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与爱国主义
浅谈程朱理学的正统化实现及其历史命运

浅谈程朱理学的正统化实现及其历史命运作者:彭小涵来源:《祖国》2018年第01期摘要:程朱理学是我国著名的理学流派之一,其可以认为是我国思想界的一次带有明显前瞻性和突破性的飞跃。
基于此,本文试分析程朱理学的正统化实现及其历史命运。
笔者在高中学习中就这一部分内容与同学展开过讨论,并请教了教师、查阅了相关数据,略有心得,希望能为同龄高中生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程朱理学正统化历史命运笔者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偶然接触到程朱理学,鲁迅站在民国思想的立场上,斥之为“吃人的礼教”,笔者则以现代治学精神、学习态度对其进行新的解读。
程朱理学起自北宋,其由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以及李侗等人,到南宋朱熹集为大成。
元朝时成为正统思想,自清代衰败,分析其正统化实现和历史命运,有利于对其进行初步了解和后续研究。
一、程朱理学的正统化实现(一)程朱理学的出现和完善笔者在高中学习中曾读到一个故事,程颢程颐兄弟应邀到友人家喝酒,席间有伶人献舞,舞姿妖娆,程颐以袖遮面,程颢饮食自若。
次日,程颐就此事询问兄长,程颢回答:“昨天座中有妓,吾心中却无妓。
今日斋中无妓,汝心中却有妓。
”程颐听闻此言,十分惭愧。
这个故事讲述的道理正是程朱理学开端的“心学论”,以极强的自主意识,形成了理高于势,道统高于治统的政治理念,该理念经过杨时等人的不断完善,到南宋朱熹时,又进一步演化为“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主张,“天理”取代了“命运”成为当时哲学界重要的一次变革。
元灭宋后,为使其统治“合法化”,以“天理”论麻痹百姓,正式奉程朱理学为正统,程朱理学也在此时基本完善。
(二)程朱理学的正统化笔者在高中历史学习中了解到,我国元朝时期,程朱理学成为正统思想。
蒙古灭南宋后,各地反抗斗争不断,为争取早日实现天下太平,元朝统治者选取程朱理学“天理”大于“人欲”的思想,作为正朔,打击其他思想,使当时的百姓、学者在思想界达成一致,即元朝的统治是“天理”,应当遵循,随着民众的抗争被镇压,这一思想也终于被渐渐接受。
程朱理学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主要内容
1、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2、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
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
3、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
程朱理学简介
程朱理学,基本是由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等人创立的新儒学,传承于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学。
程伊川先生更重理,朱子创造性地发展了伊川先生的理学,最后形成了程朱理学体系。
程朱理学在南宋并没有多少优越的地位,自元朝程朱理学被统治者定为官学兴盛以后,程朱理学在日本朝鲜琉球越南影响也颇大。
理学根本特点就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
这使得理学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形成了理高于势,道统高于治统的政治理念,为抑制君权,让中国政治在宋明两朝走向了平民化和民间参政议政提供了理论支持。
也使得逻辑化抽象化系统化的伦理道德化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观”和人格神,是中国及世界哲学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跃。
人物小传-朱熹

人物小传-朱熹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南宋时期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被尊称为"宋儒第一人"。
他出生在今江苏省无锡市,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朱熹自幼聪明好学,精通儒学经典和哲学思想。
他早期在家乡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培养了深厚的学识和思想基础。
随后,他前往宋朝的首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参加科举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朱熹在大学期间广泛研读古代经典,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有着独到的见解。
朱熹的主要贡献是系统总结和解释了宋代以来的程朱理学,从而对后世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心学,认为"知行合一"是实现人格完善和社会和谐的关键。
他还提倡"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观察事物的表象来了解其中的道理。
朱熹主张发掘个体的潜能,并通过道德修养和实践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朱熹的学术成就远不仅限于理论研究,他还开创了"文化教育"的新理念,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注重道德素养的培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
