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案例-猴子的经典实验 (1)汇总

合集下载

猴子的经典实验

猴子的经典实验

猴子的经典实验(强烈推荐)-道德的起源-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

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

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

之後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后,发现莫不如此。

于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

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

结果,被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一顿。

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A尝试了几次,虽被打的满头包,依然没有拿到香蕉。

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

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

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B一顿。

特别的是,那只A猴子打的特别用力(这叫老兵欺负新兵,或是媳妇熬成婆^O^)。

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罢。

后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

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猴扁。

这就是道德的起源。

-阶级的起源-实验人员继续他们的实验,不过这一次他们改变了喷水装置。

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拿香蕉的猴子,而不是全体。

然后实验人员又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C。

不同以往的是猴子C特别的孔武有力。

当然猴子C看到香蕉,也马上想要去拿。

一如以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也想海K猴子C一顿。

不过他们错误估计了C的实力,所以结果是反被C海K了一顿。

于是猴子C拿到了香蕉,当然也被淋了个透湿。

C一边打着喷嚏一边吃着香蕉,美味但是也美中不足。

A、B、D、E没有香蕉吃却也比较快乐,毕竟没有被淋到嘛。

后来C发现只有拿香蕉的那个才会被淋到,他就要最弱小的A替他去拿。

A不想被K,只好每天拿香蕉然后被水淋。

B、D、E越发的快乐了起来,这就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于是五只猴子有了三个阶级。

管理学上的“猴子”理论与实践

管理学上的“猴子”理论与实践

管理学上的“猴子”理论与实践猴子理论----“猴子”=问题(案例)有一天,一位老师在学校的走廊与校长不期而遇,老师停下脚步问:“校长,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想向你请示该怎么办。

”此时,老师的身上有一只需要照顾的“猴子”,接下来他如此这般将问题汇报了一番。

尽管校长有要事在身,但还是不太好意思让急切地想把事情办好的老师失望。

你非常认真地听着……慢慢地,“猴子”的一只脚已悄悄搭在你的肩膀上。

由于你自己的事情很多,这时你告诉老师,今天我回去思考一下,明天给你回复,于是你匆匆走过。

这时,猴子的的脚就完全踏到了校长的身上。

第二天老师一早在学校等着你,一见到你就问:校长昨天的问题你的建议是?我恍然大悟,说:啊!昨天晚上忙的太晚了,忘了思考,你再给一上午的时间,下午你来,就这样校长的猴子越来越多,自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直到把校长累到了。

解决的方案:你一直在认真倾听,并不时点头,几分钟后,你对他说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问题,很想先听听他的意见,并问:“你觉得该怎么办?”“校长,我就是因为想不出办法,才不得不向你求援的呀。

”“不会吧,你一定能找到更好的方法。

”你看了看手表,“这样吧,我现在正好有急事,明天下午四点后我有空,到时你拿几个解决方案来我们一起讨论。

”告别前,你没有忘记补充一句:实在想不出,找几个搭档来一次‘头脑风暴’,明天我等你们的答案。

”“猴子”悄悄收回了搭在你身上的那只脚,继续留在此老师的肩膀上。

第二天,老师如约前来。

从脸上表情看得出,他似乎胸有成竹:“校长,按照你的指点,我已有了2个觉得还可以的方案,只是不知道哪一个更好,现在就是请你拍板了。

”即使你一眼就已看出哪一个更好,也不要急着帮他作出决定。

不然,他以后对你会有依赖,或者万一事情没办好,他一定会说:“校长,这不能怪我,我都是按照你的意见去办的。

”这是你先听听老师的意见,再给出自己的意见。

这样既能锻炼老师的责任意识,又能给自己节省时间。

猴子管理法则的目的在于帮助校长确定由适当人选在适当的时间,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猴子管理法-提高团队效率

猴子管理法-提高团队效率
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期望
确保每个成员都清楚了解团队的整体目标和个人的工作期望。
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
为团队成员提供必要的技术、工具和培训支持,确保他们具备完成 任务所需的技能和资源。
及时反馈与调整
定期评估团队工作效果,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 况调整工作计划和策略。
06 猴子管理法实践案例分享
鼓励团队成员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 解决问题。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利用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保 持团队内部信息畅通。
及时反馈与调整
01
02
03
定期评估工作进展
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 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提供建设性反馈
对团队成员的工作给予具 体、建设性的评价,帮助 他们改进。
调整工作计划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工作计划,确保项目按时 完成。
02 如何识别猴子的责任人
明确任务与责任
01
确保每个任务都有明确的责任人 ,避免出现责任模糊或推诿的情 况。
02
在分配任务时,清晰地说明任务 的内容、要求和期限,使责任人 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
区分猴子与问题
猴子指的是具体的任务或工作,而问 题则是需要解决的困难或障碍。
在团队中,要区分哪些是猴子,哪些 是问题,避免将两者混淆,确保团队 成员能够正确地处理任务和解决问题 。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加强团队成员间的协作与配合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01
定期召开团队会议,分享工作进展和遇到的问题,促进信息交
流和经验分享。
鼓励跨部门合作
02
打破部门壁垒,鼓励团队成员跨部门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提
高工作效率。

