终的诊断结果。

诊断确认:综合分析诊断依据,确立最终的诊断结果。

2021 诊断学基础汇总(完美打印版)

2021 诊断学基础汇总(完美打印版)

2021 诊断学基础汇总(完美打印版)在高端项目中心的教辅笔记中,诊断学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章症状学和第三章检查是考试中的重点,分别占比45%和35%。

在第一章中,我们需要了解症状和体征的定义。

症状指患者自己感觉到的不适,例如发烧、头痛、咽痛等。

而体征则是医生通过视触叩听等方式发现的症状,例如扁桃体肿大等。

辅助检查则是通过实验室化验等方法得出的结果,不是体征。

发热是常见的症状之一。

它的原因可以是感染,也可以是非感染性的,例如心肌梗死。

体温的测量可以通过口温和肛温等方式进行,不同温度区间的高低热对应不同的热型和临床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记忆“驰长热及稽留热:重败风化,稽大伤脑”来记忆不同热型对应的疾病。

头痛的病因可以是颅内、颅外、全身或神经症。

不同类型的头痛也有不同的性质,例如三叉神经痛、血管性头痛和舌咽神经痛等。

胸痛的病因可以是胸壁的外伤或呼吸疾病,例如肺炎。

在问诊时,我们需要关注胸壁疾病是否固定于病变部位,是否有压痛等。

心血管疾病如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也可以引起胸痛。

此外,食管炎也可能引起胸痛。

带状疱疹是沿着一侧肋间神经分布的疾病,不会超过体表正中线。

在鉴别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时,我们需要考虑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是否含服硝酸甘油以及心电图等因素。

腹痛的病因可以是急性腹膜炎,其中胃肠穿孔是最常见的原因。

腹痛的部位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可能病变的脏器,例如右下腹可能是急性阑尾炎。

此外,腹痛的性质和程度也有所不同,例如持续性疼痛可能是炎症的表现。

1.阵发性腹痛可能是肠梗阻、结石或痉挛引起的。

而腹痛伴随休克可能是腹腔内出血的表现。

2.腹痛的规律可以根据“肠前胃后”进行分类,消化性溃疡也有周期性和节律性的特点,胃溃疡饭后痛,肠溃疡饭前痛。

绞痛可能是结石或肠梗阻的表现,钻顶样痛可能是胆道蛔虫梗阻的表现,进行性锐痛可能是肝癌的表现,腹痛伴随压痛和反跳痛可能是腹膜炎的表现,果酱样血便可能是肠套叠的表现,腹痛伴随呕吐宿食且吐后缓解可能是幽门梗阻的表现。

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点总结

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点总结

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点总结一、诊断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 诊断学的概念诊断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对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医学影像学检查等手段的综合分析和判断,确定疾病的性质、原因、发展情况和预后,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的一门学科。

2. 诊断学的基本原理(1)综合性原理:诊断学是对疾病的诊断不是单一的检查结果决定,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需要全面分析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医学影像学检查等信息。

(2)客观性原则:诊断过程要客观、科学,不受主观情感和经验的影响,要根据确凿的事实和科学的依据来作出诊断。

(3)可靠性原则:诊断结果要可靠、准确,不能含糊不清,对患者的病情判断要有一定的把握。

(4)预防性原则:诊断应该有预见性,要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诊断学的方法和技巧1. 病史采集(1)病史采集的目的: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的病程、症状的变化和有无诱因等,为后续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提供线索。

(2)病史采集的方法:有问诊、查阅病历、询问家属和通过患者自述等方式。

(3)病史采集的重点: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生活史、治疗史等。

2. 体格检查(1)体格检查的目的:了解患者的体征和病理性状,为诊断提供依据。

(2)体格检查的方法:包括望、闻、切、诊四个方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专用检查器械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

(3)体格检查的重点:包括一般状况、营养情况、皮肤黏膜、淋巴结、头面颈部、胸部、心脏、肝脾、腹部、生殖泌尿系统、脊柱四肢等。

3. 实验室检查(1)实验室检查的目的:通过检查患者的血液、尿液、粪便、体液等,了解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为诊断提供依据。