朱熹的教育观念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
朱熹虽然在学术和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他的学说受到了后来儒家学者的批评和质疑,尤其是在治学方法和文化理念上。
然而,无论如何,朱熹对于中国文化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文化遗产仍然为后世所推崇和研究。
他推动了中国文化的深度发展,弘扬了儒家思想,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
他的思想和精神鼓舞了无数后来的学者和爱国主义者,他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崇高的道德风范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程朱理学对后世的影响高中历史

程朱理学对后世的影响高中历史
“程朱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发展中的一种学说,由程朱理学上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
这种学说在高中历史课中也受到了重视,可以说它对我们的思维有着巨大的影响。
首先,我们从学说本身来看,程朱理学充满了东方伦理智慧,它主张以“恭”、“敬”、“礼”和“仁义”为基础,来指导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
它的基本思想是“以仁义为中心,尊重礼仪;以德治世,操守信用”。
这些思想被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
程朱理学在高中历史课中也得到了重视。
我们可以在教科书中看到,历史老师讲授程朱理学的理论,让学生们能够深刻理解它的核心思想。
比如有些历史老师会讨论道德的理论,引领学生们思考社会公德和道德准则,还会教育学生们重视道德观念,为建设一个文明的社会做出贡献。
程朱理学的理论也对我们思维有着巨大的影响。
它认为,仁义是人类交往的基础,让我们懂得去尊重弱小,以诚实为本,以“让”为基础,让普通人能够追求自身的利益,通过礼仪礼貌去调整个人关系。
同时,程朱理学也倡导以智慧去认识自然,并实践道德准则,让我们懂得去爱护大自然,关心他人,坚持正义。
综上所述,程朱理学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它的思想不仅包括学习,更多的是实践,让我们建立健全的社会关系,尊重他人,追求自身的利益,实现和谐与美好的生活。
因此,程朱理学对高中历
史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学术知识,更是精神智慧。
闽学文化之程朱理学

因此,人类应该要克制自己过分的欲望,不可过分地向自然索取,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持 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平衡 2、国家公职人员应恪守本职,不可贪图私欲
闽学文化之程朱理学
-
01 何为"天理",何为"人欲"
02
标题
"天理人欲同行异情"
03 那么,朱熹为何要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呢?
04 "存天理,灭人欲"对当代社会的启迪
闽学文化之程朱理学
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就太太熟悉了,但是也都只是听说过,但是并不知道这句话到底是什 么意思,那么这句话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对这句话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什么呢?是否和我 们想的那样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以前来分析揭秘学习看看吧!
1、"天理"即合规律、合道理
过去,一般人往往会把"天理"解释为封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不错,"天理"的确包含着 "三纲五常",但"天理"绝不等同于"三纲五常"!
闽学文化之程朱理学
"天理"包含事物发展的规律、道理之义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朱熹认为,天下的事物,都是有它的规律的。事物运行的常理; 为人处世的道理;家庭生活的伦理……这些无外不是"天理"
闽学文化之程朱理学
何为"天理",何为"人欲"
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程朱理学是中国明清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以程颐、朱熹为主要代表,影响深远。
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包括五行哲学、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五行哲学五行哲学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根据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认为世界万物具有五行之性。
程朱将五行哲学引入哲学范畴,认为五行之间的相互作用贯穿了宇宙万物的运行之中。
因此,了解五行的规律,才能够深入洞察世界的本质。
这种认识方式,让程朱哲学在当时成为了国学教育的核心。
格物致知程朱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了解事物的本质。
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即通过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真理和智慧。
