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浅谈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浅谈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作者:08历史2班程静指导教师:林日举摘要: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
关键词:科举制;隋朝;唐朝;发展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始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结束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历时一千三百多年。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它对隋唐以后的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隋唐时期是科举制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因此从此时科举制的发展状况可以推断出以后其发展方向;通过当时人们对科举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其发展前景。
由此可见研究隋唐时期科举制的重要性。
本文从隋唐时期不同时间段科举制的不同发展状况着手,讨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科举制是一种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自古就有,可是科举制却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科举制产生有其必然的历史原因。
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多种多样,可谓五花八门:西周的宗法制度,用人主要依据血缘关系;春秋战国,天下大乱,除血缘关系外,还依靠战功,那些有本事的人上阵杀敌,建功立业,文人谋士则给士大夫当门客,由于此时没有固定的制度,因此当官有很大的随意性;汉武帝时设博学鸿词科,用考试的方式选用人才,开辟了科举制的先河,同时还有举荐等其他方法,如举孝廉;至东汉末年,朝政混乱,考试制度名存实亡,卖官鬻爵风气盛行;三国时期,曹、孙、刘三家唯才是举,选人方式众多却无考试这一种方法;魏晋南北朝,自曹丕起始推九品中正制,只有贵族世家才能做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是当时用人制度的写照。
这么多的选官制度却没有一个能够推行很久的,因此古老的中国急需一个持久、公平的选官制度。
另外,科举制产生还有其现实原因。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
中国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进士文化

中国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进士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科举制度与进士文化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巅峰,这一制度和文化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进士文化展开论述。
一、科举制度的概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旨在选拔优秀人才为官,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后勤支持。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透明,不再局限于出身和财富。
二、科举制度的演变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完善。
起初,科举考试的范围相对狭窄,主要是针对政治、经济和法律方面的知识。
后来,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扩展,包括经义、经史、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使得参加考试的人才需要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储备。
三、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减少了以名门望族的背景为准的官员选拔。
人们有更大的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官职,这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科举制度也为社会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秩序,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治理。
四、进士文化的兴盛科举制度的实施催生了进士文化的兴盛。
进士们不仅仅是通过考试进入官场,他们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文化人。
进士们热衷于文学、书法、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
进士文化的兴盛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也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五、科举制度的弊端科举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科举考试注重记忆和应试技巧,对于实际能力的评估存在一定偏差。
其次,科举制度的选拔范围相对狭窄,忽视了民生、科学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这些问题也成为后来科举制度逐渐衰落的原因之一。
总结起来,中国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进士文化对当时社会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为社会带来稳定秩序和发展机会。
进士文化的兴盛则促进了文学和艺术的繁荣。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对实际能力的评估存在偏差,选拔范围相对狭窄。
隋唐科举制特点

隋唐科举制特点
一、科举制的特点
1、科举制是一种统治者使用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它是中
国历史上长期流行的择优选拔官员的方式。
2、科举制是以统治者的政治利益为中心,以考试为手段,以
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统治者所认可的知识为标准,以政治家的观点和意见为准则,以社会经济状况为依据,以官僚精英为主体的制度。