(2)常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血生化、C反应蛋白、肿瘤标志物、风湿因子等。

(3)特殊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遗传学检查等。

诊断学重点知识归纳

诊断学重点知识归纳

诊断学重点知识归纳一、诊断学的定义诊断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研究疾病的诊断方法和诊断过程的学科。

它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确定疾病的存在和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二、诊断学的基本原则1. 个体化:诊断应针对每个患者的独特情况,充分考虑其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

2. 综合性:通过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全面诊断。

3. 确定性:诊断应尽可能准确,排除其他可能性,并给出确切的疾病名称。

4. 可靠性:准确、可重复性是诊断的基本要求,以确保不同医生在相同情况下得出相似的诊断结果。

三、常用的诊断方法1. 病史采集:患者的病史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个人和家族史等,对于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触摸、听诊、叩诊等手段,检查患者的身体外部和内部情况,帮助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3.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尿液、组织和体液等样本的检查,通过对生物体的化学、免疫、微生物学等方面的检测,获得疾病的相关信息。

4. 影像学检查:通过X光、CT、MRI等影像学技术,观察和诊断人体内部的病变情况。

5. 生物组织检查: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帮助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分级。

四、常见的诊断误区1. 诊断偏见:医生对某种疾病的认识和经验偏向,可能影响到正确诊断。

2. 临床表现相似: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相似,容易造成混淆和误诊,需要更多的检查和鉴别。

3. 实验室检查误差: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如操作技术不当、设备故障等,需要谨慎解读。

4. 影像学检查解读:医生在解读影像学检查结果时,需要考虑到不同疾病的特点和变异,避免误诊。

五、诊断学的发展趋势1. 个体化诊断: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个体化诊断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方向,根据患者的基因信息,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辅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预测。

诊断学基础知识梳理

诊断学基础知识梳理

诊断学基础知识梳理诊断学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是通过收集、分析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来确定疾病的过程和方法。

本文将对诊断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实践中。

以下是主要内容:一、诊断学的定义和意义诊断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原因和发展阶段为目标,是医生进行治疗和预防的重要依据。

准确的诊断可以为患者提供及时和有效的治疗,降低医疗错误和病患的风险。

二、诊断学的步骤和方法1. 病史采集:收集患者的个人资料、现病史、既往史和家族史等信息。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疾病背景和潜在危险因素。

2.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触摸、听诊和叩诊等手段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医生可以通过体格检查获得一些体征和症状,有助于确定疾病诊断的方向。

3. 实验室检查: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组织活检和影像学检查等。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客观的数据,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

4. 诊断评估: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评估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的诊断。

三、常见的诊断学误区与避免方法1. 遗漏诊断:医生可能会忽略某些症状或体征,导致漏诊疾病。

避免方法是仔细收集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实验室检查。

2. 过度诊断:医生可能会过于依赖实验室检查结果,而忽视了病史和体格检查的重要性,从而进行过度诊断。

避免方法是综合分析各项检查结果,审慎判断疾病的存在和严重程度。

3. 诊断偏见:医生可能会受到个人经验和主观意识的影响,而偏向某种诊断结果。

避免方法是保持客观和科学的态度,遵循临床指南和最新的研究进展。

四、诊断学的发展和未来趋势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诊断学也在不断发展。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为诊断提供了更多的辅助手段。

未来,诊断学将更加个体化和精准化,从而提高诊断水平和效率。

诊断学是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诊断学知识点概括总结高一

诊断学知识点概括总结高一

诊断学知识点概括总结高一诊断学知识点概括总结诊断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分析症状和体征,结合检查和实验室结果,以确定和确认疾病的存在和性质。

本文将对高一学生应该了解的诊断学知识点进行概括总结。

1. 诊断的基本原则在进行临床诊断时,我们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是全面收集病史,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以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和相关因素。

其次是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常规检查和特殊检查,以获取病理征象和体征。

最后是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做出准确的诊断。

2. 病史采集病史采集是诊断的基础,需要考察病人的主诉、现病史和既往史。

主诉是指病人的自述症状,应当详细询问症状的发生时间、特点、部位、程度、持续时间等。

现病史是指病人当前的病情,包括发病原因、症状的发展过程,以及治疗情况等。

既往史是指病人以往的疾病和手术史、过敏史、家族病史等,这些信息对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通过对病人的身体各部分进行仔细观察、触诊、叩诊和听诊等手段来获取有关病情和体征的信息。