这种认识方式,强调了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培养了人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程朱哲学的又一重要思想,强调了理性和实践的统一。
程朱认为,知道和实践应该相互促进,通过实践来不断推进自己的认识,进而提高智慧和素质。
这种思想,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影响程朱理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强调了人性的价值,崇尚中庸之道,成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程朱理学的思想概念深入人心,赋予了中国人对生命、道德和文化的深究与探索。
此外,程朱理学在教育领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当时国学教育的核心思想。
在文化传承上,程朱理学将中华文化的精髓更深层次地注入了中国文化之中。
总之,程朱理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它强调了人性的价值,注重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提高了中国人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程朱理学的观点

程朱理学的观点
说到程朱理学,信任学过历史的小伙伴们都不陌生,程朱理学亦称为“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那么,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
程朱理学的主要主张是: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表达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
“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标准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对孔孟,董仲舒等儒学的开展都成认理的存在都是唯心主义思想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不同点:朱成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的方法来把握理,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创造本心〞以求理的方法。
程朱理学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
积极:通过思想上的大一统来稳固政治上的大一统,将儒学提升到哲学的思辨高度,使它更加地精巧完备。
消极:但它过分提高三纲五常,提出明天理、灭人欲,压制人的个性自由和特长开展,是历代帝王维护专制总揽的思想工具。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程朱理学

[键入文字]
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程朱理学
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程朱理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程朱理学概述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其由北宋河南人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集为大成。
理学,基本是由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创立的新儒学,传承于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学。
程伊川先生更重理,朱子创造性地发展了伊川先生的理学,最后形成了程朱理学体系。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程朱理学的流派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派,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与心学相对。
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他有不同的名称,如天、道等),而且他是善的,他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扰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
自“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
他还认为,由于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
1、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2、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
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朱理学与爱国主义程朱理学与爱国主义宋明理学是一门严谨的思辨性很强的理论体系,二程、朱熹等大师把孔子《春秋》经和《春秋公羊传》所首倡的微言大义尤其是“大一统”,“尊王攘夷”,“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夷狄”,“贵王贱伯”等命题范畴,与孟子的义利观、仁政观,董仲舒的“奉天法古”、“君权神授”、“王道三纲”等思想糅合在一起,并纳入他们的“诚、正、修、齐、治、平”的修业立德基本路线和天理论、道德论、人格论、人欲观、历史观等思想之中,形成一门熔天道、人道、治道于一炉的思想理论体系及处理家庭与国家关系的行为准则,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极大感染力。
