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效率的含义
三度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1)

《辐射度、光度与色度及其测量》计算题参考答案 (涂蓝色)第一章 辐射度量、光辐射度量基础 (选择5题)1. 通常光辐射的波长范围可分为哪几个波段?教材3页2. 简述发光强度、亮度、光出射度、照度等定义及其单位。
3. 试述辐射度量与光度量的联系和区别。
教材3页4. 人眼视觉的分为哪三种响应?明暗和色彩适应各指什么?教材13、14页5. 何为人眼的绝对视觉阈、阈值对比度和光谱灵敏度?教材14、15页6. 试述人眼的分辨力的定义及其特点。
教材16页7. 简述人眼对间断光的响应特性,举例利用此特性的应用。
教材18页8. 人眼及人眼-脑的调制传递函数具有什么特点?9. 描述彩色的明度、色调和饱和度是怎样定义的,如何用空间纺锤体进行表示?教材22页,(112页,颜色三属性) 10. 什么是颜色的恒常性、色对比、明度加法定理和色觉缺陷。
11. 简述扬-赫姆霍尔兹的三色学说和赫林的对立颜色学说。
教材26、27页 12. 朗伯辐射体是怎样定义的?其有哪些主要特性?教材28页13. 太阳的亮度L =1.9⨯109 cd/m 2,光视效能K =100,试求太阳表面的温度。
教材36、37页解:太阳是黑体,可由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40T M σ=求太阳表面的温度0M 与0L 的关系为:00L M π=题目中给出的亮度L 的单位是cd/m 2,这属于光度量。
根据光视效能的定义0L L K v e v =ΦΦ= 所以,34894404105.695710010669.5109.114.3⨯=⨯⨯⨯⨯=⋅===-K L L M T v σπσπσ(K) 14. 已知太阳常数(大气层外的辐射照度)E=1.95 cal/min/cm 2,求太阳的表面温度(已知太阳半径R s =6.955⨯105km ,日地平均距离l =1.495⨯108 km)。
解:太阳是黑体,可由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4T M σ=求太阳表面的温度。
题目给出的是太阳在大气层外的辐射照度E ,需要从E 求辐射出射度M 。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第3节 热机效率

【解析】
知1-讲
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所做的有用功与燃料完全燃 烧放出的热量之比,因此在热机所做的有用功一定 时,消耗的燃料越少,热机的效率越高;在消耗的 燃料一定时,热机所做的有用功越多,效率越高, 故C 正确。
总结
知1-讲
热机效率是一个比值,是由W有用与Q放共同决定的, 单独说W有用越多或燃料消耗越少,效率越高是不对的。 在相同条件下,效率越高的热机,做相同的W有用,所用 燃料越少。
第二章 改变世界的热机
第3节 热机效率
1 课堂讲解
•热机效率 •热机与环境
2 课时流程
逐点 导讲练
课堂 小结
当堂 检测
课后 作业
柴
石
薪
油
煤
天
炭
然
气
知识点 1 热机效率
知1-导
在内燃机中燃料是否能够完全燃烧?燃料燃烧释放 的能量都到哪里去了?