在进行体格检查时,需要注意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面色、发育状况等一般表现,触诊和叩诊脏器的位置、大小、形状等特殊检查,以及使用听诊器检查心脏、肺部等器官的音响变化。

4.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通过对病人的组织、血液、尿液等样本进行化学、生理学或形态学分析,以获取有关病情的详细信息。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免疫学检查等。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有关病因、病理生理过程、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5.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通过放射线、超声波、磁共振等技术获取患者内部结构的影像信息。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CT扫描、MRI等。

影像学检查可以提供有关病变部位、大小、形态等信息,有助于诊断疾病的类型和分期。

6.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是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和判断,给出疾病名称和性质的过程。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学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作为医学的基础学科,诊断学至关重要。

在学习诊断学的过程中,一些基础知识必须掌握。

以下是这些基础知识的重点,按类划分。

一、生理学基础知识1.血液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准确诊断需要合理的血液样本采集与处理,应掌握合适的采血部位、采血量、采血方式以及不同类型的血液样本的处理方法。

2.影响临床检验的因素。

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如饮食、体育锻炼、服药及时间等。

应掌握这些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能够进行准确测定。

二、病理学基础知识3.病因与病理生理学。

病因是引起疾病的原因,病理生理学是研究器官组织失去正常生理功能的病理学过程。

准确的病因与病理生理学理解对于明确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非常关键。

4.细胞与组织病理学。

肿瘤学、炎症学等都属于细胞与组织病理学范畴。

掌握细胞与组织病理学知识能够提高疾病诊断的效果。

三、药学基础知识5.基本药理学知识。

掌握药物的毒性、药代动力学、药理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基本药理学知识,能够更好地判断疾病诊断及药物治疗效果。

6.临床药物学知识。

包括药物的分类、使用禁忌以及化疗、抗生素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熟练掌握临床药物学知识对于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四、实验室检测基础知识7.实验室检测方法。

临床医学上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血细胞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等。

了解不同检测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能够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以及进行相关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8.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

正确应用实验室检测方法需要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应掌握这些知识,确保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综上所述,以上基础知识是诊断学学习中的重点。

只有深刻理解并掌握了这些知识,医生才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诊断学重点知识重点总结汇总

诊断学重点知识重点总结汇总

诊断学重点知识汇总第一单元症状学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第二单元缺第三单元检体诊断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脏: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

――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1、二尖瓣狭窄: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2、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症状学
发热
病因: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
发热的临床分度:①低热37.5℃~38℃②中等度热38.1℃~39℃③高热39.1℃~41℃④超高热41℃以上。

正常体温:36.3℃~37.2℃。

热型及病症:
1稽留热: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大叶性肺炎)、伤寒。

2弛张热:败血症、风湿热、
3间歇热:疟疾、肾盂肾炎。

4回归热:回归热、霍奇金氏病。

胸痛
病因:①胸部疾病②心血管疾病③呼吸系统疾病④其他疾病
胸痛部位:
胸壁疾病所致的胸痛固定于病变部位,常伴有压痛;带状疱疹疼痛沿一侧肋间神经,疱疹一般不超过体表正中线;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疼痛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牵涉至左肩背,左臂内侧达无名指。

胸痛性质:
食管炎呈灼痛或灼热感;心绞痛压榨痛并伴有濒死感;心肌梗死疼痛鞥为剧烈,并伴有恐惧、濒死感;干性胸膜炎呈尖锐刺痛或撕裂痛。

心脏神经症疼痛在体力活动后反而减轻;熊慕言自发性气胸刻印深呼吸与咳嗽加重。

伴随症状:
①伴咳嗽、咳痰:气管、支气管、肺或胸膜疾病;
②伴咳血:肺炎、肺脓肿、肺梗死或支气管肺癌;
③伴呼吸困难:肺炎链球菌肺炎、自发性气胸、渗出性肺炎;
④伴吞咽困难:食管疾病;
腹痛
病因:
1腹部疾病:①腹膜炎②腹腔脏器梗阻或扩张③空腔脏器梗阻或扩张④脏器扭曲或破裂⑤腹腔或脏器包膜牵张⑥化学性刺激⑦重力压迫与浸润
2胸腔疾病的牵涉痛
3全身疾病
4其他原因
腹痛部位及疾病:
中上腹:胃及十二指肠或胰腺疾病。

