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破阵子_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准确理解并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o分析词中的意象和典故,理解词人通过梦境和现实对比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诵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词的内容,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o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课堂互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词人辛弃疾的壮志未酬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o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壮志豪情和忧国忧民之情,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理解并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准确背诵全词。

o分析词中的意象和典故,把握词人的情感表达。

2.难点:o深入理解词人辛弃疾的壮志未酬和爱国情怀,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深度。

o学习并尝试运用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理解梦境与现实对比的深意。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背景介绍:讲述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特别是他作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的壮志未酬,激发学生对词人的敬佩之情。

2.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简要介绍这首词是辛弃疾为好友陈亮所作,表达了他对北伐抗金的渴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初读词文,整体感知(15分钟)1.朗读词文:教师先范读词文,注意节奏和停顿,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学生自由朗读词文,注意纠正发音和断句,初步感受词中的情感。

2.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理解词文大意。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重点讲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等。

3.概括词意: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大意,教师总结归纳,梳理词的结构和内容,特别指出词中梦境与现实的对比。

(三)精读词文,深入分析(25分钟)1.分析意象和典故:o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如“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等,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破阵子》一文,让学生了解唐朝诗歌的流派风格和文学背景。

2. 通过解读文章,让学生了解“诗”作为人们思想、情感和美好生活追求的表达方式。

3.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悟到人生难免遭遇挫折,但只要有信念,就能越过重重困难。

二、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请学生回想一下自己的挫折经历,感悟人生情感历程。

启发学生对文学的思考和阅读态度,让他们认识到不同的文学作品与不同的文学作品之间有很多联系。

2.教材展现学生阅读《破阵子》的全文,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作者的情感表达体现了哪些文学特点?(3)文章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哪些特点?3.重难点突破通过分析《破阵子》可以看出,这首诗是诗人陈同甫创作的。

陈同甫是唐朝晚期的一位诗人,有“破阵子”、“青溪”等许多诗篇,以志怀抒情、语言委婉、意境深远而著称于世。

其《破阵子》以勇气、豪情为主调,以及对命运的不屈与虚心和谷的诗意描摹,旋即被世人铭记,成为了名篇。

4.拓展思考学生可以自行挑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体裁、文学特点、主题等。

每个同学之间进行讨论,探讨文学作品阅读的方法和感悟。

三、教学反思1.通过展现不同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感悟能力,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2.拓展思考环节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歌,激发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深刻思考的愿望。

3.通过课的整个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唐代的文学特点和陈同甫的诗歌意象,而且能够明白人生的意义和方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代诗歌的一些特点和陈同甫的代表作《破阵子》。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来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和感悟能力。

拓展思考环节更是让我们深入思考自己喜欢的诗歌,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体裁、主题和文学特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学习目标1.了解词人辛弃疾及其词风、代表作,背诵全词。

2.从语言的角度赏析品味本词。

3.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豪放派的艺术风格。

背景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豪放派词人。

生于金国,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途多舛,壮志难酬。

辛弃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与李清照(1084-1155)并称“济南二安”。

著有《稼轩长短句》,《南渡录》二卷,《窃愤录》一卷等。

这首词写于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

他不得已赋闲家居。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

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这首词就是写给陈亮的。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渔家傲》,并称其为开豪放词之先声。

这节课我们再来了解一位词人,他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辛弃疾,面对国家的衰亡,他又发出了怎样的声音呢?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学习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初步感知首先请大家对照课文注释,将生字的读音标注出来,并自由朗读,思考这首词讲了一些什么内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

表达了词人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

深入研读自由朗读词的上片,思考上片勾勒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身在信州,心在沙场,壮志难酬,心怀希望的词人形象。

自由朗读词的下片,思考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下篇描写了激烈的斗争画面,表达了词人决意纵横沙场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最后一句将本词雄壮的风格一转为悲壮,纵然心在沙场终究只是幻想,表达了词人理想破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拓展延伸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破阵子 为黄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优秀教案

破阵子 为黄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优秀教案

破阵子为黄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案一、教案背景本教案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机会,通过分析并研究黄伯韬的《破阵子为黄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壮丽的诗歌作品,让学生了解其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二、教学目标- 了解黄伯韬及其作品《破阵子为黄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和特点- 分析诗歌的艺术结构和语言运用- 探讨诗歌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琴音乐或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 介绍黄伯韬及其作品《破阵子为黄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其创作动机和文化价值。

3. 分析诗歌的艺术结构和语言运用,包括韵律、字音、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学特点。

4. 进一步探讨诗歌传达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6. 指导学生书写读后感或进行相关创作,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四、教学评价与总结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读后感和创作,评价他们对黄伯韬及其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收获,并为下一步教学提出改进建议。

五、教学资源- 黄伯韬的《破阵子为黄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古琴音乐或相关图片- 讨论题和写作指导六、延伸活动- 继续研究黄伯韬的其他作品,扩大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黄伯韬及其作品的意义和影响。

七、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和批判能力。

同时,教师应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生活中关爱他人,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典故的理解。

2. 诗歌中复杂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辛弃疾和陈同甫两位词人的友谊,引发学生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如历史典故、复杂情感等。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理解诗歌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7.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学习心得。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与其他辛弃疾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其风格特点。

2.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陈同甫的其他作品,以及代其他词人的作品,拓宽视野。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请根据诗歌内容,填空完成下列句子。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篇1 【设计思想】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未展其用,将一腔忠愤寄之于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他的一首传世名篇。