知1-导
由图可知,真正能转变为对外做有用功的能量只是燃 料燃烧时所释放能量的一部分。
4 (中考·荆州)“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微米的颗粒物,吸入后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是 空气的重要污染源。荆州市是全国74个空气质量监 测城市之一。以下措施中会使空气中PM2.5污染增 大的是( ) A.禁止焚烧秸秆 B.提倡使用太阳能设备 C.发展核电代替部分煤发电 D.提倡城市居民开车出行
知识点 2 热机与环境
知2-讲
热机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带来了许 多环境污染问题。
知2-讲
知2-讲
1. 热机的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主要有大气污染和噪声 污染。
2. 燃料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燃料中有杂质, 燃烧会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有害 气体和粉尘。
功率和效率的概念

功率和效率的概念功率和效率是物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功率用于描述物体以及物理过程中的能量转换速率,而效率则表示能量转换的效果。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际应用的角度,系统地介绍功率和效率的概念,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一、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功率是衡量物体能量转换速率的物理量。
物体的功率表示单位时间内能量的变化率。
功率的计量单位为瓦特(W),即1焦耳/秒。
根据定义,功率的计算公式如下:功率=能量转换量/时间P = ΔE/Δt其中,P表示功率,ΔE表示能量转换量,Δt表示时间。
这个公式表明,功率等于单位时间内能量的变化量。
例如,当一个物体在1秒内转化了10焦耳的能量,它的功率就是10瓦特。
二、功率的实际应用功率的概念在现实生活和工程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1. 电力领域:电器的功率是电力公司计费的依据。
在家庭中,我们常常会关心电视机、冰箱等电器的功率。
功率高的电器会消耗更多的电能。
2. 机械领域:汽车的引擎功率可以影响其加速性能。
功率越大,汽车的加速度越大,速度增加得越快。
3. 工业领域:工厂的生产效率通常与设备的功率有关。
高功率机器可以更快地完成任务,提高生产效率。
三、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效率是描述能量转换效果的物理量。
一个能量转换过程的效率表示实际转换出的有用能量与输入能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根据定义,效率的计算公式如下:效率=实际输出能量/输入能量 × 100%η = (W_out / W_in) × 100%其中,η表示效率,W_out表示实际输出能量,W_in表示输入能量。
效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四、功率和效率的关系功率和效率是密切相关的概念。
功率高并不意味着效率也高,因为功率只是描述了能量转换的速率,而效率则衡量能量转换的效果。
以发动机为例,一台汽车引擎的功率越高,它在单位时间内的能量转化速度就越快。
但如果同样的能量输入,这台发动机转化出来的有用功不变,而热量损失却增加,那么效率就相应降低。
工作效率是什么意思

工作效率是什么意思
工作效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单位时间内所
取得的工作成果。
一个人的工作效率高低直接关系到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也是衡量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提高工作效率首先需要明确工作目标,明确目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配时间
和精力,避免盲目地进行工作。
其次,合理规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避免拖延和浪费时间。
合理的时间规划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安排工作内容,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合理安排工作内容也可以避免工作重叠和遗漏,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高效的工作方式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
采用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和
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比如,合理安排工作流程,采用高效的工作工具,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适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电脑、手机等,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
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
状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
适当的休息和放松也是保持良好工作状态的重要手段,避免过度劳累和工作倦怠,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提高工作效率需要我们在工作中注重方法,合理规划时间和工作内容,
采用高效的工作方式,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
中南财经大学823管理学笔记(对照中南财大考研大纲整理)

823管理学笔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一章管理导论一、管理的定义1、管理的含义: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的活动过程,以便能有效率和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一起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管理的效率与效果:(1)效率的定义: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管理者处理的是稀缺的输入,包括像人员、资金和设备这样的稀缺资源,他们必须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2)效果的定义: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3)效率和效果的区别:管理活动强调效率和效果。
效率是指正确地做事,不浪费资源,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产出;效果是指做正确的事,通过完成任务而使组织达到目标。
效率注重过程,效果注重结果。
因此,管理当局不能只是关注达到和实现组织目标,还要尽可能有效率地完成工作。
(4)效率和效果的关系:效率是关于做事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结果、或者说达到组织的目标。
在成功的组织中高效率和高效果是相辅相成的,而不良的管理通常既是低效率的也是低效果的,或者虽然有效果却是低效率的。
二、管理者1、管理者的定义:管理者指通过协调和监督其他人的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人。
他的工作不是取得个人成就,而是帮助他人完成任务。
其工作可能意味着协调一个部门的工作,也可能意味着监督几个单独的人,还可能包含协调一个团队的活动。
2、管理者的分类:(1)按层次分:1、基层管理者:指最底层的管理人员。
他们管理着非管理雇员所从事的工作,即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
这样的管理者通常称为主管、区域经理、部门经理或工长。
2、中层管理者:包括所有处于基层和高层之间的各个管理层次的管理者。
这些管理者管理着基层管理者,他们可能具有地区经理、项目主管工厂厂长或者事业部经理的头衔。
3、高层管理者:即处于或接近组织顶层的管理者。
他们承担者制定广泛的组织决策、为整个组织制定计划和目标的责任。
他们的典型头衔通常是执行副总裁、总裁、管理董事、首席运营官、首席执行官或者董事会主席。
财政学2分析

16
产品的不同类型
是
私人产品
2022/3/23
竞争性?