而程、朱理学大师又都是卓越的理论家和教育家,他们到处兴书院、建精舍,广招门徒,授徒讲学,以兴起斯文、传道明道为己任,把他们所建构并身体力行的爱国主义思想理论,言传身教给他们众多的门人后学。
后又经历代朝廷官府的提倡、宣扬及门人后学的笃志奉行,广为传布,遂使这套思想理论日益为社会公众所接受,并代代相传,积淀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要素,为我们这个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
其具体作用有如下几项:一以程朱理学的学派、学统、道统为主轴,启迪、薰陶、教化、熔铸出了千千万万忧国忧民、心怀天下、为国捐躯、为民请命的仁人志士和民族英雄。
这里且以与朱熹有密切关系者为例:朱熹的后裔后学忠义死节之士甚多。
其曾孙朱浚(朱熹长男朱塾之孙)“累官两浙转运使兼工部侍郎,尚理宗公主。
元兵入建宁,浚与公主入福州,誓与知府王刚中死守。
迨刚中以城降,浚与公主俱饮药死”。
(《宋史·昭忠录》32下)另一曾孙朱潜(朱熹次子朱林土孙)宝中任浙江乌程令,目睹蒙元奴隶主步步南侵,而权奸主和误国,他不甘披发左衽,遂效夫子“居九夷”之义,袖家谱携二男一女,浮海而东,隐于高丽,传播理学。
后子孙繁衍,蔚为东国大族,保存了中华衣冠文物和礼仪习俗(见韩国《新安朱氏大同谱》)。
朱熹私淑弟子魏了翁,避奸佞,重名节,“会史弥远入相专国事,了翁察其所为,力辞召命。
丁生父忧,解官心丧,筑室白鹤山下,以所闻于辅广、李燔者开门授徒。
”“了翁再入朝,弥远欲引以自助,了翁正色不挠,未尝私谒”。
(《宋史·魏了翁传》)朱熹私淑弟子真德秀心存社稷,敢于直言抗疏,“立朝不满十年,奏疏无虑数十万言,皆切当世要务,直声震朝廷”。
史弥远擅权时,“方以爵禄縻天下士,真德秀慨然谓刘火龠曰:‘吾徒须急引去,使庙堂知世亦有不肯为从官之人。
’遂力请去,出为秘阁修撰、江东转运副使”。
(《宋史·真德秀传》)朱熹的女婿黄,知安庆府时,值金人破光山,沿边多警,他毅然组织邑民筑城备战,使安庆“屹然无虞”。
在此前,黄并多次上书朝廷及制府,陈抗金御敌之策,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后因见权臣当道,国事日非,遂请辞归隐,修身见于世。
(《宋史·黄传》)黄在任官浙江、江西、汉阳军等地时,均聚徒讲学,以民族大义晓谕生徒,其所传授培育的金华“北山四先生”:何基(号北山先生)、王柏(号鲁斋先生)、金履祥(号仁山先生)、许谦(号白云先生)以及江西饶鲁(字伯舆、号双峰先生)、吴澄(号草庐先生)等人,不仅得朱学之心传,成就卓然,且均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
宋亡,他们及其一大批弟子入元不仕,屏居山中读书讲学或以身殉节(《宋元学案·北山四先生学案》、《宋元学案·双峰学案》)。
朱熹的三传弟子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 出自庐陵欧阳守道(号巽斋先生)之门,咸淳德间兴兵抗元,挥戈闽、浙、赣、粤数省,浴血奋战,兵败被执,囚于大都四年,不屈就义而死。
死时衣带中有赞云:“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宋元学案·巽斋学案》)朱陆共同的后学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德间亦举义兵抗元,由信州转战闽北一带,兵败,乃变姓名,寓建阳山间,日麻衣蹑履,东向而哭,后卖卜建阳市中。
宋亡,元廷累召不赴,官府强之而北。
至元都,唯问被囚之宋主及谢太后所在,再拜恸哭,不就医就食而死。
(《宋元学案·存斋晦静息庵学案》)清全祖望赞曰:“巽斋之门有文山,径畈之门有叠山,可以见宋儒讲学之无负于国矣。
”(《宋元学案·巽斋学案》)文天祥同门学友邓光荐,助天祥勤王,挈家入闽。
一门十二口,同时死于贼火中,乃随驾至厂〖KG-3/4 〗圭山。
厂圭山溃,光荐赴海者再,辗转不死。
后与天祥同被执送燕京,囚于驿中。
(《宋元学案·巽斋学案》)天祥另一讲学友罗开礼(字正甫),“知永丰,倡义以仗大节,连兵邹凤〖FJ J〗,驻师永丰,吉、赣军溃,元兵追及空坑……执囚吉安,不屈,八日不食而死。
”(同上)庐陵张千载(号毅甫),亦文山同道,“文山被执北上,过吉州,先生涕出相见,曰:‘丞相往,千载亦往’。
往即寓文山囚所近侧,三年供送饮食无缺。
又密造一椟,文山授命日,即藏其首,负骸南归,付其家安葬。
”(同上)谢翱,福建霞浦人,服膺朱子学,号希发子,德二年,文天祥在建州(今福建南平)开府抗元,谢尽捐家资,召募乡勇,投奔天祥麾下,任咨议参军,同赴国难,宋亡后,避居温州,以天祥气节自励。
(《福建通志》)长沙朱子信徒尹NC024,字耕叟,早年潜心传授朱氏《四书》,晚入李庭芝幕府,用荐擢知衡州。
元兵围攻潭州,帅臣李芾率邑民死战,援兵不至,“先生知城危,召弟岳秀使出,以存尹氏祀。
已乃积薪扃户,朝服望阙拜已,先取历官告身焚之,即纵火自焚,阖门少长皆死焉!尹早年曾就学于岳麓精舍,“先生死,诸生数百人往哭之。
城破,多感激死义者”。
(《宋元学案·巽斋学案》)其余相类的节义之士,如恒河沙数,不胜枚举。
“疾风知劲草,乱世见忠贞”,他们的忠行义举,光昭日月,永远铭记在国人心中。
二程朱理学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理论,丰富、强化了国人民的伦理道德观念,激扬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凝聚了亿万炎黄子孙抱群同心,团结御侮,革旧立新,为振兴中华而斗争。
自“尊王攘夷”、“爱君忧国”、“内中国、外夷狄”、“诛乱臣、讨贼子”、“大一统”等大经大法和忠、孝、廉、节等道德规范被纳入程朱理学天理论的框架后,这些都被看作天经地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人人都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及理想信念,深深烙印在全民族的心灵中,而欺君罔上、卖国求荣、贪生怕死、屈膝投降、分裂国土、陷害忠良等等,则被看作是大逆不道的丑事恶行,应全国共诛之,全民共讨之。