猴子的经典实验(一)

猴子的经典实验(一)
5
2017/3/4
猴子的经典实验(一)
后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 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 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动香 蕉会被猴扁。 这就是习惯的形成。

2017/3/4
6
2017/3/4
7
猴子的经典实验(一)

注:本实验原名为 “道德的起源”, 应某特设课程的需要,临时改为“习惯 的 形成”。 注意适当时改回来。
4
2017/3/4
猴子的经典实验(一)





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 另外一只新猴子B。 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 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 猴子海K了B一顿。 特别的是,那只A猴子打的特别用力(这 叫老兵欺负新兵,或是媳妇熬成婆 )。 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 罢。
2017/3/4
8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猴子的经典实验(一)

习惯的形成
2017/3/4
1
猴子的经典实验(一)
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 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 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 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 会一身湿。

2017/3/4
2
猴子的经典实验(一)
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 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 之後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后,发 现莫不如此。 于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 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

2017/3/4 3
猴子的经典实验(一)


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 进去一只新猴子A。 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 结果,被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一顿。 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他们被 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A尝试了几次, 虽被打的满头包,依然没有拿到香蕉。 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

管理学故事之猴子的公平意识

管理学故事之猴子的公平意识

猴子的公平意识——研究显示猴子与人一样会拒绝“不平等”新浪科技讯美国当地时间9月17日(北京时间9月18日)消息,研究显示,生长在热带雨林地区的卷尾猴也象人类一样对于不公平的交易深恶痛绝。

Emory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发现,如果训练一些卷尾猴用某种物品交换一根黄瓜,同时训练其他一些卷尾猴交换葡萄,那么前者看到葡萄之后就会拒绝得到黄瓜,相反,他们会扔掉用来换黄瓜的物品,并拒绝吃黄瓜,甚至将黄瓜丢给其他猴子。

这项研究刊登在周四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研究人员萨拉-布鲁斯南表示,上述现象显示,人类和猴子也许从进化的祖先那里继承了相似的一种公平意识。

布鲁斯南说:“这一研究说明人类和猴子就是如此进化来的,这种公平意识也许对于物种之间的合作和生存产生了帮助的作用。

”但是,在纽约大学研究包括猴子在内的等动物,但没有参与上述研究的查尔斯-贾森却指出,猴子的上述行为也许是它们在被关在动物园里之后养成的,而不是从进化的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

对于贾森的质疑,布鲁斯南表示,她不太相信卷尾猴的上述行为是后天学习到的,她说大多数动物“不会学习那些它们在野生环境下不是出于自然习惯去做的事情”。

布鲁斯南表示:“更重要的是,学习这种行为需要动物在做出某种行动之后得到奖励,而在我们的测试当中,猴子们事实上如果拒绝交换黄瓜只会得到更少的奖励。

”Emory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测试当中一共对五只雌性卷尾猴进行了研究,每次对两只猴子进行测试。

当两只猴子同时在交出手中的物品并得到一根黄瓜时,它们在95%的情况下都会完成这一交易。

但是,一旦一只猴子可以得到更好吃的葡萄,那么另一只猴子愿意得到黄瓜的机率就会降到60%,受到欺骗的猴子有时会将物品扔掉,拒绝换到黄瓜或是将黄瓜丢给其他猴子。

此外,如果有一只猴子不必交出物品就可以得到葡萄,那么另一只猴子愿意得到黄瓜的机率更是降到了20%。

布鲁斯南表示,那些只能得到黄瓜的猴子“对我非常不满意”,但她说自己也不太清楚猴子们心里是怎么想的。

企业管理哲理6只猴子

企业管理哲理6只猴子

企业管理哲理6只猴子
故事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6只猴子分别关在3间空房子里,每间两只,房子里分别放着一定数量的食物,但放的位置高度不一样。

第一间房子的食物就放在地上,第二间房子的食物分别从易到难悬挂在不同高度的适当位置上,第三间房子的食物悬挂在房顶。

o数日后,他们发现第一间房子的猴子一死一伤,伤的缺了耳朵断了腿,奄奄一息。

第三间房子的猴子也死了。

只有第二间房子的猴子活的好好的。

究其原因,第一间房子的两只猴子一进房间就看到了地上的食物,于是,为了争夺唾手可得的食物而大动干戈,结果伤的伤,死的死。

第三间房子的猴子虽做了努力,但因食物太高,难度过大,够不着,被活活饿死了。

只有第二间房子的两只猴子先是各自凭着自己的本能蹦跳取食,最后,随着悬挂食物高度的增加,难度增大,两只猴子只有协作才能取得食物,于是,一只猴子托起另一只猴子跳起取食。

这样,每天都能取得够吃的食物,很好的活了下来。

做的虽是猴子取食的实验,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人才与岗位的关系。

岗位难度过低,人人能干,体现不出能力与水平,选拔不出人才,反倒成了内耗式的位子争斗甚至残杀,其结果无异于第一间房子里的两只猴子。

岗位的难度太大,虽努力而不能及,甚至埋没企业管理哲理故事抹杀了人才,有如第三间房子里的两只猴子的命运。

岗位的难度要适当,循序渐进,如同第二间房子的食物。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能力与水平,发挥人的能动性和智慧。