否
混合产品
·巧克力 是 ·衣服
·拥挤的收费道路
·学校 ·有线电话 ·不拥挤的收费道路
排他性? 否
公共资源 ·鱼类 ·野生动物 ·拥挤的不收费道路
纯公共产品 ·路灯 ·国防 ·不拥挤的不收费道路
财政学
中国金融出版社
17
全面理解公共产品概念
2022/3/23
▪ 如果至少一个人处境变好了,其变动结果又末使任何人处境变坏, 则这种变动就称为“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
财政学
中国金融出版社
3
第一节 市场失灵
2022/3/23
❖一、完全竞争市场与帕累托效率
(二)帕累托效率实现的前提——完全竞争市场
▪ 所谓的全竞争市场(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又叫作纯粹竞争市场,是指竞争充分 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
❖即便每个人消费的公共产品数量相同,他 们对这种消费的评价也未必一致。
▪ 举例:国防 ▪ 担心外来威胁者对国防的估值比其他人高。
财政学
中国金融出版社
18
2022/3/23
❖许多传统上不被认为是产品的东西具有公 共产品的特征。
▪ 商业信用; ▪ 分配公平; ▪ 宾馆的星级评定信息等。
财政学
中国金融出版社
19
2022/3/23
❖私人产品并不一定只由私人部门提供,公 共产品也不一定只由公共部门提供。
中国金融出版社
13
公共产品的特性
2022/3/23
❖私人产品的特性
▪ 举例:电视机 ▪ 竞争性(rivalry) :新增消费会发生额外成本; ▪ 排他性(excludability) :存在将没有支付价格
第2章 政府与资源配置

一、资源配置方式 二、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 三、政府和资源配置 四、公共事业组织和资源配置 本章问题
一、资源配置方式
(一)资源最优配置的定义 1、狭义的资源配置 狭义的资源配置主要是指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即: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这三个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实际上通常所说的“效率”问题。也就 是说,狭义的资源配置主要解决“效率”问题。 2、广义的资源配置 广义的资源配置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效率、公平和稳定。这也是 评价公共经济活动的三个基本原则。 (1)效率原则 a、效率的含义: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含义最严谨的解释是意大利经 济学家帕累托(Pareto1848—1923)作出的,即帕累托最优状态: 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达到这种状态,即进行任何重新调整,都不 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更好,则就是最 优的,或最有效率的。 在现实中可以理解为:经济活动的任何措施,都应该使“得者所 得多于失者所失”,或“宏观上所得大于宏观上所失”,则资源配置有 效率。
返 回 下一页
5、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 效率和公平是一对矛盾。如果说市场主要最求的效率,则政府则 有能力保障社会公平,如地区发展相对平衡、社会各阶层应该享有基 本公平的权利等。 6、应付紧急事件 政府有责任组织社会资源和理论处理紧急情况,如战争、灾难、 危机等。 政府有效履行以上职能的基本条件: 一是政府必须公证、诚实和廉洁; 二是政府必须是有能力的; 三是政府必须是有效率的; 四是政府必须是负责的。
Hale Waihona Puke 上一页 下一页(二)资源配置的方式 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有习惯、命令和市场 1、习惯 所谓“习惯”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长期形成的,共同接收 和普遍遵守的惯例。提出具有法律或道德的约束力,并用来处理社会 基本经济问题。习惯作为一种社会力量保证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秩序及 其延续。但是,习惯往往也窒息了社会的创新。 2、命令 命令主要是指由政府来作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决策。特别是在社 会动荡和特殊时期,政府机制是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有效方法。 但在经济发展的正常时期,这种方式必然造成经济决策权的集中 和社会组织的等级制度,并导致社会经济活动服从于上层特权阶层的 偏好和利益,而不是于增进社会福利的消极后果。 3、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主要是靠竞争的价格制度来决定。消费者、生 产者和要素所有者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进行选择,分散作出决定,并通 过交换来达到目的。