3、科举制的考试分为三级,分别为会试、殿试和状元考。
会
试是第一次考试,殿试是第二次考试,状元考是最后一次考试,考试结果决定了考生能否入围科举考试。
4、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主要是经学、史学、哲学、诗词、书法等,考试形式有书面考试和口试考试。
二、隋唐科举制
1、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科举制的发展的一个重要
阶段。
2、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主要是由隋朝的开元考试和唐朝的大赦
考试组成的。
3、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主要是经学、史学、哲学、
诗词、书法等,考试形式有书面考试和口试考试。
4、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考试分为三级,分别为会试、殿试和状元考。
会试是第一次考试,殿试是第二次考试,状元考是最后一次考试,考试结果决定了考生能否入围科举考试。
5、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考试结果决定了考生是否被任用,也决定了考生的社会地位。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一制度在唐代达到了鼎盛的时期,对于中国历史的进程和教育制度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考试内容与程序、影响与局限等方面进行探究,以便更好地理解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中的重要性。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时期。
隋炀帝时,为了选拔有才能的人才,实行了乡试的制度,即在首都设立考试中心,选拔人民中的优秀者赴京参加考试。
这一制度在唐朝得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选拔制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内容和程序也不断完善和调整。
唐代科举分为明经和进士两个阶段。
明经考试主要考察候选人的经义和文章写作能力,而进士考试则更加注重候选人的政治理论和实践能力。
科举制度的设立和完善,使得人才选拔不再仅限于世袭和出身,而是以能力为导向,扩大了普通民众的选拔机会。
二、考试内容与程序隋唐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诗、文、策三个科目。
诗是对候选人写诗的能力进行考察,文则是考察候选人的文章写作能力,而策则是考察候选人的政治理论和实践能力。
这三个科目综合考察了考生的各个方面能力,使得选拔更为全面和客观。
考试的程序也一直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首先是乡试,即在各地设立考试场所,选拔优秀的士子进入县试。
县试是对乡试选拔出的士子进行进一步考察,淘汰出一部分人才。
最后是殿试,即在皇宫设立考试场所,对县试的合格者进行最后的选拔。
通过这种分层的考试程序,选拔出的人才更加具备才学与品行兼备。
三、影响与局限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政治更加稳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官员,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支持。
另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存在,提高了人们的求学意愿,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并且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科举制度过于注重文理的学问,忽视了实践能力的考察,导致在官场上出现一些理论家与实践家技能不匹配的情况。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是封建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
但在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逐渐完善了起来。
一、制度的发展1、隋代在隋代,科举制度的前身是“博士,业。
”博士是指读书人,业则是掌握技艺的人。
这两种人都可以担任官职。
隋文帝时期,设立了“进士科”,每年招收贡生,进行考试。
考试的内容主要以《五经》为基础,考查的内容包括经文识记、经史评释、文章议论、诗赋制作等全面的内容。
加入进士科需要通过考试和评定的环节,经过一系列的比试,才能真正成为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
2、唐代唐代是我国科举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创立的状元、进士、举人、明经四个文职官员单位,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唐德宗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完善和修缮。
如唐代将科举分为县试、省试、乡试和殿试四个环节。
县试是每年的一个固定考试,只有通过这个考试才能进入省试。
而省试则是省内最高考试,同样要通过考试才能参加下一级考试。
随着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也得以出现。
殿试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为了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二是展示天子的权威。
每年春秋两季,殿试的考官和考生都要进入皇宫参加考试。
考场附近要严把关卡,考场内不允许外人进入,甚至包括皇帝本人。
二、科举制度的优点科举制度的一个优点是它可以揭示人才的真实水平。
通过考试,可以将有能力的人才选拔出来,并给予教育和提升的机会。
同时,科举制度的存在也可以避免官员的任命由权贵和财阀来决定,从而保证公共事务的公正,防止腐败和无能的官员贪污。
科举制度还有一个优点是,它可以促进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科举制度鼓励读书人去学习和研究经典,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
这也促进了对文学和哲学的发展。
同时,科举制度也激励了学生和读书人努力学习,进而成为精英人才。
三、科举制度的弊端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缺点。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科举制度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让人才选拔更加公正,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变革和发展。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源于卫国公杨广的"开科取士"制度。