右上腹:肝胆疾病。

脐周围:小肠绞痛
下腹部:膀胱炎、盆腔炎及异位妊娠破裂。

阑尾早起疼痛与脐周或上腹部,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

空腔脏器穿孔后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则为全腹痛。

腹痛的性质与程度:
消化性溃疡:常有慢性、周期性、纪律性中上腹疼痛或灼痛。

如突然呈刀割样、烧灼样持续疼痛,可能并发急性穿孔。

幽门梗阻:胀痛,呕吐后缓解。

肝癌:多呈进行性锐痛。

伴随症状:
①伴寒战、高热:提示急性炎症。

②伴黄疸:提示肝胆胰疾病,急性溶血等疾病。

③伴血尿:见于尿路结石。

④伴呕吐、腹胀、停止排便排气:胃肠梗阻。

⑤伴血便:急性者见于急性菌痢、肠套叠。

咳嗽与咳痰
病因:
1呼吸道疾病2胸膜疾病3心血管疾病4中枢神经因素
咳嗽的性质:
1干性咳嗽:常见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初期、胸膜炎、轻症肺结核,肺癌等。

2湿性咳嗽:慢性咽喉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炎、肺脓肿、空洞型肺结核。

咳嗽音色:
声音嘶哑:见于声带炎、喉炎、喉癌,以及肿物压迫喉返神经。

犬吠样咳嗽:见于喉头炎症及气管异物。

鸡鸣样吼声:见于百日咳。

伴随症状:
①伴发热:呼吸道感染、胸膜炎、肺结核等。

②伴胸痛:见于累及胸膜的疾病,如肺炎、胸膜炎、支气管肺癌、自发性气胸
等。

③伴哮喘:见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心源性哮喘、气管与支气
管异物。

④伴呼吸困难:见于喉头水肿、喉肿瘤、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病重症肺炎及肺结
核,大量胸腔积液、气胸、肺淤血、肺水肿。

⑤伴咳血: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脓肿、支气管肺癌及风湿性二尖瓣狭
窄。

肺结核是我国最常见的咳血原因。

大量咳血见于空洞型肺结核。

粉红色泡沫痰为急性左心衰肺水肿的表现。

多次反复少量咳血,要警惕是支气管肺癌。

咳血量:100ml内为少量,100ml-500ml为中量,500ml以上或一次在100ml-500ml 为大量咳血。

呼吸困难
肺源性呼吸困难
1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各种病因引起的喉、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与梗阻:①喉部疾病,急性喉炎、喉水肿、喉痉挛、白喉、喉癌等;②气管疾病,气管异物、支气管肿瘤或气管受压等。

2呼气性呼吸困难: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

3综合性呼吸困难:重症肺炎、重症肺结核、大面积肺不张、大块肺梗死、大量胸腔积液和气胸。

心源性呼吸困难
左心衰引起
1劳累新呼吸困难2端坐呼吸3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心源性呼吸困难: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心肌炎等。

中毒性呼吸困难:
1代谢酸中毒:
2药物及毒物:吗啡、巴比妥类、有机磷农药中毒。

中枢性呼吸困难
重症颅脑疾病(脑出血、颅内压增高、颅脑外伤),呼吸变慢而深,并常伴有呼吸节律的异常。

恶心与呕吐
病因:
1反射性呕吐
消化系统疾病是引起反射性呕吐最常见的一种病因。

①胃肠疾病②肝、胆、胰与腹膜疾病。

2中枢性呕吐
⑴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①脑血管疾病②感染
颅内高压呕吐呈喷射状,常无恶心先兆,吐后不敢轻松。

⑵全身疾病①感染②内分泌代谢紊乱
⑶药物反应与中毒
3神经性呕吐
常见于胃神经症、疫病等。

呕吐特点
有恶心先兆,呕吐后感觉轻松者多见于胃源性呕吐,喷射状呕吐多见于颅内高压。

呕吐不费力全身状态较好者多见于神经性呕吐。

呕吐物性质
呕吐物咖啡色,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伴随症状:
①伴发热见于全身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急性细菌性食物中毒。