运输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描绘出一条运输需求曲线。(一条曲线上的所有点)
运输需求量则表示在一确定的运价水平上,消费者愿意购买的运输服务的确定数量,它
对应于需求曲线上的一点。(一条曲线上的某个点)
当非价格因素不变时,由不同运价水平下相应的需求量构成一条曲线表示一种运输需求,
在这条运输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运价是不同的,而非价格因素是相同的。但是,当非价格来自1) 运输对象、旅行目的和旅行距离
2) 数据采集的时间跨度
3) 所用的预测模型和数据的统计方法
7. 需求收入弹性������������(一般为正值) 定义:运输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当收入变化 1%,运输价格不变时引起运输需求量变化
的百分比。收入弹性一般用于分析客运需求,并习惯用 I 表示收入水平,即: ∆Q ÷ Q ∆Q I
收取较多的报酬,是违法的。
【第二章】
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是构成运输市场的两个基本方面
1. 运输需求的含义和它的组成要素、运输需求简单函数模型
含义:运输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社会经济生活在货物与旅客空
间位移方面所提出的具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运输需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具有实现位移的
愿望和具备支付能力,缺少任一条件,都不能构成现实的运输需求。
定义:当价格变化 1%时,运输量变化的多少称价格弹性,必为负值。
运输需求的价格弹性Ed反映了运输需求量对运输价格变动反映的程度,表示为: ∆Q ÷ Q ∆Q P
Ed = ∆P ÷ P = ∆P × Q 4. 富有弹性、缺乏弹性、单位弹性概念
需求弹性值
描述
定义
对收益的影响
|Ed| > 1
富有弹性
价格变动 1 个百分点,引起需求 量的变动将超过 1 个百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效率的含义诺斯的最重要的命题是制度决定经济效率。
但在进入对这个命题的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效率的含义。
经济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始于马歇尔十九世纪末在剑桥的努力。
在此之前,经济学只不过是道德哲学的分支之一,是马歇尔的努力才使得经济学成为独立的系别。
在经济学走向科学的过程中,经济学家们试图找到独立于道德考量的客观经济评价标准,这就是效率。
效率有静态和动态之分。
静态效率反映的是均衡的性质,即无人愿意改变其行动的状态。
评价静态效率的标准是帕累托最优状态:一种没有人可以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改善自己的福利的状态。
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看到,帕累托最优和完全竞争的总体效率几乎是同义词,因此是评价一个经济体系绩效的基本指标。
同时,对于大多数经济学家来说,它也是唯一的指标。
动态效率反映的是经济增长,或者是从一个均衡态到一个更高的均衡态的变化。
就制度研究而言,效率占据了重要的位臵。
但是,不同的学者对效率的强调有不同的侧重点。
大多数的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如科斯、威廉姆森和德姆塞茨等在其分析中比较强调帕累托最优作为评价一个制度合意性的指标,科斯关于产权无关性的定理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相比之下,诺斯更注重制度对动态效率的影响。
我们在下面的深入讨论中将发现,帕累托最优是制度的表象,用它来评价一个制度的好坏不过是制度的同语反复而已。
因此,诺斯注重动态效率无疑是正确的。
本章除了解释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之外,还将讨论与帕累托最优相关的几个问题,如帕累托最优的制度基础、帕累托最优与平等和自由的关系等。
最后,我将以对经济绩效多面性的讨论作为本章的小结。
1.帕累托最优讨论帕累托最优,必须从完全竞争均衡开始。
在完全竞争均衡下,每个行动个体都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价格反过来又是无组织的行动个体选择的加总结果;这种负反馈的机制使得经济学家可以把经济描述成一个稳态的系统。
尽管这一描述离现实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到目前为止,它仍不失为一个有用的分析工具。
价格是描述物品供求关系的一组比例。
既然是比例,则需要一个参照物品。
一般而言,这一参照物品的价格设定为1。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参照物品是货币。