该制度首次将士人以考试取士的方式纳入晋、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历代的选官方式。
长期以来,社会上流传着"金榜题名"的说法,意味着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并最终能够进入士人阶层。
科举制度在隋朝得到了较为完善的发展。
隋文帝杨坚最早开始了科举制度的具体施行,设置乡试和会试两个阶段的考试。
唐太宗时的科举制度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设立省试、殿试等多个环节,确保选拔人才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唐玄宗时的科举制度更是进一步完善,其后期形成的"进士科举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为成熟和系统的科举制度。
二、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深刻影响了隋唐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
1.政治影响科举制度的引入使选官的标准从世袭贵族变为考试选拔,大大降低了家族势力对政治的控制。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他们的上升渠道更为公开透明,基本不受特权阶层的影响。
这种制度使得社会的政治氛围更加宽松,提供了广阔的机会给优秀的士人们。
2.文化影响科举考试的推行,使士人们因考试而争先恐后地研习文史,促进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科举制度使士人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担负起了撰写文章、编写史书、官方文献等任务,推动了文化的广泛传播和交流。
科举制度也为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科举考试内容以经、史、子、集为主,促使了先贤文化的广泛传承和学习。
这种制度为后人提供了追求有限社会价值、取得荣誉和地位的途径,也为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社会影响科举制度的运行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的推行使社会的阶级结构变得更为宽松,给了有志于进取的年轻人们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传承及其地位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传承及其地位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选拔官员制度之一,其传承及其地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隋唐时期,科举制度被正式确立并扩大,成为了统治者选拔官员和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
本文将从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传承及其地位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传承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传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隋朝初期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二是唐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并扩大了选才范围;三是科举制度的传承在后代朝代中得到延续。
1. 隋朝初期的科举制度隋朝初期,隋炀帝开创了科举制度,史称科举制度首创者。
隋炀帝建立了明经、明法、明算三科的选士制度,对人才的选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为唐代科举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更为后世科举制度的发展和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唐朝进一步完善的科举制度唐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将科举制度制度化、规范化,确立了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员上的地位。
唐太宗时期,通过实施科举制度,大大提高了官员选拔的公正性和公信度,使得人才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 科举制度在后代朝代中的延续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在唐朝的发展壮大后,继续在后代朝代中得到延续。
宋、元、明、清等朝代都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使得科举制度成为历代中国官员选拔的基本制度。
在后代朝代的发展中,科举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二、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地位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兴盛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实施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兴盛,使得士人们积极投身于文化、教育领域。
通过科举制度选拔的官员具备了良好的文化素养,使得社会上文化教育的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为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科举制度加强了社会的稳定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加强了社会的稳定,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浅谈隋、唐两朝的科举制度及其取得的效果

浅谈隋、唐两朝的科举制度及其取得的效果#古代科举#请允许我也来参加讨论。
古代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唐。
读书、应考、做官是科举制度的核心内容。
下面着重谈一读隋代和唐代的科举制度。
一、隋朝科举制度隋文帝杨坚在统一中国后,实行了政治改革,其中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废除了以门第取士的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直接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选拔,按考试成绩任用各级官员。