②伴剧烈头痛,见于颅内高压、偏头痛、青光眼。

③伴眩晕及眼球震颤见于前庭器官疾病。

④伴腹泻,见于急性胃肠炎、急性中毒、霍乱。

⑤伴腹痛,见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及空腔脏器梗阻。

⑥伴黄疸,见于急性肝炎、胆道梗阻、急性溶血。

⑦伴贫血、水肿、蛋白尿见于肾功能不全。

呕血与黑边
十二指肠分上下消化道
上消化道出血,若出血量大、速度快可出现红色大便;下消化道出血,若位置高如高位小肠出血,停留时间长,可出现黑便。

病因:
1食管疾病
2胃及十二指肠疾病:最常见的消化性溃疡,非甾体类抗炎药及应激所致的胃黏膜病变出血也较常见。

急性胃炎。

3肝、胆、胰疾病
4全身性疾病
问诊要点:
1是否为上消化道出血,呕血应与咯血及口鼻咽喉部位出血鉴别。

黑便应与食动物血、铁剂、鉍剂等造成黑便鉴别。

2出血量达到5-10ml可出现大便隐血实验阳性,60ml以上可出现黑便,胃内蓄积血量300ml以上可出现呕血,400ml以上出现头昏、眼花、心悸、出冷汗。

800-1000ml休克。

伴随症状:
①伴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疼痛,见于消化性溃疡。

②伴蜘蛛痣、肝掌、黄疸、腹壁静脉曲张、腹水、脾肿大,见于肝硬化门静脉
高压。

③伴皮肤黏膜出血,见于血液及急性传染病。

④伴右上腹、黄疸、寒战高热者,见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黄疸
黄疸概念:
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升高至皮肤、黏膜、巩膜黄染称黄疸。

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叫做隐性黄疸。

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则出现皮肤、黏膜、巩膜黄染。

称为显性黄疸。

病因:
胆红素代谢途径
红细胞→肝脏→胆道→肠道→体外
一、溶血性黄疸
1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2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实验室检查
血清总胆红素增多,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结合胆红素一般正常。

尿胆原增多,尿胆红素隐性。

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

二、肝细胞性黄疸
病因:
肝脏损伤出现尿胆红素
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伤寒病。

临床表现:
黄疸呈浅黄至深黄
实验室检查
血清结合及飞机盒胆红素均增多。

阻塞性黄疸
肝外梗阻性黄疸
如胆道结石、胆管癌、胰头癌、弹道炎症水肿、胆道蛔虫、胆管狭窄。

肝内胆汁淤积
临床表现
黄疸深而色泽暗,甚至呈黄绿色或褐绿色。

皮肤瘙痒及心动过缓。

可伴有寒战、发热、右上腹痛等胆道梗阻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清结合胆红素明显增多。

尿胆原减少或阴性,尿胆红素阴性。

抽搐
病因
㈠颅脑疾病
1感染性:如各种脑炎及脑膜炎、脑脓肿、脑寄生虫病。

2肺感染性:①外伤②肿瘤③血管性疾病④癫痫
㈡全身性疾病
1感染性
全身严重感染性疾病
破伤风苦笑面容
2非感染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阿-斯综合征
伴随症状
①伴高热见于颅内及全身的感染性疾病、小儿高热惊厥等。

②伴高血压监狱高血压脑病、高血压脑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症、颅内高压等。

③伴脑膜刺激征见于各种脑膜炎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④伴瞳孔散大、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见于癫痫大发作。

⑤不伴意识丧失见于破伤风、狂犬病、低钙抽搐、癔症性抽搐。

⑥伴肢体偏瘫见于脑血管疾病及颅内占位性疾病。

意识障碍
临床表现
1嗜睡
最轻的意识障碍,表现持续性的睡眠状态,轻刺激可被唤醒。

醒来后可回答问题并做一些活动,但反应迟钝。

2昏睡
可被唤醒,不能回答问题或答非所问,而且很快又进入睡眠。

3昏迷
意识丧失,任何刺激都不能被唤醒。

4谵妄。

幻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