这样,其它物品的价格就可以用货币的价格来表示。
经济学的边际革命使得经济学家们能使用简捷的数学语言来表述个人和厂商的选择及其适意性。
均衡意味着每个消费者从货币之外的每种物品的最后一单位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相等,这个边际效用就是这种物品的价格。
同样地,均衡也意味着每个厂商生产每种物品的边际成本等于这种物品的价格。
此时我们说经济达到了一般均衡。
这里已经包含了帕累托最优的因素。
设想甲从最后一克糖所得的效用高于乙所得到的效用。
这就意味着在目前的分配状态下,甲、乙两人的交换可以提高双方的效用。
甲可以花钱从乙那里买一克糖,由于甲对最后一克糖的评价比乙高,双方可以接受一个处于两人评价之间的价格来成交这笔交易。
这种交易收益只有当甲和乙从最后一克糖那里得到的(相对于货币的)效用相等时才会消失,因为此时交易对双方已经没有意义。
如果要提高一个人的效用,另一个人的效用必定受到损害,在自愿交易的前提下,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上面的叙述实际上是对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一个解释。
这一定理说的是,任何一个竞争均衡的分配结果都是帕累托最优的,即达到了没有人可以在不伤害其他人的前提下改善自身福利的状态。
对许多人来说,这一定理是自由竞争的胜利。
但是,自由竞争还不能与帕累托最优划等号。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恰恰表明了这一点。
这一定理说的是,如果可以对行动个体的初始禀赋进行适当的再分配,则任何一个帕累托最优的社会分配都可以通过自由竞争达到。
这里的前提条件是相当惊人的,因为它等于是说,要达到某个特定的帕累托社会分配,以财富再分配为目标的社会革命是必要的,无怪乎阿玛蒂亚。
森说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是“革命者的手册”(Sen, 1993)。
由于这一原因,经济学家更看重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帕累托最优与完全市场竞争联系在一起,但其应用不止限于此。
事实上,只要是涉及分配的问题,帕累托最优都可以成为一个衡量分配效率的有用工具。
此时,我们甚至无需考虑人们是否在均衡的位臵上。
让我们以一个非市场分配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假设存在一个社会计划者,如国家,其目标是最大化社会中个人效用的加权平均值。
也就是说,这个计划者的目标函数是功利主义的。
在这个目标函数下,这个计划者如何分配有限的社会产品呢?可以想见的是,最终的社会分配必须是帕累托最优的,因为否则的话就存在在不损害其他人的前提下提高某个人福利的机会,这样一来,则说明社会福利之和没有达到最大。
反过来,通过给个人分配适当的效用权重,最大化社会福利函数可以达到任何帕累托最优分配。
这两个结论的一个含义是,帕累托分配一定是穷尽了社会产品的所有有利可图的分配机会。
这是让经济学家感到自我满足的地方,也似乎穷尽了经济学的使命,即在有限的资源约束的条件下最大化社会的总体福利,至于其结果是否是社会可以接受的则不在经济学家的视野之内(这里的潜台词是,这是政治家们关心的事情)。
2.作为制度表象的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是描述社会分配的一个静态指标,在给定制度结构的条件下,它可以告诉我们现行社会分配是否穷尽了一切改进的可能性。
问题是,它是否是一个评价一个制度好坏的标准?让我们继续分析上一章里的科斯定理。
在我们的假设下,森林的损失高于修建铁路的价值,因此社会最优应该是不修铁路。
但是,这个结论是在产权真空里得到的。
实际情况是要么污染的权利属于铁路所有者,要么不受污染的权利属于森林所有者,在存在显著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只有在第二种产权安排下上述社会最优才能得到。
我们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后一种产权安排优于前一种安排。
但是,就帕累托最优而言,在两种产权安排下,社会分配均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当产权属于森林所有者时,结果是不修铁路,铁路所有者要改变这一结果只能以牺牲森林拥有者的利益为代价。
同样,当产权属于铁路所有者时,森林所有者必须付给铁路所有者足够的补偿才能阻止他修建铁路,而任何改变同样要以牺牲某个人的利益为代价。
因此,帕累托最优在比较两种产权安排方面是无能为力的。
事实上,一个完全竞争经济的结果依赖于这个经济中每个个体的起始财富,而决定后者的正是制度。
因此,帕累托最优仅仅是制度的表象,而不是评价制度好坏的标准。
张五常在对经济管制的研究中也早已发现,帕累托最优是因制度而定的常态,给定一种制度,我们总能找到这种制度下人们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方式。
在完全竞争制度下,价格引导人们的决策,并达到帕累托最优。
在一个管制的经济(如计划经济)里,租(rent)代替了价格成为人们决策的参照物。
比如,在配给的情况下,交易价格小于市场均衡价格,它们之间的差别即是因配给所产生的租。