科举取士制度就初步建立起来。
隋文帝时规定,对各地选送的人才,不以门第和声誉为准,而是要进行统一的考试,以考试成绩为取舍标准。
当时选送人才进行考试的办法,主要是通过举荐。
一是‘岁贡三人’,就是各州每年举荐三名,应考‘秀才’;二是五品以上的京官、总管、刺史可以直接举荐。
然后对举荐出来的二类生源,进行分科考试。
这种以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原则,一直沿用至今。
隋炀帝继位后,开办了各级学校,分为乡学、郡县学、国子学等。
他创立的‘进士科’,成为中国科举制度之萌芽。
进士科不同于举荐考试,知识分子可以自行报考。
考试者以文辞形式撰写政治论文,名为‘试策’。
炀帝不经意间创设的进士科,成为中国科举各科考试中最重要的一科,其基方式,一直沿用了1300余年。
隋朝科举开考没有几次,所取秀才(此秀才含义为俊秀之才,与后世秀才含义不同)、进士不过十几人,但数量少,质量高,其中几个成为初唐的翘楚者。
如,杜正伦,隋秀才,唐初做了相当于丞相的中书令;如,许敬宗,隋秀才,在唐为右丞相;房玄龄,隋进士,成为李世民心腹谋士,后为重臣。
隋代科举制度还处于萌芽状态,考试不定期,选拔方法不完善,随着隋朝的很快覆灭,使隋科举制度实施戛然中断。
二、唐朝科举制度唐王朝建立后,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进入繁荣时期。
此时,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大为加强,由此带来官僚机构膨胀,扩充大量官吏队伍势在必行。
唐就在隋选官制度基础上确立了科举制,以科举选官成为官员的主要来源。
唐代造纸业和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极大方便了读书人学习和应考的需要。
例如,朝廷国子监刻印的儒家经典《九经》,定价出售,为考科举的读书人提供规范课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作者:08历史2班程静指导教师:林日举摘要: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
关键词:科举制;隋朝;唐朝;发展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始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结束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历时一千三百多年。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它对隋唐以后的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隋唐时期是科举制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因此从此时科举制的发展状况可以推断出以后其发展方向;通过当时人们对科举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其发展前景。
由此可见研究隋唐时期科举制的重要性。
本文从隋唐时期不同时间段科举制的不同发展状况着手,讨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科举制是一种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自古就有,可是科举制却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科举制产生有其必然的历史原因。
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多种多样,可谓五花八门:西周的宗法制度,用人主要依据血缘关系;春秋战国,天下大乱,除血缘关系外,还依靠战功,那些有本事的人上阵杀敌,建功立业,文人谋士则给士大夫当门客,由于此时没有固定的制度,因此当官有很大的随意性;汉武帝时设博学鸿词科,用考试的方式选用人才,开辟了科举制的先河,同时还有举荐等其他方法,如举孝廉;至东汉末年,朝政混乱,考试制度名存实亡,卖官鬻爵风气盛行;三国时期,曹、孙、刘三家唯才是举,选人方式众多却无考试这一种方法;魏晋南北朝,自曹丕起始推九品中正制,只有贵族世家才能做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是当时用人制度的写照。
这么多的选官制度却没有一个能够推行很久的,因此古老的中国急需一个持久、公平的选官制度。
另外,科举制产生还有其现实原因。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产生。
科举制度的出现,可谓中古社会政治上的一大变革,这种选拔官吏的方法,多为后世沿袭。
这是科举制的一个十分重大的贡献。
一、隋朝的科举制隋朝是历史上著名的短命王朝,自公元581年文帝杨坚建立隋朝,经历短短三十几个春秋,于公元618年在炀帝杨广手中灭亡。
在这三十几年里,隋朝有过暴政、有过和平,有过衰落、有过繁华,有过落后、更有过进步。
其中创立科举制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一)文帝时期科举制的雏形隋朝之前的魏晋南北朝使用的选官制度是对平民十分不公平的九品中正制。
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
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
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
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
隋朝建立之初,万事待兴,其中最主要的是政治的清明和经济的回复。
政治方面,“隋文帝要集中中央,首先必须把选举用人之权,从世家大族的手里夺回来。
”①而这“选举用人之权”,就是存在已久的九品中正制。
其实在北朝后期已有许多明智的人士对当时的门阀制度非常反感。
到了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正式下令停止了此前“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的州郡中正的选举品第之权,径直称之为“乡官”,且夺取他们的权利,让他们变成闲职。
过了十多年,到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文帝直接裁除“乡官”,这就代表着直接废除了存在三百多年(公元219年至公元595年)的、世家大族用来作为政治上垄断工具的九品中正制。
隋文帝在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同时,还“下令诸州岁贡三人”,后来“又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②这些都说明选拔官僚的制度正在由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演变。
文帝时期隋朝出现了科举制的雏形。
(二)炀帝时期科举制正式确立由于隋文帝时奠定了科举制的基础,到了炀帝初年,“始建进士科”(《通典·选举典》),这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取代九品中正制成为新的选官制度,之后隋炀帝又创建了明经科,科举制渐渐完备起来。