谢叠山说:“儒者常谈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极,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在我辈人承当,不可使天下后世谓程朱之事皆大言无当也。
”(《叠山文集,与李养吾书》)金华许谦的门人胡翰论华夷之辨时说:“中国之与夷狄,内外之辨也。
以中国治中国,以夷狄治夷狄,势至顺也。
”(《仲子文集·正纪论》)文天祥《正气歌》云:历史上一切忠义之士的忠行义举,均为充塞宇宙的浩然正气磅礴流化而成,“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槌,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在这种思想的激励下,我国人民的反对外族入侵,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繁荣兴盛的斗争持续不断,一浪高过一浪,使我们民族多难兴邦,故国神州历万劫而不衰。
值得注意的是,程朱理学所包容的这种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不仅有力推动了我国元、明、清几代的爱国民族斗争,而且成为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强大思想动力,一直影响到当代。
例如太平天国的“太平”二字。
即出自今文经学《春秋》“公羊三世”(即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学说。
从金田起义直到天京失陷,太平天国始终据“华夷之辨”、“夷夏之防”、“内诸夏外夷狄”的《春秋》大义与清政府周旋,与外国侵略者对阵。
杨秀清、萧朝贵发布的《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即通篇突出华夏胡虏之别,“顺逆有大体,夏夷有定名”,号召“中国之人”“同心戮力,扫荡胡法”,“肃清胡氛,同享太平”。
洪仁被捕牺牲前所作的绝笔诗,其中一句就是“春秋大义别华夷”(转引自李华兴《中国近代史》第三章《太平天国时期的农民革命思想》)。
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之一的民族主义,最初的涵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其理论依据之一也源于“夷夏之防”、“华夷之辨”的传统思想。
章太炎的排满革命主张,来自浙东学派黄宗羲、万斯同、万斯大、全祖望等具有浓厚民族思想的学者的影响。
他自己也提到,幼时尝从外祖父宋有虔读经,在《东华录》上见戴名世、吕留良、曾静等文字狱记载,“甚不平”。
“其外祖父谓:“夷夏之防,同于君臣之义。
”章曰:“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
”1902年,章太炎与秦力生发起支那亡国240周年纪念会,主旨即为“追思亡明,公开反清”。
几百年来,每逢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关头,我国各族人民都能从民族大义出发,自觉地以阶级斗争服从民族斗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早期改革派思想家龚自珍、魏源和戊戌维新的领导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的主张,很大成份也脱胎于朱子所注的《四书五经》及《春秋公羊传》,他们原来也都是孔孟程朱的信徒。
三程朱理学所阐扬的大一统思想在推行过程中,逐渐为中华民族内部各兄弟民族所认同,成为民族融合的纽带和催化剂,凝聚了中华一体。
据笔者统计,我国自西周至两宋,共约2300余年之间,全国真正实现统一的局面,仅西周、秦、汉、西晋、隋、唐六个朝代,约700年左右,而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列国相争,汉末三国鼎立,永嘉之乱后南北朝分裂,直到五代相残,宋、辽、西夏、金相侵等,总共占了1600多年(占三分之二时间)。
但宋以后,直到清末,尽管出现了元明清三朝的更替和北方两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情况,却始终维系着全国统一、一个政权的局面。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事实证明: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发展阶段,且在相当一段时期成为全社会的统治思想的程朱理学,不管有多少时代局限和谬误,也不管它与我们今天现实生活有多大距离,但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经过不断继承发展和更新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思想财富,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之一,这是无法否定的客观事实,我们切不可妄自菲薄,自暴自弃。
而应弘扬其中的精华,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作借鉴。
朱熹的教育学说距离嵇康将近1000 年以后,又出现了一位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皖籍大教育家,他便是南宋时期的朱熹。
朱熹以其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说卓立于世。
朱熹(1130~1200 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号考亭、紫阳。
祖籍婺源(原属安徽徽州,今属江西婺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