由于租的存在,市场交易不可能达到自动出清的状态,于是就有了排队现象,而排在最后的一个人所花的成本(时间、精力)就是租的大小。
张五常称这种现象为租值的耗散。
租值耗散的结果是配给市场因此达到了帕累托式的均衡,因为此时已经没有人再愿意去排队,而由此所产生的社会分配也不存在无伤害的改进了。
这种均衡的结果虽然与完全竞争下以价格作为市场出清手段的结果不同,但它们的相同之处则是均达到了帕累托最优(Cheung,1974)。
所以,帕累托最优对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比较是无能为力的。
正如威斯康辛学派的当代代表人物之一丹尼尔〃布鲁姆利所言,帕累托最优不过是制度的同义反复。
(Bromley,1989)3.动态效率鉴于以上分析,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应该是比较制度有效性的指标。
在制度分析中,诺斯强调动态效率。
动态效率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在给定生产技术的条件下,一种制度可能妨碍这种生产技术充分发挥其潜能,使得经济不可能达到生产可能性边界。
在这种情况下,改变这种制度就可能完全释放现行生产技术的潜能,从而提高社会的产出。
这是第一类改进。
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描述正是一个例子。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无法包容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生产力水平;因此,由私有制发展到公有制是历史的必然。
暂且不论马克思这一预言是否成功,他能在一百多年前正确地指出制度变革所具有的动态效率这一点已足以证明他的远见卓识了。
其次,动态效率还表现在一种制度可能比另一种制度更能激发人们进行技术创新的热情,因而使得社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
这是第二类改进。
诺斯特别强调这种动态效率,我们将看到,在他对西欧土地私有制的研究中,这种强调是显而易见的。
制度的两种动态效率可以由图2-1表示。
图中假设社会可以用有限的资源生产x和y两种产品,在特定的生产技术下, x和y的潜在最高产量组合可以用Q0曲线表示。
这条曲线就是生产可能性边界。
但是,由于制度的约束,实际的产量组合可能无法达到Q0,而只能停留在Q1的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制度存在改进的余地。
如果一种新的制度可以使实际产量组合达到Q0,则新制度的效率高于旧制度。
这种改进即是第一类改进。
第二类改进意味着一种制度可以诱导社会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外推,比如,由Q0外推到Q2的位臵。
图2-1、动态效率一种制度可能实现第一类效率改进,却不能实现第二类效率改进。
前苏联是最好的例子。
六十年代后期之后,苏联的经济计划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它的经济学家开发了完备而精巧的数理计划模型,并大量地使用计算机来对这些模型进行演算,其结果是无所不包的详细的计划。
可以说,苏联已经穷尽了计划经济的全部潜能,达到了它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但是,僵硬的计划扼杀了微观行为主体的创新动机,使得苏联长期停留在同一个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整个经济陷入长期停滞的状态。
我们以上讨论没有涉及效率改进的分配后果。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区分两种效率改进。
一种是帕累托改进。
如果在一种制度下每个人的效用都比另一种制度下的效用高,则前一种制度是后一种制度的帕累托改进;或言之,帕累托改进就是人人受益的改进。
但是,效率改进的结果并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能受益,此时,我们称这种改进为卡尔多改进。
在卡尔多改进中,社会产出增加,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从中获益,有些人甚至可能遭受损失。
然而,获益者可以将所增收益中的一部分补偿给受损者,从而使每个人都可以获益。
由于社会产出增加了,这种补偿是可能的。
因此,卡尔多改进也称为补偿性改进。
值得注意的,补偿可能只是潜在的,没有必要实际发生。
就制度而言,一个明显的帕累托改进是中国八十年代初完成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这一改革对效率的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瞩的。
在改革后的几年间,中国的粮食产量平均每年增长高达7%,而公社化时代的增长速度只有2-3%。
同时,这一改革几乎使每一个人都得到了好处。
农民自不待言;城市居民也因农产品的增加而享受到了实惠。
最后,国家也因此解决了困扰中国多年的粮食供给问题。
因此,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一个人人得利的制度变迁。