进士明经等科,有的虽然是继承以前的经验发展而来,但较注重才华,其次才注重门第。
这反映出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势力在进一步削弱,庶族寒门地主势力在逐渐抬头。
同时,科举制的出现也标志着封建王权企图集中所有地主阶级力量来加强统治。
进士科的设置,对此后唐、宋、元、明、清的科举制影响较大。
二、唐朝的科举制李唐王朝,自公元618年建立至公元907年灭亡,约三百年之久,历21位皇帝(含武则天),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唐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科举制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唐王朝建立以后,继续实行科举取士,并把这一制度更加完善起来。
(一)太宗时期科举制逐渐完备“科举之制为天下人才指出一光明路,唐太宗用其尽收天下之才。
”③唐太宗把学术文化提到与治国好坏相关的高度来认识。
他认为之前的王朝之所以政治腐败频发,是由于为了广官员们没有文化,因此他大力发扬科举制。
他对科举制作出的重要贡献有:增加了常设科目,除了隋朝便有的进士、明经两科外,唐太宗增加了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目,但仍以进士、明经为主。
进士科在隋朝仅试策论,即对时事和政治的看法。
贞观八年加试经史。
唐高宗末年加试帖经、杂文。
进士科每年应举者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者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录取比例不过百分之一二。
而明经科由于比较简单,中举人数十分多。
由于进士应举者多,录取名额少,5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还算年轻,,而明经科录取名额多,30岁考中明经的人已经很老了,因此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二)武则天时期科举制的扩大中国封建社会奉行男尊女卑,自三皇五帝始,男性做皇帝便是天经地义的。
因此当武则天这位伟大的女性成为唐朝的皇帝时,遭到了社会各界的反对。
她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不惜任用酷吏,铲除异己,造成无数冤案。
但是,武则天统治期间广开言路,大刀阔斧地破格引进人才。
她招揽人才的方法之一就是科举制。
武则天在唐太宗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令科举制扩大起来。
她对科举制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武则天创立了殿试。
唐朝从隋朝继承来的科举制设有秀才、进士、明经三科,凡天下读书人只要有高官推荐就可以参加考试。
“为了使这种制度不流于形式,为了把有才干的人提拔上来,武则天在载初元年亲临洛阳担任主考官。
”④天子担任主考官是从未有过的事情,人们就把这称作为殿试。
殿试自武则天始,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第二,武则天第一个创立了“自举”制度,即自认为有才学的人可以自己申请做官。
期间,著名宰相狄仁杰便是通过这一方式取得官职的。
第三,武则天开设“武举”,并创立糊名法。
武则天始招收武官,开设武举,即在科举考试当年同时进行武举考试,内容有骑射、步射、马枪负重等内容,考中者可直接做官。
唐朝名将郭子仪就是通过武举入仕的。
(三)玄宗时期科举制的丰富唐玄宗李隆基,是创造了开元之治的励精图治之君,是写出《霓裳羽衣曲》的痴情之君,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人物。
在开元年间,他励精图治,政治清明,丰富了科举制。
唐玄宗时期进士考试转为兼考诗赋,随着时间的发展,诗赋逐渐成为最主要的考试内容,进士科也成为唐朝最重要的考试科目。
明经科则注重考核儒家经义,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考中者即可进入仕途。
(四)唐朝后期科举制的继续唐朝后期科举制继续发挥着它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庶族地主可以登科入仕,官员素质大大提高,对保持政治清明有极大作用。
三、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隋唐时期是中国科举制产生并得到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在这400对年中,选官制度由只重视门第的不公平的九品中正制转变为平民可参与进来的举贤为主的科举制,对后世具有重大意义。
《英国大百科全书》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科举制度。
”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⑤科举制度对文化的影响深远。
由于唐玄宗时科举注重考诗赋,这直接促进了唐诗和唐代文化的发展,不仅造就了一批诗人,也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勃兴和传奇小说的发展,许多人为了科举创作了很多传世佳作。
如朱庆余的《闺意》:“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又如十分有名的传奇小说《柳毅传》,开篇提到:“仪凤中,有儒生柳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
”柳毅就是因为科举落第才黯然返乡,途遇龙女,有了接下来的故事。
科举制对社会制度也具有深远影响。
科举制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士族才有资格做官的社会现象,让平民有了入朝为官的机会,门第之风随之衰落。
用考试的方法而不是靠关系做官,这就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我们认为,科举制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选拔官吏制度的一大进步,同时也是封建专制政府牢笼知识分子,使他们变成书呆子的一种手段。
”总之,科举制自产生后对当时以及后世社会产生了极大地影响,部分地改变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风气。
参考文献:①王仲荦著《隋唐五代史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P11②王仲荦著《隋唐五代史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P11③金智学主编《中华帝王百传·旷世明君·权谋大师李世民》吉林摄影出版社2005年版 P23④金智学主编《中华帝王百传·千古一帝·千古之谜武则天》吉林摄影出版社2005年版 P225⑤李少林主编《唐代文化大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P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