何谓“壮词”?教材中注释为“雄壮的词”。

的确,宝剑、军营、军乐、阅兵、战马、弓弦,是多么雄壮的画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何等豪壮的情感!但词人所抒发的情感果真是雄壮的吗?不!前九句词人驰骋想象,犹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翱翔天际,结句却陡然跌落尘埃,回到冷酷的现实,只能叹一声——“可怜白发生”,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感!一个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蹉跎一生,报国无门,只能“醉里挑灯看剑”,这是怎样的人生悲剧!读这首词若仅读出“雄壮”是远远不够的,“壮”中含“悲”,以“壮”写“悲”才是这首词的精髓。

而要真正读懂辛弃疾,就要了解他的生平,因此需要补充一些辛弃疾的生平史料,以帮助学生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抓住关键词,充分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知人论世,涵泳品味【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流程】一、“壮举”导入辛弃疾是什么人?(学生可能会答:南宋词人)引导:他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

补充材料: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

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词的字词含义,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理解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字词的古今异义。

(2)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背景、字词含义和修辞手法。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3. 欣赏法:朗读、背诵,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全文。

2. 参考资料:有关诗词背景的资料、诗词翻译。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诗词,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简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学习:(1)讲解诗词的字词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2)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2)探讨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 朗读与背诵:(1)组织学生朗读诗词,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鼓励学生背诵诗词,提高记忆力。

6.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深入理解诗词。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优秀教案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优秀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目标】1.理解词意,学习诵读。

2.了解辛弃疾的情感与志向,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词意,学习诵读。

难点:通过对词义的分析与背景的结合,理解词人“可怜白发生”的悲叹。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破题。

1.今天将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背景: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

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

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

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但抗金计划后来全部落空。

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二)正音,准确诵读。

1.学生个别朗读,请大家正音,教师适当强调个别字的读音。

2.教师示范读,同桌互听,形式散读,全班齐读本词。

(三)理解词义,读出情感。

1.请同学们找一找文中描写了哪些画面?2.引导学生体会每幅画面中蕴藏的情感,并指导朗读。

“看剑”:(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作者为什么要“醉”?为何要在梦中回到连营?——闲居在家,没机会去战场,只能在梦中回到连营。

表现出诗人时刻不忘杀敌报国。

(心系战场,渴望报国)你能试着读出他内心的情感来吗?朗读指导:读出壮士的豪迈之情。

这位豪迈爱国的将军,他魂牵梦绕的军营里情形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跟着他的思绪走进军营看一看——“豪气满营”。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这几句写了什么内容?你能结合想象描述一下军营里面情况吗?——这几句写的是将士们的军营生活场面,壮观,豪迈。

将士们分食烤肉,奏响军歌……将士们竟然吃“八百里駮”这样的名牛肉——只要是杀敌卫国,这又算得了什么?你能猜想将士们此刻的心情吗?(欢欣鼓舞,跃跃欲试)“沙场秋点兵”该读出怎样的气势来?(雄壮之势)朗读指导:读出热烈,雄壮之情。

将军阅军结束后,早已摩拳擦掌的士兵了终于冲向了战场——“杀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味课文的意境。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重点与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一、相关资料:
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大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

辛弃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

著有《稼轩长短句》,《南渡录》二卷,《窃愤录》一卷等。

2、写作背景: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遭当权者忌恨,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

好友陈亮(字同甫)到带湖拜访辛弃疾,他们促膝畅谈,共商抗金北伐大计。

分手后又相互赠和,言志抒怀。

《破阵子》便是辛弃疾寄给陈亮的一首以抒壮怀的词。

词中追忆了昔日起义军豪迈壮阔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也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3、题解:《破阵子》:选自《稼轩长短句集》。

破阵子,词牌名。

陈同甫,名亮,南宋婺州(现在浙江省金华县)人,同辛弃疾是好朋友。

赋,写作。

壮词,雄壮的词。

二、读词思考:
1、用“/”划出诗句的停顿。

2、君王的天下事是指什么?统一国家。

多想完成君主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

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3、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可怜”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

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4、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5、本文凭什么可以称得上是“壮词”?
明确:从题材看写军营生活;从情感看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从语言看豪放、壮丽。

三、翻译: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

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
检阅准备出征。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

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四、词的结构
醉里挑灯看剑(实写——醉态)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虚写——梦境)
可怜白发生!(写实——现实)
五、如何理解这首词?
明确:这首词是词人爱国词篇中的代表作之一,虽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

词人以早年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全词内涵丰富,造语豪壮,结构谨严,构想奇特,以梦境贯穿上下片,自出机杼,情感雄奇高昂。

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

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六、主题:《破阵子》极写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以及收复祖国河山的畅想,这些都是作者醉梦中所不能忘怀的,但是他的想法被"可怜白发生"的现实碾碎了。

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恨。

七、这首词的特点: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

其一,构思层层递进。

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

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

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

其二,结构奇特巧妙。

双调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

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

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八、比较三首词
提问: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

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抒情有何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答疑。

答案提示:
《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破阵子》:军旅生活(豪放、激烈)《渔家傲》:思乡、爱国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爱国《破阵子》:壮志未酬的悲愤、爱国
九、拓展阅读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
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握英雄泪。

十、布置作业
背诵这五首诗,课后查询有关豪放词和婉约词的相关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