同时,相互间的依存关系使人才间相互协作,共渡难关。

讲故事做管理搜集整理

讲故事做管理搜集整理

管理资料搜集整理(杨亮)猴子吃香蕉(组织文化方面)提到组织变革,有一个四只猴子的寓言。

科学家将四只猴子关在一个密闭房间里,每天喂食很少食物,让猴子饿的吱吱叫。

几天后,实验者在房间上面的小洞放下一串香蕉,一只饿得头昏眼花的大猴子一个箭步冲向前,可是当它还没拿到香蕉时,就被预设机关所泼出的滚烫热水烫得全身是伤,当后面三只猴子依次爬上去拿香蕉时,一样被热水烫伤。

于是众猴只好望「蕉」兴叹。

几天后,实验者换进一只新猴子进入房内,当新猴子肚子饿得也想尝试爬上去吃香蕉时,立刻被其它三只老猴子制止,并告知有危险,千万不可尝试。

实验者再换一只猴子进入,当这只新猴子想吃香蕉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这次不仅剩下的二只老子制止它,连没被烫过的半新猴子也极力阻止它。

实验继续,当所有猴子都已换新之后,没有一只猴子曾经被烫过,上头的热水机关也取消了,香蕉唾手可得,却没人敢前去享用。

企业禁忌经常故老相传,虽然事过境迁、环境改变,大多数的组织仍然恪遵前人的失败经验,平白错失大好机会。

煮青蛙的故事(组织文化方面)很多人听过煮青蛙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将一只青蛙放在大锅里,里头加水再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约略可以感觉外界温度慢慢变化,却因惰性与没有立即必要的动力往外跳,最后被热水煮熟而不自知。

企业竞争环境的改变大多是渐热式的,如果管理者与员工对环境之变化没有疼痛的感觉,企业最后就会像这只青蛙一样,被煮熟、淘汰了仍不知道。

鲶鱼效应在海上捕获的沙丁鱼极不容易活着返港,聪明的渔民便在槽内放一条以吃小鱼、贝类等为生的鲶鱼,而沙丁鱼要想躲过"被吃"的恶运,就必须在鱼槽内拼命不停地游动,最终大部分的沙丁鱼都能活着返港。

经济学家把这一由于鲶鱼的功劳而导致的现象用于企业管理和产业发展,称之为"鲶鱼效应"。

面对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国内外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如果把外资作为“鲶鱼”,那么中国的企业必须学会象沙丁鱼一样学会生存的技巧、适应游戏的规则。

管理分享:猴子的故事

管理分享:猴子的故事

在这样的案例中,比尔翁肯认为“猴子”就是分配给下属的工作,原本在部属的背 上,然而谈话时,“猴子”的两脚就分别搭在领导和下属两人背上了,当你表示要 考虑一下时,“猴子”便全部移转到你背上。于是你接下了部属的角色,而部属却 变成了监督者,他不时地跑来问你:“那件事办得怎样了?” 当你一旦接收部属所该看养的“猴子”,他们就会以为是你自己要这些“猴子”的, 因此,你收的愈多,他们给的就愈多。于是你被堆积如山、永远处理不完的问题所 困扰,甚至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猴子”,事情一起耽误了。
中国企业中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高层做中层的事情,中层做基层的事情,管理展“指点江山”, 对管理者工作“评头论足”。
中国企业中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高层做中层的事情中层做基层的事情管理者都忙得不可开交而基层人员却无事可做于是就开始对企业发展指点江山对管理者工作评头论足
猴子定律
比尔翁肯曾提出一个有趣的管理理论——“背上的猴子”, 来比喻责任和事务在管理者和下属之间的转移。 作为管理者,或许经常遇到类似这样的情形:在楼层过道 上碰到一位部属,他突然说:“我能不能和您谈一谈?我 遇到了一个问题。”于是你便站在过道上专心听他细述问 题的来龙去脉,结果一站便是半个小时,即耽搁了原先你 要做的事,也未做出任何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 罢。
2020/7/22
5
猴子的经典实验(一)
后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 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
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动香 蕉会被猴扁。
这就是习惯的形成。
2020/7/22
6
2020/7/22
7
猴子的经典实验(一)
注:本实验原名为 “道德的起源”, 应某特设课程的需要,临时改为“习惯 的 形成/22
8
之後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后,发 现莫不如此。
于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 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
2020/7/22
3
猴子的经典实验(一)
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 进去一只新猴子A。
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
结果,被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一顿。
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他们被 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A尝试了几次, 虽被打的满头包,依然没有拿到香蕉。
猴子的经典实验(一)
习惯的形成
2020/7/22
1
猴子的经典实验(一)
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 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
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 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 会一身湿。
2020/7/22
2
猴子的经典实验(一)
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 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
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
2020/7/22
4
猴子的经典实验(一)
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 另外一只新猴子B。
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
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 猴子海K了B一顿。
特别的是,那只A猴子打的特别用力(这 叫老兵欺负新兵,或是媳妇熬成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